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建立心理界線

要如何風動幡動,心不妄動?蘇東坡說,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就是浙江潮,平淡無奇。 

除了觀看潮來潮去,最近體會還可以學習: 

第一,現代人一言不和,容易立馬開口叫別人不要講了,或者回擊指控。這時,可以學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 

Katara Patton說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她在網路發言,朋友生氣,但她誤會了。在反駁前,她先低聲默禱,冷靜下來後,想想對方所說的話,瞭解言語背後的傷痛。顯然,她的傷害比表面更深,而當我選擇幫助她時,原本想為自己辯護的意願消失了。// 

神造的萬紫千紅,千變萬化,不要用個人有限經驗,就認定一定如何,這樣不會太在意別人的冷漠或批評,也不會看到不同意見就生氣。人事時地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學習辨識是一生的功課。 

但要注意,這不代表凡事都是相對論,沒有絕對基準,否則1+1=3,世界大亂。寬容相對與效法絕對,是有界限的。 

第二,建立心理界線。不要期待身邊的人的想法跟你一樣,不喜歡跳過就好。以下摘自劉曉亭:我的生活方式永遠不會變成別人的。 

父母希不希望孩子跟自己生活方式一樣,早起掃應對進退,謙恭有禮,量入為出,無不良嗜好,敬老尊賢?夫妻希不希望配偶跟自己一樣,生活習慣良好,情緒管理健康,凡事井然有序? 

有許多人自我管理極佳,確實是榜樣。但每個人都有值得稱許的特質與性格,我們也期待身邊的人可以「跟我們一樣」。即使如此,一旦對他人有所期待,不但效果差,關係也會破裂。這就是界線。 

在中華威權文化下,我們會塑造某些典範,希望大量「拷貝」,這樣就有完美的世界。殊不知只是讓人失去自我,不自覺「拷貝」他人的行為。而且威權文化常以為「洗腦」就是「內化」,講久了就變成真的,管他是不是真的。 

這種「拷貝」與經上說的「效法」不同。「效法」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有意識肯定別人行為背後的精神,本於這種精神活出自己的模式。比如需要努力,但方式可以不同。 

華人傳統期待孩子當醫生或讀名校,這是好的,但這是家長期待,不是孩子的。除非孩子從內心認同這個期待,讓期待內化成他的,而不是別人的,那就非常好。 

如果你喜歡目前的生活方式,就繼續擁有並提升,但是不要期待身邊的人跟你一樣,只要期待他跟你一樣珍惜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來歌頌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