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完美主義者,總檢討哪裡沒做好,哪裡可做得更好,有時候會感到懊惱和痛苦。這時可以參考日本「侘寂」的精神座標。
它是接受短暫與不完美為核心的世界觀---沒有什麼能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接受無法長期維持完美的狀態,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蘊含一種溫柔的人生觀,簡單地說,提醒我們:人生不是要追求無瑕的完美,而是學會在缺口中看到光,在不完美中找到愛與意義:
1.接受缺憾,是成熟的表現: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或不盡理想的地方,當學會接受這些不完美,並從中找到意義與價值,反而會發現更深層的圓滿。比如,一幅畫有瑕疵,但那個瑕疵卻讓整體構圖更有故事性、更打動人心。
2.不完美才真實:完美有時是刻意營造或虛構的,而不完美反映事物的本質。我們都不是完人,正是這些缺點遺漏,讓我們顯得更有溫度、更值得愛。
3.不完美激發成長:不完美代表有進步成長的空間。正因為有不足,人才會有動力去探索、修補、超越。
4.美在於獨特:「完美」常常是標準化的概念,但真正動人的東西在於它的獨特,而不是符合標準。這種不合常規、帶點破綻的美,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鳴。
後記:「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與聖經中「恩典」、「軟弱中的力量」、「破碎中的榮耀」等真理契合。在神的眼中,不完美從來不是障礙,反而是祂工作的起點:
幾乎每位被神使用的重要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摩西說自己「拙口笨舌」;大衛曾犯下大罪;彼得三次不認主;保羅曾逼迫教會。但神並不因他們的不完美而放棄他們,反而在這些破碎中成就美事。
哥林多後書 12:9:「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人的不完美(軟弱)不是失敗,反而是神彰顯祂恩典與能力的機會。保羅甚至說他以自己的軟弱為誇,因為這正讓神的能力得以顯現。
哥林多後書 4:7:「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瓦器就是指軟弱、不完美,但正因為我們是「瓦器」,才更能顯出屬天的寶貴與榮耀。破碎的器皿也能盛裝神的榮光。
撒母耳記上 16:7:「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神看內心,而不是外表的「完美」。世人眼中的完美往往是表象,而神看重的是我們真實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