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台灣病?亂寫一通!

剛剛不小心看這期經濟學人封面「台灣病」,說台灣房價/所得比紐約和倫敦還高、同樣東西在台灣覺得比國外貴好幾倍、對美出口順差暴增、台幣嚴重被低估、超強硬體產業、經濟果實沒有全民共享。 

坦白說,《經濟學人》是信用破產的媒體,不值得評論,看越多越笨。台灣是有結構問題,但「台灣病 = 被低估的匯率」敘事過於簡化,無助於改革。既然看到,簡單寫一下。 

1.員工生產力逐年大幅提高,其實一般人力貢獻不多。統計顯示,最大貢獻是設備投資,其次是研發,兩者要花大錢投資。就像醫護發現醫院賺錢要求加薪,沒看見新設備不斷出來,壓低折舊年限,但不買,醫院會失去競爭力。 

2.大麥克指數不是貨幣估值工具,只是媒體娛樂概念。它無法控制:土地價格、食材進口結構、人工成本差異、市場競爭程度、連鎖業定價策略,用它來論證「台幣被低估55%」很不專業。若用 PPP(購買力平價)或 BEER 模型,台幣未被低估多少。 

3.推論「經濟果實沒有全民共享=匯率壓低」太粗糙了。匯率不是台灣薪資停滯主因,有許多結構性因素:海外生產超過50%(相對薪資給國外勞工);內需太小卻競爭激烈(人人想當老闆);勞動市場僵固;過度依賴中小企業(但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南韓很羨慕);產業升級速度慢,企業不願冒險投資往高附加價值走。 

4.假設央行以匯率操作「刻意賺錢」太政治化了。實央行盈餘來自龐大外匯存底且投資多為安全資產(美國公債,利率超過4%)。政府財政並非依賴央行,以稅收為主(95%) 

5.假設「新台幣低估=央行刻意壓低匯率」,忽略國際金融現實。台灣是小型/開放/大量海外投資收益的小型經濟體,匯率主動性低,這類巨額的經常帳順差,不是央行能或願意控制。經常帳順差高,匯率不一定要升值。中國、日本、德國都長期順差,也都存在看似「匯率偏低」現象。 有一天,台灣壽險業不再匯出套利、企業/民眾不用擔心政治風險,投資人不用結匯買外國證券,企業整體獲利能力提高,利率不在低檔,台幣就自然升值了。

6.假設「央行壓低匯率流動性過多房價飆漲」,邏輯不成立。台灣房價飆升與「利率偏低」關聯性不大,即便利率調升(如 2022 後),房價仍上漲。上漲主因:都市土地釋出極少(結構性)、都更困難(制度性)、太多民眾投資保守(還以房養房)、地方政府對空屋稅無力、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利率低(太多產業/民眾無法承受高利率)。外匯存底與房價連動是「時間序列巧合」而非因果,非 A 造成 B。論證需要因果識別工具(VARGranger 等),否則只是視覺誤導。 

7.台灣壽險有貨幣錯位,但說「立即造成系統性風險」不正確。主管機關有要求提高外匯避險比例,多數壽險達 70–90%。避險成本與政策調整也在改善,並非「台幣升值就會倒一片」。 

8.說「美國會施壓台幣升值」,忽略國際政治現實。美國需要台灣維持電子供應鏈穩定,需要台積電在美國投資,不希望台灣出口競爭力暴跌(否則供應鏈成本上升),因此長期未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會逼台幣升值」不是目前主流預期(我的想法也變了) 

9.說「台幣升值結構問題改善勞工分配提高房價下降政府財政穩定升值一切會變好」,過度簡化政策解方,不合經濟現實。要知道,若台幣大幅升值,代價包括:中小企業大量倒閉、供應鏈外移、就業衝擊、GDP下降、通縮壓力上升(日本1990s)。這些風險完全忽略,不是無知,就是陰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