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 @童振東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 @童振東

兩年多前,我以筆名投稿「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註1),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取得年金改革共識。最近財政部張部長以愛妻為例,下個結論:「年金制度再不改,國家不倒才怪!」,兩年多過去了,潛藏債務一暝大一吋,現在中央及各級政府債務7.09兆,軍公教退休金8.66兆,勞保退休金8.77兆,合計25兆(這可是現值哦)。

我仍認為,這個問題需要國是會議解決。或者是我在「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註2)提到,透過專業人士組成委員會,依一定規範圈選出適合比較的國家,然後採中位數或平均數制定規則,再依國情酌予專業調整,並制訂檢討制度。除年金問題,也適用於調整租稅負擔率過低的問題。

剛在天下獨立讀到有人認為,把問題全丟給國是會議,十個人可能有十一種不同意見,這樣的審議式民主如何確保每個人的權益能被公平對待?我的回答是,討論「延後退休年齡、費率調整、年金給付減少幅度、所得替代率以及基金投資收益率(想增加是騙人的)」,不採代表制,難道要大家都來開會嗎?
-------------------------------------------
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 @童振東

台北早晨的天光中,我隨意穿梭在敦化南路的人行道上。隨風飄落的無心花瓣,瀟灑地掉在我拎的便當提袋上。秋天第一道涼風早在一個月前從西伯利亞緩緩吹來,敦化南路的欒樹已褪去濃綠的外衣。在高高的樹梢裡,有些輕輕地露出淡雅嫩黃的披肩,一路風情萬種地向北向南展現豐收氣象,有些如火焰般的金黃,耀眼奪目,盡情投射繽紛的色彩。

剛割過的草香,也不甘寂寞,咨意直撲而來,舒醒我的肺葉。此刻正傳唱幸福的印記。幾年前,我全家到澎湖旅行,我的大兒子隨著導遊的示範,將酢漿草放在嘴唇上,一面快活地吸著草香,一面讓葉子迎風緊貼紅唇,也是傳唱相同的印記。台北人行道上形色雖匆匆,但仍然可以很幸福。

然而,同樣盤旋在我腦海不忍遽去的,是坐落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叉口旁的人行道,角落亮著國泰銀行招牌。這順著仁愛圓環、有美麗圓弧的人行道,是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之一,經常有國外人士行走其間。何其不幸,這裡的人行道地磚爛透的程度也是數一數二。曾幾何時,當年的馬市長發下海口,要用招搖的兩百億經費送走舊日的紅磚道。

說是『招搖』,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剛過,很多人無家可歸,這筆經費當然少不了招搖成份。昔日的紅磚道確實不堪,然而送走紅磚道不到十年,現在的竟跟當年的紅磚道命運一樣。就我記憶所及,亞洲鄰近國家:日本、新加坡,甚至人馬雜沓的香港,她們的人行道根本不是這樣!當年市府監管不周與低落的施工品質肯定難辭其疚。為此,我不禁為我們美麗的台灣感到羞愧與嘆息。

滄海桑田。住在台北市的人都知道,人行道其實不到七年早就癢了。新的人行道剛舖不久,就有多處地磚不牢不固。從敦化南路到羅斯福路的和平東路兩側絕對是重災區。不知有幸或不幸,更多的老外穿梭其間。可想當然,當年的重災區如今已老態龍鐘。我常暇想,若是當年的馬市長能夠展現穿短褲跑步的衝勁,『腳踏實地』檢驗他誇下的海口,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如果跑步嫌累嫌慢,騎腳踏車也是不錯選擇。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重金改造、品質良好的人行道。我們失去更多的是,人民原本可以在人行道上精神抖擻、昂首向上、風光大步,向世人展現『品質台灣』的自尊與自信。可惜,當年的市府平白浪費等了N年才等到提升人民自尊與自信的支點。如今,不堪的人行道持續惡化。

找到一個『支點』真的那麼重要嗎?

黑人領袖曼德拉在牢裡被關了27年,他入獄的第一天沒有怨恨。出獄的第一天就原諒當初處心積慮想殺死他的那些人。1994年,他當選南非首任民選總統,全世界媒體都看衰他,他面對的是最險惡的局勢:政治動盪、經濟蕭條、治安敗壞,以及嚴重的種族對立。他知道他必須重新喚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忘記膚色與隔閡,站在同一陣線,去感受共有的榮辱。

他看到一個支點:被黑人仇恨的南非白人球隊,即將代表南非參加世界盃橄欖球賽。曼德拉相信,只要「跳羚隊」獲勝,全國民心就能團結一致。後來世人可以見證,曼德拉運用政治智慧,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說服國人放下仇恨,放眼未來,共同建設國家。世人可以見證,這種胸懷創造一段可欽可佩的歷史。

署名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先生曾為曼德拉的故事─『打不倒的勇者』的中文版寫了一段話:『一個黑人總統穿著白人球隊的球衣一起為國家代表隊加油,在那個比賽上已經不分黑白與種族─這段歷史讓每一位看的人都會掉下眼淚,彰顯了一個族群融合的偉大過程。我提這個歷史也介紹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學會釋出善意、跨越鴻溝。』

我何等盼望,馬總統記得自己說過的話,記得自己曾經掉下的『眼淚』。

台灣此刻是多事之秋,天空盤旋悲觀的氛圍。明明現行的勞工與軍公教退休金制度,會讓台灣像希臘一樣,國家破產、菁英出走、階級對立、年青人沒有未來,但是政府立場搖擺不定;即便眾多的法律學者勇於指出,所謂的『信賴保護原則』在這是邏輯不通的,然而不少既得利益者還是想著維護權益。

在這個關鍵時刻,眼前在野黨的訴求─『召開國是會議,朝野共同解決財政危機』難道不是能呼應馬總統希望我們學會的:『釋出善意、跨越鴻溝』?難道這樣的訴求不是讓全國民心能緊緊相連的『支點』?如果馬總統或為政治利益、面子,甚或無知,仍一意孤行,要再次浪費寶貴難得的『支點』,那麼台灣還剩下多少能讓民心相連的『支點』?

我認為,很可能馬總統會一路拒絕國是會議到底,很可能政府規劃的改革方案只是煙霧彈,片段微修現有的制度,繼續維護不公義的利益分配。然而,關心台灣的有志之士不能灰心,還是應透過多樣的策略與管道,繼續反對政府錯誤的作為。至少,可以學習公元一世紀時被羅馬政府逼迫的基督徒,至死忠心,堅持到底,然後可以大聲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都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願大家相互共勉。
------------------------------------------
註1:尋找讓台灣民心相連的支點-從台北市的人行道地磚說起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23

註2: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9月11日po文)
全文:http://blog.roodo.com/eatontung/archives/47809230.html
簡版: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498

誠實,為共享自在、愉快和安定/eaton

芬蘭文化要求誠實,是為享有和諧與尊重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市區電車從來不驗票,也沒有規定要刷卡上車,全部採取誠實制度,司機也不會看你是外國人將你攔下來,確定你是否有付錢購票。雖然沒有買票被警察抓到,會有巨額的罰款,但是從未看過警方上車攔截驗票。

當國家以誠實為上策,散發出來的氣質、感覺就會不一樣。那是人人自律的地方,也是講求個人極大自由的國度。不需要去提防別人,整個社會多了自在、輕鬆、愉快、心安的快樂和安定,人們踏實的過著生活,人們信任他們的體制,人們真誠的、有意義的溝通討論。

在台灣,誠實、坦白不是適合生存的價值,不是好的人格特質,它們是阻擋人們爬到高位的絆腳石。然後,整個社會就變成了講求名聲甚於實力的地方,講求評鑑甚於真正做事的島嶼,講求富麗堂皇甚於穩定樸實的都會。當一個社會以「不誠實」為標竿,所有的價值觀都將顛倒,所有的法律規定都將嚴厲的規範不誠實,所有的設施皆有其防範的設備。

國家文化的高下表現在誠實之上。希望台灣有一天也能如此自在、安穩,如雨後天晴的藍天,如坦蕩閃亮的湖泊。我曾在八里淡水河岸住過2年,看過晴晴藍天,見證過那河上的閃亮;但我認為,這個希望需要從你我做起,不然希望只能是希望。(eaton)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4999
------------------------------------
你們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來跑去,在寬闊處尋找,看看有一人行公義求誠實沒有?若有,我就赦免這城。(耶5:1)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詩篇85:10)
-------------------------
芬蘭文化對於「誠實」的要求,其實是為了讓社會享有真正的和諧與尊重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21706/

那天,坐在老師車裡面,跟著老師一起到病人家裡,當路途較長的時候,老師都會和我聊各式各樣的話題,有一次她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一邊開車一邊激動講電話,結束後她嘆了一口氣。

「怎麼了?」我問。「是我兒子的事情,剛剛他的導師打電話過來,他說想和我談談。」老師手握著方向盤,看起來有點無奈。她向我說明她兒子最近的行為,似乎是跟一個女同學起了衝突,兒子把女同學推倒在地上,害女生受傷。

「這個學期老師常常打電話過來關心。」老師語重心長,她說兒子可能快要進入國小的高年級階段,比較叛逆一些,之前因為數學作業沒寫,卻騙學校老師說他有寫。「其實他沒寫老師也不會處罰他,問題是他說了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寫就沒寫,為什麼要假裝自己有寫作業呢?」老師緊緊咬著嘴唇。

「當天老師發現我兒子說謊,我馬上趕到學校,我兒子、老師和我坐在辦公室裡談論這件事情。在芬蘭,說謊是很嚴重的事情。」老師補充,因為芬蘭從小的教育和整體社會的風氣,都在教導孩子要誠實,真誠、老實的面對生活,說謊是不被允許的,「一旦說謊,誰也不相信誰,那這個社會要怎麼能有真正的和諧和互相尊重呢?」

「在你們國家,也認為誠實非常重要吧?」老師反過來問我,我發愣一會兒,眼睛轉向側邊窗戶,望著那結冰的湖泊。「也許吧。對我來說,誠實很重要。」我緩緩的吐出幾個字,眼睛不禁瞇起,我知道我說了個白色的謊言,但又不是一個真正的謊言。

究竟誠實這件事情,在台灣有非常的重要嗎?我的腦袋中不禁閃過好多事情: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報紙上的報導、節目上高談闊論的名人、塑造形象面試大學的高中生、浮誇的廣告、瘋狂推銷的店員等等。

我對著窗戶上的自己苦笑,因為在求學的過程中,我的父母、朋友和週遭的人,都曾經跟我討論過誠實這件事情,因為我是個講話過於直接、坦然的人,許多人都勸我:不要太老實,不要太誠實,達到自己的目標比較重要。

所以相較於芬蘭,在台灣對我來說是比較有壓迫的,因為我不知道誰老實、誰不老實,在某個程度上,我必須花心力去分辨各式各樣的人,避免受到傷害。此外,也必須練習怎麼樣馬馬虎虎地去和某些人相處,以及如何去應對;相較於在芬蘭,這些耗費精力的事情較少,我也較能敞開心胸和各式各樣的人來往。

在台灣,誠實不是一個多大不了的事情,當孩子說謊,說有做作業卻沒有做,家長可能不會認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反倒會說是老師大題小作。而當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名人等等,都在以如何巧妙的說謊為主,人們也在學習如何用心機耍一些手段,以最少的力氣來得到最多的東西。

誠實、坦白變成了一種重擔,它們不是適合生存的價值,不是好的人格特質,也不是特別被推崇的優點,它們是阻擋人們爬到高位的絆腳石,阻擋人們找到同盟的顛簸。然後,整個社會就變成了一個講求名聲甚於實力的地方,一個講求評鑑甚於真正做事的島嶼,一個講求富麗堂皇甚於穩定樸實的都會。

當一個社會以「不誠實」為標竿,所有的價值觀都將顛倒,所有的法律規定都將嚴厲的規範不誠實,所有的設施皆有其防範的設備,如監視器、錄影機、柵欄、鐵欄等等。我希望,有一天的台灣,也能像這樣,如此自在、安穩,如雨後天晴的藍天,如坦蕩閃亮的湖泊。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秋節新觀點/eaton

秋節新觀點/eaton

還要用燒炭做為家人相聚的儀式嗎?請聆聽他們的聲音:

1.嫦娥:我回不了人間避難了,這這這....我的花容月貌啊。

2.吳剛:我砍木頭砍到筋骨酸痛了,這是生靈塗炭。

3.兔子:不樂見烤肉排放的廢氣做為贈禮,我擣的麻糬變黑黑的。

4.月亮:炭火冒白煙,食物燒焦,化工香料醬汁,網子碗盤杯筷用過就丟,這樣看得到我嗎?放鞭炮、煙火、沖天炮、廢氣,這是在圍攻我嗎?

5.五年級:「一家烤肉萬家香」害的。

6.公民:那是里長、村長、市長快速收割政績的手段。

7.秀蓮阿姨臉書:中秋節烤肉是最愚蠢的過節方式(註)。

註:秀蓮阿姨整理資料如下:「台灣進口3400萬公斤木炭,等於砍伐2260公頃森林,面積為87座大安森林公園。中秋節全台只要有三成民眾烤肉,將製造6382.5噸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油脂滴在炭火會產生多環芳烴等致癌物。沒有健康身體、安全家園,何來團圓的中秋呢?」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誰是真正的民粹?

誰是真正的民粹?

新聞:芬蘭政府決定緊縮開支、限制假期及減少加班津貼等福利,引來勞工不滿,導致大罷工。市內的公車及鐵路也暫停服務,芬蘭航空也取消16班國內航班。
---
台灣資方:「芬蘭勞工都是草莓族、沒競爭力,我們不排除出走。」
保守份子:「抗議怎麼可以影響日常生活呢?而且這樣會影響經濟!你們應該去廣場靜坐就好。」
執政黨:「我們要號召沉默大多數,用選票教訓抗議份子。」
執政黨總統候選人:「芬蘭充滿了民粹!」
在野黨總統候選人A:「這是多數人的共識!」
在野黨總統候選人B:「這是理性的作法!」
前衛生署署長:「加稅救台灣」,我不是左派又不民粹。
市長:「芬蘭內政部要去說服芬蘭勞工!」
---
民粹:政治菁英只追求自身利益,所以應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民粹的標準程序:發掘對立,訴諸感情,匯集民意,影響政治。

提醒:民粹常被菁英主義者視為是挑動族群衝突、以獲取政治利益的代名詞。但是有些政治人物會採行民粹政治語言當作組織的策略,實際上並無意也無心做平民的代表。有時菁英主義者也會誤導平民主義。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不戰的筆戰 @eaton

不戰的筆戰 @eaton

前po文「從產品、商品與作品,談中小企業發展」是緣自於台北藝術大學王盈勛副教授的文章。今年4月,我讀到王副教授在天下獨立發表〈是誰偷走你每個月薪水袋裡的一萬五〉。內容文筆流暢,但薪資佔GDP分配比的論述是錯的(學界.媒體一直如此)。兩天後,我使用筆名蘇東波,在天下獨立投稿「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澄清。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39

最近不巧發現,王副教授隔週發文論戰(他在天下獨立有專欄),有火藥味。某位「路過讀者」打抱不平,竟然開砲替我回了,對我來說,是個「不戰的筆戰」。我原本停稿多時,因那次經驗,以後竟寫了130篇短稿(好像已經一年沒說話XD),其中投稿16篇,獲刊13篇。提筆匆促,內容普通,但還是感恩。

不過,路人甲沒有回答王副教授的另一個提問:為何台灣薪資佔GDP分配比會低於他列舉的國家呢?從我前面PO文:「台灣薪資水準的真相與改善之道」,主要原因在於海外生產比例,比例越高,分配比就會越低(註)。

註:很多人(包括學界)會用人均GDP或GNP來衡量薪資水準,然後發現大家每月少領1.5萬(平均月薪3.7萬的40%)。要知道,GDP計算會納入海外轉投資收益及三角貿易所得,該收益及所得廠商相對要付薪資,但付的對象是海外,不是本國勞工。台灣公司海外生產超過50%,每年在中國約付2.3兆薪資,約為台灣薪資的40%(剛好跟前面40%相同)。來台演講的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或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都表示,不解為何台灣的薪資低?他們都以為人均GDP高,勞工薪資就會高,其實不一定如此。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從三品「產品、商品與作品」,談中小企業發展 @eaton

產品、商品與作品/eaton

台灣企業未必不懂行銷策略、品牌經營,問題是,當我們努力讓產品成為更有賣相的商品時,一流的國際企業已思索淬煉如何讓商品昇華為作品。商品層次只能提供C/P值與差異化定位,但消費者行為不僅建立在現實需求(解決問題)、付出的成本(包括現在及未來),還有情感寄託(認同對象做這事、代表自己的形象、自己喜愛的元素、說出自己的心聲),因此,顧客需要消費過程帶來的自我實踐感與超越感。

把工作當作品做,有使命感,就算不成功,至少無怨無悔!然而,競爭優勢的來源很多,作品不是唯一。義大利觀光資源豐富,每年6千萬外國觀光客,仍不能撐起經濟。因此,以人文加值,讓商品昇華為作品,不能只是文創行業,製造業也應如此。

台灣中小企業適合將商品昇華為作品,它具獨特性,更能提供在地就業機會。所謂獨特包括:1)不拼數量第一,只強調自己獨有的;2)善用並持續強化自身特質,發展專屬風格;3)具有特殊配方或技術,並能持續變化加值,避免後進者跟上;4)具有特定市場區隔,市場沒大到吸引大廠介入;5)能發展優質感人的商品或服務,並從市場得到合理的回報。

〔1〕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3249

腦中風發生前會出現6個徵兆

腦中風發生前會出現6個徵兆!為了家人健康,把握 黃金救命時刻...

認識腦血栓,腦中風的一種。腦血栓是指在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發生改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粘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
腦血栓危機,藏在生活細節裡,腦血栓不但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嚴重的甚至導致癱瘓。那麼,腦血栓的前兆都有哪些呢?得了腦血栓又會有哪些癥狀呢?

腦血栓發病前的6個徵兆!如有下述腦血栓的前兆情況之一,都要警覺:

一、哈欠不斷:患缺血性腦血栓病者,80%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二、血壓異常:血壓突然持續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時,是發生腦血栓的前兆;血壓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是形成腦血栓的前兆。
三、高血壓病人的鼻出血: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種危險信號。數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這種人可能在半年之內會發生腦血栓。
四、步態異常:步履蹣跚,走路腿無力是偏癱的先兆癥狀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變化,並伴肢體麻木無力時,則是發生腦血栓的前兆信號。
五、突然發生眩暈:眩暈是腦血栓的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癥狀,可發生在腦血管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後也易發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覆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增加。
六、突然發生劇烈頭痛:任何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伴有抽搐發作;近期有頭部外傷史,伴有昏迷、嗜睡;頭痛的性質、部位、分佈等發生了突然的變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頭痛;疼痛劇烈,可在夜間痛醒。

怎樣預防腦血栓?注意這7件事....
1. 限制脂肪攝入量:腦血栓患者不得攝入太多的脂肪,在飲食中應減少總脂肪量,並且還要限制膽固醇,每人每日應保持在300毫克以內。
2. 控制總熱量:要想使血脂下降,那麼必須控制總脂肪的攝入,這樣對身體的各內臟都是有益的。
3. 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量下降就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如食魚類、豆製品、瘦肉等,每日保持一定的量(但不宜吃太多),吃這些有利於降低血液膽固醇以及血液粘滯。
4. 限糖:腦血栓患者是不宜吃過多精製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因為我們都知道體內的糖會轉化為脂肪,並蓄積起來,增加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滯度,對在恢復過程中的腦血栓患者極為不利。
5. 注意烹調用料
因不宜食用過多的鹽,所以在烹調的過程中只能放入少量的鹽,但烹調出來的味道很淡,為了增加食慾,我們可以加入適量的醋、芝麻醬。醋可以調味和加速脂溶解、軟化血管,而芝麻醬可補充鈣。某些腦血栓病人還患有高血壓病,所以在食鹽上要注意分寸,食鹽的用量要減小,每日保持在3克最為合適。
6. 經常喝水:腦血栓患者要經常飲水,特別是在清晨和晚間,清晨飲水可沖淡胃腸道,晚間飲水可稀釋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7. 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C食物能到降脂的作用,所以要多食用維生素C食物,如水果、蔬菜,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

血栓的形成是腦中風的成因之一,為了自己跟家人的健康,從今天開始就做這些事,預防血栓、讓自己更健康喔!貼心提醒: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保健功效也會因每人體質的不同而有差異。

SOURCE: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31907

健康的飲食習慣降低失智風險!

3個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降低失智風險!

很難想像,大腦約重1400克,只佔體重的2%,但大腦運作所需的熱量,卻佔總消耗量的20%,說頭腦是個大食客,並不為過,「吃」也成為腦力活化的重要基礎。

但吃腦不能補腦,期望大腦靈光,並非靠單一食物可及,正確的飲食型態更重要。一項新研究發現,常食用地中海飲食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減少40%。地中海式飲食包含大量蔬菜、水果、穀類,以深海魚等海鮮為主,減少食用肉類、家禽,烹調使用橄欖油,適量飲用紅酒。

統計顯示,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愈高的國家,愈愛吃肉,飲食中脂肪含量愈高,愛吃魚類的芬蘭、瑞典,阿茲海默症患者比例最低,這是因為肉類中的omega-6脂肪酸會引起腦細胞慢性發炎,而深海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則能使腦細胞柔軟有彈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連帶達到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效果。

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

● 乖乖吃早餐。

睡眠時,大腦仍在消耗熱量,早上起床是大腦最缺乏能源的時候,好好吃一頓早餐,大腦才能清醒過來,開始一天的工作。早餐最好以全麥、糙米等未精製的穀類為主食,讓血糖緩慢上升,持續供應腦部能量。

● 吃的時候儘量咀嚼,以一口20下為目標。

使用咀嚼肌時,刺激會傳到腦幹、小腦、大腦皮質,提高腦部活動,充分咀嚼還有助分泌膽囊收縮素,這種荷爾蒙能隨血液流動進入大腦,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不但能充分品嚐食物的美味,又能鍛鍊大腦活性,可謂一舉數得。

● 多吃團圓飯。

愛因斯坦醫科大學研究發現,和父母一起吃飯的青少年,可以攝取到更多的水果、蔬菜和乳製品,一個人的「孤單餐桌」,大多是食用方便但營養不均衡的微波食品。為了讓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發育良好,聯繫親子情感,請儘量自己做菜,全家共享。

每日必吃的聰明營養素
■屬於omega-3脂肪酸的DHA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成長,釋放乙醯膽鹼以增進記憶和學習功效,降低壞膽固醇及中性脂肪,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硬化,可說是萬能補腦素。人所攝取的DHA幾乎都是由大腦利用,可見其重要性。

每天最好吃一次富含DHA及EPA的青背魚,如秋刀魚、青花魚、沙丁魚、鮭魚、鰹魚。由於DHA和EPA容易氧化,最好買新鮮的魚貨,盡早食用,或和維生素A、C、E等抗氧化劑一併攝取,效果更好。

■磷脂酸膽鹼是建構神經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另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就是卵磷脂。它能修復受損的細胞膜,有助乙醯膽鹼合成,使腦部變得更靈活,提升記憶力。卵磷脂在體內還扮演乳化劑的角色,可以活化脂肪代謝,抑制壞膽固醇附著於血管壁。卵磷脂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雞蛋、大豆及大豆製品(豆腐、豆漿、納豆、豆干等)。

■維生素B群包括8種維生素,負責製造體內能量,也是神經細胞和神經傳導物質生成不可或缺,還能降低血糖和膽固醇。如同時缺少維生素B1、B6時,大腦運作便會遲鈍、心情低落。葉酸不足則會貧血、生長遲緩,孕婦多補充葉酸,有助降低胎兒神經缺損的風險,菠菜、花椰菜等綠色蔬菜是葉酸的良好來源。

富含B群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酵母、小麥胚芽、豆類、肉類、肝臟等。肉類或肝臟和洋蔥、大蒜、韭菜烹調,對身體吸收B群更有幫助。

■抗氧化維生素。消耗人體20%氧氣的大腦,所產生的氧自由基,會造成粒腺體細胞膜氧化,降低大腦能量。人體內原本就有對抗自由基的抗氧化劑,但從25歲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因此年紀愈大,愈需要補充抗氧化物質,代表性的維生素包括A、C、E。其中維生素E能與細胞膜的脂肪共存,並將氧自由基無毒化,保護腦神經細胞,預防阿茲海默症,而被視為大腦的守護神。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為胡蘿蔔、菠菜、鰻魚、雞肝;食用苦瓜、花椰菜、柑橘類則可補充維生素C,胚芽、堅果類、豆製品則為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黃、紅椒同時有維生素C和E,常吃南瓜則可一次吃到維生素A、C、E。(*本文摘要自《補腦絕招大公開》)

SOURCE: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188&fullpage=true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喜樂從感恩開始,感恩從回顧出發 @eaton

喜樂從感恩開始,感恩從回顧出發 @eaton

同學好。前貼文蔣勳《願》,境界不易達到,但不代表我們要放棄對標竿的追求。我發現一種方式,或許是不錯的切入點。

我把詩改了。「願」改為「曾」,「你我」易位,最後段落不改,如此就可向曾犧牲奉獻的摯愛,發出讚美與感謝。喜樂從感恩開始,感恩從回顧開始。我常強調「學用合一」,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實踐。
……………………………………
《曾》@eaton,改自蔣勳《願》

你曾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你曾是繁星,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你曾是千萬條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你曾是那月,為我再一次圓滿
如果我是島嶼,你曾是環抱我的海洋
如果我張起了船帆,你曾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我遠行,你曾是那路,準備了平坦,隨我去到遠方
當我走累了,你曾是夜晚,是路旁的客棧,有乾淨的枕席,供我睡眠
眠中有夢,你就是我枕上的淚痕;你曾是手臂,讓我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你仍是我腳邊的爐火,與我共話回憶的老年
我是笑,你是應和我的歌聲;我是淚,你是陪伴我的星光
當我埋葬土中,你是依伴我的青草,我成灰,你便成塵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我就再許一願,與你天上相會,誠摯向你感謝

願你找到詩句,送給摯愛 @eaton

願你找到詩句,送給摯愛 @eaton

蔣勳的:《願》。這首詩很美,是一種犧牲、專注、成全、責任、倚靠、安慰,也是一生一世的依戀。你定可從詩裡至少找到一個句子,送給你的摯愛。若找不著,可聽聽演講,或許就找得到。

蔣勳《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7RcP39NB0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澄清台灣薪資水準的真相,兼論改善之道 @eaton

澄清台灣薪資水準的真相,兼論改善之道 @eaton

台灣薪資議題探討一牛車,但很多講法不盡然正確。我使用Q&A方式,回答幾個關鍵問題:(時間以2014年為準)。
*
Q1:大多數人的薪資為何低於平均水準?
A1:
1)台灣受雇人員(不含軍公教)經常性薪資每月平均3.8萬元,計入非經常性,每月4.7萬元(每年約3個月獎金加班)。一般公司而言,基層經常性薪資2-3萬,經理7萬,協理10萬,副總為12萬,總經理25萬。因為高低薪存在差異,所以一半以上的人會低於平均值。
2)衡量薪資的最佳參數不是平均值,而是中位數。台灣中位數為平均值85%。
3)台灣中高階與基層平均薪資差異倍數為4倍(高階人數不多),我比對過新加坡、美國的官方資料,倍數與我國極為接近。
*
Q2:大多數人的薪資為何遠低於政府公告的人均GDP水準?
A2:
1)台灣人均GDP為2.2萬美元,但受雇者報酬只佔GDP為45%。GDP不是最佳參數,而是GNP,但台灣GDP與GNP剛好幾乎一樣。
2)很多人(包括教授等級)使用人均GNP衡量薪資水準,發現受雇者每月平均少領1.5萬(約佔台灣平均薪資3.8萬的40%)。不過,這個講法是錯的。簡單來說,GDP計算會納入海外轉投資收益及三角貿易所得,但廠商為取得該項收入,相對要給付薪資,但給付的對象不是本國勞工,而是海外勞工。台灣海外生產比例超過52%,每年在中國約付2.3兆總薪資,約為台灣總薪資的40%。來台演講的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或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都表示,不解台灣的薪資為何那麼低?他們都以為人均GDP高,國內勞工的薪資就會高。我曾為文說明這個議題(註1)
*
Q3:政府經常宣傳台灣人均購買力所得很高,那是甚麼回事?
A3:台灣名目人均GDP 2.3萬美元,美國5.4萬美元,台灣只有美國的42%。但考慮物價,台灣人均購買力所得45,854美元,比大多數先進國家高,是美國84%,比韓國高出30%(韓國物價比台灣高55%)。人均購買力不是很完美的指標(註2),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品質可能不同,有些學者會採加權方式處理。
*
Q4:可是台灣的薪資水準還是很低啊,不是倒退15年!
A4:
1)台灣名目GDP 2.3萬美元,美國5.4萬美元,台灣是美國的42%。台灣平均工資4.7萬(跨國比較需含年終),美國平均年薪4.8萬美元,折合月薪12.8萬元台幣,台灣為美國37%,這個比例接近前開名目GDP比例42%。
2)考量物價水準,台灣平均工資購買力是美國的74%,這樣偏低嗎?每人的標準不同,不予置評。
*
Q5:大學畢業的起薪很低,22K比比皆是!
A5:
1)依2014年勞動部統計,大學畢業起薪2.7萬,研究所3.2萬。與104人力網的大學畢起薪統計,差異不大(工程類較高,3.5-3.9萬)。所以22K是少數(雖然我的家鄉南部22K不少)。
2)大學畢業起薪2.7萬,是整體平均月薪3.8萬的70%;美國新鮮人平均年薪4.8萬美元,是整體平均年薪4.8萬美元的100%。因此與美國比較,台灣大學生起薪相對低30%。問題是,台灣入學率偏高,平均素質是否比美國低?若是,這個差異還算合理。
3)天下雜誌曾提到,韓國大學畢業生起薪約新台幣7萬多元,引起嘩然。那個統計的對象是高薪行業,計1,336家。經物價調整,高薪的畢業生起薪4.6萬台幣,高出台灣畢業生平均起薪30%。問題是,必須進入財閥公司才有。
4)起薪的意義不是那麼大,重點在未來。依行政院家庭所得年報資料,百萬年薪的工作每年增加約2萬人,101年就超過100萬人,年薪60-99萬有200萬人(佔工作人口比例不高,而且最近5年增速變小)。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批(38年次)已過65歲,大量退休潮已開始了(老闆不一定),工作自然會交出去。若年輕人的能力與經驗隨著年資增長,就有機會爭取到高薪的工作。我認為,除非有使命感,年輕人需找到自己的強項與興趣,然後不斷強化跨領域的知識。
*
Q6:台灣最低工資是否偏低?
A6:
1) 美國最低工資目前為7.25美元/小時,政府有意漲為15美元/小時。若採7.25美元/小時,為美國平均時薪22.7元32%,若採15美元/小時,則為65%。台灣最低時薪120元,月薪為2.0萬,為平均月薪3.8萬的53%。因此,若美國最低工資提高到15美元/小時,台灣最低時薪應提高20%(=65%/53%)。
2) 韓國2014年最低工資為116萬6千餘韓元,折合約1,000美元,換算購買力所得約2萬元台幣,與台灣相當,但台灣人均購買力比韓國高出30%,所以韓國最低工資相對高出台灣30%。韓國工會是強多了,但不要忘了韓國財閥與政府關係密切。
*
Q7:台灣新進教授的薪水是新加坡的1/3,韓國的1/2,也已經輸大陸了!
A7:要比較薪資水準,不能只看名目薪資,還要注意幾個差異:香港或新加坡的教授年領12月(韓國我不知道),沒有寒暑假(有年假20天?),沒有月退俸,考核標準嚴格,還有物價差異。韓國物價高出台灣55%,教授的購買力所得反而比台灣低些,而且韓國租稅率高出台灣一倍。新加坡的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就算考量物價,台灣還是沒得比。此外,台灣老師的薪資佔人均GDP的比例排全球前3名,台灣老師的薪資相對是高的。以上不難查到評論(甚至有些是在國內外服務的教授自己為文說明)
*
經比較,除最低工資外,台灣沒有相對比較低。我認為,提升薪資的重點在於:
1.政府需給資本家壓力。馬英九總統以前說過,薪資低是因為老闆覺得賺不夠多!這句話只對一半。台灣上市公司2014年稅後賺1.9兆,創歷史新高,雇用員工160萬人,就算每人月薪加1萬,影響盈餘只有10%。若以全台灣企業盈餘約5兆多來說,600多萬受雇者(自僱不計),每人月薪加1萬,影響盈餘不到15%。因此,是資本家不願加薪,不是不能。人口紅利從2016或2017年起就轉為負數了,勞方會漸漸站上方,但前提是,不會更多移工進來。
2.給政府壓力:跟南韓比較,南韓工會強,最低工資相對平均工資比台灣高30%,這是政治問題(註3)。
3.改善高低薪差異過大的問題。台灣不少企業的高階與低薪差異已擴大到30-100倍(也有300倍的),高階少領,低階就可提高些。
4.產業轉型,提高含金量:台灣目前整體競爭力沒惡化,企業股東權益報酬率(ROE)10%,比美國14%低些;R&D佔營收比已超過2.5%,趨勢都有在提升,逐年與美國拉近。要提高薪資,就是要產業升級,但沒那麼簡單,競爭對手是先進國家。
5.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在地生產比重,年輕人也要注意跨領域學習(註4)。
6.學校教學要重視「學用合一」(註5)。技職大學老師從一般大學培養出來,基礎技術很弱,會減損畢業生的含金量。一般大學是不必教太多就業技術,具有理論基礎才有能力改善、創新及自我學習,但是若不重視「學用合一」,就算TOP20%的優秀學生,還是讀不通,更不知道如何運用。沒學到甚麼,起薪如何能滿意呢?
7.需要時間調整:台灣因為人口紅利,過去12年增加300多萬勞動力,就業市場就屬資方市場,對勞工不利。再者,中國天安門事件後,台灣與國際反向大量進入中國,製造業空洞化速度舉世未見,能消化調整時間太短了。不過,突然失去那麼多工作,增加多是服務業的低階人力,在地台灣人實質薪資沒有明顯倒退,已經不可思議了。全球化是威脅,也帶來更多新興多元機會,日韓美歐都一樣,台灣沒有特別。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批(38年次)已經65歲,中高階就要大量退休了(老闆不一定),這個問題會開始扭轉。

------------------------------------
註1:沒有人偷走你薪水袋裡的錢(童振東-筆名蘇東坡,天下獨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39
註2:請參政府官員沒告訴你的購買力平價問題
註3: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70
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9
註4:
4.1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童振東,天下獨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4.2評論「彭明輝: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與機會」(童振東,部落格)
4.3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童振東,部落格)
4.4評論「彭明輝:別看不起台灣人」(童(童振東,部落格)振東,部落格)
4.5從三品,談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註5: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童振東,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7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郭台銘才不知民間疾苦 @eaton

郭台銘才不知民間疾苦 @eaton

郭台銘認為學者立法不知民間疾苦,呼籲廢除證所稅。他的理由是,讀過基本財稅概論的人都知道,除了薪資以外的直接稅最難收。股票賺錢要繳稅,那賠錢要怎麼算?如果拘泥於賺賠的時期,經濟發展就會被限制住,政府不聽勸告,不僅稅也沒收到還賠上經濟。

我的回答是,
1. 若直接稅只收薪資所得,其他難收就不收了,那麼台灣稅收一年將至少減少將近6000億,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就是郭台銘。請問,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嗎?
2. 股票賠錢要怎麼算?就盈虧互抵,基本財稅概論不是這樣寫的?再者,證所稅開徵有賠上經濟嗎?還沒準備好就想上路是問題,但何時賠上經濟?跨國實際比較,對交易量根本沒影響,那是故意誤導(請參我po文: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就算賠上一點,經濟至上是唯一的信仰嗎?
---------------------------
郭台銘今又說,「如果當初沒有戒急用忍,面板產業會拱手讓人嗎?」就算半導體產業不開放,世界各廠也都會到中國設廠、滿足當地供應鍊,重點不是禁止設廠,而是要將技術留在台灣。過去員工分紅採面額課稅是全世界最好的法令,但硬要把它拿掉,最終導致人才流失。學者都是不知民間疾苦、沒做過生意的人。經濟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政治越參與就會干預經濟發展。

我的回答是,
1. 中國不是幾乎賠錢還硬幹嗎(為貪汙)?有哪些產業不是如此,面板產業當年去了又如何?姑且不論到底有多少外國廠商到中國設廠(我講製造業),去的台灣人最好要有能耐,人才技術不會更容易被偷走,不會到頭還是一場空。
2. 以前員工分紅分到比當年盈餘還高,為激勵員工,把別人踩在腳下,這正義嗎?郭先生想分紅,那就分啊,不是有限制型股票、員工認股權?
3. 沒做過生意的人就不懂對錯(雖然有人假裝不懂)?多數企業因台灣而茁壯,企業出走對多數人沒有幫助,難道台灣沒有資格表示意見?我只能說,得到新自由經濟主義好處的人,最喜歡看不見的手,但那些人最沒資格講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都沒有,強調自由,同時重視公平分配的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才有機會換得尊敬!
-------------------------------------------------
籲廢證所稅 郭台銘:學者立法不知民間疾苦:
http://www.storm.mg/article/65603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波卡、公民與物理學常識@eaton

若不考慮熱量,我覺得波卡洋芋片很好吃,但是另種波卡,在市議員徐弘庭扯上「特殊性關係」、議長吳碧珠不滿索卡名單是在「欺瞞議會、欺騙市民」後,更難以下嚥。

批評事情的角度是可以也應該多元化,好讓我們看到不同的角落,發現是否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或是可以照顧到躲在陰暗角落的弱勢受害者。但是,若批評不回歸事情的本質,只是喜歡無限上綱,以為宏觀永遠是對的,就是在宣揚:「同一個現象在不同人眼裡,看起來會截然不同」的相對論,那麼愛因斯坦會反對這種濫用。

或者是,若只是喜歡把事情不斷地切割,以為微觀中的微觀就是好的,就是在宣揚:「把世界分割成最小的粒子,世界看起來變得完全不同」的量子力學,那麼量子大師們會反對這種濫用。

這些議員或是市政府官員到底聰不聰明,要取決於公民的直覺與常識吧!若選民唾棄這種行為,這些議員的行為就會無效,所有的過程就變成可逆,那麼就亂不起來;若公民不唾棄這種行為,最後越來越亂,導致民主制度瓦解。熱力學第二定律是這麼說的。

在人與人互動的真實世界裡,我比較喜歡古典的物理世界。若我們沒有被蒙蔽,我們一定可以用直覺和常識分辨與判斷:甚麼的行為是真實的、可尊敬的、公平正義的、內心清潔的、可愛的、能帶來好名聲的。因為,這是造物者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7個習慣讓你變身職場勝利組

7個習慣讓你變身職場勝利組

作者:張詠晴 2015-09-15 Web Only

嘿,一天的工作還順利嗎?如果大有所獲,恭喜你,又更上一層樓了。如果有餘力,幫幫身邊忙得不可開交的同事,會讓你更開心唷。如果不如意,別再鑽牛角尖、別讓腦袋一直回放不開心的畫面。

這篇介紹你7個習慣,讓你變身職場勝利組。 你的專業和工作熱情對你的工作表現有決定性的因素,但你在辦公室的做事習慣和慣例也會影響你的幸福感和生產力。這包含你工作前和下班後做了什麼,還有你怎麼面對工作日。

AOL Jobs網站報導,培養以下7個日常習慣,就會讓你搖身一變成職場勝利組。

一、聚焦你的優勢,而非弱點有時候,為了把事情做到完美,我們會在非擅長領域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公關公司Klick Communications共同創辦人克瑞維里(Miguel Crivelli)認為,這是錯誤作法。她說:「在我的公司裡,我培養一項企業文化,那就是員工應該利用自己的核心實力完成任務。」她說:「我們不希望員工浪費時間,硬是去改善自己的弱點。某人的弱項,自然有其他人能夠補足,確保讓每個人從事可以激勵自己,而非打擊信心的事,就是主管的工作。」為了讓老闆知道怎麼用你,你應該養成展現自己看家本領、核心實力的習慣。

二、用可以發揮最強實力的方式工作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譬如說,你想要有自己的辦公室,可以把門關上、自己埋首工作,但在大部份企業,除非你是主管級,否則這根本不可能。不過,你還是得想出一些辦法,讓自己發揮實力和提升專注力。當你的公司無法給你想要的工作環境,那就自己動手改變吧。比方說,如果你想要隔絕外界雜音,請戴上耳機,或是找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思考。需要靈感時,就找個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集思廣益。

三、掌握自己的態度你帶著怎麼樣的心情上班,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工作表現,還會感染身邊的人。所以,另一個要養成的習慣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態度。職場力協會(Workplace Power Institute)執行長布蘭道(Karla Brandau)說:「為了帶來更多成就感,經常檢視自己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因為負面態度可能一個不留神就主導你的人生,這不僅會讓你的心情、精神和身體無力,也會重挫你的生產力。」另一個調整自己態度的策略,就是練習投入自己所處的工作現狀本身,把人情紛擾、個人挑戰放一邊。「如果你人在工作,心卻還在煩生活雜事,那就是心不在焉,代表你無法演出最佳表現」,職訓專家和著名作者羅德瑞茲(Mike Rodriguez)說。

四、注意飲食選擇你前一天餵了自己身體什麼,都會充分反映在你的表現上。美國營養師史密斯(Kristen Smith)建議,工作中的人可以從養成定時吃飯以及好好規劃飲食開始。她說:「如果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用餐,先把餐點或零食準備好也是一招。」史密斯也建議,睡醒後一小時內就進食,之後的3至4小時就要再吃下一餐,或吃點零食。一天中的第一餐,可以選擇低熱量但蛋白質高的餐點,比方說雞蛋或希臘優格,工作中至少喝4至6杯無糖飲品,保持水分吸收,工作結束前的數小時就別在攝取咖啡因了。

五、做一件好事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很重要,但也別忘了,舉手之勞幫幫同事也可以讓你感覺良好。《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iOpener於2012年調查什麼樣的員工比較快樂,結果發現,經常幫助其他同事的員工更開心。幫助別人可以提振心情,而這種「愛傳出去,帶快樂進來」的原理在職場上也同樣適用。不管是分擔焦頭爛額同事的工作份量,或是隨手幫同事多買個點心,都會讓你更開心。

六、趕走糾纏你的壞情緒你工作後的習慣,大概會決定你隔天的工作狀況,所以養成正確習慣很重要。如果某天工作不順遂,你通勤時、回到家可能會在腦海中一次又一次播放這些討厭的過程。工作諮詢訓練公司Foresight Coaching & Consulting創辦人湯普森(Paula Thompson)表示,你不斷想一天中不開心的事,「其實就有點像你實際上又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經歷那些事,最後可能導致壓力激素升高」。湯普森說,如果你發現自己被負面情緒糾纏,那麼允許自己回想那個挫折10分鐘,想想自己可以學到什麼,然後請停止倒帶,繼續邁步向前。

七、建立傍晚反省模式在你每天收包包離開辦公室前,想想這一天中做的很好的3件事,或是讓你覺得心懷感激的事情。就算那天真的很難熬,這個小小的「儀式」可以成為你前進的動力,或是在每一天幫你打開積極開關。更棒的是,這樣做可以把你的思考調整成積極、以成長為導向模式。當你思考3件值得感激的事,就是訓練自己的腦袋在挑戰中尋找機會,而不是讓腦袋卡在負面模式中。

楊定一:有療癒力的活食物

楊定一:有療癒力的活食物

天下雜誌出版2012.04.05

摘要:王永慶的女婿楊定一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現在是長庚生物科技、長庚大學的董事長。

楊定一說,多食用富含酵素的生鮮蔬果,能讓消化系統得到休息,體內的代謝酵素也能更有效率地提供體內其他系統運用,才能讓身體發揮自我治療的功能,重新回復平衡並走向康復。他舉例,二十世紀推動生機飲食和蔬菜汁養生不遺餘力的諾曼.沃克博士(Dr. Norman Walker),在五十多歲時得了重病,但發現蔬菜汁的好處並身體力行生食後,健康地活到一百十九歲高齡。
------------------------------------

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療癒力的工具。什麼才是活食物呢?就是充滿活酵素的食品。人類是唯一會在進食前改變食物組成、殺死其中酵素和營養素的生物。人類會用煎、煮、炒、炸等各種烹調方式讓食材失去應有的生命力,而這些烹飪方式都會使食材內含的天然酵素完全喪失。

人體具有驚人的適應力,即使每天吃得極差,還是能存活下來,但活著不代表健康。二十世紀推動生機飲食和蔬菜汁養生不遺餘力的諾曼.沃克博士(Dr. Norman Walker),在五十多歲時得了重病,但發現蔬菜汁的好處並身體力行生食後,健康地活到一百十九歲高齡。他發現這些失去生命力的熟食雖然能使人維持生命,卻會造成健康、能量和活力不斷減低。

酵素是古人的智慧

幾乎所有傳統社會都將富含酵素的生機飲食視為經典美食,除了蔬菜類,還包括新鮮的乳製品、生魚、生肉、內臟等生鮮動物製品。這些傳統食物都包含一定程度的發酵食品,因為發酵製作過程,使酵素含量大為增加。

經培養發酵的乳製品例如乳酪,也是所有尚未工業化民族的常見菜餚。大量食用熟肉的民族,通常會食用大量的發酵蔬菜,例如泡菜、醃蘿蔔、黃瓜和甜菜。亞洲常吃的大豆發酵製品,例如納豆和味噌,不加熱食用,是食物酵素的絕佳來源。

人體胃部的設計,原本就是用來接收含有酵素的食物,也就是生機飲食。

牛擁有四個胃袋就是一個例子。它的前三個胃不會分泌酵素,使得牧草中的酵素有機會先釋放出來分解牧草,因此牛自身所製造的酵素便能用於更重要的工作。人類只有一個胃,卻可以分成兩個功能區。 賀威爾博士將胃的上區稱為「酵素胃」,也是食物進入人體後會停留三十至六十分鐘的地方。酵素胃的目的是讓食物中的酵素能在人體酵素介入之前,先自行分解食物。酵素胃區不會分泌任何酵素,通常是在胃的下區才會分泌酵素。

所以吃富含酵素的生機飲食,能幫人體做好大半的消化工作。食用不含酵素的熟食,則所有的消化都要由人體負擔,尤其是胰臟和肝臟這兩個臟器,必須製造、分泌更多的酵素來幫助消化。這麼一來,寶貴的資源和能量都耗費在消化上,而不是花在身體修復和成長了。也就是說,如能多食用富含酵素的生鮮蔬果,就能讓消化系統立即得到休息,體內的代謝酵素也能更有效率地提供體內其他系統運用,也才能讓身體發揮自我治療的功能,重新回復平衡並走向康復。

當爆米花灑滿湛藍的天空 @EATON

當爆米花灑滿湛藍的天空 @EATON

 

99日下午到傍晚,北台灣被療癒的景色洗版,宛如被打翻的爆米花灑在空中,珍珠般的雲朵灑滿湛藍的天空。東北風涼空氣遇上較暖的海面,就有機會形成胞狀雲。

 

網友李美英做了這支胞狀雲影片,搭上民歌「讓我們看雲去」。 看到這美麗的天空,您想到甚麼? 我想到,造物主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耶利米書51:15)

 

爆米花的天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0lwZwdLRo

 

要擴大學術界彈性薪資?@EATON

要擴大學術界彈性薪資?
請研究與台灣有關的問題@EATON

今天在報紙上讀到兩則新聞。新聞讓我聯想到,我曾經為回應: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的大作:「台灣正在失去未來?」,跟著投書天下獨立「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及幾篇相關文章。(註1)

第一則新聞是,全球十大輪胎廠,正新續排第9。Tire Business公布2015全球輪胎公司業界排名(輪胎營收計),全球前3大輪胎廠分別由日本普利司通、法國米其林及美國固特異再度蟬聯;台灣正新橡膠,以營收44.41億美元,續居第9;建大工業則以營收11.68億美元,續保第28名。(註2)

第二則新聞是,國發會攬才,希望擴大彈性薪資的適用對象,除了學校,還將納入科學研究機構,最高彈薪幅度可望達每月三、四十萬元。(註3)

第一則輪胎新聞與我有關。我年輕時,在化工廠待9個年頭(當兵計),公司是正新與建大某重要化學材料(除天然或人造橡膠以外)的最大供應商。那時,我做了超過500個實驗((那時不懂實驗設計法,笨笨地土法煉鋼作了4年,而且再過了6年才學高等統計學),研究耐磨、抗拉力、低導電…...等生產最佳化的參數條件,應該對台灣輪胎業有不小的貢獻。我親眼見證,正新從那時年營收不到5億,成長到去年1300億;資本額從2.2億,成長到324.1億;每年稅後盈餘從不到0.5億,成長到190億。當然,我也見證很多血淚、不公義的故事;也看到,結晶體在4萬倍電子顯微鏡下的美麗照片。

第二則擴大彈性薪資的適用對象,我支持,不過有前提。我不想追隨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的批評,論述政府的研究經費的控管弊病,也不談考量物價下,台灣正教授的實質薪資是否偏低(跨國比較)。(註4)當然,談論像香港新加坡的老師一年只領12個月,沒有寒暑假,沒有月退俸也沒意義,因為若貢獻遠大於成本,斤斤計較只是假平等,只會讓邊際效益降低。

回到我的前提。要彈性加薪,學術界應該教學與研究分流、專業分工。對於研究型老師而言,應大幅提高論文發表的積點門檻,名不見經傳、水準不高的期刊應該屏除在外,更重要的是,應該研究跟台灣有關的題目。對於教學型老師而言,以前不少老師的教學方法很不專業,長期誤人子弟,未來應有一套具有效度信度的評量方式。

如果不知道要研究甚麼本土型題目,我的題目之一是:研究中小企業的關鍵成功因素,像當年的正新;或是上開因素下,政府的關鍵作為;或是值得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領域。目前台灣企業前有大水,後有追兵,如何提高在地企業的薪資水準及如何永續經營發展,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若研究者不認同專注於跟台灣有關研究的說法,我的建議是,就去能讓自己揚名國際的國外研究機構吧!
---------------------------------------------------
註1.1: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72
註1.2: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7
註1.3:產業發展方向、台灣勞工低薪化的原因與突破之道、…等文章
註2:全球十大輪胎廠 正新續排第9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5000134-260204
註3:國發會攬才: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87474
註4:誰該加薪?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15.html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馬金.路德.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

馬金.路德.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eaton

今天是4月4日,1968年這一天,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遇刺身亡,那天在印第安納州首府,羅伯特•甘迺迪準備對黑人群眾發表演說,儘管可能引起騷亂,他仍決定宣佈這個噩耗。他請大家保持冷靜,並藉著自己對哥哥甘迺迪總統被刺的哀傷,與眾人同感悲痛。

接著,羅伯特引用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的詩句:即使在睡夢中,無法忘懷的傷痛,仍點滴落心頭,令我們感到絕望。直到因上帝浩大恩典而來的智慧,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臨到我們。

他的意思是,上帝的恩典不但讓我們讚嘆,還讓我們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仍有機會在智慧中成長。而這個智慧也呼應金恩說過的:「黑暗無法驅逐黑暗,唯有光可以。仇恨無法消弭仇恨,唯有愛可以。」

1963年8月28日,從美國各地有25萬人湧進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廣場,金恩發表不朽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他以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宣揚非暴力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我摘錄《我有一個夢》其中幾段: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在國度裡生活。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我夢想有一天,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嶙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爭吵的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

演說全文:(美國在臺協會)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LivingDoc/haveadream.htm
……………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搾。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裡,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就某種意義而言,今天我們是為了要求兌現諾言而彙集到我們國家的首都來的。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諾言。他們承諾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就有色公民而論,美國顯然沒有實踐她的諾言。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後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裡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侈談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的諾言的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

如果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那麼,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一九六三年並不意味著鬥爭的結束,而是開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消消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安之若素,毫無反應,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

但是對於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我們鬥爭時必需求遠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的具有嶄新內容的抗議蛻變為暴力行動。我們要不斷地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現在黑人社會充滿著了不起的新的戰鬥精神,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為我們的許多白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他們今天參加遊行集會就是明證。他們的自由與我們的自由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不能單獨行動。

當我們行動時,我們必須保證向前進。我們不能倒退。現在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滿足?」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只要我們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軀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車旅館和城裡的旅館找到住宿之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只是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小貧民區轉移到大貧民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只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於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不!我們現在並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

我並非沒有注意到,參加今天集會的人中,有些受盡苦難和折磨;有些剛剛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於尋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慘遭瘋狂迫害的打擊,並在警察暴行的旋風中搖搖欲墜。你們是人為痛苦的長期受難者。堅持下去吧,要堅決相信,忍受不應得的痛苦是一種贖罪。

讓我們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馬去,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回到喬治亞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貧民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去,要心中有數,這種狀況是能夠也必將改變的。我們不要陷入絕望而不克自拔。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儘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嶙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爭吵的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

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鬥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

在自由到來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兒女們將以新的含義高唱這支歌:「我的祖國,美麗的自由之鄉,我為您歌唱。您是父輩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驕傲,讓自由之聲響徹每個山崗。」

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洛基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喬治亞州的石嶙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終於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

給未來的你 @eaton

給未來的你 @eaton

這篇李開復對大一新生的演講稿落落長,雖然可讀性高,也談到我最近投稿「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的觀念,但是沒有耐心的人,恐怕大概也許……。
學用合一: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277

台大經濟系教授王道一為我們寫大綱。他大概是把它當休閒,不然做為實驗經濟學的專家,怎麼可以寫無關的東西呢?(咯,演講稿裡有經濟學三個字)他說,「看到這麼好的建議,本來想要自己寫點東西,我就不必重新發明輪子了...」

在我看來,他是為了感恩或是懺悔甚麼的(他是基督徒)。我狗尾續貂,看到這麼好的大綱,本來想要整理一下,我就不必重新發明輪胎了……
---------------------------
大綱:@台大經濟系教授王道一

一、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
「大學生該怎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多嘗試!多嘗試自己可能有興趣的東西: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去網上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
「拿我自己來說,我上大學時選修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選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後卻發現非常枯燥...
第二類課程是上了幾堂課、做了幾次作業就愛不釋手的課程。...
第三類課程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不知道以後有什麼用。這沒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說的,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二、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
「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千篇一律,比如,某人,男,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英語四六級,平均成績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學生,等等。幾乎每份簡歷都是在用應試體系裡枯燥的成績數字來描述、評價一個人。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吸引力。」
如何真正學會學習和思考呢?在大學期間,必須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自學的能力。
第二種能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麼,理論是什麼,而且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
第三種能力是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式思維的能力。

三、培養情商,避免成為孤獨、被動的人
所謂情商,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能力、將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
培養情商的第一步是培養友情。
第二,要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
第三,在校期間要多爭取實習、實踐的機會。大學四年,如果想成為一個受人喜歡、有魅力的人,就要多學習團隊合作。

四、腳踏實地,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人
Integrity is just a ticket to the game. If you don't have it in your bones, you shouldn't be allowed on the field.(誠信是基本要求,如果你沒有發自內心的誠信,我們不允許你參與。)

謙虛、渴望、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學習,這樣就可以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你。
-------------------------------------------------
給未來的你 ﹣給將入大學的新生 @李開復

大學快開學了,分享一篇我幾年前在新生入學的時候的演講。

很高興與這麼多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講,希望和大家討論一下,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未來的你可能成為什麼樣子。

有人也許會問,我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復怎麼會知道呢?其實,我並不確切地知道未來你們每個人會怎樣。但請相信我,通過過去十幾年和大學生的交流,在創新工場、谷歌和微軟,我了解我們雇用的每一個畢業生,我也了解來創新工場申請項目、希望得到投資的每一位年輕的創業者,還有在微博上留言、與我討論互動的每一位年輕網友,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未來的你。

我很喜歡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他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聖誕歡歌》,故事講的是一位本性善良,但因為受環境影響,變得非常小器、吝嗇、刻薄的商人。他在平安夜被三個精靈分別帶到了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場景,看到了未來的自己,並因此徹底醒悟,領會到生活的意義,決心改過自新,做個好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假如能看到未來的你可能變成什麼樣,許多人也許就不會按照現在的方式去生活。四年後,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發現,你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存在許多不足。未雨綢繆,如果想避免四年後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一、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創新工場做校園招聘時,我們去了15所高校,給面試篩選出的頂尖計算機系畢業生發出了大約200份錄取通知。然後,我一一打電話,看每個人是否願意加入創新工場學習創業。在說服他們加入創新工場前,我不想誤導任何學生。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人生的未來,創業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頂尖大學的頂尖學生,對這個問題就應該胸有成竹。如果你並非真正想創業,可能你就不適合加入創新工場,也許,你會在大企業或政府機構裡得到更好的發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過80%的頂尖畢業生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想過。”
這,就是一種迷茫。80%來創新工場申請工作並成功得到錄取通知的人都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不知道創業是不是自己未來的道路。這個比例還是在頂尖學生中統計得到的。我在網上看到更多即將畢業的同學在發問,他們不知道專業不對口該怎麼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愛做什麼……每個疑問都透露出畢業生在畢業時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

大學四年,必須要認清你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天賦在哪裡。

你必須擯棄過去一些錯誤的理解: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件事跟別人認為你是誰,或別人想要你成為誰,絲毫沒有關系。無論是同學、老師、家長,他們都不能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他們想要你成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為什麼認清自己的天賦如此重要?試想,如果我們非要把比爾•蓋茨變成一個音樂家,他能取得多大的音樂成就?如果非要把貝多芬變成一名程序員,他有可能成為比爾•蓋茨嗎?肯定不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只有找到天賦所在,才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此外,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歡的事,那麼你會在吃飯、睡覺甚至洗澡時都在想著這件事,想不成功都很難。
大學生該怎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多嘗試!多嘗試自己可能有興趣的東西: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去網上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

當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萬不要因為你的某個職業規劃,就只去學那些“用得上、有幫助”的技能,而放棄那些你可能有興趣或有天賦的領域。否則,你可能會錯失心中真正喜愛的事情。喬布斯曾經說:“我們的人生面臨各種選擇,應該追隨我們的心。”喬布斯還說:“你在憧憬未來時不可能將以前積累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你只能在回顧過去時將它們串連起來。所以你必須相信,當前積累的點點滴滴,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你必須相信某些東西——你的勇氣、目的、生命、因緣等等——相信它們會串聯起你的生命,這會讓你更加自信地追隨你的心,甚至,這會指引你不走尋常路,使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拿我自己來說,我上大學時選修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選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後卻發現非常枯燥,聽得昏昏欲睡的課程,包括經濟學、美國政治、美國政策、歐洲文學、歐美文學、藝術經典、音樂經典等等。但我一點都不後悔花時間選這些課,因為這樣的嘗試會讓人生的選擇更少些。通過嘗試,多劃掉些可能的選項,這有利於我們認清自己的真正方向。

第二類課程是上了幾堂課、做了幾次作業就愛不釋手的課程。愛上一門課程的感覺特別好,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選了那麼多自己不喜歡的課之後,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計算機相關的課程。

第三類課程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不知道以後有什麼用。這沒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說的,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比如,當時我發現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自己並不想做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的用途,哲學類的課程還是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人生的價值,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針。我還學了中國文學和英語寫作,這對我的專業也沒有直接用途。但我這幾年出了五本書,其中至少有兩本非常暢銷。如果沒有學過中國文學、寫作和哲學,很可能也不會有成為業余作家的李開復。另外,我學的中國近代史和國際關系等課程,也對我決定首次到中國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當時那些選課的決定,並不是刻意做出的。當時就是想試一試。對於第一種課程,發現自己不喜歡,就直接丟掉;對於第二種課程,發現自己愛上了它,就馬上去追隨;對於第三種喜歡但沒用的課程,那就先留著,以後總歸會把它串聯起來。

也許有同學會說,在美國換專業、選課當然輕松,可在中國卻有很多限制。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名優秀的創新工場工友的故事。這位工友名叫向若輝,畢業於一所非常普通,幾乎沒人聽過的大學。當時,父母建議他學會計,因為畢業後好找工作。但他進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對會計根本沒興趣,沒法學好,甚至出現了掛科。與此同時,他在網上發現,自己對用戶體驗設計的專業方向特別感興趣。通過互聯網,他自學了各種相關課程,交了很多設計師朋友,在論壇裡與國內外的用戶體驗設計師交流。他不但有興趣,也有這方面的天賦。他在讀書期間兼職打工,做用戶體驗方面的工作,很快就賺了四萬元。他的設計作品讓人贊不絕口。

但就在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專業課程越學越差,一個學期掛了四科。他不得不和父母商量。他的意見是,自己將全力學習專業課程,達到可畢業的標准,但畢業後不會去做會計,而是要追尋自己的興趣。父母被他的真誠打動了,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他一邊努力讀書提高專業成績,一邊在新浪找到了用戶體驗設計方面的兼職工作,之後又在創新工場實習。一畢業,他就被創新工場投資的知乎團隊聘為整個團隊的用戶體驗負責人。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你發現自己所愛的時候,會像變魔術一樣充分發掘出自己的最大潛能。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說:“你們的時間有限,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復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意味著你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中。不要被他人的喧囂遮蔽了你自己內心的聲音、思想和直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對未來迷茫,希望你能把握時間,找到自己的天賦和興趣,這樣,你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才會真正擁有一片充滿自信的天空。

二、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
在創新工場,每年都會收到幾萬份簡歷。很多時候,每打開一份簡歷我都不得不搖頭嘆息。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千篇一律,比如,某人,男,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英語四六級,平均成績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學生,等等。幾乎每份簡歷都是在用應試體系裡枯燥的成績數字來描述、評價一個人。
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吸引力。難道一個人在大學四年之後,只能展示這些數字嗎?你是否變成了應試教育培訓出來的一台機器?你自己的特點在什麼地方?除了分數之外,你學懂了什麼?你在所學的領域有沒有好的創意?在實際工作中,你學到的知識能否派上用場?

不要被應試教育訓練成機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你們經過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今天進入了大學,應該劃上一個句號。希望你們能掙脫一切束縛,開始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如何真正學會學習和思考呢?在大學期間,必須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可以幫助你們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擺脫出來。

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自學的能力。讀中學時,老師會一次次重復課本內容,但進了大學後,老師只能充當引路人,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和實踐。在大學四年,要學會從一個被填充知識的人,變為自學知識的人。不能只會背誦,還必須要有理解的能力——這包括舉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無師自通的能力,等等。

該怎樣培養自學能力?很簡單,你必須學會問“為什麼”。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只要學會“什麼”就可以及格了,但在大學裡,一定要學“為什麼”。當你真正理解一件事為什麼如此時,你才能舉一反三,無師自通。問“為什麼”,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隨時發問,上課問、上網問、問同學、問朋友……只有這樣,你才真正學懂了,學到了。

第二種能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麼,理論是什麼,而且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很多人進入社會才知道,以前學的會計、統計、哲學、文學之類,可能都不是你的老板要求你掌握的知識。有人說,其實在大學裡學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識,只是一生中要用到的5%而已。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學以致用。例如,老師教了你怎麼寫英文,你要知道,怎麼把英文技能應用到寫一個真正的公關稿上;再比如,老師教了你怎麼編程,你要知道,編程如何轉換成商業價值,成為一個真正的產品。
這需要在學習時多問一個問題——“有什麼用”。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非常不喜歡學數學,她覺得像指數之類的東西沒有實際用處。直到有一天,我問她:“如果有100元錢,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後你會有多少錢?”當她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時候,她突然對數學有興趣了,她想知道為什麼。我當時就告訴她,指數,還有其他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於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第三種能力是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式思維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每個意見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條束縛,要學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

創新工場的工友王俊煜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畢業後進入了谷歌。谷歌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這家公司有非常強烈的工程師文化,每做一個產品,都想著技術如何酷,如何難,如何難以被競爭對手效仿。但谷歌工程師較少去想,用戶要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王俊煜是個特別重視用戶體驗的人,十分在乎用戶的感覺。他深深地了解,一個產品不論技術有多難,如果用戶不喜歡用,還是無法取得成功的。他在谷歌的時候就多次和人發生爭執,因為公司裡的工程師文化,他的聲音經常被淹沒。那時,大部分用戶體驗設計師都會“識相”地做些強勢、資深的工程師希望做的東西,但王俊煜執著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三四款產品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得到了工程師的尊敬。批判式思維給了他信心,於是他決定加入創新工場,成為豌豆莢的共同創始人。今天,豌豆莢可能是創新工場投資的所有產品裡,用戶評價最高的一個。王俊煜的故事說明,我們不能只從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一定要尊重不同的觀點。

怎麼樣培養批判式思維能力呢?建議你們每碰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但要學會問“為什麼”,還要學會問“為什麼不”。為什麼一定是這樣,為什麼不可能是那樣?這會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

我女兒以前參加辯論社時,她問爸爸:“我辯論一個問題的時候,應該怎麼選擇我所支持的觀點?”我給她的建議是:“你永遠要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她覺得很奇怪,明明不認可這個觀點,為什麼要去辯論它呢?按照我的話做了幾次之後,她慢慢了解了,當你去辯論你所不認可的觀點時,會有很多好處。首先,對方的辯論方向你已經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勝;通過變換視角,你一定會很驚訝:你原先不認可的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真心理解並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好處。這種練習可以讓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觀點,成為一個有批判式思維的思想家。

如果你不希望在四年大學後成為應試機器,就應該多問“為什麼”,“有什麼用”,以及“為什麼不”。這幾個問題能幫助你學到自學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和批判式思維的能力。

三、培養情商,避免成為孤獨、被動的人
不少大學畢業生都對我說:“李老師,我感覺很孤獨,很被動。”有一位同學說:“我的人際能力不強,人際圈子小,又沒有什麼特長引起別人的注意,即便在社團,也不知道怎麼跟別人建立關系。”

這種現像很自然。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長大,你們可能很少有時間,在學習之外培養人際關系。我建議你們利用大學四年,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

所謂情商,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能力、將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以後進入業界你就會發現,這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特別是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因為信任需要很多時間來培養,但犯一次錯就可能將其毀於一旦。
培養情商的第一步是培養友情。讀大學時一定要交幾個要好的朋友。大學的友情不容易變質,往往可以受益終生。希望你們能將心比心,像好朋友對待你一樣對待好朋友,成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與朋友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分享能讓痛苦減半,分享能讓快樂加倍。希望你們在大學四年交到一批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要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夠思考就足夠了。希腊哲人說過,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如果不善於表達,其實就等於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

美國一位著名的創業家,Pandora公司的創始人蒂姆•韋斯特格倫(Tim Westergren)說:“如果我作為一個創業家,可以從上帝那裡要求一樣禮物,那我會挑選‘口才’。”
創業者想要成功,他必須影響他周圍的人,如投資者、顧客、用戶等等。一個有口才的創業者,可以更好地領導員工,可以讓員工理解自己的願景,可以激發員工的鬥志和潛力。雖然只有口才是不夠的,但我見到的每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都有出色的表達能力。口才不是學校裡哪一門課程可以學到的,必須自己努力鍛煉。
第三,在校期間要多爭取實習、實踐的機會。大學四年,如果想成為一個受人喜歡、有魅力的人,就要多學習團隊合作。進入社會後,團隊合作代表了一切,但在課堂裡面,通常是不那麼鼓勵團隊合作的——考試時的團隊合作不就等於作弊了麼?所以,在讀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實習、實踐的機會學習、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這句話告訴我們,必須去實踐,才能明白一個團隊是怎麼工作、怎麼設定目標、怎麼達到目標的。只有學習如何跟人協作,才能增加你的情商,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我在谷歌工作四年,在創新工場工作兩年,在這6年的時間裡,我沒有雇用過一個沒有實習經歷的畢業生。所以,當明年暑假到來的時候,你們不要回家去玩一個暑假,而要去找實習的機會,因為暑假是少數難得的可以自己支配所有時間的機會。

沒有一個從未實習過的學生能夠進入谷歌或創新工場。學校的老師、學校的課程並不真的了解企業需要什麼。唯一掌握實際工作經驗的方法就是去企業實習。如果找不到創新工場、谷歌、百度等好的公司去實習,你們可以去任何一家公司。能去一個對口的公司最好,不能也沒問題。找不到技術公司,就找服務業,哪怕是到餐館裡端盤子都有價值。雖然你不會想端一輩子盤子,但端盤子的時候,你有機會跟周圍的人接觸,這會讓你成為一個情商更高的人。

除了實習,學生社團也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好地方。社團其實是一個微觀的社會,參加社團是進入社會的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總之,提高情商的三個好辦法是:培養友情,鍛煉口才,爭取實習機會。
如果在社團活動中犯錯了怎麼辦?在爭取工作機會時碰壁了怎麼辦?萬一去百度應聘被拒絕了怎麼辦?萬一他們嘲笑我怎麼辦?萬一發現自己能力不強,周圍的人都比我優秀怎麼辦?出現這些困惑都很正常。這時一定要積極主動,不要畏懼失敗。

從大學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要成為自己的主人,積極管理自己的學業甚至未來的計劃。只有你能管理自己的未來,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裡,只有一個積極主動、不怕失敗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贏得成功。只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裡得到最多的機會。遇到挫折時,絕不能消極甚至放棄,你的被動其實就是棄權。你不去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解決;你不去做決定,也是在做決定——這只會讓你成為一個被動的、消極的、不成功的人。

談到犯錯,我們這個社會往往是不鼓勵犯錯的。但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失敗了很多次。你可能不記得,你第一次嘗試走路的時候肯定跌倒過,你第一次張嘴說話的時候肯定說錯過,你第一次游泳的時候也許差點兒被淹死,你第一次投籃肯定沒有投進……但現在這些事情你都會做了,因為你沒有被失敗打倒,從失敗中學到更多。在我個人的職業生涯裡,我學到的最大的教訓、最好的經驗都是來自於失敗,而不是來自於成功。

喬布斯有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記住你即將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榮譽、所有的驕傲、所有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有時候人們會擔心自己將會失去某些東西。記住你將要死去,這是我所知道的避免這個念頭的最好辦法。你已經了無牽掛,沒有理由不去追隨你的心。”
四、腳踏實地,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人
浮躁和貪婪,這兩種負面的人生態度,我在年輕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這更多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在你們所處的環境中,有太多的不公平,有一些不誠信的人迅速致富,他們很不幸成為了部分年輕人效仿的偶像。
年輕人應當奮鬥,但不要將僥幸致富作為你的動力。在今天的社會裡,創業也好,就業也好,一定要腳踏實地,通過努力學習達到目標。
有一本名叫《異類》的書裡告訴我們:每個了不起的大師都是經過差不多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才最終成功的。莫扎特大約練習了一萬個小時才成為傑出的音樂家,比爾•蓋茨大約練習了一萬個小時編程才取得成功。

千萬不要浮躁,不要認為可以僥幸得到成功。那種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暫的;就算不是短暫的,也是不值得的。

在創新工場,我們投資了一個團隊,團隊的負責人叫小馮(化名),美國名校畢業,才華橫溢,對技術、產品都很有感覺,口才也非常好,被團隊一致推為領導者。但他非常浮躁,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可以駕馭整個團隊,可以獨立做商業計劃。另外,他在業界小有名氣,得到不少外界天使的認可和同齡人的追捧。但很不幸的是,他浮躁地希望能快速成功,快速出名。結果,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怎麼出風頭上,而不是腳踏實地把產品做好。最後,團隊的產品做得非常不成功。團隊成員一個接一個離開,最後他自己也不得不離職。很不幸,一個完全有機會成功的人才,因為浮躁而功虧一簣。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深,創新工場之後面對創業者時,就常常會詢問和考核這些創業者,確保他們做了必須的功課,把足夠的時間花在了產品方向上。而且,在相關領域裡,創業者一定要懂得比我們這些投資者多。如果你沒有花苦功夫,懂得還沒有我們多,那我們就不會投資你。

另一件浮躁的事情發生在某大學。一群學生發了一篇假新聞稿,說創新工場投資了他們的電影。他們希望利用這個新聞吸引眼球,並洋洋得意地等著創新工場出來辟謠。一旦辟謠,他們就可以把事情越搞越大。最後,即便大家知道了真相,他們也已經出名了。這是他們的如意算盤。但這種浮躁的人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看到這種不誠信的做法,我認為,做這種事情的人需要得到一個教訓,於是,他們接到了我們律師的電話。律師通過電話警告他們,如果不停止侵權,就起訴他們。隨即,他們也收到了校領導的通知,禁止他們再繼續胡鬧。這個事情也是對那些浮躁的人的一個警醒。

創新工場曾經考慮投資一位名叫小高(化名)的創業者,他幾乎擁有創業者需要的所有才華,不但懂技術、懂產品,而且有創業經驗,有在大公司任職的經歷,口才很好,非常自信,30出頭。在我們眼裡,或者在任何風險投資者眼裡,他都是一個需要追捧的創業者。小高跟我們講了他的創業計劃,很讓人激動,我們當時恨不得就掏出支票來投資了。但我又問了幾個問題。我問他:“這個計劃多久能做出來?”他說:“四個月。”我是搞技術的,我知道這個產品沒有一兩年的時間絕對做不出來。我又問他:“這個想法為什麼和你在現公司做的業務非常相似?”他驚慌地回答:“不會不會的,我們有很多新的想法,做出來一定是不一樣的。”聽了這兩句話,我心裡大概知道了,他可能打算從現公司偷竊一些源代碼,另起爐灶打造自己的產品。

當時,創新工場有一位投資經理說:“開復啊,別這麼較真,這些事情,不要問這麼清楚。你問清楚了,大家都不好。他沒說他是偷竊,我們也沒問,大家都不說,不就行了麼?”聽了這些話,我非常失望,我沒有教育好創新工場的員工。於是,我在周末給創新工場的員工發了一封郵件:
我們今天有緣聚在創新工場,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和金錢,也希望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不僅僅希望能成為頂尖早期風投,也希望能正面影響中國創業生態環境。
我們不僅僅希望能夠孵化頂尖企業,也希望能幫助它們成為值得尊敬的品牌。
我們不僅僅希望能扶持最能干的創業者,也希望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業者典範。
所以,當我們看一個創業者時,我們不能只關注他是否能成功和賺錢,是否聰明努力,也要深度認識這個人,看看他是否有潛力成為值得尊重的好領導。如果一個創業者有誠信的問題,例如盜竊別人的代碼,或踐踏性騷擾他人。這樣的一個人是絕對不能投的,無論他的公司能多成功,能賺多少錢。

作為創新工場,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工場,無論是對平台員工,投資的公司,還是大眾。如果我們支持犯罪,我們就是在犯罪。如果我們投資邪惡,我們就是邪惡。如果我們容忍卑鄙,我們就是卑鄙。

最後,分享傑克•韋爾奇的一句話:
Integrity is just a ticket to the game. If you don't have it in your bones, you shouldn't be allowed on the field.(誠信是基本要求,如果你沒有發自內心的誠信,我們不允許你參與。)

想創業的同學,一定不要太浮躁。一畢業就創業,失敗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有實習經驗,你也不會深入了解財務、法務、運作、市場、技術、產品、用戶……你不可能這麼快成為全才。給自己至少幾年時間,再去創業。最好的培訓學習方法是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逐步累計自己的實力、人脈。當你覺得自己積累夠了的時候,再開始創業。

在豌豆莢團隊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名叫崔瑾。她的經歷最讓人最感嘆的一點是,她作為北大國際關系專業的畢業生,非常想學習創業。她先是去申請百度的職位,當時百度才剛起步,沒有合適的職位,就跟她說,要來的話只能做前台。作為一個北大畢業生,她答應了。今天,崔瑾經過在百度、奧美、谷歌的積累,學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方法。她今天能夠成為豌豆莢的首席運營官,很大程度來自於畢業那一天的決定。她沒有因為北大人可能會有的自豪感而拒絕接受一個前台的工作。她願意從基層做起,虛心地學習。

我們投資的另一位創業者叫許朝軍,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先從ChinaRen干起,然後被收購進搜狐,又到了陳一舟的千橡,啟動校園社交領域,最後負責整個人人網的運行。後來人人網成功上市,首日達到74億美元的市值。許朝軍在人人上市前離職,到了盛大,成為邊鋒的總裁。他是個非常能干的人,今年才30歲。今天他很成功,拿到了千萬美元的投資,在創新工場支持下,做了點點網,崛起非常快。但我想講的不是他有多成功,而是他有一個多麼謙卑的第一天。在12年前,他從鄉下來到北京,發現周圍的人懂得都比他多。他傻傻地進了計算機系,卻從來沒摸過計算機。他周圍的人在城裡長大,基本都會編程。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學習、趕上這些人。他先學習打字,但買不起鍵盤,就在紙做的鍵盤上練習打字。他沒有電腦可用時,就在紙上編程。通過這些艱苦的訓練,他成為了計算機高手,在很多著名企業裡做得非常好。他從搜狐出來的時候,曾經有風險投資家對他說:“你很厲害,在中國最早的社區ChinaRen做得這麼好,搜狐收購後,23歲就成了技術總監,這簡直前途無量。我們想投一百萬美金,讓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沒想到,他說:“對不起,我還沒有學習到足夠的知識。我現在懂技術了,但我在運營、市場、用戶方面還要繼續學習。”然後,他就一次次參加不同的企業,學會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最後才在創新工場支持下,創業做了點點網。

在腳踏實地的話題上,我想再分享一句喬布斯的座右銘: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句話不是喬布斯說的,是一個叫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人寫的,凱文•凱利是美國著名的科技預言家和科技作家,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我去年問他:“喬布斯從你那裡學到了人生的座右銘,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可不可以用最簡單、最容易懂的語言,闡述、詮釋這四個英文字?”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們不學習,科技的發展速度會讓我們所有的一切在五年後被清空。所以,我們必須用初學者謙虛的自覺,飢餓者渴望的求知態度來擁抱未來的知識。”希望大家都能記得這句話。

謙虛、渴望、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學習,這樣就可以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你。

寄予大學新生

各位同學,人生在世,我們擁有兩個最大的財富,我們的才華和我們的時間。才華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這一生可以說是在用我們的時間來換取才華。
大學這四年,可能是一生中擁有最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的階段。希望你們務必把握這四年的時間,培養自己的才華。昨天,剛踏入校門的時候,你可能還是一個青澀的、被動的、為了應試而讀書的、被家庭呵護的學生。

今天,希望你們了解如何避免迷茫困惑、應試機器、孤獨被動、浮躁貪婪這些可能對你們的未來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在四年後,希望你們能夠追隨你們的心,學習思考、腳踏實地,成為高智商、高情商、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並且講誠信的中國未來的主人翁。

同學們,祝福你們度過精彩的四年,成為一個精彩的人。


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eaton

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eaton

這是我公開發表的文章,關於證所稅的改革方向。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498

原稿字數太多,故刪1千字投稿,原稿邏輯更為清楚,付稿如下:
--------------------------------------------
摘要:證所稅的改革重點不是「簡化稅政」與「維持總稅負」,因為申報作業並不困難,而證所稅氛圍讓市場成交量萎縮的講法與事實不符。改革的重點在於,稅基必須跟損益相關、參考可比較國家的水準及處理身分別不公平待遇,才能降低大眾的疑慮,並樹立稅制典範。扭轉過低的租稅負擔率或年金改革,何嘗不能如此進行?

證所稅紛擾多年,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最近提出,證交稅從千分之3調降至千分之2.5,證所稅課徵千分之0.5,總稅負仍然維持千分之3。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尹啟銘說,這個版本是宏觀的、國家層次的租稅公平正義。〔1〕接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背書,洪版證所稅一種是直接就源扣繳,另一種是核實申報制,內容有所得稅精神,又有簡化稅政意義,是結合證交稅的進化版,他相信會獲得大眾認同。〔2〕

●「簡化稅政」不應置於最高價值位階

既然國民黨版聲稱「內容有所得稅精神」,那麼實質稅率怎會打回原形?顯然,為圖便利,國民黨版將「簡化稅政」置於最高價值位階,稅額只跟交易金額相關,與損益無關,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設計是現代化稅制嗎?根據《富比士》雜誌的調查,2013年美國的稅則超過四百萬字,台灣無統計數,但應都繁雜,若「簡化稅政」那麼重要,需改革的多得很,何必單挑證所稅?「簡化稅政」會不會只是藉口?

無獨有偶,民進黨的版本也只跟交易金額相關,差異只是稅率往上調整而已。對此,新境界智庫執行長林全表示,民進黨版是過渡方案,未來建立資料檔,進而建立軟體,就可修正與損益相關。〔3〕筆者期望,標榜「國家層次的租稅公平正義」的國民黨版本也是過渡方案。

●申報作業並不困難,簡化稅政不是問題

為實施證所稅,證券交易所與證券商早已著手開發系統,一旦建置完成,申報作業就很簡便,甚至像國稅局寄給民眾綜所稅簡式申報單那麼便利。申報作業系統的重點在於損益設算規則,投資人在市場賣賣的現股,只要採先進先出,就可公平算出損益,但是現增股、無償配股、原股東IPO股、減資後股、老股等就要有成本認定的準則。

筆者建議,除原股東IPO股及老股外,交易所可就價格日的定義,建立股票成本資料庫供證券商使用;老股則選定證所稅實施日之前某段期間的平均數作為成本,例如五年,就可簡化計算。至於被外界詬病的填息價差,也應反應在持股成本,才可平息「沒有填息,卻被納入綜所稅」的爭議。總之,申報作業並不困難,但需要時間準備。

●「總稅負不變」也不應置於最高價值位階

國民黨版稅率維持千分之3,故總稅負不變也置於最高價值位階,此想法應跟「證所稅氛圍讓成交量萎縮」的講法有關。經筆者研究,該講法與事實不符。依證交所統計,2014年台灣成交值週轉率為84.6%,高於紐約84.2%、倫敦63.7%、德國75.0%、香港46.2%、新加坡36.1%,略低於韓國106.2%。與2008年高峰期比較,2014年台灣成交值週轉率衰退41.8%,低於紐約64.9%、倫敦58.2%、德國61.2%、香港46.2%、新加坡43.2%、韓國45.8%(中國股市投機風氣過盛,不予比較)。因此所謂證所稅實施後,大戶擔心被查獲借用丙種資金與人頭戶,將資金移往國外是被過度渲染。再者,就算有影響,還有價值高低的取捨,不能以此為絕對標準。

主張廢除證所稅的另一論點是,台灣證交稅0.3%是全球高水準,證交稅已隱含證所稅。問題是,涉及證券交易的稅負不只有證交稅,該結論過於粗糙。筆者建議,宜將與證券交易涉及的相關稅負,包括交易稅、資本利得稅、股利所得稅等,在合理假設下,綜合性試算每交易百萬元的年度總稅負,並進行跨國比較,才能客觀比較。依國民黨版證所稅課徵千分之0.5計,相對每年金額區區百億,就可高調聲稱「證交稅已隱含證所稅」,會不會太自欺欺人?

●稅基與損益相關才是改革重點

經上述分析,「簡化稅政」及「總稅負不變」不該是改革重點。那麼改革重點是甚麼?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提到,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理性思考證所稅的本質,並對比不同方案的道德正當性,或可發現改革的重點。

證所稅的本質在於,投資盈虧互抵,有賺錢就該繳稅,沒有賺錢不該繳稅,因此稅基應與損益相關。所得稅法的立足點是如此,將實施的房地合一稅也是如此。其次,從西元2000年至今,指數從萬點到至今約8000點,加回除息蒸發點數,平均是虧錢的,這還沒計入將近1兆元的證交稅,大多數投資人根本沒有資本利得,不言自明。若採交易金額作為稅基,對多數人是不公不義。您可能會問,既然平均虧錢,為何不取消證所稅?答案還是不行。總有人賺錢,股市以後也可能好轉,課徵在所難免。

更令人擔心的是,若稅基可跟損益無關,以後是否只要編個理由,無需合理邏輯,就可隨意增減哪個所得稅呢?如此對誠實繳稅的民眾如何交代?顯然,堅守證所稅的稅基與損益相關,就是堅守道德底線,而一個道德危機的國家,沒有信任感,最終受害的是社會。「鍵盤戰士」香港中大副教授周保松是這麼說的。

●參考國際現況,可減少爭議,並避免影響經濟活動

各界專家不要以為,自創新規就比較高明,要知道先進國家的相關制度歷史悠久,比台灣先進。我們可以透過專業的公正人士組成委員會,依一定標準規範,圈選出適合比較的國家,然後採中位數或平均數的方式制定稅則,再考量國情酌予必要的專業調整,並定期公開檢討,如此可減少爭議,稅改才容易推動,並樹立稅制典範。扭轉國家目前過低的租稅負擔率或年金改革,何嘗不能如此進行?

稅則取決於可比較國家的水準,也可降低影響經濟活動的疑慮,諸如:過高或過低的稅負,或是IPO課稅讓公司打退堂鼓等等。新稅則出爐後,在合理假設下,可綜合性試算每交易百萬元的年度總稅負,並進行跨國比較,並公開相關假設讓外界檢驗。

●一併處理不同身分別的不公平待遇問題

目前資本市場參與者包括外資、國內法人與自然人,因外資的稅負優惠,大戶自然會想化身為外資,然受限於技術,政府難以辨認假外資而導致不公平。因此,考量國際競爭,若需維持外資證所稅免稅,自然人的股利所得稅應比照外資採分離課稅。股利所得稅率級距設計,可參考股利所得在綜所稅的分布情形,讓大多數享有較低稅率,最高稅率可與綜所稅45%相同。惟較高的稅率級距設計,可融入中研院朱敬一院士的見解〔4〕,海外資金處理成本以10%計(包括設籍成本與風險貼水),如此可減少假外資發生,也可平息內外資稅率差異過大造成不公平。透過新制度設計,爭議多時的兩稅合一即可廢除,這才是真正的簡政啊!

〔1〕馬英九、蔡英文都被打到 洪秀柱提出新版證所稅,風傳媒,2015.8.18。
〔2〕洪秀柱版證所稅 朱立倫力挺:會獲得大眾認同,風傳媒,2015.8.19。
〔3〕林全:證所稅應逐步建立 馬政府忽略申報困難,風傳媒,2015.8.18。
〔4〕朱敬一專欄:遺贈稅:2500字說清楚、講明白,風傳媒,2015.6.15。

腦筋急轉彎,談真、善、美之間的關係 @eaton

腦筋急轉彎,談真、善、美之間的關係 @eaton

清大物理系王道維教授,左手寫詩,右手寫論文。他經常在臉書寫下機智短句。昨日他在臉書提到:

一扇不能看透的窗,不管多麼美麗,終究是一面牆。

像我這樣鈍的人,往往為了解隻字片語,必須寫下數十倍的文字,以企圖參透字句的含意。就像研究極權主義的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曾說,「如果無需寫下來,就能夠記住所有思想,她也許就不會寫任何東西,因為寫作的背後就是理解的欲望。」除了鈍以外,我寫下的原因,正是如此。

對於這句話,您會怎麼解讀呢?

1.這是工匠的講法。工匠看重實用,以「善」為最高目的(善指實用不浪費)。

2.這是科學家的說詞。科學家知覺的是科學,以「真」為最高目的,以「無所為而為」探求真理。

3.這個講法違反現代藝術家的美學精神。現代藝術家把精神貫注在某種東西本身,以「美」為最高目的,而美感經驗是脫離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直覺),無關東西真假(所以不真也可以是美的),有時還需適當距離才能產生美感。我們可能會過於熟悉生活週遭,而忽略美的知覺,剩下實用價值與抽象思考。美學大師朱光潛是這麼說的。

4.這個講法符合中國的古典美學觀:不真必不善,不善必不美。古典美學觀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認為美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做出最佳的感性顯現,「不真」必然帶來人格的不善及人品的不美,而善為最高目的,更是美的前提(善指人性至善)。這個講法可能引自老子《道德經》(註)

註:《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白話是說,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 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我認為,老子的意思是,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老子不老古板,他的巧辯應是狡辯。由此觀之,老子把「真」擺在最前,不真,就不善不美了。老子之道,道法自然,是能恆常持守的行為規範,不管在廣闊的領域和亙古時間裡的任何情境,通通都適用。我認為,老莊若活在現代,應該會成為基督的門徒。

5.「不真必不善,不善必不美」是一種人生價值哲學,與美學無關。中國美學中最高的境界是講求「意境」,並未以「真」為前提。當然,對傳統儒家為根基的中國文化,一個畫家或作家有道德上明顯的「惡」或「不善」,其作品的價值常常也會被泛道德化地貶低。但我想這是一個「人生價值觀」的判斷,而不一定是美學的判斷(王教授提供)。

6.真善美的美,跟美學的美不同。兩者雖都有主觀的美感,但運用的領域不同(人性評價vs藝術評價),價值標準不一(道德vs直覺)。

觀點投書:兩黨都錯 簡政不是證所稅的最高價值

觀點投書:兩黨都錯 簡政不是證所稅的最高價值

童振東 2015年09月11日 05:40

http://www.storm.mg/article/64627

「簡政」不該是證所稅訂定的最高原則,參考國際現況,應可減少爭議,並避免影響經濟活動。(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證所稅的改革重點不是「簡化稅政」與「維持總稅負」,因為申報作業並不困難,而證所稅氛圍讓市場成交量萎縮的講法與事實不符。改革的重點在於,稅基必須跟損益相關、參考可比較國家的水準及處理身分別不公平待遇,才能降低大眾的疑慮,並樹立稅制典範。 扭轉過低的租稅負擔率或年金改革,何嘗不能如此進行?

證所稅紛擾多年,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最近提出,證交稅從千分之 3 調降至千分之 2.5 ,證所稅課徵千分之 0.5 ,總稅負仍然維持千分之 3 。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尹啟銘說,這個版本是宏觀的、國家層次的租稅公平正義。接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背書,洪版證所稅一種是直接就源扣繳,另一種是核實申報制,內容有所得稅精神,又有簡化稅政意義,是結合證交稅的進化版,他相信會獲得大眾認同。

● 「 簡化稅政 」不應置於最高價值位階
既然國民黨版聲稱 「 內容有所得稅精神 」 ,那麼實質稅率怎會打回原形?顯然,為圖便利,國民黨版將 「 簡化稅政 」置於最高價值位階, 稅額只跟交易金額相關,與損益無關,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設計是現代化稅制嗎 ? 根據《富比士》雜誌的調查, 2013 年美國的稅則超過四百萬字,台灣無統計數,但應都 繁 雜,若 「 簡化稅政 」那麼重要,需改革的多得很,何必單挑證所稅 ? 「 簡化稅政 」會不會只是藉口?

無獨有偶, 民進黨的版本也只跟交易金額相關,差異只是稅率往上調整而已。 對此, 新境界智庫執行長林全表示,民進黨版是過渡方案,未來建立資料檔,進而建立軟體,就可修正與損益相關。筆者期望,標榜 「 國家層次的租稅公平正義 」的 國民黨版本也是過渡方案。

● 申報作業並不困難,簡化稅政不是問題

為實施證所稅,證券交易所與證券商早已著手開發系統,一旦建置完成,申報作業就很簡便,甚至像國稅局寄給民眾綜所稅簡式申報單那麼便利。申報作業系統的重點在於損益設算規則,投資人在市場賣賣的現股,只要採先進先出,就可公平算出損益,但是現增股 、無償 配股 、原股東 IPO 股 、 減資後股 、 老股等就要有成本認定的準則。
筆者建議,除原股東 IPO 股及老股外,交易所可就價格日的定義,建立股票成本資料庫供證券商使用;老股則選定證所稅實施日之前某段期間的平均數作為成本,例如五年,就可簡化計算。至於被外界詬病的填息價差,也應反應在持股成本,才可平息 「 沒有填息,卻被納入綜所稅 」 的爭議。 總之,申報作業並不困難,但需要時間準備。

● 「 總稅負不變 」也不應置於最高價值位階

國民黨版稅率維持千分之 3 ,故總稅負不變也置於最高價值位階,此想法應跟 「 證所稅氛圍讓成交量萎縮 」的講法有關 。經筆者研究,該講法與事實不符。依證交所統計, 2014 年台灣成交值週轉率為 84.6% ,高於紐約 84.2% 、倫敦 63.7% 、德國 75.0% 、香港 46.2% 、新加坡 36.1% ,略低於韓國 106.2% 。與 2008 年高峰期比較, 2014 年 台灣成交 值週轉率衰退 41.8% ,低於紐約 64.9% 、倫敦 58.2 % 、德國 61.2 % 、香港 46.2% 、新加坡 43.2 % 、韓國 45.8% (中國 股市投機風氣過盛,不予比較 ) 。因此所謂證所稅實施後, 大戶擔心被查獲借用丙種資金與人頭戶,將資金移往國外是被過度渲染。再者,就算有影響,還有價值高低的取捨,不能以此為絕對標準。

主張廢除證所稅的另一論點是, 台灣證交稅 0.3% 是 全球高水準,證交稅已隱含證所稅。問題是,涉及證券交易的稅負不只有證交稅,該結論過於粗糙。筆者建議, 宜將與證券交易涉及的相關稅負,包括交易稅 、資本利得 稅 、股利所得稅等,在合理假設下,綜合性試算每交易百萬元的年度總稅負,並進行跨國比較,才能客觀比較。依國民黨版證所稅課徵千分之 0.5 計,相對每年金額區區百億,就可高調聲稱 「 證交稅已隱含證所稅 」,會不會太自欺欺人 ?

● 稅基與損益相關才是改革重點

經上述分析, 「 簡化稅政 」 及「 總稅負不變 」 不該是改革重點。那麼改革重點是甚麼 ? 1998 年諾貝爾獎得主 Amartya Sen 在他的名著 The Idea of Justice 提到,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理性思考證所稅的本質,並對比不同方案的道德正當性,或可發現改革的重點。

證所稅的本質在於,投資盈虧互抵,有賺錢就該繳稅,沒有賺錢不該繳稅,因此稅基應與損益相關。所得稅法的立足點是如此,將實施的房地合一稅也是如此。其次,從西元 2000 年至今,指數從萬點到至今約 8000 點,加回除息蒸發點數,平均是虧錢的,這還沒計入將近 1 兆元的證交稅, 大多數投資人根本沒有資本利得,不言自明。若採交易金額作為稅基,對多數人是不公不義。 您可能會問 ,既然平均虧錢,為何不取消證所稅 ?答案還是不行。總有人賺錢,股市以後也可能好轉,課徵在所難免 。

更令人擔心的是,若稅基可跟損益無關,以後是否只要編個理由,無需合理邏輯,就可隨意增減哪個所得稅呢 ?如此對誠實繳稅的民眾如何交代 ?顯然,堅守證所稅的稅基與損益相關,就是堅守道德底線,而一個道德危機的國家,沒有信任感,最終受害的是社會。「 鍵盤戰士 」 香港中大副教授周保松是這麼說的。

● 參考國際現況,可減少爭議,並避免影響經濟活動

各界專家不要以為,自創新規就比較高明,要知道先進國家的相關制度歷史悠久,比台灣先進。我們可以透過專業的公正人士組成委員會,依一定標準規範,圈選出適合比較的國家,然後採中位數或平均數的方式制定稅則,再考量國情酌予必要的專業調整,並定期公開檢討,如此可減少爭議,稅改才容易推動,並樹立稅制典範。扭轉國家目前過低的租稅負擔率或年金改革,何嘗不能如此進行?
稅則取決於可比較國家的水準,也可降低影響經濟活動的疑慮,諸如:過高或過低的稅負,或是 IPO課稅讓公司打退堂鼓等等。新稅則出爐後,在合理假設下,可綜合性試算每交易百萬元的年度總稅負,並進行跨國比較,並公開相關假設讓外界檢驗。

● 一併處理不同身分別的不公平待遇問題

目前資本市場參與者包括外資、國內法人與自然人,因外資的稅負優惠,大戶自然會想化身為外資,然受限於技術,政府難以辨認假外資而導致不公平。因此,考量國際競爭,若需維持外資證所稅免稅,自然人的股利所得稅應比照外資採分離課稅。股利所得稅率級距設計,可參考股利所得在綜所稅的分布情形,讓大多數享有較低稅率,最高稅率可與綜所稅 45% 相同。惟較高的稅率級距設計,可融入中研院朱敬一院士的見解, 海外資金處理成本以 10% 計 ( 包括設籍成本與風險貼水 ),如此可減少假外資發生,也可平息內外資稅率差異過大造成不公平。透過新制度設計,爭議多時的兩稅合一即可廢除, 這才是真正的簡政啊!

*作者為企業顧問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時代還是退步?又是彰化農地電鍍廢水污染 @eaton

時代還是退步?又是彰化農地電鍍廢水污染 @eaton

先是宜蘭農地買賣,現在農地電鍍廢水污染,稽查廠商、抽檢作物與土壤、銷燬作物一做再做。農地一旦消失,就很難回來了。時代是在進步,還是退步?

台大生物環境學系張文亮教授說,根據他調查,台灣灌區污染程度第一名是彰化東西二圳,面積最大是東西三圳,它們的水源是水質很乾淨的貓羅溪,但經過市區就被污染了。彰化以前是生產稻米台灣第一名,現在沒有人提了。有研究調查,彰化市、和美一帶居民血液中的重金屬濃度偏高;彰化人應是西岸壽命最短、得癌症年紀最早的地區,口腔癌比率特高。

張教授說,廢水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是,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開,該地區成三不管地帶;「灌排分離」實務上無法落實。然而最根本問題是,農地上不應有工廠,電鍍廠應集中在工廠進駐率很低的彰濱工業區,用政府經費統一處理廢水、仔細監排,而不是讓電鍍廠零散化、地下化。

新聞: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44408/

唉!生命與土地被折騰三十多年了。源頭管理不只適用於食品業,很多事,甚至人生的問題,似乎都是如此。既然400多家電鍍廠還是需要,政府應該就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行跨領域的成本效益分析,應該怎麼做,就會很清楚。

七月時,張文亮教授在臉書提到:如果有那家,有帶著愛在處理污水,我倒很想知道,特別向他學習。那時,我有感而發,寫了感言:
--------------------------------------
帶著愛處理污水 @eaton

台大的張文亮教授在臉書寫道:我從1979年到現在,擔任國家許多環境污染監察的工作,看過各行各業,看過太多工廠操作,我必須告訴你,台灣的私人企業將水一土一污染認真處理的是零,政府工共工程品質之差令人難以忍受,我不認為有"愛"在其中。如果有那家,有帶著愛在處理污水,我倒很想知道,特別向他學習。

我在學校教20年環境化學,我祗能以環境化學的科學論證來回答,在所有環境污染的設限,零忍受的是輻射污染。那是最高汚染。我無法接受在人口最多的台北與新北設二個核電廠,無法接受原本用電最少的地方要接受核廢料的儲存,無法忍受國家決策單位在解決電力供應上,過度依賴如此的方式,太偷懶了。工程不是信仰,因此解決問題的工程,不是惟一的方式。

讀到這段,我要做個表白。30多年前,我在化工廠幹了9年的化學工程師,工廠處理廢水的心態是「貪婪」。當時我若聽到「帶著愛處理污水」,肯定噴飯大笑(罪人)。雖然工廠生產的原料是無機物及可生物分解的界面活性劑,環境毒性不大,但是燃燒焦炭的廢氣、檢驗用有機溶劑(氯仿等)、粉塵、鹼性汙泥及廢水流竄田野之間的畫面,至今我仍難以磨滅。幾年前,我還會半夜從那幅田野哀歌的畫面驚醒過來。大家可能會說,以前比較落伍。不!從去年齊柏林拍的「看見台灣」影片,從日月光事件,就知道大高雄就不必談了,我在新港、彰化、麥寮看不出有甚麼時間序列的顯著變化。若有,順著教授的話,請告訴我,我願意當面向他們由衷致謝。

我對環保的堅持,可能跟這段經歷有關。我不收任何紙帳單、傳單;可以修理的東西不丟棄換新;有替代解決方案,不輕言買新的;紙張力求重複使用;鞋底補了又補;背包逢又縫,包包裡面一定有塑膠袋;不食用或使用浪費資源的東西………。當然我知道,用稍嚴格的標準,表現還是不及格。但我相信,認罪悔改,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持續做出補償的行動,才是得到救贖的唯一途徑。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如果大批難民抵達台灣 @eaton

如果大批難民抵達台灣/eaton

前幾天,我在臉書po敘利亞三歲男童死在海邊的照片,3天後,我po德國人歡迎難民的感人影片。

我在想,如果大批難民抵達台灣,我們會怎麼樣?跟德國一樣,提供現代化房屋設備,2位一間臥室,免費健保和每天4小時語言課程,然後每人每周給台幣1400元生活補助?還是,像某些台北市議員這樣對待街友:

1. 應曉薇:對街友噴水,全萬華區的居民都會感激。
2. 鍾小平:將街友分級,載至山上住在組合屋,協助重返社會;打造萬華就像101一樣高級,讓街友自慚形穢的離開。
3. 王正德:晚上將街友送到山上,白天再放下來散步。
4. 劉耀仁:在艋舺公園架設探照燈,讓街友不得休息。

若難民比街友不如,公園肯定沒份,那麼對待難民的方案會不會是:開放釣魚台或澎湖無人島,讓他們居住呢?或許我過慮了,難民知道這些,大概就不會來了。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多角度談長照版本哪個比較好?@eaton

這是我公開發表有關於長照的文章(第三篇)。
長照保險法通過,就可實施長照。國民黨及民進黨各自提出版本,互有特色。我建議,應以三大關鍵指標,逐一檢視潛在問題,否則不管是花瓶法案或破產法案,對台灣人民都不利。

刊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564
-----------------------
多角度談長照版本哪個比較好?

最近民進黨蔡主席提出「十年長照2.0」後,引起某些人士批評。姑且不論婦女新知基金會等關心婦女權益團體的訴求,前政委、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在國民黨中常會演講時批評民進黨,社會福利只有先做沒有先進,不能過於躁進與討好當下,更不能盲目跟進國外〔註1〕。精神科沈政男醫師在臉書提到,「蔡英文的長照規模只有國民黨三分之一,顯然重視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

● 宜由關鍵指標評估長照版本的好壞

國民黨或民進黨的長照版本哪個比較好呢?按理,為避免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我們應該列舉攸關的關鍵指標,逐一客觀比較。筆者認為,關鍵指標至少包括:被照顧者的幸福感、民眾及企業團體的參與意願及政府補助款的負擔能力。當然,只是粗略提出個人想法,供外界參考,以期待各界理性討論。

● 在地安養能為老人帶來較高幸福感

先談幸福感。不少人認為,客觀的照顧品質才重要,因此應該學習日本模式,將老人送到安養院。筆者同意,失智老人照顧不易,安養院是可行的選擇,但是對精神還可的失能老人來說,恐怕不這麼認為。老人入住安養院的比例很低,就是明證。對老人家而言,老家最溫暖,設備再好的安養院比不上。

就筆者的經驗,老人在安養院除偶而參與團康及看電視外,大多是發呆睡覺,深深的孤獨感會讓老人更快衰老。公共電視曾經播出瑞典老人照護模式,九十幾趴的老人住在家裡,照護員每隔一段時間探望一次,有狀況按緊急鈴。受訪老人都做了見證,居家照護才能帶來幸福感。

● 民進黨版較能帶來幸福感,但必須證明具一定服務品質

國民黨版本採繳保險費,既然錢繳了,不住白不住,屆時多數人會選擇機構式服務;民進黨版則是在地安養。依前開分析,民進黨版較能帶來幸福感,當然這需要專家更詳盡的分析。從企業經營經驗,錢花得多,效用不一定就大,少的成本也可能得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只是民進黨必須提出更多的說明及國外經驗,證實「在宅化、社區化」的照護具有一定的服務品質,以爭取更多民眾支持,並藉以反駁「顯然重視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的批評。

● 民眾參與長照的意願很高,企業團體也同意開辦

行政院規畫的長照保險法,每年需籌措1100億。4口之家每月約繳600元,經濟負擔應無疑慮,而且民調顯示,民眾支持度高達八成。行政院原先規劃民眾負擔保險費30%,企業60%,政府10%,後來企業團體以「恐使企業轉單、外移或歇業」為由,行政院退讓降為30%,剩餘由政府吸收,故企業團體同意開辦。

● 政府補助款將逐年提高,國民黨版的政府負擔最堪憂

按照國民黨版,民眾錢繳不多,但多數人不知道,陷阱在於政府補助款。專家估計,未來三十五年每年健保補助款將從1800億增加到5000億〔註2〕,以此推估,政府長照補助款將由現行規劃的440億,成長到1220億。這點民進黨蔡主席沒說清楚,只提「沒有穩定財源」。既然採保險費,怎麼會沒有穩定財源?應該是講政府補助款。

民進黨版本每年需300億,計畫從遺產稅及房地合一稅等富人稅取得,民眾與企業無需繳費,當然會受歡迎。但外界質疑,「如果有一年,台灣富人都活得好好,沒人死掉,試問,那年的長照財源要怎麼辦?」其實,歲出預算前一年度就編列了,台灣每年財政幾乎赤字,短期借款就能取得週轉金。只是前提是,遺產稅率要能順利由10%提升至20%,才能取得200億稅收。至於房地合一稅,免稅門檻為400萬,目前房價處在高檔,未來能課多少稅,不無疑問。

● 任何版本都需顧慮世代正義

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指出,「社會福利只有先做沒有先進,不能過於躁進與討好當下」,民進黨版採居家社區照護,是基本款長照,使用資金不多,應該符合上開見解。相對地,若未來無法徵稅補充補助款,國民黨版肯定債留子孫。

筆者曾經為文「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指出,若要採用行政院版本,健保及長照補助款應一併考慮,否則長照壓垮健保,問題將更嚴重〔註3〕。筆者建議以富人稅為主的八大財源籌措方式,預計每年可取得1450億,估計能應付未來10年健保及長照補助款的增額需求,問題是,那些錢可能要用來弭補財政赤字。

精神科沈政男醫師在臉書表示,長照是「國民集體大孝,值得國家每年拿出一千億來照顧他們」,這話筆者相當肯定。但前提是,健保及長照的政府補助款要有著落,總要將補助款回歸保險費率或是加稅取得,不然硬幹下去,這一代可以集體大孝,下一代就會集體不孝。說不定集體不孝之前,有能力的年輕人移民跑光了。年金的龐氏騙局尚未結束,不充分考慮開辦長照的條件,只會讓世代不正義沒完沒了。

註1:薛承泰,人口老化 10年內紅色警戒,工商時報,2015年09月03日。
註2:吳維修,人口結構與健保虧損,藥學雜誌113冊。
註3:童振東,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想想論壇。

勞苦擔重擔?憂鬱症的預防 @eaton

勞苦擔重擔?憂鬱症的預防 @eaton

摘要:憂鬱症可以治療,治療以後一定會改善的疾病。憂鬱症的發生有體質因素及環境因素。體質因素有家族遺傳、生理疾病、藥物副作用等,環境因素主要是壓力、支持系統與社經條件。平日「自我警覺」與「親友的支持」可以降低壓力。A型人格的人比較容易得憂鬱症。下面網站測試A型成分,有空自己測測看,以早日「自我警覺」。
-------------------------------------------------------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不久前輕生,昨日再傳50歲的瑞昱技術長兼董事李朝政去世。李朝政從門外漢,只花一年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顆三合一乙太網路晶片,打敗英特爾,拼勁十足。

台灣兒童有4%罹患嚴重憂鬱症,每年700多位青少年因為情緒問題自傷或自殺。老年人更是高危險群,老年自殺率2倍。日本厚勞省統計,日本每年因憂鬱、過勞而自殺的上班族,達2600人,一年付出的醫療與勞動力損失等社會成本達十一兆日圓(2.8兆台幣)。

2年前,中研院研究員鄭泰安等人在國際期刊發表,台灣從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間,民眾有憂鬱症、焦慮症的比率從11%上升到24%。英國學者明指是經濟奇蹟的代價。台灣自殺率比韓國低,但仍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自殺率偏高的國家。

精神科沈政男醫師在臉書指出,憂鬱症有諸多樣貌,但都有情緒低落與興致衰減這兩個徵象。情緒低落可自己感知,比如鬱卒、沮喪、心情差、悶悶不樂、笑不起來等;也能被旁人察覺,比如看起來陰沉、慵懶、鬱鬱寡歡、愁眉不展等。有時情緒低落會以煩躁、不耐煩、容易生氣來表現。興致衰減則是原本有興趣的人事物,變得沒有意思、不愛投入。

此外,憂鬱之後想事情、講話、做判斷與決定到行動都會遲滯。胃口、睡眠也會受影響,體重容易減輕,少數人暴飲暴食。患者容易有悲觀想法,戴著灰色眼鏡看待自己、世界與未來,而有自責、內疚、自貶、無助、無望等感受,最嚴重會產生厭世自殺行為。常見的跡象包括收拾個人物品、突然開朗豁達起來,或者準備寫遺書。

各年齡層表現略有不同。兒童因為表達情緒的能力比較不成熟,可能變得容易焦慮緊張、活力減退、突然哭泣或者拒絕上學;青少年話更少、臉更臭,家長可能以為只是叛逆表現,也可能藉由吸毒、飆車與加入幫派等活動來麻痺自己;婦女常與婚姻與家庭角色的變動有關;更年期憂鬱症未必是荷爾蒙作祟,而是受到空巢期或者中年危機的影響;老年人常以身體抱怨來表現,這裡痠那裡痛,看醫生做檢查卻都沒有大礙。

憂鬱症的發生有體質因素及環境因素。體質因素有家族遺傳、生理疾病、藥物副作用等,環境因素主要是壓力、支持系統與社經條件。患者發病前大都遭逢壓力或變故,只是有更多人遇到重大壓力也不會產生憂鬱症。憂鬱症也不一定是意志薄弱、個性軟弱、抗壓性差,不一定缺少磨練或自暴自棄。論勇氣與毅力,誰比得上帶領英國打敗納粹的邱吉爾?他卻長期罹患憂鬱症。論達觀與幽默,誰比得上好萊塢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他因憂鬱症纏身,在去年自殺過世。

憂鬱症可以治療,治療以後一定會改善的疾病。憂鬱症的治療有藥物與非藥物兩種方式,憂鬱症越嚴重越需要藥物,至於非藥物治療,對所有憂鬱症都有幫助。非藥物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探討壓力管理、放鬆技巧、認知調整與人際因應以及回歸信仰等。

如果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可以找精神科醫師幫忙,但是不要忘記,「壓力、支持系統與社經條件」等環境因素是重要導火線,這點平日「自我警覺」與「親友的支持」都很重要。經研究,A型人格的人比較容易得憂鬱症。A型是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性格。這種人平日無形中給自己壓力,久了就危險。

下面網站測試A型成分,有空自己測測看,以早日「自我警覺」。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heartsustain/b-4.html

-----------------------------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讀「沈政男:靠死人養老人行政邏輯錯亂的十年長照2.0」有感 @eaton

讀「沈政男:靠死人養老人行政邏輯錯亂的十年長照2.0」有感 @eaton

老年精神科沈政男醫師經常批評民進黨的長照版本,最近為文「靠死人養老人,行政邏輯錯亂的十年長照2.0」。我有不同意見,所以在他的臉書留言。

沈醫師學養極佳,是國內名筆,熱心公益,老人照護經驗才15年,但今年以老人照護模式得到衛署肯定。我肯定他對開辦長照的用心與熱忱,只是跟很多人一樣,不管國家財政、全世界經濟發展會長期趨緩、年金問題、少子化與老年化速度,也不管政府補助金的陷阱。

請問,錢從哪裡來,從火星嗎?我支持沈醫師提的「讓長照成為國民集體大孝」,前提是,政府健保及長照補助款要有著落,要不加稅,要不補助款回歸保險費率,不然政府沒錢,硬幹下去,這一代可以集體大孝,下一代就會集體不孝了。

我寫過長照的文章:
1.「長照版本哪個比較好」(投稿中,希望刊出後與大家分享)。
2.「社會責任之七:負責任的長照版本」(臉書PO文)
3.「長照基金從哪來」(天下獨立)
4.「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想想論壇)
-----------------------------------
抱歉,我對於「邏輯錯亂」有意見(略有修改)。

Q1(沈):蔡英文的長照規模太小,只是只有國民黨三分之一,顯然重視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
A1(我):企業經營經常發現,用不到三分一的價格,得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蔡的照護模式是居家化社區化,接近北歐模式,跟KMT、日本不同,如何能比較?

Q2:需長照老人家只佔總人口百分之三,一人失智全家必須照顧,平均一位失智老人家需要五人照顧,因此達百分之十五,這樣的數字還不夠大嗎?
A2:若真的一家有五人,就會有能耐(時間+錢)照顧。若家丁少又貧苦者,很少人會不同意社會救濟。

Q3:「使用長保者,多為壽命較長的白領階級,但繳費的卻主要是藍領階級」,這也是管窺之見。
A3:這有統計數字啊,不要假設與推論。實證台北市的人活最久,軍公教也是,社經地位好的都是。

Q4:稅收制如果那麼好,台灣的公衛社政系統如果可以執行每年幾百億的長照預算,為什麼不乾脆連健保都廢掉,連醫療也採稅收制。
A4:現在長照1.0已在做了,居家看護也運行多年,那是主要的經費支出。依日本的照護模式,健保費用是長照的5倍,兩者差異那麼大,長照怎能與健保相比?哪天政府無力支付健保補助金,會比沒有長照悲哀好幾倍。

Q5:台灣該做長保的理由之一,就是有現成的健保軟硬體與運作文化可資利用,這在其他實施長保的國家都是如此,怎麼會想要另起爐灶,再弄一套稅收制?蔡英文想出的,就只是以增加遺產稅與房地稅等等所謂的富人稅來做長照,諂媚一般民眾,說是「你們薪水階級不用交一毛錢,我就可以劫富濟貧,每年拿三百三十億來照顧你們的老人家。」
A5:按照國民黨版,看似每月錢繳不多,但陷阱在於政府的健保及長照補助款,預估未來高峰期一年要6500億(現在中央歲入預算一年1.9兆而已)。這點連蔡主席都沒說清楚,只批評國民黨版「沒有穩定財源」。既然是保險,怎會沒有穩定財源,就是講政府補助款。若無法徵稅,國民黨版肯定債留子孫。

Q6:用遺產稅來做長照,可行嗎?如果有一年,台灣富人都活得好好,沒人死掉,試問,遺產稅要從哪裡來?那年的長照財源要怎麼辦?
A6:台灣每年都財政赤字,不是繼續借。歲出預算早就在前一年度編列了,跟歲入多少有何關係?講一年沒有邏輯,國家又不是只能活一年,何況怎會「沒人死掉」?此外,遺產稅本來就應調整,我曾為文「財政部別再鬧了,遺贈稅損8,876億」說明。(請參臉書PO文-社會責任之十:政府再沒有作為,貧富差距會更嚴重)

Q7:長照是國民集體大孝,台灣老人家胼手胝足打拼一生,造就今日富足的台灣,失智失能以後,不值得國家每年拿出一千億來照顧他們嗎?
A7:這話很中聽,至少我覺得這樣。但是政府健保及長照補助款要有著落,要不加稅,要不補助款回歸保險費率,不然政府沒錢,硬幹下去,就是債留子孫,那麼這一代可以集體大孝,下一代就會集體不孝了。說不定還沒集體不孝前,有能力的年輕人早就移民跑光光了。哭哭XD。

Q8:照顧失智失能老人家是所有為人子女的責任,窮富皆然,這幾年民調也顯示,七成以上民眾願意每月多繳幾百元來做長照保險,為什麼蔡英文要捨棄長保改採「靠死人養老人」的「十年長照2.0」?
A8:問題沒說清楚,民調的可靠度會很低。這幾年民調也顯示,勞工月退金要能夠不低於最低工資;民調也顯示,軍公教月退金不能調降。請問錢從哪裡來,從火星嗎?還是請回到A7吧!

看看德國人是怎麼歡迎難民(eaton)

看看德國人是怎麼歡迎難民,這段影片令人感動。

雖然德國極右社團在Dresden遊行,抗議政府提供庇護,但總理梅克爾不為所動,聲稱德國今年將接收80萬移民。德國給的待遇最好,房屋設備現代化,2位共享臥室,提供免費健保和每天4小時的德語課程,每周還給400歐元(約台幣1萬4千元)生活補助。
您相信同情心或道德嗎?那是與生俱來的。或許看太多人吃人的制度,已經忘記了。不必羨慕外國的高尚文化,那些也深藏在你我心底,只要記得自己是人,他人也是人。

http://youtu.be/i2vIQchtB_0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中文研究所的外籍生:台灣教育方式真的很「傳統」,但四年後我卻深受啟發

中文研究所的外籍生:台灣教育方式真的很「傳統」,但四年後我卻深受啟發

文:畢靜翰

我是來台灣念研究所之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的學術界與美國的很不一樣。
申請念研究所時, 我傻傻的以為,台灣的教授只不過是會講中文的美式Professors,也以為台灣的同學會跟美國的研究生一樣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不斷的與教授在互動與辯論,進行很精彩的學術鬥爭。
當然,在台灣開始上課之後,我就發現這種情形在台灣非常難得遇到,所以當時的我,真的是千萬種的不習慣與不悅。

在美國,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通常很平等,基本上兩個人都會從「兩個成人」在互動的基礎開始講話,教授與學生都知道,他們的想法不可能100%一致,因為大學會刻意讓生活背景及價值觀不同的學生進來念書,教授們都知道(也喜歡)班上會有很多衝突,而且教授自己的想法怎麼能跟一大堆年輕人一樣呢?所以上課基本上是教授與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試試看誰的論點最強。

甚至有很多教授,會故意在學生當中「挑撥離間」, 然後等到快要下課就宣布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點出哪個同學的哪個想法比較有趣或有創意,也會評評誰的想法比較不完整,可以回去參考哪些資料補充補充。

當然,很多學生還是會堅持自己本來的想法,甚至會向教授說:「我覺得你是不對的」, 但這樣的行為不會讓他們被列入黑名單,只要他們可以跟教授說出個道理來,那個教授會很喜歡他們。

美國的很多教授有個想法 —「其實重要不是學生真的有沒有同意我的想法,重要的是學生可以看看資料,然後立刻說出一個有邏輯性的論點。」

我曾經有個同學,在塞滿著三百多學生的大廳裡,當她聽到某個有名的哲學系教授說她覺得很沒道理的論點,就舉手打斷教授的話說:「我不同意!」 然後這位教授就開始跟她進行很激烈地辯論。

從台灣人的角度,我覺得這件事情最有趣的點應該是,她那門課最後也是拿了個A+,我自己當年也是天天都去抨擊同學的想法,也天天被抨擊,寫論文、寫考題也是針對教授們,刻意看看能不能挑釁他們,從不寫標準答案或重複教授的話,而剛好相反,刻意挑起衝突。

回想到當時自己說的話、寫的論文,大部分都是不對的,而且恐怕我也這樣跟教授與同學們這樣「玩了」很久才回到比較正宗或接近真實的想法,但這些「真實的結論」一個一個都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不是別人灌給我的,因此我學到的東西是我自己的,而不是跟別人借來的想法與論點。

很多台灣人,如果可以看到那個過程的話,可能會覺得這只是一班的學生在嘴砲罷了,但其實事情並不是如此,美國的那種小班的研討課程的目標本來是透過一種演化論般的過程,訓練大家的思考能力。

對於資料的部分,上課的時後教授不會把這些講出來,該看的資料、該讀的書都要在家準備,如果沒看過的話,在討論的過程中,教授會注意到,然後記在心裡,給你低分。

所以我剛來台大的時後,因為台灣的學術界不是我所習慣的,更不是我所期待的,我就很不開心,一兩個學期過去了,我也變得天天帶著很負面的情緒去上課。

大部分中文所的課程都是在某個小小的會議室教的,這個會議室是很狹窄,莫名也當了系所的書庫,牆壁都放滿了書櫃,書櫃都塞滿了書籍,書櫃前面也堆滿書與雜誌,還有一排椅子,中間有個大方桌,桌子下面也放滿了書籍。

所以上課時膝蓋會一直碰到老箱子,在會議室的前面有個黑板,旁邊有個窗戶與快要死去了的空調,這空調我剛來的時後,都以為快要換了吧,因為每次上課它的嗡嗡聲大得無法忍受,雖然教授就是坐在桌子的對面,大家偶爾難以聽見他的話,而且這奧妙的空調只有兩個設定:冰河時期與微波爐。

基於台北位於熱悶悶的盆地裡,冰河時期是大家默認的模式,但這組空調從第一年一直到最後都沒換,掛在上面的螢光燈的燈泡也似乎很久才換一次,所以會議室一直給我一種很奇特的感覺:一個非常吵、非常冷、非常暗,也非常狹窄的封閉空間。

台灣教授上課的方式很傳統,中文系的老師更傳統,然後台大中文系的老師就最傳統,這個「傳統」是什麼意思,我也不用多解釋吧。

從第一堂課開始,我立刻感覺到,教授跟我的level就差很多 — 教授高高在上,教授是老師,我卻是個有所不知的小朋友,一個學生。

本來以為可以在任何的情況下自由地發揮很快就懂得閉嘴,每個教授說的話,我跟其他的同學一樣,一直盯著看老師,一直聆聽老師,也一直搗蒜般的點頭 — 我變成了搖頭娃娃。

一般來說,老師們很少問學生的意見,所以從開始上課到快要下課,都會一個人講話,也常常會離題,講自己課外的事情十幾分鐘。

因為這樣一直講話也有點困難,所以有些老師會叫學生念文本或講義,也會有些老師叫大家寫一個報告,然後上課的時間就是聽某位同學把自己的報告朗誦出來。

這種行為有時候會頗為誇張,甚至我曾經上過某個老師的課,他自己幾乎都不上課,也不準備講義,他就是乾脆把題目交給同學,讓學生去準備報告,所以一整個學期就是聽同學朗誦自己的報告,而且這種報告都會有很多錯誤的訊息,也不會提供很完整的資料,所以對我來說,我很難說我當時是無聊多一些或糊塗多一些。 反正,這就很傳統吧— 超級!

不過有趣的是,這種上課的方式基本上已經正式的被學校淘汰了,每個研究所的課程都是「美式的討論課」,很多教授偶爾會提到這件事情:
「現在我們是…討論課的模式…大家有什麼意見嗎? 沒有…? 那…下課吧。」
「系所現在要求大家都要發自己的意見?沒意見?好吧。」
「上課的時間還剩下四分鐘…我們該來點討論吧。」

那聽我說這麼多,你是不是開始覺得,我非常痛恨這種上課的方式?確實,我不會輕易再次參加這種教學制度,但經過四年的傳統教學,我慢慢地開始發覺,這個過程其實有給我不少的啟發。

我史記研究的教授從第一天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每次來上課,都會剛好準時到,走到桌子的前面,把椅子拉開,又把一個濕毛巾拿出來,擦擦擦桌面,這個過程結束了才坐下來開始講課。

他上課的方式,就是非常認真,他史記裡面的每個紀、表、書、世家與列傳,都辛辛苦苦的準備了一份講義,講義又非常細膩,講義與講義之間又有關連,內容也很豐富,然後他每個講義都會自己念給同學聽,或讓同學輪流念。

這個教授基本上都不講題外話,但有一天,他正在念講義時,突然把講義放下對大家說:
「有些人很怕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一直懷念過去的情人,所以會要求自己的配偶不要跟那個人有任何的接觸,當然有時候,這會讓配偶更想要去找過去的情人,所以這個想法非常錯誤的。」
我們都莫名的看著老師,等他繼續。

「你的配偶一旦有這種想法,就立刻讓他們去見個面吧,我告訴你們,在腦海裡的那個情人,一定是個非常美、非常帥的青少年,但現實世界的那個情人都已經胖了,也可能是禿頭了,他們一旦看到了過去的情人變成了這種老人,就會放棄這個念頭。」

老師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想什麼事情,然後加上了一句話:「不過總是有例外,嘿, 嘿, 嘿。」

有趣的愛情解說之外,從西方人的角度,這個過程很奇怪,為什麼我不能在家裡看?為什麼要在課堂上聽人念講義?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但上了兩個學期這教授的課之後,我就懂了:其實停下來,不講話,聆聽別人的想法,還有古人的話,也會給人很多新穎的啟發,而且會鞏固學者的專門知識。
如果沒有仔細針對過,古書的很多段落,很容易看一下就給忘卻了,但當有人迫使你一直聽、一直聽,也不要求你說出任何自己的意見,你就開始懂如何「接受知識」還有「細看文本」。

我後來年年都去上這個老師的課,我也開始懷疑,是不是我之前在美國太愛聽自己講話,太自以為是,同時實在太無知了?當每堂課都塞滿了我從沒看過,但都非常重要的訊息時,我就開始覺得,站起來說話前,我真得應該先把文本與歷史背景搞清楚,不再去白打嘴砲戰。

碩二時,我去上了當年系主任的課程,這位教授的思考方式非常西式,跟其他的教授比,我想她比較能夠懂我的困境,可以用外國人的角度去聽我想表達的意思,但我也發現,她的研究方法也相當傳統的,她不會像很多西方教授忽視文本或突然天馬行空,用現代人的思緒套古代人的話,我覺得結合了很多西方與東方的特點,也用了很敏銳的智慧進行文學研究。

因為我上了她的課,我就體會到了,西方與東方的研究方法及態度本來不是一定要用二分法去看,我那麼不愉快,那麼不願意接受,其實是個很浪費的思考方式,我本來就是兩邊的好都要,而且我意識到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實不是我以為的那麼清楚。

在我上這位教授的課期間,發生了兩件讓我更懂這個道理的事情。有一天,教授跟大家說,某某有名的美國中文教授要來台大開研討會,所以請同學都一定要來參加,剛好,這位教授是我在美國認識的,我也相當喜歡他,也喜歡他寫過的書籍,所以我當天就早早的飛到文學院占了一個位子,準備好很開心的聽這場非常難得的演講。

演講果然很精彩,但離開了會場之後,沿著耶林大道走回宿舍時,我聽到了三個本地的台灣同學批評這位教授:
「我覺得他講得很浮誇。」
「根本沒什麼內容。」
「只是耍耍嘴皮子。」
「真的~~」

我默默的在後面聽他們講話時,我看到了我剛來台大的任性,那種堅持自己習慣的教育方式,貶低與自己不一樣的人與想法的衝動,我看到了這種從另外一個角度的負面態度,然後覺得很厭煩 — 對他們、對自己。

那年有一個來自美國常春藤盟校的交換研博士生,他跟剛來台大的我一樣,對中文文學很感興趣,很會講話,但其實古文底子很弱,不過他有了一個很特殊的身分— 一個來自美國Ivy League研究所的博士生。

所以他講的話,就算是很怪也非常錯誤的,老師也不會說什麼 (反正他幾個月就要回去了), 同學們也不會說什麼 (畢竟他有那種身分,他們不好意思太直接說什麼),但既然如此,有不少人偷偷的翻白眼。

有一天,老師請他介紹他的博士論文題目,他講了幾分鐘之後,全班同學都糊塗了,基本上,他想把某位法國的作者與杜甫的詩連在一起比較比較,也算是一種研究計畫。

但已經經過快三年在台灣的我,雖然比其他的本地學生能夠懂他想幹嘛, 同時也開始用比較台式的想法去看這種研究,一來這個傢伙不會法文,二來這個傢伙沒看完杜甫的全集,更何況去看杜甫的那些不同印刷本或怎麼樣,他文言文的底子也不好,所以我當時真的想把一本書丟他的頭,說: 「你到底在搞什麼鬼東西啊你,別再胡扯!」

但我那天回家之後,開始想想這些事情也就承認了,我當年也是那般荒謬,那樣令人想翻白眼。

既然我在台大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個讓人想翻白眼的人物,有一個老師一直不會對我翻白眼,也對我很好—我的導師。

我的導師其實是個非常開明的老師,他真的會去問學生的想法,也會記得學生的論點,會跟同學們進行討論,而且從頭到尾態度都很友善,也不會給人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他就是那種比「傳統」還「傳統」的老師,不是那種朱熹之後的死板儒家傳統,而是孔子與孟子跟徒弟一起討論,一起分享智慧的那種更古老的制度。

從很久以前認識他到現在,我對我導師的評價就是,他真的很像孔子! 他很尊重別人,知識豐富到不行,也很會辯論,對各式各樣的議題都有研究與想法,同時他不會小看別人,不會驕傲, 也不會用老師的身分來壓著別人。

這跟其他的教授的傳統師生關係、高下分明的階級意識教學不一樣,也跟西方人吵來吵去,非常平等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

我導師確實是個比我們聰明很多, 一個比我們學生學問大很多的人,我們也都願意承認老師的話非常權威的,但這個感覺與平等不平等就是沒有關係的,老師不會假裝他跟你一樣無知,但他學問比你大這件事情,不會讓你跟他無法進行溝通或聊天。

我現在無法在西方的學術界混,因為我覺得他們很多時候懂了太少才去宣布自己的「權威的研究成果」,但我也不太能在東方的學術界過日子,我畢竟那麼愛講話,也有點憤世嫉俗的傾向, 但我同時也知道,這裡的教授的知識難能可貴,可以聽到老師們講話本來就該閉嘴聆聽, 不該插嘴搗亂。

所以我最後採取了一個道家的措施,決定靜靜無為,自己看古書,自己想想裡面的意思—這樣我已經很滿意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文章來源:作者臉書。

給大學新鮮人與爸媽們的建議~

給大學新鮮人與爸媽們的建議~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2015年9月6日 22:20

今天是系上舉辦大一新生還有父母跟導師的座談會。根據過去十年的經驗,我給了大一新生還有爸媽們以下的建議。也分享給許多其他系的同學跟爸媽參考:
-------------
1. 大學四年最危險的時間:大一開學前七週!

前天我們請張文亮老師跟臺大新進教師作導師工作的分享時,文亮老師特別跟所有的新老師說,大學生最危險的時間就是大一開學後到期中考考完期間的這七週。為什麼?因為進來就是一連串的玩啊!加上常有高中老師為了讓學生能甘願在高中好好拼命唸書,跟學生說進了大學就可以隨便玩了,其實根本是騙學生的!進來大學後,一方面課業變得比高中難很多,另一方面又沒有老師在盯課業,心裡又深信著高中老師以前說的大學由你玩四年,再加上開學一堆新生杯有的沒的活動,新生很容易就忘了要讀書。一旦期中考考的哩哩拉拉之後,要再補救回來,就很困難了。文亮老師說,只要前七週能安然度過的,通常大學四年都沒什麼問題。所以請大一同學們,開學後前七週要玩,也要記得唸書跟上進度喔!
-------------
2. 最容易被二一退學方程式:臉皮薄+沒朋友+讀不懂+沒人問+迷遊戲+變爛泥
在大學期間最常出狀況的一種情形,通常是外地來的同學,而且是沒什麼同校同學在同個大學。同常這樣的孩子,在系上會看到別的高中的同學一堆都在一起嘰嘰喳喳,自己都沒有同學可以聊。如果臉皮薄的不敢跟人家談話,不敢打進去人家的圈子,就會在幾個禮拜後都只能獨來獨往。一個人來教室上課,下課後自己回宿舍。沒有朋友,碰到很難的課業問題又沒人可以問。日子變的很無趣,很孤寂,課業也找不到成就感。於是,就開始在網路遊戲中殺戮升級、交朋友,找到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的朋友跟成就感。結果,就此鎮日沈迷,在宿舍變成爛泥,不想再去那個既孤單、又聽不懂的黑暗教室了。於是,就這麼一路沈淪到被退學了。

所以,要打破這方程式,特別是外地來的新生,一定要在頭兩週不管再怎麼樣厚顏,也一定要努力跟系上不認識的同學交朋友,打進主要的圈子。一旦能交許多朋友,大學四年就可以安穩的度過了!交朋友很重要!!
-------------
3. 臺大心輔中心的心輔師超棒的!有問題的話找他們就對了!

臺大在心理輔導工作上投入許多資源,聘用許多專業的心輔師來幫學生度過生命的難關。我曾在我的課堂上跟學生們提過如果覺得生命陷在某個地方走不出來,請不要擔心,好好跟心輔師聊。他們都很溫暖,也都很專業的能幫學生走出來。後來幾年,陸續有學生寫信感謝我,說就是當時上課聽我說過,於是在他生命出現狀況時,去找了心輔師談。經過心輔師一年的輔導,讓他生命重新回到正軌,書也念的下去了。所以請同學們、爸媽們,不要擔心去心輔中心會不會被做記號被歧視。不會的!個資都是被保密的,而且這些心輔師是真的非常厲害的喔!
-------------
4. 大學生辦活動、參加社團,很重要!
臺大電機系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會參加系上很多活動的籌辦。這些活動都很大,都要經過長時間的規劃跟推動。這些活動對於在高中以前只會唸書而很少學會「做事情」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會讓他們真正去面對廠商募款、去寫企劃、去協調生意等等。而且,這些活動往往都會動員系上上百位同學一起籌辦,這是大學生快速建立系上人脈的最好機會!

但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這些事情所培養出來的軟實力,對孩子未來出社會後的重要性,往往都一天到晚跟孩子吵:「你為什麼每天都搞到十一、二點才回家?」、「怎麼都沒看到你在讀書?」、「整天在搞這些玩的事情是有什麼用!!」過去十年,我常常很心疼我們的學生,每天忙的要死,回家又要面對父母不斷的質疑,蠟燭兩頭燒。

所以我跟爸媽們說:「辦活動是很重要的學習!」請多體諒孩子在這個階段除了課業之外,也有其他很重要的學習!應該要樂見其成,不要一昧的只要求孩子唸書不准參加活動。就算你孩子大學成績顧得很好,可是做事情能力很差,大學也沒教到什麼朋友,這樣的人出社會可是會很辛苦的!
-------------
5. 大學四年要多認識朋友!

在大學四年要交朋友,而且多認識不同領域的人,這樣以後才會有機會出現跨界合作的好想法。而且在不同領域有好朋友,這些朋友會幫祝你的思維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有格局。所以大學要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多交朋友!
-------------
6. 每學期修課請不要超過十九學分,才會學通、學懂、學的快樂!

在大學修課,請不要超過十九學分,這樣才能把課真的學通、學懂,也才能真正領略學習的樂趣。一旦超過二十學分,所有的課常會變成應付式的學習,挖東牆補西牆,根本都是考試前一週考這科翹那科,考那科翹這科。考試完兩三週,一切都忘光光。根本是學假的!根本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大學的畢業學分頂多一百四十幾,若每學期修十九學分以內,依然綽綽有餘。請不要想著大四一整年沒課好好的爽,然後把其他三年課擠的滿滿的。這樣那三年學的東西,通通都是忘光光的。修課學分多不代表就比較用功!請丟到這種錯誤的思想。詳見這篇我之前寫給大學生,得到很多學生迴響「大四上修了十九學分,才真的第一次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的文章:「回想我大學時期不堪回首的學習方式」https://goo.gl/HM06R0
-------------
7. 爸媽要體認到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會在這四年超過爸媽自己!

這跟我前幾天的專欄文章:「鐵什麼,飯碗都不飯碗了!」http://goo.gl/orLeMB 有同樣的意思。當孩子在大學,四年下來跟許多同學砥礪、交流,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可能都超過了爸媽。所以爸媽請放下我執,好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再老想著自己比孩子還要懂這世界。That is really not always true!
-------------
8. 大學生請多多找系上老師交談,每學期找系上三位老師聊!

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生命成長故事。當大學生在為自己的人生徬徨時,有這麼多老師的故事可以做為借鏡、參考,同學卻都不敢接觸老師,而從只比自己年長兩三歲的學長姐那道聽塗說做抉擇。學長姐自己都很年輕了,還沒到四五十歲以前,他們的經驗誰敢說就一定對、一定是成功的?大學生們應該要多多跟系上老師接觸,每學期若能跟三個不同老師聊過,大學四年就可以從至少二十四位系上老師的生命歷程中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作參考。而這些跟你結緣的系上老師,也會有機會成為日後你生命中的貴人。捨棄這些,是不是真的太可惜了?!不要看到教授就像老鼠看到貓一樣一直躲。如果你連大學教授都不敢面對、好好聊的話,你出社會還能有多大的膽識?
-------------
9. 爸媽請不要過度在乎大學生成績,培養他們放的開的膽識、器度更重要!

臺灣的大學生,特別是成績不錯的一群人,很多都因為從小被要求考試不能犯錯而謹小慎微。這對於他們出社會後能不能有膽識做有開創性的思考,是有害的。在高中畢業之後,大學生的爸媽應該不要再過度在乎孩子的成績有沒有 A+、A。如果還這樣斤斤計較孩子的成績,你只會把他養成一個無膽無識,不敢試自己不熟事物的廢物。在大學,成績有 B 就算可以接受了。如果大學四年再不培養他們的膽識、器度,出社會後就很難再培養了。所以請不要過度斤斤計較大學生的成績!
-------------
根據我在臺大十年來的經驗,臺大新生跟爸媽們只要能參考這幾條原則,在大學的生活都能過的很不錯、很有收穫。期待每一位同學在臺大四年都能收穫滿滿、脫胎換骨,日後成為棟梁之材、大將之材!
(歡迎分享給更多新生與爸媽們參考)


社會責任之十二:什麼叫做負責 @eaton

社會責任之十二:什麼叫做負責/eaton

根據聖經記載,有一位猶太人被打劫受重傷,躺在路邊。神職人員路過不聞不問,見死不救。有位撒馬利亞人路過,不顧族群歷史隔閡,動慈心照顧他,後來因要事離開,還出錢將傷者送進旅店,請店方照顧。這個概念衍生歐美國家的《好撒馬利亞人法》(路10:25-37)。

1985年,具有350年歷史的牛津大學大禮堂出現安全問題。20根橫樑風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換。為保持大禮堂的歷史風貌,只能用橡木更換。當年要找到巨大橡樹不容易,每根也要花至少25萬美元。

負責校園園藝的人前來報告,禮堂的建築師早已考慮到未來會面臨的困境,在學校種植一大批橡樹,如今都超過需要的尺寸了。這個消息讓人肅然起敬!建築師的墓園早已荒蕪,但如此用心和遠見,使得他的職責還沒有結束。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負責,就能撐起有溫暖的社會與永續經營的國家。歐美之所以強盛,主因在於思想、教育、文化。

一個有責任的國家,孩子不會敗家,員工讓人放心,主管有擔當,政府懂得長遠規劃,總統知道帶領方向,公民勇於承擔,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在短視及追求短利下,台灣很少人會去思考台灣百年後的路。我們要給下一代什麼?我想,「負責」應該少不了!

註:《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的目的在使見義勇為者做好事時,不用擔心因過失造成傷亡而遭到追究,從而鼓勵旁觀者對傷病患施以幫助。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社會責任之十一:社會責任與溝通 @eaton

社會責任之十一:社會責任與溝通/eaton

社會責任與溝通有甚麼關係?溝通沒做好,經常導致家庭失和、職場不順、甚至執政失敗,這樣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溝通有許多障礙,包括:語言、目的與動機不明、立場不同、情緒、焦慮、防衛性、價值觀不同、絕對主觀與文化差異等。為了跨過這些障礙,必須先學會聆聽(傾聽),藉此與對方建立情感關係。

聆聽技巧很多,我分享Stephen P. Robbins在經典教科書: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裡提到的:

1)直接面對面,讓對方感覺被尊重,如此有助於雙方情感建立。
2)帶著愉悅心情與對方互動,不帶主觀情緒,如此有助於雙方互動。
3)避免同時進行他事,免得讓對方產生不被信任感、敷衍的想法。
4)贊同說話者某些觀點,不要吝惜給予肯定與支持。
5)不了解說話者的意思時,請他再複述,一方面確認意思或問題,也讓對方知道你有在思考他的問題。
6)說話者表示意見時,不要中途打斷他的論述,耐心讓對方完整表達。傾聽者可先註記有問題的部分,之後再給予詢問或建議。
7)避免插話或打斷對方的說話。
8)應適當運用肢體動作,尤其給予微笑或是疑惑的表情,可讓說話者意識到自己表達是否清楚。
9)在聽完說話者的想法後,對於私密意見應該保密,若需對外說明,應盡量得到對方同意,如此才能建立信任關係。

然而,很少人會否認,就算把上述技巧背熟,並經常演練,還是說得到做不到。這是因為人性習慣講,不習慣聽,加上情緒使然,使得自己成為聆聽的最大障礙。本性難移,豈能透過技巧就能克服?因此,學習聆聽技巧之前,必須先過自己這一關。

自己哪一關?清大物理系王道維教授認為,真正的聆聽是以對方為中心,體會他的想法及角度,並以謙卑的態度接納與關愛對方,然而,要做這些,需要某種生命素質。

真正的聆聽不是為了等待,乃是為了體會;
真正的聆聽不是為了說者,乃是為了聽者。
真正的聆聽不是在乎內容,乃是在乎角度;
真正的聆聽不是在乎方法,乃是在乎心態;
真正的聆聽不是因為禮貌,乃是因為謙卑;
真正的聆聽不是因為忍耐,乃是因為接納。
真正的聆聽不是源於喜好,乃是源於關愛;
真正的聆聽不是源於本性,乃是源於生命。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5707824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社會責任之十:維持自由經濟制度的基石

前些日子看了公視播出的「你所不知道的資本主義第6集」,之前的集數想必批判資本主義居多。筆者經常批評放任式資本主義,然而,抨擊自由經濟,不代表高舉計畫經濟,也不代表歌頌凱因斯、相信政府萬能,更不是跟馬克思喊「資本主義是自己的掘墓工人」。在多數時機,自由經濟可以處理複雜的價格問題,讓社會各取所需,資源運用更具效率。這次希臘危機給大家一個啟示,若市場經濟發揮功用,不讓政府介入這麼深,希臘的局勢不會如此糟糕。

不應迷信任何經濟學派

但是盲目相信自由就可以解決一切,那就太過於天真。這個道理跟教養小孩一樣,管教要有界限,但界限之內可以自由。經濟像人的身體,有時會生大病或小病,有些小病靠免疫系統就可以痊癒,但是大病就必須靠醫師處理,甚至某些小病在未釀成大禍前也需要醫生。自由經濟就是免疫系統,而政府的功能就像醫師。為維持自由經濟制度能正常運作,需要類似免疫系統及醫師功能的基本條件。所以有大智慧者,不會迷信任何的經濟學派,每個學派有其適用時機與局限性。

維持自由經濟制度的基石

陳博志先生曾在「自由社會的四大支柱」文中提出,現代社會遠比古代複雜,很難只用禮義廉恥道德規範來維持運作,現代自由社會要公平合理運作,要靠四大支柱來支撐,即民主的政府、正確的知識、客觀的媒體、以及公正的司法。民主、媒體、司法大家都懂,但是甚麼是「正確的知識」?陳先生提到,就是能做正確決定的知識。問題是,應該為社會提出正確知識的學者或知識界,卻常自外於社會而只求學術成就,甚至為了意識型態或為有權有錢者的利益,提出各種錯誤的資訊及主張,致使人民無法根據正確的知識來做選擇。

這樣要怎麼辦? 我認為強調四大支柱沒錯,但若能改善撐起支柱的基石,給予好的養分,慢慢四大支柱就會隨著時間正向質變,如同太陽之於枯萎的花朵一樣。

首要基石是「適當的自私」

人天性自私,一個人依其貢獻取得報償,是多數人的想法,可見民主國家會繼續走自由經濟路線。既然無法要求人民不自私,至少可以期望「適當的自私」。適當自私的社會,專家學者才會憑著起碼的良心提出正確知識,人民才有依據做選擇。當社會面臨改革,若人民自私不會支持,政府就沒有力量與勇氣面對民粹。不過,台灣總統若抱著只做一任的無私精神,勇於扭轉潛在經濟危機:年金破產、少子老年化、恨天高房價、全球化與貧富差距等,就有機會抵消自私代來的改革阻力。當然,要知道若改革行動緩慢,導致多數人耐心不足,恐怕真的做一任就出局。

哲學家Karl Polanyi認為,經濟制度不能離開社會,這句話隱約「回饋社會」的價值觀。人能成功致富,除靠個人聰明努力,還需要影響個人命運的時代、國家、家人和朋友等帶來的資源與機運。更深入來看,聰明努力其實是天性,而天性何嘗不是機運?疾病與意外影響個人,在流行病學總佔某個比例,若有人碰到,其他人的機率就降低,沒有資源、機運如何致富?明白這個道理,回饋社會就是義務。比爾蓋茲明白這個道理。他的母親Mary Maxwell Gates早年就在非營利組織服務,讓他懂得感恩,後來成立基金會,捐出所有的財富回饋社會。

其次是,分配正義

光講GDP,不講合理分配,並不能保障人權。筆者研究,過去20幾年,雖然台灣企業利潤與"國內外"薪資總額比例變動不顯著,但高階主管比低階員工的所得倍數逐年大增,這個分配問題一直惡化。其次是租稅制度。過去幾年房地產大漲,遺贈稅調降沒有配套,財產稅調整遙遙無期,導致財富分配惡化,這是馬政府施政滿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問題是,租稅制度如何制定往往爭論不休,導致不同的稅項的稅率不是偏高就是偏低。綜所稅、營業稅、營所稅、遺贈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等高所得者或富人稅的稅收佔比到底要多少呢?綜所稅對少數高所得者課徵高稅率,但是政府喜愛的五分位統計的前20%是不是應該多負擔些?筆者認為,平息爭論的最佳策略是,找出與台灣經濟成熟度相當的國家,然後逐項跟隨平均或中位數水準,並將計算方式制度化,往後就不必隨意改變,如此才可能提高台灣偏低的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僅12%,連韓國都有22%)。

第三是,支持在地化的幸福經濟

台灣人口不多,2017年起勞動力每年減少1%情況下,不必也不能每個產業都要發展。筆者認為,未來的重點是扶植在地精密製造業及支援性服務等中小企業,如此才能雨露均霑,並提供大量的高薪就業機會。精密製造業的範圍除關鍵零組件及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外,還包括擴大以ICT產業為基礎的相關產業。此外,政府應支持在地小型創新經濟,幫助他們脫離自由主義與跨國資本主義的競爭環境,以建立活潑多面向而不被資本家壟斷的公共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互敬穩定的,生活充滿幸福感。當政府與這些人站在一起爭取平等貿易與自主空間,才能迎戰插著全球化旗幟的怪獸。

第四是,做好必要的社會福利

就算分配做得好,投資發展做得不錯,但總是有人因為種種不可抗力的因素,無法工作,得不到分配,因此,健保、長照、社福一定要辦好,任何人不應以為現在用不到而抗拒。特別是,步入老年化社會的長照經費令人相當憂心。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這麼定義幸福:一種與美德相一致的行動,而美德的報償就是美德本身!任何具有遠見的人,必然擁有亞里斯多德的美德,因為他相信,若未來子孫落難時,會用到社會福利。

第五是,認真抓出經濟壞蛋。

經濟壞蛋喜歡幹四件事:一為個人逃稅,二為政府設計錯誤制度讓人逃稅,三是銷售不良商品,四是官商勾結賺取不當利益。台灣每年被逃掉的營所稅及連帶的綜所稅超過三千億,但每年查核數低得可憐,這跟民眾不習慣拿發票有關,但多數的責任是因政府作為消極造成。政論家南方朔先生告訴我們,人們會發現騙術、官商勾結、擅於作秀者吃香喝辣,境遇淒慘的人對社會秩序的服從度就會變低,人格障礙者就可能因為痛恨社會,演變為隨機殺人。

第六是,個人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當「自由經濟」是事實,個人「訂定目標,充分準備,按部就班地努力執行」就是義務。若終點還是失敗,要知道所有的失敗都會過去,今日的失望,說不定是偉大冒險的啟程。不然,還是可以重新定義「成功」,要知道金錢不是萬能,只能處理人生的一部分問題,如此就有勇氣「忘記過去,努力眼前,向著標竿一直跑下去」。(eaton)

社會責任之十:政府再沒有作為,貧富差距會更嚴重 @eatontung

社會責任之十:政府再沒有作為,貧富差距會更嚴重 @eatontung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Chris Christie在CNBC抨擊歐巴馬總統讓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這令我大吃一驚,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可能也是。共和黨對「付得起的歐巴馬健保、提高最低工資、延長失業救濟」通通反對,施政方針總是減稅,可真關心貧富差距?

新聞:http://finance.yahoo.com/news/christie-obama-made-inequality-worse-134606115.html#

好久沒提貧富差距了,需要複習一下。根據Thomas Piketty《21世紀資本論》的研究,除世界大戰和少數例外時期,主要國家每年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除非徵適當稅率並進行財富重分配,否則1%富人不勞而獲的所得將讓財富成為世襲,天份和教育都改變不了,持續下去,人類會重回財富世襲的「新封建時代」。

台灣貧富差距如何呢?台灣目前20%掌握72%財富。我粗估台灣過去50年資本(含房地產)報酬率r比經濟成長率g高出5%;30年後,r>g只要3%,前10%的人將掌握90%以上財富,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就會實現。到時若不是發生暴動,就是多數人的子孫汗流滿面,只得餬口,當「靠錢滾錢者」的奴隸。

我曾為文「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搭分配時光機」寫的不細,,因生米已煮成熟飯,不想花時間寫,也希望引誘社會學者寫。我對「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比較有興趣。近年遺贈稅最誇張,我曾為文「財政部別再鬧了,遺贈稅損8,876億」指出,遺贈稅率不當調整及贈與金額採市價2成的公告現值計,使得有錢人拼命買房贈與,過去7年造成稅損5,890至8,876億之間。遭糕的是,這還是現在進行式。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11%,只有韓國的一半。要扭轉格局,稅改最重要,而優先要調整是:房產資本利得稅、房產持有稅、房地遺贈稅及兩稅合一,當然逃漏稅與綜所稅級距調整也重要。

以下是我過去部分的相關投稿

1.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076
2.遺贈稅損(天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35
3.遺贈稅損(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52382
4.綜所稅設計: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02
5.資本利得稅是假議題,台灣每年逃漏稅額估3500億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587844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社會責任之九:希望只是誤解

前政委、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赴國民黨中常會,以「未來10年無法迴避的問題」進行演講。資料分析還好,但他的建議跟「社會」離遠了,很令人驚訝。

薛教授批評蔡英文拋出「10年長照2.0」,社會福利只有先做沒有先進,不能過於躁進與討好當下,更不能盲目跟進國外。至於年金改革,他主張調整天花板(投保上限),軍公教應往下降、勞工則往上升。

對此,我的見解是:
1.蔡的資金來源是富人稅(遺產稅及房地合一),社區型長照花的錢很少,那只是基本款,而國民黨版才是錢坑法案(參po文:社會責任之七:負責任的長照版本)。
2.打開天花板是劫貧濟富(參po文:社會責任之五:打開天花板劫貧濟富)。年金也不是「軍公教應往下降、勞工則往上升」,而是通通要降,勞退基金的操作報酬遠遠不及月退所需的內部酬率,只能等著破產,債留子孫。

希望這位社會學家只是誤解,或是我分析錯誤,不然就令人失望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3000057-260202

社會責任之八:偉大的國家,需要適當自私的公民

不齒政府兩年只收50名難民,冰島居民自願提供居所,第一天就有萬人登記。冰島對債務處理及對難民寬容,令人忍不住愛上這個小地方,不,令人尊敬的大地方。當然也要平衡報導,冰島不必面對極右政黨,排外問題較輕。

人的價值是由護照定的,這是國族本質的虛妄。沒有護照,沒有身份,你就不是人。一張敘利亞小男孩死在海邊的新聞圖片,才短暫記起跟我們無關的衝突與戰火。我們害怕被搶資源搶工作,想關起門讓難民自生自滅,這是這個時代共通的悲哀(引自Sherry)。

人天性自私,想依其貢獻取得報償是多數人的想法。既然無法要求不自私,至少可以期望「適當的自私」,專家學者才會憑良心提出正確知識,人民才有依據做選擇,政府才有力量執行。哲學家Karl Polanyi認為,經濟制度不能離開社會,這隱約「回饋社會」的價值觀。人成功致富,除聰明努力,還要時代、國家、家人和朋友帶來的資源與機運。聰明努力其實也是天性,而天性何嘗不是機運?疾病在流行病學總佔某個比例,若有人碰到,其他人的機率就低。沒有資源與機運你能如何?明白這個道理,回饋就是義務。所以,偉大的國家,需要適當自私的公民。(eaton)

冰島新聞:
http://hk.thenewslens.com/post/213234/
敘利亞小男孩之死: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eu/11840069/Image-of-dead-Syrian-boy-captures-human-tragedy-of-Europes-migrant-crisis.html
--------------------
人道雖已擱淺(humanity washed ashore),但台灣媒體已出現3歲男童在海岸之死的照片。
http://www.storm.mg/article/64279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社會責任之七:負責任的長照版本

蔡英文最近推「五大社會安定計畫」政見,主張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的「社區照顧計畫」,並以「10年長照2.0」為主題,要以住宅化、社區化長照服務,讓大部分老人可居家、在地安養,並將衛生所轉型為「社區健康照護中心」。蔡抨擊,政府只做表面工夫,通過的法律只有法條,沒有穩定財源。蔡反對藍營的保險制思維,她主張以遺贈稅及不動產交易稅等富人稅為長照財源。

我曾投稿「長照基金從哪來」,後來好友提醒要跟健保一起看,不久又投稿「行政院版的長照險行不行」,提出「財源設計的五大基本精神」及「八點籌措財源建議」,預計每年可取得1450億。因此,應該有點資格發表意見。

到底國民黨版比較好,還是民進黨版比較好?我認為,可以從經費負擔及老人幸福感兩個角度比較兩個版本。

先看經費負擔。按照國民黨版,看似每月錢繳不多,但大多數人不知道,陷阱在於政府健保及長照補助款,預估未來高峰期一年要6500億(我為文提到)。這點連蔡主席都沒說清楚,只講「沒有穩定財源」。若無法徵稅,國民黨版肯定債留子孫。

再看老人幸福感。公視曾播出瑞典90幾%的老人住家裡,重症及失智住安養院,照護員每隔1-2小時探望一次,有狀況按緊急鈴。受訪的老人證實,居家照護才能帶來幸福。蔡主席提的類型類似瑞典模式。

國民黨抨擊民進黨版財源不穩定,某位精神科醫師則以日本(住安養院)為例,三不五時批評(害我常在他的臉書消毒)。不知是故意或無知,他們都假設政府有能力負擔補助款。問題是,台灣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稅只收一些,頂多偏右或偏左。政府若不是「有多少麵粉,才下多少麵」,一定債留子孫。

從以上分析,我主張,如果大家願意繳稅,可參我的為文規畫稅源;若不願意,要稱讚蔡主席是負責任的政治人物。

投稿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134
投稿天下獨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882
蔡英文「五大社會安定計畫」政見:
http://www.storm.mg/article/63930


社會責任之六:陳慧潔,社會責任的典範

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甘地

這個故事告訴所有人,只要勇於嘗試,小小的力量也能帶來改變。
陳慧潔17歲,還不是公民,做這些事,連大人都自嘆不如!報導只有900字。在我看來,這是公民社會的典範。

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著作《哈比人歷險記》提到甘道夫解釋,他為何選擇矮小的哈比人一同抗敵。他說:「薩魯曼相信只有強大的力量才能阻擋邪惡,但我知道不是這樣。我發現,普通人的日常行為,只要是出於恩慈與仁愛,就能制止黑暗的勢力。」

不一樣的15歲 帶出改變世界的力量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14&key=3349
http://www.storm.mg/lifestyle/60167
------------------------------
17歲的你在做什麼?她17歲做這些事,連大人都自嘆不如!

頂著一頭短髮,面帶微笑侃侃而談自己的夢想,她是17歲的陳慧潔。雖然年輕,她卻早已完成許多了不起的事:8歲開始送餐給獨居老人、9歲上街為急難家庭募款、12歲策劃舉辦募款音樂會、14歲協助高中生舉辦跨校飢餓三十、15歲代表台灣成為親善大使,到美國和全世界志工交流;並受邀至各大學、企業、慈善機構演講,到目前已累積一兩百場的演講經驗。

改變世界,從看見問題開始
很多人好奇,小小年紀的她,怎麼會有勇氣去做這些事?陳慧潔說: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看見問題開始,改變世界並不是遙遠的事,遙遠的是如何將焦點從自身轉移,並且付諸行動。可以先從成為跟隨者開始,針對關心的議題,加入一個社群、參加一場活動,都是很好的開始。

陳慧潔人生的第一件公益,發生在她8歲那年。在每週固定和家人分享生活點滴時,陳慧潔的爸爸分享了他發現學校的營養午餐總是剩下很多,於是和家人商量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浪費的問題。接著,他們和宜蘭五結國小的校長商量,將多餘的營養午餐包成便當,由小朋友分送當地的獨居老人家中。不但解決了當地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小朋友的天真熱情也融化的獨居老人的孤獨。

12歲時,透過世界展望會,陳慧潔得知了外交部捐贈了好幾噸的白米,卻因為沒有經費運送而堆放在倉庫中的消息。她決定要發起募款音樂會,從演出團體、舞台音響設備等一個一個連絡,說明辦活動的理由,許多人被她的熱情和理想所感動,給予半價或者不收費的優惠,最後活動扣除成本總共募得約4萬元,能夠運送2250公斤的白米到非洲。對陳慧潔來說,這場音樂會只是一個開始,開始讓更多人看見需要、看見自己有多麼幸福。

抱著一顆充滿熱忱的心,透過一次次不懈的嘗試,從一開始只能寫出半頁簡陋的企畫書,到如今能夠交出50頁洋洋灑灑內容完整的活動企劃內容。看見的「需要」鞭策她不斷學習,只要付諸行動,就一定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力。

有人問陳慧潔:「你的演講內容是很精彩沒錯,但如何保證所有人都能從演講中得到一些收穫?」對於這個問題,她說:「只要有一個人會去行動,或我可以協助他做什麼,對我而言,一切就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