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評:《星期專訪》從支持核電到態度保留 中研院士劉紹臣︰核四並非不可取代

終於有人醒悟了
--------

《星期專訪》從支持核電到態度保留 中研院士劉紹臣︰核四並非不可取代

2014-05-12 記者黃以敬/專訪

核電議題引發重大爭議,中研院連署呼籲政府舉辦核四公投並加速推廣再生能源,徹底解決社會爭議,罕見有多達四十多位院士連署支持,甚至不少以往擁核院士也對核電提出省思。

長期研究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而一度支持核電的中研院院士劉紹臣即坦言,全球碳污染還有時間因應改善,但面對核廢料即將爆滿,核四安全還充滿疑問的立即危機,地小且地震多的台灣,必須正視並解決這已爭議多年的問題。政府只要決心推動再生能源、產業及全民共同節電省能,台灣至少五年內不會缺電,取代核四每年發電量二百一十二億度並非不可能,核電也未必是台灣不可缺的能源選項。

Q:您過去支持核電是「必要之惡」,如今對核四持保留態度?

A:我是科學家,對事情看法是會隨著新事證調整。

全球使用核電,無非考慮是較乾淨且便宜的能源,前者希望減少燃煤發電等碳污染,後者則是相對目前台電火力發電一度電成本約二.六元,核電被估算為每度不到一元。因此美法等許多大國基於經濟效益,一定程度倚賴核電。

在二○○八年,中研院提出能源白皮書,支持核電是「必要之惡」。但是, 日本三一一福島核災後,很多新的科學討論出現,核廢料在各國也無法徹底解決。

迄今,我也非完全反核,不反對其他大國使用核電,但台灣是地震多、海嘯機率較高的島國,核電風險確實較高,且無法比照美法等國去作地底深層貯存。而且,核四工程擱置多年而老舊、工程分包又太複雜,無法確保統包電廠的安全標準,偏又位於人口稠密的大台北,真有必要冒風險去啟動核四?

中研院連署不是一定擁核或廢核,而是因爭議已耗費太多社會成本,而核廢料爆滿及核四商轉,都是很急迫問題,因此希望朝野討論出合理辦法去辦「核四公投」,也讓全民透過辯論可更了解核電,一起決定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走向。

Q:改善碳污染一定要依賴核電?看到其他可能能源?

A:以乾淨能源而言,一般以二氧化碳、臭氧做考量,所以核電被認為較乾淨。但目前全球對碳污染與環境變異的關聯性還在辯論,甚至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去年最新報告也還是保守評估,還沒立即危機。相對地,核電若思及核廢料及核災風險,乾淨能源排行恐需重新思考,發電成本若算入核廢料及除役等,價格也恐要高許多。

讓人可期待的是,沒有碳污染的再生能源科技有顯著發展。二○○八年中研院提白皮書時,原以為沒替代方法,當時太陽能發電一度要十五元,但今已降到十元,德國更估計五至十年內會降到五元,替代核電的選項越來越多。

經濟部統計,目前核能發電容量佔總能源比率僅八.三%、佔台電發電量約十八%,核四發電佔比更低,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一定可找出替代方案。

Q:中研院呼籲增加再生能源,台電卻樣樣都說不?評估再生能源真能取代核電、兼顧減碳及用電?

A:台灣再生能源所佔能源比率只有二%,產生電力只佔四%,日本、中國及歐美都超過十%。而台灣每人平均碳排放量十一.三噸、遠高於全球,且因此要依賴核電,就是對再生能源的投入不夠。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因而呼籲,應在二○二五年增加再生能源達十五%,發電佔比應達三十%,即足以取代核能。

水力發電在台灣已有很不錯運用,各河流幾乎都有水庫發電,再增建水庫增加發電,空間不大。風力發電有季節性問題,但仍可部分補強。

火力發電是台灣發電主力,若核電改採天然氣發電,碳排放確實比燃煤少,但經濟部評估電價會漲四成。所幸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下降,仍可考慮部分取代。也有人建議核四改天然氣發電廠,持續發電。

太陽能發電則在近年有進步,價格若降到五元,應在民眾較可承受範圍。其實,台灣在太陽能板及發電技術,是全球領先,但多輸出國外,國內反欠缺推廣。

例如屋頂裝設太陽能板,部分民生用電可白天發電、晚上使用,其實不貴,歐美早普及,台灣卻不推行,設置手續繁複。

太陽能要大量發電及輸電則需建置,也需提高蓄電或轉用效率,但核電建置及除役、核廢料處理也要龐大經費,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定決心,提高真正乾淨又無後遺症的再生能源比例、逐步取代燃煤及核電。政府總說廢核四會衝擊經濟,再生能源、節電裝備其實也可有綠色商機。

Q︰過去台電估算每年用電成長率四%,所以要建核四,但近年不增反減,用電需求已下修;中研院也有評估節能就可不缺電?

A:節能減碳在台灣,不是沒做或沒宣傳,但效果一直很差,主因電價便宜,許多產業及民眾用電過於浪費。

此次連署,另一目的也是要提醒全民要有正確認知。以目前全國發電總裝置量來看,若正確節能,就算核四停建,台灣至少五年內還不會缺電。而若不有效節能,就算可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民眾也是要承受電價調漲可能。

中研院在能源白皮書就曾建議,最有效的節能措施,就是徵收能源稅。

目前台電發電八成是工業商業使用,還有優惠價格,民生用電只佔兩成;科技業就統計過,用電成本其實佔比不高,因此節能誘因不夠大。政府可考慮收能源稅、以價制量、促使節電,尤其用電大戶,應改良製程效率以節電,不然微幅調漲電價,也應承受。

例如台積電,就曾一年省下七億度電,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也說核四停工其實沒那麼嚴重,可用自動化節能,反而可是產業轉型、走向低耗能的契機。

若能企業及全民落實節電,要省下核四廠、甚或整個核能發電量,都有可能。不論擁核或反核,無論公投與否,節能省電、發展多元再生能源,都是台灣必須走的路。

劉紹臣 小檔案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2008年「環境與能源政策」白皮書起草人之一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大氣物理實驗室主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