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盧梭:怨恨是一袋死老鼠

盧梭:怨恨是一袋死老鼠盧梭:怨恨是一袋死老鼠

雅克•盧梭 (1712~1778),法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盧梭在22歲那年,他的未婚妻愛麗爾在訂婚宴上牽著另一個男人的手,對他說:「對不起,我愛上別人了。」這是莫大羞辱!盧梭決定離開家鄉,開始流浪生涯,從瑞士到德國,再到法國。

30年後,盧梭回來了,他已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有位老朋友問他:你還記得愛麗兒嗎?「當然記得,她差一點做了我的新娘。」盧梭微笑著回答。 老朋友說:這些年,她生活在貧困潦倒,靠親戚的救濟度日。上帝懲罰了她對你的背叛!

盧梭說:我很難過,神不應該懲罰她。我這裡還有一些錢,不要告訴她是我給的,以免她認為我是在羞辱她而拒絕接受。老朋友問:你真的對她沒有怨恨嗎?盧梭回答:如果我提著一袋死老鼠去見你,一路上聞著臭味的不是你,而是我。接著,盧梭凝視望遠方說:「怨恨是一袋死老鼠,最好把它丟得遠遠的。如果我怨恨她,那這些年我豈不是一直生活在怨恨之中,得不到快樂?」 盧梭從口袋裡拿出錢遞給朋友。

一個人失敗,98%敗在 "脾氣",人憤怒的那瞬間,智商是零。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情緒。我們的不自由,通常是不良情緒,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強大。

羨慕,還是妒忌

羨慕,還是妒忌

  「羨慕還是妒忌」說出人是可以選擇的。選擇嫉妒,就不斷將別人放大,同時不斷將自己縮細。結果,看不起自己,並讓自己活在別人影子下。人不會從嫉妒中享受甚麼,只會帶來苦澀、不甘、憎恨,沒有一點歡悅。   或許,幸災樂禍成為嫉妒者的唯一快樂,但這是最悲哀,不但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而且很多被嫉妒者是被祝福的。嫉妒讓人活不出自己,即因為沒有學會接受自己、欣賞自己、發揮自己。人與人總避免不了比較,但比較不等於嫉妒。但如何可以不因比較而陷於嫉妒?   第一,保持自信。一份恰當自信使人不因比較而懷疑自己,因為他知道比較是無意義的。人好好生活就可以了;第二,學習欣賞別人的美善,一句稱讚不只是對別人的鼓勵,更反映自己說的美;第三,培養一份共同感,即別人的榮耀是我的榮耀,別人的傷痛是我的傷痛。我們不容易做到前者,但可以做到後者,就可以驅出幸災樂禍的心;第四,接受生活的隨意性,別人的際遇比我好是事實,無需解釋,也不需不甘;第五,嫉妒是罪,不要掉以輕心。(eaton摘自 龔立人:七宗罪──嫉妒 https://weproclaimhim.com/?p=9523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黃維玲:為何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有自信?

黃維玲:為何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有自信?

根據肢體語言專家Lillian Glass指出,強而有力的眼神接觸最能展現自信。「有自信的人總是抬著頭,不會盯著桌子、地上或自己的腳。」葛拉斯表示,「不管是在說話還是走在辦公室走廊上,他們會看著別人,透過眼神接觸得到別人的注意。」眼神接觸能建立連結,表現誠意,讓人和人之間產生信賴感。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持續跟人眼神接觸,會有點困難。葛拉斯建議,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不妨試試看:在對話中,看著對方眼睛兩秒,鼻子兩秒,嘴吧兩秒,然後看整個臉兩秒,最後回到眼睛重來,一直輪流這樣做。

這招可以讓別人以為你一直跟他保持眼神接觸。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養成眼神接觸的習慣:早上搭捷運,午餐外出散步,跟同事或朋友聊天時,多做練習。一旦你愈來愈擅長眼神接觸,你給人的自信感會與日俱增。

不過也記得不要矯枉過正。眼神接觸太多,會給人壓迫感,顯得太過強勢,高高在上。專家建議,談話時有30%到60%時間有眼神接觸,會讓雙方更愉快自在。此外,當你在聽的時候眼神接觸可以多一點,講的時候可以少一點。

容易幸福快樂的生活態度

容易幸福快樂的生活態度

我先聲明,以下要的生活態度,不是快樂的充分條件,也可能不是必要條件,但應可以提升快樂感。然而,人一味把幸福寄託在政府與他人身上,就太被動了,或許以更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更好些:

1.每個人生的決定,盡量以提高未來自由度為原則:舉個例子,若薪水不高,勉強買棟房子,意味失去隨意轉換跑道的可能;或是某工作薪水略高3千元,但專業很難持續進步,公司又很難讓外人打入核心,那麼眼前的短利,就會犧牲掉長期的自由度!

2.盡量讓自己不依賴別人:社會分工細,凡事自己來是不切實際,但需要依賴別人時,就該以【交換為前提】。亦即盡量減少靠人情的依賴,而是以合作或雇用的方式進行。而且一旦找別人幫忙,就會找那領域的專業,也會逼著自己不斷成長,以便提升對他人的價值。

3.對別人好,但不要預期回報:幫助別人,並期待對方提供某種形式的回報,通常都會失望。如果時時記得自己幫過誰,誰該回報自己,或是誰對自己怎麼樣,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4.先想最壞的狀況:不要相信天衣無縫的計畫,何況多數人對於未來的預估總是過度樂觀,結果就很容易感到失望。反觀盡量把未來想的悲觀一點,把可能最壞的狀況都想過,也就是【假設XX事情發生,會不會打垮我?】,讓現實讓你感到「原來事情沒想像的糟糕」 這樣就容易快樂了!

5.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人生不免碰到挫折失敗,被人欺騙拒絕傷害,可是也得從挫折中學到教訓。所謂教訓是指【我能做甚麼,避免同樣的事再發生】。總有自己可以強化的,把這些地方找出來,改造自己,下次就可避免了,而不是找理由及對象去責怪,那麼可能會在同一個問題上不斷跌倒。

(參:張國洋:讓自己容易快樂的五個生活態度)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應付壓力的彈力要訣

越來越多人生存在遠超過能承擔的壓力之下。心理學家設計許多彈回技術能幫助人們渡過痛苦時日,並且繼續順利成長。彈力訓練主要方法是訓練頭腦,一旦訓練好,在壓力下,如何行動幾乎完全由自己決定。

《美國時代雜誌》(TIME, June 1, 2015)有篇專文〈彈回-科學家現在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從挫敗中彈回得很好〉列出10個彈力要訣。看要訣前,偶先提供一個:「改變不了處境,就改變心境,並努力從處境中找出正面的觀點。」例如,丟掉錢包,若沒有丟信用卡、身分證件沒丟、錢還可以忍受,讓自己更小心,都可以成為正面觀點(但不要搞成阿Q式自虐)。

1.一套無可撼搖的核心信仰。
2.無論什麼壓力或創傷發生,去找尋其中的意義。
3.試著保持正面看法。
4.從最擅長於彈回技術的人得到啟示。
5.不要從害怕的事物逃離:面對它們。
6.當事情變糟糕時,趕快尋求支援。
7.經常不斷學習新事物。
8.找到一項你能堅持做到的運動興趣。
9.不要只責怪自己或只緬懷過去。
10.要了解什麼能使你特別堅強並擁有它。

參考:沒有壓力,乃是最大的壓力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天賦,是老天藏在你身上的禮物】

【天賦,是老天藏在你身上的禮物】

在台灣,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隨「外在的社會價值」,讀熱門科系、做熱門工作,結果呢?書讀得不怎麼樣,工作做得不上不下,最後成了一個鬱悶而平庸的普通人。這些人忘了什麼?忘了在自己身上找一樣禮物,是老天藏著的天賦,是每個人要活出來的天命。忽視天賦、遠離天命,不要說注定是偉大不起來,也做不了自己,在長長的一生中,是很遺憾的事。

我認為,天賦的意義與天命不同,若標題改"天賦天命,是老天藏在你身上的禮物"更好。通常有信仰或有使命感的人才知天命,一個願意順服他自己的天命的人,天命的價值位階就會高於天賦與興趣,因為能力與興趣是可以鑽研而建立起來。也有人從天賦看到自己的天命,既然屬於天,天賦與天命就會搭配在一起。

對自己的晚年好一點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不經意間走向人生的晚年(或初老)。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年月的行囊裡裝滿了酸甜苦辣。接下來,在落日的路上能走多遠,取決於體魄和心態。過去歲月裡,每個人都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光環退去,誰都是柴米油鹽。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因而要學會在孤單時給自己安慰,在孤寂時給自己溫暖。老要有老的風骨與高雅,正如春華秋實,四季輪回,各有風采。晚年是美好生活的開端,是一種沉著悠哉的狀況。願你堅持一顆安靜的心,少些不必要的期盼,多些寬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淺笑向前,善待晚年的自己。

對自己好,跟經濟獨立(金錢)、情感獨立(自我)與生活獨立(健康) 無關,可以爭取到更多不依賴別人,因而在天地之間,活得更有尊嚴。(eaton)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閔福德:道家智慧,如水,順其自然

閔福德:道家智慧,如水,順其自然

英國人閔福德於1949年生於英國伯明罕,年幼隨外交官父親環遊世界生活,六十年代獲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一度迷失在希臘文、拉丁文和古典文學,最後決心讀中文。在嬉皮士年代,《易經》是潮流書籍,Bob Dylan也自稱看過,其實沒人看得懂。

閔福德於七十年代在澳洲念博士,導師柳存仁的教誨讓他一生受用,他熱愛樹木和音樂,崇尚「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深深吸引他,後來翻譯中國《易經》。他說,佛家不適合我,人生是一場空。我喜歡道家,它明白人性本質的限制,卻鼓勵你享受生命的美好,包括藝術、音樂和文學。它肯定感官,但同時超越感官。我喜歡《紅樓夢》,我認為賈寶玉是道家,不是佛家。道家非空談。

閔福德不強調道家神秘的一面,反而說道家幫到人,使人更真實,更善良,更有人性。閔福德2014年中風,臥醫院半年,其後愛妻病逝,難熬日子全靠道家文學開解。他說『節哀順變』已成陳腔濫調,不過細心一想,其實充滿道家智慧,如水,順其自然。

荷苞嶼大池:一個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想像

荷苞嶼大池:一個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想像

嘉義西邊有個低漥地,名叫「荷苞嶼」。一百年前,太保、鹿草、朴子將水排到那裡形成大池,後來池水乾涸成為平坦地。這裡的土壤遇水溼黏、乾燥龜裂,屬於鹼性黏質坋土,很難種植作物,但卻種出高品質的甘蔗,附近的蒜頭糖場與南靖糖場都曾以產糖出名。   

荷苞嶼甘蔗、阿里山木材與布袋鹽是嘉義早期三大特產。嘉義平原均溫攝氏24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786厘米,約是臺灣降雨量的74%,正是適合甘蔗生長的環境(降雨90%落在5到8月,所以布袋可產鹽)。1970年代,台灣製糖成本比菲律賓、印尼高,製糖業開始沒落,蔗田多已休耕。   

荷苞嶼大池只剩「荷苞嶼排水道」,已無水面百里的氣勢。環視這數百公頃的休耕地,如果讓大池重現,結合周遭開發,就可以讓嘉義成為生態水都市的典範。水怎麼來?朴子到義竹的中間點是最容易淹水的地方,花大筆錢把水從低漥地排走,倒不如用小筆錢使大池重現,剩下的錢蓋學校、醫院、公園等,也許,嘉義的未來在這裡。   

陳明文做縣長時,對位處鹿草的「荷苞嶼」做了人工濕地,並設計生態島、木棧道、植草磚步道、生態解說牌及告示牌等,木棧道與植草磚步道構築步道,同時選用嘉義縣樹(台灣欒樹)及縣花(玉蘭花)及配合濕地之挺水性、浮水性及沉水性植物交叉種植,使其達到休閒、教育及生態保育之功能。只是從影片上來看,要達到張文亮教授的標準,需要有遠見的人來實現。(eaton 參考 張文亮教授:同學,你知道嘉義的荷苞嶼嗎?)   
 
荷苞嶼生態園區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燕麥能預防便秘痔瘡、抗癌、抗心臟驟停

燕麥能預防便秘痔瘡、抗癌、抗心臟驟停

燕麥整顆穀物含有燕麥蛋白質以及β-聚葡萄醣,口感黏黏的。100克的香蕉中含有1.5克的膳食纖維,但燕麥是香蕉的5倍,而且多半是水溶性,可增加食物停留於胃部的時間,增加飽足感,對於便秘痔瘡有預防效果。β-葡聚糖能吞噬腫瘤細胞,調節淋巴系統、中性粒細胞和自體NK細胞的活性,提高病人抗癌能力。

住院時,血壓太高太低都令醫護緊張,因為血壓與心臟的跳動有關。心臟停了,血液無法將氧氣送到腦部,人就走了。自然界有一種物質avenanthramides(鄰氨基苯甲酸酰胺)能保護心臟、動脈、與血管,它只存在於燕麥,就是「燕麥醯胺」。哈佛公衛學院的研究還發現,燕麥的抗氧化物比其他五穀雜糧多,多酚化合物「燕麥醯胺」能減輕身體炎症,也可以攻擊自由基,降低癌症病變的可能。

「燕麥醯胺」是燕麥在低溫(4℃)乾燥環境合成蛋白質時產生的,所以生產地如瑞典、加拿大、美國的比例最多,有機農田種出的品質更佳。很難瞭解,這麼平凡的草本植物,能夠合成這麼有益人體的物質。不過要注意燕麥的熱量比白米高,不能過量。(eaton參考張文亮:為什麼要吃燕麥粥?-認識「心臟驟停」)

【您是甚麼樣的人?】

【您是甚麼樣的人?】

一把傘進貨300元,賣500元,卻發現客人的1000元是假鈔,請問老闆虧多少? 
.................... 
800元。(重視短期結果,會計學觀點) 
1000元。(重視宏觀事項,經濟學觀點) 
高於1000元。(重視情緒問題,心理學觀點) 
遠高於1000元。(重視犯罪問題,社會學觀點) 
遠低於800元。(重視長期觀點,管理學觀點) 
幾乎沒有損失。(重視利他觀點,富翁或慈善家觀點)   

【獎品】《古墓奇兵》是古墓奇兵電影系列的重啟版本(2018.3上映),緊張刺激的其中一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KtygJxtTY&feature=youtu.be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人生做事要靠甚麼

人生做事要靠甚麼

第一要靠智力和毅力。智力就是聰不聰明,毅力就是一件事沒做好要有長年累月的決心做好爲止,這就叫毅力,毅力和智力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人天生就一輩子都聰明,小時候聰明但沒有毅力不努力也就小時了了,有毅力的人可以把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第二要靠朋友和助力。討生活混社會,做人在先做事在後,做人簡單講就是多交朋友,一羣人的力量總比一個人大得多,對朋友要真誠相待,你幫朋友,朋友幫你,這樣才能做大事。

第三靠眼界和定力。眼界就是能力變大了、能做的事變多了,就能見識到一般人接觸不到的事情,他就比一般人懂得多的多,這就叫眼界;當一個人能力大能做的事多了,就會有很多人想找他來做,好事壞事都有,甚至好事裏面都可能蘊藏着壞事,只是短時間很難看到,這時候這個能力大眼界大的人就需要禁得住誘惑、少犯錯誤、多做好事,這就叫定力。(refer toarticle of 魏延政)

教科文世界遺產:邁泰奧拉(Metéora)

教科文世界遺產:邁泰奧拉(Metéora)

希臘的優渥退休年金撐不下去,最近打了3折,但風景依舊美麗。   

邁泰奧拉(Metéora),意為「懸浮的石頭」、「懸浮在空中」或「在天空之上」,是希臘最大型的東正教修道院建築群,其重要性僅次於阿索斯山。它位於希臘中部色薩利平原的西北邊緣,最近的城鎮為卡拉巴卡(Kalabaka)。   

當中有24座修道院矗立在天然砂岩柱上,1988年,Metéor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目前6座保存良好,4座為修士所居住,2座是修女之居所。各修道院的居住人數均少於10名,此地已成希臘的旅遊景點之一。   

Greece, Meteora full HD (4分鐘) 
Meteora, Greece in 4K (Ultra HD) (10分鐘) 
10 Best Places to Visit in Greece - Travel Video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到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全球第7大主要死因

到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全球第7大主要死因

全球18歲以上的糖尿病發病率從1980年的4.7%升高至2014年的8.5%。2012年,全球共有150萬人直接死於糖尿病。另外,高血糖增加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風險,造成220萬死亡病例。據世衛組織預測,到2030年,糖尿病將成為全球第7大死因。

糖尿病有兩種主要類型: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患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島素,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II型糖尿病佔病例總數90%,患者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無法有效利用。

隨著時間推移,高血糖會嚴重損害要器官系統,造成心臟病、中風、神經損傷、失明、截肢和腎衰竭等。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為正常人的10倍到20倍。I型糖尿病無法預防,而II型糖尿病患通常是因體重超重和身體活動不足。事實證明,只要保持正常體重,進行規律的身體鍛鍊,並注重飲食健康,即可降低患II型的風險或控制病程、防止併發症。

有些事,外人不得而知

有些事,外人不得而知

  同學傳了這張照片,這張對比32年前後的照片說,不要放肆放縱,而節制是美德。Kelly Ann McGillis,1957年次,現年61歲,當年是捍衛戰士(台譯)的女主角。《捍衛戰士2》將在2019年開演,主角還是湯姆克魯斯,Kelly還扮演一個角色。   我查了,Kelly的 2018年照是Anthony Cumia CM在Twitte貼的,從一支《捍衛戰士2》的介紹影片(2016)〔1〕,確定是Kelly本人。Kelly身高178公分,有兩段短暫的婚姻(2-3年),育有兩位子女,她在2010年公開出櫃,照片裡的身材良好〔2〕。為什麼短短6年變了樣?有可能不是甚麼「放肆放縱」,而是生病、壓力......,外人其實不得而知。(eaton)   〔1〕Top Gun Star Kelly McGillis Describes Terrifying Home Inva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r1SRDXeg 〔2〕Kelly McGillis and Melanie Leis https://www.nytimes.com/2010/09/26/fashion/weddings/26VOWS.html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盧安迪:偉大的標誌就是被誤解

從納粹高官艾希曼的案例,我們在評論某些事時,是不是也應該學習漢娜.鄂蘭,就算她當時已是首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授課的女性,但還是花了許多時間才確認不為這位納粹高官辯護,也才說出「我深願獨立思考和是非之心,能在那些百年一遇的危難時刻,賦予人們阻止極權浩劫的力量。」要知道獨立思考和是非之心不是憑空或急切思想就有的。(eaton)
...............
盧安迪:偉大的標誌就是被誤解
二十世紀偉大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是史上首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授課的女性。漢娜.鄂蘭長於德國,師從著名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攻讀哲學。但隨着二戰爆發,鄂蘭因猶太人身份而遭迫害,險被逮入集中營,結果流亡美國。鄂蘭的政治思想十分獨特,不左不右,難以用傳統政治光譜形容,但她基本上是反對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1961年,曾在二戰中執行猶太人大屠殺的前納粹高官艾希曼(Adolf Eichmann)落網受審,鄂蘭請纓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到耶穌撒冷採訪這次審判。當時鄂蘭已是寫出《極權主義的起源》和《人類境況》的殿堂級學者,大家都非常期待她的報導。

審判開始了,只見艾希曼完全沒有窮凶極惡的痕跡,只帶夷然自若的神色,訴說着自己當年只是奉命行事,這引起了鄂蘭深深的反思。西方傳統視自私(selfishness)為萬惡之源,但鄂蘭發現一種更極端的邪惡,是當一個人失去了自我的意識(即selflessness)。世界上最大的暴行,往往來自放棄做人的無足輕重之輩(nobodies)──鄂蘭把這稱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

獨立思考 力量之源

於是鄂蘭寫下了這次審判的弔詭之處:犯人欄裏站的不是任何制度、任何「主義」,只是艾希曼一人,但他恰恰是沒有絲毫動機的個體。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呆住了:這個與極權主義搏鬥一生的巾幗英雄,竟然背叛自己的民族,為一個納粹屠夫開脫?獨立思考的「離地」之作受到鋪天蓋地的誤解和攻訐,慈祥的鄰居老翁也託人送來一張紙條,鄂蘭打開一看:"DAMN YOU TO HELL, YOU NAZI WHORE!"

看到這裏,我想起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被誤解真是壞事嗎?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耶穌、路德都曾被誤解,哥白尼、加俐略、牛頓亦然。史上所有純美而智慧的心靈都曾被誤解。偉大的標誌就是被誤解(To be great is to be misunderstood)。」

最後一幕,鄂蘭步上大學講台,發聾振聵地聲明自己嘗試理解艾希曼的現象,絕不代表為他辯護,而這種慎思明辨的精神,正是人類的靈魂之本。「我深願獨立思考和是非之心,能在那些百年一遇的危難時刻,賦予人們阻止極權浩劫的力量。」漢娜.鄂蘭的聲音在講堂裏,也在我的心裏經久迴響。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及復發?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及復發?

第一種:個性固執。黃鼎殷醫師有一位病患治療初期狀況很好,後來漸漸惡化,最後病患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黃醫師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但是她依然堅持決定,沒多久就去世了。這種固執的性格指向了:「死亡意願」,一旦這種意願出現在腦袋的次數越多,就影響健康狀態。

第二種: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這些人習慣將情緒累積,在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具有極高的容忍度。

第三種: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

我的感想是,擇善固執很好,但只要不放棄基本原則,懂得變通的固執就沒問題。年長輩的C型人格不少,其實上了年紀了,可以對自己好一點,當濫好人說不定反而害了別人。追求精神層面很好,但過度了,就會活在這個世界,卻幻想住在另一個世界,從而失去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eaton)

全文: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394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值得做嗎?

值得做嗎?

印度煎餅是新加坡很受歡迎的小吃。但是一塊印度煎餅的熱量,卻高達240卡路里。體重57公斤的人,必須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跑30分鐘,才能燃燒240卡路里。

監控食物的攝取量固然明智,但留意我們所吸收的媒體資訊卻更加重要。研究顯示,我們的所見所聞會留在腦海裡一段很長的時間,影響我們的行為。這些訊息有一種「依附作用」,就像身上頑固的脂肪一樣難以甩掉。

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媒體訊息環繞著我們,我們必須成為明智的使用者。我們要謹慎過濾什麼該看,什麼不該看。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值得我花時間看嗎?那麼,值得的標準是甚麼呢?答案是:有益處。甚麼是有益處?所看的,所聽的,所想的,應該是真實的、可敬佩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好名聲的。(refer to our daily bread)

張文亮:勞力士錶的由來

張文亮:勞力士錶的由來

瑞士是生產百年名錶的國家。1853年設廠的梭曼錶,以耐高壓著名;1856年設廠的芝柏錶,以高快移動能保精準著名;1905年設廠的勞力士錶,以耐用著名。拉秀德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鐘錶之城,位於瑞士與法國的邊界,成立於1528年,居民都是受到迫害,逃到拉秀山谷(La Chaux valley)的基督徒。

當時法國宗教大迫害,許多基督徒逃出法國,有些前往拉秀德茲。拉秀德茲位於山谷,糧食有限,他們禱告上帝的幫助。他們製造咕咕鐘與手錶,大受歡迎,在艱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勞力士錶的創立者是威爾斯(Hans Wilsdorf, 1881- 1960),他是德國人,小時候在孤兒院。離開孤兒院後,流浪到瑞士,在拉秀德茲(La Chaux-de-Fonds)當鐘錶店的學徒。1914年,他將商店改成「勞力士」(Rolex)公司,他提出「買勞力士錶,一生享受精準」,並獲得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精準的證明。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讓勞工自選投資,就可以提高自提比例?

讓勞工自選投資,就可以提高自提比例?

  這是一篇很糟的文章,顯然又在造謠。   這篇說,勞工明知勞保會破產,但只有7%的勞工選擇勞退自提,然後又說,根據OECD資料,澳洲年金過去5年平均報酬率7.7%,高於多數已開發國家;相對於台灣勞退新制從2005年成立至2017年底的年化報酬率約2.7%。澳洲基金可以投資私募基金、避險基金、不動產、基礎建設,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   根據OECD似乎很權威,但為什麼不說澳洲基金從2005至2017年的報酬率?因為說了就破功了,實際平均只有3%多。再者,從整體規模來看,私募基金、避險基金沒那麼神,它的規模逐年明顯下降,錢都跑到ETF基金去了。   這篇又說,讓勞工自選投資,就可以提高自提比例。這是假設勞工自選可以提高績效,勞工最好有這麼厲害,這是一篇謠言又邏輯不通的論述。若沒猜錯,這是投信公司的業配文。(eaton)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9190043/%E5%8F%B0%E7%81%A38%E6%88%90%E5%8B%9E%E5%B7%A5%E6%9C%89%E9%80%80%E4%BC%91%E7%84%A6%E6%85%AE%EF%BC%81%E3%80%8C%E6%BE%B3%E5%B7%9E%E8%B6%85%E7%B4%9A%E5%B9%B4%E9%87%91%E3%80%8D%E7%B5%A6%E5%8F%B0%E7%81%A3%E5%8B%9E%E9%80%80%E5%B9%B3%E5%8F%B0%E7%9A%84%E4%B8%80%E5%A0%82%E8%AA%B2       

破解謠言:瑞士人民一半想自殺?

這篇文章說,瑞士人民一半想自殺,自殺率曾位居歐洲之冠,如今仍高於歐洲平均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人具備完美主義的傾向,做事一絲不苟,不只求好,還要更好。二是憂鬱症患者不願尋求協助,長年下雨陰暗的天氣,發揮火上加油的效果。

寫的洋洋灑灑,真的嗎?假的。關鍵在通篇沒有自殺率的數據。我查了,經標準化調整,瑞士自殺率10.7(每十萬人),全球排名82(共183個),低於比利時(16.1)、芬蘭(14.2)、瑞典(12.7)、法國(12.3)、奧地利(11.1)......,當然也低於南韓(24.1)及台灣(16.0)。

看這類報導,要看數據,最好進一步求證。這篇若給了數據,就寫不下去了。最近台灣高中生到中國上大學被炒作,有驚人的增加百分比數據,但故意不給人數。台灣人不養成這個習慣,必然謠言滿天飛,人人是「噴口水」的專家。提醒一下,美國準備對中國理工科系畢業生的簽證改為1年。
合適的跨國比較不至於坐井觀天。

以蘇處長案為例,排除造謠的中國客及跟著噴口水的台灣客,國內外媒體、留日教授可有報導其他國家的旅客指責母國的大使館?沒有,因為大家知道,官方才有能力。台灣至今仍有人找縫隙批評,發現編制6人的大阪辦事處不能批評了,矛頭轉向謝長廷推諉,要他下台,但對於他人的惡言惡語視若無睹,好似官員都是聖人,不適用中庸之道。

我沒說數據萬能,姑不論數據的信度效度及抽樣誤差,數據可能被編造,有時須配合其他數據解讀,甚至要進一步統計分析,還要注意相關與因果關係的不同,注意其他變數的共線性,也可能要考慮時間延遲效果,但若沒有可參考的數據及確認,小心被欺哄了。(eaton)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靜看天地萬物

靜看天地萬物

我們散步在小路,總看見一棵平凡的小樹矗立,一日長出白色的小花苞,然後變成一叢叢的白花,然後遍佈全樹,繼而像燦爛的光迎來蜜蜂,在街角閃著黃色的光。種子的力量幾乎是宇宙最大的力量,它不可思議地分裂、飛揚、掉落、埋入土中、重新滋長。謙卑的人都知道自己不如一粒種子的沈默與勃發。

想像一個壯闊的畫面,如果地球上,全部大樹的葉子一齊掉落,所有的花卉在同一時刻綻放,所有的鳥兒在同一瞬間振翅飛翔,那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那會是怎樣巨大的聲響與滋生的氣味?我們是否需要這些現象來清掃塵世的污穢,或以新的手指指向遠方,並告訴人們:「看!」。幸虧人類無法從天上砍下一片雲,終究,也幸虧人類有不懂或無能的地方,我們今天才苟活著。(eaton參自Catherine)

「小人配合造謠」是蘇處長死因之三/eaton

這幾天民眾開始指責透過謠言、製造仇恨來賺取通告的「名嘴」,包括:賴岳謙、黃暐瀚、帥化民、黃世聰、朱學恒,民眾要求道歉,但他們不是不道歉,就是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

就我長期觀察,講錯話在所難免,但透過謠言、製造仇恨來賺取個人利益又死不認錯,就是小人的特質,他們本來就不會道歉,否則就沒有舞台了。台灣社會不少小人,所以了解小人,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也是一種智慧。

小人喜歡造謠生事,慣用「聽說」造句,歪曲事實;喜歡挑撥離間,陽奉陰違,言行不一,背後損人出賣人;經常見風轉舵,踏著別人鮮血前進,落井下石,常當事後諸葛,說風涼話;最愛找替死鬼,昧著良心硬拗瞎掰,口才犀利又敢發誓,誤導大家以訛傳訛;凡事鄙棄道理,刻薄寡情,鬼迷心竅,損人利己,唯利是圖。

對小人可以打招呼,但少說話;不主動來往,不深交,不要有利益瓜葛,吃小虧無妨,但不能佔小人便宜。不要進小人圈子,也不讓小人深入自己的心靈領域,和他們保持距離,不得罪不要幫忙,不阻攔規勸,不參與討論,若不得不說話,謹慎客套即可。

小人多行不義,遲早被看破嘴臉。不要在意別人背後怎麼看你說你,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亂了,一切就都亂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釋,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見人心。(eaton)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53320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陽關三疊》古箏曲

《陽關三疊》,中國古曲,又名《陽關曲》、《渭城曲》,取材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於唐代被編成琴歌,歌曲分三大段,疊唱原詩外,加入由原詩詩意所發展的若干詞句。詩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反復吟唱三遍,故名《陽關三疊。   

喬珊,出生於中國北京,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曾進入中國音樂學院主修古琴專業,師從於九嶷派古琴大師管平湖的嫡傳弟子王迪女士。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喬珊深得九嶷派之真傳,其演奏風格既雄健瀟灑而又不失婉轉含蓄。   

1987年,她為飛利浦唱片公司錄製世界首張古琴與交響樂隊合作的CD《離騷》。1990年,她移居香港,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古琴和琵琶。1993年,她在臺灣舉辦古琴琵琶獨奏音樂會。1994年,她移民加拿大,並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教授古琴。   

傳世清音·古琴名家篇·喬珊·琴歌《陽關三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Zic9Gsr4c     

大學該教卻無法教的一門課 ──尋找永恆的標竿

張文亮:大學該教卻無法教的一門課
──尋找永恆的標竿

親愛的,請你告訴我
時間是什麼?
否則,我怎麼知道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讀完我的課本;
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寫完我的習題;
要以多少時間,才能掌握我科系的知識;
此外,我還剩下多少時間,
去運動、散步、吃飯、發呆與睡覺。

大學生讀書的效率,與他如何使用時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大學時期,是在人一生最有活力,最具體力,除了功課之外,了無牽掛,除了考試之外,壓力最少的時期。許多學生卻常說:「最近忙死了」、「書都讀不完」、「作業沒時間寫」、「我沒空」、「沒時間準備考試」、「睡覺常不夠」等。許多大學生是疲乏的,上課打瞌睡,在閱覽室趴著睡,在圖書館躺著睡,校園處處都可以看到精神委靡的人。

意義的活動
學校也在趕時間,開學之後,加選、退選都有截止期,期中、期末考試,彷如火車時刻表。教育好像是一部列車,總在趕預見的時刻表。學生若不準時上車,就搭不上車;到站沒有立刻下車,就錯過站。

時間是完成所有事情,最大的限制,也是人生最有限的資源。市面上有許多「時間管理」的書籍,不過,人無法管理不斷流逝的時間,智慧地使用,就是最好的管理,以有限的時間,去從事重要、有意義的事情。學生要學習經常數算自己的日子,將得著智慧的心。有智慧的心,才能智慧的使用時間。

用最好的體力、腦力作有意義的事,智慧地使用時間;次好的體力、腦力作不太重要的事;沒有好體力、腦力就去休息。有意義的事,決定在你有沒有終極意義的標竿。標竿像是個箭靶,學生時代,離箭靶的距離遠,瞄準較不容易,常射偏,甚至射到別的目標。不過,年輕時代的箭很多,射錯可以修正方向,祇要不氣餒,愈射就愈準確。

永恆的標竿
一生最重要的一門課,就是去尋求自己的標竿,這是生命的意義,正確的教育是不斷提醒,生命不是為短暫的利益而存在,不是為一時的掌聲而存活,而是有個直到永遠的意義。真正的標竿,具有永恆性的價值。若能達到標竿,將是人深深的滿足,達到標竿的結果,也終必對他人有益。

如果一件事情,祇在昨日有亮光,今日失光彩,那不是永恆的標竿。如果一件事情,祇在今日有功用,明日就失了價值,那也不是永恆的標竿。正確的標竿是今日、明日、直到永遠,皆不改變。什麼是永遠?大學教育的終極,無法告訴學生永遠,只能鼓舞學生,定睛於永遠,像是個指北針,總指示那個方向。上帝將對永遠追尋的渴慕,一直放在人的心中,這渴慕經常被外在諸多的活動所遮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重新指出那個指北針的存在。所以學校school,school的原文是「休息」,暫停外在的匆忙活動,重新校準永遠。永遠雖是終極的探討,卻是信心的一躍;是人在有限的框架中,朝標竿最重要的一擲。

邁向源頭的寄居者
許多大學生一進大學之門,就急著轉到較熱門的科系,熱門與否只是一時比較而得,並非永遠的標竿。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成功,絕非真正的成功,與別人比較的幸福,也非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成功與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達到那永恆的標竿,而非與別人比較。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責任承擔」是蘇處長死因之二/eaton

聽到蘇處長自殺的消息,我心跳了一下。人們通常的反應是,這個主管的抗壓力不足。但我不這麼認為。在我的求學過程中,遇到許多留日或日人教授,我的直覺是,他是為名節而死,那是武士道的盡責精神〔1〕。
對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而已,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定的事務,簡直比死還可怕。也因此,認為切腹是武士唯一謝罪的方法,是錯誤的觀點。當然啦,我不認同自殺,留下來尋求另一種回饋方式更有意義。

我半年多沒看電視了,查了一些資料,更加確認自殺動機的假設。要知道,一位家庭美滿、父母健在、又快退休的人來說,沒有理由自殺,特別是不少台灣人貪生怕死自私又愛錢,抑或好死不如歹活,怎麼可能自殺?
正如一位朋友說:「必須以日人對責任承擔的思維來看這件事。切腹自殺不是逃避壓力,而是羞愧自己沒把工作做好。日本政治人物如有任何貪污,一定馬上下台,那是把責任看得比生命重要的精神,這是蘇先生輕生的原因。我家一直都存在著日本精神,我也曾在日本留學,深深瞭解蘇先生的心情。有人批評抗壓力不足,那是不具有無私精神,又缺乏同理心又在傷口上灑鹽。人類的心靈品質需要大躍步。」

美國911後,把反恐列入政治、軍事、外交的首要。有學者建議,政府要擴編國安局,把可能被中國影響的記者、網紅、企業人士建檔偵防,不一定要起訴人,但要讓國人知道中國已在學俄羅斯干涉美國選舉的方式,加劇台灣的內鬥。

這次謠言從中國的IP而來,台灣是民主國家,不能禁止言論自由,我認為至少可以懲罰刻意製造和散播未經確認刊登「假事實」的媒體及網紅。這是對民主最大的威脅,保障民主,不一定要挨打,沒有民主哨兵,如何保障民主呢?(eaton)

〔1〕武士道精神

「巨嬰之國」是蘇處長死因之一

昨天貼了【追思蘇啟誠同學】,並註解:跟著亂噴口水的人有禍了。有人批評那是歌功頌德的文宣;還有人說,不要消費死者,要檢討政府,不是人民。

對此,我不以為然。追思同學何來歌功頌德?台灣旅客約千人,大阪辦事處員工不到10人(一說6人),要如何服務?日本官方救援能力會差嗎?橋斷了,沒有任何車輛可以進出,中國派車是謠言,而居心不良者為了選舉跟著造謠抹黑。〔1〕

蘇處長是嘉義竹崎人,父母健在,他的一對子女在美、日留學,91歲的母親知道消息後,捨不得但冷靜地說,上個月他帶妻子返國回竹崎,誰知是最後一面。聽我的朋友說,他家庭美滿,以前偶爾會遇到他和妻小、岳父外出運動。蘇處長61歲,可以退休了,絕對不是在反年改時陳庚金要公職混吃等退休之輩。

台灣有許多媽寶,也有許多巨嬰,而蘇處長自殺,跟巨嬰有關。中國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出版被中國列為禁書的《巨嬰國》一書。作者指出,中國多數成年人只是法律上的成年,心理仍是嬰兒,故稱為「巨嬰」,其心理特點是「全能自戀」和「共生」。「全能自戀」是萬事萬物都為自己服務,以我為主,而「共生」是不能獨立生活,只能採「集體主義」,被要求聽父母聽老師聽領導聽政府,按照別人的意志來活,於是自我無法成長。

當緊急事故發生時,大使館協助民眾補發護照或核發入國證明書、代為聯繫通知親友、通知家屬聯繫保險公司等事宜,甚至協助犯案受害者向警察機關報案,這些是必要的,但旅遊風險是自己的事,把駐外使館當作旅行社和保險公司,是錯誤的期待。

台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凡事都可能被用有色眼鏡做政治性解讀。只能期待人民能理性思辨,能謹言慎行,否則永遠是三流國家。何況,人民只願繳一點點稅(租稅負擔率全球倒數第3名),在合理範圍內人民本應自力自強。願神祝福曾經苦難的台灣。
.............
「巨嬰之國」台灣:別再把外交使館當旅行社和保險公司用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3716
駐大阪處長輕生亡 處理關西風災挨批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915/38126324/

後記:可能有人認為,蘇處長的抗壓力不足,但有人留言說,
Chih-Mei Liawi:你必須以日本人對責任承擔的思維方式來看這件事。日本人切腹自殺不是因為逃避壓力,而是因為羞愧自己沒有把工作做好,切腹自殺的人把責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是日本精神。
我: 這種日本精神是武士道精神。本來想寫,但沒有考據當事人的想法而作罷。
Chih-Mei Liawi:武士道是用切腹的形式。武士道是用切腹的形式。也許我的比喻方式不很精準,但是看看日本政政人物如果有任何貪污行為,一定馬上下台。「責任」比生命重要,這是我要説的。
我:對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不過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而已,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定的事務,簡直比死還可怕,因此,認為切腹是武士唯一謝罪的方法的觀點是錯誤的。
所以我講精神,盡責的精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A3%AB%E9%81%93
Chih-Mei Liawi:台灣人包括我老爸都擁有這份精神。最醜陋的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它把無恥的人性鬥爭黑暗面發輝到了極緻,就是因為這樣的人類汚染了整個地球。世界四大殺人魔王有兩位是來自於共產黨,一位是國民黨。看到台灣的年輕人竟然加入國民黨還支持統一,可真的枉費了他的生命了。那是一種把責任看得比自己生命的精神,這就是蘇先生引發輕生的原因。我家一直都存在著日本精神,我也曾在日本留學,有日本朋友,所以深深的瞭解蘇先生的心情。至於有人還要批評他的抗壓力不足,懷疑蘇先生的抗壓能力,那是因為批評者本身不具有那種無私精神,又缺乞同理心的在傷口上灑鹽。讓人覺得很遺憾。人類的心靈品質的確還須要一個大躍步。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典故見於《列子·湯問》。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領會到「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伯牙摔琴絕弦,可能是一種紀念亡友的方式,或是付出代價,道出自己高風亮節的價值觀。自古知音難得,或許根本沒有知音,若因此摔琴,百琴也摔不完。該怎麼辦呢?有人說,繼續彈,紀念亡友,也許又有新的知音。至於我,若是盼望潰散了,一下子找不到出路,就休息一下,然後找到興趣,找到能貢獻社會的人生意義,或許會繼續彈下去,但意義不同,至少不至於寂寥吧!您的想法呢?

古筝《高山流水》 
喬珊·古琴曲《流水》 
姚丙炎·古琴曲《 高山》 

《可能心理學》可以對抗歲月的力量!/eaton

哈佛教授:《可能心理學》可以對抗歲月的力量!/eaton   

不少人告訴我們,不要有負面思想,因為負面會讓事情應驗。輔大醫學系教授施以諾曾說,有個理論說明這點(我忘了名稱)。施教授也曾說【怨言,就像心靈的霧霾】,那些「習慣性埋怨」的人像是在製造「心靈的霧霾」,成天吐著怨言,讓負面有其存在的地方,彷彿空氣中充滿沉重的氣氛,讓人連呼吸都覺得沉重。   

施教授建議不要談負面,而一位哈佛教授艾倫·朗格提出《可能心理學》,建議力行正面的行動。裡面提到一個田野實驗:將一個人的心理時鐘倒撥 20 年,有可能嗎?《可能心理學》發現這種「可能」,證實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當然啦,對他的實驗的質疑一直不斷)。 

其實,我還發現一種更激進的說法。   
// 這個宇宙的運行法則之一 ,你認為你已經『是』什麼、『有』什麼,就會召喚你所要『是』、已經『有』的實相來體驗 。你認為你『不是』、『缺乏』什麼,你就會往『不是』、缺乏實相靠近。   很多人常用『希望、我想要』這種字眼 ,其實這種宣誓是一種『你沒有』的宣誓。就因為『沒有』,所以才需要『希望、想有』,所以宇宙會持續給你這個『沒有』的體驗 。   因此,把「想擁有什麼,希望變成什麼」這些字眼去除 ,改為『你已經是、已經有、我是』這種肯定的字眼,只要打從靈魂相信,這個宇宙必讓你體驗『你已經是、已經有、我是』的實相 。//   

看看大自然,就可體會這些道理。花朵會因為心情不好就不開花了?當然不會。所以自己想要有好結果,就不要講負面話,多講正面話,甚至心理相信並宣告說:「我是最健康最幸福的人」之類的話。同樣,想保有年輕20歲的心靈,不要自我暗示,甚至說自己老了,反而要常回想過去年輕、快樂的日子,同時刻意安排自己活在那段既年輕又快樂的歲月,如同《可能心理學》建議的那樣。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張五常:讀書的方法

張五常:讀書的方法
http://www.master-insight.com/%E8%AE%80%E6%9B%B8%E7%9A%84%E6%96%B9%E6%B3%95/

新年時節,送些什麼給學生呢?送他們一些讀書的方法吧。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後者,香港的學生都是專家--猜題目、背課文之能,世間少有。但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學生(或教育制度)卻很顯然地將這兩樣東西顛倒過來。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學生們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愈深愈準確,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需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我肯定這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例如好幾次我故意將頗明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二百多學生中竟無一人發覺,只知低着頭忙着將錯誤抄在筆記上。

筆記有兩個用途。(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一見試題,不管問什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中,這是第二個壞習慣最明顯的例子。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裏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着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着,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隻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不勝枚舉。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什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準備工夫。這準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什麼」(What?);B,「怎樣辦」(How?);C,「為什麼」(Why?)。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答案是自己可以輕易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的話,你發問前的準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着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它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什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裏,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雖然我在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着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難以為外人道。
文章來自張教授書作《賣桔者言》,獲作者授權轉載。

人生的致勝武器,藏在致命弱點裡

【人生的致勝武器,藏在致命弱點裡】

台灣有一本銷路不錯的理財周刊,創辦人是台南人洪寶山,他三歲得小兒麻痺,不良於行,九歲喪父,寡母帶大,家境困窘,卻因此練就生意頭腦,從國小就懂得去商店找小孩喜歡的東西,再到工廠批貨。   

長大後考上輔大,為了保住求學的機會,租下一整層公寓當起二房東,而且去送報。一開始,派報社以不能騎車拒絕,但不服輸的他硬是學會了。老闆勉強答應,但沒幾天還是把他辭了,因為住戶要求送到樓上門口,他送得太慢,訂戶抱怨,老闆只好跟他說謝謝。   

這時一般人一定放棄了!四十年前,在偏僻的輔大沒人聘請不良於行的人,為求生存,洪寶山還是認定要送報。怎麼送?轉個彎,讓好手好腳的人來送,是誰呢?班上十多名同學組成一個送報班,而他就是「班長」。   

但報份都握在既有的發行代理商手上,他沒有報紙可送。洪寶山再次展現旺盛的求生意志,挨家挨戶敲門,別人看他是個窮學生,又小兒麻痺,後來他竟成了新莊的報份大王。後來再思考,開發出夾帶廣告、拉廣告的業外收入。一個先天不利的條件,居然窮則變,變則通,不僅脫困成功,還將弱點變成強項,成就創業的第一桶金。   

面對弱點,任誰都會自卑。一般人習慣從「我會做什麼」作為起點,若找不到出路,不妨正視去想「我不會做什麼」,也許在弱點裡發現致勝武器,成為個人獨特的亮點呢!(eaton refer to 洪雪珍)   

同場加映:激勵鬥士 力克胡哲vs.理財大師 洪寶山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427/497019.htm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eaton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eaton

吳小姐檢舉促轉會副主委指稱「侯友宜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如果沒有操作很可惜」一事,作為公正單位,「如果沒有操作很可惜」這句話確實不當,然而他的語意也可能是藉機彰顯不義之事。究竟檢舉是出於是勇敢,還是無知(或抓耙子)?關鍵在於:是不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而不是用完美左派的觀點爭論語意。 不然咧,台灣幾乎兩年一選舉,所以促轉會什麼都不能做,因為只要調查任何一位政壇人士以往的事蹟就會被說成是打擊異己的東廠!   

先來看一段以色列的轉型正義。阿道夫·艾希曼是納粹德國清洗猶太人的「納粹劊子手」。1950年代末,德國還沒有除垢法(lustration law,人事清查制度),他在阿根廷首都過著樂不思蜀的生活,並且囂張接受採訪說:「我能夠而且應該做得更多」。   

1960年,以色列情報特務局幹員綁架他,後來把他絞死。用左派的完美標準,以色列用綁架方式進行轉型正義,絕對是野蠻國家,他們應該發公文請人家來說明,這是用民主手段消滅民主,用言論自由打壓自由,最後用人家說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做結論。   

猶太人被屠殺600萬人,劊子手還囂張說:「我能夠而且應該做得更多」,我懷疑廢死是對的,有些人是受環境影響犯下大錯,有些人根本是撒旦的化身。孔子不接受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意思是報復要跟犯罪配當。Robert A. Ferguson曾經寫了一本大作「失控的懲罰」,我曾寫三分鐘摘要貼在臉書〔1〕,他也強調懲罰跟犯罪配當。   

舊約聖經提到:「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也是強調正直合宜的報復或賠償,而不能以牙還眼,新約聖經強調公義與恩典,但末了也有審判。撇開劊子手爭議,目前我的想法是:無期徒刑、不得假釋,這是最痛苦的懲罰。〔2〕   

〔1〕三分鐘摘要:失控的懲罰 
〔2〕童振東:「如何舒緩殺人事件頻繁發生」

江恬儀: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

 江恬儀與江詩儀是雙胞胎姊妹,同時進入紐約茱麗亞音樂院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都在紐約市立大學取得鋼琴演奏博士學位。姊姊江恬儀回台灣投入音樂演出、教學與推廣工作,2014年開始與台中國家歌劇院固定合作音樂講座,累積豐富的解說演出經驗。妹妹江詩儀定居紐約,不時在美國及歐洲表演。   

雖然妹妹江詩儀曾回台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但這對雙胞胎姊妹發展各自不同了。不過今年她們難得在一起,在嘉義民雄演藝中心開辦古典音樂系列講座(日期:7/28、8/4、8/25、9/8、9/22、10/6週六14:30),教導欣賞6首古典音樂,最後一場是『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江恬儀鋼琴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aViYlbtWk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依法論法」與「政治道德」/eaton

「依法論法」與「政治道德」/eaton

  「人們常常想到用發現別人的缺點來表現自己,但用這種方式表明的,只是他們的無能,一個人越聰明、越善良,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美德愈多;而人越愚蠢、越惡毒,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也越多。」---- 小說家 托爾斯泰     我曾貼文樂見高通案和解,有位臉友批評說,法官在RCA排毒一案不以經濟發展大餅這套把戲做出判决,而高通案卻為了經濟發展反其道而行,所謂和解契約是否兌現在未定之數,不兌現的仲裁程序隱晦不明,致使國家崇高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與美國跨國資本做起交易,這種永遠不知道一個主權國家該堅持什麽的「綠色百姓」提出正名制憲的主張,根本是在污辱憲法這二字。   首先我的回應是,憲法是為保障國家整體的權益,而不是保障某廠商的「或有權益」。聯發科在高通案是否受影響是未定之數,而其他廠商的權利卻被剝奪,這才不公不義。這跟反年改人士聲稱自己的權利不能被剝奪,卻以剝奪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利為代價如此一轍!此外,在這個基礎上,若是憲法違反這個原則,在歷史上修憲也時有所聞。   其次,RCA案與高通案的本質根本不同,前者是毒友,後者是益友。這位臉友故意將兩案混在一起,是去脈絡化,稍有常識的人可看出司馬昭之心。對此,我引用上開小說家托爾斯泰的說法回應。再者,德沃金(Ronald Dworkin)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法理學家與政治哲學家之一,紐約大學法學院的網站稱德沃金「大概是少數一兩位在二百年後仍會被法律學者所研讀的當代作者」。德沃金「完全反對」法實證主義的觀點,他認為法律體系除了規則(rules)之外,還包括原則(principles)。講白一點,就是不能只依法論法(做法匠),而是運用層次更高的政治道德原則,把社會每個成員視為平等之身(treating as equals),對每個人都給予平等的關懷與尊重(equal concern and respect),他稱這個道德原則是至上的美德:平等。   最後我要提醒,人活著需要智慧,台灣是小國,需要辨識高通與 RCA不同的智慧,才能在「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腓4:8)的基礎上,作出美好的抉擇。而且不想讓自己的批評過於愚蠢惡毒,需要的判斷智慧與抉擇基礎應該也是如此吧!   樂見高通案和解(裡面有一篇深入分析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944559815836907&id=100008487216298&__xts__[0]=68.ARCzzcYFrAi5lOSzpBRkp5cz3UBo1RCA97Ys-f6mqb-_upXB8ch9V4q_8oxm-A3VnqKICgE0Yb0gzhXzzECPlsXNl2-tBMn_Pk4hxgKUJgPU7jnQKjqYNM7a5dAO_ZxPpLQa21B9bjU0TCh0BxfY7G_erP74feamgQbY27_KpI1pTWz-uUttHA&__tn__=-R 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見解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835824000043823&id=100008487216298

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

1997年,一位商人帶著2,500萬元現金來到司馬庫斯部落,希望開發楓樹林到觀景平台附近、共計1.6公頃的土地,作為觀光用地。這筆錢只是頭期款,尾款跟利潤分配都還可以再談。當時最豐收的家戶,一年最多賣到20幾萬元。   

長老們在開會討論後,部落頭目說了這段話:「我們知道你的錢很多,多到我們沒辦法想像的多,但再多的錢,也沒辦法延續我們部落的文化與信仰。唯獨我們的土地,只要我們努力耕作,我們可以種小米、種蔬菜,可以讓土地生長出我們可以吃的食物。所以,請你把你帶的錢都收好,帶下山,我們不能也不會跟你合作。」   

2000年「司馬庫斯部落勞動合作社」成立,大家領同薪、作同工,每人月薪2萬元,其餘收益收歸公庫支應涵蓋生、婚、病、老、食、住、就學等福利。這種「合一、永續、分享、愛」的理念,落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呵,滿60歲,可領月退1.5萬,所得替代率75%。(eaton參葉乃爾 新竹尖石「司馬庫斯」) 

上帝的部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vP_4cYoBM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西貝流士:《芬蘭頌》

西貝流士:《芬蘭頌》

《芬蘭頌》是1900年西貝流士(Sibelius,1865-1957)所創作,一曲表達芬蘭人民長期抵抗俄羅斯帝國併吞的頌歌。底下連結是芬蘭首府赫爾辛基啟用新音樂廳的一場表演,從開始到後面的合唱,歌曲氣勢磅礴而優美。   

在舊蘇聯旁的芬蘭,當時人口300多萬,兩國實力懸殊,蘇聯趁1939年9月二戰爆發的混亂時刻,趁機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後,並在11月對芬蘭發動突襲。然而芬蘭沒有投降,反而展開游擊戰,以傷亡7萬人的代價換取60萬蘇聯紅軍的傷亡,雖然最後芬蘭接受停戰條件,但是保存國家獨立,沒有併入蘇聯。   
當今芬蘭的進步,遠遠勝過東歐國家,蘇聯更不必講了。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誰能料到宛如蚍蜉的共產黨在4年後將中華民國趕出中國?「蚍蜉撼大樹」,看來不自量力並非真理,正確的戰略比其他條件更為重要。   

Sibelius - Finlandia op. 26 (Opening of the new Helsinki music hall)

又又:你的樣子

又又:你的樣子

曾在FB聽過這位「傳說中在路邊唱歌的高手」唱這首,沒想到一下就找到了。在路邊彈唱既瀟灑又詩意,特別在靜瑟的夜晚,聲音光亮而清冽,青春氣息更顯濃烈。查了才知道,這首「你的樣子」在1988年出版,李健達作詞,羅大佑作曲。(eaton) 
............... 
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 想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遠去的誰的步伐 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為何你情願 讓風塵刻劃你的樣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經擁有 你的名字我的聲音 那悲歌總會在夢中清醒 訴說一點哀傷過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轉過身的 是風乾淚眼後蕭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為何人世間 總不能溶解你的樣子 是否來遲了明日的預言早謝了 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變的你 佇立在茫茫的塵世中 聰明的孩子 提著易碎的燈籠 瀟灑的你 將心事化盡塵緣中 孤獨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Fm7LWIlpk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務實與務虛】

【務實與務虛】

日本接連遭遇颱風與地震重創,讓人見識到「務實與務虛」的差別。

中國人的造謠速度快效率高,明明是日本關西機場的接駁車,瞎掰是中國大使館派去的專車,更瞎扯台灣人為了離開機場而自稱中國人,藉此滿足政治慾望。而不少台灣人耳根軟脾氣大,上當受騙的速度快效率也高,人家隨便造謠,立即無縫接軌跟著起舞而亂噴口水。

日本人重建復原的速度快效率高,四天內就重啟兩座機場,如此復原能力,難怪民眾遇到天災總是冷靜不亂。台灣人需要徹底的啟蒙運動,學習理性主義與思辯能力,不把三流當一流看,那就輸慘輸盡了QQ。

喜多郎《絲綢之路》

喜多郎《絲綢之路》

這首是日本新世紀作曲家喜多郎(KITARO,1953-)的經典成名作。《絲路》是日本NHK電視台在1984年錄製完成探訪中國古跡的記錄片,並由喜多郎譜曲,音樂充滿奇妙的意境。無際沙漠、緩緩而行的駝隊、久遠的歷史是如此匹配,而這首宛如來自天上的音樂,更是令人意往神馳,陷入無限的遐想。

喜多郎《絲綢之路》(沙漠) 
Kitaro 喜多郎 - Silk Road (銀河)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不要驚慌/eaton

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不要驚慌/eaton

現在PM2.5被喊的心慌慌,我在台北敦化南路上看過幾次老外帶著防毒面具走路(那種抗生化毒氣的面具),車子是不少,但那裡綠樹如蔭,有那麼恐怖嗎?105年台灣死亡人數17.2萬人,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9200人,只佔5.3%,而且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從2004年起就沒有變動了,而女性從2009年起變動也不大。   

上開死亡人數不少抽菸人口,所以空污要盡力改善,但也不要驚慌。要說恐怖,105年台灣死亡人數年成長為5.4%,照這種速度,13年後人數就翻倍了(醫學也可能進步)。其實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塞才恐怖,到院前就死亡的心肌梗塞病人,比例達到六成。若「穩定心絞痛」,或是冷天、情緒緊張、運動或吃大餐後胸口悶喘不過氣,或是痛傳到下顎或左手臂,有症狀求診,反不需擔心。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七個危險因子中有3個及以上就要積極診斷,包括:1.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2.家族有心臟病猝死或腦中風。3.高血壓 4.糖尿病 5.血脂包括中性脂肪與膽固醇不超過200;高密度膽固醇,男性至少40單位,女性至少50單位;不好的膽固醇(低密度)低於130單位 6.抽煙 7.肥胖或少運動。    

這次稅改,富人減稅還可接受,但是/eaton

這次稅改,富人減稅還可接受,但是/eaton

我發現還有人抨擊政府去年通過的稅改,以為富人大減稅。對此,我以簡例說明,但要抱怨一下,財政部說帖未接地氣,而且錯誤假設:盈餘全部發放股利。
假設一位富人100%持有一家公司,公司稅前賺了100元,發放股利為稅後盈餘的60%(台灣上市公司的平均水準),這位富人共繳多少稅呢?
稅改前34.2元:營所稅17元(稅率17%) + 保留盈餘稅3.3元(稅後83元*保留40%*稅率10%) + 綜所稅22.4元(稅後83元*發放股利60%*稅率45%) -兩稅合一抵稅8.5元(抵營所稅17元的一半)
稅改後35.5元:營所稅20元(稅率20%) + 保留盈餘稅1.6元(稅後83元*保留40%*稅率5%) + 股利稅13.9元(稅後83元*發放股利60%*稅率28%) -兩稅合一抵稅0元(取消扣抵)
結論:稅改後,富人還多繳1.3元。富人為什麼不叫呢?這只是股利所得,其它所得的綜所稅稅率由45%降為40%,這部份財政部估計少徵79億。我粗算約佔公司稅前1.8%,若將它從上開設算35.5元扣除,就變成33.7元,比稅改前的34.2元,減了0.5元。
這次稅改,總共減稅1091億,富人減了342億,只佔了31%。但是財政年年赤字,為什麼還要減稅?應該是富人反彈,以及改善內外資稅率差異。稅改後內外資稅率差異降至3.4% (財政部設算為5.6%,考量股利分配,其實要打6折)。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1/19/lazy-bag-new-tax-reform-plan-for-the-third-reading-next-year-will-increase-4-deductions-you-use-it/

艾爾加《愛的禮讚》

這首名曲是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 於1888年創作。樂曲具小夜曲風格,採用三段體。小提琴在A段高音區奏出深情旋律,然後B段轉入G大調,在柔和曲調中加入幽婉的相思情調。在帶有泛音色彩後,主題再現,然後經過帶著複雜情緒的尾聲,全曲在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下緩緩減弱而終了。   

艾爾加完成曲譜時,已跟卡洛琳·愛麗絲·羅伯茨訂婚,由於愛麗絲通德語,將曲子命名為「Liebesgruss」(Love's Greeting),題詞為法文「à Carice」。後者是愛麗絲名字的縮寫,也是兩年後出生的女兒的名字。一年後,德國朔特公司買下版權,但銷售不理想,曲名改為「Salut d'Amour」,這個法文標題適用於法國,也在其它歐洲國家獲得認可。   

Salut d'amour小提琴+鋼琴(Sarah Chang) 
艾爾加《愛的禮讚》管弦樂(長笛家賴英里) 

瑞士鐵力士山

瑞士鐵力士山

鐵力士山(Titlis)最高海拔3238公尺,是阿爾卑斯山著名的風景區,在Obwalden洲中部,距離最近村落Engelberg約1.5小時車程。   

登上鐵力士峰需要三種交通工具。第一種為普通吊車,每輛可坐六人,由山腳開始,途中有一個落客點。如要登上鐵力士峰,在第二下客點下車。第二種工具是大型吊車,到達第三個落客點。第三種工具是世界首創的旋轉登山纜車,可承載80位乘客,每程都會旋轉360度一圈,美景盡入眼帘。    

山上有一個小型購物中心,山上不能使用歐元,只可使用瑞士法朗和信用卡。購物中心內有一個冰洞,免費入場,可看到幾個小冰雕。山上可供遊玩的種類多,例如冰川飛渡吊椅(Ice Flyer Chairlift)、鐵力士冰川樂園(Titlis Glacier Park)、冰川漫步(Glacier Hike)等。   

鐵力士山 TITLIS(4分鐘) 
往鐵力士山路途鄉間風景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渡邊香澄:25絃箏 《樱花 Sakura》

櫻花花朵豔麗,令人心曠神怡,這種魅力十足的花朵不單單停留在觀賞層面,日本人血液中無時無刻湧動著粉紅色的櫻花情結,已然紮根到民族文化的深處。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人的血液中可以無時無刻湧動著甚麼情結呢?甚麼樣的情結可以凝聚人民的共識呢?

日本民謠《櫻花》是日本流傳最廣的民歌之一,產生於江戶時代,以輕快優美的旋律烘托出春天氣息的意境感。這首曲子是為兒童學習日本箏而作,詞曲作者已不可考,明治21年(1888年)東京音樂學校的《箏曲集》開始有正式記載。
...................
渡邊香澄:25絃箏 《樱花 Saku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Tp_YQizqE 
郭婷娜:大提琴曲《樱花 Sakura》(海邊) 
郭婷娜:大提琴曲《樱花 Sakura》(櫻花樹) 
郭婷娜是華裔大提琴家,以獨具一格的樂聲和為動畫、視頻遊戲、及電視節目配樂而聞名。從經典的室內獨奏,到劇院搖滾秀表演,她不斷探索跨流派演奏風格,有人認為她的音樂充滿不期而遇之美,但也有人不習慣。她也演奏《樱花》,不是日本那首傳統民謠,但旋律很優美。    

荷蓓蓓:古箏《梁祝》

荷蓓蓓(1984- )出生中國四川成都,是國際知名的古箏演奏家、作曲家。7歲開始學習古箏,12歲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預科,主修古箏。18歲進入香港演藝學院主修古箏和舞臺音響設計。2003年赴美學習,畢業後移居洛杉磯從事古箏演奏、教學和音樂製作。   

荷蓓蓓活躍在各類古典音樂的舞臺上,並積極與多種非古典的音樂人合作演奏並製作了爵士、電聲、嘻哈、Funk、融合等類的作品。她所創作的音樂多次被用於舞蹈、電視、記錄片和電視廣告。2011年她被收錄進美國大學課本《世界音樂》(World Music)一書。2015年她榮登LA Weekly封面,成為該年度最有魅力的洛杉磯人之一。  

古箏《梁祝》(10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UWCddcQTY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

這首著名的浪漫抒情曲是法國作曲家朱利思·馬斯奈的代表作,在歌劇《泰綺思》(Thais)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的間奏曲,又稱為《泰綺思冥想曲》(Méditation)。歌劇《泰綺思》描述原本善良美麗的泰綺思在修士的勸說下悔悟。   

樂曲第一段寧靜祥和,猶如少女虔誠向上帝敞開心扉祈求寬恕。樂曲第二段幾次轉調和使用變化音,音樂情緒很不穩定,表現泰綺思內心湧動的矛盾與掙扎。第三段樂曲恢復平靜,祈禱得到實現,小提琴在結尾處推向高音區,彷彿被淨化的靈魂飛向天際,最後樂曲在低音區結束。   

歌劇創作於1893年,背景是四世紀埃及名城亞歷山大。一位修士冒險進城,帶出從小與修士認識、在紙醉金迷生活的名妓泰綺思。泰綺思受到感化當了修女,但修士卻愛上她,在上帝和愛情之間備受折磨,於是選擇逃離修道院,最終擺脫不了思念,回到泰綺思身旁。此時泰綺思在修道院獲得寧靜,最終帶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人世。在她彌留之際,修士向她告白成了罪人,但罪人的靈魂卻升入天堂。(eaton)   

馬思奈 - 歌劇【泰綺思】冥想曲 

學習和所愛的人相處

【學習和所愛的人相處】

多數人一個人生活都可以非常自在,因為一切好惡、習慣和情緒,都以自己開心為最高原則。然而,人並非天生擁有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與家人或所愛的人相處更需要調適。

維持關係需要培養幾個習慣:相處時注意力要集中。再忙也要傾聽對方說話。適時發問,讓對方知道「你聽進去了」。記住對他而言很重要的事,簡單的一句話,能為對方帶來重視感。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平靜,才能讓溝通品質提升,進而共同解決問題。

至於親子關係,手握權力的父母,若能主動解除親子之間的權力關係,拒絕保守社會要求父母的「管教」責任,先樹立界線,然後把管教化成溫暖、了解、尊重與自由,孩子長大就會成熟、快樂與貼心。這是父母的功課,為了孩子,也為了你自己,也為了讓世界變得快樂些。

同場加映:精神科醫師賴亦菁:別為親子關係傷神,多為自己著想 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index/12710?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post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不凡的大紅燈仔花

不凡的大紅燈仔花

燈仔花,學名叫朱槿,又稱扶桑、紅木槿......,原產於中國南部。歐洲人在十七世紀航海時代,初次接觸到這款植物,很自然從酷似玫瑰予以命名,也得知是從中國流來的,所以朱槿的學名隱含中國玫瑰(rosa-sinensis),sinensis在拉丁文是秦(中國)的意思。   

台語稱朱槿為「燈仔花」,坊間流傳:「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大紅花就是朱槿。紅色品種的朱槿,因任意插枝就活又很會開花,一般人認為「臭賤」,才會如此貶抑。其實這是個大誤。   朱槿是馬來西亞國花,馬來語稱為「大花」,當地華人稱為「大紅花」。紅色意喻勇敢、強大的生命力、與快速的繁衍能力,象徵國家生生不息地茁壯成長。馬來西亞的紙鈔或硬幣上都印有大紅花的圖案。   

宋朝詩人陸壑的《朱槿花》:「壁槿扶疎當縛籬」,就說明了在八百年前的中國,朱槿普遍作為籬笆裝飾。許多詩詞更將朱槿入詩,例如蘇東坡的一首詩就有「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燒空紅佛桑。落日孤煙知客恨,短籬破屋為誰香。」佛桑就是朱槿的別稱。   

還有,歌手伍佰有一首歌《釘子花》,整個佈景就是大紅的「燈仔花」,喜氣洋洋,訴說被看不起的「燈仔花」的不平凡之處。(eaton)   

伍佰 - 釘子花 

面對挫折時,讓自己具備這六個態度

面對挫折時,讓自己具備這六個態度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4/09/04/6-attitudes-you-should-have-when-facing-difficulties/

人的一生當中會遇到無數個挫折,當你的目標越大的時候就會遇到越大的挫折,面對挫折時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將會決定結果的好壞,成功人士與一般人的差別在於面對挫折時所保持的態度,有時往往態度不同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面對挫折時,讓自己具備這六個態度。

一、讓自己大於問題
當你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會覺得困難是因為自己還沒大於問題,想想看,兩年前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現在是不是覺得簡單多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T. Harv Eker說:「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當你覺得某個問題很大的時候,其實不是它真得大,而是自己的能力還沒大過問題。

二、任何問題都可以被解決
任何事情都一定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認清這一點就會覺得生活中很多困難與挫折其實都沒有什麼,況且面對挫折讓自己沮喪一點幫助都沒有。
現實中的困難與問題皆可克服,只要你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就能擺脫惱人的困擾。

三、挫折與目標大小成正比
你的目標越大,所面對的挫折等級就越高,如果你選擇過一個安逸無所事事的人生,便不會遇到什麼太大的挫折。所以當你遇到一個很大的挫折時,應該抱持著「那是因為我挑戰的目標夠大,才會遇到這樣的挫折!」這種想法。

四、淬練自我
挫折其實是淬練自我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它帶給你成長與自我磨練的機會,它讓你更成熟,讓你明白這世界很多事情都是得來不易的。

五、吃苦當吃補
只要願意認真面對生命,不管挫折與困境是如何的襲擊而來,你一定可以擁有更精彩的人生。吃苦就當吃補,短暫的挫折是學習經驗的好機會,任何苦都能吃,還怕自己不會成功嗎?一個人如果想要活得更出色,重點在於你是否敢將吃苦當成吃補,是否知道將挫折當成邁向成功的必經階梯。

六、堅持到底
堅持,能讓你永不後悔,堅持,能讓你成就夢想,堅持,能讓你在逆境中依舊挺立。生命本來就充滿各種挫折,活著,就是勇敢的面對它們。
不管你遇到什麼樣形式的「跌倒」,不管你跌得怎樣,一定要記住:跌倒了,一定要爬起來!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90/10定律

90/10定律

90/10定律是什麼?生命的10%由際遇組成,其餘90%由我們的反應決定。我們無法控制10%的際遇,但餘下可由反應決定。舉個例子。你與家人吃早餐,女兒不小心,把咖啡潑倒在你的襯衫上,這是你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一步將如何?則由你的反應而決定。

你狠很的臭罵女兒一頓,令她陷於痛苦之中,然後你又把怨氣~洩在太太身上,責難她把咖啡~放在桌邊,接踵而來的是一場短暫的罵戰!你生氣的上樓,更換你的襯衫,你下樓;發現你的女兒正在哭著吃早餐,並趕著去學校;結果,她錯過了巴士。

你的太太趕著上班,你匆忙的開車送女兒去學校。抵達學校時,已經遲到十五分鐘,你的女兒沒有跟你道別,便跑進學校。因為你上班快遲到了,你超速前進,結果付了道路罰款,到達公司已是九點二十分了,這時發現忘了帶公事包。

你無法控制女兒打翻咖啡一事,但可以溫柔的說︰「親愛的,這並算什麼,下次得小心一點。」你拿起毛巾便上樓去,在你更衣完畢,並拿起你的公事包後,你下樓去,望出窗外,你看到孩子正在巴士上,她回頭向你揮手。你早了五分鐘到達公司,並親切的與你的同事打招呼,你的上司對你新的一天給予正面的評價。

實踐90%定律的方法是,有人說起你的是非,別當「海綿」全部吸收成為自己的壓力﹗不要沉溺在痛苦中,嘗試離開傷心與問題,理解並去實踐90/10的定律,它將改變你的一生。(eaton編輯)

溫暖的好話,讓人永遠懷念

溫暖的好話,讓人永遠懷念

「關心」讓人感到重視;「耐心」讓人感到體貼;「貼心」讓人感到幸福。一生的成就,不是以金錢來衡量,而是在一生中,你善待過多少人?有多少人真心懷念你?---戴晨志

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說,她在年輕剛結婚時,不太會煮飯做菜。一天,她把一鍋飯煮糊了,很軟很糊很難吃,可是她婆婆吃了後說:「我牙齒不好,這樣軟軟糊糊的飯最好吃!」

幾天後,這媳婦又煮了一鍋飯,沒想到水放得太少了,煮成硬硬的。可是,婆婆又笑笑的說:「妳公公最喜歡吃這樣硬硬的飯了。」這媳婦一聽,真是感動。婆婆這麼善解人意,常說好話,也從來不責備她,使她始終感激在心!

「話語」,無色無形無味,有人出口,像是「滿室飄香」,讓人感恩感謝歡喜,永遠懷念在心裡!可是,有人出口,令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聖經說:「溫柔回答,使怒氣消退。」我們可以學習多說好話、溫暖的話,少說惡毒、嘲諷、刺傷人的話!畢竟,家人之間的溝通,不在爭論對錯,而是在講「諒解、忍讓、寬容、和諧」。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新書介紹:《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新書介紹:《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151?eturec=1 

人類的渴望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財富、名聲、地位和權力;第二類是朋友、家庭、事業或志業;第三類是知識、藝術、大自然或宗教。作者李偉文先生是牙醫,二十幾年前與朋友們一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他說這幾十年來,若用一個具體的象徵形容,那就是門!「閉門讀好書,開門迎佳客,出門尋山水」讀書、交朋友、大自然是他最看重的。

他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來實踐。就我所知,李先生經常與夥伴踏查鄉下(健走當運動),聽取在地社區營造的構想,並與夥伴贊助一些經費。研究發現,幸福感來自把時間花在自己看重的事上,他的作法值得參考。(eaton摘要)

丁菱娟:跑多久不是重點,在於你能否到得了終點

丁菱娟:跑多久不是重點,在於你能否到得了終點

我經常去髮廊洗頭,一位洗頭助理很久沒見,我看到她就問她去了哪裡?她說她已經離開這家髮廊了好多年,她邊幫我洗頭邊跟我訴說,她18歲開始洗頭,洗了兩年後覺得很辛苦,於是跑去五分埔賣服飾,過不久又跑去當餐廳服務員,輾轉換了幾個工作,一晃眼七年過去了,發現一事無成,覺得有一技之長還是最重要,現在她又回來洗頭,很後悔浪費那七年的歲月。.........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2525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JOE CHANG:學習孤獨不再撒嬌,是讓你成長最快的途徑

JOE CHANG:學習孤獨不再撒嬌,是讓你成長最快的途徑

一個聰明才智夠的年輕人、搭配適當的努力、正確的方法與態度、再搭配穩當的策略,就算是今天,我覺得只需要五年的時間都能拚到還不錯的位置。我們周圍有很多年輕朋友,也是才出社會三五年。一開始起薪未必很高,但憑藉著正確的觀念跟堅持,慢慢也得到了自己的舞台。

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很少真的在抱怨甚麼。他們讓自己遠離安適區,而且眼睛永遠看著前面:看著那些自己可以,但還沒有做到的事情;看著那些自己還可以努力,還可以提升的部分。很少聽他們說,我試試看,不行就回家。也很少聽他們談社會多險惡,還是學校好。

介紹科學大師--海爾蒙特

介紹科學大師--海爾蒙特/張文亮

  海爾蒙特與他進行的「柳樹實驗」,記載在普世的生物課本中。他是醫生,卻一生未曾執業,以研究病理為職志。他發現氣體,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氯氣等十五種氣體,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他以化學研究人體生理代謝,發現「消化作用與胃酸有關」、「尿道結石與飲食有關」,也被稱為「生理化學之父」。他的研究發表帶給他許多的反對與十八年的囚禁,但他的堅持帶來近代醫學的改革,是使化學進入醫學領域的關鍵。
布魯塞爾的戰爭
  1579年1月12日,海爾蒙特(Joan Baptista van Helmont)生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他的父親曾擔任宮廷法律顧問,在海爾蒙特一歲時病逝,他的母親帶他改嫁給另一個貴族。
  比利時是屬於臨海的國家,在中世紀以前大部份都是淹水的低地。十四世紀時,正是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s)神聖羅馬帝國勢力鼎盛的時期,有些奧地利人前往低地開發,海爾蒙特的家族是最初的墾荒者之一,長期以來在比利時深具影響力。所以母親改嫁後,海爾蒙特仍保留此一姓氏。
十六世紀末葉,奧地利哈布斯堡勢力分裂。1579年,西班牙勢力入侵比利時,比利時人起來爭取獨立。西班牙的軍隊粉碎了比利時北方布魯塞爾的抗爭,但是無法攻下比利時南方與荷蘭的聯軍。海爾蒙特的家族也在爭取比利時獨立的陣營內,但是布魯塞爾淪陷後,西班牙軍隊對比利時人的血腥屠殺,使得比利時的古老家族與西班牙之間的敵意更難以化解。
尋找讀書的意義
  海爾蒙特從小就背負家族的政治仇恨,他在學校裡對西班牙式的教育制度充滿了敵意,他寫道:「學校裡的天文、邏輯、幾何、拉丁文等課程,我認為都很容易,但是唸好書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在西班牙的政權中獲得任用,既然那是我輕看的,我為什麼還要唸書學習?我認為讀書一定有一個真正的目的,可惜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他在唸中學時,經常把學校的課本燒掉,此一行徑成為許多同學的笑柄。
  1594年,他進入魯汶大學(Louvain University)唸藝術系。魯汶大學是比利時最好的學校,海爾蒙特竟然讀到被退學。他轉而唸一所修道院學校,他整天在學校的四周逛來逛去,不久又離開學校。他寫道:「苦修禁慾是人變相的驕傲,如同彩色氣泡,外表吸引人,內容空洞。」離開學校後,四處漫遊。
回到校園的浪子
  有一天,他無意中讀到聖伯納爾(St. Bernard, 1090-1153)的作品<<活在罪中的人>>(Living on the Sins of the People),海爾蒙特寫道:「我終於明白,讀書的目的,不是成為知識的主宰,也不是為了權力的攀登,而是服事上帝與幫助窮人。」他繼續寫道:「我決定唸醫學,因為上帝眷顧病人的知識,就在醫學院裡。」因此,他到魯汶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at Louvain)就讀。
  1599年,他自醫學院畢業,他寫道:「醫學是充滿無知的地方。不同學派之間的辯論很多,解決紛爭的方法很少,連牙痛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求真的精神
  1600年,海爾蒙特到瑞典學習醫學,他發現那裡的情況並沒有高明多少。1602年他轉往義大利習醫,失望依舊。他寫道:「醫學應該是醫生不帶主觀,純由病癥來做診斷,但是醫學教育裡卻充滿荒誕、未被證實的主觀方式在治療;例如用生飲山泉水、佩戴磁鐵、用手觸摸、吃棺木內屍體長出的菇類治病,用夢幻來解釋病情、用喝動物血液來增補精力等,這些看法都是未經深思的垃圾。」他轉往法國,又到英國。他發現:「整個醫學彌漫著不實的推測,而非建立在真實的證據上。建立真實的證據應符合邏輯的推測與精確的實驗。」他又寫道:「疾病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應該用自然的法則,而非從神秘的角度去解釋疾病。例如人被瘋狗咬到,感染到狂犬病,這不是瘋狗的靈進入人的裡面,而是狗的血液將病傳染到人身上的。」
化學分析的真義
  1605年,海爾蒙特回到比利時,他在魯汶鎮上買了間房子,當作化學實驗室。除了偶然在魯汶大學兼課外,他日夜進行實驗。在中古世紀,化學不過是煉金術與製造塗料、玻璃的技術。海爾蒙特卻提出:「化學是探討大自然的一種途徑。化學實驗是一種沉重的負荷,做實驗時也是默想上帝作為的時候。」
「實驗室」(laboratory)的字源是lab與oratory兩字的組合,lab的原意是背載著沈重的負擔向前走。oratory的原意是教堂裡供人默想的房間。海爾蒙特寫道:「實驗不是經驗的重覆。蜜蜂有幾千年採蜜的經驗,但是沒有進步。實驗是帶著分析性的思考,只有如此才能發現隱藏在自然現象背後的知識。」
醫學研究是解決疾病的關鍵
  1609年,海爾蒙特與蘭斯特小姐(Margarita van Ranst)結婚。蘭斯特是比利時西部大地主的女兒,是許多年輕人追求的對象,但是蘭斯特不為所動。反而在風聞海爾蒙特追求學問的熱忱後,親自到魯汶大學拜訪這位傳說中「拒絕開業的醫生」。
海爾蒙特向她解釋醫學界已有許多人在外開業,但解決疾病的關鍵,是需要長期留在實驗室的醫學研究者。開業的醫生能賺錢,留在實驗室的醫生,無法賺大錢。蘭斯特小姐決定嫁給這位思考醫學瓶頸的夢想家。她的陪嫁是四座城堡,讓海爾蒙特可以盡情地進行他的實驗研究,而無須擔心金錢的問題。海爾蒙特寫道:「上帝給我一個敬虔與尊貴的妻子,婚後我們謝絕社交活動,在衛爾瓦地(Vilvorde)城盡全力研究化學與幫助附近的貧民」。他們後來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
  海爾蒙特進行了許多實驗,其中有四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是近代化學、生理學、醫學的重要根基。為此後人稱他是「氣體化學之父」、「生理化學之父」。
柳樹的實驗
  第一個是「柳樹實驗」(willow-tree experiment)。海爾蒙特寫道:「我實驗的動機是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世界的第一天,就創造了天、創造了地、也創造了水,因此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柳樹實驗,是要證明上帝創造世界的第三天,上帝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因此樹木只要有水,就能供給植物生長所需。」
  他將200磅重的土壤烘乾,然後在土裡種下5磅重的柳樹種子,收集雨水灌溉;五年後柳樹長成169磅3盎司重,他再將土壤烘乾稱重,土壤重量只少了2盎司。因此,他認為樹木重量的增加來自雨水,而非土壤。
  他的實驗實在很精確,但是結論有點偏差,因為土壤損失的2盎司,不是他稱重的誤差,而是土壤提供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不過在四百年前能夠有這樣的實驗,實在是不簡單,他已經證明生物的生長組成,水是最主要的成份。
這個實驗的進行,顯然經過長期細心的進行,才能有如此精確的實驗結果。「柳樹實驗」證明生命的生長,水是必須的要素,這個實驗開啟了後來生理學與營養學的研究。例如,法國科學家馬里歐第(Edme Mariotte, 1620-1684)就持續研究植物生長與水分的關係,他發現植物體內有兩種管子,一種是輸送水分,他稱之為「導管」,另一種輸送營養份,他稱之為「篩管」。馬里歐第因為這個發現,被稱為「植物水分生理學之父」。
木炭的實驗
  第二個著名的實驗稱為「木炭實驗」(coal experiment)。海爾蒙特寫道:「創世記第二章提到,上帝將生命的氣息賜給人。因此,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除了水以外,還有第二種要素。」海爾蒙特稱這種要素為「gas」(氣體),gas是海爾蒙特創造的新字,其意思是:「氣體雖然與上帝賜給人生命的氣息不同,但是生命的存在需要氣體,氣體不像水份具有實體,而是可以揮發至空中的物質。」
  海爾蒙特將62磅重的木炭燃燒,剩下1磅的灰燼,他認為:「灰燼之外,其他的部份都是氣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空氣含有不同氣體,所以空氣並非純質」的人。海爾蒙特繼續燃燒不同的物質,他分辨燃燒產生的氣體至少有十五種以上。他發現有些氣體對於人體有不利的影響,因此他建議病人搬離氣味不佳的地方。
  他也由分辨人體發出的氣味,提出人體疾病的分類,他提出:「病人身體的氣味,是診斷疾病的一個線索;有些味道來自汗水,有些是身體上的傷口,有些是體內腸胃不適所發出。身體的不同味道代表不同性質的疾病。」
海爾蒙特對於「氣體」的發現,開啟了後來氣體物理與化學的研究,人類由十七世紀至今,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都是以「氣體」為研究對象。例如英國物理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一生最常引用的前人研究,就是海爾蒙特的實驗報告。波義耳重複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證明該實驗的正確性,但波義耳提出土壤減少的重量是供給植物生長的必須,因為他將柳樹種在水中,柳樹根本長不起來,可見土壤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份來源。
胃酸的實驗
  海爾蒙特第三個著名的實驗是「消化的實驗」(digestion experiment)。他花很多時間研究豬胃裡的液體,發現胃酸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他寫道:「不同的種族對不同的食物有禁忌,例如猶太人與回教徒不吃豬肉。我給豬吃不同的食物,發現經過胃酸消化後,原來食物的特性都不見了,豬長出來的肉全沒有飼料的味道,反而是豬尿會有原來食物的味道。」海爾蒙特稱胃是生物體內的「廚房」,他由豬的胃部對不同食物的分解速度,提出食物可分為容易消化與不容易消化的兩種,只有前者適合給身體衰弱的人食用。
  海爾蒙特用此原理,進而由病人尿液的味道與比重,判斷病人身體的消化代謝與身體康健的程度。他寫道:「化學不能瞭解生命的本質,但是化學可以瞭解生命的功能與現象。」
海爾蒙特用動物胃部的消化反應,來瞭解人體的胃部功能,提出醫療上的因應之道,成為後世醫學研究的重要里程,許多研究的方法都仿效海爾蒙特的這個實驗。例如「比較生理學之父」馬爾皮齊(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利用雞的肝臟做研究,瞭解人體肝的結構與功能。
尿道結石的實驗
  海爾蒙特第四個著名的實驗稱為「尿道結石的實驗」(urinary calculi experiment),許多生理化學的研究都以此實驗為起始點。「臨床醫學之父」波爾哈威(Hermann Boerhaave, 1668-1738)稱這實驗為「無可比擬的發現,是當世代最佳的實驗。」。
  海爾蒙特發現許多病人罹有「尿道結石」,當時無法解釋尿道裡怎麼會有結石現象。海爾蒙特經過長時間的觀測,發現解謎的關鍵可能在釀酒的技術裡。當時的釀酒工人都知道,為了讓發酵後酒中的混濁變的澄清,要將酒裝入桶中,推到陰涼的酒窖裡,低溫使得酒的混濁物形成「酒石」(tartar)沈澱,而且不會改變酒的原先風味。海爾蒙特認為:「酒石的形成是葡萄的成份,在發酵的過程中,轉化成為另一種物質,與發酵的氣體產生化學作用所形成的。」
飲食與疾病有關
  但是海爾蒙特認為「酒石」與「尿道所結的石頭」不同,前者在高溫下會溶在水中,後者不溶。但是他假設尿道裡一定進行著類似的化學反應,是食物經過分解後,在尿道中經過發酵作用轉換為尿與氣體,尿中有些成份與氣體混合後就會沈澱結石。於是海爾蒙特進行實驗,將尿液通進氣體,果然產生顆粒沈澱,他發現所結的顆粒有幾種,一種是白色的結晶,另一種結晶較小,他推導這是不同的化學反應所導致。他的推論完全正確,有些結石是碳酸氨的沈澱,有些是磷酸氨的結晶。由實驗的發現,他建議患者在飲食上改進,少吃肉食,以免尿道結石。
真實的知識比蜜甘甜
  海爾蒙特將他的實驗發現,寫成小冊,用來教導周遭的人。這些小冊慢慢的流傳出去,引來的反對也愈來愈多,當時的醫學界無法接受「醫學的知識,竟要依靠化學實驗」。西班牙的宗教團體也無法忍受有人「用聖經作為科學假設的依據」,政治界更反對他「為了實驗,棄絕擔任四個城堡之主的管轄責任。終日與些窮人、病人為伍,甚至常聞他們的尿」。海爾蒙特的答覆非常簡短:「如果你們真正嚐過知識的甘甜,就會發現那真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讓醫學脫離迷信
  引起醫學界、宗教界與政治界三股勢力聯合反對的是海爾蒙特在小冊上寫道:「用磁治病是無稽之論。磁是使物體相吸的一種自然力量,人的想像力卻給磁披上神奇醫病的外衣。磁力若果神奇,就不該受距離的影響,不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弱。用磁鐵治病不過是江湖郎中迷惑人的技倆,神奇治病不過是懶人的藉口。」他這一段話罵到當時醫學界的主流勢力。
讓理性與信心合一
  他又寫道:「當上帝造人的時候,是用祂的形像造人,人的理性是上帝所賦予的。理性並不違反信心,信心也不牴觸理性。信心彷彿是對未知之事拋出的一片網,但是真實的信心會逐漸地用理性思考未知之網內的每件事;同理,理性彷彿是不斷使人增進知識的方法,但是不斷思考背後的動力就是信心,相信這一切的思考活動是正確的。認為理性與信心相衝突的說法,不過是知識份子的愚民之論。」海爾蒙特又得罪了當時西班牙的宗教界。
逼迫的湧至
  他繼續寫道:「最可怕的政治勢力,是政治與宗教掛勾。當政治人物鼓勵大眾去喝山泉治百病時,百姓要注意的不應該是泉水,而是湧流泉水的山上是放著哪一位大人物的彫像。」海爾蒙特又得罪一般百姓不敢得罪的大人物了。
  1623年,統治當局下令焚燒海爾蒙特的所有小冊子,並由以前與他在魯汶醫學院共事的教職員(Louvain Medical Faculty)出面控告海爾蒙特的研究報告是「邪惡的小冊」;魯汶神學教職員(Louvain Theological Faculty)則表示海爾蒙特的見解是「可恥的看法」。1624年,他被法院判監禁,理由是:「化學是研究疾病治療的藝術?真是一派胡言。」
血淚的堅持
  1627年,海爾蒙特才有機會上法庭辯解。他仍然勇敢直言:「有人用人出生的時間、天體星座的排列,去解釋人的命運。我們應要仔細的思索,什麼是時間的本質?星座的運轉只能代表時間的變化,不能代表時間的本質。星座只是天上的發光體,可以當作時間的記號,但是無法代表時間的本質,時間可以分為時、分、秒,甚至做出更小的分割,證明時間的本質是具有連續性的。星座既然不是時間,豈能代表人出生後的命運呢?」他的論點又得罪當時的世俗大眾。
結果他被宣判加重刑罰,且被加上手鐐腳扣,在公眾場合遊街四天。海爾蒙特仍然拒絕承認錯誤,因此又被加判全家長期監禁。監禁期間,他的兩個女兒生病,因為無法送外治療而死。海爾蒙特還是不屈服,真是持守真理者的本色。今天大學醫學教育開滿了化學課程,實在是三百多年前,海爾蒙特用血、用淚換來的代價。
  海爾蒙特寫道:「雖然我的看法,人以為怪,但是我已經遙遙的望見,醫學將不斷地往前進步。願上帝讓更多的研究者明白人的疾病與軟弱,醫生將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橋樑,願他們不要忘記醫學的知識來自上帝。」
  由1624年到1642年監禁期間,海爾蒙特沒有再發表任何的研究,他人生末了的一段路,是被隱藏的;彷彿是被囚禁的,卻能安靜地將他畢生的精華寫成一本<<醫學的提昇>>(Ortus Medicinae)。1642年,他與家人才被解除監管,1644年12月30日,海爾蒙特病逝。死後兩年,他的兒子才將<<醫學的提昇>>出版。
指標的人生
  海爾蒙特在晚年寫道:「我深知,我是一個軟弱與容易動搖的人。我祈求上帝不要使用我,我只是個無用的人。但我知道上帝的手在我的生命裡工作,使我在各樣的逼迫中,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以指出未來醫學正確的方向。」時間證明海爾蒙特的堅持是正確的,化學的確為醫學研究與診治譜下正確的軌跡,為後世帶來醫學的提昇,也成為千萬病人的祝福。
參考文獻
1. Pagel, W., 1982. John Baptista van Helmont-Reformer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A.
2. Partington, J.R., 1989. A Short History of Chemistry. van Helmont. p.44-54. Dover Publications, Inc. U.S.A.
3. Grave, D., 1996. Scientists of Faith. Chapter 11, p. 50-52. Johannes Baptista van Helmont-Founder of Pneumat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Physiology. Kregel Resources. U.S.A.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用這張報紙剪貼,抗議政府帶頭破壞誠信?(eaton)

現在還有人傳這張報紙剪貼,抗議政府帶頭破壞誠信。 

最好是民國84年,大家就知道國民餘命會增加、利率要大降、少子化。那是甚麼制度?無厘頭的錯誤制度。盡信書不如無書,信賴保護要有前提,當出現價值或原則衝突,我們就要運用智慧,權衡輕重,在原則與原則之間,做出最好的選擇。不在乎年金危機的人,以為徵稅,以為拼經濟發展,就可以處理17兆潛藏負債(還會一暝大一吋),我只能說,不是無知、自私,就是流亡的心態,後者根本不配當台灣的國民。(eaton)

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Shepherd)

這首由世界級排簫大師、1941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喬爾治•詹斐爾首度錄音演奏,是當今最為著名的排簫曲目之一。以前歐洲人對排簫的認識源於莫札特的歌劇《魔笛》的詠歎調《我是個快樂的捕鳥人》,詹菲爾動手對排簫改制,使排簫不再粗糙單調,而是表現力豐富、音色優美的現代樂器。
六十年代,他與德國輕音樂大師詹姆斯•拉斯特合作,一張名為《天堂鳥》的輕音碟把悠揚飄逸的排簫定格在千千萬萬個樂迷心中。八十年代,他又出版了一系列排簫音樂唱片風靡全球,不僅提升排簫的藝術地位,也促使排簫演奏家相繼出現。

1997年PHILIPS公司發行古典名曲改編而成的經典旋律,並由詹斐爾演奏,他高超的音樂改編水準和演奏技巧,音色溫暖而和諧,表現出飄逸悠遠的氣息,使得這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以全新面貌出現。(eaton)

André Rieu & Gheorghe Zamfir - The Lonely Shepherd 

4招保持牙齒口腔健康

4招保持口腔健康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1982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指出,進餐次數多,會讓口腔長時間呈現酸性狀態,牙周病、齲齒易發生。她分享4招保養牙齒小祕訣,帶大家揮別口腔疾病。   1.    進食細嚼慢嚥、注意吃入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讓唾液可以充分分泌。菠菜、花椰菜、蘆筍等蔬菜屬於鹼性食物,不會傷害牙齒,她也會多攝取。若是飯後吃甜食、喝飲料,容易讓口腔環境變酸,牙菌斑生長快速,因此餐後她會嚼無糖口香糖,讓口腔分泌足夠唾液,中和口中酸性。 2.    睡前刷牙10分鐘 :有的人擔心刷牙刷得不夠乾淨,一天可能潔牙超過3次以上。蔡恒惠分享,若早、晚刷牙可以刷乾淨,其實兩次的頻率就足夠了。她每天睡前一定會刷牙、用牙線達10分鐘,徹底清潔口腔。 3.    每半年檢查一次牙齒:每半年給牙醫追蹤檢查,找到清不乾淨的部位,讓牙醫協助清洗很重要。她建議,小孩應3個月檢查一次,成人至少6個月一次。 4.    準備無糖口香糖、牙線:因工作經常在外,不方便隨身攜帶牙刷,隨身準備無糖口香糖與牙線,三餐飯後潔牙。口腔怕酸性狀態,嚼口香糖可以刺激唾液分泌,唾液屬於中性,能幫助口腔環境從酸性回到中性狀態;牙線則可清除卡在齒縫間的殘渣,避免牙菌斑生長。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給老人打預防針:不是每段付出都有收穫

給老人打預防針:不是每段付出都有收穫

老夫心肌梗塞,醫師裝了心臟支架。老妻於病床前日夜服侍。老夫出院後,老妻為其打造零壓力生活。老夫每日起床時,老妻拖完地,出門買了新鮮食材煮好粥,讓老夫享用早餐。老夫接著出門散步、回家看電視、吃中餐、睡午覺、再看電視與讀報、用晚餐、沐浴、就寢。

老夫這種生活過了十年,老妻病了,診斷為腎臟腫瘤。老妻挨了大刀,麻醉剛退、回到病房時吐了一身,老夫在一旁看著,連遞個毛巾也沒。老夫每日準時來病房報到,但繼續看報、看電視、散步,差別只在外出包便當與找女兒來洗衣服而已。

術後老妻恢復很慢,拖了十幾天才能出院,卻又在出院當天發燒。醫師一看,老妻的臀部長出褥瘡。是的,老夫從未替老妻翻身、拍背,連老妻上廁所都需按鈴找護理師幫忙。老妻又多住了幾天。等進到熟識(但骯髒)的家裡後,老妻流淚看看四周,明白一件事:心,不是光由自己對伴侶多好決定的,還要看伴侶對自己多好。

老妻對老夫說:「我要去住安養院。我快要沒辦法靠自己力量走動了,我需要一個可靠的力量。而你,一點都不可靠。你自己再找個女傭吧。」不是每對老夫老妻都能感人肺腑,不是每段付出都有收穫。(eaton摘自劉育志)

 

施以諾:拉皮,不如嘴角上揚

施以諾:拉皮,不如嘴角上揚

有不少人整形「成癮」,整完這邊換那邊,今天因著別人的一句話去整了這兒,明天又聽了別人的某句評論而去整個那兒,這種行為不但終日活在對外貌的得失心中,也得不到真正的喜悅與平安。身為一名精神科治療師,我喜歡推廣多年前作家溫小平曾在書中寫過的一句話:「拉皮,不如嘴角上揚!」

一個人若因著有健康的自信、因著有喜悅的心情而常面帶笑容,這樣的人,絕對活得更亮麗!更耐看!除非某些外形上的缺陷或外傷造成不便,否則,不必因為正常外貌上的一點小不完美而惶惶不可終日。活出平安、自信的笑容,就會一天比一天漂亮、帥氣。以下兩點可以在憂愁中彼此提醒:

1.看見自己的「無價」:許多的憂愁,都是來自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其實,造物主讓每一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其美意,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被造價值!別的不說,任何一個人對家人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都是無價的。但無價不是「天價」,不要把自己的價值給膨脹得太大了,反而讓人覺得厭惡或滑稽。

2.期待人生中未知的驚喜:人生當中充滿了許多的未知,「未知」總是不免給人帶來焦慮,但無論發生何事,都可能暗藏著驚喜與伏筆。用微笑去面對未知的將來吧!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施碧梧 邰肇玫【如果】

施碧梧 邰肇玫【如果】

  這是1977年的校園民歌,施碧梧寫的詞,邰肇玫寫的曲。邰肇玫說,施碧梧在課堂上寫好歌詞,用紙飛機射給她,一下課她立刻創作出旋律,但來不及寫好曲譜,又怕忘記,只好動員全班同學一起唱,大家共同把旋律背下來。   後來在班上同學慫恿下,邰肇玫將這首歌送去參加第一屆金韻獎大專歌謠創作賽,初賽過關,決賽被一位評審質疑曲譜不合樂理,被刷掉沒有得獎。還好,唱片公司一位主管看好這首歌,堅持收錄,後來歌曲一炮而紅,邰肇玫也踏上音樂路。至於施碧梧,於2011年病逝於紐西蘭,享年52歲。(eaton)   金韻獎(一) 施碧梧 邰肇玫【如果】Official Lyric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hyMigLY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