不走到最後,誰會知道選擇是否正確呢?這是這標題的答案。不過,雖然沒有能「完美預估」的方法,但未必真是大問題,只要有一套機制能對抗模糊就行!
這怎麼說呢? 先談談為何只是提高預估能力的幫助有限!大部分人之所以會有這疑問,是因為大家以為,別人做成某些事情純粹是因為眼光精準。 所以他們也想訓練自己的眼光,以為選對了方向就是一切。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買股票。 大部分人其實在投資上沒有策略,唯一做的往往是到處找飆股(問人、看股市老師分析、聽小道消息)。 有人給了個明牌,如果他認為這人很可靠,他立刻會去買,然後就等著市場開牌。
職涯規劃、或是選擇創業機會這個人難題時,大部分人的思維其實也是一樣的。 到處問人什麼產業有前景,或是看新聞說未來什麼人才需要,自己就去念某個科系。 過程中再也不抬頭張望市場環境,也不注意經濟脈動,等畢業出來找工作,發現怎麼跟原本想像天差地遠。 就算別人預估的勝率很高,但以這種悶頭下注的策略來執行。 一旦哪天猜錯時,是可能受到很大的傷害的。
比較好的作法,其實是設定一個方向後,過程中要隨時從環境取得反饋,並機動調整我們的步伐。這概念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的概念。 金融投機有「試單」的概念,創業圈有「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系統導入有「POC」的概念,Agile開發的「Adaptive Planning」,連Google Map的導航都能自動修正路徑。 我們平時談專案管理,也總強調計劃的目的是用來分析變動,並在過程中要不斷Re-Planning。 而才是所謂「有策略」的意思。
這概念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任何事情其實都不太容易一次看對,本來就得在過程中收集狀況,並機動調整。 唯一的關鍵在於,我們得自己設計一個機制,讓每次實驗(與調整)的傷害降到最低,並能取得有用的資訊讓我們越來越趨近對的選擇。
這概念如果很抽象,那我換個具體的問題好了! 如果你正準備要結婚,想要找一個菜色完美的餐廳,你該怎麼定你的策略?有可能第一步先是上網找幾個候選的餐廳。 你大概知道兩個家族長輩的口味喜好,偏離太遠的肯定不會在名單上(兩家長輩都喜歡吃中菜,選個泰國菜的餐廳肯定是自找麻煩)。 剩下在名單上的,大概都是菜色可能會符合他們喜好的選項。 假設其中有間A餐廳,似乎是最能符合長輩需求的一個選項。
然後呢? 就下訂了? 等著婚宴當天開牌看結果? 當然不能如此。 通常我們可能還會親自去看看場地、看看菜單、跟飯店/餐廳業務聊一聊,看看想要的桌數是否放的下、進場動線在哪裡、新娘休息室如何、有什麼加值服務等。 更謹慎的,可能還要試菜。 試菜可能發現味道跟想像有落差,這時候可能再找B餐廳,整個流程重來一遍。換言之,這策略是「逐步增加你的投入」這樣的概念。 如果這整個驗證的過程發現有問題,我們停止繼續投入,並換到B餐廳、甚至C餐廳。
回到創業、夢想、職涯發展等議題上,也是一樣的概念。 你永遠不會知道你一開始選定的那條路(如A餐廳)100%是正確的。 就算看了一堆大師測評都說好,也不表示那條路能完全符合自己需求。 工作、產業發展往往更難預測,我們如何訓練,我們永遠不能參透未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預估神人。 換言之,預估力怎麼樣也不可能達到100%。
既然預估力不能精準,還不如在執行策略上增加自己的彈性,讓自己的「適應性」提高。 不管面對任何不確定性的決定時,先「試單」,然後逐步加深你對這選擇的投入以及承諾。 人生選擇自然就會輕鬆許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