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美國耶魯大學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課程,是今(2018)年Laurie Santos開設的心理學課程《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她提出快樂來自做四件事:多多感恩、多多人際互動、多多隨機做好事、多多睡覺。古早社會就是如此,現在卻要開課學習,或許是競爭激烈、精神焦躁、是非錯亂的時代後遺症吧!
其實在台灣,就算做到那四件事,日子真的快樂?若不想美化,中年以上的人都得承認,小時候生活是單純,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未必快樂,因為大家庭勾心鬥角,小家庭為生活張羅,為出路打算,比錢、比嫁妝、比漂亮、比出人頭地、比考上名校、比車、比住洋樓,甚至比婚喪喜慶的排場。如今大多數中年以上的人,心理佈滿傷痕,有嚴重的不安全感。
現在(1990-2018)的不快樂,又是另一種樣態,大致是資源分配、世代剝削、瘋狂追求GDP、以及過度消費,而且比評還擴及世界,大學都要爭取國際排名就是一例。因此,現在幾乎所有人都過得不快樂,於是轉向心靈、禪修、減法,甚至選修心理學的快樂課。但問題有解決嗎?有人說,吃飽裝笨也會有快樂。可是這更難,是自我矇騙。
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必須回頭檢視:自己要什麼?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是什麼?了解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了解自己安身立命之道,才是根本。然後從檢視後的自己出發,以行動在公私領域實踐改變,這才是真修行。
印度甘地說:修行不在洞窟,而在廣大人群之中。聖經雅各書也說: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這才是自由,才有真快樂,就算自己沒有特色,微不足道,甚至只有一點點,但能發揮到美好,就是喜樂的一生。(eaton 參考黃武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