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畫重點:王阿姨嘗試白天保持室內明亮,傍晚到公園散步,增加活動量並避免在沙發打嗑睡,睡前半小時降低室內光線亮度,並進行舒緩的伸展,配合保持臥室溫度涼爽安靜,放鬆心情不強求馬上入睡。幾週後,半夜醒來的次數減少了,白天精神也比較好,心情輕鬆許多。

……….

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國衛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

為什麼總是睡很淺、半夜一醒來就再也睡不著?許多年長者以為是失眠,其實可能是「睡眠節律」改變。掌握光照時間、調整作息與運用非藥物方法,就能減少夜醒、改善疲倦,重新找回安穩入睡的力量。

72歲的王阿姨,退休後常常半夜醒來就睡不回去,白天又覺得疲倦無力。起初她以安眠藥幫助入睡,但漸漸擔心藥物副作用與依賴性,想停藥又怕睡不著,睡前為了是否要吃安眠藥苦思良久,晚上睡前彷彿一天之中最難熬的時間。王阿姨好奇,難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睡眠困擾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長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研究顯示,幾乎一半的長者都有睡眠障礙。這些困擾不只會導致白天疲倦,還可能降低免疫力、增加憂鬱與焦慮,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與人際互動。

雖然睡眠醫學會對失眠治療的第一線建議並非藥物治療,而是認知行為治療,但台灣醫療院所的診間忙碌,提供完整評估與非藥物治療的資源不足。相較之下,健保制度讓鎮靜安眠藥物很容易取得;調查顯示,高達兩成的社區長者使用鎮靜安眠藥。

依睡眠醫學專科的臨床建議,在開立鎮靜安眠藥給有睡眠障礙的長輩之前,醫師通常會先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常見睡眠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運動症、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症、晝夜節律障礙症。其中,提前型晝夜節律障礙症十分常見,但診斷率卻很低。

隨著年齡變化的「睡眠節律」

人體的睡眠節律隨著年齡改變。從20歲之後,我們的睡眠相位會逐漸提前,這也是為什麼年長者常常傍晚7、8點就邊看晚間新聞邊打嗑睡,清晨3、4點醒來卻睡不著。當此種生理節律與家人、朋友的社交生活無法同步而造成困擾,即所謂的「提前型晝夜節律障礙症」。

相反地,高中或大學學生則常呈現延遲型的晝夜節律障礙症,常見晚上到12點之後還沒有睡意,早上卻爬不起來錯過上課時間。

晝夜節律障礙症雖然伴隨著失眠的症狀,但治療與失眠有所不同,著重於調節起床與上床的時間,以減少節律錯位對生活的影響。環境中存在各種因子可調整生理節律,其中最強大的是光線。地球上生物體的節律來自於地球24小時為週期自轉規律中,太陽光照射的變化,也約略符合24小時為週期。光線透過人體視網膜接收後,訊號傳遞至大腦視叉上核,此神經核統一身體各部位的節律活動,包含松果體按時分泌褪黑激素,通常在夜間10點之後升高。

目前的節律療法之中,經常利用天然或人造光,以及褪黑激素製劑來調整生理節律時間。另外,進食與活動的時間也會影響生理節律。一般來說,2,500至10,000 lux的光照(大約是戶外陽光的亮度)對調節睡眠時間有幫助。如果是長輩常見的提前型的晝夜節律障礙症,通常在夜間10點之後到凌晨之間進行光照治療,可延後其生理節律。

在跨國飛行的旅行中,往西飛也常見此型的節律障礙,導致下午或傍晚就想睡覺,半夜早醒,亦可採用夜間光照的方式來改善。光照治療的重點在於使用的時間點,建議諮詢睡眠專科醫師,藉由活動記錄儀器、褪黑激素測量等方法確認個人的生理節律時間,才能精準在有效的時間進行治療。

除了可見光,近年來「近紅外線光」也開始受到重視。由於長者大多時間待在室內,而室內光線的強度通常只有500 lux,遠低於戶外的10,000 lux,更缺乏特定波長(例如近紅外線)的照射,因此可能錯過了某些對健康有益的光線。

近紅外線光的波長大約是750–1100 nm,佔太陽光能量的一半以上。這種光線與紅光一起,被稱為「光生物調節治療」(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早在 1960年代,就有研究發現它能幫助傷口癒合、毛髮生長、抗發炎、止痛以及改善憂鬱。

2002年,美國 FDA核准近紅外光用於治療頭頸部疼痛、關節炎及腕隧道症候群。光生物調節的作用並非來自熱能,而是透過刺激細胞內的「光受體」,進而影響粒線體功能、新陳代謝及細胞訊號傳遞。有趣的是,近紅外線光近年被發現有改善情緒症狀與失眠的效果,而且不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不過,目前的證據還不夠一致,對睡眠品質的客觀改善仍需更多大型研究來確認。

經醫師評估後,王阿姨開始嘗試白天保持室內明亮,傍晚到公園散步,增加身體活動量並避免在沙發打嗑睡,睡前半小時開始降低室內光線亮度,並進行舒緩的伸展,配合保持臥室溫度涼爽安靜,放鬆心情不強求馬上入睡。幾週後,她發現自己半夜醒來的次數減少了,白天精神也比較好,心情跟以前相比輕鬆許多。

睡眠障礙在年長者中相當普遍,但並非只能靠藥物解決。光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與良好的睡眠衛生,可以為改善睡眠與生活品質提供新的選擇。若長者有睡眠困擾,建議先諮詢醫師,評估潛在的睡眠問題,診斷睡眠共病,再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