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給年輕人兩個理財建議

給年輕人兩個理財建議

1.年輕人退休後的基本尊嚴
一個人出社會到退休前,可能面臨許多「不料」,使得退休金沒著落,或是被迫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鬱抑一生。因此,如何財富自由,跟工作賺錢一樣重要。

想獲得財富自由最輕省的方式,是一套有效的低風險理財模式。我的建議是,這四十年的光陰,每月強迫儲蓄,然後定時定額投資股票型基金。假設每月投資5千元,年報酬率5%,40年後就可以累積725萬元,這是退休後的尊嚴支柱。

要投資甚麼股票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像台灣0050),因為90%的主動型基金操作績效輸大盤指數。不過建議購買全球最強的美國股市,她在過去20年,年平均績效勝過台股約1.5%。或是,我建議購買長期操作良好的主動型基金,例如富蘭克林高成長基金。她從1997年至2017年共20年,累積報酬277%,年化報酬5.2%。試想,若不強迫儲蓄,姑不論月光光,放在銀行賺取1%報酬,每月投資5千元,40年只能累積293萬元,與前面725萬元差異甚大。

我曾向許多年輕人介紹過這個簡單的理財模式,他們剛開始都興致勃勃,但事後採取行動的幾乎沒有,相當可惜,這模式越早越能產生複利效果。這個模式的困難點在於堅持。有些人累積一些錢,就想拿來消費;或是幾年下來看不到績效,甚至虧錢就放棄了;或者賺不不少錢,獲利了結,想等待回檔再投入,但若沒回檔,就離開這部投資列車了。

從人性的觀點,很難抵抗獲利了結,有一個做法是,獲利了結的錢分3年或5年定期定額投資完畢,若了結動作對了,可以多賺一些,若錯了,不至於離開這部列車,這是一種輸得很慘的結局。

若順利在40年後累計到這筆錢,可以將70%基金的轉到低風險的債券型基金,以保障退休生涯,然後每三個月做一次投資再平衡。所謂「再平衡」是指將債券型基金的價值占比維持70%的比例。這個「再平衡」的意義可能是獲利了結,或是逢低攤平,這是一個穩健的投資模式,錯了,不至於產生太大問題。當然啦,這個轉到債券基金的動作,可以視個人風險偏好,在退休前幾年就行動了。

2.成家後要買定期險,而不是儲蓄險

對沒有家產的來說,成家後要記得買保險,但要買定期險而不是儲蓄險,前者年繳一萬元就可獲得約600萬保額,後者不到100萬。當不料發生,100萬的保額是遠遠不足的。

可能有人說,儲蓄險到了年老,可以領回一筆錢或領年金。問題是,若真能活到年老,存到的錢遠遠超過儲蓄險,況且年金隱含的年化報酬率頂多1%,那些錢應該去定時定額理財投資,而不是給保險公司賺一手,留給自己微薄的報酬吧!(ea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