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有祂的美意」是基督徒熟悉的口頭禪,一方面安慰人,一方面讓人更困惑。對成熟的信徒是提醒順服與信靠,對初信者,可能變成:不要問、別懷疑、別插手…。
當我們說「神有祂的美意」,往往表示情況超出掌握,也因此產生疑問:接下來該怎麼辦?神學家們發表過許多長篇大論,但是沒有實際操作的建議,因為每個人的情境都不一樣,神與每個人互動模式不可能出現「標準答案」。
例如,二個人都得了不治之症,基督徒甲經歷的「神的美意」是病得醫治,基督徒乙卻是安息主懷。某位基督徒可能會「交給神」放棄治療,另一位基督徒可能持續遍訪名醫,都宣稱「神有祂的美意」,不同的人做法會不一樣。
聖經同時強調兩個真理:一切都在神手中,卻也要人為行為負責。神掌權是上限,人要盡責是下限。逃避行動不是信心,推卸責任也不是順服。「神的美意」不能當作藉口。大衛犯罪不能說是神的安排,約伯受苦才是神所允許的考驗。
聖經沒有「神有祂的美意」這句話,它只是信徒的體會。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神的美意,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我們仍有盼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