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文如其人」這句話是個陷阱/eaton

 「文如其人」這句話是個陷阱/eaton

 

我不知道作家林奕含的死因,究竟是對人性的絕望、自我人格的分裂、精神疾病、或是她說「對藝術所謂真善美的質疑」?但我想表達一點:語言本身只是一種技藝,不要迷信作家的精緻語言,那可能存在「文如其人」的陷阱。為了尊重她生前的表白,我必須說,這點可能與林奕含的初心無關(註1)。

 

林奕含自問:「藝術不應該是美的嗎?為甚麼精緻的語言,華美的意像,投射到現實中,都會是腐朽的臭的不堪入目?」(按:她在質疑,她深愛的文學竟只是巧言令色,這是對文學本身深沉的控訴與哀傷)。

 

然而,正如作家陳婉容說:「語言並非沒有可堪信仰之處,但在文學世界中,語言塑造出來的美是抽象的,千錘百煉的愛情很美,腐朽可以很美,死亡可以很美,人間醜惡都可以是美的。」換言之,文學是中性的,語言只是一種技藝,寫出精緻語言的作家,不代表他本身是真善美的化身。

 

還有一點證實這說法。林奕含提到奈波爾(V.S. Naipaul)。這位作家有一部小說《A Bend in the River》(大河灣),那是敘述1963年至73年剛果(薩伊)人民流離失所的歷史(2)。很多人折服Naipaul對於思想和感情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洞見,但你可知道,他虐打妻子,趁她生病時多次外遇,還叫在病榻中的她快點死,以還他自由身。

 

面對痛苦,有人選擇絕望,甚至沉淪,有人毅然轉身,我寧願歌頌後者的美,寧願謙卑地相信,為理想奮鬥的人,就已經活在理想之中。但沉淪者仍值得惋惜與同情,社會結構是轉動中的巨輪,凡人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協助,否則難以抵抗。

 

1:清大物理系教授王道維認為,奕含生前錄影中反覆提到,她所要扣問的並不是「誘姦與強暴」、不是「傷痛還是愛」、甚至不是「藝術與誠實」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文學是否值得信賴的問題。這對於愛好文學至深的人,那是真實而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此,奕含以她自己的遭遇、生命,甚至是無法救贖的書寫,給予重重的一擊。這恐怕才是她真正所想表達的。

 

奕含生前錄影逐字稿:https://news.readmoo.com/2017/05/05/170505-interview-with-lin-02/

 

2:二戰後,歐洲人自殖民地撤退,非洲國家一個個獨立起來,然而急遽的變革,帶來人民茫然不安,抗爭四起,到處是流血叛變與大屠殺,人民流離失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