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自助而後天助

吳聲賢:漢城改名首爾 

漢字從漢武帝時期傳入韓國,長久以來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詔書或是四書五經都是以漢字書寫。 

然而「韓語」與「漢語」屬於完全不同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本身十分困難,一般百姓因缺乏漢字教育,大多都是文盲,這對韓國自身文化交流與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漢城」一詞可追溯到朝鮮時期。1392 年,高麗大臣李成桂發動兵變成立朝鮮又稱李氏王朝(1392 年 ~ 1897 年)。初期將開城作為首都,但成立之際政權不穩,開城中貴族勢力根深蒂固,最後決定將漢陽作為朝鮮新國都,並於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其改名為「漢城」。 

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清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文中要求清朝必須放棄「朝鮮宗主國」地位,並承認韓國獨立,正式宣告韓國脫離清國的藩屬地位。 

1897 年韓國人將朝鮮王朝改名為「大韓帝國」。在日本的干預下,韓國於1905 年被迫加入《乙巳條約》,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韓國成為日本實質控制的海外殖民地之一。 

殖民初期日本採取強硬的高壓統治,為加強皇民化運動促進「內鮮一體」,開始消除韓國傳統文化,抹去與朝鮮時代有關的痕跡,像是要求百姓將姓名改成日文、將日文定為官方語言,韓文為第二語言,首都漢城被改為「京城」。 

1945 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於 1948 年建立大韓民國。經歷長達 35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為重新發揚韓國文化,民間與政府共同推動「韓文推進運動」,規定韓文為官方文字,逐漸廢除使用漢字。 

1946 年,韓國政府以發音「Seoul」的韓文稱呼漢城(Seoul為首都的意思),但華語沒有相應的韓文漢字,於是華語地區繼續沿用漢城來稱呼韓國首都。

1950 年韓戰爆發,全球進入冷戰。韓戰結束後,南韓對同為共產國家的中國排斥達到頂峰,成為「韓國去中化」的契機,正式擺脫漢字。在反共背景下,時任韓國李承晚總統大肆批評中國,並大力推行廢除漢字運動。 

1961年朴正熙總統執政之後,延續去中化政策,執行「廢止漢字」「韓文專用」等相關政策,並停止在小學實行漢字教學,以諺文取代漢字教學。 

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決定推動首爾正名運動,在2004 1 月公開徵求中文改名方案,最後決定訂為「首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