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正視不足,努力成長,實現真誠而堅實的自我。人們刻意表現強大,往往源於內在不安與恐懼被看不起。這種逞強是補償心理的表現,表面自信,實則掩飾脆弱。
阿德勒提醒我們,真正的成長從面對自己開始,透過行動與努力,培養真正的內在力量,而非依賴外在形象獲得認同。
檢視自己是否逞強不難,不妨觀察面對權威的反應:能否自在、平等相處?所謂「超越」,不是消滅自卑或達到完美,而是在權威前、在人群中,甚至面對內心時,能坦然做自己。
真正的生活不是例行公事的生存,而是在波動中感受生命、認識自我。每次的不安與挫折,都是通往內在成長的契機。
哲學家維根斯坦身為貴族,自願從軍赴戰場,追尋的不只是考驗,而是生命的真實。他相信,危機與死亡等不安,讓人活得更真切、更有力量。
正如維根斯坦走入戰場尋找存在感,我們也都在各自的生命戰場中,尋找真實與意義。而最終的強大,是誠實看見自己。
後記:阿德勒觀點,與使徒保羅誇自己的軟弱,或耶穌呼籲門徒謙卑自處,有著深刻共鳴。但阿德勒的思想是人文主義,聖經強調成長需要依靠神與真理:
1.哥林多後書12:9-10:「主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這段話與阿德勒的觀點接近。保羅不避諱自己軟弱,反而認為力量來自於坦承自己的不完全,並在信仰中得到力量。不是裝作堅強,而是在誠實中找到真正的剛強。
2. 彼得前書 5:6-7:「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自卑不是自我貶低,而是承認人的有限與不足,不逞強倚靠虛假的自我形象,而是信靠神的力量。
3. 馬太福音 23:12:「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真正的提升與力量來自謙卑,而非假裝強大或誇耀自己。這與阿德勒「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的思想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