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社會責任之五:從打開勞保天花板,談公民的社會責任@eaton

社會責任之五:從打開勞保天花板,談公民的社會責任@eaton

兩年前我以筆名投書「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阻止某立委提案取消勞保保額的天花板。提高保額很好,但要有配套,不然是劫貧濟富。投書刊出當天,我看到報導,提案立委在立法院質詢時,當場被另一名立委打槍,理由引用我的投書。提這事不在炫耀,是鼓勵大家對不公不義要勇於檢舉。   

目前勞保保額到頂者只有200萬多人,在職業工會投保者也有200多萬人,但後者在退休前最後幾年保額提高到頂,取巧領取最高給付水準。勞保局可能會說,他們無力阻止,在我看來是瀆職,因為只要花一點腦筋(例如,採全生涯平均,退休金費率提高),就可避免這類問題。投書字數限制,被刪掉很多。

------------------------------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 4:12) 
-----------------------------   
打開勞保天花板要有配套   

陳振東   

最近有立委主張,近兩成的勞工薪資已突破投保天花板四萬三千九百元,勞委會應打開天花板,讓有能力的勞工選擇更接近實質薪資的投保方式,規劃老年的安全生活。這個建議看似美意,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劫貧濟富。   

勞保年金之所以會破產,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政府長期將勞保費率壓在低水準,以討好資本家。討好之外,政府又不撥補資金缺口,實在很不負責任。筆者推算,以勞保保費與退休一次給付或是年金給付的條件來看,其保費的內部報酬率都在6.5%。然而,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的公債殖利率,早在民國89年就低於這個數字了,按理當時就應該逐年調整勞保費率來抵銷利率的下滑。過去十幾年來,利率逐步下滑到一點多百分點,基金操作績效頂多3%就不錯了。很不幸,政府什麼也沒做。   

政府規劃年金制度,美其名曰是為提高社會安全,但其實是為避免勞保基金破產。我所言不假。看看最近的行政院的勞保年金版本,多數人可以拿到的金額遠低於最低基本生活所需,這樣如何提高社會安全?政府雖然規劃調整勞保保費,但那只能支應未來年金給付的資金缺口,過去十幾年的低費率造成的缺口根本沒有補到。如果政府早一點行動,改革調整也不至於刀刀見骨,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等待利率翻揚。   

破產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少人在退休最後幾年才取巧提高保額,以領取最高的給付水準。這些人通常存在於加入職業工會的兩百多萬勞工及沒有制度的中小企業。筆者以田野調查估計,這些人高達兩百萬人。勞委會一直怠惰消極,無心解決這個問題,使得這次的勞保年金改革中,不投機的勞工被犧牲了。勞委會的方法永遠只是少量抽查、警告,但效果不彰。更不公義的是,不投機的低薪勞碌者領到的年金遠低於取巧者,而那些取巧者通常沒有工作,對國家稅收沒有貢獻。可惡的政府間接告訴大家,勞碌活該!   

若打開保額的天花板,高薪者、取巧者只要加保幾年,就可以分走更多的餅,哪天又要年金改革,低薪勞碌者的年金會再次被壓縮。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敲下勞保年金法案之鎚、恭喜勞工之聲猶言在耳,才四年就進行刀刀見骨的改革,立委們也難辭其疚。因此,敬告主張打開天花板的立委,想好配套措施再來推動,否則將製造更大的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關心台灣弱勢及社會公義)    

社會責任之四:心理學實驗結果僅能重覆36%

最近心理學界做了令人敬佩的事。270位心理學家合作,重覆100項在三本頂級心理學期刊發表的實驗,結果只有36項結果跟原本實驗一致。

270位不是小數字,我寧願相信,他們的動機不是酸葡萄,更不是為報復而來。這批人盡了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這是一件美事:

1. 彼此合作:這270位拆自己台的機會不大,因此重覆別人的實驗,無非打破藩籬,彼此合作,為驗證真理而共同努力。
2. 勇於負責:社會科學研究結論的可靠度值得重視,特別是人類心理很容易受到內外部情境影響,而那些情境變數的交互作用可能不穩定,或不一定在每次實驗中出現,或出現新生變數,這些必須不斷重覆實驗才能證實,所以他們展現出勇於負責的態度。
3. 願意付上代價:以現在的價值標準,研究必需具備創新性,重複別人做的沒有多少價值,在知名刊物刊登的機會不大,所以是付上代價的。
4. 檢舉不避親:除非特殊題目,沒有期刊會刊登假設檢定沒有顯著性的文章,所以造假的動機是存在的。因此官官不再相護,而且若發現,結果跟原本實驗的一致性很低,這無非也是拆自己的台。
5. 對外界示警:既然結果的一致性不高,就間接跟大眾說明,不應過份信任單一研究的結果。
6. 做出不一樣的貢獻:這件事不僅給研究人員研究壓力,更指出未來的研究路線不能只侷限於創新,這也是思想的革新。
------------------------------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
270科學家合作,僅能重覆36%心理學實驗結果
Kayue 2015/08/28 18:27:00 發表於 • 國際

270名心理學家合作,重覆100項在三本頂級心理學期刊發表的實驗,當中只有36項結果跟原本實驗一致。結果顯示我們不應過份信任單一研究結果,而這項計劃亦展示了科學界的未來路向。

科學研究重視實驗證據,而任何證據都必須通過同行審查,在其他科學家反覆測試、確認可靠方被接納成為學界共識。據估計,每年有200萬篇科學期刊論文刊出,如何能確保這些論文的結果可靠,成為科學界的重要問題。

近日一項大型研究結果在《科學》期刊發表,270名心理學家合作,嘗試重覆過百項曾於頂尖心理學期刊發表過的實驗。結果發現,原本100項實驗中97項結果具統計顯著性,重覆實驗中這數字降到36項。如果把兩次實驗的數據合起來,則有68項,仍比原本的數字低。足見即使是具質素的研究,仍可能無法重覆實驗結果。

然而如何解讀這項研究,並不簡單。

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
學界早就有聲音質疑,現時學術出版的模式會令論文結果有偏差。
學術圈工作競爭激爭,有所謂「發表論文或消失」(publish or perish)的現象,令不少科學家都需要發表成果爭取研究資金。這使得科學家傾向發表創新的結果,而非重覆已有的實驗。

此外,我們傾向認為有顯著、正面結果(例如證實不同現象有關聯)的研究比較有趣,而使得其他具質素、嚴謹但結果並不顯著甚至負面的研究無法刊出。這可能是因為研究員自己認為結果不重要而沒有投稿,轉而花時間去其他研究上;又或是期刊方面認為這些論文不吸引,因此拒絕刊出。
上述因素使得在期刊上的論文側重在正面、創新的結果,此即出版偏誤。即使某個研究結果可能被其他研究否定,但基於出版偏誤,後者無法刊出。這會令學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夠辨別清楚哪些研究真正可靠,哪些不是。

2011年底,是次大型研究的計劃開始,由開放科學中心的社會心理學家Brian Nosek統籌。他找了世界各地多支研究隊伍,嘗試嚴謹地重覆三本重要心理學期刊上的實驗︰《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研究人員選取了三本期刊在2008年刊出的論文,用上這一年的研究,是因為足夠近而包含原創的結果,但又不會太新而可以比較論文的反應、引用數量等。最終在488篇論文當中,挑選了111篇論文分配給各支研究隊伍,總共做了113個實驗。這些實驗多數是論文中最後一個實驗,也有其他是按可行性或原作者建議而做。

為了確保重覆的實驗條件盡量跟原本實驗一致,研究人員聯絡了所有原作者,讓他們提供當時的研究數據、材料等,也讓他們檢視重覆實驗的設計。

研究結果
最終有100項實驗能在預定時間完成,研究人員分析結果,並跟原本實驗結果比較。雖然研究人員表明,沒有單一指標可以判斷重覆實驗成功與否,而且他們選用的五個指標亦非唯一,但整體而言如上所述,重覆實驗後統計上顯著的結果明顯較少。

不過研究人員亦指出,不應輕易把成功的重覆實驗結果視為印證理論,畢竟重覆實驗僅為驗證結果的其中一環,我們還需要更多不同的實驗去排除其他可能解釋。另外,也不應輕易因為重覆實驗失敗而否定原本的實驗,雖然他們盡力令實驗接近原本的設計,但還有無法控制的因素使兩者結果有別。

更重要的是,今次研究是首次大型、開放、有系統地審視心理學實驗結果的計劃,所有數據都放在網上。今次研究人員使用的系統,可以供學界日後使用。例如實驗人員可以把研究數據公開,增加透明度,亦方便其他科學家重覆實驗。

科學進步的動力
論文的結論指出,雖然人類希望有確定的結果、知識,科學卻不常提供,單一研究結果幾乎不可能徹底解釋一個現象。是次研究的原本實驗提供了初步證據,重覆實驗則提供額外證據,有時進一步確認原本的結果,有時則說明我們需要更多研究去查明真相。

科學進步是一個累積知識、降低不確定性的過程,但只有科學界對自身保持懷疑,科學才能進步。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始這項計劃,乃出於關注心理學的發展,以及相信這門學問的知識能為人類有益。而實驗的可重覆驗證,對此目標極為重要。同時,累積證據是科學社群自我修正的方法,而且這是最可能達致其終極目標——尋求真相——的方法。

參考: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1550/

原文: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Scientists replicated 100 recent psychology experiment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failed. (Vox)
We found only one-third of published psychology research is reliable – now what? (The Conversation)
Science Has Its Problems, But the Web Could Be the Fix (Wired)

社會責任之二:從台大的主管訓練,看學校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案例很多,不花時間,容我一一介紹。

台大最近舉辦一級主管參加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註),內涵跟社會責任有關。早上三場演講,下午分組討論。台大楊校長演講提到,希望用教育引領國家競爭力,積極參與國家政策溝通、決策,加值國家形象,推動整合性研究及校際、國際級策略聯盟,展現研究成果實績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增加社會影響力。

交大張校長演講提到,大學必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能發現和發展顛覆性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應用;能孕育和激發學生,使其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能與世界任何國家來合作和競爭;培養學生有令人尊敬的人格(Character)與品德(Integrity),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

我認為,台大校長提的「積極參與國家政策溝通、決策」與「展現研究成果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最能夠表現社會責任,因為過去這兩塊表現不佳,特別是為追逐個人國際學術成就,研究成果常與在地經濟民生無關(若是國際大師級另當別論);交大校長提的「培養學生Character與Integrity」最能夠表現社會責任,因為過去這塊表現不佳。只是不能光呼口號,要有實際有效的作為,因為台灣少子化與社會誘惑,加上社會榜樣不多,有能力者為省事常不開口(看看社會事件的反應就知道),造成培養學生Character與Integrity不易。
------------------------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傳道書7章8節)The end of a matter is better than its beginning, and patience is better than pride. (Ecclesiastes 7:8)
------------------------
註:摘自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臉書

台大首屆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

選在今年七夕情人節的特別日子(八月二十日),台大舉辦了第一次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邀請全校所有系所、研究中心主管們、以及一級主管共同參加。這是由人事室主辦的主管訓練活動,為一整天的課程,上午以演講為主,下午則以實務討論為主,能吸引近一百二十位主管主動報名參加,是非常成功的活動。

上午演講有三場,分別是楊泮池校長、張懋中校長、及郭位校長。活動一開始是由台大的掌舵楊校長向主管們說明台大未來的努力方向,楊校長以「Great University for Future Better」為主題,宣示台大的四大任務:知識創造、人才培育、社會奉獻、及創新創業,他特別提到高教體系中人才培育之重要,希望台大能用教育引領國家競爭力,積極參與政策溝通、決策,加值國家形象,推動整合性研究及校際、國際級策略聯盟,展現研究成果實績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創造實際價值,增加社會影響力。期待團隊合作,共同發揮台大人的優點,發展符合社會需要新亮點。

張懋中校長則以”邁向偉大大學--兼論理想的現代大學教育”大題目與大家探討大學教育的使命。張校長的經歷非常特殊,他曾分別在台大、清大、交大等三所大學獲得學位,隨後在美國就業、創業、及教學,有多年的產業及學術就經歷,八月初才剛從美返國接任交大校長,正是一番熱血想要改造台灣的高等教育,因此他花很多時間跟大家闡述他對偉大大學的認知,他認為偉大大學必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 能發現和發展顛覆性 (Disruptive)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應用; 能孕育和激發學生,使其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能與世界任何國家來合作和競爭; 培養學生有令人尊敬的人格 (Character) 與品德 (Integrity),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他更引用聯合國對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 「Learn to be、Learn to know、Learn how to learn、Learn how to deal with others.」與大家共勉,應身教重於言教,主動積極教育學生,能把學生教成:學而能樂, 學而能問, 學而能論, 學而能創,學而能群, 學而能行, 學能自尊, 學能自省,學能自愛, 學能愛人, 學用工具, 終身能學。張校長也分享許多他對高等教育的看法,非常具有啟發性。

郭位校長的演講有些出乎我的想像,他以「大學心件的理念與實踐」為題,直言高教的盲點與迷失,他非常推崇簡單的重要性,演講中提出不少例證說明教育過程中,並以工程訓練的思維,強調維持邏輯清楚明瞭的必要,認為簡單實為複雜的極致。他還特別為此次演講寫了一首名為”心件”的詩:心空教亦空,上心研乃心,硬體合軟體、總欠一心件。提示大家在推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維持初心、用心的重要。這首詩亦嵌進了教育家海德堡的現代大學使命: 「教研合一」。

下午的課程則是以分組工作坊方式進行,也是這次訓練的重點。設計的兩個議題分別是: 議題1:在大學追求卓越中,系所主管可以貢獻什麼?議題2:現有學術行政主管在執行上所遇到的挑戰與對策? 為了提高大家的專注度,並讓討論更有趣,我們還費心找了一個模擬個案,題目為: 你剛擔任為系主任,因缺乏適當的授課人選,不得不指派姚P教授一門一年級課程(過去五年他未曾教授該課)。姚P拒絕並打算繼續教另外兩門他教了五年的進階課程。姚P去年剛升等為教授。同時你也聽到其他同事的意見和抱怨:比起浪費時間教新生,姚P寧願專注於他的研究。這時你會怎麼處理? 討論的議題包括: What are the issue? What policy/ies or procedures apply? Who are resources can you call upon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or data do you need? What action will you take? What messages will you convey? With What words?

全體人員分成三組討論。結果很驚訝的發現不少同仁真的遇到過類似模擬的場景,也因此激發許多很有深度的討論和建議。大家都對一整天的規劃讚不絕口,都覺得收穫滿滿,不只對行政管理有助益,也認為對教學研究都有極大刺激。

這個研習營的緣起其實是,管院郭院長在與我共同思考台大未來管理經營策略時所談起的。我們發現台大的眾多主管們,特別是系所主管,竟有一半以上是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學術行政管理的歷練,而且主管上任後,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主管們會參加新任主管座談。因此,無論在行政資源整合、團隊效益、對外連結等等,常會發現主管在帶領單位和團隊上,不僅無法與企業界的主管相提並論,一般行政工作亦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更不用說要協助台大邁向卓越了。我們都覺得人的能力是要靠不停的學習才得以提升,因而提請楊校長同意辦理此項頗有意義的研習營。

感謝人事室在黃韻如主任的積極任事領導風格下,快速的規劃,更謝謝管院郭院長,出錢出力,率領廖咸興、陳忠仁兩位教授,參與籌備、引導討論。我們很慎重地開個數次的規劃會議,事後證明詳細妥善的規劃,確實極為重要。我在開場時,用了為一的一張投影片,上面寫著: 「優秀是卓越之敵!」,提醒大家忘記小我的優秀,才能成就大我的卓越。而在下午的結語,則引用俗語說的: 「徒有善意不足以移山,要用推土機才行!」並問大家,”學術卓越領導營研習之後,明天你將會做甚麼事情? 同時,你將會停止做甚麼事情? “,提醒大家別忘了回去後,真正的執行才是重要!

而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同仁在聽了校長們的演講後,深深折服於校長們的視野和見地。大家在討論到底是,原本就有這樣的遠見和能力,才能當是校長? 還是站上校長這個位置後,壓力和責任逼使他們成長,激發出此個人潛力,而有這些遠見?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後者,也才會提議辦這項吃力的訓練。我覺得是有責任心的領導者,在扛起責任後,開放心胸勇敢面對問題,所逼出來的能耐!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八成以上的台大主管們能共聚一整天,相信透過這樣的共學、訓練、交流,台大的主管們能有視野、有擔當的帶領台大師生一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借用張校長的話: Together we can go far!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9%99%B3%E8%89%AF%E5%9F%BA%E5%89%AF%E6%A0%A1%E9%95%B7/1383694918554214


社會責任之三:西方世界每年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

讀到這份報導,覺得蠻恐怖的。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刊出〈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而非更多的好處?〉,文中大膽指出,服用精神藥物或抗憂鬱劑的人都能夠停止服用,並且用更新、更安全方式治療,社會狀況將會更好。丹麥諾迪克柯克蘭中心的研究學者葛席教授(Peter C. Gotzsche)發現,西方世界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這些精神藥物的效果非常小,但副作用卻頗具傷害性。

如果這是真的,這是醫療大屠殺。治療有效是基本的用藥原則,難道治療的醫師會不知道無效仍繼續治療,是不負責任?我在網路讀過某藥師留言:他不給精神科用藥,因為精神科用藥是唯一“無法依據嚴謹的抽血數據”來給藥的科別,患者與家屬都有生活中難以面對的問題,所以才導致情緒與精神的失控,若是吃藥能改善狀況,為什麼還有精神科醫生自殺與發瘋的案例!(我覺得這點邏輯有問題,也可能是剛好藥物無效,但其他病不一定)

我曾讀過一些臨床實驗的報告,經常發現,改善其實只有一點點,但都通過顯著性檢定。因此我建議,吃藥時不妨閱讀藥物包裝盒內的說明書,通常有臨床實驗的摘要,若有上開情形,可以向醫師提出質疑。
………………………………………………..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

摘自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中央日報 (2015-08-25 16:17)

本報訊: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刊出的一篇辯論型態的評論〈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而非更多的好處?〉文中推論並大膽指出,假如每位正在服用精神藥物或抗憂鬱劑的人,都能夠停止服用這些致命藥物,並且用更新、更安全的方式給予治療的話,這個社會的狀況將會更好。

丹麥一家獨立的藥物安全分析團體,諾迪克柯克蘭中心的研究學者,彼得.C.葛席教授(Peter C. Gotzsche),他發現,西方世界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精神藥物。這些精神藥物的效果非常小,但是其諸多副作用卻頗具傷害性。

葛席教授檢視過去關於抗憂鬱劑及失智症藥物的研究資料發現,這類藥物中的絕大部分,即使全面停止使用,也不會對病人造成任何傷害。研究人員發現,這類廣泛開立的藥物,其實在療效上明顯缺乏證據,許多病患也沒必要服用這類藥物。

葛席教授檢視了一系列研究抗憂鬱劑及失智症藥物的隨機試驗之後發現,與大部分人的認知相反。他檢視的這些試驗,幾乎沒有一個誠實地去察看藥物的「副」作用。同樣的,在臨床試驗中服用安慰劑的病患,跟那些真正服用藥物的病患相比,大致上生活品質是一樣的,這意味著精神藥物根本一開始就沒有效。

針對運用安慰劑進行控制組研究、對失智症患者試驗所做的綜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服用精神藥物、或是以非傳統方式治療的病患相較,有更多的病患因為服用FDA核准的抗憂鬱劑而死亡。非常類似的是,那些服用通過核准新藥的病患,他們的全因死亡率(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加總)比未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還要高3.6個百分點。

葛席教授寫道:「這些藥物的效益必須要非常高,才能合理解釋為何要使用它們,可惜它們的效益非常微小。」

製藥產業過度地對抗憂鬱劑研究進行人為操控:許多人死於精神科藥物,如果沒有這些藥物,人類的狀況會更好。

大部分製藥產業所資助、偏坦精神科藥物的研究,傾向於大幅度地將取樣群體及試驗資料加以扭曲,導致實驗結果失去意義。根據諾迪克中心的數據顯示,低報死亡案例是臨床試驗中另一個主要問題。此機構估計,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其自殺率比FDA公開通報的數據還要高15倍左右。

與此同時,醫師仍持續開立精神藥物給那些實際上沒有需要的病患,導致過去十年西方世界大約五百萬名病患因這些藥物而死亡。製藥產業對醫師進行遊說,鼓勵他們開立這些致命的藥物給病患,以收取現金賄賂、接受休假招待、美食款待,並收取其他高價酬謝。

這一切,再加上病患通常被藥廠贊助的研究操弄,而去服用這些有害藥物的事實,已將精神藥物製藥產業腐敗的真相赤裸裸地端上檯面。精神藥物已被證實會摧毀腦部,而這些藥物大家唯一感受到的好處,就是提供一個暫時、卻不持久的解脫。

葛席還說:「既然這些藥物沒有好處可言,我猜測我們幾乎可以停用所有的精神藥物,也不會造成傷害––丟掉所有抗憂鬱劑、過動症藥物、以及失智症藥物……並且只使用少部分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及苯二氮平類鎮靜藥物,這樣我們人類將會更健康、更長壽。」

抗憂鬱劑沒有用,他們常常讓已經很痛苦的病人,變得更痛苦

雖然葛席的論點相當具爭議性,但是當抗憂鬱劑繼續因為校園槍擊案、墜機事件,以及其他不幸的事件牽扯不清,而佔據頭條新聞版面的時候,這則研究評論的確來得及時又切中要點。即使這些新聞通常被歸咎於恐怖份子攻擊或擁槍問題所致,這些不幸事件仍然是強大的例證,可以用來終結抗憂鬱劑的騙局,讓人們從製藥產業的技倆中醒悟過來,不再受害。
    
雖然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製藥業基本上就是會捏造精心設計的研究資料,意圖讓他們要測試的不管什麼藥物,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面都得到正面的實驗結果。一旦進一步分析,不管怎樣,事實非常清楚,這些藥物不但沒有他們所宣稱的效果,甚至一直在傷害許多病患。

葛席教授最後做出以下結論:「因為精神藥物一旦長期使用,其傷害性甚巨,它們應該幾乎只能用在病況的急性期,而且一定要附帶堅定的計畫幫助戒斷,才能在急性期使用,但是這種計畫對許多病患來說,有其難度。」「我們需要新的指導原則來面對這件事,我們也需要廣設戒斷診所,因為許多病患會對精神科藥物產生依賴,包括抗憂鬱劑在內,他們需要幫忙,才能緩慢且安全地戒斷這些藥物。」

資料來源:《自然通訊》、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原文網址:http://www.naturalnews.com/049860_psych_drugs_medical_holocaust_Big_Pharma.html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從波多野結衣代言案,談企業的社會責任

首先,我要強調,我已見po文表達立場(註1),我既不是意見領袖,臉書也沒幾個人看,沒必要另寫一篇。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兩極,各有不同的正義觀,但不能因此放棄對正義的追求。所以,本文想提供一個思考模式,反思此事的意義。

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中陳述,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對我們的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註2)。既然要談理性思考,必須先從企業經營的目標談起。

2005年去逝的彼得杜拉克,是管理學界大師中的大師(guru’s guru)。他反對「企業利潤極大化」,因為利潤不能解釋所有的企業活動與決策之原因,只是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之一。他提出企業經營有8大關鍵目標:市場地位、創新、生產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獲利能力、經理績效與培育、員工績效與態度以及社會責任,之後幾十年,管理學界不再有人提出新的見解。

杜拉克紀強調經理人必須人格正直,否則就像不定時炸彈,輕者追求短期利益,重者徇私掏空公司。杜拉克似有先見之明,剛進入21世紀的2001年爆發安隆(Enron)案,擁有千億美元資產的美國第7大企業一夕破產。台灣不遑多讓,陸續出現博達、遠航、力霸、陞技、東隆五金、大同、銳普、訊碟、東洋……等公司的舞弊掏空,乃至追求短期利益,產生食安問題的味全。案例多了,2011年本土首本「鑑識會計」出爐,專門介紹「預防與調查企業內部風險及不當行為」。2013年法務部調查局移送偵辦經濟犯罪共1087案,涉案金額臺幣2302億元,移送嫌疑人3345人。

講到這裡,無非強調經營不顧慮社會責任或長期利益,最終讓企業成為泡影。發生「波多野結衣代言悠遊卡」事件時,悠遊卡公司聲稱是由大數據發現市場價值,不知道她是誰;而柯市長回應「曾跟董事長戴季全說,業務要成長100%,但是怎樣做我不會管他」,顯然都把企業經營的關鍵目標縮成1個:獲利能力,而悠遊卡公司只思考新增的市場價值,沒有考慮是否造成其他顧客群流失(主要是新興支付工具市場)。這是第一個要被檢討之處。

其次,要釐清本案爭議,我們必須回答:悠遊卡業務涵蓋交通運輸及支付工具,顧客涉及老中青少,這個行銷案對企業整體業務的正負面影響為何,特別是對市場地位、獲利能力以及社會責任等關鍵目標,而社會責任涉及複雜,至少包括政府政策、文化、社會、安全、法律、環境等層面。

或許我們需要思考以上兩個問題,才能深刻表達正義觀。對公股佔一半的悠遊卡公司的股東而言,經營不善是不正義的,而股東包括社會大眾。

註1:請見po文「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我的見解是,1)這事應由社會公斷,不是誰或特定群體說了算。2)我採保守主義,以台灣現況,負面大於正面。3)難道沒有更好的策略?4)波小姐要回饋台灣,我百分百感謝與支持,但不是這類的代言。
註2:請見po文「惡言批評講出事實的人,肯定不正義!」

真蜂蜜、假蜂蜜,破除3大迷思!

真蜂蜜、假蜂蜜,破除3大迷思!如何買到純正蜂蜜?(附圖)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599&fullpage=true

從日月光收購矽品,看人生這場戲@eatontung

從日月光收購矽品,看人生這場戲@eatontung

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矽品表示回絕,並選擇跟鴻海結盟對抗。
http://udn.com/news/story/6/1151630-%E6%97%A5%E6%9C%88%E5%85%89%E6%94%B6%E8%B3%BC%E6%A1%88-%E7%9F%BD%E5%93%81%E5%AF%A9%E8%AD%B0%E6%9C%83%EF%BC%9A%E5%83%B9%E6%A0%BC%E5%A4%AA%E4%BD%8E

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個案子學習,在人生的舞台上演戲:

1. 霸氣就不能小氣:收購喊得大聲,是很霸氣,但溢價僅0.29%,不只小氣,也不符市場經驗。既然要精打細算,總給個願景,不然人家為何要嫁給你?
2. 很沒有誠意:最近股價動盪,股價可能不是公平價格,怎會選擇兵荒馬亂之際,跟人家提親呢?若認為時機適合,總給個證明吧!再者,人家又不是經營不善,不事先跟人家照會,採敵意併購,為何要嫁給你?
3. 不殷勤:就算到市場買股,也得寫評估報告,收購案竟然從頭到尾,沒有看到整併的效益評估與潛在問題處理,如此懶惰不殷勤,如何取得支持?
4. 不光明磊落:日月光聲稱純屬財務性投資,並無介入經營公司計畫。任誰都知道,這戲演得太假了,誰會不知道是為整併鋪路。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光明磊落?
5. 聰明反被聰明誤:自認聰明者,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但世事難料,沒有誠意溝通的結果是,百密至少一疏。先稱收購目的在於尋求建立合作基礎及機會,卻不小心露餡「半導體產業加速整併趨勢日益明顯」,前後矛盾,反而落人口實。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免費東坡詞線上課程

我花過一些時間介紹蘇東坡的定風坡,從他的一生,讓我們看到,如何迎向現實的挑戰及不斷探索追尋,並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掙扎。對我而言,沒有信仰,只靠著自己「定風波」以及尋求生命的安頓,終究虛空的虛空。然而蘇東坡的詞作是美的,也可以帶來生命的省思。

免費東坡詞線上課程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dpc
...........................
臺大的劉少雄老師將「東坡詞」課程搬到 Coursera 線上了。課程須繳交作業三份:

一、請以一位音樂文案寫手的身份,以白話文撰寫一篇文長五百到八百字的東坡行銷文案,表現形式不拘,唯以A4大小為限(可設計文案版面風格,加入插圖、排版設計等等)。(佔總成績30%)

二、請根據上兩週所教授的詞篇,擇取令你體會最深刻的一闋詞,試著詮釋分析作品內涵,並寫出閱讀作品後的心得感想。文長八百字到一千字。(佔總成績35%)

三、請賞析一首東坡寫雨景的詞,內容需包括東坡詞作與其心境的分析描寫、你自己閱讀此闋詞的感受,並針對此感受提出一次遇雨的經驗,試著以自己的經驗和東坡對話。文長約一千字左右。(佔總成績35%)  

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eatontung

別鬧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代言計畫!@eatontung

就算為了商業利益,規劃「波多野結衣代言悠遊卡」的行銷計劃人員,要不要翻一下教科書怎麼寫:行銷計畫的可行性分析,除了考量「市場價值」外,是不是還涵蓋:政府政策、文化、社會、管理、經濟(投入資源與融資)、安全、技術、法律、環境(對文化經濟生活生態等破壞與成本)等層面?行銷學教授要不要出來表示意見?

將大眾每天接觸的悠遊卡品定位為限制級,可行性如何?我簡單舉幾點:

1.需求涵蓋度:成人網路的市場價值,等同於整體市場嗎?所謂整體市場是指,悠遊卡觸及範圍不只交通運輸,還有超商、餐廳等支付範圍內的顧客。
2.社會認同度:經市場測試後,大眾能認同普及化商品有限制級嗎?焦點團體的座談結論支持認同嗎?若不支持認同,會不會造成形象危機?甚至影響整體顧客的忠誠度?
3.目標市場認同度:這個計畫可以帶動買氣嗎?其他國家的使用經驗為何?
4.經濟資源:台灣本土文創資源很多,外國人代言比較強嗎?會不會與政府鼓吹文創的形象衝突?
5.安全效應:對兒少的價值觀會不會有負面影響?包括性教育的誤會和迷思!
6.法律:主管商品分級與兒少保護法的官員看法如何?

既然公關推託「主事者並不清楚代言人的背景」,那恐怕主事者也不清楚自己在做甚麼。所以,錯了就錯了,台北市政府就認賠收回計畫吧!

最後,請教法律人士,你們聲稱很多人欺騙社會,包括經濟犯、政客,那才可恥,所以波多野結衣代言不是問題。如果這講得通,那麼我闖紅燈就不能開我罰單,因為到中國投資PX(純對位二甲苯)的通緝犯陳由豪,還有623億債留台灣沒有追回。
---------------------
後記:我認為,以台灣社會現況,這事負面大於正面,所以採保守主義。何況,難道沒有更好的策略嗎?當然,這事應由社會公斷(不過我猜多數反對啦 ),不是誰或特定群體說了算。至於波小姐要回饋台灣,我百分百感謝與支持她,但不是這類我認為負面大於正面的事。風聲鶴唳之際,味全產品也賣的全家,也因「社會觀感」不敢賣波卡。希望波小姐不要灰心,找其他管道回饋。

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eatontung

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eatontung

冷眼看來,各國文化是有高下。我相信,這些千辛萬苦的逃難者,以後會努力工作、學習,並盡其所能回饋「新祖國」吧!
自認優越的西方國家喜歡談人權,但證據呢?總不能自打嘴巴吧!土耳其收留300萬人,德國今年將接收80萬移民,其他國家會不會唯恐避之不及?台灣的能力又如何呢?
--------------------------
聯合國說,過去5年至少15場戰亂導致2014年5950萬的平民流離失所,全球每122個人就有一個人是難民。流落他鄉的難民1950萬,超過一半是兒童。從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專文說明難民在歐陸的主要移動路線,顯見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http://www.storm.mg/article/63730

總人口7800萬人的土耳其最厲害,收留300萬人(雖然有政治考量)。敘利亞內戰,760萬人民在國內逃難、390萬人逃往外國,在敘利亞邊境的難民營,規模與社區化程度堪稱國際榜樣。

接著是最近打開大門的德國。雖然德國新納粹(Neo-Nazis)等極右社團在Dresden遊行,抗議政府提供庇護,但總理梅克爾不為所動,聲稱德國今年將接收80萬移民。德國給的待遇最好,房屋設備現代化,2位共享臥室,提供免費健保和每天4小時的德語課程,每周還給400歐元(約台幣1萬4千元)生活補助。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europe/germany-opens-its-gates-berlin-says-all-syrian-asylumseekers-are-welcome-to-remain-as-britain-is-urged-to-make-a-similar-statement-10470062.html

台灣各行業的月薪資變遷 @eatontung

台灣各行業的月薪資變遷 @eatontung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0240/

我的心得是:
1.台灣薪資成長停頓,只有金融業、醫療保健業成長,製造業稍成長。
2.墊底者一直墊底,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支援服務業和住宿及餐飲業,成低薪集團。
3.居高者一直居高
第1名9.0萬: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主要是中油台電佔84%。
第2名8.0萬:金融業一路上升。
第3名7.0萬:資訊通訊業,但成長已停頓,看產業趨勢,未來應會上升。
第4名6.5萬:醫療保健業
第5名6.0萬: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4.各行業內高低薪差異很大,只要平均數不低,行行出狀元。
5.我研究過美國、香港、新加坡的調查報告,相形之下,我國的調查不專業,實在陽春。新加坡每年出3百多頁的薪資調查報告,不同職種、職階、年資的薪資很清楚。當然職種調查的詳細程度,還是美國最強。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eatontung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eatontung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26430?page=1

泰戈爾在愛情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提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賣出500萬冊的激勵作家戴晨志先生最近出書,書裡面提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意思大概是,從頭腦思想到行動是很遙遠的。這本書提供22則充滿驚奇的人生故事,其中一個是「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菲律賓籍的蕾貝卡在家中十一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母親早逝,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於是到新加坡擔任三年幫傭。每天總是從晚上十一點,唸書到凌晨一點,然後清晨五點起床,開始做家務。每週假日到學校找教授請教,最後拿到「新加坡管理學院開放大學」的會計學士學位。為賺更多的錢,蕾貝卡轉往加拿大當保母。她將所賺的錢都匯回老家,讓弟妹們上大學。三十一歲時,找到相知相守的加拿大籍丈夫密爾斯。當保母的四年期間,她同樣地半工半讀,獲取安大略省Ryerson University會計和行銷的碩士學位;同時,她育有兩名乖巧的兒子。二○○五年,全家決定回菲律賓發展,成立Chalre Associates人才招聘公司,為企業界招聘員工與高管,業務橫跨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六國。

書名提到:成功不是靠奇蹟,不過這是錯的,但是上天的恩典是存在的。什麼是恩典?就是得到不應該得到的。當然,恩典不一定是賺名權利之類的,讓人因著不幸,從谷底到有盼望有喜樂,「不幸、谷底、盼望、喜樂」也都是恩典。要得到這樣的恩典有很多方法,其中一個是感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一樣令人驚奇的短文:一千次感謝,勇敢面對我現在的人生。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

雖然如此,沒讀過激勵書的人仍值得閱讀。若您讀完下面目錄,就決定樂觀自信、積極行動,那就恭喜您,不必買了。還有一個更省錢的方式,到好消息頻道觀賞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的生命贏家,幫助您度過每個難關。
http://www.goodtv.tv/video/index.php/series/index/435/799/0/19189

------- -----------------------------
目錄

書名:成功不是靠奇蹟,是靠累積:22則成功故事,讓人生充滿驚奇

突破困境──低潮是珍貴的轉機
1. 熱愛與執著,必能敗部復活
2. 挫折與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3. 從「自學、偷學」到「搶學」
4. 用陽光態度,勇敢創造機會
5. 翻滾吧,必勝必成的信念
6. 她從女傭,變成女總裁

第二章
激發潛能──別讓別人定義了你
1. 翻轉嘲諷與霸凌,邁向高峰
2. 路能走多遠,看你跟誰一起走
3. 學歷代表過去,學習力代表未來
4. 主動溝通,秀出最棒的自己
5. 自信態度,決定自己所走的路
6. 嘲諷與屈辱,是成功的最大動力

第三章
正面樂觀──勝利總在堅持後
1. 我不自棄,誰能棄我?
2. 走過今生,千萬認真  
3.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頭到腳」
4. 生命雖有挫折,臉上依然要掛著微笑
5. 與其埋怨,不如靠自己找希望

第四章
情緒控管──學習謙卑、感謝責罵
1. 驕傲之後是毀滅,狂妄之後是墮落
2. 誤判與屈辱,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3. 自我療癒,散發瀟灑動力
4.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5. 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更亮麗

--------------------------
每次我看到公園裡,或是大樓居家附近,一些外傭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先生、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或曬太陽時,就會想起一則故事。

蕾貝卡(Rebecca Bustamante)是菲律賓一名家境貧窮的女孩;母親早逝,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蕾貝卡在家中十一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她在貧困潦倒的環境中,為了求生存、養家餬口,十九歲就隻身前往新加坡,當富人家的女傭。

離鄉背井,日子不好過,但蕾貝卡總是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時光,也不忘記要隨時學習成長。於是,她買了許多英文書籍回來閱讀。

在新加坡的三年幫傭的日子裡,她白天工作,晚上挑燈唸書、苦讀。
蕾貝卡說:「每天晚上,主人家裡的人都睡著了之後,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總是從晚上十一點,唸書到凌晨一點;然後,清晨五點我又起床,開始做家務。我每個星期只有一個休息假日,但我就利用這個休息日,到學校找教授,與教授討論、請教,也一次拿一整個月的功課回家做……」
就這樣,蕾貝卡一直瞞著雇主,一邊工作、一邊苦讀,最後獲得教授的肯定,拿到了「新加坡管理學院開放大學」的會計學士學位。

她認真找尋對象,鑽研戀愛書籍

後來,為了賺更多的錢,蕾貝卡又轉往加拿大,當起了保母;她也將所賺的錢,都匯回菲律賓老家,讓她的弟弟、妹妹們都上了大學唸書。

在二十七歲那年,蕾貝卡認為自己該結婚了,就認真地找對象;她努力鑽研戀愛和約會的書籍,積極找尋對象,並為未來的伴侶列出條件。最後,她幸運地在三十一歲時,找到了相知相守、不離不棄至今的加拿大籍丈夫密爾斯。
而在加拿大當保母的四年期間,她同樣地半工半讀,考獲了安大略省瑞爾森大學(Ryerson University)會計和行銷的碩士學位;同時,她也育有兩名乖巧的兒子。

二○○五年,蕾貝卡與丈夫一家四口,決定一起回到菲律賓發展;他們成立了(Chalre Associates)人才招聘公司,為企業界招聘員工與高層管理人才,業務橫跨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六國。

她堅定方向、吃盡苦頭,才苦盡甘來

如今,深夜苦讀、堅定信念的蕾貝卡,已經是從一名卑微的「女傭」,成為一名大跨國企業的「女總裁」。

有人力專家說,蕾貝卡是絕無僅有的「超級自強女傭」,她堅定方向、吃盡苦頭,才有今日的成就。

她看好自己,隨時把握零碎的時間、充實自己;她,讓生命有前景、有目標,絕不隨便浪費時間、輕鬆過日子。

一個人要儲備幸福存摺,就要從樂觀自信、積極行動開始啊!

從二○○九年開始,蕾貝卡與先生,每年都舉辦了「亞洲總裁論壇」,讓菲律賓與國外的商界領袖們,都能分享他們在國際間,「從零到壯大」的開拓業務經驗。
自我溝通,邁向成功
從「女傭」變成「女總裁」,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甚至是天方夜譚的事,但,蕾貝卡卻做到了,也讓美夢成真了。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建築師」,我們都必須努力打造自己美麗生命的大樓。

「安逸,是人生的安眠藥!」在安逸時,我們必須找到新目標,不斷繼續進步、保持鬥志,才能創造生命的驚奇啊!

在奮鬥過程中,我們都不能「死守退路」,要「創新找活路」!    
在爬山時,我們知道,也都相信「爬山、爬山,肯爬就上山。」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我們都在「與挫折同行」,也把挑戰當動力。
因為,「挫折,就是累積明天的實力。」

蕾貝卡若沒有在新加坡當女傭時,半夜苦讀、努力拿到新加坡的會計學士學位,就不會有現在當總裁的她了。

小蝦米致勝語錄

如果沒有目標,則就算整個宇宙都聯合起來,也無法幫助你。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積極行動的態度,可以把能力放得很大!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戴晨志
民國48年生於台灣花蓮,成長於台南、嘉義、雲林、台中、台北等地。人生就是其勵志作品的實踐。年少聯考二次失利後,進入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就讀,開啟口語傳播的新天地。接著歷經八次托福挑戰,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凱大學,取得廣播電視碩士學位。

回台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華視新聞部擔任記者,後輾轉調任至編譯組,也因此重燃鬥志,再赴美國奧瑞崗大學深造,攻讀口語傳播博士學位,並在《中國時報》開闢越洋專欄,深受讀者喜愛。返台後受世新大學網羅,成為國內首創「口語傳播系」系主任。

每個人都有不順遂的時候,但逆境與憂患對他來說,都是通往成功的階梯。他在任職系主任四年後,轉任專職寫作,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心靈勵志作家,作品累積超過50本,總銷售量近5,000,000冊。他也常受邀在台灣、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新加坡、汶萊、印尼等地演講,幫助無數人走出心靈困境。

戴晨志快樂網站:www.drdai.com
戴晨志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drdaitw
演講邀請:+886-2-3365-2086
(Email: drdai129@gmail.com)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每天得存多少錢,才能在65歲存1000萬台幣?@eatontung

每天得存多少錢,才能在65歲存1000萬台幣?@eatontung

這篇提到,不同的年齡,每天得存多少錢,才能在65歲成為百萬美元富翁?作者的假設過於樂觀,我重新算一下,每天存多少,才能在65歲存到1000萬台幣?而且注意哦,這1000萬是以65歲那時的購買力計算(考慮通貨膨脹)。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339

假設存下來的錢每年報酬率8%,每年通膨率1%,20歲開始每天存90元,就可以達到目標。所以,不要去星巴克就可以達陣了。
20歲 90元
25歲 130元
30歲 190元
35歲 270元
40歲 410元
45歲 620元
50歲 1100元
55歲 2000元
--------------------------
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4:14-15)

讀「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有感@eatontung

讀「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有感@eatontung

彭先生常花時間,提出對產業競爭的見解,值得敬佩。若台灣競爭力衰退,沒有資源的社會底層最悲慘,所以值得大家關心。

彭先生認為,紅色供應鏈對台灣有威脅及機會。威脅在於,台灣代工產業與轉口貿易模式讓技術成長空轉二十年,而且「尋租」已逐漸消失,使得韓國後來居上、中國與新興國家的追殺。過去台灣人賺Easy money,兩兆雙星和兩岸三地貿易榨乾台灣產業升級與轉型所需要的資金與人才,得到高所得,技術進步卻很遲緩的荷蘭病。賺到的錢一大部分拿去炒作房地產,讓年輕人陷入非典就業、低薪和高房價的困境。

機會在於,1)生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的市場機會;2)東南亞、印度的廣大市場;3)要求政府戒絕過去扭曲資源配置的惡習;4)公股金融機構角色轉型,將貸款融資的主要考量,從資產抵押轉為評估長期投資效益;5)政府設法加強公股銀行的長期投資評鑑能力,爭取入股經營;或仿效瑞典,立法要求企業提撥盈餘入股長期投資基金,讓專業人才決定資金流向。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3224

----------------------------------------
我的看法:

1.最近出口數字不好,不少人聲稱,紅色供應鏈是原因之一。我的看法是,紅色供應鏈還沒有出現威脅的證據,但未來如何還不知道。我有3個證據。第1:各國出口金額衰退差異不大,台灣出口數量還微幅成長呢!衰退是原物料價格崩盤造成,而且是過去3年全球需求太熱了。第2:上市公司104年上半年盈餘比103年同期成長18%,而103年盈餘創歷史新高,比歷史第二高還高出40%,這不是受到威脅的徵兆(註1)。第3:第2季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研發支出占營收比率達2.5%,為歷年單季新高。累計上半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研發支出共2,709億元,為歷年同期新高,年增8.3%。這是技術能量指標之一,只是代工,研發支出占營收比不需要2.5%,這個數字已經在全球排名前面了。(source: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46129)
*
2.兩兆雙星的失敗是很多原因造成,一昧指責並不客觀(註2)。就算兩兆雙星最旺的時候,對台灣的附加價值貢獻度很低,這樣批評是以偏概全。就連整體電子業貢獻度佔比也不到40%,否則台灣早趴下去了,何來前開的盈餘創新高?
*
3.台灣代工產業與兩岸三地貿易模式下的「租」沒有逐漸消失(恐怕再等30年吧),沒得租的,會找其他東南亞國家,這才是我們要擔心的事。若台灣賺的錢是Easy money、技術進步遲緩,請問,產業競爭激烈,有哪些沒有資源的國家可以像台灣人均購買力平價所得45,854美元(2014),美國的84.0%?從策略分析的定義,台灣很多產業是金牛事業,能創造現金流,不能過河拆橋。我們可以催促產業轉型,但賺錢才有轉型條件。轉型開花結果本來就緩慢,廠商投入資源轉型沒有統計數,如何證明沒有轉型?其實台灣的附加價值率(技術含金量的表徵)是年年增加的。不過,更快速轉型的時機是到了。
*
4.韓國和新興國家有明顯進步,但後來居上及追殺,言過其實。韓國人努力,自殺率高,人口5000萬,為何某些產業不能後來居上?韓國除三星外,其他大財閥公司營運其實不好(註1)。韓國年輕人沒進大公司,也是慘!
*
5.年輕人陷入非典就業、低薪主因是人力供過於求及政治問題。其原因有5個:1)過去10多年增加300萬勞動力,但製造業工作大量流失,基層居於下風;2)產業尚未明顯轉型;3)高階主管越拿越多;4)盈餘有成長,但資本家不願多給;5)政治問題。大量開放外勞,調整基本薪資牛步化。台灣2000-2013年的基本工資漲幅只有18%,比通膨還低,遠低於南韓的185%(註3)。
*
6.高房價的主因不是炒作,是:1)利率大幅調降;2)風險性金融資產報酬率大降,投資機降低;3)政治問題。每年大幅出超,但央行將利率調到低檔水準,比韓國低很多;4)持有稅及資本利得稅過低;5)政府亂降遺贈稅,導致嚴重稅損,造成有錢人拼命買房贈與(註4)
*
7.生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是極佳的市場機會,爭取東南亞、印度市場也是一直在做的事,台灣出口市場很分散,對中國出口比率高,是因為轉口到歐美(可以從美中的歷史出口市佔得知,兩者合計變化不大)。
*
8.經多年來多方抗議,公司租稅優惠已經少了,營所稅的有效稅率會一直改善。而公股金融機構角色轉型,這點困難。除銀行天生保守外,金融海嘯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家已成趨勢,美國甚至立法限制。我認為,可以考慮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有利基的產業。至於彭文建議,立法要求企業把盈餘的一部份提撥入股於長期投資基金,讓專業金融與產業人才決定資金流向,是不錯作法。
------------------------------------
註1:參po文:台灣危機之五:刻意忽略不支持結論的證據、台灣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數據討論事情、台灣危機之三:不仔細分析數據
註2:參po文: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註3:參PO文:「政府應主動創造具自償性、能提高社會幸福感的工作機會」
註4:遺贈稅稅損8876億,財政部別再鬧了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35 )

--------------------------------------
彭明輝: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
2015/08/24

台灣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剩0.64%,背後成因主要有兩個:(1)蘋果為主的IT廠下單延遲,導致台積電等代工企業的出口萎縮,(2)大陸的紅色供應鏈逐漸在取代台灣,使得電子業陷入彼長此消的困境。
比較叫人憂心的是後者,因為大陸在通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之後,又進一步成立了1,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基金,將以IC設計、晶圓代工與封測為發展焦點。[1-2] 因為這是大陸的國家級戰略目標,動員的是十三億人口的資源,台灣所有的代工產業都將感受到「鯨吞蠶食」的威脅,差別只在於先後與輕重而已。
不過,大陸的崛起既是威脅,也是商機;如果因應得當,我們可以加速完成轉型跟升級;但如果選錯方向與策略,將是坐以待斃或往火坑裡鑽。尤其是產業升級跟轉型已經喊了二十年而成效不彰,更顯示我們過去的策略與方向有大幅檢討與調整的必要。
● 大陸崛起,亦禍亦福
大陸每一個人捐一塊錢,合起來就將近14億,因此台灣絕不適合跟大陸打硬仗。但是,大陸的人均所得太低,一但中央有效地將資源匯聚往特定戰略位置時,其他位置就通通都是她的弱點,必須要靠國外資源的協助才能完成「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總目標。
譬如說,當大陸把資源集中在IC產業的終端產品、IC設計、晶圓代工與封測時,她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發展所有相關的生產設備;當大陸IT產業的主力市場擴張越快時,支援這個主力市場所需要的生產設備與關鍵零組件就會相對地供應不足,而提供全球許多廠商擴張市場的機會;當大陸的IT產業主攻中低價位市場時,她對生產設備的性能要求會比蘋果等企業的要求低,也讓台灣的設備廠有門檻較低的轉型與升級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大陸因為IT產業擴張迅速而使相關產業的工資迅速提升時,她對高價位IT產品的需求(消費能力)也將擴張,而提供全球高價位IT產品擴張市場的動能。
在國際貿易裡,當市場為你關上一道門時,它必將同時為你打開兩扇窗──問題是,你常常只看見被關上的門,而沒看見打開的窗。
此外,東協五國人均GDP雖低,但總人口數超過4億,因而GDP總值已經跟亞洲四小龍相近。[3] 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中低價位的消費品品牌市場,以及中低價位的耐久財、生產財市場。中低價位意味著品質與技術的門檻較低,而東協五國有豐沛的華僑人脈與喜歡台灣的僑生,若能積極整合這個人際網絡,它對降低貿易成本、打開商機的貢獻絕對可以遠遠超過韓國在該地區所簽訂的所有FTA。東協五國是重要的伊斯蘭國家,因此她又是台灣通往土耳其或其他中東富裕國家的關鍵通道。
即便忘了印度、土耳其、巴西和捷克、波蘭這些距離較遠的新興市場,光是大陸和東南亞的潛在市場擴展空間,就遠遠超過我們可能會被紅色供應鏈和新興國家吃掉的市場份額。
如果我們善用這機會讓台灣的產業進行結構性的轉型與升級,台灣將有機會讓代工產業的份額自然地縮小,同時擴大耐久財與生產財的比例,建立中低價位的品牌市場,從而矯正過去偏重IT產業與代工而嚴重輕忽其他產業與耐久財、生產財市場的弊端。這樣的結構轉型將會使台灣的就業市場更多元化,從過去偏重資本優勢、新興產業與高工時的優勢,轉型為資本、創意、研發、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的產業結構,因而更加接近「人盡其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
所以,中國與新興國家的崛起,亦福亦禍,關鍵不在於大陸如何做,而是我們有沒有掌握到因應的訣竅。
● 台灣產業的荷蘭病
產業升級已經喊了二十年,成效不彰,許多人因而認定這只是喊口號,實際上若非窒礙難行,就是困難重重而曠日費時,根本不可能(或來不及)藉此救台灣的經濟。其實,關鍵的問題是我們過去一直下錯診斷,甚至要求政府提油救火,才會一再延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認為台灣是掉入「中高等收入的陷阱」,還在報導中訪問了一大堆政商大老,但是這個判斷錯得離譜。[4]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對台灣人均購買力所得(GDP PPP)的評估,台灣在1994年以前就已經跨越高所得國家的門檻,1994-2004期間的年增率約6.4%,2004-2014期間的年增率約5.6%,而2014年時已經達到45,854美元的水準,是美國的84.0%,早已被歸類為先進經濟體(advanced economy)。而且IMF預測,台灣未來五年的GDP PPP平均年增率仍約有5.6%。這樣一個高所得、高成長,但是技術進步卻很遲緩的國家,跟「中高等收入陷阱」扯不上任何關係,卻密切吻合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關鍵特徵。
荷蘭在1959年起探勘到一系列的北海天然氣井,使人均所得與國內消費能力陡增,這個原本值得歡欣鼓舞的好運,最後卻帶來詛咒般的後果:所得與國內消費能力的陡增激勵了內需市場的成長,以及實質工資與實質匯率的上升,卻因而排擠了製造業的資源,並且降低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使得製造業萎縮並伴隨著失業率的上升。《經濟學人》在1977年謔稱這個現象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5-6]
一篇1982年的論文剖析了天然資源的蓬勃發展如何擠壓其他的部門:能源產業與礦業的生產力(技術)較低但產值卻較高,因此搶走製造業的資金與勞工,導致製造業的萎縮與總體工業化水準的倒退(de-industrialisation),伴隨著出口競爭力的衰退,終而拖垮經濟成長速度。[5] 實證研究也證實,許多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經濟成長率反而較低,而技術發展的速度更是明顯地偏低,連澳洲與加拿大的技術水準都跟不上他們的所得水準。[6-7]
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包括自然資源、政府補貼和無法永續的觀光收入,所有無助於產業升級的easy money都會對技術成長、出口能力與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官商勾結與各種尋租(rent seeking)的弊端。[7-9] 兩兆雙星產業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吻合這些研究對荷蘭病的剖析,因而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廣義的荷蘭病。
從1987年開始,台灣利用全球DRAM市場的供需落差,快速切入半導體產業,以統包解決方案(turn-key solution)整套引入國外專利、全廠設備、製程與原材料,而發展出高資本投入、低技術成長而高獲利的成長模式;政府的低利貸款、獎勵與補貼,以及員工股票分紅與內線交易更進一步擴大他們不勞而獲的暴利,使他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發給員工極高的薪資,從而吸乾了股市的資金和國內的頂尖人才。[10] 其他積極發展自主技術的企業,因為「短空長多」而拼不過代工產業「短多長空」的競爭模式,既得不到資金也得不到所需的人才,終而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發展模式。世界先進曾經矢志開發自主技術,卻敗出陣來,這只不過是兩兆雙星產業「劣幣驅逐良幣」的冰山一角。
但是,低技術成長而高獲利的局面不可能永續,力晶、茂德與南科在2006年獲利共創歷史新高後,各個DRAM廠旋即在2008年紛紛創下虧損的歷史新高,終而退出市場或倒閉,或者被併購。核算DRAM產業的總盈虧,它前期所賺的錢遠遠抵不上後來的虧損。
面板產業的自主技術比DRAM廠稍高,但是經營模式類似,也是不惜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去競逐越來越難賺的 easy money,因此金融風暴之後也虧損連連,前途艱難,也有機會步上DRAM的後塵。
兩岸三地的貿易形式是另一種廣義「荷蘭病」的典型:電子產業靠著賺兩岸工資的價差,就可以在技術不成長的情況下維持高獲利,還可以再通過股票分紅和內線交易來擴大獲利和發給高額工資,以致資金和人才都湧向這個技術成長緩慢(因而沒有未來性)的產業,而其他有心建立品牌、提升技術層級的企業反而因為短空長多而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源,以致電子業變成是在坐待紅色供應鏈吞噬台灣的市場份額和商機。
Easy money的首要特色就是「easy come,easy go」,但是兩兆雙星對台灣社會的傷害絕對不止於空忙一場。更重要的是,通過荷蘭病的機制,兩兆雙星和兩岸三地貿易榨乾了台灣產業升級與轉型所需要的資金與人才,又把賺得的錢一大部分拿去炒作房地產,使得台灣的技術成長空轉二十年,等著韓國的後來居上和新興國家的追殺,終而讓年輕人陷入非典就業、低薪和高房價的困境。
因此,要解決台灣今天的困境,首要關鍵就是要取法國外來甩脫荷蘭病的詛咒,以便讓產業可以順利地轉型和升級。
● 荷蘭病的解方與政府的惡習
荷蘭病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失能,需要靠政府部門的妥善因應來降低它的負面效應,甚至讓最後的結果是利大於弊。
挖掘能源與礦產都需要資本與人力的投入,因此必須獲得合理回報才會有人願意去開採。但是如果沒有政府介入,能源業與礦業的產值往往會遠超乎合理報酬水準,而引發荷蘭病。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把這些額外的利潤收歸國有,並審慎地用來改善後代的生活水準與就業機會。挪威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9, 11-13]
在完美的市場機制下,資方的利潤會等於他所承擔的風險,而勞工的工資會等於他以體力和智慧所創造的社會財,超出這些水準的額外所得就是經濟學所謂的「租」;「租」的本質就是不勞而獲,就像封建地主對佃農所收的「租」一樣。
但是現實世界的市場不完美,因而存在許多不勞而獲的租和不公平競爭。荷蘭病就是生產力較低的礦業獲得遠比製造業更大的租,因而造成「優敗劣勝」的反淘汰;只要把造成不公平競爭的租收歸國有,就可以讓生產力較高的產業部門獲得較高的成長率,而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裡自然地提升技術水準與生產力,讓經濟持續成長。
挪威的主要作法有兩套,其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天然資源的開採,其次是用各種相關稅收徵收能源產業與礦業的「租」,以至於跟天然資源有關的「租」大概80%左右都進了國庫;此外,挪威政府每年只從其中提取一小部份來補貼政府預算。因此,挪威終於擺脫荷蘭病的困擾,將人均所得(以購買力計算的 GDP PPP)大幅提升到工業國家平均水準的1.7倍。[9, 11]
面對兩兆雙星與兩岸三地貿易模式裡大量的「租」,台灣政府的作法是100%的倒行逆施、提油救火:不但對這些產業進行各種租稅減免,還斥令公股銀行優先低利貸款,接著縱容涉嫌違法的員工股票分紅與內線交易,還以公共建設為名帶頭炒地皮、哄抬屋價。而1999年開始的民間企業國防役傷害更大,它把全國最頂尖的年輕碩博士生集中送到被政府指定的「高科技公司」,使得人才與資金的集中現象益發嚴重。在這樣極端扭曲的制度下,民間企業被政府硬生生地劃分成少數的「保送班」(以電子業和IT代工為主),可以用極端低廉的成本擁有豐沛的資金和頂尖人才;其他企業有如「放牛班」,就算可以通過其他管道募資,根本就找不到人才。
因此,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產業之所以無法升級與轉型,政府若非元兇首惡,至少是居功厥偉。
近年來,由於大陸的積極發展,代工產業與兩岸三地貿易模式下的「租」已逐漸消失,而大陸與東協的新興市場則給台灣提供技術升級與產業轉型所需要的市場。但是政府必須效法「周處除三害」的精神,戒絕過去二十年來各種扭曲資源配置的惡習,台灣才有機會甩脫荷蘭病,讓產業比較均衡而健康地發展。
● 金融機構與政府角色的轉型
台灣金融機構的短視與無效率,是另一個拖累台灣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因素──無效率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短視卻是抄襲英美金融體系必然的代價。
很多研究都支持一個論述:英美的金融體系較短視,而德國的萊茵體系較有利於製造業的長程發展,尤其是1980年代以後英美企業的短視性格益發鮮明。英國劍橋大學管理學院的講座教授Alan Hughes以豐富的跨國證據彙整和印證了這些論述,並且明確地指出來,在英國非金融企業的決策模式裡,六個月後到期的現金流會被低估5%,五年後到期的現金流甚至會被低估40%;此外,英美的創投追求比萊茵體系更高的報酬率,也因而更短視;英國的創投規模雖然僅次於美國,卻不在乎英國國內的產業發展,有60%的基金都在海外投資,因而英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經常募不到前期的基金;反之,德國的創投基金是以國內企業為對象,只有三分之一有海外的投資。
具體的後果是,英國這個工業革命與許多科學革命的發源地在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上只排到歐盟27國中的第九名,中級和高級科技產品的貿易競爭力輸給德國、日本和法國,而德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能力是英國的十倍;企業的R&D投資在許多跨國研究裡都敬陪末座,而英國國內的R&D則高度仰賴海外資金和在英國的外國公司,本國製造業中只有少數資金雄厚的公司較重視 R&D的投入。相形之下,德國企業的R&D投入高達全國R&D總支出的95.5%,英國只有91%,美國是89%,而法國只有86%。[13-14]
英美與萊茵金融體系的性格差異,主要有三個原因:(1)萊茵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英美體系以股市為主;銀行體系的金主是退休基金或追求穩定利息的家庭儲蓄,因此沒有追逐短期高獲利的壓力;股市的資金流動完全靠抽象、膚淺的統計數據,因而較躁進而短視,但銀行的投資是靠專業者之間的深度溝通,因此後者較理性而可以將長期發展效益考慮進去,而且會顧慮到客戶長期交往的情誼。(2)萊茵體系的公司治理是勞資共治,而勞工最關心的是公司的長期發展與工作的穩定度,而萊茵的銀行體系和製造業往往有複雜的交互持股,因此使銀行的投資決策有利於製造業的長期穩定發展。(3)英美體系的法律對資方的保護較周延,而德系法律較顧慮到勞工的權益,因此萊茵體系會較重視企業的長期發展與勞工就業的穩定性。
因此,當台灣的股市變成許多公司主要的募資管道時,企業的經營策略自然會向短多長空的方向的傾斜。
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團的投資模式攸關著台灣產業與經濟的長期發展。不幸的是,公股銀行的資金一部分變成政府補貼特定企業的工具,一部份則跟私人銀行一起退化為當舖:貸款融資以資產抵押為主要考量,而鮮少評估長期投資效益的專業能力和考量,因此絕大部分的銀行資金要麼流入房地產業,要麼流入大企業而造成「大者越大,小者恆小」的狀況,嚴重地不利於產業的創新、升級與轉型。相較之下,近年的韓國和二次戰後的日本都得利於萊茵模式的金融體系。
產業升級與轉型,必須搭配著金融體系的升級與轉型。政府與其整天喊「救經濟」的口號或者拿「明星產業」、「旗艦產業」、「次世代產業」來招搖撞騙,不如認真整頓金融體系的秩序,並且設法加強公股銀行長期投資的專業評鑑能力與角色。具體的作法包括引入日本和歐陸銀行團長期投資的制度、專業評鑑能力,甚至積極爭取他們的入股,參與經營。其次,可以仿效瑞典的制度,立法要求企業把盈餘的一部份提撥入股於公股銀行的長期投資基金,並參與經營、監督。
過去政府影響產業發展的方式是通過租稅減免與直接補貼等手段,直接把資源授予政府核定的對象。這種會計兼出納、球員兼裁判的制度當然會招惹官商勾結而弊端重重,更別說政府官員與審查委員會的學者往往沒有專業的能力和經驗來評估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與其如此,還不如把政府資源投入前述的長期投資銀行或基金,讓國內外專業的金融與產業人才去決定這些資金的流向。
說來好笑:政府決定政策,金融機構決定資金流向,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參考文獻】
[1] 葉銀華,2015,〈紅色供應鏈可怕嗎?〉,《聯合新聞網》。
[2] 劉佩真,2015,〈從國家戰略高度看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台北論壇》。
[3] 葉俊廷,2013,〈東協五國經濟崛起對全球經濟之影響初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4] 莎拉•米西金、戴維•皮林,2013,〈台灣的 “中等收入” 困局〉,《金融時報》中文版。
[5] W. Max Corden and J. Peter Neary, 1982, “Booming sector and de- industrialisa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2, no. 368, pp. 825-848.
[6] Thorvaldur Gylfason, Tryggvi T. Herbertsson and Gylfi Zoega, 1999, “A mixed bless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Macroeconomic Dynamics, vol. 3, no. 02, pp. 204-225.
[7] Thorvaldur Gylfason, 2002, “Lessons from the Dutch disease: causes, treatment, and cures,” in Paradox of Plenty: The Management of Oil Wealth, Report 12/02, ECON, Centre for Economic Analysis, Oslo.
[8] Warner M. Corden, 1984, “Booming sector and Dutch disease economics: survey and consolida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 36, no. 3, pp. 359-380.
[9] João S. Andrade and António P. Duarte, 2013, “The Dutch disease in the Portuguese economy.”
[10] 彭明輝,2015,〈別看不起台灣人〉,《獨立評論@天下》。
[11] Steinar Holden, 2013, “Avoiding the Resource Curse: The Case Norway,” Energy Policy, vol. 63, pp. 870–876.
[12] Robin Boadway, Serge Coulombe and Jean-François Tremblay, 2012, “The Dutch Disease and the Canadian Economy: Challenges for Policy-Makers.”
[13] Alan Hughes, 2013, Short-termism, impatient capital and finance for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 the UK, Foresight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Project,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UK.
[14] Nicholas Crafts and Alan Hughes, 2013,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medium to long-term, Foresight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Project,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UK.

透過眼前的一小方螢幕,我們以為看到世界的全貌。

我願是雲,我願是鳥 @eatontung

我願是雲。當掠過小山,我會溫婉駐足,親撫綠絨布上的朝露,看著耀眼的水鑚鑲嵌在曠野的草場上,安靜地聆聽以歡樂束腰的小山歌唱。

我願是鳥。當掠過山脈,我會屏息向浩瀚美景致敬,接著低空盤旋,向腳踏實地工作的人們招手,互道平安。
--------------------

說明:透過眼前的一小方螢幕,我們以為看到世界的全貌(王道維)。

現代資訊泛濫,很容易從螢幕找到資料或資訊,以為所見的一隅就是全世界。問題是,那些可能不是真實,可能不是真理。我們學習從平面視角看待世界,更需要以雲的高度、鳥的廣度,以及心靈深處的感動,辨別真偽。只是甚麼是高度與廣度呢?我只能先祈求,我願是雲,學習安靜聆聽;我願是鳥,學習觀察宏觀與細微之處,謙卑地向第一線的人們請教。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從生技業,看台灣的拼鬥熱情 @eatontung

從生技業,看台灣的拼鬥熱情 @eatontung

最近不少人有點洩氣,包括我。只不過說出二戰期間台灣與中國是不同國家的事實,就要「人人得而誅之」,這是什麼歷史態度?和黑箱課綱的「只准有大中國史觀,不能有台灣史觀」有何不同?幾十年過去,社會沒甚麼進步,仍然沒有同理心,如果硬要說有進步,只是在傷口灑下更多的鹽!

今天談點激勵人心的事。過去不少人批評台灣老闆沒有企圖心,不願升級或競逐上游,更不看好台灣發展生技業。對此,我個人並不同意(註)。現在就以生技業為例,看看台灣的拼鬥熱情。台灣生技產業的年產值為2.16兆元,預期5年後製藥、醫材、照護、食品及農業等領域產值站上3兆元。台灣目前生技上市櫃公司達91家,市值逾百億元的有23家。

生技產業新聞: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0000047-260202

很奇怪,生技業年產值已經2兆了,還有人批評不適合台灣發展?這又應驗我提到的,台灣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數據討論事情。單去年,台灣投資生技業458億元,那些錢是準備「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去不復返」的。一顆新藥的研發時程約10-12年,研發風險很大。普通化合物能通過US FDA的上市核准機率只有5千至1萬分之1,臨床前藥物只有1/250(醫材機率較高)。沒有企圖心,如何一年投入那麼多錢?近年來,美籍台裔的生技專家陸續回台,要說台灣生技沒有機會,至少沒看到拼鬥熱情吧。

新藥研發在臨床第2或3期時,解盲的壓力很大,若不成功,心血就付之流水。不過,台灣會做幾件事來降低風險,像是去年研發新藥在台灣從事臨床實驗逾200件,有150件來自國外,就是做高級代工;也有到某臨床階段就賣給大廠,回收資金再出發。

大學之前一窩蜂設生技科系,其實大部分學生並不適合從事新藥研發,那些工作需要有很高端的學術基礎,人力需求不是那麼大,加上台灣保健藥品不以國際為目標市場,規模太小,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是生涯規劃時要注意的。

接著,我談個別公司的例子。第一個是最近兩年募資36億元的台灣醣基公司。媒體說「醣基要當生技業的Apple」,我認為標題過於聳動,但要打造成醣藥開發重鎮倒是真的。2004年初,《Science》雜誌以大篇幅介紹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這項創新為基因藥物技術研究打開另一片新天地,也讓翁啟惠成為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翁啟惠後來將自己的十七項專利,其中包括醣蛋白、醣晶片、醣探針、分子疫苗等系列專利全部無償捐給中研院,然後中研院技術作價與業者成立醣基公司。經過兩年,目前專利數達到三十項,如今吸引海內外二十位博士專家加入,預計增加到五十位,明年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審查(IND)。

醣基與翁啟惠: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4-125135?page=1

您可能會問,到底要開發哪顆新藥?不是一顆藥,是包括治療「各種」癌症的單株抗體或免疫用藥、十六種癌症的「預防疫苗」、非侵入式快速檢測癌症的探針及藥物有效性鑑定等六大平台,每個平台都能發展出更多的產品線。台灣投入新藥研究的廠商及藥物各有擅場,但醣平台是台灣最近三年的最大陣仗,希望未來能開發結果。

第二個例子是,去年台大跟業界成立公司,進行肺癌藥物研發的例子。台大校長、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領導的肺癌研究,包括相關基因診斷、移轉機制、新藥開發及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成果在全球具高知名度,這項機會值得期待。全球肺癌每年死亡數約150萬人,佔全球癌症死亡率的18.2%。台灣肺癌發生率居10大癌症之冠,每年新增1萬多名病例。(註:專家的看法是空氣不好,過去的因,成為現在的果)

註:
1.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2.台灣的老闆沒有企圖心嗎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4673964.html
3.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6707059.html
4.評論 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4735560.html

畫雕像或畫人 @eatontung

「老師,」學生問道,
「我們是要畫出一座雕像,還是畫成一個人?」(王道維FB)
-----------------

畫雕像或畫人都可以 @eatontung

你可以畫雕像。用左腦的理智、邏輯、計算、精明、紀律與秩序,把雕像畫得逼真。當個用最少的力氣的「生產者」,或許可以很快賣出賺錢。

你也可以畫人。用右腦的情感、美感、創意、天真質樸,甚至把靈魂放入畫作,並不斷地尋找不同方法,從中學習,讓畫作愈來愈豐富。當沒有效率,也無法有效率的創作家,要小心畫作賣出前會餓死,但一旦賣出,就很有價值。

尼采曾說過:「所有夢想家消失的那一天,就是最大的災難降臨到人類身上的日子。」當夢想家,就是創作者,可能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方式,特別是「產業尋租」恐怕還要30年才會中止。努力發現自己特質,並好好運用自己的天賦。
------------------------------
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4:14-15)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危機之五:刻意忽略不支持結論的證據

做過研究或讀過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先有結論,再找支持結論的證據,並刻意忽略不支持結論的證據,是不道德的。很不幸,這種狀況常在台灣出現,還可以引起大量網民共鳴。

最近出口數字不好,股市明顯回檔,台灣競爭力大崩壞言論不絕於耳,原因不外乎是:紅色供應鏈、依賴毛三毛四電子業、惡毒證所稅、取消員工分紅,甚至不簽服貿等。我並不是說,金融海嘯不會來,而是跟產業競爭力有何關係呢?

沒錯,過去3年全球需求太熱了,是要回調了。沒錯,過去20年,每逢8年經濟就明顯回調,1992、2000、2008年都是,說不定2016年循環期又到了。問題是,蕭條的條件呢?利率那麼低;信用債泡沫小;網路泡沫不大;原物料價格崩盤;gdp佔全球13%的中國泡沫不小,但是靠出口,不是消費。所以,沒有人能講出蕭條的條件,只是看線圖說故事。看線圖會準,名嘴早就是大富翁了。

論未來經濟趨勢不是本文主題,就算蕭條,經驗告訴我們,很快就會恢復。我們回到台灣的產業競爭力的問題上。台灣產業升級是很緩慢,但崩壞了嗎?我不想太花時間,只舉兩個不支持崩壞的證據。不是看線圖說故事,也不是產業分析,是不能預測未來,是「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的證據。

第1個證據:各國出口金額衰退差異不大,仔細看,台灣出口數量還微幅成長呢!(主計處的說明稿合格嗎?),所以衰退大抵是原物料價格崩盤造成(也影響原物料出口國),而且是過去3年全球需求太熱了。

第2個證據:上市公司104年上半年盈餘比103年同期成長18%,而103年盈餘創歷史新高,比歷史第二高還高出40%。台灣上市公司103年營業淨利是1.94兆(89年時才0.4兆,次高的96年1.4兆),比102年增加3200億。半導體(含IC設計)增加1850億,電腦週邊及零組件增加480億,光電增加220億,所以現階段硬體還是很強。所以:

紅色供應鏈突然出現了嗎?出現了還創新高。
依賴毛三毛四電子業?毛三毛四說法不專業,重點在營業額對資產的週轉率。
員工配股呢?早就能配限制型股票了,但總不能回到以前暴發戶設計吧?
惡毒證所稅?台灣營所稅實質稅率10%,全球最低,主要國家還取消兩稅合一。
不簽服貿?就不講了。
名嘴、媒體的炒作能讓台灣競爭力突然消失嗎?那只是電影的傳說罷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822/675114/

日常行為,就能制止黑暗勢力 @eatontung

日常行為,就能制止黑暗勢力 @eatontung

擋人財路的三篇檢舉文(如下附)提到,股票市場除權息期間,大股東為避免課稅,跟證券商合作,透過個股期貨與股票鉅額交易,扣掉交易成本後,能少繳一半的綜所稅。文章提到,今年上市櫃公司發放約1兆元現金股利,牽動千億綜所稅,不容小覷。魯迅曾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個說法,好事壞事好像都適用。

我本著雞婆精神,隨機抽樣10檔高權息個股,查一下逃稅情形是否重演。就樣本來看,沒有去年情形,媒體還是有功效。這類事會不會捲土從來,仍值得注意。雞婆,我體會到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書中所定義的幸福:一種與美德相互一致的行動,而美德的報償就是美德本身!

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著作《哈比人歷險記》提到甘道夫解釋,他為何選擇矮小的哈比人一同抗敵。他說:「薩魯曼相信只有強大的力量才能阻擋邪惡,但我知道不是這樣。我發現,普通人的日常行為,只要是出於恩慈與仁愛,就能制止黑暗的勢力。」以此共勉。
------------------------------------
信心與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各書2:22)。

檢舉文:
第一篇:自由廣場:鉅額交易,鉅額稅損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3453
第二篇:風傳媒觀點:除權息旺季 逃稅旺季
http://www.storm.mg/article/54086
第三篇:中國時報,大戶萬張股 稅負省逾半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29000086-260202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政府應主動創造具自償性、能提高社會幸福感的工作機會 @eatontung

政府應主動創造具自償性、能提高社會幸福感的工作機會 @eatontung

南韓提出薪資高峰制度(the peak wage/salary system),在職員工達到一定年資時,每年減少薪資,但保障到退休年齡。和薪資高峰相比,減幅最高可達40%。該系統預期2017年可增加8000個職缺,如果民間企業跟進,可增加20萬個職缺。

南韓總統朴槿惠具有高度且有勇氣,她看出年輕人就業將進入冰河期,因此勇於面對問題,不惜得罪人。我認為,推出這個制度的可能原因是:1)南韓經濟成長將長期趨緩;2)明年起南韓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0歲;3)南韓的工會在勞工權利及薪資的談判很強悍,但保護老員工卻造成新進員工謀職不易。

台灣可效法南韓,運用在公部門。不過台灣工會很弱,資方會自動找新進人員,老員工則可任憑自然流失或逼退,所以民間部門的效益會遠低於南韓。依我的研究,過去20年,台灣總薪資(含海外)與企業總利潤的比值並沒有改變,但台灣基層低薪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有5個:1)過去10多年增加300萬勞動力,但製造業工作大量流失,基層居於下風;2)產業尚未明顯轉型;3)高階主管越拿越多;4)盈餘有成長,但資本家不願多給;5)政府調整基本薪資牛步化,台灣2000-2013年的基本工資漲幅只有18%,恐怕比通膨還低,遠低於南韓的185%。前兩項有待時間解決,後三項道德勸說證實無效,目前立法沒有到位。

我曾為文「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 )
,建議政府大量僱用80萬人,改變人力供需結構,以提高基層的薪資水準。這個做法也有南韓薪資高峰制度的效果。有些讀者以為這是極度左傾的建議。其實,我建議人力只運用在具自償性、能提高社會幸福感的工作,這不需要額外的政府預算。後來我又寫「台灣大膽擺脫低薪的第一槍」(沒有公開發表),具體建議如何透過查稅動作,啟動就業市場結構的正向循環。

南韓新聞: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05436-%E9%9F%93%E3%80%8C%E8%96%AA%E8%B3%87%E9%AB%98%E5%B3%B0%E7%B3%BB%E7%B5%B1%E3%80%8D%E5%B7%B2%E6%88%90%E5%BF%85%E8%A6%81-%E8%80%8C%E9%9D%9E%E9%81%B8%E6%93%87

惡言批評講出事實的人,肯定不正義!/eaton

前總統李登輝投書日本雜誌,聲稱日治時代的台灣與日本同屬一國,並無抗日之說。馬英九總統表示,做過總統的人竟說出「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賤自己」的話,他要求立刻收回發言,並向國人道歉〔1〕。   

我譴責日本發動戰爭,但不接受馬總統的說法。家父年輕時被日本徵召到東南亞作戰,當時家鄉同梯隊的幾十人幾乎死光,倖存者只有家父帶的小隊,因為他做正確判斷,走另外一條小徑。後來還是在菲律賓的叢林被俘擄,輾轉送到澳洲,大戰結束5年後才回到台灣。到家門口時已三更半夜,當他輕喚家母小名時,家母還以為是魂魄歸來。那段艱苦的6年,家母跟鄰居租了一分田種番薯,每天就吃番薯配番薯葉,然後三不無時躲轟炸,後來長子感冒發高燒,沒錢就醫,不到三歲就死了。   

我講這段是表明,家父到東南亞是代表日本作戰,因為1895年中國「永遠」割讓台灣給日本,中國的盟國美軍轟炸的台灣是日本的領土。1945年5月31日是最慘烈的日子,美國從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派出117架B-24轟炸機,無間斷轟炸台北,造成三千多人死亡,數萬人受傷與無家可歸。   

台灣人當年有8萬人直接參戰,軍屬與軍夫有12萬人,死了3萬多人。若他們是心向祖國,未何沒有進入中華民國的忠烈祠,因為他們是日本皇民。不同時代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祖國,李前總統講出事實,講出台灣人的歷史悲情,為何是「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賤自己」?知道不講,才真是作賤自己!

1998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提到,雖然人類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的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的情况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我同意大家有不同的正義觀,但不能因此放棄追求正義,我不想論斷馬總統的正義觀,但我知道用「出賣台灣、羞辱人民、作賤自己」字眼批評講出事實的人,肯定「不正義」!   

詩人余光中有首詩叫「鄉愁四韻」,寫到思念故鄉之情。我沒有長江水海棠紅的鄉愁滋味,但可以理解與同情。同理推論,若批評李前總統之說的人,能有同理同情那是台灣人無法作主與對抗霸凌所發出的吶喊,那麼外省族群的刻板認知才機會自我檢討,並與其他人互相支持,正視威權體制帶來的傷痕與陰影,一起打造一個賦予歷史記憶有尊嚴的框架〔2〕。
〔2〕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http://www.storm.mg/article/155883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思考原點 @eatontung

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思考原點 @eatontung

好久沒有讀到寫這麼好的書摘了,原來是作者自己寫的。作者娓娓道來,述說自己人生的體驗,寫下《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這本書。

中村修二1993年研發出高亮度藍光發光二極體(LED),並於1995年開發出綠光LED及白光LED,於2014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中村修二自稱「我是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的人!即使無人支持、挫敗數年,我仍鼓動自己小蝦米的魄力,用雙手帶領腦中的思考,一次次從谷底裡爬出,最後終於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中村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主張讓孩子十幾歲時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路,放手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培養自主思考的習慣,如此才能在腦海裡湧現具有開創性與發展性的有趣想法。不要用成績、薪水多寡或是人際關係左右人生的選擇,所以應廢除大學入學考試,讓大家自由選擇喜歡的大學、科系,但必須提升畢業的難度,讓對學業感興趣、努力付出的學生才能畢業。社會能創造出這樣的制度,相信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找到自我的價值。

「能發揮所長,找到自我的價值」當然是對的,但是他的成功祕訣是否適用每個人?是不是需要像中村的個人特質:做研究型工作?喜歡發呆獨處,總是陷入沉思?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無法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精英?對自己熱愛的工作熱情,對未知懷抱好奇?有堅毅韌性,有賭上所有精神的氣魄?被同事恥笑是米蟲,被主管數落,還是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

他能掙脫環境束縛,研究熱情應該是關鍵。他唸的德島大學在日本排21名,進入日亞化蹲14年(8年後日亞化就撥3億日圓經費給中村)。中間去佛大留學1年。當你沒有沒有資源,被同事恥笑是米蟲,主管數落他怎麼還沒辭職,連買筆都要課長簽名,沒有預算只好自己組裝設備,常常實驗爆炸,死裡逃生,廠商連型錄都懶得寄的環境,怎麼忍受?後來跟日亞化訴訟,顯見他不受命運擺佈的個性,後來法院判日亞化給的條件還是很差,日本的社會還是保守集體化。人生不料,他當年本來要去京瓷上班,但因妻子緣故,到當年知名度很低,又鄉下的日亞化。

我認為,每樣特質都很重要,不管是否做研究型工作(每樣工作都要研究),所以中村的故事值得「普通人」學習,也就大多數的人都適用。您認為呢?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9264/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廢除填鴨式的大學入學考試,才能改變社會
精選書摘 2015/08/18 07:50:00 發表於 • 教育 • 書摘

文:中村修二,LED研發者,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編按:中村修二,是一位日本四國窮鄉下地方長大,喜歡發呆獨處、功課普通,但從小熱愛探究事務本質的保全之子。沒有漂亮的一流大學學歷,擠不進知名大公司。求職松下電器也被以「不需要理論家為由」狠狠拒絕,最後棲身窩在一個日本四國德島縣深山裡當上班族研究員。九○年代初的中村修二,是日本四國德島縣一家中小企業日亞化學的研發員工。擁有一股對實驗室工作的熱情,對未知懷抱好奇。

在過著數十年沒沒無聞、完全不被看好的日子裡,沒有資源,被同事恥笑是米蟲,主管數落他「怎麼還沒辭職?」,連買一隻筆都要課長簽名,沒有預算只好自己組裝焊接設備,常常實驗爆炸,死裡逃生,廠商嫌他待的公司名不見經傳,連設備型錄都懶得寄的惡劣研究環境裡,忍受著種種不堪的嘲諷屈辱與冷言恥笑。憑著一路被當傻瓜的勇氣與憤怒反擊的自我激勵信念,不間斷地埋首研究。在一次次對製程的關鍵反思中,激發出中村破格的創造力,察覺關建突破點,以僅有1%成功機率的材料研發出翻轉世界的藍光,一舉反擊世人嘲笑,讓那些嘲笑者刮目相看。

一九九三年,中村修二以突破性工法,成功研發出以氮化銦鎵為基底的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被稱做「愛迪生後的第二次照明革命」,他也因這改變人類影像世界的發明,獲得「藍光教父」的讚譽。其後因不滿僵化不合理的待遇,中村敢於控告日本原公司求償,為自己爭得應有權利。而這項「非典型」作風,也讓他在日本社會聲名大噪,而成為一位獨樹一格「異類」、「怪咖」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駑鈍之材也能超越神童
從小,我就被大家說是老愛發呆的小孩。附近鄰居幫我們照相時,往往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看鏡頭,搞不清楚鏡頭在哪裡,突兀的站在人群中,也沒有任何人發現我的格格不入,因為我總是陷入自己的沉思中。在旁人的眼中,我是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怪小孩。

但我總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應該說小時候聰明靈巧、什麼都會,又會讀書、成績又好的小孩,長大反而不會有什麼大成就。那種拚命補習,只會在回家路上說著自己數學考多高分,國語和社會表現有多好,可以考上什麼有名的私立學校的小孩,長大絕對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只是大家看到說話機伶、反應不輸大人的聰明孩子,就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就非凡,也因此經綸滿腹的小孩總能受好學校的青睞。我一直認為這樣的小孩長大反而不可能有什麼驚人成就,他們也完全不會想做任何與眾不同、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充其量不過是不懂變通、跟從世俗的庸才罷了。

剷除「明哲保身」的軟弱態度
從某個角度來說,一流大學畢業、進入一流大企業工作的精英,是不斷嘗到成功滋味的人,這樣的人如果想要挑戰新事業,一定會先仔細盤算所謂的勝算,事前調查各種資料數據,算出成功的機率。也就是在動手之前,就先考量利益得失,找出各種可能失敗的因素,判斷成功率不高後,就會志得意滿、安心地提前終止計畫,這確實是非常保險的做法。但是,所謂的資料也只是過去經驗所累積出的數據罷了,就算蒐集再多的資料,也無法打開通往嶄新世界的未來之窗,當然也無法創造出令全世界驚豔的新技術或新產品。

所以即使是從明星高中、一流大學畢業,進入一流企業工作,成為公司捧在手心的精英份子,或是坐擁龐大研究經費的明星研究員,也不見得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人生若是只有成功經驗,是無法培育出挑戰百分之一可能性的堅毅韌性。
若是面對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卻沒有賭上所有精神的氣魄,如何能創造出世界級的商品,當然也無法做出讓全世界震撼的研究。因為用常識來想事情,永遠也只是個常識而已。

超越常識之處若潛藏翻轉世界的大轉機,就算周圍認為可能性極低,也要沒常識地賭上熱情。因為我們周圍往往充斥常識性的思考,而在常識延長線上的想法終究不過是常識而已,在常識裡既沒有大契機,也沒有大商機。

善用創造力最旺盛的黃金時期
我常在想,為什麼在日本難以實現夢想?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教育制度。說得更明白,日本必須廢除大學入學考試,才能改變社會。
我認為一個人頭腦最靈活的時期,是在高中到二十歲前後,但在日本,在這段期間年輕人卻必須接受嚴酷的大學入學考試。在這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卻必須渡過一段枯燥乏味、沒有任何用處的考題式學習,實在很可惜,使得創造力無法獲得培養和發揮。

這段時間其實是人生中最能產生靈感的時期,許多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與發明家,都是在二十歲左右時不斷提出開創性的構想,最後獲致巨大的成功。
相形之下,日本年輕人出發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在人生中最寶貴的期間忙著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根本無暇顧及腦中乍現的靈感,等到真正進入大學後可說已經錯失黃金時光。

我認為必須讓年輕人在這段時間放手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培養他們自主思考的習慣,如此才能在腦海裡湧現具有開創性與發展性的有趣想法,這也是我主張廢除大學入學考試的主要原因。

而且,我認為必須立即廢除大學入學考試,讓大家自由選擇喜歡的大學、科系,但是也必須提升畢業的難度,讓只有真正對學業感興趣、努力付出的學生順利畢業。現在日本的大學制度讓所有人一出生就必須陷入為考試而學習的深淵,進入學校就等於進入了死背填鴨的世界。在這樣的制度之下,真的能培養出具有求知慾的年輕人嗎?

我認為美國在四、五十年前,也經歷過與日本同樣的填鴨式教育,但美國的教育制度卻會隨著時代慢慢調整、改變。只要一察覺有更好的方式,美國就會立即朝那個方向改變。靠著靈敏的隨機應變,毫不猶豫地接受好的事物,我認為這樣的開拓者精神是支撐美國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柱。也因為社會擁有這樣的開創精神和文化底蘊,美國許多大學生都具有開創性的見地,看準自己的目標,就立刻成立新創公司,具體實現夢想。

事實上,我也聘用了四位正在攻讀研究所的學生,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想要來我這裡學習?」四位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因為想要成立新創公司。」他們全都是全美成績排名前三十名的傑出學生,也都不是我任教學校裡的學生,而是從伊利諾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各大知名大學不遠千里而來。

美國大學周邊林立著新創公司,例如惠普就是以史丹佛大學為中心的企業,更不用說,要是沒有史丹佛大學,根本不會有矽谷的高科技產業。矽谷的榮景可說是由大學教授所就造。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喜愛的事物」中找到突破點
而且,若要讓下一代在黃金年華就發展出具有開創性的創意,就必須先廢除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大學入學考試,讓年輕人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相信許多人到了某個年紀都明白,我們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但我們在十幾、二十歲,還不明白何謂人生的時期,往往以成績好壞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或是被社會以成績牽著鼻子走。但當我們到了一定年齡後,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人生時,才又赫然發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仍朝著自己喜愛的事物靠近。

學生時代成績好的人進入大企業工作,差強人意的則進入中小企業,人生的重大選擇完全和我們的喜好無關,懵懵懂懂踏入社會,工作了幾年之後,有一半的人會辭掉原來的工作,跳槽到其他公司,或是回家繼承家業,再過幾年,發現大家都不可思議地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並且看見那些始終在自己熱愛事業上奮進的人,獲得了成功。

與其上了年紀才開始做想做的事,年輕時就去做反而更能發揮,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一直認為應該讓孩子十幾歲時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路,不要用成績、薪水多寡或是人際關係左右他們人生的選擇。如果社會能創造出這樣的制度,相信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找到自我的價值。
美國社會因為有這樣的制度,所以即便是大學的中輟生也能藉由成立新創公司獲得成功,在美國只要擁有創造力與實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那是一個人人皆能獲得機會的社會。

書籍介紹
《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時報出版
作者:中村修二,1993年,成功研發出被喻為「二十世紀不可能之任務」的高亮度藍光發光二極體(LED),並於1995年開發出綠光LED及白光LED。其研發成果受到全球矚目,曾獲得仁科紀念賞、大河內紀念賞等日本國內及國際上諸多大獎肯定,並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從「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2014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我是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的人!即使無人支持、挫敗數年,我仍鼓動自己小蝦米的魄力,用雙手帶領腦中的思考,一次次從谷底裡爬出,最後終於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回憶與感謝同學-以「願」這首詩

 @eaton104.9.17

前些日子,好友在臉書貼蔣勳的:《願》。這首詩很美,是一種犧牲、專注、成全、責任、倚靠、安慰,也是一生一世的依戀。你定可從詩裡至少找到一個句子,送給你的摯愛。若找不著,可聽聽演講,或許就找得到。
我強調「學用合一」,所以首次參加高中同學會後,練習用《願》的句子,在LINE同學群組分享:

蔣勳《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7RcP39NB0
…………………
同學會是過了,但可不可能向某位同學感謝?

1.我要感謝蕭忠仁,你每天遠程騎車到校,汗流浹背,但還是為大家掃地、灑水、擦黑板,從沒停歇過。謝謝忠仁,當大家忙著張起船帆時,你默默輕輕吹動風浪。

2.陳寶丹,感謝妳。上課時老師經常逗妳,全班大笑時,我就會從夢中驚醒,少了一次被抓包的機會。這到底要謝妳幾次呢?若妳是春天,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寶丹啊,這樣的感謝夠不夠啊?

3.柴皖菁,感謝妳。當年我們沒講過甚麼話,但妳瘦高酷酷的清純模樣,為我樹立未來妻子的標準。要怎麼謝妳?如果妳是島嶼,我願是環抱妳的海洋,皖菁啊,這樣的感謝夠嗎?(妳可以起雞皮疙瘩,因為我不會游泳)

4.郭秋時,感謝妳。妳在相片裡的笑容總是如此燦爛,我怎能不展歡顏?我怎可講出「絕緣體」那麼忘恩負義的話?要怎麼謝妳?妳是笑,我願是應和妳的歌聲,妳笑得流淚,我願是陪伴妳的星光。秋時啊,這樣的感謝可以嗎?(星星離地球很遠,所以不准起雞皮疙瘩)

5.蘇淑真,感謝妳。妳的笑容總是迷人,永遠以紅紅圓臉與深情酒窩看著我們,我以為,妳是全班最健康的,看到妳,總覺明天有盼望。怎麼謝妳?我願是那月,為你再一次圓滿,好記得妳的圓臉。淑真啊,若感謝的誠意夠,請加入line吧!

6.周麗美,感謝妳。同學會後,在網路上看到妳到校分享職涯的一張投影片-化三甲同學照(2013.5.8),催促我po文:伴隨濃郁酒香的同學會。妳還沒回覆:塵封33年的照片跟盤旋心底的情感釘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講義?無暇的美麗已左旋為麗美,我能做的,就是將「無怨的青春」這首詩回送給妳。

7.林建成,感謝你。你像鄰家可愛的弟兄,為我們處理那麼多惱人的事,比少年維特的煩惱還煩惱。結下舊時的因緣。

8.黃志民,感謝你。在你的領導下,風調雨順,大家高高興興畢業。你長得那麼樸實那麼帥,令人忌妒,不知有沒有女同學暗戀著你?要怎麼感謝?有機會再跟你當同學,我就許下一願,你跟建成輪流當班長。

9.彭錢塘,感謝你。你英勇威武的樣子,老讓我覺得,別班肯定不敢欺負化工甲。要怎麼感謝你?當你走累了,我願是路旁的客棧,為你準備乾淨的枕席,供你好好入眠。

10.林勝力,感謝你。你常講笑話給我們聽,讓教室氛圍平和有朝氣。你上課經常打瞌睡,讓我可以安心打盹,雖然你是課後要幫父母工作。要怎麼感謝你?眠中有夢,我就是你的手臂,讓你依靠。

12.黃焜池,感謝你。你走路風度翩翩,揹書包也是,日子是可以這樣過的。當我心情不好,不知如何是好,想到你,可以稍稍撫慰不安的心靈。要怎麼感謝你?如果你要遠行,我願是那平坦的路,讓你瀟灑走向遠方。

13.感謝那位中國北京大學畢業的國文老師(名字忘了),她曾出過一道作文題目:假如我是….。我寫假如我是一頭牛,她的口頭讚美,增加我的自信,我後來幾乎不吃牛肉,也省了不少錢XD。

14.我要感謝嘉工,感謝化工科給我餬口的知識,並瞭解環保的重要。有了化工知識,才有後來不同領域的學習,最後謝謝所有老師的教導與同學們的切磋相長。

以上感謝詞多來自蔣勳《願》。雖是引用(附如後),但仍出自我心深處,就像婚紗是租來的,但新郎新娘可是真心真意。

《願》@蔣勳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為你再一次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我願是那路,準備了平坦,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我願是夜晚,是路旁的客棧,有乾淨的枕席,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我願是手臂,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我是應和你的歌聲;你是淚,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你成灰,我便成塵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我就再許一願,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同學回應:
彭錢塘:記得,有一次在做有機實驗時發生內鬥(焜池v.s永授)全班男同學被何經老師集合訓話中提及你我未來可能的樣子。還記得?現在,我是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帶著台灣/大陸/泰國團隊打群架,要養一起打拼的員工為利益關係者/股東服務。不能再單打獨鬥了。振東改天來桃園我做東,紅/白酒/威士忌都可喝個盡情 爽快。萬春同學辛苦了,要幫台商在東協開拓藍海啊!

童振東:彭兄,你口中道出「我愛你」,你算是很成熟了。我也記得焜池v.s永授事件,那時在悶熱房間,老師陪我們一起汗流浹背,確實是很好的學習。我以前沒看走眼遠,你是領導人物。恭喜你,打出一番天下,也感謝你為國家打拼。謝謝你的關心。到桃園會去找你。

周麗美:
白雲從不向天空承諾去留,卻朝夕相伴。
風景從不向眼睛説出永恆,卻始終美麗。
星星從不向黑夜許諾光明,卻努力閃爍。
朋友從不向對方傾訴思念,卻永遠牽掛。
給化三甲的全體同學,也謝謝振東同學,不只是文青,更誏闊別35戴的同學,能甜美的憶起那年的點點滴滴,能夠齊聚一堂,暢談年輕的青春。

童振東:喔!麗美姐才是文青。對學弟妹演講職涯,還端出三十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這不是文青?還有誰配上文青?再者,跟麗美姐詩般的文筆相比,我頂多只配上「文綠」啦!小弟在32年前就棄工學商了,但可沒背叛,在化工廠工作9年後到現在,還是用到工科知識。感謝從麗美姐而來的靈感,相信那段人生輕鬆愉快,充滿活力希望的歲月,是大家的精神原鄉,更是難以忘懷的回憶。喔!對了,麗美姐,我po文「伴隨濃郁酒香的同學會-嘉工69年級化工甲同學會感想」裡面提到,妳將「塵封33年的照片跟盤旋心底的情感釘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講義?」,妳一直都沒有跟我們分享,至少我很想知道,命題猜想到底對不對?

周麗美:哈哈!等等找適當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何老師,星期五問我説,同學怎麼沒有將同學會的相片寄給他。我向老師報告,如果不嫌我們太熱鬧,邀請他加入族群。他力馬説0k。就邀請他們一起共同參與屬於曾經走過的青春,以及對於老師而言永遠都是孩子們的生活點滴。

郭秋時:童振東呀,你什麼時候變文青了,絕緣體是啥呀?毫無印象,蔣勳的詩你背得滾瓜爛熟,畢業後讀中文系了?童振東也喜歡蔣勳,今年12/18我十度邀請蔣勳老師在協志藝術季演講,分享主題是紅樓夢,歡迎你來!

童振東:郭秋時呀,我不敢讀中文系。我在文章模組po文:伴隨濃郁酒香的同學會提提到妳是絕緣體--就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會的軌跡。泰戈爾說,那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謝謝,秋時姐。沒特別事就去。

柴皖菁:童兄,感謝你的讚美!還是嘉工的男同學有禮貌!給你一個讚!

童振東:柴姐,妳說的甚是。
----------------------------
來跟同學與蔣勳再續一緣@童振東 104.9.21

拍謝,又來找同學與蔣勳再續一緣。前貼文《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不代表我們要放棄對真善美標竿的追求。我發現一種方式,或許是不錯的切入點。

我把詩改了。願改曾,你我易位,最後段不改,如此就可向曾經幫助自己的摯親好友,道出讚美和感謝。喜樂從感恩開始,感恩從回顧出發。我常強調學用合一,我認為這是一種實踐。
……………………………………

《曾經》,改自蔣勳《願》
你曾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你曾是繁星,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你曾是千萬條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你曾是那月,為我再一次圓滿
如果我是島嶼,你曾是環抱我的海洋
如果我張起了船帆,你曾經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我遠行,你曾是那路,準備了平坦,隨我去到遠方
當我走累了,你曾是夜晚,是路旁的客棧,有乾淨的枕席,供我睡眠
眠中有夢,你就是我枕上的淚痕;你曾經是手臂,讓我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你仍是我腳邊的爐火,與我共話回憶的老年
我是笑,你是應和我的歌聲;我是淚,你是陪伴我的星光
當我埋葬土中,你是依伴我的青草,我成灰,你便成塵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我就再許一願,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是誰偷了妳的淚水?

是誰偷了妳的淚水?

我的雛菊啊,是誰偷了妳的淚水?掛在夜的帳幕上預告日出的消息。
---王道維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6002789
--------------------
是我飛去的鳥兒,奮力越過海洋,為我學習新歌,然後歸返,再為我再唱新曲。是差派風信子的蒲公英,不久日光縵爛人間,今日就要歇息,不再殷勤問候。是披星戴月的旅人,縱使路途困頓,仍然胸懷大志,直奔清晨的日光。是一批走出曠野進入奇妙旅程的旅人,他們的帳棚不斷朝著日出之地搬動,那裡的生命永不止息,是天父為他們預備的家鄉。(eaton)

分享錢理群先生的演講:大學裡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篇演講是對著中國教育人員與學生講的,但我認為,也適合台灣。內容有點長,我摘要如下。全文是簡體字,我把它翻為繁體,剪貼在最下面。

錢理群先生是中國北大的退休教授(2002),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作家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寫過多部研究魯迅和周作人的專書。因國共內亂,全家分別東西南北。父親錢天鶴曾擔任台灣農業部常次,二哥是派駐舊金山的外交官。母親到上海就不願南下,定居南京,錢理群隨母親在南京長大,三哥和姊姊是地下共產黨員。大哥從美國回歸中國,在北京清大教書。

摘要:
錢先生首先提到,人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原因是精神素質的問題,包括獨立自主能力差、缺少團隊精神,不善於和他人合作、知識面太狹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不足。這些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和考試教育的後果。大學教育應該補足這個功課。

接著,他提到一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故事。某次他在一個全國高校通識教育培訓班講完課時,一位大學老師提問,要我介紹在大學裡講這個課,怎樣有利於學生求職就業。他認為,現代職業轉換很快,很少能固定一個職業,因此至少要培養三大能力,才可以不斷變化工作和社會角色。他認為。一個是終身學習的能力,這裡包括中外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有利用文獻、工具書等能力。第二,研究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計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第三是思維能力,具有開闊性、廣泛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想像力的思維能力。

最後,他提故事說明「精緻的利己主義」。這個主義是由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培養出來。持這主義的人認為,自己的利益是言行的唯一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是指,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他接觸很多這樣的學生。精緻的、高水準的利己主義者是現在的體制最需要的人,因此,這樣的人正在被培養成接班人,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這種人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恰恰“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個人來說,其實是將自己套在“名韁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昏官。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對此毫無警戒,而我們的評價、選才機制,又恰恰最容易將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選作接班人。大學教育培養出這樣的人,不僅是失職,那是會對未來國家發展帶來不可預計的危害,從根本上說,是犯罪的。
-----------------------------------

錢理群:大學裡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2015-08-09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Y1NTIyOA%3D%3D&mid=207117518&idx=2&sn=88a4b6334a171d8dfed501d51d4dd51f&scene=5#rd

大學教育與就業

07年有兩條新聞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說第一條。這是暑假以後新學年開始的一個報到,說是大學新生一報到,有些學校領導就約見學生家長,提出現在開始就要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做準備,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的訓練和指導,好像我們北大還有專門的組織,指導學生根據求職的需要來設計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還要讓這些學生提前和招工單位的人事部門見面,以便公關。這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我曾經感慨應試教育之外的教育都進不了中學教育,現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機:要求大學生按照就業的需要來設計自己的大學生活,與就業無關的教育是不是也進入不了大學教育呢?

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個全國高校通識教育培訓班講我在大學講魯迅的情況。講完了一位大學老師舉手提問題,要我介紹一下在大學裡講魯迅課,怎樣有利於學生求職就業。我當時聽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裡卻涼透了。我無意責怪這位青年教師,因為他在上課的時候別人也這麼問他:你這個課和就業有沒有關係,有關係我來聽,沒關係我不來了。這就非常可怕。當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說大學不能成為職業培訓班。我想北大還不至於,然而北大也有這個趨勢,今天的整個的教育是圍繞著應試和就業來展開,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實。
這裡涉及一個嚴重的,我們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業和大學教育的關係問題。我曾經多次對80後的大學生講,我非常同情你們這一代,你們中學碰到應試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又面臨著畢業以後可能沒有工作。這在過去沒有過,都集中到你們這裡了。我1956年中學畢業考大學,當年大學招生人數比中學畢業人數要多,我們那一代人不存在應試問題。再早幾年,我想蔡恒平他們那個時候,可能也不存在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你們恰好碰到了,兩個東西都給你們遇上了,這是這一代大學生所必須面臨的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否認就業問題給我們大學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正是這一嚴峻的現實,出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論調,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澄清。這裡我想談談對大學教育和就業關係的四點看法。

首先,我認為大學就業難,確實暴露了大學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大學應該進行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上的更新調整。這是大學教育改革必須有的一個內容。

第二,我們要具體分析一下,大學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原因在哪裡。在我看來,一個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質的問題。很多就業單位,對大學生的素質有許多批評,我覺得我們大學生應該聽一聽這樣的批評。他們主要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一個是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差,一個是缺少團隊精神,不善於和他人合作,還有知識面太狹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不足。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精神素質問題。而這種精神素質問題,就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後果。正是因為這樣,大學教育就應該補這個課。中學的應試教育造成了你們這些毛病,這些弱點應該在大學裡彌補,大學不僅僅使你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技術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健全發展的現代公民。如果不著眼於這一點,只是按職業知識、技能的要求來設計自己的大學生活,那麼,你們中的許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學成了應試機器,到大學又成了就業機器,這樣來度過自己的青春時代,且不說會影響自己一生的長遠發展,單就個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個問題,我們對就業問題的看法,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眼光。我們常說未來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資訊社會,這個社會有什麼特點呢?就是職業轉換很快,很少有固定一個職業的人,因為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知識的發展,不斷有一些新的專業、新的課題、新的職業出現。這使得每個人必須不斷變換自己的職業、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是現代知識、資訊社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這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我們那個時代分配到哪裡,就永遠不動了,一輩子做這個事兒。現在不行,它是不斷變換的。你們可以問問蔡恒平這些師兄,他們從北大畢業以後換了多少職業。他們現在的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都不是在北大學的,但北大訓練了他的基本觀念、能力,他們就能不斷地變換自己,適應社會發展和自我發展的變化著的需要。這就是說,未來的知識社會、資訊社會對人才是有自己的要求的,簡單地說,它要求兩種能力,一方面,應變能力要強,一方面創新能力要強,這是新的人才觀。如果你過早的只顧及某一個職業,某一方面的訓練、過分狹窄的訓練,就不能適應未來的競爭。未來社會的競爭,是一個素質的競爭,一個學養的競爭,一個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的競爭。因此僅僅從就業的角度來考慮,也應該為自己設計一個全面的發展的規劃。

在我看來,大學裡,除了我剛才說到的一些精神層面的問題、要成為現代公民之外,至少應該具備三大能力。一個是終身學習的能力,這裡包括中外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有利用文獻、工具書等能力。第二,研究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計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第三是思維能力,具有開闊性、廣泛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想像力的思維能力。具備了這三大能力,你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強了,可以不斷變化自己的工作和社會角色,這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大家放棄這一點,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場需求,把自己的視野、知識面、能力訓練弄得非常狹窄,那麼即使取得了一時之效,可能找到了一個工作,但是底氣不足,在持久競爭中遲早要被淘汰。所以我要提醒在座的諸位,你們已經吃夠了應試教育的苦了,在應試教育之下,你們的學養、素質已經非常的狹窄了,如果在大學裡再浪費大好時光,再只關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對自己長遠發展的培養,那你是目光短淺,你要抱恨終生。第四個方面,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具體技能培養的問題,但我覺得只要在工作之前進行訓練就行了,大家必須建立終身學習,終身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理念。具體的培訓是可以通過訓練班來解決的,不是在大學裡來解決的。大學適當開一點這種課我也不反對,但大學主要的,我想還是我剛才所提到的兩方面的發展,一個是作為人的現代公民的全面發展,一個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否則的話,眼光狹窄地把我們的大學辦成一個職業培訓班,那可能再度耽誤大家,而且可能整個地耽誤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條新聞。

大學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才尖子?

第二條新聞也讓我吃了一驚。說新生未入學,家長和學生就忙成一團,通過一切途徑,找各種關係以求打點、照應。據說很多大學生,還沒上大學,就開始打聽,大學英語課,是某某老師教的?哪個給分數高?團委和學生會哪一個比較有前途?評獎學金是不是只看成績還要在學生會混得很好?還沒進學校就開始打聽這些消息。據說有一個沒有正式報到的新生,把學校裡主要領導、團委書記、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這真讓我目瞪口呆。公關思維、搞關係思維,已經滲透到大學一年級學生中,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和我們北大是有關係的,人們經常說北大是全國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養尖子,要培養精英。我自己並不一般地反對精英,但是就我個人來說,我更重視非精英,更重視普通的學生。正像魯迅所說,可能有天才,但是沒有泥土就沒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但是像北大這樣的學校,培養精英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現在需要討論的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精英,或者我們每個同學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什麼樣的尖子?這個問題是更加重大,也許是更加嚴峻的。

我現在恰好對這些尖子學生非常擔心——當然不是全體——但是相當一部分尖子學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讓我感到憂慮。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創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講時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我剛才說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指什麼呢?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說,我接觸了很多這樣的學生,甚至覺得這都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典型,是可以作為一種文學的典型來加以概括的。下面就是我的文學概括,並不具體指某一個人。比如說吧,一天我去上課,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他對我點頭微笑很有禮貌,然後我開始講課。在一個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對教學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講到哪裡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這個學生總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應,點頭、微笑,等等,就是說他聽懂我的課了,我很高興,我就注意到這個學生了。下課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來,說“錢老師,今天的課講得真好啊!”對這樣的話,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對我的課大加讚揚,但我總是有些懷疑,他是否真懂了,不過是吹捧而已。但是,這個學生不同,他把我講得好在哪裡,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全在點子上,說明他都聽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實說,老師講的東西被學生聽懂了,這是多大的快樂!於是我對這個學生有了一個好感。如此一次,兩次,三次,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次他來了:“錢先生,我要到美國去留學(課程),請你給我寫推薦書。”你說我怎麼辦?欣然同意!但是,寫完之後,這個學生不見了,再也不出現了。於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點頭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資!這就是魯迅說的“精神的資本家”,投資收穫了我的推薦信,然後就“拜拜”了,因為你對他已經沒用了。這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行為,都從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準,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評他嗎?我能發脾氣嗎?我發脾氣顯得我小氣,一個學生請你幫忙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學生有這個水準啊。但是,我確實有上當受騙之感,我有苦難言。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養出來的一部分尖子學生。問題是,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人才”,是我們的體制所歡迎的,因為他很能迎合體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這裡。那些笨拙的、只會吹牛拍馬的人其實體制並不需要,對不對?就這種精緻的、高水準的利己主義者,體制才需要。這樣的人,正在被我們培養成接班人。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我最擔心的問題。我講這番話的意思,也不是要責備他們,這也不是這些學生本身的問題,是我們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這是我們弊端重重的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結出的惡果,這是“罌粟花”,美麗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覺。

我今天講這番話是希望在座的同學,你們應引以為戒,並且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準,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的要害,就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恰恰“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個人來說,其實是將自己套在“名韁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而我們的大學教育,我們北大的教育,培養出這樣的“尖子人才”,就不僅是失職,那是會對未來國家、民族的發展帶來不可預計的危害,從根本上說,是犯罪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對此毫無警戒,而我們的評價、選才機制,又恰恰最容易將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選作接班人。在我看來,這構成了中國大學教育,特別是北大這樣的重點大學至今未引起注意的重大危機。我個人,退休以後,在一旁冷眼觀察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北大的教育,最感憂慮的就是這個問題,但我一直沒有機會提出來。因此,我要感謝今天的座談會能讓我說出自己鬱結已久的焦慮。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特別需要憐憫

這篇報導提到,天津港爆出中國殺雞取卵式的拚經濟特色。港區危險品有一項700噸劇毒的氰化鈉。2001年中國的氰化鈉出口5284噸,2013年達77054噸,出口額24855萬美元。中國一直是全球黃金、鉬、鉛、鋅等有色金屬的最大生產國,這是敢犧牲環境、人命,敢大量開採低品位貧礦,敢採用氰化鈉而取得的「成就」。內蒙古一家黃金生產公司2014年採礦量2310萬噸,生產黃金5.1噸,每月消耗氰化鈉2000多噸。這種工藝可推升產量,但對環境造成毀滅性污染,產金大國不敢用。




我認為,中國需要憐憫,特別需要上帝的憐憫。我算一下,每公斤出口價96元,價格還算不錯,但就算把賺到全用在環保,也無法恢復環境。看看照片中的毒水顏色,摸著膝蓋就可以知道。



氰化物通常用於:1)紡織纖維合成,常見的聚丙烯腈(acyl nitrile,所以單體很毒啊)。腈通過水解可以生成羧酸;通過還原可以生成胺等;可以衍生出其它許多的官能團來;2)黃金等有色金屬的提取;3)電鍍和去鏽。另一個用途是毒魚或毒人。毒人通常用於恐嚇要錢,多年前曾發生過葡萄王飲料被摻毒的事件。
我唸小學時,有位鄰居經常用氰化鈉到溪裡毒魚,然後放生番薯解毒,當昏死的魚活起來,就分送給鄰居吃。我也吃過幾次,還好沒死。後來讀中學時,才知道氰化物是一種劇毒化學劑,於是我常在它的旁邊畫個骷顱頭,就算分子式或原子構造式也一樣。環保署到民國
79年,才公告為列管有毒化學物品(永遠慢半拍)。我那時聽老師說,中毒會心臟麻痺,不過我查資料不是如此,會死得很痛苦()



後來更知道,氰化物最毒的是氣體,教科書說帶有淡淡的苦杏仁味(有四成的人因基因差異,聞不到味道)。氣態的氰化氫容易經由鼻腔吸入肺部,溶於血液中並分布至全身組織。氰化物的毒氣代號為AC(氰化氫)與CK(氯化氰),二次大戰時,德國用氰化氫毒氣屠殺猶太人;兩伊戰爭中,用來殺死伊拉克北部庫德人。氰化物氣體的密度小於空氣會上升,所以無法離開氰化物氣體區域,要盡可能靠近地面呼吸,但德國運用密閉環境殺人,怎麼躲都沒用。



大自然很奇妙,很多植物水果存在氰化物,但都可處理,或是自行除去。像是樹薯、皇帝豆與苜蓿的亞麻氰醣苷,以及櫻桃、苦杏仁、桃、梨、梅子等薔薇科植物的苦杏仁氰醣苷,兩者對熱十分穩定,即使經烹煮也毫髮無傷。樹薯除了簡易的煮沸、烘烤、曬乾以抑制β-葡萄糖苷酶外,還必須經由磨碎及漂水的過程把尚未水解的亞麻氰醣苷溶出,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性。梅子中高濃度的氰醣苷必須藉由醃漬過程中跟隨汁液流出組織,才能降低氫氰酸的釋放量及毒性。更年性果實如香蕉、蘋果、番茄等,在後熟階段大量形成乙烯時,也產生對植物的細胞色素氧化酶構成威脅的氫氰酸。為了應付這危機,植物能把氫氰酸代謝為20種胺基酸之一的天門冬醯胺,因而能解除被氫氰酸毒害的命運。



氰化物可以是無機物,也可以在分子中引入氰基,生成有機氰化物,即腈。狀態可以是無色氣體,如氰化氫或氯化氰,遇水變成氫氰酸;或白色透明結晶,如氰化鈉或氰化鉀;或液體,氯化氰在12C以下呈液體。氰化鉀和氰化鈉遇酸(硫酸鹽酸都會)產生氫氰酸,在潮濕的空氣中,會水解產生氫氰酸。



: 氰化物估計0.050.3公克即可致命。若吸入546ppm的氰化氫氣體,10分鐘後便會死亡;暴露於110ppm氰化氫一小時後便會有生命危險。急性中毒分為輕、中、重三級。輕度中毒表現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狀,有苦杏仁味,唇及咽部麻木,呼吸加快、煩躁不安、頭暈、虛弱、頭痛、心跳過快。繼而可出現噁心、嘔吐、震顫等。中度中毒表現為,急迫性呼吸困難,但皮膚、粘膜反而呈鮮紅色,不是黑色,此種情形也見於一氧化碳及硫化氫中毒。且其他氰化物中毒症狀加重。重度中毒表現為意識喪失,出現強直性和陣發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張,血壓下降,休克,尿、便失禁,常伴發腦水腫和呼吸衰竭死亡。嚴重氰化物中毒的倖存者,可能有心臟與大腦損傷的後遺症。

麥當勞要出走嗎?@eatontung

麥當勞要出走嗎?@eatontung

麥當勞在民國73年到民生東路成立第一家店。最近聽說要賣,於是各路人馬評論一堆,從台灣經濟差要退出,美國員工抗爭會漫延,甚至說是被時代超越。這些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我之前po文提到,台灣的危機之二:不根據真實數據討論事情,又增加一條。

實況是,麥當勞不是要賣掉,只是把自營店賣出,轉為加盟店。要知道麥當勞在美國的加盟店佔比已經90%,全球則81%,台灣才13%(直營360間,加盟53間),怎能不轉呢?特別是,執行長換不久,改賺進貨價差、權利金及租金,可以美化短期盈餘,也省下管理員工的麻煩。

台灣麥當勞單店年營收4100萬,單店稅前賺330萬,還是很賺錢。不過,相對於7-11單店年營收2900萬,單店稅前賺205萬(不含轉投資收益),就不是那麼優秀了。

雖然台灣麥當勞還是很賺錢,但近年沒甚麼成長。其原因主要是,薯條漢堡一成不變,難與多樣化選擇的新興外食相比;麥當勞價格價格一直沒調漲,相對便宜了,跟較貴的精緻外食相比,無法受到有錢的年輕族群青睞;最重要的因素是,更便宜的超商搶業績。7-11過去5年盈餘由57億成長到102億,翻了一倍。

較貴的多樣化精緻外食及更便宜的超商正在夾攻麥當勞,跟台灣目前的產業處境相似,台灣要加油啦!我認為,這才是我們要擔心的事。

介紹《蝗蟲效應:為何消除貧困需要終結暴力》@eatontung

介紹《蝗蟲效應:為何消除貧困需要終結暴力》@eatontung

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今天在臉書提到《蝗蟲效應:為何消除貧困需要終結暴力》這本書。我查些資料,做了簡單書摘,並思考台灣問題的某些癥結。

**書摘

《蝗蟲效應:為何消除貧困需要終結暴力》(The Locust Effect: Why the End of Poverty Requires the End of Violence),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師Gary Haugen和客座教授Victor Boutros合著,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本書從1994年發生在盧安達的屠殺事件談起。教堂內的被害人幾乎都是赤貧之人。全世界有近二十億的赤貧階級,不管其多麼努力想改變自己的處境,也不管國際社會透過糧食、醫療、教育等企圖改變現狀,只要沒有刑事司法制度的保障,日常化的掠奪、性侵、人口販賣、奴役等暴力犯罪,將會剝奪所有效果,就像蝗蟲災害一樣,赤貧受殘害後,幾乎是無法復原。

於是,本書對貧困問題進行基本分析:1)儘管全球經濟明顯增長,貧窮為何還是嚴重?2)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前者關注解決方案為何無效。後者集中在如何改善物質條件或建立制度,讓貧國擺脫貧困。作者認為,反貧困的基本前提是:人身安全,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透過實際方法保證這個前提會存在。暴力是反貧困運動的根本問題。反貧困要取得進展,政策制定者要先考慮暴力問題。本書以泰國、玻利維亞、印度、尼日等國的真實故事,描繪暴力對反貧困的負面影響。

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權保障都是透過三階段:宣言、公約與具體計畫實現。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60年代的兩公約以及公約的國內法化,實現前兩個階段,不過最後階段卻遭到頓挫。不過,書中說明改革法律和公共司法系統,如何能夠產生真正改革效果。

最後,李教授質疑,本書的許多成功案例展現曙光,但前途能如此光明嗎?以台灣為例,不斷被殖民且企圖克服殖民、面臨兩公約的落實困境、缺乏踢出臨門一腳的社會菁英,因此雖歷經改革,但每個階段都留下遺憾。本書所論及的點滴,還是可以為台灣留下反省的材料。

**台灣問題的某些癥結(我個人的看法)

台灣的困境除了不斷被殖民、兩公約的落實困境及缺乏臨門一腳的社會菁英外,還是有執行力的問題。

台灣人最會做計劃了,特別是公務機關。施行計畫在法令推出前後就會出爐,但通常不久就束之高閣。不光這事,很多領域皆然。原因是,1)計畫由沒有經驗者擬定,過於理想或為抓住重點,根本不可行;2)人力經費不足,無力執行;3)不知道應與時日進,定期修正;4)碰到阻力就龜縮,同批人員也無力突破;5)根本是保護既得利益者;6)最糟糕的是,計畫是為應付用的,根本不想稽核實施狀況。

沒有使命感,就沒有企圖心,就沒有執行力,這是台灣進步緩慢的主因之一。可是使命感要從何而來?能從背多分的公職考試生產出來嗎?還是從沒有領導力的總統喊出來?還是可以靠其他的祝福管道產生出來?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為何課本沒有「陳澄波」?點閱4.0萬

貼這幾篇,不是為傳播仇恨,而是希望讓歷史教育回歸原有的面貌,讓學生可以正面面對歷史,培養更深刻的思考能力、事實掌握及解釋能力,更希望因此,台灣未來是一個自由發展,有正義、愛心、尊嚴,充滿人情味的社會,而不是充滿仇恨、猜忌和敵人的社會。

為何課本沒有「陳澄波」?點閱4.0萬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9
另一篇: 請教故宮:「陳澄波」是怎麼死的?點閱13.0萬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485
另一篇:陳澄波.二二八.此恨綿綿無盡期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1067

反課綱事件再一次突顯國民黨的偽善

【南方朔:語言、思想與時代】

反課綱事件再一次突顯國民黨的偽善2015-08-13 12:30

「偽善」即是中國古代所謂的「鄉愿」。偽善混淆了是非善惡,它的生命核心處即全部腐爛。「一個反動保守的政府,乃是一種組織化的偽善。」黑箱課綱事件正顯示出國民黨政府是「組織化的偽善」。
南方朔

在人類的行為裡,「偽善」(hypocrisy)乃是最麻煩、也最難對付的一種惡劣品質。而現在的台灣政治就是「偽善」當道。

所謂「偽善」,就是它表現得好像很善良,但那種善良卻是虛假的。它對許多事情,做的是一套,但做的不能也不敢明說,遂用善良的甜言蜜語來包裝,俾達到以假亂真、混淆問題之目的。

偽善的世界,最後只剩權力

「偽善」即是中國古代所謂的「鄉愿」,因為它混亂了是非對錯,因此古人遂說:「鄉愿、德之賊也」。

對於「偽善」,有兩位思想家做過深刻的思考,並留下重要的觀察。一位是近代德國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她指出過:「犯罪及罪行由於是非對錯清楚,它可以透過與人碰撞,使人瞭解到何謂邪惡;偽善則不然,它混淆了是非善惡,因此它在生命的核心處即全部腐爛!」

鄉愿和偽善的世界,是個沒有價值的世界,最後只剩權力。因此人類最邪惡的,乃是所謂的「偽君子」!

而十九世紀英國重要改革首相狄士雷利(Benjamin Disraeli),也對政治上的偽善有過深入的觀察。他說:「一個反動保守的政府,乃是一種組織化的偽善。」這種政府由於價值已混亂,當然做不出任何的事,謊言充斥。

把學生當下台階踐踏

我之所以談偽善這個題目,乃是今天的國民黨政府偽善謊言充斥,早已成了「組織化了的偽善政府」,它的邪惡已不再只是表面,而是從核心即已腐爛。由黑箱課綱事件,即可看出它的偽善手段:
當黑箱課綱事情鬧大後,教育部對這個問題不去面對,而是用技術性的手段,新舊並存,而且不教不考來唬弄過關。這是一種以「假讓步」來達到「真夾帶」的欺騙伎倆,這也是另外一種闖關的操作手法。

當此案鬧大後,教育部各種溝通的動作做得很足,但真正的溝通是誠懇的對話,教育部的「溝通」只是要堅持自己是對的。因此教育部的溝通只是一種表示它很尊重別人的表演而已。不去真正面對問題,而只在動作及表面上想要占便宜,這就是典型的偽善手法!

再例如教育部亂抓學生和記者,已經理虧在前,它又大動作的表示將對這些人提告。學生侵入官署,在抗議行為上乃是「妨礙式行為」(obstruction),只要沒有放火破壞,民主國家都只會驅趕處理,而不會用法律來究辦,而台灣則是既抓又要提告,使得輿論大譁,罵成一片。

最後教育部為了下台,遂表示如果哪些學生認錯,它會考慮不提告。這是更厲害的偽善,自己做了錯事要找個下台階,卻要學生認錯,它以踩別人來顯示大方,要不要辦是它自己的事,但它卻不這麼做,而要踐踏別人,以表示它很仁愛寬厚。這種以踐踏別人來下台的操作手法,假惺惺得只讓人覺得噁心。這不是偽善,什麼才是偽善?

學生們答覆是,他們參加反黑箱課綱運動,心裡早已有了被打被辦的準備,因此他們不會認錯,該認錯道歉的乃是政府。這些高中生小孩,比起教育部長這種大人,真是高明太多了!

特務摸底老伎倆

而現在課綱事件已造成學生的自殺死亡意外,對於學生的自殺,政府當然要撇清責任。我無意追究太多細節,只想談政府以「關心」為名,實為「警告」、「騷擾」、「恐嚇」的老伎倆!

在台灣,長期以來國民黨早已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學生或市民參加了不該的活動,特務的報告就會到他們機關、學校老師、服務單位,甚至轄區派出所,就會有人來拜訪表示「關切」。這些關切的紀錄,最後都會集中到有關的安全單位,建檔管理。

這些表達「關切」的人,除了要問清楚你為何參加那種活動外,都還好心的要你少惹麻煩,學生就要好好念書,社會人就好好工作,不要毀掉自己的前途。「關懷」事實上是「摸底」和另類的「強壓」和「警告」。

就以林冠華同學為例,他成了反課綱微調北高盟的發言人後,表現積極,又和占領教育部長辦公室有關,於是他家裡當然「關心」的各種拜訪增多,甚至警察局也來關心。於是家長承受到壓力,遂對兒子的行為不以為然,林也曾被父母指責。可能是受到了太多這種「關切」的壓力,原本躁鬱的他,遂陷入心理低潮。林冠華最後燒炭自殺,表面看是他自己的選擇,但深入來看,教育部等單位終究難免有間接殺人之嫌。

以「關心」為名的殺人手段

人有各種各式,有的人是愈打愈強,但一個中學生小孩,生命經驗本來就不多,一被過度的「關心」、「騷擾」和「威脅」,他們就無法承擔。以「關懷」、「關心」為名的「騷擾」和「威脅」,那是另一種殺人的手段,那是以「好心」為名的殺人!它「關心」林冠華,動員許多人去「關心」,事實上是「騷擾」和「威脅」,最後逼死了人。

創造能思辨的歷史教育

創造能思辨的歷史教育

台北大學師培中心副教授宋佩芬為文「創造能思辨的歷史教育」,她主張應讓歷史教育扮演起養成關注正義與多元文化等核心價值的角色,並呼籲教育部應打破「誰上台,誰重寫歷史」的宿命,讓歷史教育回歸原有的面貌,教科書應厚一點,給學生閱讀,老師不用花很多時間講述,應著重在引導思考與討論,而大考可以考:著重「思考能力、事實掌握、解釋能力」的申論題。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0812/667622/%E5%89%B5%E9%80%A0%E8%83%BD%E6%80%9D%E8%BE%A8%E7%9A%84%E6%AD%B7%E5%8F%B2%E6%95%99%E8%82%B2

剛剛在網路上讀到葉芸芸:「我們的父祖輩埋葬自己的歷史,而我們成為沒有歷史的一代人。」(如下網路文) http://forum.ruten.com.tw/replylist.php?article=8264415

我認為,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忘記。我不知道上課時,閱讀與討論這類材料會不會很精彩,可不可以提升學子的「思考能力、事實掌握、解釋能力」?
-----------------------------
網路文:

朋友參與了一個在綠島的營隊,傾聽了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自白,才剛坐下不久,「你對於白色恐怖的瞭解有多少?」他劈頭就問,我一時無語,甚至不敢回答,
「就大概是箝制言論,然後關了很多人之類的吧。」
「先跟你說個我聽完直掉淚的故事,」她說,

「有個受難者叫陳欽生,他是馬來西亞到成大唸書的華僑,從22歲被關到34歲,在監獄中三度求死。在他入獄後多年,他的媽媽來到臺灣要去監獄看他,但申請了很多次都沒有申請通過,因為他媽媽不會講中文,所以國民無法監聽他們的對話,他既想要見他媽媽又不忍心媽媽長途跋涉從馬來西亞到綠島看他,但他媽媽申請多次後通過了,他在監獄看到他媽媽感到意外又驚喜,但他不敢掉淚,因為他怕年邁的媽媽看到他哭會更擔心他,在通話完後,走出探監室,他才敢掉下眼淚...」這只是白色恐怖裡其中一個小故事而已。

接著他拿出手機裡的相片,說這是當年關政治犯的監獄,問我猜一間關多少人,我說四五個吧。「20到30人一間。」想像三十人擠在這個小小的房間,別說生活,連睡覺都很有困難,「他們輪流睡覺休息,因為空間太小,有人躺著就有人必須站著,然後你有看到那個馬桶嗎?除了上廁所,那個馬桶水也是他們洗衣服的水。」這是當年政治犯的生活,一關就是十幾二十年。有人說他們就是因為做錯事才要被關啊,想像一下,今天你說了一句還權於民,然後就被關進連睡覺都有困難的生活二十年,做錯事?

「你知道施儒珍嗎?」「不知。」「那你知道知道安妮的日記吧?他就是台灣版的Anne Frank」在二二八的清鄉白色恐怖年代,他和同志分別成為軍警單位獵捕的對象,自認思想無罪的施儒珍展開逃亡,他先躲到親舅舅家三天,但卻被國民黨以窩藏罪名判舅舅三年的牢獄。

接著由胞弟施儒昌掩護回家,藏在柴房的隔間牆內。這是在軍警抓人較鬆懈的日子,他們不會注意屋內的空間長度,於是另隔出一道假牆,留下二尺寬的躲藏空間,內放尿桶,供哥哥躲藏其中。每日拆部分磚塊送飯,傍晚五至七點天黑前,讓施儒珍出來放封活動,夜晚再回夾層內,以相思樹燒的灰燼混合水泥再封牆,完全不著痕跡。這樣子長達十八年,最後於一九七○年罹患黃疸病逝於自囚家中,草草埋葬於屋後,不敢聲張。施儒珍自囚期間,歷經了父母被抓去嚴刑拷打;透過牆上的小洞,他親眼看到妻子被警察強暴;父親後來被車撞死;妻子被誘拐到台北賣淫;弟弟自殺身亡。他自囚期間,只有弟弟與媽媽知道,其他所有親人到死都不知情。

很多人說國民黨這是必要之惡,因為當初中共的威脅,不得不整肅內亂,箝制思想。「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這種威權統治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也造成了許多悲痛的故事。好,或許那時的情勢是一種必要之惡,也對許多受難者造成一輩子的傷痛,但憑什麼讓這段屬於台灣人的歷史消失在這一代人的心中,憑什麼這些故事不是在課堂上拿出來引以為戒,而是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造訪受難者家屬,一次又一次地翻出那些痛苦的回憶,為的是什麼?只是為了要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了解台灣,認識台灣。憑什麼這些傷痛只讓所有受難者家屬在心中獨自承受,而反課綱竟成了一種政黨對立分化的策略?

記得國中上歷史課時,我們常常遇到問題發生大事件時,還是會自己問自己「那台灣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教導台灣史考很少,不重要不用背?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教育法國大革命比較重要,納粹入侵比較重要,白色恐怖只是一個小事件?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漸漸地洗腦成認為台灣的歷史定位模糊,不值得探究?

國中時,歷史課本還有提到白色恐怖一點點,現在家教學生的歷史課本裡,竟然在本文中沒有出現,只在自修的「歷史小櫥窗」中帶過。那些受難者家屬的傷痛,那些監獄無法睡覺的日子,那些用馬桶水洗衣服的污辱,那些自囚到家破人亡的歷史,竟然只值台灣教科書的「歷史小櫥窗」嗎?

課綱危調
代表著人權的公民課本,總是在講人民應有的權利義務,竟然把台灣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權迫害拿掉?公民與社會?歷史課本的去脈絡化,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事件,漸漸塑造成一種必要之惡?而絲毫沒去思考時代洪流背後的影響?

亞美尼亞大屠殺今年一百週年,仍在極力尋求世界各國的認同,當年死亡人數近一百五十萬人,土耳其政府至今仍不承認這項堪比納粹集中營的罪行,世界上竟然只有二十幾個國家承認這場種族滅絕的災難。

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努力認識自己的過去,承擔它,努力尋求各國家在世界上的歷史定位,而我們政府竟然還在企圖抹煞屬於人民的過去,從教育層面灌輸意識形態,塑造民族主義對立民族主義的詭異現狀。然後還能大言不慚的說台灣言論自由,台灣公開透明,台灣是民主的國家。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忘記。」正在忘記捨棄歷史的我們,何以談原諒?「我們初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合法理性抗爭,但是媒體就是不報,明明就敗訴了還可通過,眼看八月就要上路了,為什麼每次不採取這種激進政策,總是得不到關注?這是堪稱邁向實質民主化的台灣嗎?」反課綱學生代表張玟榕說。拜託政府高抬貴手饒過我們這代人吧。

走出綠島監獄,「綠島的星空好美啊!」她對著其中一位受難者說。「對啊!其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呢。」
http://forum.ruten.com.tw/replylist.php?article=8264415

使用更正面的道德價值來感召

近日洪秀柱的官方臉書上,屢遭惡意攻擊,更有人將洪的照片合成在裸照或交媾圖上。洪辦發言人徐巧芯呼籲,蔡英文與洪秀柱同為女性參選人,應該一起來遏止低級選風,讓這場選戰回歸理性、中道、政策辯護,但很不幸仍發生這樣的惡意攻擊事件。
http://www.storm.mg/article/62601

我認為,很少台灣人會認同這種文宣方式,若兩邊陣營因此相互指責,那也是低級,因為尚未確知到底是對手、支持者、胡鬧者或對岸間諜所為?而洪辦的呼籲「應該一起來遏止低級選風,讓這場選戰回歸理性、中道、政策辯護,但很不幸仍發生這樣的惡意攻擊事件」這類既八股,又暗藏算計及不信任等意識的話,卻又低估了善用處理這類問題效益的可能性。

若我是洪辦,我不會牽扯到對手,如此只會帶來不信任感。我會使用更正面的道德價值來感召,爭取更多人的同情和認同。世界過去二百年來的社會運動,有哪一場成功的社會運動,不是建立在強大的道德正當性之上,然後在社會形成巨大的道德壓力,從而迫使當權者讓步,甚至產生根本的社會及文化變革?

所以,我的呼籲會是:我們相信台灣人不會認同這種方式,自然也不會相信,對手會認同。台灣人希望未來是一個自由發展,有正義、愛心、尊嚴,充滿人情味的社會,而不是充滿仇恨、猜忌和敵人的社會。讓我們一同譴責這樣的行為。

蔡英文最近跟反課綱學生說的一段話:不要因為意見不同,就彼此對立,我相信真正支持蔡英文的人,必然認同我的呼籲。最後,我再講一點(註),生活中只剩下敵人和仇恨的人,每天都在網上攻擊別人的人,怎麼可能有愛,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朋友,怎麼可能去完善自己的靈魂?這是常識。道德心理學早就告訴我們,充滿仇恨或充滿自卑的人,沒法活得好。敵人意識伴隨的必然是權鬥、自保和猜忌,必然會不斷地處於一個尋找敵人的過程,最後導致內部無止境的分裂。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共產黨。大家對此有興趣,可以去讀一讀高華先生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註:引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最近在香港立場新聞(standnews)的為文討論香港的抗爭主體。

央行調整房市信用管制,是打假球?@eatontung

央行調整房市信用管制,是打假球?@eatontung

央行改變「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購置住宅貸款及土地抵押貸款業務規定」部分規定。央行表示,此次修正主要考量,不動產授信集中度下降、房貸成長平穩、特定地區及高價住宅之貸款成數下滑,顯示金融機構已審慎控管不動產授信風險,加上近期不動產持有稅逐步調整,且房地合一稅制將自明年初實施,不動產投機需求減弱,房市交易趨緩,並以自住需求為主,希望這項措施推動後,有助房市健全發展。
http://www.storm.mg/article/62458
-----------------------------------------

央行調整房市信用管制一事,我的感想是:

1. 新聞標題寫著是為拉抬經濟,這種比微調還小的調整哪能拉抬經濟?我希望,調整目的不是給執政黨面子,不是順勢做樣。
2. 央行的天職是控制通膨、維持金融穩定、促進充分就業及經濟發展,其工具為金融市場的利率水準及貨幣供給,既然已有房市放貸總量管制的機制,怎會處理某些行政區的最高貸款成數等芝麻蒜皮小事?央行的經濟博士如雲,不知道為何做這些無關宏旨的小事,難道不會仰天長歎?
3. 台北市的租金報酬率現只有1.5%,考量未來通膨、折舊、維護費用及持有稅,預期報酬已經跟10年公債殖利率相當,因此房價已在高檔。在房價高檔時,推出信用管制,不久接著調整標準,請問央行總裁,您最先設定的管制動作會不會太慢了?或只是一直在打假球?我認為誠信是目前執政黨失敗的主因,若只是打假球,難道大家都是笨蛋,看不出來嗎?
4. 雖說調整造成的影響不大,這種宣示無助於經濟軟著路,就算鬆綁政策,提供更多資金給將買第3戶的投資客、欲購買豪宅的有錢人及利用公司法人投資購屋者投資炒作,創造一丁點經濟成長,只是曇花一現。目前房市開始反轉(只是想要而已),金融機構應緊縮信用以求自保,反其道而行提出鬆綁政策,時機並不恰當。再者,政府正推房地合一稅號稱健全房市,實現居住正義,看來這又是價值錯亂(其實與國際比較,房地合一稅只有一點點,只是唬人的把戲)。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心肌梗塞發生時,只有十秒自救的時間,學不學自己決定!

心肌梗塞發生時,只有十秒自救的時間,學不學自己決定!

http://shareba.com/?do=%2Fblog%2F262772

年輕人由於心肌梗死而離開的新聞一再發生,特告知大家一個很重要的知識! 自我心肺復蘇。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你感覺到非常緊張和不舒服…突然你感到胸口有一股劇痛,並且開始漫延到手臂和下巴,可是,離最近的醫院大概還有一段路程。更糟糕的是路況很差,你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了那麼遠?怎麼辦?你以前是曾經受過心肺復甦法CPR訓練,但老師並沒教你怎麼給自己做急救?

獨處時,心髒病發作怎樣急救?一個人若是心臟不能正常跳動,並且開始感到快要昏過去時,他大概只有10秒鐘的時間,然後就會失去知覺,不省人事。若是四周沒有旁人能幫忙急救,患者要立刻把握這10秒鐘的短暫黃金時間自己救自己。

如何把握10秒鐘黃金時間?
首先不要驚慌,要不停咳嗽,用力的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氣,然後,用力地、深深地、長長地、不停地咳,好像要把胸腔深處的痰咳出來一般,每間隔大約兩秒鐘,要做一次吸、一次咳,一直要做到救護車趕到時,或者已經感到恢復正常,才能休息。

1、深呼吸,是要把氧氣吸進肺部。
2、咳嗽,則是要以這個動作壓擠心臟,進而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幫牠恢復正常脈搏。
3、對心臟的擠壓如此急救,可以讓心髒病發作患者有機會到醫院被救!

自我心肺復蘇急救法,發出去吧。說不定就因此救了他們一命!!!請不要誤以為你的年齡少於25或30就沒有心髒病發作由於現今生活方式的改變,心髒病發可發生在所有年齡組別的人。

白蘿蔔好處、選購原則與料理

白蘿蔔好處、選購原則與料理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採藥方。」雖然一年四季都生產白蘿蔔,但11月至翌年初春才是盛產期,此時的白蘿蔔最甜嫩多汁。

白蘿蔔有「平民人參」的美名,根莖葉都能吃,種子還能入藥,《本草綱目》更稱白蘿蔔是「蔬中最有利者」。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選購時掌握3原則:「先看、後拍、再摸」。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9786&fullpage=true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伴隨濃郁酒香的同學會


伴隨濃郁酒香的同學會 @童振東
--- 嘉工69年級化工甲同學會感想,104.09.12(週六)

無怨的青春/eaton

週六參加高中同學會,讓我重新體會,甚麼是:無怨的青春。

時序進入九月,天氣晴朗,或許是想抓住夏天的尾巴,讓光熱的餘溫,多少能抵擋秋葉的飄落吧!

同學會的地點很特別,選在嘉義酒廠。雖然那是許多同學任職所在,但那些年難忘的青春意象,卻因伴隨著濃郁的酒香,久久無法散去。原來,曾在生命中交會互放光亮的人事物,總是在記憶裡安插一個位置,多年後依然會觸動心弦,就連記憶力不好的我,也是如此。

對我來說,這次的經驗新鮮,感觸多。新鮮,是因為35年來第一次參加;感觸多,是因為16-18歲是探索自我的關鍵時期,與未來自我認同是否清楚、堅定與美麗有很大關係。因此,不管好壞,那段時期會成為人生的重要串珠,深深影響未來的際遇。

不得不感謝蕭同學(1),並稱許主辦同學們的細心,邀請三位導師前來聚會。時光雖已逝去,有他們出席,不難喚醒那段既純真又泥濘的歲月,古早版的真摯少年PI、熱情海王子與無懼海賊王好像一一登場。

工作人員在展覽舘親切介紹後,永育帶我們進入會議室,介紹釀酒起源、白酒種類、品評酒類與DIY釀酒。我坐在林福助老師的旁邊,寒喧不久,跟他承認,我經常(好像幾乎)在他的午後第一節物化課睡覺。隨著台上的解說,好多回憶不約而同,神經質地飛入我的腦海(2)

回家後,在網路上查到同學照,是同學向學弟妹分享職涯發展的一張投影片。塵封33年的照片跟盤旋心底的情感釘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講義?

我自忖,若有著怨懟、失望,她可會向學弟妹分享?在我看來,那是無怨的青春,一種無暇的美麗,像山風吹過百合,溫柔而甜蜜。謝謝她沒有忘記我們,為我們重現青春時光,也沒有辜負我們,讓我們擔負一點點的承傳責任XD

「無怨的青春」取自席慕蓉著的一本書名,裡面正有一首詩:無怨的青春。詩是這著麼寫的:

在年青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她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暇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裡感謝她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你才會知道,驀然回首的一剎那
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崗上那靜靜的晚月

看著那張同學照,教室前草地上的每個人,表情有質樸、俏皮、憂鬱,大大不同。我獨自安靜微笑地看著他們,也看著往日的自己,還有那段記憶中無法被抽離的歲月。

今天同學會共有16個人來,其他人不知道現況如何?當年木造的教室雖然陳舊,也已拆除重建,但草坪旁的變色木是一抹胭脂,塗紅大家的容顏,是不會褪色的容顏。
------------------------------------
1:他本來要值班,為陪我參加,所以請假。前幾天夢中與他對話,叫出了名字,隔日上臉書找到人。那天没跟他說多少話,實在抱歉,不過我可有到門口恭迎。當年可能是座位關係,我經常跟他講話,可惜沒學到他的溫和脾氣。我不會忘記,他的老家在下埤里的鳥岫仔,更不會忘記,他每天早上5點多騎著那部金習習的腳踏車,6點多準時到校。

2:回憶

1.何老師的香港腳獨特配方(足爽硫磺)啦;架上十幾種人造香精啦;蘆筍汁的成本是如何價廉好賺啦;將變性酒精脫色當酒賣的愚蠢惡毒事件;讓心臟麻痺致命的氰化物(死得痛苦,沒死更苦),而氰化氫與氯化氰如何成為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毒氣(最近中國天津港爆炸,才知道氰化鈉每公斤僅90幾元,用於提取有色金屬、電鍍去鏽與生產聚丙烯腈化纖的化合物)

2.老師待我們參訪舊嘉義酒廠,品嘗濃度過高、還沒水酒交融的第一道蒸餾酒啦;製作蠟燭、化妝品、果醬等日用品啦許某些特異學長,能品嘗出糖度或酒精度,只有些微誤差啦?

3.林老師在黑板上畫著原子結構時,我經常掉入混沌(應該是打盹),在虛空中參透排列組合的奧秘,想像原子間距、配位數、原子均方位移等參數,是何等艱難的任務。後來我在工廠工作時,有次端望4萬倍電子顯微鏡放大的結晶體照片,腦海一閃而過的,竟是林老師的臉,這又是另一種奧秘。

4.我經常還沒驗出同色同質的沉澱物時,周老師的分析化學實驗就下課了。記得有一次,隔壁組的實驗桌突然起火(好像本生灯被打翻),週遭只有我一人,當老師衝出來時,我已搶先用幾片濕布滅火,老師才慢慢走回辦公室。希望這個英勇舉動,可以稍稍撫慰自己不安的心靈。十年後,我在校園又演出滅火事蹟,只是改拿滅火器噴著著火的機車。後來知道氣相層析儀能準確分析混合物,所以現在還在想,驗不出應該沒有甚麼關係吧!周老師,您說是不是呢?


5.這場聚會,我像個好奇寶寶,跟似乎未曾談過話的同學聊天:
1)皖菁。DIY釀酒時,我轉動著比重計,聆聽她的染料銷售工作,偷偷想著她當年瘦高酷酷、穿著牛仔褲的模樣。我曾使用類似的比重計測量膠態物質的濃度。比重計轉啊轉,轉掉多少凡得瓦爾力,轉掉多少青春稚氣(高工畢業後,我越過花花的大肚溪,到台中某化工廠工作,民國69年進去,78年才離開)

2)寶丹。她向我收銀兩時,我怎麼也想不出當年淘氣阿丹的模樣。不過,當我傻傻地問她,跟王寶釧的關係時,她回說:那是好久以前的姊姊。沒罵我,還真是淘氣。

3)錦雲。開始用餐時,坐在我旁邊的。看她滿足於家管的仁慈模樣,以前實在難以想像,她是賢妻良母的典範

4)淑娟。我談起她指揮的專業態勢,以及我配搭過幾次,為全班同學試唱(像是成功嶺上,國旗在飛揚聲威浩壯…)。雖然是男女合班,班上的軍歌比賽總可以得第三名,她應該有很大功勞。我還提到一幀她跟蔡炳山、我的校園合照。當朋友比著照片時,我總提高音調說「人家可是校花」。

5)淑媛。雖然被戲稱是五十元,但對我來說,恐怕是有點神祕的五千元。會後跟她聊起才知道,她在新港國中教國文,與我的親戚是同事。不知道她教不教化工古文?說不定當年物化課當國文來教,我就不會打瞌睡了

6)寧蘭。她的聲音沒太大改變,至於音質,已進階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地步。

7)秋時。看起更幹練,口才更好,氣色容光煥發。她以前的座位在我的右後方,一付很認真的模樣,好像絕緣體。

颱風天之後的療癒



颱風剛過,到民雄森林公園巡禮。公園只有18公頃,比台北大安公園的25公頃小些,不過渾成天然,少有人工雕鑿,我估計樹木跟大安公園的6千株差不多。颱風雖過,但大樹依舊安好,像舒婷在《致橡樹》說的: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還是有五株大樹躺下(被白蟻蛀了,根幹斷了)。滄桑幾十年後,好像訴說世間種種,終必成空,然後進入一種平衡演化。以前路過,後悔沒有給予太多注視,現在不得不分離,只好溫柔撫摸枝幹枯葉,心存感謝那份記憶,盼著微風天天拂過,化作滿園芬芳。後悔,心存感謝,無條件接受改變,對我是一種療癒方式。

從心理學觀點,還有一種療癒方式,就是卸除防備,藉著「正向移情」向晤談者傾訴內心的情感。晤談者不必是心理師,聯結情感有許多方式。上個月跟晚輩到阿里山玩,櫻花季是過了,但路經那段經典彎道(照片),自我陶醉地拿起相機,用小孩的天真態度,跟綻放過的櫻花對談青春意象。與櫻花對話起落,對我也是一種療癒方式。    

順便一提:相機不能拍出好照片,只有拍照者能。我們通常喜歡拍攝快速的瞬間,但想拍好照片,應專注在細小片段,縱然那不是當時最重要的事。例如,把焦點專注靠近圍籬的拍照者與女人,就會發現自己也在相片裡頭了。暫停一下,享受這張經典照片帶來的安靜時光吧! (註)

註:A stunning moment beats all digitals shooting? I am a huge fan of the saying "cameras don't take good pictures, photographers do." While all photographers hope that their images capture a moment of high emotion or action, I'm referring more to smaller moments, like that photographers and woman lean against the fence in the scene. Keep an eye out for the little things. These might not b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appening that day, but they can have a flavor that really captures the scene you're in. Let's stop time and enjoy this moment.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人與環境共生,何等的佳美!

您一定看看,人家是怎麼對待樹(20張照片)

 

人與造物主創造的環境共生,何等的佳美!
 http://www.boredpanda.com/architecture-buildings-trees/

 

台灣危機之四:人民持續選出作秀的議員

議員作秀,國外是經常有的事,只是我們的議員演得很難看。討論這件事實在浪費資源,無聊透頂,我的目的是,呼籲公民,唾棄厭惡這種睜眼說瞎話的議員,不管藍綠,不然對不起民主制度,對不起弱勢,對不起子孫,最後除了富人,連自己都會被吞噬了。

不知道您是否可以接受:
1. 揶揄批評也就算了,還大陣仗開記者會?
2. 立法院國民黨團跟台北市政何干?
3. 颱風天難道要在外面,張開雙手阻擋颱風、用身體擋土石流嗎?為何不說市長平常忙的沒在家吃飯?
4. 台北市民第一次把水龍頭打開來就有「高湯」、「味增湯」是騙人的,就算是第一次,原因不就是「雨量過大,烏來地區也沒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而始做俑者不就是隨隨便便的產業發展政策嗎?專家這兩天的頻繁的解說是空氣嗎?不好好閱讀新聞,自己卻樂衷製造新聞!
5. 此次水質遭污染,沒有事先向民眾告知嗎?睜眼說瞎話。事後缺水須緊急供水?請問去哪裡找乾淨水?要挖水井嗎?第2天水質就好了,真的需要緊急供水嗎?
6. 再來要做甚麼呢?立委、議員們?

本次除雨量過大,水土保持問題外,北勢溪跟南勢溪水源是可互相支援,雖說南勢溪上游土石崩塌仍不清楚,但北勢溪的水仍然很乾淨,當南勢溪濁度很高時,為什麼會把這些水做處理送到下游?是不是沒有即時發現狀況?這才是問題啊!
----------------------------------------
立法院國民黨團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抨擊柯文哲颱風天在家吃飯享天倫,事後還無視市民喝3天髒水,應立即向全台北市民道歉。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國民黨首席副書記長李貴敏、副書記長陳碧涵、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李彥秀、陳重文,以及前台北市副市長陳永仁等人均出席。

賴士葆批評,「我不了解他的SOP,是否包括這麼大的風災來了之後,要在家裡陪太太吃飯、把冰箱東西吃光光?他的SOP是不是包括這個?」「我們真的很羨慕、真的非常羨慕」。陳碧涵也抨擊,台北市民有生以來,第1次把水龍頭打開來就有「高湯」、「味增湯」,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凸顯柯文哲的施政能力、態度有問題。陳永仁則表示,颱風過後水質變壞是正常的,但在台北市「災害防救計畫」中有提到,若水質遭污染,應事先向民眾教育、告知,事後缺水也須緊急供水,柯文哲並沒有照標準作業程序走。

http://www.storm.mg/article/62073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eatontung

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eatontung

前清大教授彭明輝先生這篇文章提到,台灣一直選錯戰場,所以無法擺脫代工命運。台灣主打量大的新興消費品市場,只能被整合到美國的供應鏈代工,每年繳交巨額的專利授權和更新代工設備,以換取微薄的毛利,技術升級的空間有限,隨時有被後進國家取代的危險。台灣應學習的對象,是條件跟我們相近的歐洲中小型國家(彭先生極力推薦瑞典)。這些國家以專業客戶為利基市場,適合台灣人重理工而不重人文與創意的特質。這樣的市場從產品創意、市場預測、研發、設計、製造到行銷,都較容易聚焦,不像消費品市場變化莫測,所以風險較低。台灣應從資本密集與規模優勢,轉向深耕技術,才能朝可長可久,更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3184
---------------------------------------------------------

基本上,我同意彭先生的見解。就我的觀察,台灣過去30年來,工業品市場(即彭文提的專業客戶)發展得不錯,能提供不少本土的就業機會,而且容易雨露均霑,達到彭先生提到的不只是研發與創意密集,也是知識密集、工匠技術密集,從天才、幹才到巧匠都有一展長才的空間。可是至少有8點,我的看法跟他不同:
1. 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的效法對象不應只是歐洲中小型國家,全球都可以,擁有眾多單品全球市佔50%以上的日本更不必說了。不過,搶佔市場要靠機會與能耐,市場機會已經存在,但台灣是否有能力搶佔,還是要逐項審慎評估,不然工業品的供應商不多,失去市場地位的下場會更淒慘。跟著美國走,做蘋果代工不一定就不好,只是不能太集中,世界本來就是共生共榮的。我個人寫過不少文章,推薦發展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甚至建議政府如何統籌資源,發現相關產業機會及提供昂貴的行銷資料庫,協助中小企業參與。

2. 彭文指出,每股獲利前15名的製造業,還有經濟部遴選的隱形冠軍20家,它們的附加價值率都超過代工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在數量上、多樣性上和技術層級上則遠勝過晶圓代工加兩兆雙星。附加價值率真的遠勝過晶圓代工嗎?況且,除了比率,還是要看附加價值的總金額吧!文中提及台達電、可成、正新、大立光、精華、川湖、四零四,前三家主要生產基地還是在中國,規模除大立光稍高外,其他公司的貢獻還是相當有限。

3. 台灣並非沒有發展生技的條件。台灣生技人才不少,可研發的生技藥品種類眾多,若基於風險考量,可研發至臨床2期再轉賣,這也是歐洲中小型國家的重點發展方向,並不是凡事跟隨美國的腳步就一定不好。至於發展穿戴式裝置,市場未成熟,台灣有多少廠商發展呢?這是誤解。

4. 台灣過去發展電子商品,才有今天的局面,現在道三說四、過河拆橋,並不厚道,當然不否認有不肖之徒。我們可以說,未來應該轉型,而不是一味指責代工。試問,台灣當年從農業轉到輕工業,再轉到工業,期間不長,有能力做關鍵零組件、工業品、耐久財和生產設備嗎?光靠少數成功得工業品廠商能養多少人?何況,資通訊產品已成人類生活必需,怎會成為人人喊打的產業?

5. 台灣的兩兆雙星的失敗不是因附屬於美國企業的廉價供應鏈造成,會慘是因為供過於求,但對手中、韓在產能上的投資不手軟,即便中國的利潤率慘兮兮,這是始料未及的。除Dram外,面板、Led都是不錯的行業,批評只是事後諸葛,何況台灣電子業也不是只有兩兆雙星。

6. 最終電子產品多是加工裝配,營收會重覆計算,因此進行跨國比較時,不能用營收當標準,那些排名是不專業的。此外,不能光用毛利率比較,尚需考慮營業週轉率(即考慮營收),毛三毛四的毛利率,乘上高週轉的營收,股東權益利潤率可能反而比較高。以附加價值而言,台灣的電子產品佔全體其實不到40%,集中度並不是想像的高。

7. 彭文花三分之一的篇幅,以4大原因(註)說明美國為何是全球消費品市場的技術創新領袖。我個人認為,除了第1點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外,其他都是誤解,提到華爾街高風險高獲利的金融市場更是錯誤。當年印地安人賣曼哈頓給美國人收到的錢,若全投資美國股市到現在,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了。美國是最佳最公平的資本市場,這點不用懷疑。 註:包括:1)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主導標準的制定和專利的審查;2)擁有政治、軍事與電影工業支撐「高科技」品牌形象;3)美金是國際貨幣兌換基準,可以用它去支撐華爾街高風險高獲利的金融市場──當美國金融體系出亂子時,可以叫全球投資者和消費者一起買單;4)嚴重偏袒資方的稅賦與專利制度,以及偏袒少數人的知識經濟;其代價是犧牲中小企業與技術工人的發展空間。

8. 歐洲中小國家都有其特殊性。瑞典面積是台灣12倍,人口僅950萬人,是鐵、銅和木材紙漿的出口大國。即便工業發展的不錯,出口利潤佔GDP約45%,但依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4.1萬美元,與台灣4.1萬相同(不考慮物價,瑞典5.7萬美元,台灣2.2萬美元)。瑞典1814年以後就沒有戰爭了,很多企業具有百年歷史,加上民族性崇尚公平、合作。台灣是可以學,但我們工業化才30年、地小人擠、競爭激烈,能學不知有多少?畢竟凱因斯的警語:「到長期我們都死了」,還是會影響資本家的投資決策。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學界與媒體界的信用破產之鑑?@eatontung

學界與媒體界的信用破產之鑑

 

暫且不論台大新聞所彭文正是否能兼職壹電視節目主持人」,風傳媒報導「台大通過彭文正兼執主持,上下交相賊黑箱作業」一文後,現任所長王泰俐發出5點聲明,說明那是造謠抹黑。接著前所長洪貞玲發出聲明稿,駁斥王泰俐聲明該所第一次會議已經同意彭文正的兼職和產學合作案。這個爭議在今天王泰俐第2次聲明稿公佈後,整件事給我的感覺是,若人證物證俱在,小心「紙包不住火」,而且留下諸多問題值得公評:(附件:當事人三份聲明稿)

 

1.      鬥爭?台大每年的產學合作案達150件,相關辦法完備,與會者肯定知道產學合作同意權是在校方,系所根本無置喙餘地(),因此,系所自己開會決議同不同意的意義何在?我希望只是單純想表達立場或平緩外界壓力,而不是鬥爭。註:我認為,除當事人的適格性外,有形無形資產所有權與主體相關性都與非當事人無關,依台大內規,系所權責僅在審核教授兼職是否影響其研究與教學、是否合於兼職八小時規定以及兼職工作是否與老師的專長領域相符。

2.      假戲真做洪貞玲指出,新聞所去年兩次所務會議通過的是「兼職案」,不是「產學合作案」,兩次皆對彭文正與壹電視的產學合作表示疑慮或不同意。我的問題是,本案兼職不就是為了產學合作,除非相關辦法亂定,兩者怎能脫鉤處理這是基本常識,王泰俐也提到這點。我希望只是疏忽,而不是演戲。

3.      奸詐?社科院早發文說明,新聞所10479日所務會議之新決議不生任何效力,前所長洪貞玲發出聲明稿時,為何不提及此事?當然,若提及此事,該聲明稿就會突顯問題所在,甚至失效。我希望只是疏忽,而不是奸詐

4.      不專業洪貞玲指出,不同意產學合作案的主要理由是,電視談話性節目之運作,重視收視率,…..經常發生證據不足、立場偏頗之爭議,並不適合作為本校建立建教合作之對象。我的問題是,證據不足是正常現象,證據不足仍舊可以針對證據足夠的部分進行評論,說不定討論後,會使得證據越來越充分。再者,企業主或國家領導人通常必須在不確定環境下進行決策,證據不足的評論正好可以培養決策與政策修正能力。至於所謂立場偏頗,那是個人或不同族群的主觀判斷,人總是帶著情緒與價值觀,哪個美國大報不帶著特定立場若以此為標準,台灣的報紙恐怕可以縮成一頁了。遑論教授到底可不以兼職,應該全方位考量(本人稍後將為文提出個人看法),而不是依喜好,隨選特定標準進行評估。

5.     遺憾洪貞玲聲明稿第五點指出,對於新任所長王泰俐在接任之初,所發表言論未完整呈現新聞所處理本案的程序及結果,導致外界誤解,本人感到遺憾。不知道若上開分析屬實,她對自己的言論會不會也要表示遺憾

6.      隨便王泰俐第一次的聲明稿指出,彭文正與壹電視的兼職產學合作案,是在前所長洪貞玲任內的所務會議決議,但稍後洪貞玲聲明稿強調,兩次會議均未同意彭文正的產學合作案。問題是,王泰俐應該有參與第一次會議,怎會聲稱兩次會議均同意呢?難道會議時王泰俐都在睡覺還是一直認為兼職與產學合作案就是同義詞?不過,還是要說點好話,王泰俐還是有擔當,公開資訊,讓造謠者無所遁形。

7.     造謠?部分場外人士,包括別系所教授(劉靜怡等)、風傳媒,對於未經證實的事情,講的像真的一樣,令人瞠目結舌。

--------------------------

1.王泰俐第2次聲明稿:http://www.storm.mg/article/61844

2.洪貞玲聲明稿:http://www.storm.mg/article/61827

3.王泰俐第1次聲明稿:http://www.storm.mg/article/6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