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談真、善、美之間的關係 @eaton
清大物理系王道維教授,左手寫詩,右手寫論文。他經常在臉書寫下機智短句。昨日他在臉書提到:
一扇不能看透的窗,不管多麼美麗,終究是一面牆。
像我這樣鈍的人,往往為了解隻字片語,必須寫下數十倍的文字,以企圖參透字句的含意。就像研究極權主義的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曾說,「如果無需寫下來,就能夠記住所有思想,她也許就不會寫任何東西,因為寫作的背後就是理解的欲望。」除了鈍以外,我寫下的原因,正是如此。
對於這句話,您會怎麼解讀呢?
1.這是工匠的講法。工匠看重實用,以「善」為最高目的(善指實用不浪費)。
2.這是科學家的說詞。科學家知覺的是科學,以「真」為最高目的,以「無所為而為」探求真理。
3.這個講法違反現代藝術家的美學精神。現代藝術家把精神貫注在某種東西本身,以「美」為最高目的,而美感經驗是脫離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直覺),無關東西真假(所以不真也可以是美的),有時還需適當距離才能產生美感。我們可能會過於熟悉生活週遭,而忽略美的知覺,剩下實用價值與抽象思考。美學大師朱光潛是這麼說的。
4.這個講法符合中國的古典美學觀:不真必不善,不善必不美。古典美學觀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認為美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做出最佳的感性顯現,「不真」必然帶來人格的不善及人品的不美,而善為最高目的,更是美的前提(善指人性至善)。這個講法可能引自老子《道德經》(註)
註:《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白話是說,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 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我認為,老子的意思是,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老子不老古板,他的巧辯應是狡辯。由此觀之,老子把「真」擺在最前,不真,就不善不美了。老子之道,道法自然,是能恆常持守的行為規範,不管在廣闊的領域和亙古時間裡的任何情境,通通都適用。我認為,老莊若活在現代,應該會成為基督的門徒。
5.「不真必不善,不善必不美」是一種人生價值哲學,與美學無關。中國美學中最高的境界是講求「意境」,並未以「真」為前提。當然,對傳統儒家為根基的中國文化,一個畫家或作家有道德上明顯的「惡」或「不善」,其作品的價值常常也會被泛道德化地貶低。但我想這是一個「人生價值觀」的判斷,而不一定是美學的判斷(王教授提供)。
6.真善美的美,跟美學的美不同。兩者雖都有主觀的美感,但運用的領域不同(人性評價vs藝術評價),價值標準不一(道德vs直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