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講求價廉,已帶來大量的後遺症/eaton

台灣講求價廉,已帶來大量的後遺症/eaton

講求價廉的台灣,已帶來後遺症:低價沒好產品,低薪無法吸引優秀人才,低利潤無法累積資本,低稅率沒有足夠公共財及健全財政,然後形成低水準的循環:低價格→低品質→低工資→低利潤→低生活水平。相對地,歐美日是另一種循環:高品質→高價格→高工資→高利潤→高生活水平:為了推出高品質產品,大量投資研發創新,並擁有膽識與自信,最後提高競爭力及創造高所得。   

這些道理不難,為什麼不做呢?一面是廠商習於代工大量製造;一面與央行的低匯率政策有關,藉此賺取外匯操作利潤,並協助外銷廠商。問題是,台灣海外製造比例接近60%,留在台灣的公司大多從事少量多樣,哪需要靠低匯率生存?而且壓匯率造成利率偏低的環境,使得低生產力公司,無法自然淘汰,造成無謂的資源錯置或環保壓力。   

更慘的是,柏克萊大學教授Barry Eichengreen提到的第二階高附加價值產業在台灣難以發展,造成薪資停滯、優秀人力流失。現在高中畢業生都出國了,以北一女為例,過去每年10幾個,今年達40人。對此,我也曾為文指出(註1),央行自詡的「購買力所得」有許多陷阱,讓競爭力漸次消失。要知道台灣過去 20年 (1998--2016) 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 3.89%, 比之前20年 (1979--1997) 的平均成長率 (約 7.84%) 低了 3.96%。央行應有所警覺,貶值政策會對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傷害, 進而扼殺長期經濟成長動能。(註2)   

要提升競爭力,需要人民的開放心態,包括:排除國安及壓薪的前提下,對世界開放;樂意付較高的價格,追求高品質產品及服務;願意負較高稅金,目前租稅負擔率12%多,無法建立高度文明社會。從價廉轉到高品質的過程中,有些產業及個人弱勢需協助,有了合理的稅金,政府才能作為,否則政府只能到處省一點,並嚴控物價,講高水準循環只是空話。   

註1:童振東:台灣購買力所得名列前茅,代價呢?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669 
註2: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旭昇

同場加映:巨量腦力外流 台灣人才危機四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