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減少偏見:房價所得比

很多人抱怨,從2001起,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從6倍到現今15倍。有數字看似有說服力,其實有許多盲點。 

那些盲點,沒聽過官員解釋(太平紳士),沒聽過學者澄清。金融業者也沒有,就像政客不知「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只關心平均利差。 

首先,房價高低影響自備款,但重點是利息。2001本國五大銀行放款利率7.6%,貸1萬借25年,本利和為2.23萬。1122.39%,只要1.33萬,後者是前者60%。從2001眼光,2023房價所得比9(15*0.6)。 

其次,2001台北市家戶年可支配所得86.8萬,房價所得比6倍,2001台北市平均房價最好只有520萬。每個年代買房子都不容易,唐代也是如此。 

第三,2023台北市房價中位數2000萬,根據家戶所得中位數計算,台北市12倍,不是15倍。新屋像新車貴3成,不計2年內新屋。這樣,20237.2(12*0.6),就算20016倍,沒提高多少。 

第四,與國際比較,雙北不高。人口大於500萬城市,東京17.8、首爾17.3,胡志明市32.5,河內18.3,深圳35、北京29.3、杭州24.4、上海24.1、香港26.5。洛杉磯14.7,倫敦12.4。 

政客利用盲點激發矛盾,這招有用,台灣80%民眾自認收入低於平均值,經濟成長跟他們無關,高喊資本利得稅,不知自己分享稅收及移轉收入。2023年證交稅1,973億元,股票再課資本利得沒道理,房地產不漲價歸公,稅率要增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