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生活哲學(3)荒謬哲學

《薛西弗斯的神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於1942完成的哲學隨筆。故事是薛西弗斯被天神處罰,每天必須推大石頭上山,然後讓石頭滾下來,日復一日。這被視為「荒謬哲學」的奠基之作。 

卡繆認為,人生充滿無意義的重複與徒勞,但人應接受這種荒謬,並在其中找到價值和意義。這種對荒謬的清醒認識,反而成為人類的勝利,就是典型的存在主義思想。 

1.對「荒謬」的認知:卡繆認為人生本質荒謬,人不斷尋求意義,但宇宙沉默以對。這種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落差的結果。他鼓勵人接受荒謬,並在其中創造意義。 

2.人的反抗與自由:卡繆以薛西弗斯的徒勞為比喻,人即使明知人生沒有最終答案,仍應勇敢面對、反抗荒謬,甚至要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這是勝利。 

3. 自我賦予意義:卡繆強調人要在荒謬中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這是徹底的自我決定。 

後記:聖經也承認人生的短暫與虛空,《傳道書》開篇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 1:2)這種語調與卡繆對人生無意義的感受相似。 

然而,聖經不止於此。傳道書的結尾提出不同的結論:「你當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 12:13)——意即意義並非來自人去創造,而是來自與造物主的關係。 

聖經也有對苦難和無解情境的刻畫,例如約伯記。但約伯在苦難中尋求神的公義與臨在,而不是自主地反抗命運。最終,他在神面前謙卑,得著更深的智慧與安慰(約伯記 42:56)。 

因此,聖經不否定人的主觀努力或掙扎,但強調真正的釋放和自由不是從荒謬中硬撐出來的「快樂」,而是從神而來的盼望與救恩。 

聖經教導人不是意義的創造者,而是意義的接受者。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因此人的價值和目的是與神的計畫連結(創世記 1:27)。新約更進一步指出,人在基督裡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永恆盼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