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科學思辨:小型反應爐

這篇政治不正確。

「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降臨時,才開始飛翔。」黑格爾的意思是,只有當理解的事件過去了,才有可能正確解釋。

去年(2023)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內的產業人士,鼓吹發展小型反應爐模組SMR,說危害地球的是碳排而非核能,重啟核一和核二,核能佔比可到15%到18%,可減少碳排,也可降低電價。

這說法充滿矛盾,比如:原子爐的冷卻池超級滿了,燃料棒要放哪?核一和核二從2014年陸續除役,能再用幾年?核廢料要放哪?考慮核廢料處理,能減電價嗎?風光發電開始大量完工,減碳排有這麼急嗎?

最受矚目的核能計畫是美國新創公司NuScale在愛達荷州預計建造六部合計462 MW的小型反應爐SMR。這個設計概念提出快二十年,不斷推遲目標期程,2022年還被認為是唯一有機會在2030年前商業運轉的計畫。

二十年不短,資金前仆後繼,但許多專家早就一直警告商轉日期過於樂觀,而且成本不斷飆升。現在呢?2023年11月初,因為成本太高,預期找不到客戶,資本家高度懷疑財務模型,中止了。

對能源新技術,我不要抱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但這個事件有幾點啟發:

第一,產業大老講的不一定對,新創資金不斷投入不代表樂觀,內部專家才知水多深,但報喜不報憂。凡事都有風險與限制,小型反應爐模組仍要解決開發成本、核廢料、風險失控的根本問題。

第二,有人為了挺核能,不斷批評再生能源,甚至疫情因素,綠能20%目標短暫延遲也能批評。風光發電是成熟技術,能大規模應用,價格越來越便宜。現在中國經濟問題,面板 太陽能板 LED 鋼鐵 石化 水泥,機械,紡織,價格血流成河,正好提供更好條件。

第三,最近二十幾個國家倡議「2050核電三倍宣言」,這是少數人的倡議,能否代表國家的政策?長期以來反核聲音大,很少數國家繼續發展核電,而且計畫成本都近乎翻倍增加,完工期程不斷延長。 

即便氣候變遷是真的,依賴核電在時程上風險太大。台灣一個核四,吵鬧30年,為什麼下一個30年,就不吵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