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減少偏見:房價所得比

很多人抱怨,從2001起,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從6倍到現今15倍。有數字看似有說服力,其實有許多盲點。 

那些盲點,沒聽過官員解釋(太平紳士),沒聽過學者澄清。金融業者也沒有,就像政客不知「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只關心平均利差。 

首先,房價高低影響自備款,但重點是利息。2001本國五大銀行放款利率7.6%,貸1萬借25年,本利和為2.23萬。1122.39%,只要1.33萬,後者是前者60%。從2001眼光,2023房價所得比9(15*0.6)。 

其次,2001台北市家戶年可支配所得86.8萬,房價所得比6倍,2001台北市平均房價最好只有520萬。每個年代買房子都不容易,唐代也是如此。 

第三,2023台北市房價中位數2000萬,根據家戶所得中位數計算,台北市12倍,不是15倍。新屋像新車貴3成,不計2年內新屋。這樣,20237.2(12*0.6),就算20016倍,沒提高多少。 

第四,與國際比較,雙北不高。人口大於500萬城市,東京17.8、首爾17.3,胡志明市32.5,河內18.3,深圳35、北京29.3、杭州24.4、上海24.1、香港26.5。洛杉磯14.7,倫敦12.4。 

政客利用盲點激發矛盾,這招有用,台灣80%民眾自認收入低於平均值,經濟成長跟他們無關,高喊資本利得稅,不知自己分享稅收及移轉收入。2023年證交稅1,973億元,股票再課資本利得沒道理,房地產不漲價歸公,稅率要增加。

《馬克白》的虛空人生

我們生來是為了死亡,世上的一切繁華如同夢幻泡影,漫漫人生路,不過是通往死亡的一條道路。----莎士比亞 

有一次去奇美博物館看奧賽羅雕像,導覽問大家,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甚麼?大家只知道哈姆雷特。回家查一下,莎翁寫了四大悲劇: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奧賽羅(Othello)及馬克白(Macbeth)。《馬克白》最短,講人生的虛無與無常,人性寫實,很有戲劇張力。

故事大致是:開場時,女巫說:美即是醜惡,醜惡即是美。隱隱透露世間價值沒有一條明確的界線。馬克白是品行正直、受人尊敬的將軍,在打贏一場仗回國的路上,遇到三個女巫,他們稱呼馬克白為領主並預言他將當上國王,同時預言馬克白朋友的子孫也將成為國王。

在他們半信半疑之際,現任的鄧肯國王加封馬克白為領主,聽到這消息,他們都嚇到了。馬克白回家告訴夫人。老婆慫恿他刺殺鄧肯王成為國王。起初馬克白不願意,他說如果機緣要我當國王,自然會為我加冕,用不著費力。 

馬克白對於王位沒有執著,想隨命運安排。後來馬克白夫人不斷慫恿與言語攻擊,結果踏上悲慘的不歸路。不殺沒事,馬克白良心不安,看到幻覺說:海洋所有的水能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這一手的血,要把碧綠無垠的海水染成殷紅,呈現出馬克白的罪惡感。 

馬克白對權力不安,開始殺戮及建造城牆,成為暴君,精神越來越惡化。馬克白夫人看到丈夫這樣,愧疚不安,最後發瘋。有人看不下去,組織軍隊殺入蘇格蘭,最後馬克白被殺死,處心積慮奪來的王位被奪走了。 

大軍兵臨城下之際,馬克白得知妻子過世,說出淒涼的話: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一天接著一天地躡步前進,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比手劃腳的拙劣演員,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下場;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說得慷慨激昂,卻毫無意義。」 

可憐演員沒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只因導演的指揮而扮演角色。莎士比亞使用富有詩意表達虛無、無常和無我,他將生命定義為非自我控制、不如人意、有限、不斷變化,每個人無法擺脫命運,最終微不足道,一場虛無。 

對此,你的想法是甚麼?我有三點感想。第一,基因、環境、努力及命運,決定人生,有些人自以為了不起,通常只是環境和運氣比別人好,過於自大,恐變成馬克白。 

第二,不認識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為甚麼活着?無論取得多傲人成就,都會成為毒藥,不僅毒殺我們的生命,更會毒殺靈魂。 

第三,人生是一場虛無?不盡然。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小說不斷說明如何擺脫虛空。《傳道書》作者也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但只是開頭,最後敘述有了信仰,人生不會虛空。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減少偏見:沒核電不缺電

山不轉路轉,核電不用,可增加分散風險的再生能源及燃氣。2016蔡政府發展綠能,處處嗡嗡嗡說「缺電」。當時辯論這類認知偏誤沒用,現在可以大聲了。 

台電統計去年(2023)售電2330億度,較前年減少1.6%。工業用電占56%,較前年減少3.7%。住宅用電487億度、商業用電536億度,都小幅成長。 

發電來源方面,燃煤佔33.8%、燃氣佔43.8%,再生能源占10.5%,核電佔6.3%2022燃煤占34.8%、燃氣43.5%2023燃煤減少,燃氣沒顯著增加,再生能源補了缺口,佔比還高於核電。 

台電預估20243200MW設備下線,但燃氣機組容量新增4436MW,兩者淨增1200MW,史上一年新增最多紀錄,備載增加,豈容易缺電? 

目前核電不流行,全球在2022核電佔比下降至9.2%,比2021下降4%,自2011福島核災發生後最大跌幅。美國核能廠最多,平均年齡超過42年,可證新核能廠很少,德國不用說,法國也是如此。

「氣候變遷」呢?張忠謀說,台灣從來就不是世界的中心。沒錯,台灣GDP佔全球只有0.7%,跟上世界腳步就可以了,台灣有台灣的任務。

建立心理界線

要如何風動幡動,心不妄動?蘇東坡說,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就是浙江潮,平淡無奇。 

除了觀看潮來潮去,最近體會還可以學習: 

第一,現代人一言不和,容易立馬開口叫別人不要講了,或者回擊指控。這時,可以學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 

Katara Patton說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她在網路發言,朋友生氣,但她誤會了。在反駁前,她先低聲默禱,冷靜下來後,想想對方所說的話,瞭解言語背後的傷痛。顯然,她的傷害比表面更深,而當我選擇幫助她時,原本想為自己辯護的意願消失了。// 

神造的萬紫千紅,千變萬化,不要用個人有限經驗,就認定一定如何,這樣不會太在意別人的冷漠或批評,也不會看到不同意見就生氣。人事時地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學習辨識是一生的功課。 

但要注意,這不代表凡事都是相對論,沒有絕對基準,否則1+1=3,世界大亂。寬容相對與效法絕對,是有界限的。 

第二,建立心理界線。不要期待身邊的人的想法跟你一樣,不喜歡跳過就好。以下摘自劉曉亭:我的生活方式永遠不會變成別人的。 

父母希不希望孩子跟自己生活方式一樣,早起掃應對進退,謙恭有禮,量入為出,無不良嗜好,敬老尊賢?夫妻希不希望配偶跟自己一樣,生活習慣良好,情緒管理健康,凡事井然有序? 

有許多人自我管理極佳,確實是榜樣。但每個人都有值得稱許的特質與性格,我們也期待身邊的人可以「跟我們一樣」。即使如此,一旦對他人有所期待,不但效果差,關係也會破裂。這就是界線。 

在中華威權文化下,我們會塑造某些典範,希望大量「拷貝」,這樣就有完美的世界。殊不知只是讓人失去自我,不自覺「拷貝」他人的行為。而且威權文化常以為「洗腦」就是「內化」,講久了就變成真的,管他是不是真的。 

這種「拷貝」與經上說的「效法」不同。「效法」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有意識肯定別人行為背後的精神,本於這種精神活出自己的模式。比如需要努力,但方式可以不同。 

華人傳統期待孩子當醫生或讀名校,這是好的,但這是家長期待,不是孩子的。除非孩子從內心認同這個期待,讓期待內化成他的,而不是別人的,那就非常好。 

如果你喜歡目前的生活方式,就繼續擁有並提升,但是不要期待身邊的人跟你一樣,只要期待他跟你一樣珍惜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來歌頌生命!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糸子的洋裝店》

英雄不論出身低 

《糸子的洋裝店》(ㄇ一ˋ子)是日本NHK 2011年晨間劇,改編自日本時裝教母 小篠綾子 一生充滿淚水與歡笑的奮鬥故事,共15集,既溫馨又勵志。2006年,小篠綾子以92歲高齡逝世。 

有人剪接短講,每集縮成18分鐘,這可能涉及「公開傳輸」、「重製」行為,需取得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否則構成侵權(個人在合理範圍內非營利則可重製)。事隔13年,勉強貼連結,但有協助圖利之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VyKIQVO9s&list=PLtrzk1ZKTXGmC_zbuN2TKySbz5RNiMWfV 

故事這樣。出身父親銷售傳統服裝店的糸子,不走傳統女性的命運,在20歲時開辦洋服店,歷經種種困難,剛開始父親也大力反對。 

「即使為人妻、為人母,蠟燭兩頭燒,仍必須為事業打拚。」糸子在戰爭中失去丈夫,沒有沉溺於悲傷,選擇振作,一邊養育3個女兒,一邊拚搏事業。 

台灣以前播映數次,我甚至不知此劇,回顧新聞,話題不斷,女性觀眾收視達到0.67,等於22萬人同時收看。這齣戲捧紅出道15年的尾野真千子,並拿下2012年東京國際戲劇節的影后。 

尾野真千子是前日介紹《何日君再來》的女主角(循線才知糸子的洋裝店),她以近30歲之齡選上女主角,為NHK晨間劇史上第二高齡,之前主演者平均22歲。 

英雄不論出身低,尾野的故事也非常勵志。一次,女導演河瀨直美正在山上為《萌之朱雀》勘景及尋找女演員,偶然間在學校看到尾野擦拭鞋櫃非常認真,主動詢問是否願意參演。 

尾野隔年要考高中,雙親反對,並認為深山的孩子不適合進藝能界。河瀨親自到尾野家中,懇求並保證不會荒廢學業,雙親才同意參演(當女主角)。 

尾野高中畢業後,在父親反對下,獨自前往東京發展,在經濟拮据下,十年間常穿著高中運動服去試鏡,領過比通勤車費還低的500日圓戲劇酬勞,期間在房仲業、眼鏡行、美容沙龍店、小酒館打工。 

直到2011年拍攝連續劇《媽媽們的戰爭》,因緊湊拍攝日程而結束打工。接著就是《糸子的洋裝店》。猜想這次經驗,6年後擔任《何日君再來》的女主角,同樣扶養3個子女,播映當時36歲了。 

做事沒耐心講究效率,比如我,最適合看步調緩慢的日劇。慢,重視細節,會漸漸不厭煩別人不斷要求修改。慢,重視品質,這時工作成果不再是「產品」、「商品」,而是能享受樂趣的「作品」,雖然永遠達不到完美。

英雄壯舉 悲涼結局

在中國百度看到一個發生在重開縣的悲涼故事。

https://baike.baidu.hk/item/%E9%87%91%E6%9C%89%E6%A8%B9/841939  

20041023日早晨9點多,一輛貨車發生爆炸,搖搖晃晃衝進五米深、長滿浮萍的池塘。金有樹跳進冰冷水中砸車窗救人,往返多次,勇救19名乘客。 

20046月起,金有樹就開始咳血。他體檢過一回,醫生説是毛細血管破裂。救人的第二天,金有樹咳血比往常多了,發低燒,原來是肺癌,後來沒錢治療,病死家中。 

金有樹臨死前寫封信,第―句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現在誰來救我的命。19名倖存者沒有人去醫院探視,也沒有人為他送行。 

社會失去良知道德的根源是甚麼?閱讀顧炎武的《廉恥》有用嗎?像北一女區老師天真建議,多讀古文就可以建立道德感嗎?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電影《何日君再來》

 電影《何日君再來》(1) 

我最近在中華MOD看電影《何日君再來》,日本電影沒有美國鉅資大卡司,但有一流的纖細情感。何日君再來 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JEFmBvrEo

日本明星 向井理 在大學時代,意外發現外婆朋子思念去世丈夫所寫的手記,並向外婆承諾要將寶貴回憶打字整理成冊。後來向井理歷時七年企劃,改編成電影《何日君再來》。真人真事,非常感人。 

一九四零年,向井理的外婆蘆村朋子(尾野真千子 飾)對蘆村吾郎(向井理 飾)一見鍾情,第一次約會聽到《何日君再來》就說好歌,問吾郎才知,意思是不知下次何時相聚。 

接著,吾郎說不當記者了,下週要回去南京加入青年會和平行動,並拿出他畫的鉛筆繪本解說南京景色。朋子羞赧含蓄表示,要跟吾郎去南京。兩人就結婚了。 

日本戰敗,不得不回到家鄉,吾郎遵守規定只攜帶簡單行李,隨著朋子回到故鄉,接著帶出時代的艱辛與美好。戰後日本,衣食極度缺乏,身為讀書人,吾郎不擅長種田粗活,身無分文處處遭岳父刁難,朋子不忍,主動提出帶著兒子離鄉闖蕩。 

朋子和吾郎嘗試過各行各業,抓住任何一點攢錢的機遇,卻仍不敵天災與人禍。比如,吾郎在出差途中發生車禍,傷癒歸來,公司人去樓空。吾郎一次一次帶著妻小搬家,試過駕駛破舊小貨車做起運輸業,試過開冰店做小生意,高中同學介紹的油槽工廠工作,興建中碰到強烈颱風摧毀。 

總總不得意,吾郎經常買醉,甚至不想活了。有一次,小孩被欺負不敢還手,吾郎跟朋子意見不同,覺得生活太苦,說要離婚,然後獨自到空曠野草地。朋子找到了,吾郎摘了一朵小野玫瑰給朋子,朋子勸說要跟他在一起。希望在別處,吾郎決定重新開始(又搬家了)

朋子把小玫瑰壓在一本繪畫冊裡。在任何困難情況下,朋子不離不棄,總以無比的笑容包容困境,都開朗支持丈夫,甚至為了給孩子做榜樣,不願採買黑市麥粉做生意,夫婦倆得以不失骨氣,在時代的洪流中相互扶持。 

吾郎總算工作有著落,看似穩定了,卻不幸病逝了。朋子一生認定那個生性浪漫,誇口要帶她環遊世界各地,畫遍全世界的美景,最後相約在櫻花樹下牽手死去的丈夫去世了。 

吾郎剛死,吾郎的高中同學問候她,以後要怎麼辦?可以回去投靠父母。朋子說父母過得不好,自己還沒想法。這時郵差送來醫院寄來吾郎的遺物,一封短信,裡面鼓勵朋子及子女向天空翱翔,不要跟隨他的路。朋子當下請求吾郎的高中同學給她工作,不管做甚麼都可以。

「無論開心時或是痛苦時,外婆總是哼唱著幾句歌詞──何日君再來,彷彿是兩人的約定。」向井理說。透過向井理的視角,劇情最後帶出自己母親與外婆間的秘密,觀眾看了,很難不淚流滿面的。 

甚麼秘密呢?吾郎病逝,朋子要扶養三個孩子,在工廠宿舍當舍監,無法回家,不可能帶年紀很小的向井理母親,於是送到外婆家扶養,自此向井理母親耿耿於懷。

故事最後,向井理的母親看到日記,知道母親當時蹲在路旁哭泣不已,然後倒在母親懷裡說:「你給我最重要的東西」(壓著那朵玫瑰花的繪畫冊),並向母親道謝寫出我們的故事,也讓她憶起父親、哥哥們都非常愛她的情景。

………

電影《何日君再來》(2) 

1930 年代是中日進入戰爭狀態的轉捩點,但同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在中日兩國紅起來,甚至紅到 1970 年代的臺灣。儘管是中文歌曲,但歌曲紅起來的關鍵人物是日本人。 

〈何日君再來〉在 1937 年的上海誕生,由周璇演唱,本來只是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在1939 年,被稱漢奸的李香蘭翻唱,最後紅遍日本、中國、臺灣。 

我認為鄧麗君唱得最好,但電影主唱高畑充希很有特色,改編歌詞更勝原作一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6Ftk3Rr_Y

…………

《何日君再來》

此情此景 無法忘懷

在霧中 燈火閃爍

倆人並肩 緊緊挨著

呢喃細語 輕輕微笑

一起度過那段歡樂時光

啊 至親至愛 何日再聚

何日君再來 


無法忘懷那段日子

微風清香 林蔭道路

只有我倆肩並著肩

不論喜悅與悲傷

互相支持 度過那段時光

(通通隱藏在心裏安慰著)

啊 至親至愛 何日再聚

何日君再來


無法忘懷 盡是回憶

離別後 獨步林蔭道上

你一顰一笑 時時浮現腦海

擁抱回憶 不斷等待

度過寂寞的每一天

啊 至親至愛 何日再聚

何日君再來


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張逸萍:繼續比,繼續氣死(摘要)

有位講師提到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成績優異,小女兒平平。他教導小女兒不要和姐姐比較,因為「人比人,氣死人」。與其比較,不如在其他方面努力,比如運動場上,便可保持自尊心了。 

這樣的教導相當流行。可是在不同的地方較量,仍然是比較。試想,大女兒可能說:「將來我可以進更好的大學,賺更多錢,你跑得快又如何?有甚麼好處呢?」倘若,小女兒無論在學業或運動、甚至音樂藝術如何努力,總是不及姐姐,該怎麼辦呢?

 

或者,兩個女兒因為父親的教導,在各方面和人比較,卻發現總是有人比她們更優秀呢?就繼續比,繼續氣死。可見,這不是最聰明的辦法。建議三個方法:

 

知足:「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通常論及對物質的態度,但這種態度可應用到天賦才能。大衛王說:「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滿足於上天所賜,無論是學習能力、運動場上的表現,或是音樂、藝術、口才等等。每個人的特色不同,不用比較。

 

盡力:滿足,不等於不必盡責,無論你所得的天賦有多少,你都應該盡力。

 

感恩:無論我們有甚麼成就,「凡事謝恩」。意思是說,假若大女兒所有科目都拿甲等,而小女兒無論如何盡力,只能得到乙+和乙,也要感謝。假若大女兒在運動場上取得金牌,小女兒盡了全力,卻甚麼獎牌都拿不到,仍要感謝。 

後記:健康的人生。何謂健康?身體強健、平安舒適,不生病。人為何生病?生理、心理、環境、習慣、基因,失去平衡調理。如何才能擁有健康人生? 

(1)適中恆定的生理運作: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養、運動、睡眠);身體的預防(體檢)、保養防護、調理治療。 

(2)心理調適:a信仰安心、道德指引、正向思考、感恩樂觀。b調解違和情緒。情緒是為調和心理波動。發脾氣容易,恰到好處不犯罪是修養。c適度休閒與滿足(幸福感)d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3)生命的意義-利他人生:人既被造,就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互信、真誠、尊重、分享、包容、理解、協助。 

結語:1持續學習,心靈成長,面對變化。2自我關愛,表達情感。3社交連結,生活樂趣。4志工服務。5信望愛的健康人生。

2024年1月24日 星期三

留名聲給人探聽

留名聲給人探聽,這句話用途很廣,比如,對女性來說,自己的行為不夠端莊,長輩總會開玩笑說:「妳也甲幼秀些,好留些給人探聽」。 

看到洪愛珠【母女學步】的第二篇。每個媽媽臨終前能說出作者的媽媽那種話,或沒說出但打心底這麼想,在台灣比例多少? 

又,孩子普普,能說出那種話,需要甚麼樣的心理素質呢?當然,有些媽媽在回顧人生的時刻,自覺為兒女犧牲很不值得。

…………

(摘要) 洪愛珠:生孩子很棒嗎? 

原來沒打算生孩子。打算,台語講「拍算」,是一種積極態度。無論升學就業、資產配置、尋覓配偶,合理預設目標,謀定而後動。理想情況下,人生大事,尤需好好拍算。而我生性散漫,社會約束不放心上,屬於「無拍無算」那類人。 

無拍無算之人,尤其無拍無算的女人,難免遭遇苦勸。我有三位舅媽,住家相鄰,幾乎天天見面,確實是看我長大。一回舅媽們和我聊起情事。 

舅媽皆文明人,平時甚少說我什麼。唯獨這次,憂心我遭人騙了。說這男子只交往不結婚,會不會不負責任?我年紀不小,他也得為我著想,拖延下去,生不出孩子怎麼辦? 

我遺憾自己在親人眼裡,比較像會被騙,而不是能騙人的。也疑心只有結婚生子,才能使感情正當化,而不似一場詐騙。 

知道舅媽是為自家人擔憂,而非路人多事敲敲邊鼓。只是兩輩人長期缺乏深刻談話,論及人生重大決定,難免缺乏根基。不妨倒過來問。 

「可是舅媽,你們真――――――得,生孩子很棒嗎?」 

三位舅媽,共育有五個小孩,有的過程順風順水,也有親子關係時常緊張,或孕產過程倍加艱辛的。「對。」而三位舅媽想都不想,齊齊答覆。那份堅篤,那不做二想,使我愣在當場。 

想起媽媽。她在癌末階段,進行安寧緩和治療。生命終點已在前方不遠處,一名中年護理師待媽媽很好,見她不避諱,護理師問:「妳覺得自己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 

我媽想都不想,答,我的兩個小孩。不知弟弟怎麼想,但我在當場幾乎驚駭。我們「這樣」的小孩嗎?中人資質,多年讓媽媽傷腦筋傷心又花錢的,「只是這樣」的我們,已是妳人生最好的事物了嗎?

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伊豆的舞孃》:獨立並能照顧他人

最近閱讀林水福先生的「到伊豆探訪川端與舞孃的足跡」,憶起二十年前參加公司免費招待的伊豆之旅,當時走過「河津七瀧」,就是《伊豆的舞孃》的主角與巡迴藝人走過的路線之一。 

「河津七瀧」發源於天城山脈的河津川,滂泊奔流形成七座瀑布:釜瀧、蝦瀧、蛇瀧、初景瀧、蟹瀧、出合瀧、大瀧。沿途楓紅與綠葉參差疊疊,色彩豐富生動,彷彿丹青傑作,其實是自然天成。

 

川端康成在大正7年(1918)第一次到伊豆旅行,以實際經歷為素材,寫成〈湯島的回憶〉,1926年改寫成《伊豆的舞孃》。相較於他的虛構小說,比如:《千羽鶴》、《雪國》、《古都》、《美麗與哀愁》,《伊豆的舞孃》是親身經驗所鋪陳。

 

這部中篇小說隱喻川端康成心靈獨立的旅程,就像南韓自己願意站起來,擺脫對中國的歷史依賴,堅定將漢城改名首爾,國家自此自信發展。故事大致這樣:

 

// 孤兒出身、年紀20的東京高中生川島,獨自前往伊豆旅行,巧遇六人團的流浪藝人。出於好奇與興致,決定與他們同行。川島心儀一名少女舞孃:薰,小說中,絕大部分以舞孃稱呼,象徵二人的距離始終無法拉近! 

到了藝人們要前往下個地點飄泊,而旅費將盡的川島必須回歸生活,雖是短暫相聚和難有結果的情感,川島卻得以解脫孤兒出身所帶來的寂寞疏離心境,重新體會與人親近並且相互信任依賴的可貴情感。 

川島問在天城隧道入口前茶屋的老太婆:「那個藝人今夜投宿哪裡呢?」老太婆用輕蔑語氣說:「那種人,哪能知道投宿哪裡呢?」 

村子入口處豎著「乞丐與巡迴藝人不得進入」,川島意識到這點後,把東京一高的學生帽子摘下,換成一般帽子,意味著把巡迴藝人視為同等人。

 

川島的率直善意,巡迴藝人們都感受到了。川島聽到他們無意間的對話,說自己「是好人啊!真的是好人啊!」對方是陌生人,卻能感受親近相待的寬慰。這種對自己的肯定,治癒自己的「孤兒根性」。//

 

川端覺得這趟伊豆之行,治癒自己的孤兒意識,從一切依賴託付他人,轉而能夠獨立,甚至更進一步可以照顧他人。

 

甚麼是「孤兒根性」?川端二歲喪父,三歲喪母,與姊姊由祖父母撫養,七歲時祖母辭世,十歲時姊姊去世,十五歲唯一親人也去世了,川端成了孤兒。

 

川端在〈文學性自敘傳〉說:「我自幼就成了孤兒,受到他人過多的照顧,因此,我成了無法憎恨他人,或對他人生氣的人。再則,我認為只要我開口請求,無論是誰都會答應我的認知,至今尚未消失,大家都會寬容我。不記得自己對他人有過惡意的這種心情,同時也讓我過著安穩的日子。」

回顧香港恆生指數:民主能當飯吃

台股跟美股 日股持續上漲,而香港恆生指數持續破底,分享感想:

 

1997/7/1香港回歸中國,當時股市16千點,26年過去,現在不到15千點,同期台股從6千點,漲到18。台股歷年現金股息率約3.5%,與港股相當。

 

你可能說,股票漲不漲跟我沒關係。或許沒關係,但股市是經濟櫥窗,表現經濟榮枯,而且經濟不好,底層人士的日子更不好過。

 

港股破底,代表香港經濟下滑,更反映中國經濟,中國本地為業績的公司佔恆生指數超過60%[1]。如果台灣政策像香港一樣,服貿/貨貿接軌中國,經濟跟股市連動就是上證/港股,而不是美/日股。

 

總統大選時,侯 柯一致要重啟服貿,如果民眾黨助攻,韓國瑜當立院院長,請問柯粉,再次太陽花有用嗎?

 

[1]恆生指數分四類。回歸前金融地產占比最大,2000年後中國大型股陸續到香港上市,工業類佔比超過5成,超過金融類34%,但工業類幾乎中國去上市。金融類包括中國平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類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中國移動、比亞迪、京東、中國海洋石油、小米、中石化、中芯、李寧、碧桂園...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自助而後天助

吳聲賢:漢城改名首爾 

漢字從漢武帝時期傳入韓國,長久以來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詔書或是四書五經都是以漢字書寫。 

然而「韓語」與「漢語」屬於完全不同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本身十分困難,一般百姓因缺乏漢字教育,大多都是文盲,這對韓國自身文化交流與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漢城」一詞可追溯到朝鮮時期。1392 年,高麗大臣李成桂發動兵變成立朝鮮又稱李氏王朝(1392 年 ~ 1897 年)。初期將開城作為首都,但成立之際政權不穩,開城中貴族勢力根深蒂固,最後決定將漢陽作為朝鮮新國都,並於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其改名為「漢城」。 

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清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條文中要求清朝必須放棄「朝鮮宗主國」地位,並承認韓國獨立,正式宣告韓國脫離清國的藩屬地位。 

1897 年韓國人將朝鮮王朝改名為「大韓帝國」。在日本的干預下,韓國於1905 年被迫加入《乙巳條約》,日本成為韓國的「保護國」,韓國成為日本實質控制的海外殖民地之一。 

殖民初期日本採取強硬的高壓統治,為加強皇民化運動促進「內鮮一體」,開始消除韓國傳統文化,抹去與朝鮮時代有關的痕跡,像是要求百姓將姓名改成日文、將日文定為官方語言,韓文為第二語言,首都漢城被改為「京城」。 

1945 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於 1948 年建立大韓民國。經歷長達 35 年日本殖民統治後,為重新發揚韓國文化,民間與政府共同推動「韓文推進運動」,規定韓文為官方文字,逐漸廢除使用漢字。 

1946 年,韓國政府以發音「Seoul」的韓文稱呼漢城(Seoul為首都的意思),但華語沒有相應的韓文漢字,於是華語地區繼續沿用漢城來稱呼韓國首都。

1950 年韓戰爆發,全球進入冷戰。韓戰結束後,南韓對同為共產國家的中國排斥達到頂峰,成為「韓國去中化」的契機,正式擺脫漢字。在反共背景下,時任韓國李承晚總統大肆批評中國,並大力推行廢除漢字運動。 

1961年朴正熙總統執政之後,延續去中化政策,執行「廢止漢字」「韓文專用」等相關政策,並停止在小學實行漢字教學,以諺文取代漢字教學。 

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決定推動首爾正名運動,在2004 1 月公開徵求中文改名方案,最後決定訂為「首爾」。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科學思辨:氣候變遷

這篇政治不正確,不一定是對的。因為「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降臨時,才開始飛翔。」黑格爾的意思是,只有當要理解的事件過去了,才有可能正確解釋。

過去40年,不論是應對氣候變化,或追求綠色永續發展,左派認為二氧化碳是造成暖化的元兇,而目前全世界朝著ESG和淨零碳排狂奔。 

不管有沒有氣候變遷,繼續自私自利,資源耗竭,地球末日就會到來。可是,氣候變遷對嗎?淨零碳排是不是政治利益、商業運作或綠能行銷? 

關鍵問題在於,要先確認氣溫變化是不是抽樣統計誤差?前一陣子藍白和爭議,台灣人突然關心統計。未來若再發生疫情,也能這樣關心,大量謠言就能止於智者。 同理,氣候變遷呢

(1)氣溫根本沒變動。一位諾貝爾物理學得主就質疑(忘名字),過去數十幾年的氣溫根本沒有提高,於是左派輿論改口「氣候變遷」。 

(2)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導致氣溫上升是一種邏輯混亂。我看過一張長期氣溫歷史趨勢圖,先有「溫度上升」,才有「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且氣溫到了高點,又掉下來,在範圍內波動。溫室氣體導致氣溫上升成立,前提必須是互為因果,可是誰會知道? 

(3)氣候變遷有其他原因。科學月刊HealthPhysics(荷裔美國出版公司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公佈同儕評核(peer reviewed)的研究報告指出:從1750-2018年,石化能源產生的碳排僅佔12%,不足以是氣候變遷的主因。https://shorturl.at/dxzY9 

(4)古早時代就有氣候變遷。比如,中國在商朝時代,河南雨量與高溫出現一堆大烏龜讓人刻甲骨文,到了東晉,河南雨量少到出現40年乾旱。每幾百年冷暖乾濕的循環都有文字紀錄,雖然當時沒有溫度計。 

(5)太陽表面的活動與輻射效應,很可能才是暖化主因;地球被「加熱」後,原溶解在海水中的各類溫室氣體,慢慢都釋放到大氣中,因此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621 

(6)若你相信造物主的創造,人類豈能造成氣候變遷。討論「氣候變遷」,必須思考天意天道天命(providence,護理)。生命中沒有偶然的事,人的一切作為不能決定命運。順便一提,我們不可能完全明白天道的真理,但在面對邪惡、不義、不幸時,相信創造主主宰一切,就能放下重擔。 

(7)碳排只能維持,無法制止。要說溫室氣體,甲烷的蓄熱量是二氧化碳的80倍。甲烷主要是農業、畜牧業、煤炭、天然氣開採造成的,大家能不用不吃嗎?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中國、印度不簽減排協定,全球能減多少? 

歐盟為了通膨,恢復或延長使用核電廠是短期措施,中長期綠能策略不變,可是德國電價持續是台灣五倍、天然氣價七倍,要怎麼堅持綠能政策?現在匈牙利、義大利、斯洛伐克、荷蘭陸續右派當道,或許百姓發現ESG要慢下來了。 特別是今年底,川普選上美國總統的機會很大。

與其清談,以下做不到,講碳排是假的:(1)少吃肉、乳製品,多吃本地產出,減少浪費;(2)多乘火車、巴士,少乘飛機,能走路騎車抵達的就不開車;(3)多開視訊會議,減少商務旅行;(4)少用烘乾機,多用晾衣繩;(5)提高住家絶緣,減少熱量流失。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科學思辨:小型反應爐

這篇政治不正確。

「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降臨時,才開始飛翔。」黑格爾的意思是,只有當理解的事件過去了,才有可能正確解釋。

去年(2023)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內的產業人士,鼓吹發展小型反應爐模組SMR,說危害地球的是碳排而非核能,重啟核一和核二,核能佔比可到15%到18%,可減少碳排,也可降低電價。

這說法充滿矛盾,比如:原子爐的冷卻池超級滿了,燃料棒要放哪?核一和核二從2014年陸續除役,能再用幾年?核廢料要放哪?考慮核廢料處理,能減電價嗎?風光發電開始大量完工,減碳排有這麼急嗎?

最受矚目的核能計畫是美國新創公司NuScale在愛達荷州預計建造六部合計462 MW的小型反應爐SMR。這個設計概念提出快二十年,不斷推遲目標期程,2022年還被認為是唯一有機會在2030年前商業運轉的計畫。

二十年不短,資金前仆後繼,但許多專家早就一直警告商轉日期過於樂觀,而且成本不斷飆升。現在呢?2023年11月初,因為成本太高,預期找不到客戶,資本家高度懷疑財務模型,中止了。

對能源新技術,我不要抱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但這個事件有幾點啟發:

第一,產業大老講的不一定對,新創資金不斷投入不代表樂觀,內部專家才知水多深,但報喜不報憂。凡事都有風險與限制,小型反應爐模組仍要解決開發成本、核廢料、風險失控的根本問題。

第二,有人為了挺核能,不斷批評再生能源,甚至疫情因素,綠能20%目標短暫延遲也能批評。風光發電是成熟技術,能大規模應用,價格越來越便宜。現在中國經濟問題,面板 太陽能板 LED 鋼鐵 石化 水泥,機械,紡織,價格血流成河,正好提供更好條件。

第三,最近二十幾個國家倡議「2050核電三倍宣言」,這是少數人的倡議,能否代表國家的政策?長期以來反核聲音大,很少數國家繼續發展核電,而且計畫成本都近乎翻倍增加,完工期程不斷延長。 

即便氣候變遷是真的,依賴核電在時程上風險太大。台灣一個核四,吵鬧30年,為什麼下一個30年,就不吵鬧了?

科學思辨:消失的契約精神

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路加福音 

記得年輕時,留德的勞動法老師常掏腰包印絕版書給我們,其中一本是契約論」,老師隱約說,歐美進步的主因之一,就是「契約精神」。 

衛福部公布應保密五年的高端疫苗採購合約,從價格、保密年限、保密原因,詳細說明與國際採購疫苗的方式並無不同。 

因為選舉,毫無下限的抹黑造謠,從保密年限五年被說成三十年、疫苗價格一千多,實際多劑型810元與單劑型881元、還去法院告蔡總統、蘇院長以及陳部長,現在全數簽結。 

今年1/5衛福部就澄清過,還是有人用謊言操作民粹。契約公布後,可看到高端承擔許多風險,像是無法在20217月取得EUA,衛福部有權終止合約,心血就全放水流。 

契約精神是法治基礎,現提前公布合約,如果再發生疫情,廠商為不捲入政治鬥爭,自然作壁上觀,有哪家願意冒險生產疫苗呢? 

當時台灣不花錢冒險研發,萬一大量國人死亡,誰負責?萬一EUA疫苗無效或帶來死亡,誰負責?都是蔡政府。用謠言聳動耳根軟的國人很不厚道。更早的涂醒哲,陳時中與陳吉仲,誰還公道 

後藤新平評臺灣人的性格「怕死、愛錢、愛面子」。百年過去,依舊寧願被羞辱也怕死怕戰爭。講到錢,就認定別人非法取得,婚喪卻要達官貴人充場面。愛面子的最後就是得還人家你的裡子! 

賴清德把選舉補助款1.5億全捐出,他知道「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這是觀察是不是政治家的好角度。政治做為一種志業,它與政治契約精神相關。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不要失去盼望

光音《白鴒鷥》

汝是田園兮醫生,汝是稻仔兮保鑣,播田兮時陣,汝就來巡田園。

………

許丙丁《菅芒花》

菅芒花白無芳無虛華無美夢,啥人來疼痛啥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夢。

………

吳尚任《如果》

如果花還沒有開請不要失望。請你期待花香飄散在未來的日子裡。如果淚還沒乾請不要拭去,請你留住臉頰兩旁濕潤的回憶。如果你停下腳步來,你會聽到這塊土地的心跳。

科學思辨:高端疫苗

所謂「科學思辨」是指謹慎查證事實,理解脈絡,虛心接受指教,然後根據事實與脈絡,在合理假設前提下,檢定可能的因果關係,最後做出合理結論。 

論到「虛心」,這句話可提醒我們:「願你們的愛心能在真正的知識和一切分辨力上,越來越豐足有餘,使你們能分辨是非,好在基督的日子裡是純潔、無可指責的。」----《腓立比書》 

大選結束,看到還有很多人說高端疫苗是弊案。最早國民黨說,民眾黨教主跟著說,高端合約封存30 年一定有弊,他選上總統要公布,看看圖利多少。嗡嗡嗡,一堆人信了至今。 

全世界都很羨慕有國產疫苗的國家,只有台灣把國產疫苗的喜事講成喪事。所以前天貼了「畢氏在去世前撤回畢氏定理主張」的類似說法,確實流傳在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之間。 

民眾黨教主把高端疫苗說成弊案,有兩種可能。一是政治目的,不惜侮辱老師、教育與科學,另一個是無知,沒有基本的理性科學思辨。不管哪個原因,事情沉澱了(但很多人裝睡),回顧指控可不可笑: 

(1)合約封存30 年。實際是,「封存」是指「保存合約」,高端採購「保密」只有五年,但檢調監察院隨時可調閱。合約保密是慣例。莫德納永久保密,BNT 10 年,NOVAVAX 7 年,AZ 5 年。為什麼不攻擊:莫德納永久保密? 

(2)高端是爛疫苗。實際是,高端重症保護效力91.4%,高於莫德納、AZ、和BNT接近。所有疫苗中,高端副作用最小最舒服,不像其他要高燒 2~3 天。 

(3)高端保護力是假數據。實際是,高端獲選世衛組織的疫苗計畫,還是全球第一家獲選通過,未來疫情再來,可以收權利金。現在流感疫苗施打高端的不多,顯然商譽受損,又求償無門。將心比心,誰要為刁民服務? 

(4)補助高端是圖利廠商、炒作股票。照這邏輯:政府當年投資台積電,也是圖利。台積股價漲了30年,也是炒作股票。以Novavax疫苗來說,美國政府補助500億台幣,台灣補助高端4.6 億,竟然成功做出來了,結果喜事被講成喪事。 

(5)政府擋疫苗。當時疫情爆發,全球屍袋、疫苗不夠,疫苗分配以死亡人數高的國家優先。台灣疫情守得太好,排到後面。唯一例外是新加坡/以色列,他們買很貴。所以你要哪一個:死亡率高或每天零確診?但國民黨立委說:買貴要槍斃陳時中! 

(6)蔡總統打高端,就是擋疫苗、護高端。美國政府給人民打的,都是美國投資的,例如:莫德納、嬌生、BNT。中國只開放中國研發的。例如:科興。台灣政府拼命爭取各種疫苗進台灣,想打什麼可自選,台灣才是最沒有擋疫苗的國家。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韓國老年破產潮

除非恩典,天下沒白吃午餐,風險與報酬相隨,小心有詐。 

幾年前,南韓金融機構推出與恆生國企指數掛鉤的ELS(或稱ELN高息存款),聲稱很安全,「除非香港滅亡」。南韓散戶樂觀,在2021年紛紛用退休金搶購,1/365歲以上。 

當香港國企指數輕觸12000點後隨即回落,至今跌至5400點,血流成河。今年(2024)合約到期前,指數反彈至回落點的機率很低,估計虧損1400億台幣。

 65歲韓國人年輕時看過港片,心中香港是《英雄本色》的美麗香港,怎想到「滅亡」?在韓國散戶眼中,恆指是穩健保證,現在利息沒了,本金也保不住,要集體興訟了。 (ELN是衍生金融商品,指數一路下跌,發行機構幾無避險成本,賺很大)

「除非香港滅亡」是誤導?文學修辭有「adynaton」的手法,字源為古希臘語,解為「不可能」,形式是:除非X發生,否則Y不會發生,而X不可能發生。 

中國古詩〈上邪〉就是:「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說一堆「不可能」,強調與情人永不決裂,很有說服力。 

可惜「不料」,聖經出現70幾次。現代人移山填海,「山無陵」司空見慣,「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不稀奇。在「國安法」鐵拳下,「香港滅亡」一點也不奇怪。

離別總是詩

林央敏《看見鄉愁》

細漢時陣,鄉愁是一首詩,寫置一本古冊裡。大漢了後,一張四四角角的火車票,將阮送去互遠遠的黃昏。這時阮才看見,鄉愁是一幅圖,深深畫置心肝內,畫著故鄉的可愛。

………

陳明仁《白鴒鷥》

白鴒鷥腳長長想卜相借問,你來來去去會凍飛偌遠,敢會飛過阮故鄉的田園。十五瞑月光光照阮窗仔門,月娘啊月娘會凍照偌遠,敢會照著阮故鄉的田園。

………

莊柏林《歸鄉》

當所有的樹葉,攏向枯枝告別。當所有的蟋蟀,攏向月色傷悲。故鄉的一切,緊緊相隨。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柯文哲現象

結論:二戰後三代人在沒有戰爭危機意識下,弱弱地養育小孩,加上不在乎面對極權需要團結,則物極必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這篇不是討論大選後的政治版圖,而是分析社會問題,理解原因,想想我們可以做點甚麼。正如統計學上的「因素分析」,只能企圖找出重點,解釋大部分的現象。

就我所知,投柯的人都有民粹意識,民粹各國普遍存在。這些人多半只關心經濟民生,邏輯單一,容易受騙。若事與願違,就發洩不滿,柯的欺騙案例罄竹難書,不必多說。

若細分,這些人可分三種。第一種自認菁英,看不起主流候選人,選擇反主流,不管認不認同。這種人只能靠自我覺醒,或是上天憐憫,因為啟蒙別人非常困難,至少我沒有能力。

第二種人「實際」過得不好,他們對藍綠不再預期,要新政治,就像當年台北市民支持柯。但8年後,柯在台北市的得票率低,超過一半的人不再相信。這次柯在桃竹苗的得票率高,又一批涉入不深的新選民,給了第一次。

這些人陷入困境,應要協助,而不是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督促政府做事,比如:大量興建社會住宅(我認為要200萬戶),不讓人民租爛房;改革要均衡,不偏向既得利益,就像年金改革,未退休的不認為自己退休可領到多少錢。

第三種人是民粹的主力,他們標準過高,「感覺」過得不順利,特別是普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殊不知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運氣、基因、環境、努力與毅力、決心與目標。這些日積月累,彼此差異越來越大。大多數人沒有毅力克服弱點,又不甘接受,並調整標準,自然要發洩。

能完全怪年輕人嗎?在經濟長期成長下,媒體長期塑造一種迷思:「你做了什麼,必然有什麼」,所以年輕人自覺是天之驕子,一切都可輕鬆獲得,當事與願違,就覺得有陰謀,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錯,不知自己是嚴白虎,也沒有一技之長,整天做曹操夢。根據王立的見解,越來越多的人做曹操夢,大禍不遠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下張圖好笑,卻令人憂心。左派思維也要負起責任,年輕人的腦子被灌輸垃圾思想,不是疑心疑鬼,就是一味反對別人的看法。

自認是天之驕子,有其背景。一次世界大戰後,人民厭惡戰爭,政客為了勝選,開支票訴求和平。結果對外養出納粹,對內養出躲責任的士兵,大學教授鼓吹反戰,要求年輕人歡迎極權,不要為了無關緊要的橋樑死守,躺平就有福利,高效極權能提供社宅跟穩定工作。

然而,二戰後,年輕世代是最積極反對妥協,要求對抗共產勢力的一代,因為見到反戰人士對納粹諂媚求榮,在極權下被當韭菜切割。見過集中營的大兵,看到共產勢力怎樣清算逃亡的父老,更不存一絲幻想。

不存幻想,只能維持10年,太平日子久了,給人以為戰爭不存在的錯覺,或是想像各種理由,解讀戰爭的不合理性,使得戰後的三代人,在沒有危機意識下,弱弱養育小孩,享樂舞會一路開過嬉皮世代,直到如今。

經濟蕭條是引發二戰的導火線,但根源在於人民軟弱。沒有戰爭危機感,就會創造戰爭。二戰時期的中小型國家若企圖當蝙蝠,畫等邊形保持平衡,幾乎第一個死。當大國勢力變動,必定摧毀既有組織,反正都是沒骨頭,換掉很簡單。

台灣現在處境是很典型的帝國緩衝區域勢力,跟1910、1930年代初的小國很像,在大國衝突之間身不由己。然而真正萬般不由人,是人民太脆弱,即使是大國也會瞬間崩解。




莎莉夫人:父母更該關心的事

我最近才看抖音,裡面有很多中國各行業的「專家」演說片段。有些觀點,我不是太認同。 

「專家」強調說,要訓練孩子「獨立」謀生能力,「啃老族」是父母縱容出來的,所以不要把孩子留在家養著,「把孩子踹出去」對父母子女都好。 

我想到一位朋友的遭遇。她在大學畢業後,到處投履歷但都沒有面試機會,在家待業近一年,她說:「我知道吃、住、用父母的,好像我很沒用。我沒有錢可以補貼他們,至少我幫忙家裡,不是飯來張口。」 

有一天,她外出幫媽媽到市場買菜,回家時發現,她的行李箱放在客廳門邊。朋友的爸爸說:妳今天吃完午飯就滾出去。 

「我放下菜籃,立刻整理行李,連午餐都不吃了,就離開家。我不知道我可以去哪裡,聯絡大學同學就先去對方的租屋處打地舖。」朋友說。 

為了生活費,朋友開始打工,早餐店、飲料店……只要願意用人,她就去。「一邊打零工賺錢,一邊丟履歷,那是我人生很低潮黑暗的日子。沒有家人支持支援,我覺得我死了,我爸媽也無所謂。」朋友說。 

朋友後來找到報社記者的工作,但每年過年,她總是主動讓其他同事回家過年,由她值除夕、初一的班。事實是,自從她被她爸爸趕出家門,就沒再回那個家了。 

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成就是:能安頓自己的身心、接納自己。「把孩子踹出去、幫助他獨立」大可不必。感覺不到家庭溫暖的孩子,不用踹他,他會自動離家出走。不要小看現在小孩獨立謀生的能力,走歪的孩子,會用各種方法把錢弄到手。 

與其擔心孩子沒有謀生能力,父母更該關心的是:孩子在想什麼?經歷什麼?需要什麼?讓一個人活在愛裡,覺得被支持被理解,有好的品格養成,不會變成壞掉的人,比教他怎麼謀生獨立更重要。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不要失去盼望

光音《白鴒鷥》

汝是田園兮醫生,汝是稻仔兮保鑣,播田兮時陣,汝就來巡田園。

………

許丙丁《菅芒花》

菅芒花白無芳無虛華無美夢,啥人來疼痛啥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夢。

………

吳尚任《如果》

如果花還沒有開請不要失望。請你期待花香飄散在未來的日子裡。如果淚還沒乾請不要拭去,請你留住臉頰兩旁濕潤的回憶。如果你停下腳步來,你會聽到這塊土地的心跳。

台灣得了「荷蘭病」?

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說台灣得了「荷蘭病」,產業過度集中台積電,吸收過多人才與能源,就像當年荷蘭依賴石油天然氣,造成其他產業失敗,勞工薪資太低。他主張降低對半導體的投入,將錢花到傳統產業升級,增加底層勞工薪資,解決貧富差距。

「換人做做看」似乎有理,但你要不要把手上的台積電換成新光金?!

柯沒理解荷蘭病的核心,若只是產業過度集中,需要多角化,與效果無關。「荷蘭病」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荷蘭的收入大增,導致荷蘭盾匯率上漲,人們加購國外便宜進口貨,本國勞工工資也上漲,導致製造業失去國際競爭力而萎縮。

反觀台灣,台幣匯率沒有隨半導體出口增加而上漲,台灣非半導體出口沒下降。柯故意提荷蘭病是要解決台灣工資太低,但荷蘭病的原因之一是工資上漲,與他的說法相反!

就算不問谷歌,在推論過程應知邏輯矛盾。就算不考慮矽盾,一個弱弱的台積電對台灣有何益處?政客拿一帖簡單解方,朱敬一院士說:必定有詐。台灣半導體業導致荷蘭病,根本亂說一通。

我是數字控,最後說點數字。台積員工7.3萬人(2023),扣除國外及非工程師,只有2.9萬,但帶動平均工資。台積附加價值1.2兆(2022),佔台灣GDP 23.5兆的5%,而台積用電量佔5%,每度電附加價值50元。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事實 觀點 立場 信仰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 

韓國瑜在最近造勢晚會上說:賴清德是礦工的兒子,憑什麼當副總統,憑什麼出來選總統。 

亞里斯多德提出「說服三部曲」:1.邏輯;2.信譽;3.情感。韓的說法沒有邏輯,他個人也沒有信譽,更缺乏情感,只是藉著仇恨吸引同好。 

但韓的說法有反效果。比如,多數人出身貧窮,不喜歡被瞧不起。而且大家都是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靠流血流汗的勞動者存活,要懂得感恩。可惜國民黨提名他立委不分區第一名。 

邏輯包含:「事實 觀點 立場 信仰」。事實必須經得起檢驗,而觀點 立場 信仰都要有事實根據。真正的信仰講究科學,不是迷信。 

先說事實。現在不是封建時代,韓的說法不是事實。即便在歐洲封建時代,貴族都是率先士卒,為人民犧牲。台灣民主化之前,不是如此。 

至於觀點,是觀察事實的角度。礦工有許多面向,比如:提供台灣經濟起飛的資本;有責任感,勇於為家庭犧牲……。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優秀,富貴人家反而多是紈褲子弟。 

順便一提,貧窮的原因很多,例如:土地生產欠收;生病體弱;失去工作;戰亂流離失所;機運很差。所以貧窮不是罪,想減少貧窮,可以幫助窮人;扶助窮人的孩子;努力耕種;學習新知;做事勤勞;節省支出。 

信仰不說,最後是立場。立場是根據價值觀,從眾多觀點選出能代表自己理念的觀點。這點可從林肯的眾多事蹟體會。林肯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南北戰爭結束,他騎馬到蓋茲堡發表演說,簡短有力,完全符合「說服三部曲」,至今仍是美國學生必讀。 

林肯當選總統那刻,參議院議員感到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望族,自認上流優越,未料總統是卑微鞋匠的兒子。林肯在參議院演說前,就有參議員計畫羞辱他。 

林肯站上演講台時,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演講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所有的參議員大笑起來,為自己不能打敗林肯而能羞辱他,開懷不已。 

林肯等到笑聲歇止,他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靜默,林肯轉頭對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父親也為你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是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做鞋子的藝術。」 

接著他對所有參議員說:「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的鞋是我父親做的,而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儘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確定,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 

說到這,林肯流下眼淚,所有嘲笑聲全化成讚歎的掌聲。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並引以為榮。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能解決問題嗎?

這本書很厚,許多人為了體面,擺書櫃,銷路不錯。主旨很簡單,大篇幅證明資本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造成貧富差距。作者主張土地稅、遺產稅、綜所稅的稅率課徵90%,處理貧富差距。 

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也藉此書批評,但聽了老半天,沒有處方,可笑的是,處理問題之一是所得重分配,比如:課徵房地持有稅,這是地方稅,他當8年台北市長,有做甚麼? 

資本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不需大篇幅實證,能上市櫃的公司,績效當然比整體平均好,加上利率從10%高峰走跌。過去25年,全球股市本益比提高一倍,台股資本報酬率7.5%,經濟成長率3.5%(另加1%通膨)。 

台灣經濟成長率又高於薪資成長率。海外生產佔比50%,產業轉型需時間,好工作不多。即便如此,代表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台灣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只是台灣人愛比較,媒體沒盡責任。 

歐美日持有稅採市價基礎,每年課2%,也就是市價一千萬的房子,每年課20萬。若台灣比照辦理,相對購買力大降,土地價格會大跌,再提高綜所稅及遺產稅稅率,貧富差距當然可以縮小。 

只是房產大幅縮水,國人會支持嗎?富人能跑就跑,賦稅反而不公平,加上投資縮手,失業率大幅提高。這是複雜問題,政客為了圈粉騙票,拿一帖簡單解方,朱敬一院士說:必定有詐。

離別總是詩

林央敏《看見鄉愁》

細漢時陣,鄉愁是一首詩,寫置一本古冊裡。大漢了後,一張四四角角的火車票,將阮送去互遠遠的黃昏。這時阮才看見,鄉愁是一幅圖,深深畫置心肝內,畫著故鄉的可愛。

………

陳明仁《白鴒鷥》

白鴒鷥腳長長想卜相借問,你來來去去會凍飛偌遠,敢會飛過阮故鄉的田園。十五瞑月光光照阮窗仔門,月娘啊月娘會凍照偌遠,敢會照著阮故鄉的田園。

………

莊柏林《歸鄉》

當所有的樹葉,攏向枯枝告別。當所有的蟋蟀,攏向月色傷悲。故鄉的一切,緊緊相隨。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發行總統就職NFT不切實際

前行政院長陳冲日前建議,中央銀行可考慮以NFT作總統就職紀念幣。 

央行9日發文強調, NFT熱潮已退,且因泡沫化,瀕臨被宣告死亡的命運,多數NFT已一文不值,建議央行發行NFT是「不切實際」的主意。 

央行指出,NFT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引發追捧熱潮,但好景不長,20229月交易量大跌至4.66億美元,大幅下滑97%。 

央行認為,加密資產分析平台研究,檢視全球逾7.3萬個NFT95NFT已毫無價值,甚至已被英國主流媒體「宣告死亡」。 

檢調於4日偵辦王牌(ACE)數位資產管理集團捲入洗錢疑雲,金管會說明,若經調查發現確有違反洗錢防制法規定,裁罰50萬元~1000萬元。 

後記:前行政院長陳冲是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可代言新世代金融,但不知這類商品都是先進去的賺錢,然後炒熱出場?律師要盡力為委託人辯護,但要有職業道德,不要把黑的說成白的,政治人物也應如是,不然都讓人看不起。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洪愛珠:生了個孩子

去年此時,我生了孩子。一個女孩子。兩年之內,發現有孕,懷胎,分娩,哺育,既魔幻又寫實。這真是個奇蹟。

倘若生命皆是奇蹟,那咱們每個人曾經都是。只是不知為什麼,活長一點,又彷彿不是了。

孕期階段,與胎兒像隔海通信,相互揣摩。未曾謀面,已很喜歡。才知道媽媽愛孩子,是沒落地前就開始愛的。

活到中年,終究是來到了做母親的這邊,與我媽同一邊。感到和她空前靠近,然而已不能對話,多麼希望告訴媽媽,我攜著女兒望前走的時候,時時想她。

而這些念頭太多,必須寫下來。

後記:摘自【母女學步】。洪愛珠,1983年生,新北市五股人。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平面設計工作者,著有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出版)。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史卡博羅市集》

《史卡博羅市集》 

如果你喜歡純樸與忠誠,應會喜歡英國民歌《史卡博羅市集》(Scarborough Fair)寄喻植物,所表達的人性情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WrhPX82HA 

中國三千年前《詩經》:「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亞洲的《史卡博羅市集》,證明在農耕時代,不管在地球哪一方,人性純潔,愛情質樸。 

這首的主題是歌手想念市集裡的遠方女子,叫人向她傳遞情訊。旋律優美婉轉,雋永而感傷,而副歌的每種香草,都隱含這對戀人無法長相廝守,令人心頭顫動。 

Parsley (荷蘭芹)象徵「愛情與甜蜜」,有「停止心痛」的含意。sage (鼠尾草)象徵「力量」,有「給予力量面對現實」的含意。rosemary (迷迭香)象徵「忠誠」,有「請你不要忘了我」的含意。thyme (百里香)象徵「勇氣」,有「得到勇氣繼續邁向未來」的含意。 

史卡博羅面臨北海,背靠英格蘭,是英格蘭約克郡的古老漁港。為什麼這首歌是影片《畢業生》(The Graduate)的插曲,然後風行美國校園的情歌呢? 

一千年前,維京人常在此交易漁產和毛皮。十六世紀,英皇亨利八世發出皇家牌照,小鎮每年八月十五日經營市集到聖誕節,吸引英格蘭商人與北歐人交易。十八世紀後,英國航海發達,開闢其他港口,史卡博羅市集沒落,但古老記憶在當地世代之間傳誦。 

六十年代,美國作曲家保羅西蒙遊學英國,結識民歌採風歌手卡西(Martin Carthy),因而知曉這首古韻。西蒙回到美國,與朋友Art Garfunkel 改編,後者加入自己的《The Side of A Hill》為副歌,成為天衣無縫的二重唱,然後成了《畢業生》的插曲。 

《傳道書》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永恆呢?人間繁華,如禾桼新熟,如芳草歡顏,一切美好事物,都在時間荒漠裡凋謝。只是時間沒到,不要人為無知摧毀就是。

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思考新年:練習不完美

有時我們會為那裡沒做到完美而喋喋不休,有時我們會為自己不擅長的事苦惱不已。我們總是要求自己達到不可能達成的標準,然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我們的熱情逐漸消退。

其實在在實際的世界,沒有所謂的「完美」,沒有一個東西毫無瑕疵、無法再有任何精進。我們最大的誤解在於,認為達不到完美就是失敗。

正是不完美,才讓事物獨一無二。擁抱我們的不完美,才能將焦點放回原位:持續改善。這樣的心態,指引我們前往我們該去的地方。

練習「不完美」不是刻意犯錯,而是重新建構你對這些錯誤的回應方式。久而久之,你就能以好奇心而非批判來擁抱錯誤。

你可以將自己的筆記本看作是顯示自己並不完美的證據,或是你展現勇氣的明證。歪斜的線條、扭曲的字體,正好見證一個人如何努力為生活創造正向的改變。它也許不完美,但絕對美麗。

你打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接受自己不完美、有可能失敗,才能繼續向前走。從某個地方開始,讓自己一點一點前進。前進的目的不應該是達到完美或是努力超越其他人;而是找到機會,持續改進自已。

正如同道德哲學家謝爾頓(W. L. Sheldon)所說:「超越你的同伴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在於超越先前的自己。」

日本美學概念「侘寂」(wabi-sabi),意指任何事物的美就在於它的不完美,正是這些特質讓個別事物顯得獨一無二、真實、與美麗。茶壺的裂痕、木材的變形、石上的落葉、飛濺的墨汁,強調智慧就來自於與我們不完美的本性和平共處。

長久以來,日本的工匠技藝已臻至絕妙的境界,包括木工手藝、金屬技工、甚至是產品包裝。他們強調的是精通,而非完美。精通不同於完美,前者擁抱無常與不完美,它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而非最終目標;是持續改進與學習的結果。

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提到了1萬小時規則:要在任何領域成為世界級專家,就必須累積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而日本的學徒身分,往往是持續一生。

精通取代完美的概念,持續付出和練習,努力改進自己。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不會有終點。即使是最偉大的大師,仍是渴望學習的學生。他們的技能和我們所擁有的一樣,需要長時間累積。他們必定是從某個地方開始,而且和我們一樣,並非一開始就做到完美。

每一天,問自己一些小問題。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無論行動規模有多小,或是在過程中跌倒,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是你持續在進步。---摘自 瑞德.卡洛,美在於不完美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中國產業的退出障礙

企業經營要考量產業進入障礙及退出障礙,若進入門檻不高,投入者眾,就是紅海市場,而退出門檻太高,更會引發殺價競爭。

所幸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虧錢退出,產業經濟重新取得均衡。

中國13億人口,市場很大,比如一年生產7億隻豬、10億噸粗鋼、太陽能板全球市佔97%......。理論上,每家公司都會賺錢,但在中國,缺乏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有本事就能去銀行搬錢,虧錢就繼續搬,結果沒人減產,陷入殺價的死亡螺旋,無一倖免。

網路提到,中國前三大養豬企業現況正是如此。它們前三季都虧損,牧原虧18億人民幣,新希望虧38億人民幣,溫氏股份虧44億人民幣,三大豬合計負債超過2700億人民幣。

中國二線養豬企業經營更加困難。現在豬企股價跌到剩下1-3成,跟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公司股價一樣。在幾年前很難想像,不過,變動本是正常,氣候變遷也是如此,若是錯誤的事,上天自然會扭轉的!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宋提多:懶惰螞蟻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進化生物小組做過實驗,追蹤30隻黑蟻群發現,大多數螞蟻都很勤快,清理蟻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沒有停歇。然而,少部分螞蟻無所事事,終日東張西望,從不工作。生物學家稱為「懶螞蟻」,並在它們身上做標記。 

當研究小組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勤快的螞蟻亂成一團。而「懶螞蟻」不慌不忙,帶領蟻群向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不是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偵察上,看起來遊手好閒,但腦子沒有停止過思考,這就是「懶螞蟻效應」。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白搭。 

《思考力的快慢》一書有個故事。在加州一個小鎮上,有位愛寫作的年輕人,每天筆耕不輟,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但是他的小說總是滯銷。他去教堂問神父:「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他說:「我在寫小說。」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他回答:「也在寫小說。」神父繼續問:「下午呢?」年輕人不耐煩說:「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神父耐心說:「你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陷入平庸困境。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下一定餘閒時間,給自己放空,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向。在組織裡,總要有領導是閒的,他們負責思考方向。 

法國思想家笛卡兒在《隨想錄》寫道:「人只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我思故我在,思考深度,決定人生高度。不要日日在工作的漩渦裡打轉,以忙碌代替生活,而是從忙碌的服事或工作中剝離,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才能靜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路徑! 

有時,學做勤於思考的「懶惰螞蟻」吧!思想好了再行,你會活的一切會更符合你的人生價值。今天是星期天安息主日,願你停下腳步,休息思想。

詩篇4610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上天憐憫困苦的人

日本電影《在車上》,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改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兩位主角陷入後悔、矛盾與迷惘,產生荒誕感與虛無感。後來因著世界三大劇作家契訶夫的經典劇作《凡尼亞舅舅》舞台劇(1898),在真實人生走出困頓。

劇末尾聲,凡尼亞舅舅向蘇菲亞傾訴痛苦,蘇菲亞說一段話,讓舅舅知道活下去的意義,願意直視傷口,儘管疼痛並未消失,卻給予善於盼望與等待的雙眼:

// 凡尼亞舅舅,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只能活下去。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走過漫漫長日,穿越幽幽的夜晚吧!咬緊牙關承受命運的考驗,無止境地生活下去,我們會持續為他人而努力工作,從現在到老,沒有止息。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就安然死去。

墳墓的另一端,將會見證我們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人生是何等的殘酷艱辛,如此一來,上帝就會憐憫我們。那時舅舅和我,都會見到明亮如夢般的生活,我們將滿心喜悅,在臉上露出溫柔的笑容,我們將回顧此刻的不幸,最後我們將得以安息。我相信著,打從心底,有強烈的信心,等待著時間的到來,我們將得以安息。//

有興趣,可以看2020東海外文系畢業公演《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有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Pb8t_54Dk

.

後記: 希望,英文只有一個 hope字,但法文細分為espoir和espérance。espoir 代表個人情緒或想法,期待有更好的事情將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而espérance近乎宗教價值,對未來抱有純粹的信心,不涉及功利,甚至跟快樂無關。

espoir不妨譯為「希望」,而espérance譯成「望德」。希望讓人快樂,但它是短暫的,只要現實不似預期,希望就會幻滅。望德着重堅持、忍耐、謹慎和明智,始終對現實保持清醒,不會自欺欺人,也不因失敗而沮喪。

新年感謝與祈求

感謝上帝保守我過去的一年,並將我領進新的一年,又將新的生命、力量、任務、希望與喜樂賜給我!

在新的一年,求你賜給台灣一個誠實、公義、智慧、勇敢、節制、愛民的國家領袖及政府!求你保護我的國家免於獨裁強權的攻擊侵害,免於撒謊詐騙、貪財好色、縱慾無恥、玩弄權力之徒的毀壞,又免於風雨、地震、乾旱、疾病的災禍!

求你親手供養我肉體的需要,叫我能平安度日,沒有匱乏,且有滿足的喜樂!

求你照顧社會眾多年老的父母,按他們一生受苦與遭難的年歲賜給他們喜樂,叫他們沒有疾病災禍之痛,沒有憂傷煩惱,也不受週遭俗人的侵擾,在恬靜的家園裡安享晚年!

求你保護下一代,叫他們明白且喜愛真理,免於邪風之惡,不被那些心懷邪念惡意的假教師敗壞心靈,反而能作出美好的見證!

在新的這一年,求你憐憫恩待我,掩面不看我的過犯,賜我誠實悔悟的心,叫我切實看見自己過去所犯的罪,並給我能改過自新的力量!

求你賜給我愛與忍耐的力量,接納與我不同的人,包容反對我的人,給無故恨我或刻意與我為敵的人機會改變,叫我竭力與人和睦,在人間創造和平!

在新的這一年,求你體恤我的軟弱、無知與無能,保守我不落入惡者的手,不陷入罪惡的網羅,不遇見我抵擋不了的誘惑試探,好叫我能走在光明的道路上,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天同行!

《酒店主人》的荒謬喜感

若你很久沒大笑了,不妨看《酒店主人》(中譯5分鐘),這是《悲慘世界》音樂劇的一段,旋律輕快,表現對利益執著的荒謬喜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1kx14c5ZSQ

貝多芬當年打算將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命名為《波拿巴》,呈獻給拿破崙•波拿巴。當時法國人在宗教與政治上飽受暴政壓迫,貝多芬將拿破崙視為人民的英雄、自由的捍衛者。

當拿破崙自行稱帝,貝多芬譴責他是惡棍和暴君,並用力擦掉樂譜上波拿巴的名字,以致原稿上留下破洞。拿破崙還是有可稱許之處,他不偽裝。

當今民主國家,惡棍和暴君不易勝出,但被機會主義者取代,他們像戴著威尼斯的華麗面具,在每個場合都有正確的面具。君不見台灣許多表面不同的政治人物,最後走在一起,機會主義是他們的共同信仰。

這些人從政,是為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或根本沒想清楚為何從政,得勢最大原因出於機運,僥倖暴得權位。沒付出也沒犧牲,少了錘鍊心志的過程,缺乏同理同情心,心理素質低落,不時充滿怨恨和嫉妒,將自私人性展露無遺,跟酒店主人一樣,充滿對利益的執著。

這些投機政客對事實不明、邏輯不清、充滿怨恨,於是說出很糟的話,也藉此圈粉。選出這些無品政客,最終發現是在凌遲自己。

在要來大選的日子,借用柯志明教授的話,求上天賜給我們誠實、公義、智慧、勇敢、節制、愛民的國家領袖及政府,保護國家免於獨裁強權的侵害,免於撒謊詐騙、貪財好色、縱慾無恥、玩弄權力之徒毀壞,又免於風雨、地震、乾旱、疾病的災禍!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馮睎乾:新年談希望

公元四世紀的彩石鑲嵌畫於1857年在哈利卡納蘇斯(即今天土耳其的博德魯姆)出土,現藏大英博物館。畫作包含一個月桂花環、一根黑色小樹枝和一片常春藤葉子,花環內有六個帶有祝福意思的古希臘文字:ΥΓΙΑ, ΖΩΗ, ΧΑΡΑ, ΕΙΡΗΝΗ, ΕΥΘΥΜΙΑ, ΕΛΠΙΣ,意即「健康、生命、喜樂、平安、高興、希望」。 

祝福別人健康長壽、快樂順心,在華人很平常,但我們極少祝福「常懷希望」。中國古文甚至沒有一個詞,可表達現代意義的「希望」——即相信「明天會更好」的信念。 

中國古文固然有「希望」兩字,但就像「衛生」、「經濟」、「自由」、「民主」(古代指「民之主」,不是「民為主」)等詞語,意思跟現代用法大相逕庭。古文的「希望」,意思類似「期望」、「欲望」,甚至是「迎合上意」,都與hope(古希臘人的elpis)毫無關係。 

中國古人最多只會說「樂天」、「知命」、「達觀」、「委分」,表示「順應天意,隨遇而安」,即現代人所謂「看化」、「平常心」等,這些都不等同「希望」。抱有希望的人,相信未來比今天更好;但樂天知命的人,往往只會安於現狀,甚至不介意忍辱偷生。 

一言以蔽之,中國文化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文化。 

你可能反駁,從前中國人沒有一個詞強調「希望」,但我們祝福別人時,不也寄託一種希望嗎?對,例如《莊子》就有「華封三祝」故事,說堯巡行至叫「華」的地方,那裏守封疆的人祝堯「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即希望堯長命、富有和多子多孫。 

「華封三祝」隱含「未來會更好」的美麗願望,但歸根究底不是信念,而是祝頌詞令,嚴格來說不是現代人所講的「希望」。然則「希望」即是什麼呢?對「希望」的理解,確實會隨語言文化而有差異。 

例如,英文只有hope,但法文細分espoirespérance(兩個字譯成中文,很不幸都是 「希望」)。法文espoir比較好理解,代表個人情緒或想法,期待有更好的事將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而espérance近乎一種宗教價值,對未來抱有純粹的信心,不涉及功利,甚至跟快樂無關。 

為了方便區分,espoir不妨譯為「希望」,而espérance譯成「望德」。希望讓人快樂,但是短暫的,只要現實不似預期,希望就會幻滅。望德着重堅持、忍耐、謹慎和明智,始終對現實保持清醒,不會自欺欺人,也不因失敗而沮喪。 

法國社會學家、神學家埃呂爾(Jacques Ellul)在《被遺忘的望德(L'Espérance oubliée)》一書,強調「希望」和「望德」的分別,說:「希望是人類的詛咒(L'espoir est la malédiction de l'homme)。人只要相信可能尚有出路,就什麼都不會做。在可怕的處境中,只要他想像還有出路,就不會做任何事改變處境。」 

「望德」相反。當你相信自己窮途末路,「只有在希望不復存在時,望德才可能顯露。」像espérance這種境界的「希望」,是否有顛覆到你的人生觀呢?如果你接受到「顛覆」,恭喜,你已有希望用一雙不屬於華人的眼睛看世界了。

學習廉恥(5)

顧炎武的兩三事

最後談顧炎武個人。這不為批鬥,我沒比較高尚,都需要救贖,而是回到首篇主旨,社會廉恥是每個人的責任,不是高喊『廉恥』或考《廉恥》就能提升。

世上不缺道理,重點在於思辨,知行合一,同時察明行事動機。顧炎武不做不同朝代的官,動機可能是:遵從母命、理念不合、失去權勢而心懷仇恨、沽名釣譽……..,姑不論如何,就歷史記載,他不是正人君子。

評審委員直到108課綱,才將《廉恥》從推薦名單下架,可見社會變革緩慢,還有教師說是無恥,這是評委兩次投票決定,難道他們都無恥?不就是為政治鬥爭。

顧炎武一生鼓吹反清復明,但第一次坐牢不為政治,而是僕人想投奔和顧家有經濟糾紛的仇家,一怒之下,將僕人沉入水塘淹死。朋友搭救、罪名由「殺無罪奴」改判為「殺有罪奴」,棍棒杖責後就釋放了。

顧炎武沒有子嗣,多次納妾。59歲那年,他和傅山閒聊想要兒子,傅山勸他納妾。顧納16歲小妾,後來發覺身體衰弱,寫文章罵傅山,明明自己要,卻把責任推給朋友。

《觚賸》記載,顧炎武的兩位外甥設宴招待,想留他暢飲到夜深,再張燈送他回府。顧大怒說:「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在顧的世界,「淫奔/納賄」才有夜生活,跟朋友吃晚飯、夜行回家,不是正人君子。

顧炎武拒做清朝官,眾弟子卻是滿清權貴。他最得意門生是親外甥徐乾學,進士第三名,官至刑部尚書。徐乾學攀附權貴,捲入多起貪污被罷官,回鄉後繼續魚肉百姓,被兩江總督傅拉塔彈劾,說他「招搖納賄,爭利害民」。

徐乾學去世後,和另一個人品不佳官員的作品被收入《通志堂經解》。乾隆皇帝故意在序中消遣道:「徐乾學阿附權門,成德濫竊文譽,二人品行,本無足取。但不以人廢言,故補刊齊全,訂正訛謬,以臻完善」。

顧炎武耳提面命多年的徐乾學,人品尚且如此,讀幾遍《廉恥》能提升品德,只是自欺欺人。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新年祝福:日日是好日

究竟是甚麼讓人感到日日是好日,每天都是人間好時節呢? 

梁無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人感到好時節的,不是外在的春夏秋冬,而是心無掛慮,沒有恐懼。 

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雨天就聽雨聲,下雪的日子就看雪,夏天感受暑氣,冬天就感受刺骨寒風,用全身品味當下瞬間,日日便是好日。」日日是好日,不是每天都有好日子,也不是要保持樂觀,而是運用五感傾聽外在環境的酸甜苦辣。 

美國底特律市長(1900年前夕):「願我們有一個超越一切的願望⋯⋯我們要在公義中成長,因為公義能使國家得尊榮。」比起擁有成功、快樂或和平,這位市長更期望市民能具備真正的公義和正直。

《腓立比書》: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立比書》: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