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eatontung

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eatontung

前清大教授彭明輝先生這篇文章提到,台灣一直選錯戰場,所以無法擺脫代工命運。台灣主打量大的新興消費品市場,只能被整合到美國的供應鏈代工,每年繳交巨額的專利授權和更新代工設備,以換取微薄的毛利,技術升級的空間有限,隨時有被後進國家取代的危險。台灣應學習的對象,是條件跟我們相近的歐洲中小型國家(彭先生極力推薦瑞典)。這些國家以專業客戶為利基市場,適合台灣人重理工而不重人文與創意的特質。這樣的市場從產品創意、市場預測、研發、設計、製造到行銷,都較容易聚焦,不像消費品市場變化莫測,所以風險較低。台灣應從資本密集與規模優勢,轉向深耕技術,才能朝可長可久,更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3184
---------------------------------------------------------

基本上,我同意彭先生的見解。就我的觀察,台灣過去30年來,工業品市場(即彭文提的專業客戶)發展得不錯,能提供不少本土的就業機會,而且容易雨露均霑,達到彭先生提到的不只是研發與創意密集,也是知識密集、工匠技術密集,從天才、幹才到巧匠都有一展長才的空間。可是至少有8點,我的看法跟他不同:
1. 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的效法對象不應只是歐洲中小型國家,全球都可以,擁有眾多單品全球市佔50%以上的日本更不必說了。不過,搶佔市場要靠機會與能耐,市場機會已經存在,但台灣是否有能力搶佔,還是要逐項審慎評估,不然工業品的供應商不多,失去市場地位的下場會更淒慘。跟著美國走,做蘋果代工不一定就不好,只是不能太集中,世界本來就是共生共榮的。我個人寫過不少文章,推薦發展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甚至建議政府如何統籌資源,發現相關產業機會及提供昂貴的行銷資料庫,協助中小企業參與。

2. 彭文指出,每股獲利前15名的製造業,還有經濟部遴選的隱形冠軍20家,它們的附加價值率都超過代工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在數量上、多樣性上和技術層級上則遠勝過晶圓代工加兩兆雙星。附加價值率真的遠勝過晶圓代工嗎?況且,除了比率,還是要看附加價值的總金額吧!文中提及台達電、可成、正新、大立光、精華、川湖、四零四,前三家主要生產基地還是在中國,規模除大立光稍高外,其他公司的貢獻還是相當有限。

3. 台灣並非沒有發展生技的條件。台灣生技人才不少,可研發的生技藥品種類眾多,若基於風險考量,可研發至臨床2期再轉賣,這也是歐洲中小型國家的重點發展方向,並不是凡事跟隨美國的腳步就一定不好。至於發展穿戴式裝置,市場未成熟,台灣有多少廠商發展呢?這是誤解。

4. 台灣過去發展電子商品,才有今天的局面,現在道三說四、過河拆橋,並不厚道,當然不否認有不肖之徒。我們可以說,未來應該轉型,而不是一味指責代工。試問,台灣當年從農業轉到輕工業,再轉到工業,期間不長,有能力做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嗎?光靠少數成功得工業品廠商能養多少人?何況,資通訊產品已成人類生活必需,怎會成為人人喊打的產業?

5. 台灣的兩兆雙星的失敗不是因附屬於美國企業的廉價供應鏈造成,會慘是因為供過於求,但對手中、韓在產能上的投資不手軟,即便中國的利潤率慘兮兮,這是始料未及的。除Dram外,面板、Led都是不錯的行業,批評只是事後諸葛,何況台灣電子業也不是只有兩兆雙星。

6. 最終電子產品多是加工裝配,營收會重覆計算,因此進行跨國比較時,不能用營收當標準,那些排名是不專業的。此外,不能光用毛利率比較,尚需考慮營業週轉率(即考慮營收),毛三毛四的毛利率,乘上高週轉的營收,股東權益利潤率可能反而比較高。以附加價值而言,台灣的電子產品佔全體其實不到40%,集中度並不是想像的高。

7. 彭文花三分之一的篇幅,以4大原因(註)說明美國為何是全球消費品市場的技術創新領袖。我個人認為,除了第1點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外,其他都是誤解,提到華爾街高風險高獲利的金融市場更是錯誤。當年印地安人賣曼哈頓給美國人收到的錢,若全投資美國股市到現在,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了。美國是最佳最公平的資本市場,這點不用懷疑。 註:包括:1)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主導標準的制定和專利的審查;2)擁有政治、軍事與電影工業支撐「高科技」品牌形象;3)美金是國際貨幣兌換基準,可以用它去支撐華爾街高風險高獲利的金融市場──當美國金融體系出亂子時,可以叫全球投資者和消費者一起買單;4)嚴重偏袒資方的稅賦與專利制度,以及偏袒少數人的知識經濟;其代價是犧牲中小企業與技術工人的發展空間。

8. 歐洲中小國家都有其特殊性。瑞典面積是台灣12倍,人口僅950萬人,是鐵、銅和木材紙漿的出口大國。即便工業發展的不錯,出口利潤佔GDP約45%,但依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4.1萬美元,與台灣4.1萬相同(不考慮物價,瑞典5.7萬美元,台灣2.2萬美元)。瑞典1814年以後就沒有戰爭了,很多企業具有百年歷史,加上民族性崇尚公平、合作。台灣是可以學,但我們工業化才30年、地小人擠、競爭激烈,能學不知有多少?畢竟凱因斯的警語:「到長期我們都死了」,還是會影響資本家的投資決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