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節氣現代化 eaton

廿四節氣名稱被聯合國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雪、驚蟄、芒種、白露名稱是很美,值得保存,但需要現代化。 

其實很多民族發明日晷,中午測量太陽的影子。影子最長那天,白晝最短,最短那天,白晝最長,每年有兩天的日夜幾乎等長。這樣可定出太陽曆的一年和半年,找出:晝最短的冬至;晝夜等長的春分;晝最長的夏至;晝夜等長的秋分。 

以上四個重要日子的24等分,就是太陽直射和地球赤道的夾角移動15度,就是24個節氣。角度變化一下,也可以48等分,變成48個節氣,沒甚麼神祕感。 

從現代觀點,廿四節氣係以先秦時代黃河流域的生態命名,經歷氣候變遷,當今中國未必適用,亞熱帶的台灣平地沒小雪大雪,更不適用。所以只要記得幾月幾日做什麼,沒有節氣,完全沒有影響。 

再者,要明辨節氣衍生說法。比如,古人認為,如果立冬當日是晴天,冬天都會寒冷;立冬當日是陰雨天,冬天是暖冬。」能信嗎?氣象達人彭啟明說:「古人只能用印象感覺,準確度就是50%。而什麼是暖冬冷冬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去年的立冬很暖,並沒有特別冷。 

就算立冬很暖 冬天很冷相關,不一定有因果關係,就算有,影響天氣的因素很多,立冬溫度不會是關鍵因素。因此,媒體繪聲繪影某相關現象(金融投資常出現),要想想有沒道理,是不是符合實際需要,而不是隨便相信。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玉君主張以更接近現代文明生活的方式、更符合在地生態的原則來編纂歲時曆。她有系統研究節氣,提到幾個有趣的本土俗諺

(1)芒種夏至,檨仔落蒂指夏至是芒果成熟蒂落時;

(2)立冬,田頭紅指立冬就是二期稻作接近成熟時;

(3)河溪對額,芋仔好食河溪是台語的「銀河」,在陰曆78月升到天空最高點,正對額頭時,就是盛產芋頭的秋分季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