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吉仲的2019關鍵一役:改革者也許被打倒,但公道自在人心。溯源制度不是口號,可精準攔截牧場、洗選場、包裝日。
2.溯源的飼養方式:O=有機生產、F=放牧、B=平飼生產、E=豐富化籠飼、C=籠飼。台灣每日雞蛋消費量約2200萬至2400萬顆,C籠飼一盒45元,最便宜,最受青睞。
3.不小心吃了毒蛋,不用緊張,要一定攝取量與頻次,累積久了,才有問題。
4.籠飼不人道,不吃了。每隻雞活動範圍A4紙大小,無法活動,頸部長期穿越鐵籠吃飼料而磨到破皮出血,有的養雞場為了讓蛋滾下,籠子有斜度,母雞終身站在傾斜邊,導致類似足底筋膜炎痛苦。而且環境衛生差,才有人非法使用芬普尼。
5.豐富化籠飼是過渡模式,價格高出不多。根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每隻母雞至少有 750平方公分面積,還提供棲架、巢箱和可磨爪的設施。
後記:如何改變民眾不吃「籠飼蛋」?單靠說理沒用,多數人日常選擇受「習慣、便利、價格、社會訊號」驅動。曹操沒傻到理性告訴士兵快點到有水的地方,而是指著前方騙他們說那邊有梅子,讓他們加快腳步。
先天喜歡被騙的人,靠感覺行事,講道理不現實,就算動機良好。只有兩個選擇:騙他們去取私利;如果你有抱負,騙他們去做正確的事。不論哪一種,都不宜說實話。所以政客一定滿口謊言,誠實人不適合面對愚昧大眾。
騙去取私利要畫大餅,如每月可賺10%,想騙他們做正確的事,要說賺20%,副作用呢?新紐約市長的社會主義承諾,短期有效,一旦信用破產,反效果巨大。現代行銷會用「正面誇飾+真實回報」替代虛假承諾。比如,「本商品能在一週內感受差異,不滿意可退換」。用低風險承諾+即刻體驗,既能快速改變行為,又保留信用。
這是可研究的個案,或許行銷策略方向是:1.政策與市場結構;2.操作供應鏈;3.價格補償;4.正面誘導行為設計;5.故事與品牌;6.小規模驗證。
2015:農委會推溯源雛形,散裝蛋籃貼標
2017:芬普尼事件凸顯逐顆溯源的必要
2019:陳吉仲任主委,推動農產品溯源入法
2021:農委會公告蛋逐顆噴印政策
2022:洗選蛋全都要噴碼登錄
2024:溯源蛋擴大至早餐店與餐飲
2025:溯源碼精準攔截15萬顆毒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