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給無產階級的建議(2)恆心

說道理容易,恆心去做難。決心是天賦,但可以慢慢琢磨,這需要時間、耐心,還有孤獨。孤獨是愛人的重要條件,不是寂寞,而是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時刻,才會聽到心裡的聲音。 

恆心不是為證明給人看,而是和自己的約定。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轟轟烈烈的行動,而是每天悄悄對自己說:「我可以再多做一點。」那種聲音,通常在安靜下來時,才會聽得見。 

如果你正在為夢想努力,也許現在孤單很慢,只要還在往前走,就離目標越來越近。而這樣,已經了不起了,大家都這樣開始的!以下是培養恆心的建議: 

第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想走到哪裡去?」 

第二,謙卑與肯認錯的人,進步機會大,進步帶來信心,信心帶來恆心。不習慣認錯,無從改進,也不容易得好人緣,別人更不可能指正 

謙卑的人明白,判斷天下事有許多假設與前提,不會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我是愚鈍的人,除非熟悉的事,不然反應慢,所以習慣懷疑自己,然後認錯 檢討 修正。 

死不認錯的人,常是自大,做的事都是嘴炮,錯了沒有損失,或是事不關己隨便說,學術界或社運界最多這種人。做生意,投資,或做工程,沒有不認錯的可能性,錯了就得重做,對抗現實毫無可能。 

第三,目標必須是真正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就很難撐下去,只有對它好奇、甚至有點著迷,才願意花時間力氣去堅持。興趣不是坐著等靈感,而是去嘗試各種事物中找出來的。 

第四,設定一個足夠遠、足夠高的目標。今天做、明天就有成果,不需要恆心,而是知道這事可能做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或一輩子,但你還是願意開始的那種目標。 

第五,願意對自己「無情」。有時對當下不想的事,需要強迫自己,這不是懲罰自己,而是知道長遠來看,這是你想要的生活。你不會每天都充滿幹勁,有時候要靠紀律推自己一把。 

第六,學會看到每一點點進步。有時覺得好像走得很慢,但只要比昨天多前進一步,那就是前進了。這些小進展,會讓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第七,接近那些願意堅持的人。不一定要和他們做一樣的事,但當你看到他們每天練習的樣子,就會被激勵。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給無產階級的建議(1)腳踏實地

包括我多數人都是無產階級 ,但現在左派比無產階級專制更差,他們自稱社會主義者,多不必為生活奔波。無產階級不應被話術蒙蔽。 

無產階級翻身之道,在於腳踏實地,不依賴口號與幻想,唯有清醒、自律、努力,才能突圍。以下幾點建議: 

1.選擇高門檻專業:嚴謹考試,高門檻而複雜知識,讓無產階級有競爭機會。容易畢業的學位,很快學會的技能,以及「太長不看」的速食資訊,不可能有競爭優勢。 

2.重視藍領:現代妖魔化勞動工作,導致一堆人寧可讀完(不必要的)大學,去做低薪文職,都不願做收入更高的藍領(最近請人洗兩台冷氣,工時1.5小時收3)。若只是糊口,沒有前途,收入不高而且被炒就找不回工作的「白領」,有更好選擇。 

3.認清自身條件:若自覺學術能力有限,應早日面對現實。市場只認實力,會賺錢的技能未必靠學位。想在大學建立人脈?看不出無產階級會因為大學建立人脈,網絡更好用。 

4.中學沒學好,大學不會改變任何事,除高估自己。大學學到不是實用技能,最大用途給學位,有資格做某些事或不受歧視,可是那是在大學錄取率30%的時代。 

5.認真思考喜愛什麼,憑信心追求。傑凱不喜歡代數、文法及化學,但喜歡蓋房子。學校和建築工地有何區別?區別在於愛,而這份愛激發學習建築的知識。

後記:不管你是不是無產階級,關心無產階級有好處。漢儒家文化特別被排斥,因為製造兩大主流:地主房東;高幹(奴才)。漢人習慣當地主或依附權貴,大企業,政府等。漢人克勤,儲蓄,置產,當代理人,大家引以為傲。 

但這最終結果,就是被當地草根底層視為走狗,英國人在殖民時代喜歡引入華人,就是相中漢人的價值觀,使漢人在各地幾乎每一次都是站在殖民政權,國際資本的一方,也幾乎站在底層的對立面。 

看看今天,大堆海外漢人大多罵川普。投川普的人是誰呢?美國底層。故事一樣。對當地人來說,漢人不是當房東壓迫者,就是當壓迫者的工具人,或者低薪奴工搶奪飯碗。 

美國人選擇川普,而我們大部份人選擇美國大部份人的對立面,並笑他們低學歷,愚蠢,無知,瘋狂,可能他們真的愚蠢,但他們一定不會喜歡你。如果被依附者衰弱時,漢人就會被歸為仇視與清算的對象之一。

論長壽

 論長壽,運動 飲食 生活習慣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

……

鄭立:我到了中年,一個觀察是這樣的:願意及有在為別人負擔責任的人,都比較長壽;所有事情都只圍繞自己,不打算對別人負責任,反而特別容易病與死。當然這不是必然,也有例外,但比例就是如此。

眼中只有自我的人,追求的就是官能刺激,而這種東西很快就麻木,對再好的物質享受失去感覺,結果是失去快樂的能力。當不再能為任何事感到快樂,就會沉溺像賭博與藥物的東西,最後甚麼都無法快樂就失去生存的意志了。

為別人負責的人,看到負責的對象快樂,自己就會感到快樂。父母照顧子女,子女照顧父母,老闆為員工發薪,員工忠誠於老闆,都是這類型。知道自己的生存關係別人的生存,所以更有生存意志。

愈不能為別人的快樂感到快樂的人,愈會抑鬱。人類無法只靠物質而感到足夠的快樂。人類是群居動物,對群體的貢獻是生存必需的情感需求。現代沒甚麼人提倡這事,大家只想輕鬆有車有房,不想有貢獻,非常膚淺。

這好像在講耶穌,事實就是如此。我說的是傳統的社會?對,傳統能維持幾千年就是因為有效。這不是突然說說的話,這是我近年見過十個以上年輕人死掉得出的結論。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為安逸舉債而出賣自由

前言:美國經濟奇蹟非源於天然資源或純粹制度卓越,而是信用邏輯。這是為現在安逸,不為下一代發展鋪路,最後出賣自由。 

(摘自Wayne Wong) 金本位崩潰後,美元轉向國家信用,債務不再只是應急工具,財政赤字被美化為投資未來,印鈔術成為合法的鴉片。 

家庭從信用卡、學生貸款、汽車分期到房貸重組,社會不以儲蓄與生產為美德,而以槓桿與提前消費作為生活方式。這種信用幻象推給未來,國家陷入財政依賴,公民將福利視為權利,將國家干預視為正常秩序。 

當代自由主義,尤其左派政體,背叛古典自由主義的原則,不再強調個體責任、不再尊重家庭結構、不再敬畏宗教道德,而是強調認同政治、制度平均、言論規範及國家干預。 

社會不再為真理受苦,不再為子孫鋪路,只願眼前安穩妥協。社會若無法犧牲自己對更高目標的獻身精神,終將為了安逸而出賣自由。文明出路不是更多的政策、科技或經濟刺激,而是悔改。 

悔改甚麼?崇拜自我,敬拜專制;拆毀家庭,高舉自我認同;高談道德,不敢面對真理。自由若無神為本,終將自毀;多元無真理為界,終被極權利用;國家若無家庭為根,終瓦解於孤獨個體。 

路德說:若不是先在良心中敬畏神,制度與法律皆不能救人。今日所需的是歸正,對上帝再一次認罪與立約開始。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謙卑與認錯

判斷天下事,需要明白背後的種種假設與前提,否則會錯的離譜。 所以謙卑的人,都不會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論答案,會說還有其他。 

也因此,當你看到我講得像真的,其實我講完,腦海習慣問自己,是這樣嗎? 我是愚拙的人,除非很熟習的事務,不然反應特慢,更不懂得馬上認錯。 願我懂得懷疑自己,認錯 檢討 修正。

在我看來,一個人死不認錯,常常是自大,或是因為他做的事都是嘴炮,錯了沒有損失,事不關己隨便說或學術或社運界最多這種人。 

做生意,投資,或做工程,基本上沒有不認錯的可能性,或說,認不認錯還不是最重要,錯了,你得要重做,對抗現實毫無可能性,不能運作或者賠錢,你不得認錯重做。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印和闐 : 哈佛被斷糧

 是不是撥亂反正,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對了,哈佛化學系系主任 Charles M. Lieber,還加入中共的千人計劃,專家學者不一定有常識。

.........

話說多年以來,哈佛甘廼迪政府學院陪育了數千名中共高官,包括前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前副總理劉鶴都曾經在進修,甚至當今中國國家主席的女兒都在這所學校拿獎學金就讀,如果說世界上有哪所學校可以稱為中共黨校的美國分部,這絕對是哈佛的別稱。

這所大學前任校長幹了6個月就辭職,論文被抓包抄襲、學術地位不足就算了,還放任校園裡的學生抵毀美國價值,包容敵視美國的同情加薩哈瑪斯的學運,要知道哈瑪斯可是一個主張殺光美國人的恐怖團體。這位校長是黑人、女性、同性戀,根本就是DEI運動的範本,這個學校的董事會搞不清時代風氣已經逆轉,還在打著DEI的旗號對抗著已經向右轉的時代潮流。

學術可以與世俗保持著距離,前提是你至少不能跟半數以上的國民意願對著幹。現在的現實是,你需要很多國際學生的學費做為學校的營運現金流來源,你更需要很多事業有成的校友因為抵稅的誘因給你捐贈,做為校務進一步發展的憑藉,這前提是你至少不能跟當今政府鬧翻。

哈佛手上的校產有超過500億美元,跟政府打各種官司當然不缺銀彈,但是一旦搞到國際學生被取消簽證,所有在執行的學術計劃馬上會無法執行,這種情況只要搞上半年,即使到最後最高法院打贏,死的也絕對是哈佛。

川普政府揍哈佛,台灣人當然就是吃點心看戲。以前覺得能唸哈佛,一定是菁英中的菁英;現在看到有人唸哈佛,我心中疑問會是:他是因為性別或特殊族群的理由所以可以唸哈佛嗎?他會整天一顆心嚮往著殺人不眨眼的哈瑪斯嗎?他的論文是自己寫的嗎?他跟中共有沒有私底下的勾結?

至少,哈佛一天不說清楚習明澤的獎學金是怎麼來的?以及習明澤為何可以唸哈佛?還有為何那麼多中共高官都可以到哈佛進修?在此之前,我覺得哈佛都不夠資格講自己跟學術自由有任何關係。

在這個什麼都不願意講清楚的前提下,川普政府搞倒哈佛只是替天行道而已。川普加油!

從信仰看哈佛事件

從核心信仰的底層意識,可理解今日川普與哈佛之爭,或許可增長見聞,而且2500字,年輕人不嫌長,可提升個人競爭力,特別對包括我在內的多數無產階級。

……….

Wayne Wong

哈佛大學由清教徒創建於1636年,是北美第一所高等學府,當初為培養牧師和基督徒學者而建。在哈佛校門口有一個石碑刻著建校者的心聲:上帝的保守讓我們平安抵達新英格蘭,我們建立家園、建立敬拜上帝的教堂、也建立了政府,以惠及後代。接下來,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學習。唯恐當我們歸於塵土時,只留給眾教會一個沒有文化的執事。

 

乘承歐洲早期大學的傳統,哈佛的校徽是盾牌的形狀,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即“真理”的字樣,分佈在三本書上。最初的哈佛校徽周圍還環繞著“pro Chistoe et ecclesia”拉丁文,即“為基督及教會"。歷史上的校徽中的三本書中有兩本是向上翻開的,另一本則朝下扣著。翻開的兩本書,象徵上帝啟示給人類的知識;扣著的那本書,象徵人類對上帝的真理不可能全部掌握,上帝有上帝的奧秘。

 

今天的哈佛校徽上,我們還能見到Veritas的字樣,但是三本書都是向上翻開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周邊具有濃厚基督教意味的拉丁文也不復存在了(象徵啟蒙運動後,人不再相信上帝和上帝的奧秘)。

 

哈佛作為人類歷史以來的最高學府,在新世紀重演一遍失樂園的悲劇。聖經的開篇講述人犯罪的源由:吃了上帝不允許人吃的分辨善惡樹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罪與死從此進入人間。許多人小時候讀這個故事不解:難道上帝不希望人知善惡?不希望人聰明?為什麼“分辨善惡”是罪?當你看清哈佛的演變,便逐漸理解伊甸園的意義。

 

哈佛原本沿用清教徒設立的規則,校董會自稱只對上帝負責,不對任何人負責。各學派雖紛紜激辯,但校方管理始終以聖經為根基。最具象徵的例子是哲學系大樓刻下的經文: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在哲學大發展的近代歐洲,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等名家崛起,哲學被塑造成高舉人類理性、自我判斷的智慧之學。而哈佛卻用聖經話語提醒,這些自負的人本主義者:你們的理論不算什麼,唯有上帝的顧念才使這所大學得以立足。

 

哈佛長期的保守專制沒有阻礙學術發展,反而令其在百年間超越歐洲名校,躍升為全球第一學府。基於信仰的秩序持續到二戰後,隨著大量猶太人移民美國並在學術界取得卓越成就,他們也逐漸進入哈佛的管理層。

 

猶太人信奉舊約,不承認耶穌基督與新約,因此其信仰是不完整的。舊約帶來創造與律法,卻沒有救恩與終末。他們仍在等待彌賽亞,尚未領受全部啟示。猶太知識份子的聰明才智加上對未知的好奇,促使他們突破舊有的神本框架,以人為中心展開探索。

 

最具轉折意義的人物是Larry Kohlberg,道德心理學的奠基者。他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道德判斷機制,成為第一個將道德從神學、哲學帶入科學領域的人。在聖經的光照下,關於道德本無爭議,按神的命令列就是義,違背就是罪。但Kohlberg試圖用理性來分辨善惡,這一步恰如偷吃禁果,打開潘朵拉盒子。他的研究一時聲名大噪,但最終沒能為人類的道德困境提供出路。

 

更具顛覆性的是他的學生Carol Gilligan。她以批判Kohlberg的理論為男權主義而成名,指出其研究樣本都是男孩,不代表女性。她自立門戶、研究女孩的道德判斷,並聲稱發現女性在道德上更具同理與關懷,由此掀起女權理論的科學化浪潮。

 

Gilligan藉此成為70年代女權運動的精神領袖,被《時代》週刊評為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然而,她的研究從未被成功複現,原始資料始終未公佈。此後更多研究指出,男女在道德上無顯著差異。但這時Gilligan已名利雙收,開啟政治正確學術腐化的先河。

 

Kohlberg的分辨善惡嘗試,在Gilligan手中發展為自訂善惡。從神學角度看,他們都背離箴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他們用人本主義代替神本主義,用性別意識取代永恆律法。道德不再是出於信靠與順服,而是出於抗爭與主張。這股思潮從哲學、心理學,蔓延至文學、教育、政治,逐漸成為主導哈佛乃至整個西方學界的左派意識形態。

 

這種墮落在象徵上也展現出來。哈佛校徽上原有三本書,上方兩本代表新舊約,下方一本原是反扣,象徵人間知識需伏在神的啟示之下。如今這本書被打開,與聖經並列,意味人的智慧被提升至與神同等的位置。這正是撒旦的誘惑:你們便如神,能知善惡。Gilligan到後來的同性戀校長,哈佛高層在道德和學術上越來越不受約束,甚至不惜偽造資料、剽竊成果,只為迎合意識形態或維持既得利益。哈佛已然成為既不對上帝負責,也不對人負責的專制之地。

 

諷刺的是,Kohlberg最終抑鬱症自殺,留下遺言:在一個不道德的世界,研究道德有什麼意義?這正應了聖經對亞當的審判: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他以人類智慧研究善惡,卻走入死胡同;他開啟了一場對神聖秩序的背叛,最後也被這秩序反噬。

 

基督信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罪的工價就是死,唯有在耶穌基督裡才有赦免與生命。因此,無論男女,道德本無優劣之分,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無可誇口的罪人。聖經早已啟示我們一切關於生命與敬虔的事,無須人類再添加。凡標新立異的智慧,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驕傲、謊言與悖逆。真正的智慧,是在信心中領受啟示;真正的學問,是承認那不變的真理。

 

如今的哈佛將敬畏置於一旁,靠人本與理性主導學術,卻換來混亂與虛偽。正如希伯來書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哈佛失去不只是信仰,而是智慧的根源。

 

若年輕的清教徒牧師約翰·哈佛重返其以生命積蓄所扶持的學府,恐怕將流淚不止。他當年將一半家產與珍貴藏書捐予新學院,所盼望的並非一所為精英世俗榮耀服務的知識殿堂,而是為基督與教會的真理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而設的屬靈燈塔。對他而言,知識若脫離敬虔,不過是驕傲的工具;教育若失去救贖的旨意,不過是通向虛空的道路。

 

他或許會震驚發現,今日的哈佛,已將上帝逐出講堂,將基督之名從校訓中抹去,轉而崇拜人文主義、相對主義與自我實現的偶像。他會質問:昔日為訓練神僕、傳揚真道所設的學院,何以成為今日鼓吹去上帝化與性別意識形態的先鋒?

 

作為清教徒,約翰·哈佛深知人的心本是詭詐的。正因如此,他相信教育必須紮根於聖經真理之上,否則知識越多,敗壞越深。他會重申箴言的教訓: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若失去這個起點,一切教育都將偏離正路。

 

或許,約翰·哈佛最深切的呼籲,不是要恢復名字,而是要喚醒靈魂:喚醒曾以基督與教會為榮的學府,重新認識賜智慧與生命的源頭;喚醒西方文明,從自我為中心的深淵中悔改歸回,回到真理的根基。

趙曉慧: 川普出手整頓哈佛大學的緣由

 

川普無懼社會反彈出手「整頓」哈佛大學,其實是在掃蕩「左膠」與「中共滲透」,這兩股惡勢力像孿生兄弟般的共生,已經嚴重動搖美國的國本。川普訴求「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僅是在經濟上重建製造業,更是文化上讓美國回歸基督教立國的傳統。 

有言在先,本文談的是「原則性問題」,重點在幫大家看清楚川普到底在對抗什麼,左膠如何禍害美國,絕非一刀切「支持左派就是壞人,支持保守派就是好人」。 

「左派」(Left)與「左膠」(Progressive Zealot)不同,後者是極端、偏激的,過度操作政治正確,無限上綱。 

人類社會以宗教為本 

人類社會原本就是以宗教立國,東西方皆然,就連全球各地的原住民也有他們信奉的「祖靈」。每一個人種,都有對應他們民族在天上的神祇,人們按照神留給人的正統方式生活、繁衍後代,人類正統的文化可稱為「神傳文化」。 

當然囉~~ 也不是所有人類社會都信仰神,也有信仰魔鬼,兩者都是超自然的玄學力量。 

自古以來「君權神授」,歐洲在歷史上就是「政教合一」,但這絕非是封建迷信鞏固獨裁統治,君王受到「因果報應」的天理制約,要被神驗收執政成績,上天可以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也可以降罪天災人禍。 

美國以基督教立國 

美國的立國之初,也深受清教徒(Puritans)與基督教信仰的影響。 

17 世紀初,英國清教徒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號」(Mayflower)遷移到北美,在 1620 年登陸麻薩諸塞灣,建立「清教徒殖民地」,追求一個可以自由敬拜上帝的社會。 

美國歷史上第一份政治協議文書《五月花公約》(Mayflower Compact),明文以「敬畏上帝」為立約基礎,強調「神意治理」(Divine Providence),成為美國憲政精神的雛形。 

美國後來建立政教分離的制度,但立國精神、倫理道理、社會價值觀等依舊深受基督信仰影響,這也是為何保守派在美國政治文化中長期佔據主流地位的歷史緣由。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意社會,強調「私有化」,國家給你最大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以「自律」為前提,絕非是為所欲為。如何做到「自律」?就是靠對上帝的信仰,約束人性中的惡,發揮人性中的善。 

哈佛大學原本是神學院 

哈佛大學在川普眼中是左膠溫床,但有趣的是,1636 年建校之初其實是一座神學院,是美國最早的高等學府,而「哈佛」的命名是來自捐贈者約翰・哈佛(John Harvard ,他是一位清教徒牧師。 

《聖經》中一段「真理使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 8:32),讓「Veritas」(拉丁文的真理之意),成為哈佛的校訓。 

美國許多知名大學例如耶魯、普林斯頓,他們的建校之初也都由宗教團體創辦,這反映美國高等教育的基督信仰根源。 

「左膠」源頭與撒旦有關 

「左膠」這個產物,看似他們在破除宗教對社會的控制,但他們絕非無神論者,而是換上另一個宗教 ── 信仰撒旦。 

他們的源頭是歐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共產主義的初階。他們的祖師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宣佈:「1848 年,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幽靈是什麼?就是魔鬼、撒旦,這份宣言是向神下的挑戰書。 

馬克思一生都有宗教信仰,起初是基督教徒,大學時期成為撒旦教會的一員,變節為「反神者」,自許為魔鬼在世間的代言人。史達林、毛澤東到現在對岸的中共國,跟馬克思的思想一脈相承,充滿血腥、仇恨、暴力、謊言、淫亂。 

追求撒旦化的自由 

從對「自由」這件事的基本定義來看,保守派主張「以自律為前提的自由」,例如要克制不當的慾望,這樣方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例如不當渣男)。 

但左膠的自由是「解放人性中的惡」,合理化一切原罪與慾望,恣意的縱慾、狂歡、嗜血,說穿了就是讓人遠離神,摧毀「神傳文化」的正統。 

左膠是如何摧毀美國社會的正統,讓美國的文明開始倒退?簡單這樣描述:把「道德自律」污名為「社會壓迫」,把「混亂」美化為「多元自主」,把「摧毀正統」視為「進步」,用「重稅收增加社會福利」消滅「私有化」。 

從這些脈絡看下去,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社會越來越「脫序」,怎麼自由變成一種放縱了?! 

😳 小孩可以自選性別(變性)無需父母同意

😳 取消忠貞觀念,鼓吹開放式關係

😳 合理化跨物種戀、戀童癖

😳 女廁使用者不再侷限於女性

😳 企業與大學的錄取標準,政治正確(膚色、性別、性傾向)凌駕於能力與品格。

😳 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養),財源來自課重稅,辛勤工作的人養米蟲。

😳 空屋閒置半年,陌生人可以進去居住,無需屋主同意。 

明辨是非 

在正統文化的社會運作裡,確實會出現左膠控訴的「壓迫」,但這不是系統出了什麼大問題,而是人心出了大問題。正本清源,是歸正人心,而非拆了這個系統。 

拿「父權」這件事,確實某些男人會欺壓女人,男人在社會制度上比女人享有更多的主導權,但正統文化也賦予男人對等的責任義務,男人要保護女人、養家活口、第一個上戰場。 

《聖經》以弗所書 5:25-33:「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理解起來,男人要尊重、珍愛妻子,不是支配她,而是保護她。 

正統社會其實是男女平等,但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互補」各司其職,對家庭的貢獻度都一樣因此同獲尊敬。不能因為對抗父權,就把婚姻制度拆了。 

左膠抨擊某些宗教制度將女人的月經視為不潔,女人因此被污名化,但其實男人的精液也是不潔,以道教儀式為例,男性法師在舉行科儀前必須齋戒、暫停行房。所謂「不潔」,是宗教語彙中的禮儀狀態,不是人身價值的貶抑。 

再來討論「墮胎」這件事,被性侵而受孕真的令人非常悲傷且憤怒,要不要留下這個孩子,是一場艱難的天人交戰,但左膠會無限上綱這部分的爭論,忽略最重要的根源 ── 如何加強道德自律讓性侵不再發生。 

類似的爭議還有「死刑」制度的存廢,最重要的根源依舊被模糊 ── 死刑是備而不用,你不要犯罪就不會用到死刑,與其爭論死刑的存廢,不如更積極的謀求減少犯罪率與冤獄悲劇。 

有些重刑犯殘暴到毫無人性,完全沒有教化的餘地(他也不讓你教化),無限上綱保障他一個人的人權,讓政府耗費鉅資興建監獄、監控設備,讓獄警每天緊繃神經冒著生命危險執法,整個社會消耗巨大的成本,然而在「減少犯罪」上又做了什麼? 

台灣無法隔岸觀火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親美的國家,美國社會的價值觀與運作方式,深刻影響著台灣。 

美國社會眼前經歷的保守派與左膠激烈的衝突,台灣其實也正在經歷著,只是規模沒那麼大,畢竟台灣民風比較保守,沒有開放到美國那樣的程度。 

美國媒體被左派把持居多,台灣媒體又很愛 follow 他們,這會影響我們對美國真實社會的認知,或許,美國最廣大的民意其實是保守派,川普回到白宮,被保守派寄予厚望,讓美國這座搖搖欲墜的殿堂,重新找回他的榮光。 

如果川普執政成功,拆除左膠那些無法無天的顛覆破壞,讓美國社會走回正統,台灣要不要「美規台隨」?你認可的「進步價值」,可能是美國社會正在丟棄的過期食品。 

我寫這一篇,不一定對,只是引發思考,僅供參考。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自戀與愛自己

真正的自愛是健康的自我認識與尊重,讓個人能愛他人,並與世界建立真實聯繫。----弗洛姆《愛的藝術》 

在現代社會,「愛自己」成為信仰,但可思考過:愛自己與自戀的界限在哪?T.S. 艾略特警告:「這世界上有一半的傷害,源於那些渴望感到自己重要的人。」 

自戀是對內在空虛的補償,源於不安與匱乏。自戀者誇大自己的成就,以掩飾內心的不安全感,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界的認可與讚美。他們習慣貶低他人來維持優越感,愛的只是自己塑造的形象,因而對批評產生強烈的憤怒與否認。 

真正的愛自己,來自內在的穩定,無需證明,不依賴外界的肯定。它意味誠實認識、欣賞並包容自己的優缺點,願意持續成長與面對挑戰,不是為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出於對生活的熱愛與責任感。他們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非將問題歸咎於環境或他人,並且尊重別人。 (保守右派思想)

真正的愛自己,帶來內在的自由,而自戀,讓人困在幻象的牢籠。愛自己讓人成長,而自戀讓人脆弱易碎。當我們能溫柔擁抱自己,勇敢成長,就能擺脫對外界認可的依賴,不再為證明自己而焦慮,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沒核電了 然後呢?

前言:這篇是給愛慕真理的人閱讀的,我選5(接近常識),可理性辨識核電話術。這幾天沒核能了,很熱,電廠火力全開,空氣變糟了?反而好得很。這早就知道的,電廠排汙佔比很低,汙染源大抵是汽機車 工廠 國外飄來。政客操作得利,無明選民跟著喊。至於新一代技術,等到開發出來再說吧。

……….

陳嘉宏(鏡報主筆)無能處理核廢就不要談核電 

第一、核三廠2號機將2025517日停機,是在40年前開始運轉時就知道,要延役,就如《核管法》的規定在5年前提出申請,要不至少在1年前提出修法規劃。不過,擁核的國民黨都沒做,卻選在停機前3天修《核管法》,這不是想要核電延役。 

第二、台灣的核能發電佔比從1994年的30%,到2024年只佔4.7%,到核三2號機除役前僅剩3%,要補上這3%會造成何等嚴重的空污,這要簡單的數學。所有的環境監測與學術研究都發現,電力業貢獻PM2.5的比率僅4%,遠低於移動污染源(汽機車與柴油車)的20%,遑論更大宗的境外污染源。但過去10年來核電發電比率逐年下降,台灣的PM2.52014年的25 μg/m3逐年遞減至202417.5μg/m3,降幅達三成,顯見有無核電,與空污沒有必然關係。 

第三、擁核人士指稱核電便宜,每度成本僅有1.76,遠低於燃氣發電的3.05。但那是以40年前所蓋的核三來計算,因為造價低,新式核電廠就難有低成本。法國有6成發電來自核電,但電價是台灣的2倍至3倍以上,核電便宜根本不能一概而論。 

第四、國民黨這麼愛核電,為什麼任新北市長朱立倫與侯友宜接連阻擋核一、二廠的乾貯,導致高階核廢無處存放,被迫提前除役?又為何連輻射極低的低階核廢都沒有地方縣市願意收容?國民黨要發展核電,該修的法是《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法》,只要核廢有解,台灣才有資格討論核電的下一步。

……..

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童子賢的核電幻覺 

童子賢主張核能應作為優良能源之一,因為地球本來就存在放射性物質,核廢料也不過是「順勢而為」的副產品。他認為核能供電穩定,不佔地,若擴大使用,核一到核四原有場址就足夠,無需再徵地。而太陽能、風力這類綠能則受天候限制,必須仰賴儲能與智慧電網支撐。 

但這樣的論述,忽略了幾個關鍵問題。首先是技術面:他說核廢料「便於集中處理」,卻沒告訴我們要集中到哪裡。高階核廢料在全球多數國家都尚未找到安全穩妥的最終處置方式,台灣也一樣,核一到核四退役燃料棒至今仍「暫存」在原地,根本談不上處理,更無法稱為安全。 

核電的建設期往往長達十年以上,極易受社會抗爭與技術爭議影響而延宕。核四廠就是最好的例子,從規劃到停建歷經超過二十年,耗費千億,卻仍停擺。他說核能「經濟實惠」,卻忽略初期建設成本高昂、退役費用沉重,以及事故風險極難量化,這些潛藏成本都被輕描淡寫帶過。 

其次是社會面。他說我們「不會笨到去忍受核汙染」,這聽起來很理想,但現實是,一旦事故發生,我們是否「能承擔」才是真正問題。台灣地狹人稠,幾乎沒有有效疏散空間。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即便是工程管理能力一流的日本,也無法避免災難發生,台灣又憑什麼自信萬無一失? 

再者,台灣社會對核能的爭議從未止息。歷經反核運動、核四公投與停建,這些都不是靠一兩句「要有信心」就能輕鬆翻轉。他沒有說明怎麼建立這種信心,也沒有交代核災風險如何應變、保險與責任制度如何改革。 

在政策層面,他雖指出綠能具「間歇性」問題,卻完全不提德國、丹麥、澳洲等國如何透過多元能源搭配、儲能、需求管理等手段有效應對。他營造出一種「綠能難以為繼,只能回頭擁抱核電」的假印象,而非認真探討能源轉型的整體策略。 

他也承認核電若要推動,需修法與文化改變,但這種輕描淡寫,完全低估能源政策牽涉的社會、法律與政治挑戰。修法不是技術程序,而是結構性的深層改革,需面對民意、風險與治理能力。 

最令人疑惑的是,他當年支持紫光案的發言歷歷在目,如今又高聲擁抱核能,是否有任何反省?是否還抱持當年的觀點?恐懼固然不該支配我們的思考,但當年我們正是因為「會怕」,才會站出來反對紫光。現在面對核電,不是不能談,而是要誠實面對問題,而非用技術幻覺掩蓋風險。 

紫光不怕(他當時支持中國趙偉國投資台灣半導體企業),輻射也不怕——我們只怕,這種不怕的勇氣,最後變成全民承擔的災難。

……

吳海瑞(全國聯合總工會理事長):不誠實的核電話術 

拙劣行銷詆毀競爭對手,也常用片面資訊誤導大眾。企業界、學界、政治人物、官員及意見領袖,或基於信念、認知、個人利益,無意或有意宣傳。我們難理解其動機,但別被話術迷惑了! 

話術1:自20042023,全球啟用102座機組。現在408座核反應爐運轉、59座在建造、更多在規劃中,台灣必須跟上國際趨勢! 

事實:避談同時「關閉了104座」。國際能源署(IEA)匯集各國的能源政策,推估至2035年,太陽能(10.7)、風力(7.5)、煤炭(7.0)、天然氣(6.6)、水力(5.2)、核能(3.7),括號數字為發電量,單位為千太瓦時(thousand Twh);1 TWh=10億度電。 

相較2024的煤炭(10.8)、天然氣(6.7)、水力(4.5)、核能(2.8)、風力(2.6)、太陽能(2.1),核能占比從9.5%降至9.1%,綠能由31.2%升至57.5%。國際趨勢是再生能源。核電只是不死! 

話術2:日本在2023下半年重新啟動2座反應爐,使運行機組達到12座,核電發電量驟增49%。台灣還在反核? 

事實:不談仍有21座反應爐長期停機,也避談2023核電比重再降,從6.1%減少至5.6% 

話術3:若開放核電,台灣每年「省43000億」。 

事實:那是以2023核電成本每度1.42元計,這是40年前老設備,新建十年後商轉,成本還是1.42元?(更不講成本不含拆除及核廢管理費用)

…….

戴興盛(東華大學教授):核電其實最貴 

前幾天接受媒體採訪提問,我把答覆放在這邊給關心電力成本的大家參考。 

媒體問:拉高核電佔比、使其延役,就可以有效降低電價嗎? 

答:拉高核電佔比、使其延役,不但不會降低電價,甚至還會提高發電成本與電價,原因是,根據國際間對平準化能源成本(LCOE(能源系統在壽命期間所衍生之全生命週期單位成本)的評估,在所有主要能源類別中(包括化石燃料與再生能源),核能的平均單位成本是最高之一(包括納入碳成本或是不納入碳成本計算皆然) 

這也是為何核能在全球能源佔比不斷下降的主因,因為其成本競爭力是最差的,導致呼籲投入核電的人、企業與國家雖不少,但大都僅止於說說,而不敢拿寶貴的資金出來投資,或是在投入之後才發現陷入高漲成本與時間大幅延宕的無底洞。而且在所有能源類別的成本長期趨勢均下降或持平的同時,核能的平均成本還持續攀升。 

以台灣而言,無論是既有核電廠延役、核四復建,或是新建核電廠,都要適用從現在到未來的安全標準、法規管制、與成本水準,而非使用過去的標準與成本,因此台灣若提高核電比例,相較於使用其他類型的能源,將造成單位發電成本與電價的提高,而非下降。 

台灣部分支持核能人士所援引的核能發電成本,僅考慮既有核電廠的邊際發電成本,而非上述的平準化能源成本概念,也非核電從現在到未來所適用的成本水準,因此並沒有涵蓋整體核能成本,也未包括重要的潛在風險成本(例如發生核災的經濟、社會、環境、國安成本),以及核電廠建置普遍時程嚴重延宕的機會成本,實屬於過度低估成本,才會得出核能相對便宜的錯誤結論,並有刻意誤導大眾之失。

……….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電虧損不是非核、綠電 

外界質疑核電停機對台電財務造成影響,以及圖利光電商造成虧損。曾文生指出,核電廠運轉執照屆期,2022年影響金額為50億元;2023年為143億元;2024年為273億元(沒考慮核電廠拆除處理成本) 

曾文生表示,核二廠一號機提前停機,是因為十幾年來,台電拿不到新北市發出的乾貯設施興建執照、燃料棒無法移出。他又說,台灣四大光電業者8成以上賣給民間,2024年台電購買合計3.3億度光電,價格僅約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