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靈性不自由,即便注重飲食及運動,對心靈的鬆綁與解脫的效果只是短暫。
靈性自由的關鍵,除了《養生主》的準則,還需要「愛及謙卑」,沒這些素養,回去看莊子的準則,結論應該是:說的到,實際做不到。
「愛及謙卑」在《彌迦書》說的清楚:「上帝已指示你何為善。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意味遵行天道,正直高尚,不逆天作孽,保持對上天的真誠忠信。
林語堂在《我的信仰之旅》一書也說到老莊對「愛及謙卑」的看法(原作是英文,中譯不順,我作了文字調整。林語堂是至今華人世界英文造詣最高的,可能不易翻譯):
// 儒家學說容易瞭解,它是實際非抽象的,教人忠誠和責任感,向著人類的至善努力,但卻妨礙人們理解宇宙的真正性質。
老莊學說致力於靈性的解放,老子有一種很難從理性哲學家看到的大領悟,他把愛及謙卑的信念升到非常之高,他為了和平,蔑視一切人類的措施,比如:政府、刑罰及戰爭,其立足點是宗教性的。
老子和耶穌在精神上是兄弟。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而老子說:「守其雌,為天下溪」(深知雄強的必要,也有稱雄的實力,卻安守柔和狀態),一句使尼采發怒的話。(尼采強調超人哲學)
老子和耶穌兩者都建立在靈性貧乏的國度上。耶穌為門徒洗腳示範,那是老子在意料中可能做過的事,但沒有他做過的紀錄。//
後記:「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道德經》
白話:深知雄強的必要,也有稱雄的實力,卻安守柔和狀態不露鋒芒,天下賢能之士就會歸附。不偏離永恆的德行,便逐漸回復到像嬰兒外表柔軟而潛力無窮的狀態。
對萬事萬物明察秋毫、洞燭千里,卻表現出一無所知的樣子,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不過於計較他人的缺失,才能成為天下的表率。不背棄永恆的德行,便慢慢回歸到混沌一體的狀態。
可以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身處世俗的低下之處,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
這種純真質樸可以主宰萬物,高明的統治者用它來治理天下。所以說最高明的統治是渾然一體的,無法分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