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的選擇/eaton

【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的選擇】

話說在前頭。對於資產餘裕少的年輕人來說,投資自己才重要,不認真學習做事,整天想著輕鬆快速賺的理財書標題,殺進殺出,薪水不僅上升無望,工作動能終將步入癱瘓。   

台灣「綠角財經筆記」長期鼓吹購買ETF指數型基金(被動型),不買非指數基金(主動型)。主動型基金淨值內扣管理費1.5-2.0%,加上保管費及申購費,投資成本高,而且績效大多輸給大盤。指數型基金管理費僅約為主動型的10%,透過國外電子券商買進,交易手續費甚至免費。    

金融業者討厭這種說法,但論述是正確的。我查了,過去每隔十年跑贏大盤的主動型基金不到10%,連續贏的寥寥無幾,而且無法預知,投資人只需依一定標準做股債再平衡,這就是專業分工。舉例說明。   
從1997年8月至2018年8月的21年間,投資美國大型股、基金規模188億美金的富蘭克林高成長基金的績效為274%(年化6.5%),同期間標普500年化績效為7.5% (含息)。這支名牌基金的年化報酬輸大盤1%。同期間,台灣指數型基金0050的年化報酬只有3%,因此投資美股是對的,批評台灣金融帳外流是無知。   

順便一提,過去二十年,美國大型股表現最佳,許多反年改人士要求退撫基金提高報酬率,其實很不合理,何況為了風險,退撫基金持有股票的比例只有40%(其他為債券定存),而且持股大部分是台股。坦白說,開立海外帳戶有些麻煩,選擇規模大、管理費低、長期績效好的基金還是可以接受。像是資產規模全球數一數二的富蘭克林坦伯投信(不是推薦喔),旗下基金管理費約0.5%,挺有良心的QQ。(eaton)   

同場加映:錢財是身外之物,照顧健康比投資更為重要。  
85歲癌症權威,中研院 彭汪嘉康 院士的4個養生處方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