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過多強調美感,反造成更多膚淺的誤解

向來不強調美學教育的台灣,出現一件「美學新聞」。素人畫家、變電箱畫師邱瑞金在師大路頂著太陽做畫3天,畫一幅風景畫,不到一個月在暗夜被人塗鴉(註)。圍牆主人怒斥,但也有人覺得在文風頂尖的師大社區,美學如此低俗,也有人戲稱:「如果把它搬到瑞士的小鎮,估計就是名作一幅。」    

對此,藝評家顏雪花的看法是,「台灣對公共設施的美化,常造成環境更大的混亂與汙染,......請尊重視覺環境的靜雅條件,就讓牆面爬滿美麗的藤與野花,並予整理照顧就行了,或請藝術家用原木釘好一堵簡約的小牆,讓歲月自己塗顏色,或者就請藝術家葉佩如利用牆面既有的鮮苔與灰塵製作與大自然相契的景緻就行了,她刻劃苔塵,做出光影樹葉鳥蟲,完全不用入侵式的顏色 ,樸素而雅靜。台灣夠躁動了,請住手吧!」   

在我看來,往好處想,至少很多人用盡力氣,想讓社會充滿更多美好事物,這個舉動已經很美了。但這種外觀擺高調,可能就像設計師Taylor Hu曾說:「台灣缺乏的不是美感,而是札實的設計教育與深度價值觀,過多強調美感,反造成更多膚淺的誤解。」   

從行銷觀點,消費者行為建立在:情感寄託(認同對象做這事、代表自己的形象、自己喜愛的元素、說出自己的心聲)、現實需求(解決問題)、以及付出的成本(包括現在及未來),不回歸事物本質,無視於牆的條件,既無法利用原有獨特性,也與外在環境違和,更跟美學的基本想法衝突。(eaton)

註:師大路外牆風景畫作被毀 美不美網友看法兩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