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身心靈全方位的觀照,關照身體固然重要,心先關照好,才有心關照身體。「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結局、目的)是由心發出。」《箴言》指出心的重要。
莊子的思想是順應天道(有所為)、放棄妄為(不逆天)及天道無為(有所不為 留給上天作為),其目的是追求心靈解放。
《莊子‧養生主》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帝之懸解」,就是上帝的神力為人解除倒懸。這是人活在天地之間最大的心靈鬆綁與解脫,因為「倒懸」是綁住人的雙腳,將之倒掛,臉部朝下,比喻處境非常艱苦(白色恐怖時期,綠島政治犯被凌遲的方式)。
「帝之懸解」的境界可這樣形容:能放下我執成見,隨遇而安,安時而處順(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以豁達態度應對人生,大喜大悲不進入心中,好惡不傷到身心,坐忘而不妄動,放手成全他人,各自悠遊自在,最終看見環境好壞都能成為人生的助力。
想通往「帝之懸解」,莊子主張:順應天道不逆天,有所不為,留給神作為,而且願意接受不預期的環境變化。老莊相信有神,天道就是上帝之道,林語堂在《我的信仰之旅》說:「老子跟耶穌在精神上是兄弟。」
莊子在《養生主》具體提出達到「帝之懸解」的準則:
1.緣督以為經。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追求無限,非常疲困,既知這樣,還汲汲追求只會更疲困。因此,刻意追求長生,是對生命的毀損,所以凡事恰到好處,行善不要有求名之心,行惡不要惡到遭到刑罰,順著督脈循虛而行,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身體,享盡天年。
順著督脈循虛而行,就是「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的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莊子用「庖丁解牛」典故說明生活處世要「因其固然」,取其「中虛有間」,就是從先天限制找出空間,才能「遊刃有餘」,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因此,遇到人生糾結處,要謹慎,眼神專注,動作緩慢,遊刃恢恢寬大還有餘地,如此珍愛生命,便能在生活中毫髮無傷。
2.坐忘。忘卻有無,就像坐船過河,到了對岸,自然離開船筏。坐忘者自由自在,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是一種身心求證的生命狀態,並非自我陶醉。
3.天之生是使獨。公文軒遇見右師問:為什麼你少了一隻腳?右師說:天之生是使獨也,上天註定只有一隻腳。這是說,上帝有祂的美意,臣服於天,便能平安滿足。(蔡璧名引申:以頂天立地的姿勢,走好站好坐好,練習頂頭懸、像金雞單腳站著,有益健康)
4.澤雉行步。水澤的野雞走十步只啄一口食,行百步只喝一口水,不求被養在雞籠裡,而養在雞籠的,精神旺盛,卻不安不自在。人生有比滿足感官更重要的事,懂得節制,無欲則剛,不受制於錢權名的束縛。
5.面對死別離。秦失弔喪好友老聃,哭了三聲就出來了。秦失面對質疑,說:人們稟受天命,該來時,應時而生,該去時,順理而逝;人像薪柴,一生彈指間燒盡,但靈魂不死,火可以傳續無盡,所以哭三聲就可以了。
6.面對生別離。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態度面對離散,便能深情而不滯於情(不陷在情裡面),最後看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