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給詐欺者:知足常樂/eaton

詐欺者或被詐欺者有個共通點:都想得到幸福,都見錢眼開,都掉入誘惑,通常結局悲慘。 

李叔同在《晚晴集》說:知足豈不就是幸福」,表示知足等同幸福,是獲得幸福的關鍵。知足帶來滿足感,這是常識,所以想要達觀看待人生,遇見幸福,知足便是關鍵,知足常樂並非空話。 

如何知足呢前些日子,讀到一篇「人生的四種境界:無我、慈悲、智慧、自在[1],隱約領悟到:四個境界的共通點是「控制慾望」,也就是「節制」的美德,若能參透,就可知足。 

貧窮有兩個層面精神和物質,物質匱乏不代表精神不豐富,物質豐富不代表精神不匱乏。精神上貧窮,可能窮到無力負荷道德的存在,關鍵就在於「慾望」。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就是一團慾望,在痛苦和空虛之間不斷的擺盪,當慾望得以滿足時感到空虛,當慾望不能滿足時感到痛苦。」他認為世界黑暗而令人煩惱,因此人生最高的成就不是出類拔萃,而是戰勝黑暗和煩惱。 

可惜,人們不想自己擁有的,卻對得不到的念念不忘,所謂輝煌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就像電影魷魚遊戲的老闆說:「你知道身無分文的人跟家財萬貫的人共通點是什麼嗎?就是人生毫無樂趣可言,如果擁有家財萬貫,不管買什麼或吃什麼,最終都會變得了無生趣。」 

仁愛 喜樂 和平 忍耐 恩慈 良善 信實 溫柔 節制」九個美德中,節制排最後,但沒有它,其它美德更難做到。但節制在現實世界不易經濟學家鼓吹自由市場,因為管制讓市場沒有效率;左派鼓吹自由為最高價值,甚麼事都要解放。 

問題是,人生從來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固然好,但是很多人選擇完,卻無法負責,所以需要勸說教導法律規範或政府管制。但生命沒有改變,這些無用居多,徒增人間痛苦。

…….

[1]人生四種境界 

無我講無欲。人沒有慾望,就沒有私己,就能超脫名利,快樂生活。無慾不代表無求,而是慾望不能超越所需,只有求自己能得到,並且是需要的,才會無欲則剛,不陷入名利之苦。人們設下的目標常常太高,一山望著一山高,想抬著自己,結果深陷名利的泥沼。人無攀比心,當無痛苦意。目標制定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好高騖遠,所取為生所必需,才能進入無我之境。 

慈悲講人性。人性若能至善,悲憫萬物,可惜人性本惡。北宋張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責任感讓人充滿不斷前行的動力,任何成功及正義的堅守,都是責任感使然,這是人性之善決定。人生而為人,當有所堅持。社會基礎就是在最大的道德公約數下,約定成俗集合組建的,人們必須遵循約定的道德。道德之上還有社會制度需要共同維護。如果人人沒有悲憫慈悲之念,滿足自己不管風雨,卑鄙取利不問報應,這個集體就是非常壞,快樂就沒有了。 

智慧講原則。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原則,既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能苛求於己。生活中很多困擾就是分不清別人與自己的界限造成的。做事不講分寸,待人不知有別。遇到問題,不懂得以別人之心度之,遇到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困擾,不知道說不。沒有原則,做事就會違背道德或法律,輕則被人見棄陷入孤立,重則害人。如果人人不講原則,沒有別人之念,唯有己私,一定是極端冷漠和自私的社會,人人最終處於互相構陷的境地,如此何有快樂? 

自在講自尊。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德。不論在哪,輕賤自己的人,都不值得信任。自己都可以捨棄,當然也會捨棄別人。自尊之人會堅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曲意賤己而謀取不義之利,不輕賤他人而藉梯上樓。有尊嚴的活著,就是快樂的活著。沒有自尊,有什麼快樂可言?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如此,人快樂追求於高尚理想的路上,豈能不快樂? 

四境人生之論,道出人間應堅持的理想和信念。人人都有追求快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前提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堅持有放棄,更要有原則和自尊之念。無欲以自求,人性盈善念,原則有堅持,自尊迎生活,如此生活妙趣橫生,快樂自己,幸福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