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荷苞嶼大池:一個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想像

荷苞嶼大池:一個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想像

嘉義西邊有個低漥地,名叫「荷苞嶼」。一百年前,太保、鹿草、朴子將水排到那裡形成大池,後來池水乾涸成為平坦地。這裡的土壤遇水溼黏、乾燥龜裂,屬於鹼性黏質坋土,很難種植作物,但卻種出高品質的甘蔗,附近的蒜頭糖場與南靖糖場都曾以產糖出名。   

荷苞嶼甘蔗、阿里山木材與布袋鹽是嘉義早期三大特產。嘉義平原均溫攝氏24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786厘米,約是臺灣降雨量的74%,正是適合甘蔗生長的環境(降雨90%落在5到8月,所以布袋可產鹽)。1970年代,台灣製糖成本比菲律賓、印尼高,製糖業開始沒落,蔗田多已休耕。   

荷苞嶼大池只剩「荷苞嶼排水道」,已無水面百里的氣勢。環視這數百公頃的休耕地,如果讓大池重現,結合周遭開發,就可以讓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典範。水怎麼來?朴子到義竹的中間點是最容易淹水的地方,花大筆錢把水從低漥地排走,倒不如用小筆錢使大池重現,剩下的錢蓋學校、醫院、公園等,也許,嘉義的未來在這裡。   

陳明文做縣長時,對位處鹿草的「荷苞嶼」做了人工濕地,並設計生態島、木棧道、植草磚步道、生態解說牌及告示牌等,木棧道與植草磚步道構築步道,同時選用嘉義縣樹(台灣欒樹)及縣花(玉蘭花)及配合濕地之挺水性、浮水性及沉水性植物交叉種植,使其達到休閒、教育及生態保育之功能。只是從影片上來看,要達到張文亮教授的標準,需要有遠見的人來實現。(eaton 參考 張文亮教授:同學,你知道嘉義的荷苞嶼嗎?)   
 
荷苞嶼生態園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