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責任感(1)
現代社會逐漸失去責任感,無論是對婚姻、家庭、工作,甚至對自己。世界的混亂,某程度來自於太多不負責的人。
為何如此?關鍵在於缺乏「生存焦慮」。許多年輕人知道自己該賺錢,經驗告訴他們「關鍵時刻父母會出手」,所以難以體會責任的重量。上一代人曾為生存拼搏,因此養成責任感,但新世代多半活在虛擬網路與感受中,無法理解現實壓力,也因此與父母產生衝突。
要讓人有責任感,必須先問清楚:這是他「想做的」,還是「該做的」?責任感來自明白:不論你喜不喜歡,這就是你該做的事。這是歷史長久以來的生存法則,但如今卻被取代成「我只做我想做的」。
結果就是:遇到想做的事,年輕人充滿幹勁;遇到該做的事,即使明白必要性,情感卻抗拒。於是只願投入20%的力氣完成責任,其餘時間專注於喜好。
這一代人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看見責任價值的動機與理由。強迫、講道理、約談無效,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有些人甚至缺乏活下去的意願。真正的改變,第一步是:建立與他們的關係。唯有從理解與信任出發,才能喚醒內在的責任感。
上帝是負責的上帝,祂創造祂負責,我們未出母腹,上帝就揀選了。耶穌道成肉身也是,既然創造人類,就擔當人類犯的錯,這是對愛的負責。願我們倚靠上帝的智慧,謙卑學習。
培養責任感(2)
孩子缺乏責任感,父母可從以下幾個實用原則出發:
1. 理解現況:從不同世代的角度理解,釐清哪些他想做、哪些該做,並引導他慢慢將「該做的事」變成「想做的事」。
2. 讓他承擔後果:別急著提醒,讓他體驗事情不做有什麼後果,例如不早起就遲到扣薪,這樣比說教更深刻。
3. 建立動機連結:將責任與目標結合,如:「想買遊戲主機,就得先完成某項打工」,讓他理解行動與回報的關係。
4. 改變語言與溝通方式:少說「你應該」,改問「你覺得怎麼處理比較好?」讓他參與決策,責任才會內化。
5. 先給信任:孩子往往不是不做,而是不相信能做到。先傳遞「我相信你可以」,比要求更有效。
6. 允許跌倒:不要急著補位,讓他承擔失誤的不適,撞牆經驗是成長的轉捩點。
7. 創造成就感:讓責任帶來滿足,如選擇家務項目、從工作中找出喜歡的部分,讓他體會行動的意義。
8. 重視關係,不爭對錯:與其堅持對錯,不如說「我想了解你」,有關係才有影響力。
9. 接觸現實世界:實習、志工或旅行,能讓他體會「不能只做想做的事」,真實環境比講道理有效。
10. 轉換目標與角度:不求立刻改變孩子,而是陪他看見自己、理解選擇的後果,自然引發責任感。
11.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責任的種子,與其催促,不如引導,讓責任從內心自然萌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