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50年的台灣圖像/eaton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出版「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年至150年」報告,民國150年的社會圖像:最悲觀的估計是,人口剩下1660萬,最樂觀只多2百萬人。當年出生人數5.6萬人,比目前雙北出生的6萬多人還少。目前2600多所小學沒關門,平均每校只有25個學生。14歲以下人口不到100萬,國家稅收主要來自810萬青壯年人口,卻要支應65歲以上730萬人口的年金、長照、健保等移轉性支出。
幾年前,政府花了百萬獎金徵選標語,結果「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得獎,一個字價值近萬元,卻放任房價一路上揚(持有成本太低、資本利得免稅、還大降遺贈稅),物價調整後薪資倒退16年(沒有合理的最低工資法),支援年輕家庭的社福稀少(租稅負擔率不到南韓的60%),所以「有好工作的地方住不起,住得起的地方沒好工作。」
怎麼辦?第一,支持年輕家庭,把養育下一代當作全民責任。第二,外來移民。美國移民佔美國人口13%,但移民設立28%新創公司,大型企業的專利有60%-72%由移民貢獻。當然,我也同意,文化也是問題的根源,不只是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