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經濟學會2025【經濟計量學門】最佳碩士論文獎

這篇論文看來有水準,結論跟常識一樣,就是男女薪資差距逐年縮小,尤其低薪族群,但高薪族群改善很有限。把文摘要翻成白話:想了解台灣男女薪水差距有沒有隨著時間變小及其原因。研究注意到「選擇偏誤」,就是觀察到的薪資只反映有工作的女性,對此做了調整。研究採用「分量選擇模型」,針對20022017官方資料做統計。 

結果發現,男女薪資差距逐年縮小,尤其低薪族群。參與工作的女性平均條件較好,但薪資差距的主要來源是結構性因素:性別、升遷機會或看不見的歧視等,所以在高薪族群,女性教育與工作條件雖有助於縮小差距,但改善有限。

………….

題目台灣性別薪資差距的反事實分配拆解:分量選擇模型的實證應用

得獎人:徐于婷政大經濟系

指導教授:廖仁哲博士

論文摘要本研究旨在實證分析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於薪資分配的異質性與變動趨勢,特別聚焦於女性勞動參與所造成的自我選擇偏誤問題。我們結合 2002 2017 年台灣人力運用調查資料,採用 Arellano and Bonhomme (2017) 所提出之分量選擇模型,透過參數化 copula 函數刻劃女性薪資與勞動參與決策間誤差項的相關性,據以進行薪資分量迴歸估計與選擇偏誤修正,並進一步透過模擬反事實薪資分配進行分量拆解。實證結果顯示, 2002 2017 年間,在修正選擇偏誤後 ,性別薪資差距隨時間在整體薪資分配中縮小了 0.060 0.323 個對數點,且在低薪資群體的收斂幅度較為顯著。這些縮小幅度高於未修正選擇偏誤時的估計結果,顯示女性勞動參與存在正向選擇現象。此外,反事實分量拆解結果發現,結構效果(反映無法觀察的性別特性、報酬與其他因素差異)為性別薪資差距的主要來源,其貢獻比例普遍超過 100%,且隨薪資分量上升而遞增,惟其改善幅度在高薪資群體相對有限。相較之下,高薪資女性的組成效果(反映可觀察的性別特性差異)相對顯著,有助於縮小性別薪資差距,而其選擇效果(反映女性勞動 參與行為)則較不明顯,與該群體具有較高勞動參與率的結果相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