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中國經濟的崛起與蛻變

前言中研院經濟所六十周年所慶2022.11.28),有兩場演講1.理想的半導體永續教育(林本堅院士)2.一甲子中國經濟的崛起與蛻變(朱敬一院士)。台大經濟系教授王道一現場紀錄,我把第一場刪了。

經濟所一甲子的所慶,我來談跟一甲子有關的事。關於中國經濟,早期有鄒至莊院士的書,近年也有中國社科院蔡昉副院長的書,大家可以參考。 

中國經濟一甲子,最早亂七八糟,從1958-1962年大躍進開始,像是各地競相「密插秧」、畝產萬斤(屆時據以課稅),結果餓死千萬人,接著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底改革開放,但要等到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比較確定「轉了牌子向右轉」的方向,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貨真價實的資本主義(),才真的開始高速成長。到了2003年,胡錦濤主張和平崛起,而2012年習近平掌權以後,提出希望達成中國製造2025 

根據蔡昉的計算,中國GDP成長,1995-2010年平均成長10.3%2010-20157.6%2015-20206.2%。這和林毅夫在2008年的時候宣稱中國可以持續8%成長二三十年完全不符。 

對於中國的經濟成長,Paul Krugmanworking harder努力工作working smarter聰明工作對比最到位:1992年美中台GDP比例是91/5.9/3.12000年則是87/10/3,但2021年已是55/43/2 

中國高速成長來自它本來就離最大生產可能邊界(PPF)非常遠,因此只要努力工作、增加投入即可成長。相較之下,美國在PPF的邊界上,台灣也接近邊界,因此必須聰明工作、改善效率才能繼續進步。 

三十年前(1992)鄧小平主張「韜光養晦」,因為中國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美國關心的主要中東、油源和南美,台海只要不搞事就行了:「老弟,你別給我找麻煩!」「大哥,只要台灣不踩紅線,您放心…」因此,蘇起當年說台灣可以「一個尾巴搖兩條狗」,可以提出「大三角理論」。 

三十年後的今天,韜光養晦的背景不再,中東、油源和南美不再是美國的重點。而原本經濟大三角變成像是一根針、台灣的leverage(槓桿)也早已不如當年。可是,即使是變成50/49/1,中國也會陷入修昔底斯陷阱(Thucydides trap)、結構的改變造成美中衝突。 

此時,台灣雖然不應再想要尾巴搖狗、不應再想leverage,現在美中兩國就鬥爭起來,不管是地緣政治上的競爭,還是6G、量子等科技方面的競爭。將來美中誰成長比較快? 

先撇除竊取智慧財產權的部分,美中在經濟成長上各有所長:美國有「野性(瘋狂的想法wide idea)」、中國能夠不斷「嘗試修正(到實用)」,科技創新這兩者都不可或缺。在需要嘗試的場域,比如說6G,中國可以下令蘇州全區測試確認實用性,但台灣、美國做不到。 

可是,美國人對6G的想像是用低軌道衛星來佈建,馬斯克一個星鍊計畫就能讓俄羅斯無法封鎖烏克蘭的網路。Robert LangNASA退休後開始研究「折紙」,後來被NASA請回去研究如何把衛星折起來放進太空火箭的籌載艙,使之在發射後能順利「展開」。面對COVID-19的挑戰,兩國的優勢也各自有所發揮。 

傳統上,崛起的霸權和原有霸權競爭,其他人不應介入,但如果霸權競爭的背後有價值選擇,像是人權、民主、法治,我們就必須/被迫選擇加入價值跟我們相近的那一方。 

這一點,美國人(Larry Diamond)原本幻想「讓中國加入WTO可以促進其民主化」,但在列寧體制下行不通,因為一切都是「政治影響經濟」。在中國,每個團體都有黨組織、每個大團體都有黨委書記,所有社會力都會被共產黨介入阻擋(intercepted),以致民主化不可能發生。 

在跨國組織當中,聯合國是多元體制、民主國家和集權國家並存、大家彼此容忍不同的政治制度,只要沒有侵略戰爭、種族清洗或核子擴散。但WTO是一元體制,不遵守規範的會被制裁。 

這會互相衝突:美國必須尊重中國的網路長城、言論封鎖,但造成電子商務不公平──美國人可以去阿里巴巴、中國人不能去亞馬遜。我當完國科會主委後,在美中貿易戰開始去做WTO代表,就看到第一手衝突。 

美國歷史上築過三道牆阻擋對手:1949年建立NATO是「軍事牆」,2016年建立TPP/CPTPP是「關稅牆」,但川普建立「科技牆」,為了國安,管制軍民共用科技,要求民主國家不得不選邊站,用來應對中國2008年以後放棄韜光養晦、推動「中國製造2025」。這將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中國經濟的崛起與蛻變(2)eaton 

這場演講有兩點可討論。 

第一,中國社科院蔡昉副院長計算中國GDP成長,2015-20206.2%。未來呢 

中國少子化及老年化速度全球第一;投資創造成長模式不再,房產價格恨天高,國進民退,國營效率又差;美國築起「科技牆」,供應鏈漸漸移出中國,可能也接近生產邊界了,效率創新能提升嗎

第二,朱院士認為,霸權競爭的背後有價值選擇,像是人權、民主、法治,就必須/被迫選擇加入價值跟我們相近的一方。 華人文化這樣嗎

價值選擇是信念理念,取決於個人見識。華人崇尚家天下、只顧門前雪、死不如歹活」,評論家范疇說,中國文化不會因理念而起,除非被逼到死角。 

這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喊出「票投民進黨 青年上戰場」。其實這句話邏輯不通,對中共,台獨(喊台灣)或華獨(喊中華民國)都是獨,中共只想統,而且不能拖了。 

不知相信口號的人,是像鴕鳥,還是腦筋不清?無論如何,很多選民買單,應驗華人文化。對防疫、經濟成長客觀數據無感,明顯無能、道德低落、黑道卻高票當選,還能相信甚麼理念共同意志和理性判斷 

可是,隨著美中情勢發展及中國單方不理性想法,以拖待變」還能多久呢這點的好處是,人必然一死,終將影響人們深刻思考生命的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