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央行能控制匯率嗎?

《經濟學人》新期封面寫了「台灣病」,刊出後,精神科醫師、人工智慧專家、類天下雜誌、翻譯專家……紛紛響應,卻不知作者年輕、大學經濟系畢業、只具備記者經驗的新加坡人。其實哪個國家沒病?說今年經濟成長6%的台灣有病,經濟學人要不要關心你們英國多年平均不成長,又是甚麼病? 

姑不論動機,文章說臺灣「一定」要放棄「過時的經濟模型」,選擇更好模型。更好是甚麼?他沒說。因此會帶來傳產崩潰大量失業等政治與財政風險,他說「可管控」,然後文章結束。意思是臺灣出代誌,一定能解決。經濟雜誌變成娛樂雜誌或心靈雞湯文,這不也是病? 

央行發兩篇就一舉殲滅謠言。一篇提大麥克指數不能作為貨幣估值工具,而且外匯市場供需主要與金融交易相關,台灣2024外資及本國資金進出金額是商品貿易的19.3倍,一籃子購買力平價也不能估值,台灣病的前提不存在。 

另一篇提到,美國財政部跟央行共同發布聲明,美國沒要求台幣升值,未來每季同步發匯率管理報告。我幽默解讀台美經濟一家親,匯率先談好了,各界不要無病呻吟。 

央行能控制匯率嗎凡事不能只用感覺,就像讀經,要用經解經,而不是自己感覺,非常不可靠。我自己算了。剔除銀行間交易重覆計算,台灣每日外匯交易約$500億。央行持有外匯$0.48兆,94%為美元計價債券,委外/自營操作很忙了,扣除準備後剩下不到$200億,最好是能控制匯率。 

天下事都有假設前提,世事比教科書不知複雜凡幾,一個假設前提錯了,推論全盤錯。觀察這幾年,採群體戰、實務兼備的央行,相較中研院學者獨立作業(GDP分配論述錯誤百出),展現央行的敏銳度。 

其實有一天,壽險業不匯出套利、人們不擔心政治風險或分散投資結匯,企業大量投資本土而利率脫離低檔,中國不控制幣值,日韓也從善如流之時,台幣就自然升值了。 

至於房價貴不貴,有許多角度觀察,但指標都有盲點。憤青說,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6倍,太貴了;巴菲特應該會說,不要看表面,美國持有稅2%,貸款利率6%,美國更貴;台灣愛以房養房者會說,台灣經濟成長3%,通膨1.5%,租金報酬2%,扣除折舊/持有稅1%,淨報酬5.5%,回報很不錯。 

至於我,就房屋風險等級,淨報酬5.5%不錯,若借款開槓桿更好。然而,決定房價的變數:租金及其成長率、維護成本(折舊/持有稅等)、折現率,不會永遠不變,當老化/少子化時機成熟,經濟不再成長,房屋會成負資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