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澄清台灣薪資水準的真相,兼論改善之道 @eaton

澄清台灣薪資水準的真相,兼論改善之道 @eaton

台灣薪資議題探討一牛車,但很多講法不盡然正確。我使用Q&A方式,回答幾個關鍵問題:(時間以2014年為準)。
*
Q1:大多數人的薪資為何低於平均水準?
A1:
1)台灣受雇人員(不含軍公教)經常性薪資每月平均3.8萬元,計入非經常性,每月4.7萬元(每年約3個月獎金加班)。一般公司而言,基層經常性薪資2-3萬,經理7萬,協理10萬,副總為12萬,總經理25萬。因為高低薪存在差異,所以一半以上的人會低於平均值。
2)衡量薪資的最佳參數不是平均值,而是中位數。台灣中位數為平均值85%。
3)台灣中高階與基層平均薪資差異倍數為4倍(高階人數不多),我比對過新加坡、美國的官方資料,倍數與我國極為接近。
*
Q2:大多數人的薪資為何遠低於政府公告的人均GDP水準?
A2:
1)台灣人均GDP為2.2萬美元,但受雇者報酬只佔GDP為45%。GDP不是最佳參數,而是GNP,但台灣GDP與GNP剛好幾乎一樣。
2)很多人(包括教授等級)使用人均GNP衡量薪資水準,發現受雇者每月平均少領1.5萬(約佔台灣平均薪資3.8萬的40%)。不過,這個講法是錯的。簡單來說,GDP計算會納入海外轉投資收益及三角貿易所得,但廠商為取得該項收入,相對要給付薪資,但給付的對象不是本國勞工,而是海外勞工。台灣海外生產比例超過52%,每年在中國約付2.3兆總薪資,約為台灣總薪資的40%。來台演講的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或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都表示,不解台灣的薪資為何那麼低?他們都以為人均GDP高,國內勞工的薪資就會高。我曾為文說明這個議題(註1)
*
Q3:政府經常宣傳台灣人均購買力所得很高,那是甚麼回事?
A3:台灣名目人均GDP 2.3萬美元,美國5.4萬美元,台灣只有美國的42%。但考慮物價,台灣人均購買力所得45,854美元,比大多數先進國家高,是美國84%,比韓國高出30%(韓國物價比台灣高55%)。人均購買力不是很完美的指標(註2),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品質可能不同,有些學者會採加權方式處理。
*
Q4:可是台灣的薪資水準還是很低啊,不是倒退15年!
A4:
1)台灣名目GDP 2.3萬美元,美國5.4萬美元,台灣是美國的42%。台灣平均工資4.7萬(跨國比較需含年終),美國平均年薪4.8萬美元,折合月薪12.8萬元台幣,台灣為美國37%,這個比例接近前開名目GDP比例42%。
2)考量物價水準,台灣平均工資購買力是美國的74%,這樣偏低嗎?每人的標準不同,不予置評。
*
Q5:大學畢業的起薪很低,22K比比皆是!
A5:
1)依2014年勞動部統計,大學畢業起薪2.7萬,研究所3.2萬。與104人力網的大學畢起薪統計,差異不大(工程類較高,3.5-3.9萬)。所以22K是少數(雖然我的家鄉南部22K不少)。
2)大學畢業起薪2.7萬,是整體平均月薪3.8萬的70%;美國新鮮人平均年薪4.8萬美元,是整體平均年薪4.8萬美元的100%。因此與美國比較,台灣大學生起薪相對低30%。問題是,台灣入學率偏高,平均素質是否比美國低?若是,這個差異還算合理。
3)天下雜誌曾提到,韓國大學畢業生起薪約新台幣7萬多元,引起嘩然。那個統計的對象是高薪行業,計1,336家。經物價調整,高薪的畢業生起薪4.6萬台幣,高出台灣畢業生平均起薪30%。問題是,必須進入財閥公司才有。
4)起薪的意義不是那麼大,重點在未來。依行政院家庭所得年報資料,百萬年薪的工作每年增加約2萬人,101年就超過100萬人,年薪60-99萬有200萬人(佔工作人口比例不高,而且最近5年增速變小)。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批(38年次)已過65歲,大量退休潮已開始了(老闆不一定),工作自然會交出去。若年輕人的能力與經驗隨著年資增長,就有機會爭取到高薪的工作。我認為,除非有使命感,年輕人需找到自己的強項與興趣,然後不斷強化跨領域的知識。
*
Q6:台灣最低工資是否偏低?
A6:
1) 美國最低工資目前為7.25美元/小時,政府有意漲為15美元/小時。若採7.25美元/小時,為美國平均時薪22.7元32%,若採15美元/小時,則為65%。台灣最低時薪120元,月薪為2.0萬,為平均月薪3.8萬的53%。因此,若美國最低工資提高到15美元/小時,台灣最低時薪應提高20%(=65%/53%)。
2) 韓國2014年最低工資為116萬6千餘韓元,折合約1,000美元,換算購買力所得約2萬元台幣,與台灣相當,但台灣人均購買力比韓國高出30%,所以韓國最低工資相對高出台灣30%。韓國工會是強多了,但不要忘了韓國財閥與政府關係密切。
*
Q7:台灣新進教授的薪水是新加坡的1/3,韓國的1/2,也已經輸大陸了!
A7:要比較薪資水準,不能只看名目薪資,還要注意幾個差異:香港或新加坡的教授年領12月(韓國我不知道),沒有寒暑假(有年假20天?),沒有月退俸,考核標準嚴格,還有物價差異。韓國物價高出台灣55%,教授的購買力所得反而比台灣低些,而且韓國租稅率高出台灣一倍。新加坡的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就算考量物價,台灣還是沒得比。此外,台灣老師的薪資佔人均GDP的比例排全球前3名,台灣老師的薪資相對是高的。以上不難查到評論(甚至有些是在國內外服務的教授自己為文說明)
*
經比較,除最低工資外,台灣沒有相對比較低。我認為,提升薪資的重點在於:
1.政府需給資本家壓力。馬英九總統以前說過,薪資低是因為老闆覺得賺不夠多!這句話只對一半。台灣上市公司2014年稅後賺1.9兆,創歷史新高,雇用員工160萬人,就算每人月薪加1萬,影響盈餘只有10%。若以全台灣企業盈餘約5兆多來說,600多萬受雇者(自僱不計),每人月薪加1萬,影響盈餘不到15%。因此,是資本家不願加薪,不是不能。人口紅利從2016或2017年起就轉為負數了,勞方會漸漸站上方,但前提是,不會更多移工進來。
2.給政府壓力:跟南韓比較,南韓工會強,最低工資相對平均工資比台灣高30%,這是政治問題(註3)。
3.改善高低薪差異過大的問題。台灣不少企業的高階與低薪差異已擴大到30-100倍(也有300倍的),高階少領,低階就可提高些。
4.產業轉型,提高含金量:台灣目前整體競爭力沒惡化,企業股東權益報酬率(ROE)10%,比美國14%低些;R&D佔營收比已超過2.5%,趨勢都有在提升,逐年與美國拉近。要提高薪資,就是要產業升級,但沒那麼簡單,競爭對手是先進國家。
5.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在地生產比重,年輕人也要注意跨領域學習(註4)。
6.學校教學要重視「學用合一」(註5)。技職大學老師從一般大學培養出來,基礎技術很弱,會減損畢業生的含金量。一般大學是不必教太多就業技術,具有理論基礎才有能力改善、創新及自我學習,但是若不重視「學用合一」,就算TOP20%的優秀學生,還是讀不通,更不知道如何運用。沒學到甚麼,起薪如何能滿意呢?
7.需要時間調整:台灣因為人口紅利,過去12年增加300多萬勞動力,就業市場就屬資方市場,對勞工不利。再者,中國天安門事件後,台灣與國際反向大量進入中國,製造業空洞化速度舉世未見,能消化調整時間太短了。不過,突然失去那麼多工作,增加多是服務業的低階人力,在地台灣人實質薪資沒有明顯倒退,已經不可思議了。全球化是威脅,也帶來更多新興多元機會,日韓美歐都一樣,台灣沒有特別。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批(38年次)已經65歲,中高階就要大量退休了(老闆不一定),這個問題會開始扭轉。

------------------------------------
註1: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童振東-筆名蘇東坡,天下獨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39
註2:請參政府官員沒告訴你的購買力平價問題
註3: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
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9
註4:
4.1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童振東,天下獨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4.2評論「彭明輝: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童振東,部落格)
4.3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童振東,部落格)
4.4評論「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童(童振東,部落格)振東,部落格)
4.5從三品,談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註5: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