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關稅由誰負擔?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關稅當然由消費者負擔,它是另一種型態的稅收。 

其實這個說法狹隘又表面,是傳統財政學的觀點,而不是經濟學,後者複雜,充滿許多的假設前提。

簡單說,出口商、消費者是可能負擔,但部份生產商可能調整配方/規格,也可能移動供應鏈,結果有很大不同,所以關稅不一定由誰承擔。總之,在自由競爭市場,長期下來,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讓消費者承擔的百分比變得很低。

此外,關稅最後可能不存在 。以這次美英談成的第一個貿易協議為例,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所生產的噴氣發動機,以及相關的零部件,免關稅。

勞斯萊斯公司生產的汽車是奢侈品等級,但重點在生產飛機用的噴氣發動機。那些產品,美國波音公司不會生產,也就是沒有替代來源,所以,如果美國對這些產品加關稅,勞斯萊斯完全有能力轉嫁給波音,最後等於是波音來承擔關稅,美國政府等同於要對波音課稅,這是沒意義的,所以就直接免了關稅。

這樣的經濟邏輯適用於台積電。如果美國客戶找不到替代來源,只能對台積電下單,台積電完全可以把關稅轉嫁給美國客戶,讓美國客戶承擔關稅。所以美國不應該對晶片課關稅,但是,川普希望台灣企業能到美國設立晶片製造廠,門面上必須把晶片關稅擺出來,以便逼迫外國企業來美國設廠。如果外國企業承諾來美國設廠,這個關稅就不用加了,因為真正付錢的會是美國客戶。

這兩件事的經濟邏輯一樣,就是關稅的承擔取決於進口品的替代性。如果美國客戶可以尋找到替代來源,將引發競爭,原本的外國供應商缺乏轉嫁能力,只好承擔關稅。

最後再說一點。許多人怪罪川普,要針對中國發動關稅戰,沒必要把其他國家拖下水。

這種說法沒考慮到實務。關稅戰要能成功,有幾個前提,其一是避免洗產地,如果不把其他同謀的國家拖下水,中國現在洗產地的運作就不受影響。 

你認為不該把其他國家拖下水,那我就問,你有更高明的方法嗎?

針對中國打關稅戰,姑且不論中國的軍事野心,後面還隱藏另一個國安問題,就是中國透過補貼 、犧牲環境及勞動條件,席捲其他國家的市場,使得其他國家的產業無法生存,再加上先進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未來40年的市場需求將明顯降低,如果國內產業無法生存,這些先進國家的經濟將非常悲觀。把中國踢出門外,自然是合理的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