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塑膠微粒的危害

前言:自來水濾水器濾材的塑膠微粒更多。建議捨去製造垃圾的濾材,改用咖啡濾紙過濾,但要用全天然植物製造(不是不織布塑膠材料),一張不到1元,可反覆使用,水燒開放冷過濾。用一陣子,水垢影響過濾速度,就用白開水沖一下,便能回復如常。我實際試驗過,1張使用1個月沒問題,半年應該都不會破,口感一樣甘甜。其實吃進鈣鎂茶垢沒問題,那是鈣片主成分,雖然有點澀味,但過濾並非必要。


今年7月刊登在《Microplastics》期刊的奧地利研究指出,習慣喝塑膠瓶裝飲料的人,可能因攝取到塑膠微粒而導致血壓升高。

 

台灣毒物學會副祕書長邱惠雯也表示,該篇研究的限制除了受試者過少,塑膠微粒在河川、海洋、自來水、海鮮甚至是糖中都可檢測得到,研究者無法確切估算每個受試者的塑膠暴露情形。

 

雖然這份奧地利的研究結果存在不少問題,但奈米塑膠微粒(小於0.001毫米的塑膠微粒)經消化道吸收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仍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3月義大利學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證實,304名因頸動脈狹窄而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有58.4%150人)在切除的斑塊中,發現有聚乙烯(PE)的蹤影,另外12.1%31人)的患者則檢測出含聚氯乙烯(PVC)。

 

這些斑塊中檢出奈米塑膠微粒存在的患者,日後發生非致死性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與未檢出塑膠微粒者相比,增加了4.53倍。台大醫學院蘇大成教授表示,塑膠微粒整體不僅會增加發炎指數、氧化壓力、膽固醇、血糖,還可能增加血壓,加速動脈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

 

邱惠雯教授點出,除心血管外,目前已有部分細胞及動物實驗發現,塑膠微粒也可能對肺部、肝臟、腎臟造成累積傷害,也會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相且具神經毒性。

 

除了肉眼可見的塑膠材質要避開,包括茶包、濾掛咖啡包,也要減少使用。蘇大成說,過往研究指出,用茶包泡熱茶,光1個茶包就能釋出超過10億以上的塑膠微粒,其中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及聚乙烯釋出量最大。主因不少使用含塑膠成分的不織布製成,且愈熱釋出愈多。

 

蘇大成認為,塑膠被人吃下肚,其實都是「懶惰病」。近期環保意識抬頭推出的循環杯或聚乳酸(PLA)杯,也因為仍舊是塑膠材質,免不了釋出塑膠微粒。「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用塑膠杯、茶包和濾掛咖啡,能直接用玻璃或陶瓷杯泡茶葉或咖啡最好。」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優質的講道

不僅講道,平時講話也應如此

..........

優質的講道 (摘自Monica Augustine Chen)

結論:優質講道有五個特徵:有道Exegetical、清楚有理Clear、有趣Interesting、有用Relevant、有情Passionate,「有道」永遠排在第一,但也要替信徒的困境提供解答。

巴刻(J.I.Packer)對「講道」定義為「把神的信息和教導傳遞出來,藉著宣告、說服來喚起人對神有適當的回應。」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文士以斯拉率領利未人「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8)。

「講明意思」,說明講道是忠實傳達神的話語,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經文之上,準確傳達神的旨意,使會眾「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西一9-10)。

「使百姓明白」指出講道目的是透過「明白聖經作者在某段經文的初衷,然後把這初衷告訴當代人,好讓他們明白,並應用到生活中,行事為人就能效法基督。耶穌善用比喻教導,多半取材百姓日常生活的經驗。保羅極有學問,他也強調自己並沒有用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宣講神的奧祕(林前二1)。

為了達到「使百姓明白所念的」,講道需要貼近民眾的想法或經驗,減少信徒與《聖經》文字的隔閡感,並去理解信徒的想法、感受、疑惑、掙扎與困境,讓講道成為福音好消息,替信徒的困境提供解答。

應對「耍賴、耍廢、躺平」

自己對自己負責,跟前篇 劉三 的說法接近:擁有自我意識,開始為自己負責。以「界線」為名的書非常多,不是新發明,但需要決心,大家知道哪些事要做,但卻做不到,所以決心是一種天賦與恩典。

………..

郭葉真/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在我提供諮詢的生涯中,許多家長或伴侶會因爲身邊的人耍賴、耍廢、躺平而感到無奈與挫折。

我想藉著我自己的經驗以及飾演鋼鐵人的小勞勃道尼如何從耍賴、耍廢到站起來為自己負責的歷程來解釋,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人順順地進入耍賴、耍廢、躺平的狀態,又是怎樣會從這個狀態站起來為自己負責。

小勞勃道尼的第一任女朋友是莎拉傑西卡帕克,慾望城市的女主角。她十八歲就和小勞勃道尼在一起了。在他們相戀的八年間,小勞勃道尼的行為十分狂放,而他的毒品成癮問題也很嚴重。他對莎拉也很沒有禮貌,不尊重,但莎拉就像個媽媽似的很無奈,但仍然「超級有美德,不離不棄」的照顧他,試圖幫助他走出困境。

莎拉說不離開他的原因是:「你愛這個人,你害怕如果你不在那裡,他會死」。儘管付出很多努力,莎拉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因為她無法改變小勞勃道尼的行為,只能祈禱離開後他不會死。

莎拉離開以後,小勞勃道尼有了第二任妻子。小勞勃道尼的行為並未改變,繼續放蕩的生活,而且更加失控。第二段婚姻持續12年,最後他的妻子選擇離開。小勞勃道尼的第三任妻子蘇珊和前兩任就很不一樣了。他們到現在都是夫妻。

讓我們來看看,沒有「傳統美德」,為什麼反而婚姻維持得下去。蘇珊對小勞勃道尼要求嚴格,他不幫他擦屁股,自己闖的禍自己收拾。小勞勃道尼的原話是,蘇珊對他的態度是「讓我們來想辦法成功。否則,再見!」(let’s make it work, otherwise, sign off)

這裡劃一下重點:蘇珊沒有放生他,他還是會陪伴他一起努力,可是他會放手讓後果來咬小勞勃道尼。小勞勃道尼對於這麼狠的老婆的評論是:任何一個偉大的伴侶都會保持自己的空間,帶著一種仁慈的忽視,讓你自己從深淵中掙扎出來。這種關係是夥伴關係,不是照顧關係。你老婆不是你媽。你老公不是你爸。就算你媽你爸,也都不應該不離不棄,而是陪伴但不插手,放手不放生。

回到小勞勃道尼的例子,作為生活伴侶,蘇珊支持小勞勃道尼,但也設立了明確的界線:我不會容忍任何放縱行為。正是這樣有界線、仁慈的忽略,蘇珊不幫他老公收拾爛攤子,讓小勞勃道尼最終步入正軌,不再闖禍,也沒有再進入監獄。

我對待孩子也是秉持著有界線、仁慈忽略的原則。在生活上,我給孩子很大的支持,空間,並且盡己所能的提供穩定的情緒環境。然而秉持著安全帶原則,我告訴孩子說,我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他們。犧牲自己,我以後會不甘願,會跟他們討,會情緒勒索他們,這樣對他們和對我都不好,所以請他們要努力獨立自主。

我的孩子知道我不是在恐嚇他們,而是真誠的陳述我的人際相處哲學。為什麼他們知道我是認真在講這句話,不是在恐嚇?因為他們看過。當我的前夫做期貨輸掉繼承來的遺產時,即使我要求他停止,他仍認為那是他家的財產,是他繼承來的,我不可以管他。為了要保全我和孩子,即使千夫所指,我提出解除生活伴侶關係的要求,堅持離婚。離婚後,我們維持很好的共親職關係。

我的前夫覺得不談錢,我們就可以相處得很好,因此提議復合。然而我認為夥伴關係不可能不談錢,於是我提出在不做期貨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我的前夫無法接受這個要求,於是我們就維持共親職關係,而非生活的夥伴。我的孩子看過我與前夫的相處,十分清楚我和小勞勃道尼第三任妻子蘇珊的原則一樣:有界線,仁慈的忽略。

當你的夥伴知道自己完全沒機會耍賴、耍廢、躺平,因此相對的會獨立起來,為自己負責。人和人之間就像在跳雙人舞。有人幫我負責,我很自然的就敢放膽憑本能的做我想做的事,不用想後果。反正出什事會,就算罵罵咧咧的,自然有人看不過去,會幫我收拾。

但如果我從生活的點滴中知道,支持是會有的,但是界線就在那裡,任性而為的後果就在那裡,很自然的就會對自己負責,不會讓自己進入耍賴、耍廢、躺平的狀態。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一個人怎樣才會幸福?

看到劉三的文章,大致說,只要自己跟身邊的人往兩個方向努力,幸福就在不遠處!雖然對象是年輕人,看起來人人適合,摘要如下:

……..

一個人怎樣才會幸福?答案很肯定:主動積極!可是現在「擺爛」才是主流。傳統都用主動、被動區分年輕人,時至今日,大概只剩「叫不動」。

 

這些年輕人無時無刻看手機,只對吃喝有興趣,只要能躺絕不站,抱怨聊天好讚讚!全身器官功能最完整的是「眼球」跟「大拇指」。單純可愛,青春洋溢,但前途堪憂,毫無競爭力。原因是「沒有自我」。

 

他們像一群抱團取暖的小雞,喜歡聚集但抵抗力弱,渴望成長,所以整天瘋狂覓食,滿腦子吃喝玩樂,對他們來說,周遭的小狗地鼠都是威脅,因為「沒有長大」。他們可愛善良,但是容易被誤導,他們還在探索世界,導致危機四伏。

 

對照顧者來說,挑戰很大,「捏了怕死,放了怕飛」,很難拿捏。怎麼辦?關鍵是「讓他們擁有自我意識」。只要有了「我」,生命就會找出路,就會開始積極進取,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進而奮力狂奔,升級「有為青年」。

 

擁有自我意識就是「開始為自己負責」。問題出在哪裡呢?「能力」二個字。真正的能力是長期培養的,從生活自理到人際關係,從創意思考到集思廣益。傳統教育只用「分數」評價能力,養育出無數「優秀的生活低能兒」,但是一離開考試,就手足無措。正因如此,自我反而更低落,知行距離遙遠,事情交代他們,無法放心,這麼一來,他們會從自我膨脹瞬間跌落自我懷疑。

 

一個人的知識藏在腦袋裡,必須透過手腳協調應用才會轉化為能力。於是,嘗試會化為常識!經驗會幫助解決很多未曾遇過的棘手難題,然後變成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同齡的人做不到的事!(這個時代只要有心,很容易出類拔萃)

 

漸漸長大有兩個特徵,可以往這兩面努力。第一,不怕(怯懦就是沒有長大的現象)。隨著年齡與閱歷,一個人會判斷如何自我保護,所以就「不怕」!不怕黑!不怕生!不怕痛!不怕苦!不怕難!不怕錯!不怕輸!不怕窮!不怕累!不怕罵!

 

第二,主動自動自發,所以主動求知!主動助人!主動做事!主動進步!主動服務!主動自律!主動認錯!主動求和!主動修正!主動計畫!主動檢討!主動就等於優秀!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相對主義(3)當永遠的反對者?

當「當永遠的反對者」講來好聽,其實不智,是非不分,是另一個極端。這種相對主義大部分是選擇性的,現在看那些批評礦工老宅的人,對某人看豪宅,又花大筆錢買個人辦公室,完全噤聲。 

選舉是用來賺大錢嗎?難道不知用別人的錢要以最大公益做考量?每一分補助款,都是投票給你才有的,一票三十元,背後是期許也是信任。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沒有為公眾謀福祉的決心,還出來從政,當真是傷害民主制度。

很多民眾正是因為當「當永遠的反對者」,所以造就出糟糕的政客。聽聽專家的看法:

1.

曾以專家身份受邀會議,大家表示:『我們的立場就是反對,不管事實是什麼,我們都要找出反對的理由。就算沒有理由,我們也要找到最有力道的反對方向。』我問:「為什麼這樣?」他們說:『我們就是永遠的反對者,對在位者就是該反對!』

 

我發現大家不在意邏輯和客觀事實,不管做對或錯、好或壞,反對就是了,只要那個人不是自己,甚至冠上理由:『我在監督。』提出疑問很簡單。這也是管理不能只說「你就是做不好」,而是要有建設性意見,唯有如此,才會往更好方向走。職場如此、社會如此、人生也如此。(摘自Allen Own) 

2.

台灣政治充斥反智、反社會。前者為了奪權,後者對執政黨的一切作為都批評謾罵,並將社會問題和個人挫折都歸咎於政府,卻美名為「監督」。這些人是「選擇性反對者」,對他黨惡劣行徑,從不批評。 

問原因,直接嗆你:現在誰執政?他們「反對」只是情緒發洩的藉口與手段。197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指出:反抗或反對必須有「共同的價值觀」(如為人民謀福)。「永遠的反對者」不具備「共同的價值觀」,甚至連價值觀都沒有。(摘自凌晨閱讀筆記)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半夜抽筋痛醒?一動作可快速緩解

不少人為了涼爽入睡,不惜徹夜開冷氣、用電扇直吹身體,小心半夜抽筋。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親授4招,有效解決抽筋問題。 

1. 腳板回勾伸展只要躺在床上,把雙腳伸直,將抽筋的那隻腳板向上延伸同時往回勾,這樣就能快速紓緩。如果痛到無法用力,可以請家人或自己把腳板往身體方向扳,大約停留10秒,會感覺到小腿肚緊緊痠痠的,重複做510次就能獲得很好的緩解。 

2. 弓箭步伸展感覺腿部緊繃、好像快要抽筋,透過弓箭步伸展的方式來紓緩。首先找一面合適的牆壁並雙手扶牆,雙腳踩穩,做前後式弓箭步,這時會感覺阿基里斯腱與小腿肌被伸展放鬆,停留1520秒,再換腳進行即可。 

3. 睡前熱敷放鬆睡前用熱敷或泡腳的方式保暖,再搭配輕輕按摩,讓緊繃肌肉獲得適當放鬆,也有助於入睡。 

4. 冷氣循環不直吹很多人喜歡睡覺時把電風扇放在腳底直吹,卻讓肌肉更容易不自主收縮、引發抽筋。建議將冷氣調整至約25以上,搭配風扇循環,讓環境保持舒適溫度,較不容易造成抽筋。

相對主義(2)最後是災難

每個人的價值觀依賴於個人或特定族群的文化、歷史,尤其物質條件和個人喜好。由於台灣教育和文化使然,道德相對主義普遍存在。因此,出賣國家、貪污腐敗、官僚殺人和論文瑕疵等四個選項,不同對象,有不同答案,出賣國家竟可選上公職。 

最近高虹安因著自訴案,一審被判10個月。台北地院說,高市長明知別人質疑其博士論文和三位共同具名的資策會報告超過九成重疊有據,卻故意提告誹謗,目的為了政治聲量和選舉,浪費司法資源,而且讓別人遭受訟累,因此誣告罪成立。(其實她的博論,商業資料庫已永久下架,指導教授李傑掩護破功了) 

先前對林智堅論文無限上綱的人,現在一定覺得論文不重要。賴清德礦工老宅,相對於陳佩琪去看1.2億豪宅,現在看來也非常可笑。許多人說是雙重標準,但背後原因是道德相對主義,因而社會無所適從,虛無主義盛行。

 

虛無主義認為生命沒有固有意義、目的或價值,立場強調所有價值觀和信仰都是無意義的,並且在浩瀚和冷漠的宇宙中,人類的存在毫無意義。既然沒有終極的目的或道德標準,所有的價值、道德和意義都是人為構建的,最終將將崩解或被否定。

 

因此,信奉虛無主義的人會選擇躺平,也可能誤以為眼前權勢與名利才能獲得幸福。這種錯誤理解生命意義,如同在沙上建築城堡,不知唯有堅守正義與信念,才能在相對主義的世界中,找到持久的安身立命之道。 

無法思考的人,相信可以透過感覺來幫助自己。這是錯的,感覺無法像思考可以用理性決定正確的方向,只有感覺的人,人生到最後是一場災難,這樣的人越多,台灣社會就會越淒慘。許多年輕人對很多事不爽,但不知為什麼不爽,也不知在理性運用下,可以帶給自己成長。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是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康德的答案是,道德判斷不應基於感覺或情感,而是理性和普遍性。 

總之,擺脫個人和特殊群體文化及利益的束縛,追求更普遍和公正的道德標準,有助於個人成長,也能推動台灣社會文化與道德進步。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相對主義(1)不可論斷批評?

後現代社會主流文化是:1.勇敢做自己。2.自己開心最重要。3.沒人有資格對他人說三道四。所以「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句話很受歡迎。

 

這種說法自相矛盾,既然沒有絕對真理,一切都是相對的:大家都對,不可質疑,豈不是說這是絕對真理?說這話的人,可能人云亦云、假中立,或不好意思反駁,也許懶得討論。

 

沒有人能活在「不問是非」的世界。如果自己或家人被陷害,甚至被殺害。或看到政府行不公義、人口販子大行其道、企業賺黑心錢……,要求不可批評,裝聾作啞,力求社會和諧,絕非這句話的用意。

 

面對惡事,不應不符合政治正確,就閉嘴噤聲。凡事有假設前提,涉及真理之事,不得隨便用不可論斷禁止,相對領域才適用,以下狀況反而應該批評:

 

1.     無限上綱、沒有愛心、無益之事的批評。

2.     顛倒是非曲直,甚至是找藉口脫罪的批評。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按公平斷定是非。

4.     只看外在行為,不知別人的內在動機,便妄下判定。

5.     假冒為善的批評。糾正別人前,先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樣問題?

6.     超乎能力的批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懂、不確定,不要硬拗!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判斷可不可信的基本原則(2)

建設性批評 

不少人自以為有道理,就照單全收,沒去查證真假。有些事查證不易,沒功夫研究,就不要跟著吶喊。只能說,看可靠來源,避開信用差的媒體。

 

國外主流媒體幾乎是左媒,國內則常見添油加醋,不一定有建設性。想讓自己進步清明,就要冷靜理解各方立場,用智慧和識讀力判斷真偽,以下批評論斷,大家要警惕:

 

1.用少數來代表整體。這是以偏概全,人常犯的毛病。

2.將舉證責任推給被質疑者,可能是不負責任,故意無中生有。

3.將論點簡化只有兩種可能,黑白二分、濫貼標籤。其實常有三種以上,不要忘其他。

 

4.夸夸其談還不清楚、暗昧無益的事,凸顯無知。

5.透過假設某事實的前提,去論證你的立場,這是自編故事(所以不必回答假設性問題)

6.用發生某事的因果推論這次,聲稱它一定是原因。其實過去因果常不能事後驗證,這次也可能不同。

 

7.攻擊人的性格,而不是論述,分散對實際問題的討論重點。

8.用雙重標準評論類似事件,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露出道德優越感。

9.歪曲或誇大某人論點使他們更易受攻擊,是惡意的擴大解釋(超譯)


總結基本原則

 

判斷可不可信的基本原則很多,以前零零散散寫貼過不少,最近看到《謝謝你的爭論--七種致命的邏輯罪》(Thank You for Arguing)介紹,有專門術語,算是系統總結,自然與前面說法有重疊。 

作者海因里希斯寫道:「標誌、精神和情感吸引觀眾的大腦、直覺與心靈。當我們的大腦試圖對事實進行分類,直覺會告訴我們是否可以信任對方,而我們的內心會驅使我們行動。這些元素構成說服的本質。」 

說服力是假訊息的核心意義所在,作者展示如何識別「七種致命的邏輯罪」——這是社交媒體、政治和一般辯論中常見邏輯謬誤。他寫道:「雖然邏輯有正式規則,但修辭幾乎沒有。你可以隨意犯下謬誤,只要你能逃過懲罰。觀眾有責任發現這些謬誤。」

 

這些邏輯謬誤在辯論、媒體報導和日常對話中都十分常見,識別並避免它們是進行有效溝通的關鍵,覺得對方的言論有問題,把這七種致命的邏輯拿出來驗證,就會清楚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從而判斷政治候選人、推銷員、新聞媒體及其他試圖說服人們的話語真實性。

 

1.稻草人論證(Straw Man Argument):歪曲對方的論點,使其更容易反駁。這種謬把對方觀點變得極端或過於簡單化,然後攻擊這個被扭曲的論點。

 

2.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假設較小的行動會引發一連串的負面結果,最終導致極端的結局,卻沒有提供充分證據支持這種連鎖反應的必然性。

 

3.人身攻擊(Ad Hominem):攻擊對方的品格或動機,而不是對方的論點。通過轉移焦點來削弱對方的信譽,而不是直接反駁他們的論據。

 

4.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依賴權威或專家的聲明作為唯一的證據,而忽略論點本身的邏輯性和證據的有效性。這種謬誤常見於假權威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情況。

 

5.非黑即白的假兩難(False Dilemma):將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化為兩個極端選擇,忽略其他可能性。這種謬誤通過二選一的假象誤導聽眾。

 

6.訴諸無知(Appeal to Ignorance):聲稱一個命題為真,因為沒有人能證明是假的或是真的。這種謬誤依賴於無法證明的假設,將無知當作證據。

 

7.因果謬誤(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假設因果關係僅因為一件事發生在另一件事之後。這種謬誤混淆時間順序與因果聯繫,錯誤推斷前者導致後者。(所以一對一的相關分析可能很複雜)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反思:《河畔小日子》

日本電影《河畔小日子》談及幸福、死亡和人生的意義,描述生活在「須臾公寓」的人,嘗試感知、猜想和探究人生的意義和幸福的定義。 

第一位是女士,她把丈夫骨灰埋在樹旁,心想或許生命會回歸自然,轉化到另一種形式繼續生存。第二位是司機,他把老伴骨灰和火藥放入煙花筒,老伴在空中跳出絢麗浪漫的舞蹈,作為完美的句號。 

第三位是大叔,兒子幼年去世,他把哀傷埋心底,嘗試在簡樸生活中體會細微事物的小樂趣,但鬱結還是得不到解脫。最後是年青人。他聽說父親孤獨去世。父母在小時離異,父親遠走。他思索:父親是好人壞人?他是自殺、意外,還是自然而死? 

在查證時,年青人自問:「人死後靈魂去哪?」看著黃昏餘暉映照彩霞,像是金魚遊向天際,彷彿目睹靈魂飛升。後來他發現跟父親有共同習慣:對生命熱愛,他覺得父親是好人,於是舉辦簡單喪禮,邀請須臾公寓的朋友參加,最後把父親骨灰撒向河邊天空。 

電影示意人的一生匆匆,須臾歡樂,須臾哀傷,所有意義似在須臾之間,就多抬頭欣賞當下須臾微小的幸福,便能安穩過日,而不是盡追求財富享樂和勝利,或許這是人生的意義吧! 

可是認真想想,電影中人物經歷探索,似乎得不出踏實結論,難道每個須臾微小的幸福,就是人生的意義嗎?會不會只是迫於無奈?沒有永恆的盼望,最後盡成虛空,又有甚麼美好幸福呢? 

老莊專家蔡壁名提出另一番見解,要安穩過日,得到幸福,先要有「靜止的心」。一個人存於天地之間,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患得患失、容易糾結。去感知內心得失,發現心之所欲,便能擺脫別人眼光,在人生無常的境遇裡,找到沉穩的力量,從而不期待別人讚美、不仰仗別人口水評價自己,而是用靜止的心,把注意力放在操之在己的事物上,便能照見事情真相,穿越困境,讓心像〈莊子齊物論〉的「咸其自取」,達到恆常凝定的境界。 

還有一種做法是「哀慟」。既然人生無常,直面無常,反而合理。聖經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哀慟不是失敗,而是得安慰的起點,使人不沈溺於絕望和失敗,最終蒙福。世人普遍喜愛歡慶,認為哀慟是沒信心失敗者的特權,勝利的人不會哭。問題是,一旦不知哀慟,會癱瘓疼痛感,心變剛硬冷酷,這樣可有幸福可言?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判斷判斷可不可信的的基本原則

金融詐騙、名嘴詐術天天上演。政客愛用理論說:「透明就是最好的防腐劑」,卻只知理論沒有實踐,如黑格爾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若自己缺乏經驗,不想成為受害者,就不要「凡話都信」,又懶於向他者確認。學習判斷(論斷)的基本原則,學而時習之,有助於個人判斷。以下原則供參,彼此警惕:

 

1.     證據與結論脫節,說法散亂,邏輯不連貫。

2.     情感訴求過重,論述可能不客觀,偏離邏輯討論。

3.     類比過於牽強,忽視背景差異,造成類比錯誤。

4.     以偏概全,用自己或身邊經驗推出結論,但那些無法代表所有情況。

5.     假設前提不合理,或缺乏具體證據支持,以致推理過度主觀。

6.     避重就輕,故意疏忽最核心可靠的證據,好讓自己的說法有說服力。

7.     平時不可一世,發生誠信疑慮,便推說自己能力不足,很可能是煙霧彈。

8.     同一事件,不同觀點,結論可能差異大,所以要注意觀點是否偏狹。

9.     「發生過的事」不一定是真的,假的不一定是假的。看過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可知不能只根據「發生過的事」判斷一定如何,要了解因果脈絡。

侯貞雄辭世,享年84

1967年,侯貞雄自美國學成返台,跟隨父親侯金堆投入拆船業。1975年侯金堆病逝,侯貞雄接手。當年拆船業進入微利的戰國時代,他說服股東賣掉三個拆船碼頭,創辦東和鋼鐵。

東和鋼鐵創立時資本額450萬元,到了2014年卸任董事長,資本額接近100億元,營收近400億元,是國內電爐鋼鐵第一。這是時勢造英雄,還是禍福相依?當年沒虧損,會開辦鋼鐵廠嗎?

東鋼在2023營收609億,稅前賺60億,非主管之全時員工共1,915人,平均薪資113.6萬元,中位數107.3萬,利潤分享算大方。東鋼廠房的土地很值錢,雖然不能賣,要好好回饋社會才是。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夜尿困擾

58歲林先生晚上起床6~7次,導致睡眠不足。嘉基泌尿外科李亞哲醫師從飲食習慣、排尿日誌、超音波餘尿掃描、檢測攝護腺等檢查,發現病人無辣不歡,晚餐後水喝得多,便建議清淡飲食,睡前少喝水,並給予藥物治療,夜尿次數減少至1-2次。 

根據統計,夜尿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盛行率大約四成。而中年男性近六成睡眠問題主因跟夜尿有關,會提高罹患慢性病風險。 

晚間攝取過量水分、膀胱過度活動、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荷爾蒙變化,前列腺肥大等,是夜尿常見原因,尤其晚間喝咖啡因或酒精含量高的飲料、柑橘水果與辛辣食物;睡眠呼吸暫停影響尿液控制;前列腺肥大造成排尿困難。女性更年期荷爾蒙變化,也會導致尿液增加。 

醫師建議睡前數小時,避免飲用過多水或飲料,睡前盡可能將尿液排空,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如咖啡因、辣椒,並確保睡眠環境安靜,睡前避免滑手機,平時適度運動像散步、深蹲、高抬腿訓練下肢肌肉,改善循環不良,可加強骨盆底肌肉強度,改善尿液控制。

(摘要)人為什麼努力唸書?

陳偉勵∕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眼科醫師 

我收到當年北一女隔壁社會組班第一名畢業的同學訊息。她為了兒子在大學選填志願的問題感到焦慮。她說,兒子的成績可以考上某類組的第一志願,但堅持選填有興趣、前途明顯不樂觀的科系。

 

這位同學為孩子的執著感到一絲驕傲,但難掩更多的傷心。她說不是不能有理想,但年輕人用有限的人生閲歷,作一埸高風險的豪賭,這樣好嗎?她後悔從小給孩子太多做決定的自由,現在管不動了。

 

晚上,我小酌沙瓦時,北一女同學群組傳來消息,當年班上第一名畢業,也是全校第一名的才女,兩天前心肌梗塞過世了。而這個年齡比台灣女性平均年齡少30多歲。我很震撼,也非常難過;之後想起班上另外一位同學,當年全班第二名畢業,她在世的年齡比台灣女性平均年齡少了近50歲。

 

成績第一和第二,也是第一跟笫二離開,這是驚人巧合,還是意味什麼?我到現在可以清楚想起她們當年晶亮有神的雙䏬,和全身散發出的氣勢。我最害怕的數學和物理課,她們可以當場發言,反駁老師的運算方式。但我知道,她們為了成績和聯考,多麼努力拚鬥。

 

我更知道她們後來的人生,風光卻有更大壓力;那些自我要求和完美主義帶來的重擔,令人心疼。我當年成績沒有她們優秀,智商和認真程度都有明顯差距,但如果問我人生是否幸福,必須很誠實說:我的人生有自己的難題,但整體而言,很幸福,很充實,也充滿意義。

 

我在大學教書,常有父母焦慮詢問意見。青少年的升學問題林林總總,但很多問題的癥結,是來自父母放不下對孩子高標準期許。父母表面上理性溝通,但他們真正在格鬥的對象,是內心對「成功」下錯定義的巨人。

 

我沒有孩子,不方便直說什麼;但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學校拚得太認真,太看重眼前成就的孩子,往後人生沒有比較快樂。我們是不是需要大數據告訴家長和孩子,健康,快樂和自我實現感,比成績、志願、財富、地位,都來得重要呢?

 

剩下早就忘記自己名次的同學們,在人生的考場上明顯獲得更好的成績。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擁有燦爛人生,但我看到淡水河上躍出水面的豆仔魚,雖然平凡,卻展現鮮活的生命力。孩子和父母能在意成績,也應該為前途奮鬥,但執著眼前得失之餘,有想過怎麼樣讓人生過得更長久、更健康,更美好、更有意義?這才是更重要的考試,不是嗎?

後記:為什麼有些人老得比較快?杜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貝爾斯基帶領團隊,針對18種衡量標準判斷老化速度。結果顯示,這是良好的生理年齡指標。影響老化的因素中,多達80%與基因無關,可能保持年輕的關鍵並不意外;低脂低鹽健康飲食、健康體重、減輕壓力、擁有強健免疫系統、固定運動、不吸煙或戒煙有關。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書摘《信任放在錯誤的對象~揭開詐騙集團真實手法》

謝冠賢先生是美國馬里蘭大學(UMUC)管理學博士,國安局戰略研析處部門主管退休。他的退休金幾乎被詐光,為此2023年底出版這本書,內容為自己的案例,姓名電話虛擬。 

看來他不是貪心,而是沒經驗,警覺心低,最後心生恐懼,成了詐騙集團劇本的演員,最後養老金被搬光一大部分,造成夫妻失和及生活危機,所幸他站起來做房屋仲介。若沒時間看,我摘要大綱。 

主角品川接到高雄前金區戶政電話通知,有位女士拿著品川的授權書辦理戶籍謄本,作為銀行開戶之用,品川表示並無此事,戶政說會向警局報案。警察在五分鐘後打電話給品川,表明是高雄市警察局陳建宏警員,指示必須比對品川所有銀行帳戶餘額,並請調查金融犯罪專家王科長接手辦案。 

王科長以歹徒可能利用哪些金融商品從事金融犯罪為由,指示再提供外幣存款、保險單與儲蓄險受偵查。王科長強調偵查不公開,不可告訴任何人,甚至最親密的太太。品川信守承諾,信任假公務人員的好心。 

王科長稱經過兩星期的調查,查出品川涉及龍華吸金案,已被台北地檢署通知到案,因公文寄達地址在桃園,品川未收到;若不如期到地檢署接受黃敏昌檢察官偵訊,地檢署將查封財產。王科長建議在COVID-19期間,改以LINE辦案。 

接著建議品川向黃檢察官求情分案辦理,否則開庭審理時,其他共犯將一口咬定品川是作案主謀,藉時更難辯解。品川心生恐懼,接受建議。顯見恐懼是最低成本與收效最大的戰術,而品川匯入假監管帳號的金額,全數蒸發。 

品川完全失去智慧,如箴言說:「缺乏經驗的,凡話都信。」所以查證不確實,思維又受偵查不公開影響,不敢向親友求證。品川曾在國安單位上班,常用QVV做情報資訊分析,自己也忽略使用。 

Q(Qualification)指接到機關電話,未嚴謹審視資訊品質,就以慣性思維主觀認定正確。這種見樹不見林是危機處理最大的陷阱;V(Validation)指沒確認地檢署公文可信度,就恐慌把資訊撕毀,以至缺乏可靠證據;V(Verification)指收到品質與可信度都有問題的資訊時,沒做最後查證。 

問題最重要主因在於,品川接受假檢警查案作筆錄時,假檢警以查案為由,要求誠實將銀行財富告知假檢警,假檢警得一窺全貌。這好比《以賽亞書》記載,敵對國巴比倫國王聽說猶大王希西家病癒,派使者來道賀,實則窺探情報;希西家見巴比倫使者內心歡喜,容許使者參觀寶庫和武庫,其後便成為巴比倫進攻猶大首都耶路撒冷的重要情報。 

外國有句名言說:「船不會沉沒,因為周圍有水;船隻因進水而沉沒。不要讓周圍的事影響你的內心並感到沉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說:「如果你勇於向過去道別,人生會回報你一個新的開始。」以此兩句贈送給願意揮別過去,擁抱未來,不讓舊事崩壞人生的品川與阿桂。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哀慟的人有福了

這說法適用於信仰,任何學問都適用。試想,沒有札實的經營管理經驗,唸到管理學博士並不能經營好一家企業。所以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

柯志明 20240816 

你有地位,有權勢,有錢財,有學問,有名聲,但你不可能給自己的兒女及後代子孫立下信仰榜樣,並將永恆的真理留傳給他們,但這正是你的兒女以及後代子孫最需要的珍貴產業。 

你出生富裕,父母是上流人士,高人一個頭,外表俊美,學經歷傲人,地位崇高,婚姻幸福美滿,交友學術文化名流,受人歡迎,青年人仰慕崇拜。你雖也有些不稱心如意之事,但從沒被長期鄙視、惡待、欺壓、毀謗、迫害,沒遭遇過任何苦難、悲慘、不幸,因而無需也未曾流淚、哀哭、吶喊、求助、掙扎。因此,你完全不識哀慟滋味,不懂絕望感,不了解卑賤無能的人,也未曾為義受逼迫。 

這樣,你怎麼能理解耶穌?怎能理解耶穌的教訓?怎能真心誠意遵行耶穌的命令?怎能捨己背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又怎能理解一切受迫害的耶穌的門徒、使徒與信徒?因此,你要怎樣承傳基督信仰,怎樣為你的後代子孫立下信仰榜樣?

 

因為你沒有耶穌的生命,沒有背十字架的經歷,因此聖經對你不過是一本書,一本承傳基督教文化的創作,一本可供神學研究的宗教經典,一本可得學術聲譽地位的學術資源。對,你嫺熟聖經與神學,但你從聖經所得的僅僅是知識,而不是與真實生命息息相關的道路、真理與生命,因為你不需要這樣的道路、真理、生命,似乎也沒有機會需要。 

因此,你從未真正體會過聖經的教訓,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背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未曾嚐過因堅持信仰被背叛又被叛死刑的滋味,未曾在上帝面前困惑、掙扎、奮鬥,未曾絕望、哀傷、痛哭地與上帝爭論,未曾哭喊求助上帝。 

你未曾對上帝訴苦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何離棄我?你要不顧念我到幾時?你要對我靜默到幾時?你要打擊我到幾時?你為何不伸手救助我?你為何容讓惡人亨通橫行,又叫嘲笑褻瀆你的敗類昌盛繁榮?你為何使你的僕人在他們面前被差辱?難道死人能讚美你,惡人會稱謝你,罪人會顯揚你的名嗎?」 

聖經是生命之書,唯獨有聖經生命的人能讀懂。你沒有聖經生命,怎麼能讀懂聖經?沒錯,你熟悉聖經,研究聖經,辯論聖經,教導聖經,也常常講道,但你沒有聖經裡那些忠心信靠聽從上帝的百姓與僕人那樣的痛苦、艱難、困厄、失敗、無能、無助甚至犯罪跌倒的生命。 

你沒有像亞伯拉罕那樣年老無子,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不識前往之地;你沒有如同雅各那樣與上帝摔跤;你沒有摩西那樣數十年孤單、勞苦、愁煩、身負重擔;你沒有如同約伯那樣失子,失家業,失健康,質疑上帝;你沒有像以利亞那樣孤單,為耶和華爭戰,對抗王室,卻仍需亡命躲藏,傷心求死;你沒有如同耶利米那樣哀哭; 

你沒有像但以理那樣被擄於巴比倫,在異國異族異教堅持所信;你沒有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那樣一生卑微、被質疑、被嘲笑、被嫉妒、被逼迫、被殺害的經歷;你沒有保羅那樣傳道一生處在被教會內外的人誤解、毀謗、陷害、藐視、迫害、追殺。 

總之,你沒有歷世歷代數不清一生相信上帝又為祂賣命的僕人那樣受苦受難,因而你讀不懂聖經,你無法理解上帝的話,你不能明白道成肉身的福音真理。 

如果你不能指著自己生命的一點點傷口說,「看,這是烙印在我身上真真實實的十字架記號」,那麼你要怎麼講述那位被釘十字架而死的耶穌基督呢?其實,你無所述說,只能儀式性地、無心地不斷重複說一些不痛不癢甚至自己都不相信的「基督教行話」。你看起來好像很有學問,頗富批判力,言說書寫皆吸引人,但這些都不過是你用以自我炫耀的神學表演,宗教秀。 

因此,你要留傳什麼給你的後代子孫呢?你要向自己的子孫述說上帝在你身上的什麼作為呢?你要以什麼生命經歷向你的子孫見證基督的救恩呢?還有,你用什麼教導那些崇拜你的信徒或你教育的學生呢?信徒或學生能在你身上學到什麼呢?你要把那些門徒與學生引導去哪裡呢?你用什麼餵養與教育他們呢?這難道不是你最嚴重又可怕的生命問題嗎?何必自欺呢?

後記: 哀慟是得安慰的起點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47&article=1388303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藍弋丰:看看孟加拉 慶幸台灣有李登輝寧靜革命

孟加拉人口1.7億,1971自巴基斯坦獨立建國,被巴基斯坦屠殺數十萬人,得到印度幫助建國,接著卻是新一輪坎坷日子。 

1972首次大選,國父謝赫拉赫曼勝選,然而1974大飢荒餓死7萬人,統治動搖,開始集權,遭政變全家被殺害,只剩到西德的兩位女兒逃過一劫。 

齊亞將軍政變奪權,1981遭暗殺,留下妻子,1982爾夏奪權,專政到1990。國父女兒、齊亞遺孀兩位女性反對勢力領袖,對爾夏發起抗爭,軍方不願意鎮壓,爾夏下台。 

接著民主化時代,國父女兒、齊亞遺孀政黨輪替執政,但誰執政誰就抗爭罷工,2008國父女兒執政,決定一黨專政,執政15年。她用罪名把齊亞遺孀軟禁,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想組黨改善政治,被她打為「吸窮人的血」,還用一百多個罪名提告,今年初以違反勞動法判刑,尤努斯躲到巴黎。 

政敵都消失,穩如泰山?不料,公職考選問題,激怒學生學運,全民積怨加入抗爭,軍方不願鎮壓,國父女兒下台。34年過去,重新開始。

孟加拉是各國民主化過程的常態,台灣寧靜革命可說「睡一覺就民主了」,要珍惜民主史上極為稀有的幸運。 

後記:有誠信、能力、節制與服從真理是監督制衡的前提條件,監督將帶來正向循環,否則假監督之名,讓全民付出代價,國家將走向負面循環。(eaton摘要編輯)

尋求上帝的旨意做決定

前言:遵從上帝的旨意,會有許多困惑與壓力,需要智慧。本文摘要編輯杜思康。 

首先,從上帝在聖經顯明的心意開始,不做矛盾的事,就能得到引導。比如: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祂,並愛人如己。先求上帝的國和義。住在基督裡,並讓聖靈在生命中結果子。與耶稣一起工作,去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並得著聖靈的能力為祂作見證。 

其次,思考什麼是主所想要的,分辨什麼是明智的,要花時間。尋求主時,要相信祂會指引腳步。有時決定沒有對錯,面對同樣美好的選項或難解的上帝旨意,要努力明智生活,並放心與上帝同行。 

第三,問題與答案盡可能放在一起考慮,沒有任何個別因素可以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我們要尋找多個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一個方向,以下是考慮因素: 

1.     這決定符合上帝的話語,就是已顯明的旨意嗎?這是明智的決定嗎?考慮長期後果,不僅短期利益,智慧讓我們對一些機會說不。

2.     聖靈會這樣帶領嗎?聖靈會引導我們愛主,服事他人,以他人需要優先。任何自私行為的聲音,都不是聖靈的聲音。

3.     我的基督徒團體怎麼說?與我的恩賜相符嗎?是我喜歡做的事嗎?

4.   這與上帝過去在我的生命中的作為一致嗎?哪些門正開啟或關閉?

5.   這樣的決定會帶來平安喜樂,並榮耀上帝嗎?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自由與逍遙

(1)自由 

普天下對自由有許多想法:第一,沒有束縛,可自主行動。俗話說「自由自在」,這裡的「自在」有「有束縛」,不是自由,但不影響內在,過去之事不影響內在,個人超脫本我,物我兩忘。這是心靈自由,可是不是萬能,不然老子怎會選擇隱居離開亂世? 

第二,天賦人權的自由。17 世紀前,歐洲君主強調「君權神授」,人民必須絕對服從君王的統治。啓蒙思想興盛後,洛克的「天賦人權」學說興起,人民開始抗爭,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力。當人無法隨心所欲,可能激起情緒,抵抗父母、權威或國家的命令。法國大革命時,人們認為國王阻礙自由,決定擺脫舊制度,自由是抵抗換來的。

 

第三,孟德斯鳩說過,自由在於「做法律允許的事」。規則使人們和平共處,自由需要受限制,為其他人負責,否則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大家都失去自由,社會無法運作。因此,自由不是絕對的,受到法律規範。

 

第四,盧梭說過,自由是「服從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法律」。這是指遵循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讓思想與行為一致且有意義,可以感到自由。所以服從不是放棄自由,而是展現自我尊重。在理想社會,公民服從共同的意志,而非某人的命令,既服從規則,又保持自由。 

盧梭思想能展現自由的現實理想,在自己劃定界限內行事,就能在充滿誘惑和壓力的世界,找到真正的自由。這接近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但「矩」是甚麼?耶穌曾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我們如何展現自由的理想?自由不是一味抗拒,而是了解內在價值和目標,自主選擇服從什麼、不服從什麼,而界限來自真理。可以參考格言「獨立自主、愛自己,並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康德哲學也強調的概念。

「獨立自主」意味主動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做出選擇時,遵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而非屈從外界壓力或期待。這不意味放縱,而是來自於自律和對自我的深刻認識。

 

「愛自己」就會對自己負責,隨時檢討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據此劃定行動界限,界限不是他人強加,而是內心對自我價值的尊重和守護。

 

「以自己為唯一的敵人」提醒,追求自由是內在鬥爭,與懶惰、恐懼、不確定性等內在敵人對抗。在鬥爭中,服從外在權威不是主要障礙,如何不違背自我價值的前提下,和諧融入社會規範,並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艱難的挑戰。 

(2)逍遙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反問:「〈逍遙遊〉不是自由嗎?」這點先前貼過文,本來不想再提,況且孟子講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歷代皇帝有幾個身體力行?多談無益。只是若區老師刻意將「逍遙」和「自由」概念混為一談,可能是愚昧、別有用心或不明因素。 

《逍遙遊》出現逍遙一詞,惠施提出一株沒用的樹的題目,莊周答辯說大樹沒用,所以沒人要砍,就能長得很大,讓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就是怡然自得,跟人權「自由」兩回事。,惠施提出一株沒用的樹的題目,莊周答辯說大樹沒用,所以沒人要砍,就能長得很大,讓人「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就是怡然自得,跟人權「自由」兩回事。 

根據作家馮睎乾的說法,區老師據此解讀莊子,沒有掌握逍遙遊的精神。儘管莊子崇尚自由,而且現代中文的「逍遙」固然可視為「自由自在」的同義詞,但莊子時代的「逍遙」,跟現代人認知有很大差異。以下是我的摘要: 

//「逍遙」最初為「消搖」。《禮記·檀弓上》說:「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意思是:「孔子早起,兩手背在身後,拖着手杖,在門外的舉止散漫放縱。」手杖本是握在身前,現在「負手曳杖」,明顯反常。原來孔子前晚做夢,自知命不久,起床才有反常舉動。 

所以「消搖」的古義不是「自由」,而是帶負面的「放蕩不羈」,主動打破束縛,反主流的行動,尤其世俗規範和傳統枷鎖,莊子以「逍遙」為題,深意正在於此。只要細讀〈逍遙遊〉,就知不是空泛談「心靈自由」,而是具體提倡挑戰傳統、破除成見的思考方式及處世之道。 

區老師又說莊子只談「心靈精神層次的自由」,這又是大錯特錯。《莊子》內篇〈應帝王〉,全篇講政治哲學,強調理想的統治者必須「順物自然而無容私」(順着物性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私心強加於人)、「無為事任,無為知主」(使人各任其事,不要親自指揮;讓人各盡其才,不要親見部署),此類政治主張,全書俯拾皆是(道德經也是)。

 

莊子用大量篇幅講政治自由,當然在別的章節也談個人自由。很多中國操控的媒體,喜歡打著「中華文化」幌子散播歪理,並悄悄滲入似是而非的政治訊息。這位老師連古人筆下「逍遙」和「自由」也分不清楚,卻自信滿滿大談莊子,到底有沒有看完《莊子》的內七篇呢?//

 

將政治從逍遙遊抽離,就像克里米亞,只剩下區老師定義的「逍遙遊的自由」。莫名失蹤和任意逮捕,意外死亡,失去言論與集會自由,關閉不同聲音的媒體,在台灣白色恐怖的場景都出現了。俄羅斯面臨政經壓力,佔領行動可以滿足民族主義情感,而且克里米亞強烈支持俄羅斯,佔領容易,攻擊烏克蘭主要領土的變數太大,現在烏克蘭戰況膠著就能理解。


現在中國與俄羅斯的壓力類似,多個外媒報導,中國要侵略台灣,絕對從金門馬祖動手。金馬有兩席立委,想兩邊得好處,若不知分寸,對中國愈歡迎愈危險。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避免自己成為白痴


避免自己成為白痴非常困難,誰會承認自己愚蠢?對此,我不時拿這段警惕[1],期望能時時了解自己,增強自己對世界正確的認知。認識自己始終是最關鍵的人生智慧。

 

Maxime Rovere 2021出版:How to Deal With IDIOTS (AND STOP BEING ONE YOURSELF) 《如何應付白痴以及避免自己成為白痴》,有趣的關鍵五點,更值得參考:

 

(1)批評他人的愚蠢,比承認自己愚蠢更容易。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白痴,首要理解自己甚至所有人的感知總是有限,都有可能成為白痴。真正的智慧在於理解智慧的道路始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接受自己的錯誤是自我提升和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2)愚蠢是智慧最大的敵人,但愚蠢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也是學習的最大機會,因此無知不可恥,不願學習才是可恥。但智慧不僅在於積累知識,還在於知道明智且善良地使用知識,學會用智慧來應對。

 

(3)真正的智慧在於能識別並糾正自己的錯誤,保持對他人觀點的開放態度,但不要被他人的愚蠢牽著走,要忠於你的原則和智慧。

 

(4)愚蠢往往是無知和恐懼的結果;教育和理解可以成為其解藥。真正的力量在於逆境和愚蠢面前保持冷靜和深思熟慮的能力。

 

(5)愚蠢不僅是缺乏智慧,也是缺乏同理心。謙遜是避免成為白痴的關鍵美德。笑往往是對愚蠢的最好回應。耐心和幽默是對抗愚蠢的最佳武器,更是穿越充滿愚蠢世界的關鍵。 

[1]批評人先想到自己,愛自己就要隨時檢討自己,免得受無謂的苦。天下事充滿已知的未知及未知的未知,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被困在貪婪、自私和成癮的牢籠,使得人永遠處在有限、無知和有罪的狀態,以致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人的通病是: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卑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事。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分享自己的失敗

普林斯頓大學的豪斯弗教授(Johannes Haushofer)發表自己的生涯失敗履歷表,他說是為了「平衡成功的紀錄,並且鼓勵別人即使失望也不要放棄。我大多數的嘗試都是以失敗告終,這些失敗經歷往往看不到,而我成功的經歷卻是看得到。這個現象會讓人誤以為我做的事情大多是成功的。」 

可是,如果豪斯弗教授辦講座,主題叫「失敗與失望」,你覺得有人來參加嗎?如果寫一本書,你覺得有人買嗎?失敗與失望不是受歡迎的主題,不會讓講座爆滿,也不會讓書暢銷。 

閱讀成功故事激勵人,但自己可能沒有那種成功的條件,聽了沒用。有人說,台灣要跟哪些國家學習,但台灣沒有那些國家的條件,也無從克服。就算國家富有,當年擅長貿易的威尼斯王國,最後也是滅亡。中立、疑美論,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經常被灌輸成功故事,其問題之一在於傳遞一個訊息:每個人都會成功。當成功一直沒有來到而失敗又不斷敲門時,沒有人知道怎麼辦。如果想幫助孩子,應開辦失敗與失望的課程。孩子在成年時可能不會用到代數或化學,但肯定需要知道如何面對失敗與失望。 

失敗與失望有幾個重要的啟示: 

(1)失敗無法避免,而且各式各樣。沒有人能逃離失敗與失望,所以不如做計劃、準備好面對失敗與失望,並想想如何從中得到益處。 

(2)最成功之時,往往最容易失敗。成功帶來自信,自信常變成過度自信,而箴言說:過度自信常是災難的徵兆。 

(3)失敗往往重複發生。有許多膚淺的話,例如:「失敗是最棒的老師;就算跌倒也要往前倒。」許多人從失敗中學習,也有許多人在失敗後取得進展,這不是必然的。甚至無論你如何承認自己失敗過,只要還活在世上,就免不了再次失敗。 

(4)失敗能防止更嚴重的失敗。失敗不只是帶給自己教訓,也帶給別人教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藉此預防或改正類似的失敗。 

(5)失敗無法定義我們。失敗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但不是決定性的結局。這需要信仰上的信心與支持。 

不論翻開聖經哪一頁,都會看到失敗與失望[1],但是,失敗可以被赦免,我們還是會一再地失敗,這使我們謙卑,使我們倚靠,也使我們持續仰望基督,渴望天國。在那裡,將不會再有任何失敗,我們能以更宏亮的歌聲頌讚祂。(摘要編輯 大衛穆雷:聖經裡的失敗與失望)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夢幻童謠詩人:金子美鈴

朝霞映紅了天空。漁船滿載而歸啦。大尾沙丁魚 載滿艙啦。海灘上 熱鬧得像趕廟會一樣。可是大海裡 成千上萬 沙丁魚的葬禮 還是要舉行吧。----金子美鈴《魚滿艙》

這首童謠詩短短10行,讓人馬上意識到獨特的價值觀:我要活著,「沙丁魚就該被吃的自我中心主義」,驟然變成「感恩沙丁魚用生命養育我們。」再看一首正面積極的,特別給陷入低谷的人。

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一片葉子 也要向著日光灑下的方向。灌木叢陰影下的草呀。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燒焦了翅膀 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夜裡的飛蟲呀。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哪怕只有分寸寬敞 也要向著太陽照射的方向。住在都會的孩子們啊。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向著明亮那方」。----金子美鈴《向著明亮那方》

金子美鈴留下512首童謠,人生卻大不幸。她在1903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是長女。1916進入大津郡立高等女校就讀,她成績優異,人緣極佳,是懂事開朗又溫柔的少女。1923年,獨自一人經營「上山文英堂」分店,同時開始創作童謠。

1926年在叔父的建議下結婚(父親早世),丈夫希望美鈴相夫教子,禁止她創作童謠,也不許她再與其他童謠作家通信。為此,美鈴手抄3本童謠集,一套託付給西條八十,一套給弟弟,就此封筆。

與丈夫的3年婚姻生活讓她身心疲憊,最終離婚。美鈴想要爭奪女兒的撫養權,當時法律只承認父親的監護權。幾經交涉未能如願,最終美鈴在丈夫計畫來接女兒的前天清晨,留了遺書,懇請把女兒交給自己的母親撫養,便結束26歲的短暫一生(不要隨便建議,而且人性軟弱,積極正面並非萬能)。

1984年,JULA出版《金子美鈴童謠全集》,如今被譯成十多種語言。詩人窗道雄說道:「詩是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感動,童謠則是深挖自己的發現和感動,讓大家能產生共鳴。」美鈴廣受歡迎的原因,想必是發掘「自己內心的集體無意識」並述諸文字,讀者能從字裡行間發現自己的影子,發現自己沒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於是產生幸福感。(參考:矢崎節夫)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建議擁核企業人士買下SMR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昨天(8/8)舉行,前一天中國時報用大標題寫著「卓榮泰鬆口,2030擬重啓核電」! 

這類媒體習慣造謠或超譯,行政院不久澄清沒這回事,只是說,若新核電技術更安全更便宜,就是台灣的選項。 

現在有些企業人士擁核,主張SMR或核融合新的核能技術。噴口水不如行動,既然看好,就去併購在美國上市的Nuscale Power,股票代號就是SMR,它號稱擁有最強的SMR技術,股價曾跌至0.13美元,差點破產,目前約9美元,市值區區20億美元,對那些企業人士根本不是問題。

 

好心提醒,收購前別忘了先澄清:第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SMR的核廢料比一般核電廠高出230倍,發電成本也高出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很多。」

 

第二,SMR不斷燒錢,但不知商轉何年何月,這樣在供電時程上有何意義?第三,確認核廢要放哪?處理萬年核廢的成本算一下。第四,台灣到處斷層,若發事故,台灣人可以撤退到哪裡?

爸爸節的功課(2)愛真理

昨天父親節,聽到柯志明教授講述的故事,摘要如下: 

四年前,我當系主任時,某位大一學生的父母為女兒辦理退學。學生的父親不高興抱怨女兒在宿舍被另一位同班同學傷害,母親也同聲一氣。我表示可否請孩子來問詳情。他們拒絕說,孩子很受傷,不要她來。 

我請他們息怒,別急著辦退學,也無需為此事辦退學,我允諾妥善處理,我也會請另一位同學詢問。學生的父親不悅口氣說,「不必去問另一位同學,你難道不相信我嗎?你認為我會騙你嗎?」他很激烈說,「我女兒很乖,很善良,她不會騙我們」,又不斷說如何用心教導自己的孩子,等等。 

我一直安撫他,請他息怒。我向那位父親解釋,我不是不相信,而是為了妥善處理,化解衝突,必須仔細詢問,正確了解詳情,才能公平處理,並幫助她們和好相處,兩位都是我的學生,我有責任讓他們彼此相愛接納。 

但我的解釋,不被接受,他反而對我生氣,控告我不相信他。我一再向他解釋並非如此,而是為了能公正處理。終歸無效,他仍一直以激烈不友善的態度指控我,並為他們的女兒辯解。那位父親的態度激怒我,但基於職責,我忍了下來,同意他們辦理退學。

何其自我中心又剛硬自大的父親!他竟然要人非相信他的話不可,不可質疑,也不可再請另一位當事人來詢問詳情,他說的就是事實,不許人再探究實情。他竟然認為,他把孩子教得很好,他的孩子不會有任何問題,問題必定出在別人。 

我不相信他是一位好父親,不相信他能正確教導孩子,也不相信他能愛自己的孩子,雖然他一定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不,他沒有能力愛孩子,他的孩子必在他手下生命被扭曲、敗壞、受害,成為不幸之人,並且日後繼續製造與延續罪惡與不幸。 

對我而言,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不誠實,欺騙自己已經掌握事實全貌,拒絕讓真相更顯明,拒絕更公平地對待他人,拒絕承認女兒可能會犯錯並欺騙他,更拒絕承認他自己會犯錯的可能性。 

不誠實就是不愛真理。愛真理的人必定誠實,他若偶然不誠實,也必為此懊悔,竭力改過自新。不知道真理是無知,但知道真理卻不承認就是不誠實,拒絕知道真理或不給真理呈現的機會也是不誠實。無知仍可以誠實,誠實承認自己無知,如同蘇格拉底樂於承認。但無知與不誠實更常並存,即不誠實承認自己無知,人多如此,高傲自大者尤然。 

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會愛真理,並因真理而喜悅。很不幸,人多非如此,反之,愛自己的人常不愛真理,也常因真理而心生不悅。只有愛真理的人才能真正愛自己,也必定會愛自己。不認識真理的人不會愛自己,也無法愛自己。真理是判定人是否真愛自己的唯一判準。因此,想讓人愛自己就必須先讓他先愛真理。 

誠如聖奧古斯丁所言,社群的特點由其愛的對象決定,考查他們愛什麼就知道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民。據此,唯有愛真理的人民才能真正愛自己的國家社會。這樣的人民必不膜拜誰,反之,他們必因真理而誠實揭露與批判惡事。 

「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這是一個真正愛自己兒女的父親會說的話,也是一個真正認識真理的父親會說的話,更是一個能生養出愛真理之兒女的父親才會說出的話。 

我們因自己兒女的什麼而歡喜呢?用什麼標準看待並衡量自己兒女的價值呢?是健康、強壯、聰明、卓越、成功、有錢、有權、有勢、有名、出人頭地嗎?你的答案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也決定了你是不是值得被人或自己兒女祝賀的父親。 

後記:愛真理,才能學會愛自己。這讓我想到路易斯·卡羅在《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中的一段。 

愛麗絲問:「你愛我嗎?」白兔答:「不,我不愛你。」愛麗絲皺起眉頭,雙手緊握,這是她感到受傷時的習慣動作。白兔說:看吧,現在你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完美,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我不能至少愛你一點點。你知道嗎?這就是我無法愛你的原因。

 

白兔接著說:「愛麗絲,你不會總是被愛的,有時候別人會感到疲倦和厭倦生活,會心不在焉,會傷害你。因為人就是這樣,他們總會因粗心、誤解或自我衝突而傷害彼此的感情。如果你不至少愛自己一點,如果你不在心裡建立起一層自愛和幸福的盔甲,那麼別人引起的微小煩惱就會變得致命,最終摧毀你。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和自己立下一個約定:在你學會愛自己之前,我會避免愛你。」 

這段告訴我們,要建立一層自愛和幸福的盔甲。說的容易,我認為在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否則最後不是放棄愛自己,或是為了愛自己,傷害別人。 

第一,認定患難有益。在受苦之前,人不想學習,有了苦,環境就能熬煉人,現在的苦楚,就有機會帶來未來的榮耀,因為上帝最終不再隱藏,而且叫人用智慧,去安慰遭遇各樣患難的人。 

第二,隨時檢討自己,免得受無謂的苦。因為人永遠處在有限、無知和有罪的狀態,以致人生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力不足。人的通病是: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卑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事。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爸爸節的學習功課

1.承擔領袖的責任。堅持對的優先次序,不做缺席的父親,不以升遷、賺錢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多陪伴孩子,花時間傾聽孩子,對他們在做的事有興趣,鼓勵孩子發揮所長。為孩子祝福,不要用壞話咒詛,跟孩子一起在真理中進化成長。 

2.管教要出於疼愛,不憑血氣管教。若以前説:「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要生氣了。」可改為:「爸爸很愛你,你要聽話喔!」 

3.用熱切的愛教導。父親的滿足在於看到孩子在生活中顯出智慧。像箴言說:「我兒,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歡喜。你的嘴若說正直話,我的心腸也必快樂。……因為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4.用正確價值觀引導。像箴言說:「好飲酒的,好吃肉的,不要與他們來往;因為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不要成為自我放縱,對他人需要漠不關心的一份子。世界的價值觀吸引人,讓人得到成就感。然而慾望被滿足之際,卻也讓人變得更自我中心。 

5.珍惜父輩的遺產並傳承。像箴言說:「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他。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長輩用盡力量陪伴我們,儘管有時覺得「笨拙」,但他們老時,不要藐視他們,反要尊敬、發出感謝,學習與傳承他們的智慧。(參考洪茂榜、楊光彬)

中國也有自由?

北一女的國文老師區桂芝最近說,自己血液裡流著中國人的血,中國人也講自由,莊子的《逍遙遊》難道不是自由嗎?它和西方的自由是類似的概念。 

我接受別人的國族認同,這是一種自由的展現。不過,她的語言顯然在利用莊子的自由,淡化專制獨裁,從而避開批判或反思,甚至是默許或支持。

 

用常識便知,她對莊子思想斷章取義。比如,若有人說,我不怕死,但不會笨到故意闖紅燈,讓車水馬龍撞死。因此,莊子在世,肯定跳出來反駁:我才不願意在監牢關一輩子,我只是說,若環境無法逃脫,才拿我的學說過日子()

 

註:莊子的自由是內在心靈的解放,超越外在社會束縛和物質條件。他強調「逍遙遊」,意即個人心靈的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限制,達到「無待」的境界。這種自由脫離外在事物的牽絆,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平衡,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莊子的自由,跟腓立比書類似,但要信靠神:「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在現代民主體制中,自由是法治和個人權利的基礎,包括幾個層面:1.政治自由: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選擇,公民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包括選舉和被選舉。2.法律自由:法律體系應當保護個人基本權利和自由,例如言論、信仰和結社自由,並受到法律約束。3.經濟自由:提供公平的經濟機會,保障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自由,減少不公平的社會束縛。

 

從西方現代哲學家的觀點,更不會崇尚在監牢關一輩子,然後體會所謂的自由。比如:

 

(1)黑格爾認為,個體通過參與公共生活和實現自我意識來達到自由,自由不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更是實現於客觀世界中的關係。

 

(2)康德認為,自由是意志的自律,即依據理性法則自我立法。這種自由是在道德律下的自主行為,是對道德義務的尊重和遵守。這種自由跟脫離壓制無關,而且超越莊子學說的盲點。

 

(3)尼采在《善惡的彼岸》和《道德譜系》提出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的概念。奴隸道德源於被壓迫者(奴隸)的反應,他們推崇同情、謙卑、忍耐等價值,視「善」為被壓迫者的特質,視「惡」為壓迫者(主人)的特質,這種道德以怨恨為基礎。然而,奴隸道德的自由受限,更多是消極的,即在忍受和適應壓迫的過程中保持心靈的自由,這與斯多葛學派的自由有相似之處。

 

主人道德源於統治者(主人)的自信和強力,他們推崇力量、自信、貴族氣質等價值。主人道德以肯定自我和生命力為核心,視「善」為強者的特質,視「惡」為弱者的特質。主人道德創造自己價值和規範的自由,這是積極的、自我肯定的自由。主人通過意志力和創造性表達自己的自由,這是超越社會道德規範的自由。

 

台灣就是很多表面上有唸過書的知識份子,傳遞似是而非的概念,還強調奴隸道德:奴隸不想要自由,只想要當奴隸的監工。被這種人教,不僅倒楣,還讓莊子的學說被現代人誤解,甚至唾棄。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張靜慧:空中英語創辦人彭蒙惠98歲離世

彭蒙惠(Doris Brougham)86日傍晚去世,享耆壽98歲。她出生於美國,1962年創辦「空中英語教室」,是許多台灣人學習英文的共同記憶,早年民眾得守在收音機旁聽彭蒙惠上課,教導台灣3代人學習英語,彭蒙惠已跟英語學習密不可分。 

2023年,前總統蔡英文參訪空中英語教室,將台灣護照交給彭蒙惠,歡迎她正式成為台灣人,並感謝她對台灣的貢獻。為台灣奉獻73年的彭蒙惠,在遺囑中特別交代「把所有一切全捐出」。 

前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悼念,她表示,彭蒙惠老師在台灣,一待就是超過70年。她不只看見台灣人的需要,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奉獻她的一生,幫助台灣人學習英語,為台灣帶來福音。 

蔡英文表示,今年4月,是最後一次與彭蒙惠老師見面。每一次見面,她都會說:「我常常都為你祈禱」。謝謝彭蒙惠老師,總是在她遇到困難與挑戰時,為她帶來許多溫暖以及鼓勵。 

彭蒙惠老師曾經說過:「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而我的心在這,台灣就是我的家」。 

「彭蒙惠老師,台灣永遠都會是你的家。雖然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心愛的台灣,但是我相信,那美好的仗你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你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你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都為你存留。」 

其實,彭蒙惠的兩個弟弟已先她而去,然而她並不擔心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就像你想出國,要先辦護照,不能直接跑到機場說『我要出國』,」彭蒙惠比喻。而準備「護照」就是指信仰。「萬一遇到車禍、地震這些意外,最後一秒才說『我想上天堂』,恐怕來不及。如果準備好,任何時間去都沒有問題。」 

她年過90依然天天工作,想著如何幫助更多人,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意,來自於深刻的信仰。 

1930年代,佈道家許志文牧師曾至美國講道,問台下聽眾:「中國有千萬的靈魂還沒有聽過福音,他們需要幫助,有誰願意去?」年僅12歲、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女孩Doris Brougham(後來中文取名「彭蒙惠」)聽了深受震動,立志將來要去中國傳福音。 

彭蒙惠沒有忘記這項承諾。9年後,花樣年華的她,決心放棄想成為音樂家的志向,遠赴海外傳道,然而心中仍難捨家人,「中國遙遠又陌生,這一去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她想。 

啟程那天,只見父親來送行,原來母親捨不得女兒遠渡重洋,不願讓她看到自己淚灑碼頭,平添感傷,所以沒有來。然而,當兩人通電話道別時,母親還是哭了。沒想到,這一別,真的是永別。 

她坐船6星期才抵達中國,沒多久就開始國共內戰,為躲避戰亂,195012月,她決定來台,沒想到卻接到父親住院的消息。父親在聖誕節前油漆地下室時,吸入有毒氣體,住院治療。不久後,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她悲痛、難以置信。她寫信問母親需不需要她回家一趟,母親回信道:「我會照顧自己,你放心,努力為神做事,過一陣子我去看你。」 

隔年,彭蒙惠已在花蓮落腳、傳道,母親卻因糖尿病不治。離家才2年,父母已雙亡,壓抑不住的悲傷襲來。「從此以後,我更常想生命的意義。父母已去,世上已無牽掛,何不更加奮力為主工作?才不虛度光陰,」她回憶。 

有信仰就有盼望,死亡不再是忌諱 

「東方人不喜歡談死亡,但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與華人共處超過70年,彭蒙惠深有感觸。然而基督徒並不懼怕死亡。 

「我們相信靈魂,人死後,身體在墳墓裡,但靈魂在天堂。跟家人暫時分開,或者他們去世了,我們還是會哭、會難過,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基督徒有盼望,我們知道死後去哪裡,將來會跟家人在天上團聚,這是神的承諾。如果不知道死後去哪裡,就會害怕。沒有信仰,要怎麼面對生老病死?生死的問題很難有答案。」 

但是死後想上天堂,必須先準備。「就像你想出國,要先辦護照,不能直接跑到機場說『我要出國』,」彭蒙惠比喻。而準備「護照」就是指信仰。「萬一遇到車禍、地震這些意外,最後一秒才說『我想上天堂』,恐怕來不及。如果準備好,任何時間去都沒有問題。」 

不過她感慨,很難教別人要有信仰。「大家不在乎,或者因為忙工作、忙前途、忙賺錢,從來不去想這些事。如果只是捐錢給宗教團體,那對你沒有真正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知道當自己離開這世界時,你會到哪裡去,」彭蒙惠一再提醒。 

施比受有福,「為別人想」是生活習慣 

最近她收到一位美國好友生前寫的卡片。好友罹患癌症,接受安寧療護,在卡片上寫道:「我的生命已非常有限,但我仍可以鼓勵別人,如此一來,身體的痛苦就可以忍受了。」彭蒙惠深受感動。「她不是一直想『我有癌症、快死了』,而是想『我還活著,我能為別人做什麼』。施比受更有福,要把『忘了自己、為別人著想』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問「上帝要我做什麼」,對基督徒而言更重要。很多接近生命末期的人會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會(或不會)做某事」,帶著遺憾離世。「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成功,但做上帝要我做的事,將來不會後悔。如果只是為了名利、為了自己,那不會長久。」 

彭蒙惠曾一度遭遇財務困難,甚至發不出薪水,有人跟她說越南有工作機會,薪水是台灣的10倍,一聽,的確動了前往越南發展的念頭;然而,她彷彿聽見神的提醒:「我不是要你去賺錢,而是希望你去那裡助人。」信仰改變了她的價值觀,她決定繼續留在台灣。 

從少女時代就決心來華傳教,到花蓮的原住民部落傳福音、教英文,之後創辦《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天韻合唱團、製播電視節目、辦兒童夏令營……彭蒙惠開創了當年自己無法想像的事業,「這些都不是我的計畫,我一個人也做不到,是神要我這麼做的。」 

93歲仍天天工作,《聖經》裡沒寫退休 

彭蒙惠有次問佈道家葛里翰牧師(Billy Graham):「我65歲時,是不是應該退休?」牧師回答:「《聖經》裡可沒這麼說。」「退休的『退』字不好,要往前。」 

她親身實踐,93歲的她依舊每天上班,經常是最早到公司的人,桌上一台筆記型電腦、一台桌上型電腦,手機也會下載各式新奇的應用程式體驗看看,都說明「退休」不在她的字典裡。 

「你可以做不一樣的事,但不要『退』。如果每天待在家裡看電視,很快變成這樣,」她俏皮地做出精神委靡的模樣,逗得在場人士哈哈大笑。 

提及2018年體育主播傅達仁到瑞士接受協助自殺,引起民眾熱議「安樂死」。「上帝創造了我們,什麼時候要離開,讓祂決定吧,祂會告訴你,」彭蒙惠流露信仰帶來的平靜。有時疾病造成身心極度痛苦,無法忍受,「這時候就向上帝禱告吧,請祂早一點接自己走。」 

兩個弟弟已先她而去,然而她並不擔心那一天什麼時候到來。「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如果上帝還要用我,祂就會要我留下。」即使那一天到來,她也無所畏懼。 

《詩篇》23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有了深刻的信仰,恐懼自然消散,人生如此不同。

股市可以大跌多少?

這次股市大跌後,有些投顧認為,這次台股將走3波修正,A波低點摜破2萬點後,進入B波反彈,要等殺融資的C波才會探底,今年最大漲幅6500點全吐光,散戶會極度恐慌,整理格局完成。 

這說法有可能,但C波不只會吐光6500點,若有崩盤,屆時要把握機會。可是,現在大反彈了,許多人又改口說,經濟沒有衰退,探底風險很低了。 

要知道美國標普500指數在過去80(二戰後)3次跌幅50%,分別是1973石油禁運、2000網路泡沫與2008金融海嘯。5次跌幅在30%,分別是1962古巴導彈危機、1970科技股大跌、1980沃爾克貨幣收緊政策、1987股災與2020新冠疫情。 

台股自1990以來,排除郭婉容萬點跌80%2次跌幅20%3次跌幅25%2次跌幅30%3次跌幅40%1次跌幅50%2次跌幅60%。所以台股跌20%30%7次,40%60%6次。 

其實未來不可知(誰能預測崩盤),可以跌幅20%為單位,做一次股債再平衡。跌60%可以平衡3次。若有信心股市終會回復,可以繼續平衡下去,或是長期投資不管它。當然,只有笨蛋和懶惰的人才會遵守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