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巴哈《G弦之歌》/eaton


德國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被稱為「音樂之父」,不只是他的許多子孫是音樂家,而是對於後世的作曲家影響深遠。今天我們不只能聽到巴哈的音樂,還能聽到作曲家以不同的觀點,重新詮釋巴哈的音樂,所以他的音樂千變萬化,永遠都流行!



巴哈的創作多為宗教音樂,受到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影響,音樂流動著大膽的革命精神。他的許多作品不為人賞識,直到去世80年後,在孟德爾頌的努力下,才使世人認識他的作品偉大之處。據說巴哈常在半夜時,等到熄燈後偷爬起來,在昏暗的燭光下,一首一首抄錄大哥保存的樂譜,可見他對音樂的喜愛及求知慾。



巴哈在23歲跟表妹結婚,有二十個孩子,雖然幾個不幸夭折,但生活美滿。家庭和諧是巴哈專心創作的主因,為感謝妻子,他寫過《致安那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該曲是初學巴哈的必學曲目。



創作於1727年至1736年間的G弦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是巴哈《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旋律充滿詩意,是膾炙人口的名曲。當年宮廷舞會上,巴哈做了手腳,除了G弦,所有的弦都斷了,他僅用一根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漢調》,就是《G弦之歌》。



巴哈《G弦之歌》




巴哈《G弦之歌》 Forest at the "Venner Moor" near the city of Senden (German state North Rhine-Westphali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