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宋澤萊:台灣人為什麼這麼好客?

台灣自四百年前便是移民社會,尤其清治時期,人口迅速增長,道光年間已達200萬人,各地流浪漢(羅漢腳)遍布。

當時台灣仍在開發,需要人力與互助合作。相較於人力充沛的對岸,台灣環境凶險,家族尚未穩固,個體必須擴充人力以求生存。

由於男多女少,家庭延續困難,只要不孕,家族便可能滅亡。因此,人們普遍收養義子義女,讓家族得以延續。翻查台灣大戶家譜,長子長女往往是收養而非親生,顯示此習俗的普及。這使得台灣人普遍善待流浪者,視非親非故者如親生子女,真誠相待。清朝官員來台時,對此現象深感驚訝,因為在對岸並不常見。

我的曾祖母便是一名被遺棄的女嬰,無人知其身世,卻被視為親生子女撫養,最終成為家族繼承人,為家族招贅賢婿,使家族得以延續。她晚年失明,三餐皆由我這個兒孫照料,至今我仍記得她的餘香。守望相助、續絕存亡,正是台灣移民文化的特性!

後記: 台灣少子化嚴重,又要面臨移民文化了。坦白說,不少台灣人對外來移民或寄居者很不友善,當然,非法/危害社會的另當別論。要知道未來與子孫同居的,恐怕 3分之1是移民或寄居的,不友善對自己並不好。

.......

想到 名畫 "拾穗" 的內涵之一,就是對寄居/貧苦者的美善畫面

不可欺壓寄居的,因為你們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者的心情。---出埃及記23:9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未記23:22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未記19:9-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