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闢謠「都在睜眼說瞎話」

結論:有頭無尾的訊息(沒有當事人說法),一看就知是假的。認知作戰可以成功,是因為造假容易,但釋疑花很多時間,建議提高警覺,免得最終全民受害。 

今天看見一則都在睜眼說瞎話」貼文,裡面說兩件事。 

1.農委會說早在2002就建好QR CODE產地履歷。張善政問陳吉仲:你2002年時用哪一支手機掃?蘋果智慧型手機2008才有,台灣普及也在2012以後! 

其實呢?人家是講2004傳統手機在2004就可查產銷履歷二維條碼了。2004年已有PDAPocket PC定位產品,部份通路採用個人電腦搭配掃描機方案。

https://news.ltn.com.tw/news/Taoyuan/paper/1541542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065554 

2.台灣職籃收留NBA球員魔獸Howard。鄭運鵬說,我從小就看他打球,他要來台太棒了,結果有個網友不爽說:鄭先生,你都48歲了,魔獸才36歲,你是13歲時看他一歲就會打球了是嗎? 

其實呢鄭運鵬貼出1999SEGA NBA 2K遊戲片反擊,我很早就看NBAMLB,那時是老三台轉播。對他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霍華德是新一代球員,但也是前二代的長青前輩,因此,他開玩笑說「小時候」看魔獸在魔術打球,那是2005年的事,當時我才30出頭。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117146

不偏愛漂亮話/eaton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人人皆知,但聽不中聽的話,生氣或指責非常素常。面子是思想落後的根源,這時要多聽智慧的話,重點從來都不是中不中聽,而是有沒有道理」。 

《道德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白話是,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華美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善辯,巧說善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孔子不齒巧言令色,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是說話動聽,會吹會蓋;令色是裝得和善恭敬,但不誠懇,外表稱兄道弟,舌燦蓮花,逢迎拍馬,內心隱藏怨恨,不知打什麼算盤。 

耶穌把「假冒為善」講得很難聽:「你們這些偽善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固然顯得美麗,裡面卻裝滿了死人骨頭和一切污穢。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假善和不法的事。」 

假冒為善的人注重形式,習慣自稱好人,明知自己不好,不想行善,卻抵擋別人行善。他們不曉得真正有價值的事或弄錯優先順序,喜歡炫耀自己,過分固執和拘謹禮儀及律例,愛在字面上斟酌推敲,卻忽略真正的實義和精神。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中國落後的根源

不少人認為中國落後,根源於「君君臣臣」及「虛偽」,而儒家被列為一級戰犯。對此,我們要確認是否誤解或嫁禍,就像大家講「以德報怨」,其實孔子講「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中國皇帝最愛用「君君臣臣」的倫理觀,好教百姓盡忠順從。其實孔子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反對無條件服從。

孔子對魯定公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他講的以忠事君」,是指使用忠於職守的行為、方式和態度侍奉國君,直接忠於君主不同。 

甚至孔子推廣公民不服從。比如,孔子對魯哀公說:舉用正直的人,置於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若不是,就不服從。

儒家講倫理的本意是「秩序」,而最重要的觀念秩序是「敬畏天」。健康的敬畏使人謹慎,不健康的敬畏使人癱瘓。盡忠職守須合天道。若違逆天道,越盡忠,罪惡越重。納粹官員便是如此。 

論到「虛偽」,社會學奠基人之一馬克斯·韋伯認為它是中國落後的根源,儒家學說預設人性本善,可以像聖人,所以崇尚完美解決方案,問題是,現實做不到,加上華人特愛面子,只好假裝,不真實面對自我,沒有認罪悔改道歉這回事,進步自然緩慢。 

誠然,瞎眼莫過於拘泥於字句,卻不能明白精意,更可憐的是知行不合一,聽了道卻不行道,空有滿腹經綸,卻是道德的侏儒。 

然而,儒家學說只是理想標竿,強調反求諸己,見不賢而內自省,沒說要做到100分,沒說擔心被人指責就要虛偽,甚至站在道德高地指責別人。標竿是中性的,刀子可切水果或殺人,不能因為殺人而指責發明刀子的人。 

綜上,批評儒家大概是嫁禍,推卸責任居多。我認為阻礙中國進步的主因是「家天下、只顧門前雪、好死不如歹活」的文化,而且能啟蒙積極正面、明辨是非的民俗文學不多。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忠信/eaton

前言忠信可以檢驗九合一當選人的承諾,康德哲學強調善盡責任的快樂,做不好,四年後下架,這是公民的責任。對個人,承諾前要深思,不要嘴掛著道德,講得像塔影懸青漢,鐘聲度白雲」,結果虛假無比。 

《論語》出現忠18次,信出現 38 次,忠信連用出現 7 次,孔子高度評價忠信,二者列為四教。從聖經看,忠信接近信實」的美德(圖) 

先看忠。字體結構由心和中構成,出自心意為忠,中心亦為忠,以中正為特徵。《說文解字》解釋為從心盡心」,意即出自內心恭敬和真心實意的情感,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做好本分,表現出對國家社會人們的道德感和責任心。 

再看信。字體結構由人和言構成,指不欺人之言,不欺人之行。《說文解字》解釋為「誠也,從人從言」,意即不說空話假話,言行一致,兌現承諾。 

綜上,從道德範疇或本質含義,忠與信具同質性,可辯證統一,併為忠信」: 

第一,兩者互為表裡。沒有忠誠之心,就沒有忠誠之言,更沒有忠誠之行,實現承諾可能性低,因此信應以忠為根基,從真情實意出發,而信是忠的外在表現。 

第二,兩者各有側重。忠側重在,忠於內心,展現追求自我修養和完善之心;而信側重,外信於人,展現外在的社會關係和道德踐行。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寬容與善待

宿舍裡,所有人都在午睡。唯獨莫愁偷偷爬起來,躡手躡腳走到靜月同學的床頭旁,看一眼靜月是否熟睡後,便拿起靜月的洗衣粉,偷偷倒一點在自己的洗衣盆裡。當她爬上床,心虛偷瞄靜月的姿勢沒變、還在酣睡,才稍稍放鬆。 

第二天下午,莫愁清洗衣服,當她驚呆了!她感覺到洗衣粉袋變多變沉了,當下萬分感動,羞愧不知如何是好。她清楚洗衣粉只剩下一點,可是現在滿滿,而且味道清香,跟她昨天偷抓的味道一樣! 

當她從洗手間出來,看到靜月的洗衣粉袋乾癟,靜月卻朝她走來對著她笑著眨眼。莫愁的喉嚨似乎被什麼堵住了。 

事過了10年,在一次聚會上,靜月和莫愁難得湊坐在一起。莫愁藉機對靜月道謝說:「感謝你當年的寬容改變我,也可能挽救很多條同學的生命!」 

靜月露出驚訝表情,莫愁接著說往事:

有這麼個女孩,她在街邊小攤買最便宜的洗髮水,因為搓不出泡被同學取笑。她將早餐饅頭放到下午,因為變味還啃而被同學笑精神有問題。 她穿父親的大毛衣上學禦寒,被同學笑是小丑。她到飯堂只打白飯,央求師傅淋菜汁,被人視為另類。在學校感覺不到任何愛,只有無邊的冷漠和嘲諷。 

我很多次都將剪刀踹手裡,幻想衝去對著看不起我、取笑我、嫌我窮髒的人瘋狂亂刀!直到那天,我看到裝得好沉的洗衣粉!(莫愁哭著緊握著靜月的手) 

靜月,謝謝你改變了我!靜月聽得好震驚!一會兒過後,笑著說:「好險呀!原來我差點在10年前死了!但不要感謝我,應該感謝我媽媽!」 

靜月接著說:「當我看到你偷洗衣粉,我驚呆了,不知道該怎麼做,只好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說,如果你的洗衣粉很多,你會偷別人的嗎?」 

我回答媽媽:「不會。」媽媽說:「如果你的洗衣粉很多,可以分一些給需要的人!」就這樣,我把自己的洗衣粉倒了給你。

莫愁聽完了後,感動得淚流滿面。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金剛經》之社會科學解析/eaton

前言:本文摘自政大鄭自隆教授的新作《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這是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書。鄭教授認為經書幾經輾轉,原意可能百剩其十,然而撇開宗教角度,不當作聖經,而是2500年前古印度哲人的智慧,經過時空阻隔、文明進步,一切人為智慧都可以被討論質疑,如果不能,就違背「無住相(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了。也因此,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人跳脫框架,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為佛陀口述、後人筆記,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這是很有智慧的opening破題,也是作者阿難王子「文責自負」的宣示。

什麼叫做「如是我聞」?就是「我將聽到的,轉述或寫出來」,這句話講出一個重點,經文未必是佛陀原來意思,而是作者所吸收內容的轉述。 

接受訊息的人不是影印機,不會完全接收或吸收。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坐在客廳看電視,一部戲劇,家人看了有不同反應,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也有人沒有意見,為什麼會這樣? 

《金剛經》作者阿難在聽佛陀講經,是接受刺激stimulus(聽講),刺激就會產生反應response(思考、整理、筆記),但不是相同的刺激,每個人就會形成相同的反應,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個「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s)來干擾或決定對刺激的反應,這就是SIR模式。 

「中介變項」包括:個別差異(如人格或需求)、社會範疇(如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社會關係(如同學 同鄉 同宗 同好 同業 同事 同教),建構一個綿密的過濾機制,過濾聽者對訊息的認知,進而影響對議題、人物、商品情感的塑造,與進一步行為(購買、參與、捐款、投票……),這也讓我們瞭解人的複雜性,傳播不是「魔彈」,可以所向披靡。 

瞭解這樣的過程,我們還會堅持《金剛經》的作者可以百分百呈現佛陀的想法嗎?18世紀,寫《羅馬帝國興亡史》的英國歷史學家Edward Gibbon(吉朋)曾經入獄,在牢中有2名犯人打架,事後他問圍觀的犯人,他們看到什麼,結果十餘人有十餘種不同描述,他感慨地說歷史真不可信。 

《金剛經》作者阿難王子只是當時聽經的數百或千人之一,他能完全瞭解佛陀的原意(相),還是只抓到「象」?何況《金剛經》包含玄奘所譯有六種漢文版本,哪一版本為真?而最通行版本為姚秦(後秦)鳩摩羅什所譯,迄今1600餘年,佛之觀點若為百,聰慧的「如是我聞」者阿難可悟其八十,經整理為文字,佛義可能只剩六十,原為梵文,胡僧攜至中土,闢寺譯經,胡僧不識漢文、漢官不識梵語,所以梵文無法以漢文表達者,或是寓意不明者,就用音譯,其原義有誰知道?即使意譯,誰又知道胡僧有沒有會錯原來經意,有沒有口述者與筆記者的文化認知差距? 

因此雞同鴨講,謬誤難免,筆記者阿難之六十,胡僧可能得其四十,再經講述,漢官只能知其半,二十之義經過撰稿潤飾,佛之原意可能僅剩其十,此並非臆測,而是學理「選擇性理解」之必然,今日吾人以十論百,侈言佛意以為竊喜,只見其「象」而不知「相」矣。 

千年下來,經書詮釋幾經輾轉,版本不一,當現在學經者還在依賴所謂宗師導讀時,應思考是否是在讀論述者的佛經,還是佛陀的佛經?這和60年代在大學讀三民主義一樣,搞不清是在讀孫文的三民主義,還是讀周世輔的三民主義? 

所以讀佛經「不求甚解」可也,一遍一遍反覆咀嚼,即使囫圇吞棗也無所謂,多吞幾次也可體會棗味,不用看別人的註釋說明,以免先入為主,陷入文字障,跳脫不出別人的框架,有一天自己讀通了,就是「頓悟」。 

近年《金剛經》在台灣成為顯學,有人慕道,以之修身養性,有人求福慧,認為可以添福添壽添財,甚至有人當作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認為反覆咀嚼即可脫離困境;這是對古籍的擴大詮釋與應用,也是閱讀者思想論證的延伸,無可厚非,《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均有此功能,因此如果單純把《金剛經》當作學問,而不是信仰或宗教,應更為客觀也更為有趣。 

對經綸的重視與否,以及是否成為顯學,不同時代自有其社會氛圍,尤其會扈從當時統治者的價值觀與統治需求,南北朝佛教的興與衰,都是統治者意識形態的貫徹,透過外在力量將經綸型塑為顯學或貶為妖孽。後世封建科考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及台灣早期將部分《論語》、《孟子》編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要高中生課讀,並列入大學聯考必考,都是迎合統治需求的政治正確。 

同樣的思考《金剛經》,不同時代對《金剛經》也有不同評價,台大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研究發現,該經初譯的時期(南北朝至初唐),中國高僧將該經視為在義理上有嚴重缺點的「不了義經」,如隋朝天台宗智顗的《金剛般若經疏》,即將該經視為不了義的「通教」經典。 

第二階段從初唐至明代中葉,高僧們認為該經雖然「不了義」,但却含有「密意」(祕密意旨),所謂「密意」,指的是《金剛經》中,表面上看來是在闡揚「空」,實際上則在闡揚佛性、如來藏、常住等「不空」的道理,而逐漸接受。 

到明代中葉以後,開始有僧人以唸誦經文以祈求消災解厄,或顯現靈驗神跡招攬信眾,並把該經引入民間宗教當中,成為科儀一部分,甚至有乩童扶乩出來的《金剛經註釋》、《金剛經注解》,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視為《金剛經》之綱領,為儒釋道三教之源流,經重新改造,《金剛經》終於成為最究竟、了義的經典 。 

相同一部《金剛經》,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讀與錨定(anchoring) ,這顯示「流行」必須扣連庶民的生活需求與認知,否則躲在象牙塔的陽春白雪是無法招來共鳴,也就是包含經文在內所有的文字、影像著作,是否流行,均有其時代背景,以前流行現在未必被接受,以前棄若敝屣現在也可能被當作寶,撇開宗教角度,不把《金剛經》當作聖經,而是2500年前古印度哲人的智慧,它還是挺有趣的,不過要自己體會,辨之辯之,不囿於人,以經會本性,以本性解經,這才能體會讀經的樂趣。 

我教課都會提醒學生,「老師講的不見得是對的,書上寫的也不見得是對的,媒體說的、網路說的更不見得是對的,你們要從老師講的、書上寫的、媒體說的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獨立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盡信師,不如無師;讀書如此、讀經亦是如此,「獨立思考」是學術進步的基礎,絕對是必要的。

…………

[1] 中介變項 

第一個因素稱為「個別差異說」(Individual Differences),每個人本來就有個別差異,相同父母生的兄弟姊妹也會意見分歧,這是來自人格(personality)的差異;此外因需求或認知不同所產生的選擇性過程(selective process)也屬個別差異,因需求不同會有選擇性接觸或稱為選擇性暴露、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 

所謂暴露是exposure的直譯,簡單地說就是「接收」,exposure的原意是曝光或照相機底片感光;這個理論是指傳播訊息的接觸,我們每天會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接觸成千上萬的廣告與資訊,但這些絕大部分是視而無見、聽而不聞的,換言之有需求needs才會注意,如上課,老師講笑話就注意,解公式就睡覺,就是選擇性暴露;每天我們回家,家裡信箱的房地產廣告傳單,對需要買房子的人,這些傳單是「資訊」,會被帶上樓仔細閱讀研究比較,但對不需要買房子的人,這些傳單是垃圾,但也會被帶上樓,只不過其下場是被折成方型容器,吃飯時用來裝魚骨頭,這也是選擇性暴露。 

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一則新聞報導、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個演講,每個人看後會從不一樣角度做不同的「解讀」,這就是選擇性理解;同一部八點檔長壽劇,媽媽看得痛哭流涕,女兒嗤之以鼻;幾年前大眾銀行「機場母親」廣告造成轟動,有人感動莫名,但亦有人質疑坐月子一定要用漢方藥草?幫女兒坐月子是娘家媽媽的責任?老外機場安撿人員粗暴對待瘦弱的東方老婦,是不是種族霸凌?對不認識東方藥草,就認定是違禁品,是不是文化歧視?這也就是我們會以經驗、視野、學養、需求、意識形態來詮釋所收到的訊息,傳播者的意圖,受播者未必買單。 

選擇性記憶(selective retention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昨天看了一個晚上的電視,但若問你記得那些廣告?可能一個也不記得,或許記得一二個,而這些少數記得、特別有印象的廣告,會和你的「需求」有關,想買手機,就會記得手機的廣告,當時肚子特別餓,就會記得泡麵廣告;但這不表示廣告沒有效果,廣告是低涉入感(low-involvement)行為,訊息會留在腦海深處,當有需求時,廣告的訴求就會浮現。 

第二個因素是「社會範疇說」(Social Categories),不同的人口學特徵,如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對訊息的詮釋也不一樣;不同性別的消費者,對穿著暴露的廣告代言人或會有不同評價,男性可能歡迎、女性認為不宜;不同社經地位,如老闆或勞工,對「基本工資」的詮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此外,分屬不同次文化(subculture)或社會層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對訊息也會有不同反應;所謂社會層化,係指社會結構中,特徵、地位相同的一群人,即具有相同「人格」,對訊息的反應也類似;社會層化與不同次文化形成不同「社會範疇」,在大學穿西裝的教授,可能是商學院的老師,穿著比較隨性的,可能是傳播學院的;在外商公司上班的OL,會全身名牌、拿精品包包,在傳統產業工廠上班的女會計,穿著會樸素或是穿公司制服,也不會拎著名牌包,這與個人家境無關,而是「社會範疇」的影響。 

第三個因素是「社會關係說」(Social Relations),不同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會影響個人的消費行為,早期的眷村媽媽,不管是外省籍還是本省籍,除消費行為外,甚至價值觀、政黨傾向都很一致,這種一致化的現象,是社會網絡所塑造的無形社會規範(social norm)的影響。 

在選舉行為也是,辦公室都是「藍」同事,自己會被「潛移默化」,同樣的整個教會都是「綠」的教友,也會被「同化」;社會網絡也是選舉組織戰中常強調的「七同」關係——同學、同鄉、同宗、同好、同業、同事、同教。 

此外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所發揮的影響也屬社會關係的範圍,同一辦公室只要有人買了名牌,不久就有人跟進;現在網路團購很夯,辦公室有人發起,只要這個人人緣不差,就會有群聚效應 ,一窩蜂簽名繳錢跟進,這些帶頭大姐就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也是「社會關係說」的影響因素。

米勒:美國仍低估台灣風險

《晶片戰爭——全球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國際歷史教授米勒 (Chris Miller)受訪時表示,幾乎所有最先進製程晶片都是在台灣製造的,美國政府仍低估台灣可能出現災難性後果的重大風險。 

米勒指出,中國政府正試圖推動台灣向北京屈服,以「非和平手段」威脅要完成統一的做法越來越令人擔憂,美國官員必須更加認真對待。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隔離、佔領台灣的離島都是可能的選項,這些都將對國家安全和半導體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 

米勒表示,台灣製造全球 90% 的最先進製程晶片,若台灣晶片製造產能停擺,將波及個人電腦、手機和資料中心,以及所有需要先進晶片的產品,這可能比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更可怕。美國政府仍未就世界經濟對台灣晶片生產安全供應的依賴程度達成共識。

台灣晶片產能停擺,世界任何地方將難以生產高階手機,而電腦產量估計將下滑一半,這絕對是毀滅性的影響。米勒呼籲美國政府須對先進電腦運算能力與軍事能力之間的關係考慮周全,確保美國軍事領先優勢。 

米勒以「矽谷之父」英特爾前總裁 Andy Grove、輝達(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和AMD (AMD-US) 執行長蘇姿丰等半導體優秀人才為例,美國移民政策牽動美國半導體業創新發展歷史。美國政府可以把所有錢都投入晶片發展,但仍需要最優秀的人才,美國在移民政策,吸引世界頂尖的人才做得非常好,而現在比以往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米勒盛讚台積電(TSM-US) 的創始人張忠謀是過去百年來最被低估的企業家。「如果不是因為張忠謀具有效製造半導體方面的技能,以及他開拓新商業模式的能力,使得製造晶片具有成本效益,我們就不會擁有這麼多我們所依賴的技術。」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9%B6%E7%89%87%E6%88%B0%E7%88%AD-%E4%BD%9C%E8%80%85-%E7%BE%8E%E5%9C%8B%E4%BB%8D%E4%BD%8E%E4%BC%B0%E5%8F%B0%E7%81%A3%E9%A2%A8%E9%9A%AA-232347501.html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給詐欺者:知足常樂/eaton

詐欺者或被詐欺者有個共通點:都想得到幸福,都見錢眼開,都掉入誘惑,通常結局悲慘。 

李叔同在《晚晴集》說:知足豈不就是幸福」,表示知足等同幸福,是獲得幸福的關鍵。知足帶來滿足感,這是常識,所以想要達觀看待人生,遇見幸福,知足便是關鍵,知足常樂並非空話。 

如何知足呢前些日子,讀到一篇「人生的四種境界:無我、慈悲、智慧、自在[1],隱約領悟到:四個境界的共通點是「控制慾望」,也就是「節制」的美德,若能參透,就可知足。 

貧窮有兩個層面精神和物質,物質匱乏不代表精神不豐富,物質豐富不代表精神不匱乏。精神上貧窮,可能窮到無力負荷道德的存在,關鍵就在於「慾望」。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就是一團慾望,在痛苦和空虛之間不斷的擺盪,當慾望得以滿足時感到空虛,當慾望不能滿足時感到痛苦。」他認為世界黑暗而令人煩惱,因此人生最高的成就不是出類拔萃,而是戰勝黑暗和煩惱。 

可惜,人們不想自己擁有的,卻對得不到的念念不忘,所謂輝煌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就像電影魷魚遊戲的老闆說:「你知道身無分文的人跟家財萬貫的人共通點是什麼嗎?就是人生毫無樂趣可言,如果擁有家財萬貫,不管買什麼或吃什麼,最終都會變得了無生趣。」 

仁愛 喜樂 和平 忍耐 恩慈 良善 信實 溫柔 節制」九個美德中,節制排最後,但沒有它,其它美德更難做到。但節制在現實世界不易經濟學家鼓吹自由市場,因為管制讓市場沒有效率;左派鼓吹自由為最高價值,甚麼事都要解放。 

問題是,人生從來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固然好,但是很多人選擇完,卻無法負責,所以需要勸說教導法律規範或政府管制。但生命沒有改變,這些無用居多,徒增人間痛苦。

…….

[1]人生四種境界 

無我講無欲。人沒有慾望,就沒有私己,就能超脫名利,快樂生活。無慾不代表無求,而是慾望不能超越所需,只有求自己能得到,並且是需要的,才會無欲則剛,不陷入名利之苦。人們設下的目標常常太高,一山望著一山高,想抬著自己,結果深陷名利的泥沼。人無攀比心,當無痛苦意。目標制定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好高騖遠,所取為生所必需,才能進入無我之境。 

慈悲講人性。人性若能至善,悲憫萬物,可惜人性本惡。北宋張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責任感讓人充滿不斷前行的動力,任何成功及正義的堅守,都是責任感使然,這是人性之善決定。人生而為人,當有所堅持。社會基礎就是在最大的道德公約數下,約定成俗集合組建的,人們必須遵循約定的道德。道德之上還有社會制度需要共同維護。如果人人沒有悲憫慈悲之念,滿足自己不管風雨,卑鄙取利不問報應,這個集體就是非常壞,快樂就沒有了。 

智慧講原則。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原則,既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能苛求於己。生活中很多困擾就是分不清別人與自己的界限造成的。做事不講分寸,待人不知有別。遇到問題,不懂得以別人之心度之,遇到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困擾,不知道說不。沒有原則,做事就會違背道德或法律,輕則被人見棄陷入孤立,重則害人。如果人人不講原則,沒有別人之念,唯有己私,一定是極端冷漠和自私的社會,人人最終處於互相構陷的境地,如此何有快樂? 

自在講自尊。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德。不論在哪,輕賤自己的人,都不值得信任。自己都可以捨棄,當然也會捨棄別人。自尊之人會堅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曲意賤己而謀取不義之利,不輕賤他人而藉梯上樓。有尊嚴的活著,就是快樂的活著。沒有自尊,有什麼快樂可言?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如此,人快樂追求於高尚理想的路上,豈能不快樂? 

四境人生之論,道出人間應堅持的理想和信念。人人都有追求快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前提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堅持有放棄,更要有原則和自尊之念。無欲以自求,人性盈善念,原則有堅持,自尊迎生活,如此生活妙趣橫生,快樂自己,幸福社會。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高明詐欺:WeWork

前言參考《億萬負翁:亞當紐曼與共享辦公室帝國WeWork之暴起暴落》,英文原著《Billion Dollar Loser 

共享辦公室租賃公司 WeWork 創辦人亞當 紐曼(Adam Neumann)靠著個人魅力與舌燦蓮花,說服數家知名創投公司與企業家投資該公司。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投資 WeWork 時,已是G輪融資,他不僅未質疑,反而主動要紐曼拉高公司估值,做更大的夢。 

紐曼是大學中輟生,也是移民,差點被迫離開美國,曾創業失敗。但是憑藉勇氣、運氣、魅力、冷酷、絕佳時機、以及膽大妄為等原因,躍升為全球首富,這裡指的是紙上財富;他甚至成了美國英雄,同時獲得兩黨支持。 

WeWork 借用歐巴馬的理念「是的,我們一定做得到」(Yes, we can),向那些在後衰退期進入職場的千禧世代工作者承諾,WeWork 的使命是要建立社群。 

其實WeWork 的核心業務很簡單。租下空間,重新隔間,然後分租出去;這些隔間設計充滿時尚感、服務有彈性、定期舉辦暢飲時段等特色,所以收費比較高。雖然有其他競爭對手出現,但最後全退出市場,他們提供的服務沒什麼特色,只想著套利:長期租賃,短期出租,賺取價差。 

WeWork實體空間多得驚人,地點遍及三十多國,但其實是房地產租賃公司,只不過紐曼堅稱是「高科技新創公司、社交網絡平台,致力重塑社會的組織。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是為了改變世界。」紐曼懂得如何緊密結合靈性與商業兩大要素。 

WeWork在十年間募得110億美元,理論估值曾衝上470億美元,有了創投挹注大筆資金,創業家自然願意大膽冒險,他們相信只要憑藉個人企圖心,對外宣稱掌握顛覆產業的科技力量(但不需要確切說出哪種科技,類似Theranos一滴血生理檢查),就能夠創造新財富。 

不過,公司很快「再度」燒光錢,還累積數億美元債務。潛在投資人疑慮漸增,紐曼為了繼續籌措資金,2019年準備讓 WeWork 上市:這是唯一可行辦法,而且趁機大賺一筆。當美國商業史上最難堪的公開發行申報爆發,他赤腳走在紐約街上,揭開公司繁榮的假象。 

最後,住在奢華辦公室的紐曼試圖力挽狂瀾,希望繼續掌控公司,但幾天後,他答應接受十億美元離職金(猜自設騙局)。後來疫情爆發,人們不再需要高密度辦公空間,離職金方案跟著破局(沒藉口) 

後記:台灣對於統獨說法眾說紛紜,說法是否隱藏詐欺?不妨思考曹興誠接受BBC中文訪問。他談到自己對中共政權態度的轉變,對統獨看法,以及中國自主發展晶片業難以成功的原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SRqlEmne0

.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關於國富調查

今天看到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為文「每戶平均1263 你有嗎」,他說CPI沒考慮房地產,使用購買力平價必須謹慎一點,因為可能會有一個重大的統計謬誤,而高估實質的財富,不一定值得高興。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782722 

林教授指出每戶財富1,263萬元,包括金融性資產淨值國外金融性資產淨值及非金融性資產淨值,所以數字是對的。房地產價值偏高(因利率大降、大媽愛房產),確實不值得高興。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768758 

然而,統計謬誤類型約十二種態樣(不含其他),林教授至少犯了2種謬誤 

1.去除不利數據或以偏概全(抽樣偏差):家庭部門房地產佔資產的33%%,若扣除貸款17.71兆元(大部分為房貸),房地產淨值佔淨資產的24.4%。只講24%,不講76%,是典型謬誤。 

來源2020年家庭部門資產為143.65兆元,房地產計48.49兆元,占33.76%;人壽保險準備及退休基金準備30.81兆元,占21.45%;有價證券24.36兆元,占16.96%。另家庭部門負債18.20兆元,其中貸款為17.71兆元(大部分為房產)。因此,房地產淨值31兆元(48-17),佔淨資產(143-17)24%。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274844 

2.錯誤的因果關係。有些人藉「你有嗎」這句話挑起階級仇恨(平均本來就是一半的人沒有)林教授長期擔任藍營智庫,我猜他跟著媒體起舞主計總處想影響選舉。其實國富調查每年都有。 

來源主計總處強調「無關選舉」,依OECD今年公布之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BLI),「每戶財富(PPP)」為衡量國家庭部門所得與財富指標之一,國際比較時,以民間消費PPP(購買力平價)換算,以衡量排除物價水準差異後的實質購買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768758 

後記就事論事,我過去講的不一定對(有持續修正),討論不要流於情緒爭執,這沒有意義,要知道國家正處於危機四伏,未來幾年發生大規模戰爭沒想像中遙遠,平安日子能否延續,全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