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從生技業,看台灣的拼鬥熱情 @eatontung

從生技業,看台灣的拼鬥熱情 @eatontung

最近不少人有點洩氣,包括我。只不過說出二戰期間台灣與中國是不同國家的事實,就要「人人得而誅之」,這是什麼歷史態度?和黑箱課綱的「只准有大中國史觀,不能有台灣史觀」有何不同?幾十年過去,社會沒甚麼進步,仍然沒有同理心,如果硬要說有進步,只是在傷口灑下更多的鹽!

今天談點激勵人心的事。過去不少人批評台灣老闆沒有企圖心,不願升級或競逐上游,更不看好台灣發展生技業。對此,我個人並不同意(註)。現在就以生技業為例,看看台灣的拼鬥熱情。台灣生技產業的年產值為2.16兆元,預期5年後製藥、醫材、照護、食品及農業等領域產值站上3兆元。台灣目前生技上市櫃公司達91家,市值逾百億元的有23家。

生技產業新聞: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0000047-260202

很奇怪,生技業年產值已經2兆了,還有人批評不適合台灣發展?這又應驗我提到的,台灣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數據討論事情。單去年,台灣投資生技業458億元,那些錢是準備「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去不復返」的。一顆新藥的研發時程約10-12年,研發風險很大。普通化合物能通過US FDA的上市核准機率只有5千至1萬分之1,臨床前藥物只有1/250(醫材機率較高)。沒有企圖心,如何一年投入那麼多錢?近年來,美籍台裔的生技專家陸續回台,要說台灣生技沒有機會,至少沒看到拼鬥熱情吧。

新藥研發在臨床第2或3期時,解盲的壓力很大,若不成功,心血就付之流水。不過,台灣會做幾件事來降低風險,像是去年研發新藥在台灣從事臨床實驗逾200件,有150件來自國外,就是做高級代工;也有到某臨床階段就賣給大廠,回收資金再出發。

大學之前一窩蜂設生技科系,其實大部分學生並不適合從事新藥研發,那些工作需要有很高端的學術基礎,人力需求不是那麼大,加上台灣保健藥品不以國際為目標市場,規模太小,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是生涯規劃時要注意的。

接著,我談個別公司的例子。第一個是最近兩年募資36億元的台灣醣基公司。媒體說「醣基要當生技業的Apple」,我認為標題過於聳動,但要打造成醣藥開發重鎮倒是真的。2004年初,《Science》雜誌以大篇幅介紹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這項創新為基因藥物技術研究打開另一片新天地,也讓翁啟惠成為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翁啟惠後來將自己的十七項專利,其中包括醣蛋白、醣晶片、醣探針、分子疫苗等系列專利全部無償捐給中研院,然後中研院技術作價與業者成立醣基公司。經過兩年,目前專利數達到三十項,如今吸引海內外二十位博士專家加入,預計增加到五十位,明年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審查(IND)。

醣基與翁啟惠: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4-125135?page=1

您可能會問,到底要開發哪顆新藥?不是一顆藥,是包括治療「各種」癌症的單株抗體或免疫用藥、十六種癌症的「預防疫苗」、非侵入式快速檢測癌症的探針及藥物有效性鑑定等六大平台,每個平台都能發展出更多的產品線。台灣投入新藥研究的廠商及藥物各有擅場,但醣平台是台灣最近三年的最大陣仗,希望未來能開發結果。

第二個例子是,去年台大跟業界成立公司,進行肺癌藥物研發的例子。台大校長、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領導的肺癌研究,包括相關基因診斷、移轉機制、新藥開發及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成果在全球具高知名度,這項機會值得期待。全球肺癌每年死亡數約150萬人,佔全球癌症死亡率的18.2%。台灣肺癌發生率居10大癌症之冠,每年新增1萬多名病例。(註:專家的看法是空氣不好,過去的因,成為現在的果)

註:
1.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2.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嗎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4673964.html
3.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6707059.html
4.評論 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4735560.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