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疫情下的印刻效應

疫情下的印刻效應 

前言真理使人得自由,聽從謊言的人生,虛無沒有意義。 

疫情期間,有些傳言難判斷對錯,若照單全收,且一路到底,很可能產生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發現的「印刻效應」(inprint) 

簡單來說,剛破殼的小鵝,本能跟隨第一眼見到的母親。如果見到狗或者玩具鵝,也會自動跟隨。這種跟隨反應不可逆,承認第一,無視第二。印刻效應存於低等動物,同樣存於人類,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人都留有深刻印象。 

造謠有效,就是印刻效應,人們對早先訊息信以為真,以致很難相信後來的正確資訊。這次疫情的造謠者為避免一開始就被識破,會做幾件事 

1.     操縱人事時地物。有故事的謊言,容易取信人。造謠者擅於改變人事時地物,藉此顛倒是非,尤其調動時序,讓人不易察覺。 

2.     先射箭再畫靶。用成見找證據去解釋所見,或許證據一堆,但故意忽略對自己的說法不利的證據。 

3.     話故意講一半。譬如說,輝瑞、莫德納疫苗導致心肌炎,但不告訴你,發生率僅百萬分之12,若發生2件,就加碼說發生率不可信。 

4.     用錯誤標準衡量對錯。譬如說,多少人施打死亡,但不說死亡比例,也不跟死亡率的背景值比較,更不說正確講法是75歲以上染疫的死亡率達25% 

5.     故意翻錯外電先前媒體大幅報導美國明確不接受免疫橋接代替三期,其實英文字句簡單,正譯是現在還在討論,沒正式結論。 

6.     誇大某風險,掩飾某風險。譬如說,施打危險,不如等群體免疫,就可高枕無憂。現在疫苗不足,分配不均,各國接種率有極大落差,國際人員流動可不斷輸入病毒。目前印度兩劑接種率5%,若速度不變,群體免疫要4年,最好可高枕4年。 

識破謊言不難,只怕意識形態過於強烈,衷心建議1.離開同溫層看不同訊息;2.相信官方訊息,疾管局官網及疾管家經審核,包羅萬有。3.相信被敬重的該領域專家;4.相信專家共識,跟醫療第二意見的道理類似。 

eaton

2021/6/2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