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6)/eaton

勇於認錯

「活在當下」首要做到「放下」,而「放下」要掌握「真實的自我」,掌握「真實的自我」需要勇於認錯。銀髮族不能放下過去種種過錯,只能矛盾地糾結一生。

日前《紐時》報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發明人馬可維茨Harry Markowitz)在623日辭世,享年96(2023) 

他在1952年於Journal of Finance發表《Portfolio Selection》,是社會科學歷史上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獻之一,奠定今日所有金融證券投資的基礎,並在1990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奬。

簡單說,馬可維茨透過「平均數-變異數分析理論」的數學框架,論證理性投資者透過「分散投資」能將投資報酬最佳化。 

現在MPT的基本假設受到行為經濟學(或財務學)的挑戰,甚至諾獎得主George Aklerof、提出三因子模型的諾獎得主尤金法瑪、巴菲特及他的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都曾公開批評。 

當然,受挑戰不是就錯,但透過指數化分散投資觀念,至今無從被挑戰,例如:台灣ETF 50被動式投資在股票市場衝來衝去的銀髮族可能不知道,不分散投資不僅浪費人生,也浪費賺錢的可能機會,甚至斷送下一代含金湯匙長大的機會(雖然含金湯匙不一定好)。 

馬可維茨曾公開承認,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不合真實世界狀況(指Beta與風險風險關係)。追求真理的人勇於認錯,最能鬆綁沉重的精神束縛。 

我欣賞這個典範。其實Beta與風險報酬不存在線性關係,甚至不一定有關係,而實證Beta是很糟的衡量風險工具,可笑的是,馬可維茨的徒子徒孫提出Beta槓桿化調整公式,稅率/負債市值與此何干?

雖然如此,部分MPT理論仍屬有效,所以在此紀念他的核心研究:風險與報酬、變異數分析和馬科維茨效率前緣、市場投資組合、無風險資產、資本市場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證券市場線。 

如何正確衡量風險與報酬,學術界仍未發展客觀模型,探討選擇權的股價波動度也不能。若有一套理論,相信可以得到諾貝爾奬。然而人無法同時站在同一條河流,得獎歸得獎,未來不可知,從歷史數據得到的結論,無法提供甚麼獲利保證。 

承認錯誤,也給汲汲營營的台灣政客警告:政治是一種志業,不是投機、撒謊或賣弄假邏輯的事業,既不能掌握「真實的自我」,也終將虛度一生,並帶來國家社會的災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