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7)/eaton

嚮往永恆

問銀髮族,他們最嚮往甚麼?「永恆」不是擺在第一位,就是佔很大的權重。 

因此,懂得活在當下還不夠,還要連結永恆(蔡明睿,2023)。也就是說,活在當下,要學會放下,而放下要掌握真實的自我,「嚮往永恆」是銀髮族的真實自我,物慾不是那麼重要。 

思想永恆,可先思想哲學家康德的三大問:「人可以知道什麼?人可以盼望什麼?人應該做什麼?」從基督教觀點,人生有涯,歸回塵土之際要交帳的,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裡,要為永恆做準備。 

然而,想著過去的生命、現在工作與生活處境,想著《傳道書》的「虛空」與Pascal的「悲慘」,想著自己卻軟弱無能,恐怕失望絕望充塞心靈。任何誠實面對生命真相的人,難道能否定人的生命本是悲慘又虛空嗎?(柯志明,2023 

活在悲慘又虛空世界,可以有什麼希望?根本沒有,這是最真實的答案。因此,如果生命有什麼意義,無非是把握當下,憑本事,為所欲為,盡情歡樂,然後等待死亡結束一切。這是最理性又合乎現實的人生態度。不是嗎? 

現在世界瘋狂傳揚這樣的人生觀,大學與企業是為此效勞最具說服力與正當性的傳播站。他們喊著:站起來,走出去,奮鬥,你可以的;看這個負債者成了巨富,那個失業者成了成功企業家,這個流浪漢成了慈善家,那個難民成了科技巨人,云云。 

若傳播站傳揚的價值只限此生此世,無論包裝多麼高貴、卓越、美麗、動聽,無非是殘酷無情的騙術;而口口聲聲關愛、激勵的,不過是塗抹必朽爛顏面的化粧品而已。人的一生終究悲慘虛空,這沒什麼好爭辯的。 

再者,很多人的一生,遭遇種種不幸,充滿委屈與不公平,蘇東坡「廬山煙雨浙江潮」、「無風無雨也無晴」的不動心哲學是有助於心靈平靜,但不能提供實際補償,在人生終了之際,如何真的「放下」?恐怕是無奈與遺憾吧! 

這樣要怎麼辦?無處可逃!只能「無能地」躲避到造物者的話語裡面,從而被引到永恆的生命,也唯有如此,今世的委屈與不公平,才可能因著「上帝與我同在」而被撫平,這是不可被奪去的祝福,也印證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後記: 美國學者A.E.Winship 1900年做了研究,比較有信仰和無信仰兩個家族,寫成 Jukes-Edwards》。研究始於兩個同時代的家族,一家是信基督的愛德華茲;另一家是無神論的宗師馬克· 尤克斯。 

無神論的馬克·尤克斯 曾對愛德華茲說過:「你信的那位耶穌,我永遠不會信。」200年後,兩個家族統計結果如下: 

(一)愛德華茲家族,人口數1394人;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70位律師,3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作家,300 位牧師神學家,3位議員,還有1位副總統。 

(二)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數903人;310 位流氓,130位坐牢,13年以上,7位殺人犯,100位酒徒,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名商人,其中有10名是在監獄學會經商的。 

為什麼差這麼大?作者說:愛德華茲家族在信仰的背後,種下兩顆種子。第一顆是向善和愛的種子,所以出了那麼多醫生,教授和校長;第二顆是敬畏的種子,孩子永遠記得,就算沒人知道,但神知道。 

馬克.尤克斯家族的教育缺少敬畏,內心獨白是:老天爺算什麼,我才是最大的,沒有我不敢做的。 

通過2百年對比,讓人感受信仰和愛的巨大能量。時間的偉大,在於見證一切真實與浮華!這個世界沒有偶然存在,生命的源頭不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銀髮族生活規劃(6)/eaton

勇於認錯

「活在當下」首要做到「放下」,而「放下」要掌握「真實的自我」,掌握「真實的自我」需要勇於認錯。銀髮族不能放下過去種種過錯,只能矛盾地糾結一生。

日前《紐時》報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發明人馬可維茨Harry Markowitz)在623日辭世,享年96(2023) 

他在1952年於Journal of Finance發表《Portfolio Selection》,是社會科學歷史上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獻之一,奠定今日所有金融證券投資的基礎,並在1990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奬。

簡單說,馬可維茨透過「平均數-變異數分析理論」的數學框架,論證理性投資者透過「分散投資」能將投資報酬最佳化。 

現在MPT的基本假設受到行為經濟學(或財務學)的挑戰,甚至諾獎得主George Aklerof、提出三因子模型的諾獎得主尤金法瑪、巴菲特及他的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都曾公開批評。 

當然,受挑戰不是就錯,但透過指數化分散投資觀念,至今無從被挑戰,例如:台灣ETF 50被動式投資在股票市場衝來衝去的銀髮族可能不知道,不分散投資不僅浪費人生,也浪費賺錢的可能機會,甚至斷送下一代含金湯匙長大的機會(雖然含金湯匙不一定好)。 

馬可維茨曾公開承認,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不合真實世界狀況(指Beta與風險風險關係)。追求真理的人勇於認錯,最能鬆綁沉重的精神束縛。 

我欣賞這個典範。其實Beta與風險報酬不存在線性關係,甚至不一定有關係,而實證Beta是很糟的衡量風險工具,可笑的是,馬可維茨的徒子徒孫提出Beta槓桿化調整公式,稅率/負債市值與此何干?

雖然如此,部分MPT理論仍屬有效,所以在此紀念他的核心研究:風險與報酬、變異數分析和馬科維茨效率前緣、市場投資組合、無風險資產、資本市場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證券市場線。 

如何正確衡量風險與報酬,學術界仍未發展客觀模型,探討選擇權的股價波動度也不能。若有一套理論,相信可以得到諾貝爾奬。然而人無法同時站在同一條河流,得獎歸得獎,未來不可知,從歷史數據得到的結論,無法提供甚麼獲利保證。 

承認錯誤,也給汲汲營營的台灣政客警告:政治是一種志業,不是投機、撒謊或賣弄假邏輯的事業,既不能掌握「真實的自我」,也終將虛度一生,並帶來國家社會的災難。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銀髮族生活規劃(5)/eaton

及時行樂vs 活在當下 

銀髮族日子過久了,很喜歡這兩個詞:「及時行樂」與「活在當下」。 

「及時行樂」的意思是,人生短暫脆弱而無常,何不把握現在擁有的時間,好好享受人生?既然人生無常,只要活好今天便可,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及時行樂最後很可能成為懶惰的藉口,而「今朝有酒今朝醉」最能展現這種樂天精神。不少人倚仗這種樂天人生觀,最後演繹成消極的人生態度。 

「活在當下」是提醒不要沉溺在過去的痛苦、留戀過去的快樂,而是要珍惜跟現在的自己相處的時間,活出更好的自己與人生。顯然,「活在當下」雖有不足,相對及時行樂,是比較理想的人生態度。 

「活在當下」首要做到「學會放下」,放下過去種種的過錯、傷痛、前因後果;只有學懂放下,才能迎向更多驚喜的未來。因此,「活在當下」蘊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張嘉棋,2023)。 

放下過去後,接著要掌握「真實的自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每個人天生都並不完美,都有弱點,都是軟弱的,總會有犯錯,問題是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過犯、瑕疵、不完美。 

有些人抱持逃避的態度,衍生更多問題,而這些人多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反之,願意接受自己不完美,面對問題時,都傾向接受。 

認定出現問題本是正常,便樂於去解決問題,這種人最懂得放下,也懂得「活在當下」。因此,能否掌握真實的自我,決定人生觀,從而影響活出何等的生命。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海邊到處是垃圾主因/eaton

台灣海邊到處是垃圾除了海漂,有一個主因是各式飲料甜點的包裝被丟掉水溝、河流。 

就本人觀察,丟垃圾的人大部分是產業外勞。本人曾向環保署、河川局反映,他們遠遠立一張牌,然後交差了事。 

官方可做的事很多,比如:外勞進入職場前,官方訓練提醒不要亂丟垃圾,不然要罰錢,累犯遣返;官方可建立制度,責成工廠負責宣導管理;縣市政府責成里長村長宣導或通知開罰單。 

管理宣導有效,本人有多次經驗,外勞會把垃圾撿起來。我們不反對引進產業外勞,但若主管機關顢頇無能,讓台灣成為垃圾之島,如何能不反對產業外勞?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銀髮族的生活規劃(4)

譚敦慈:話現在就說

明天與無常,不知道何者先來。事前做好的準備,成為了面對無常的勇氣。 

我生命中經歷過的第一個重大無常,是弟弟在37歲盛年時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去世。 

弟弟是海軍軍官,身體健壯,更是游泳、長跑、登山健將,為人溫暖而善良。他發病後,我捐骨髓給他,卻發生排斥,全身脫皮、腹瀉、無法進食,他一個人住在隔離病房,承受著這些痛苦,最後撒手人寰。從發病到去世僅一年多。 

看到弟弟飽受折磨,我覺得死亡對他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如果病情還可逆,積極治療是對的,但如果已不可逆,就放手吧! 

弟媳也是護理師,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體會到醫療有極限,雖然傷心、不忍、不捨,但還是能夠放手,沒有讓弟弟承受過度醫療之苦,得以善終。 

母親失去獨子,白髮人送黑髮人,大受打擊。所幸那時我的夫婿林杰樑醫師還在,弟弟住院時常去關心他,裡裡外外幫忙打理很多事,是我們一家溫暖的力量。 

2013年無常再次到來,林醫師那天到急診時,都還能自己看X光片,但短短十幾分鐘就失去心跳和呼吸,他生前就多次表達不願意浪費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當病情沒有好轉,看著他因為過多的輸液、水分而腫脹的身體。我和家人很掙扎,但我們都希望尊重他的意願,撤除葉克膜。 

所以我覺得人生是很無常的,我們在的每一天,就都珍惜;但該走的時候,就揮一揮衣袖灑脫的離去。 

別人覺得我很勇敢、冷靜面對丈夫驟逝,我想,一方面這是我的特質,林醫師當年追求我,原因之一就是我很冷靜,情緒起伏不會太強烈、不會動輒哭哭鬧鬧。 

小時候看到家中長輩鬧情緒,其實對家庭氣氛、孩子的成長都不好,所以我一直期許自己情緒穩定,不在氣頭上罵小孩、不用情緒來勒索孩子。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家向來不避諱談論生死。從出生後,人生就開始變成減法,越活越短,怎麼能不先準備? 

我嫁給林醫師時,他已經洗腎5年了,他常說:「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的,還能活多久我不知道,如果將來病情已不可逆,我希望不要拖累你們,變成大家的負擔。」 

我們結婚30年,無話不談,他是一個很溫暖的人,照顧著全家,給我們力量。他洗腎30年,每天心心念念還是想著自己能貢獻什麼、做哪些研究對社會有益,如果要他插著管子躺在床上不能動,對他是酷刑。 

因為彼此了解,而且有準備,所以當無常來臨時,我知道該怎麼做,減少了慌亂、摸索、掙扎,和各種意見的討論。因著我們的共識,以及對林醫師的瞭解,讓我能夠勇敢、能夠遵照他的意願,不過度醫療勉強維持生命、讓他穿著喜歡的衣服離開;他生長在嘉南平原,小時候會追逐平原上的落日,因此我們幫他選了靠窗、看得到土地的靈骨塔塔位,讓他可以看著自己生長的土地。 

受到他的影響,我和兒子、我姊姊及他的子女、小姑都完成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我知道兒子很愛我,又學醫,其實我很怕他無論如何都要救我,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了預立醫療決定我才安心。 

諮商過程中,我也發現原來我和兒子在某些處置的認知上還是不太一樣。例如他覺得如果當我不可逆昏迷了,如果沒餵食我,他會有罪惡感,但事實上我希望不要再餵食,不能清潔只是徒增我的痛苦。很感謝有這個諮商的程序,讓我和兒子有機會更了解彼此。 

其實我連後事都跟兒子交代好了。我希望盡快火化,不辦告別式、不誦經、不做七,不要麻煩、打擾別人,大家只要在心裡想念我就夠了。我連遺照都選好了,我跟兒子開玩笑說,遺照要用現在的照片,免得爸爸認不出我來。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世界,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無常。病人必須隔離治療,去世後立刻火化,家人連「四道」(道別、道謝、道愛、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疫情正好是開啟生死話題的契機。如果不希望將來留下遺憾,很多事現在就要交代、很多話現在就要說,不必避諱、不要等以後。這樣將來活著的人、走了的人都不會有遺憾。 

我會跟兒子說:「我們當母子的時間越來越短,在我當你們的媽媽時,一定盡力疼愛你們。永遠要記得父母對你們的疼愛,好好照顧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傷害自己。爸爸也會一直看顧你們,你們還是要往前行。」及時道愛,即使無常來臨,也無憾。(張靜慧採訪,2022)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3)/eaton

學習安排(空大銀髮族生活規劃第4章)

藉由學習,銀髮族可以保持敏銳的心智、增加生活的便利與快樂、持續自我的價值,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更新。

要活化語言中心,可學習新的語言、寫寫詩詞、玩填字遊戲;要活化邏輯與問題解決能力,可練習下棋、打橋牌、記憶電話號碼、背誦詩歌。不斷學習並保持心智活力,可以預防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

不少超高齡者的學習精神,是銀髮族的最佳楷模。「夫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藉著效仿這些高超的榜樣,才能使自己達到中等的水準。若太過自我放鬆,則終將一事無成。

銀髮階段不必再為別人讀書,也沒有外在的競爭壓力,純粹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學習內容不再是考試科目,或侷限在專業技能上。

主要的學習目的與內容為:

1.維持健康:學習及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計畫。

2.培養自信:藉著才藝活動與演出,讓自己更充實、年輕,覺得人生更有希望。

3.創造快樂:學習小提琴、大提琴,或登山、腳踏車、游泳、潛水、烹飪等項目,從迎接挑戰中創造快樂。

民國82年,我國已達到「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民國108年,成為「高齡國家」(超過14%)。所以,促進年長者投入終身學習,提供老人良好的教育與休閒活動,鼓勵不同世代之間的良好互動、減少代間衝突,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目前銀髮族的學習管道或方法非常多,如:老人大學或長青學苑、樂齡大學、社區大學、空中大學等,還可透過網路及圖書館來學習。

然而仍有不少銀髮族不注重學習,甚至不曾參與任何學習活動,可能原因如:自我封閉或不敢出門,覺得「吸收新知」對自己並不重要,身體不好或行動不便,記憶力減退或學習力不足,不善於人際互動,還需忙於生計或家務,以及家人不支持等。

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從年輕時代開始即未曾中斷學習者;到了老年,就能自自然然的當學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具體實踐。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銀髮族生活規劃(2)/eaton

作息安排(空中大學銀髮族生活規劃第 3 章)

想真正擁有「理想的一天」,得從「理想的一生」思考起。包含:生存問題、生活問題及存在問題。

尤其要及早考慮「存在問題」,也就是「生命意義的追求」。人生不僅是追逐自利、唯我與占有,更要彰顯利他、共榮與分享,這才是圓滿人生的智慧。

銀髮族不能等到銀髮才開始學習時間管理,要儘快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與習慣,以免等到銀髮族,有了大把空閒時間,卻不知如何安排。

需要時間管理的另一原因是,終於可以為自己而活、實現多年的夢想。銀髮族更要「活在當下」,使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而且銀髮族必須積極維持身心健康,才可能過得精采。

一生專研防癌、90歲的莊淑旂醫師指出:要為每天24小時,訂好明確詳細的時間表;工作、體操、做菜、散步、睡眠等活動,都要清楚的訂出進行的時間和時數,而且徹底執行。

銀髮族要運動,因為健康是實現人生夢想的要素。從湯淺電池公司董事長退休的村田和雄,為了挑戰年輕時的夢想—單人駕船橫越太平洋,每天訓練腹肌和臂力,如:蹲踞、單手提起稍重物品、高爾夫球揮桿、體操、爬山等運動,並沒有靠道具或去健身房。

運動是為了抗老、維持年輕及避免疾病,持續的運動可使肌肉結實、提高代謝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提升生命品質。適合銀髮族的運動,需肌肉訓練、有氧運動、伸展運動三者相互配合。

褪黑激素有「睡眠荷爾蒙」之稱,45歲後的分泌大幅下降,老年時甚至消失,因此銀髮族的睡眠通常較短也不好。老年人需要睡足8小時,衰老的後天因素之一即為睡眠不足。老年人需要睡眠來減少能量消耗,給器官修復傷害的時間,增強免疫力。

從飲食、生活及運動,可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另外也要有正確的睡眠方式,按時起床,規律作息時間,每晚睡的時間一樣長。入睡後20分鐘若睡不著,則離開臥室,從事寧靜而不費神的活動。等焦慮感淡去或睏倦感上升時,再回臥室躺下。多吃含色胺酸、鎂、鈣及維生素的食物,也能助眠。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銀髮族生活規劃(1)/eaton

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暢銷書作家史蒂芬.柯維出版《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這應是《與成功有約》續集,書中提到老年繼續工作,有利於長壽。 

他引用兩個研究。一是追蹤殼牌石油3,500個員工,55歲退休的人,10年內過世的可能性,是同年齡還在工作者的2倍。一是追蹤16,827個希臘人達12年,早退休的人比繼續工作的人死亡率高出50% 

姑不論研究可能沒考慮疾病緣故提早退休,但我認同書中提到美國國家老年研究院創辦院長巴特勒醫師的說法:「讓人覺得生命有目的最容易的方法,大概就是工作,所以請考慮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1940年,英國最黑暗的時期,邱吉爾66歲出任首相時說道:「我覺得好像是在與命運同行,我過去所有的人生,都在為此刻、為此次考驗做準備……我認為我很懂得如何去應對,我很有把握自己不會失敗。」 

柯維強調,「開放迎接服務及造福他人的機會有多重要。年齡不成問題,因為最好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著你。人生的前3分之2是為最後3分之1做準備,而在最後這一段,你會有最好的貢獻。在人生下半場,資源、經驗、智慧都是前所未有的多。(我沒感覺?)也有太多需求等著,太多任務要完成。也許你已退休,但不該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各種精采絕倫的冒險等著你!」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顏安秀:如何破解月考的素養題?

水果姐這次帶回來的數學月考考題,讓我心裡偷笑外,也蠻眼睛一亮的。 

偷笑的理由,是這結合時事,轉折再三的應用題,可以讓水果姐保持對學習與評量的「敬畏」,持續保持好的狀態跟謹慎態度。 

眼睛一亮的理由,是這題組結合「買口罩」生活議題,並包含月考範圍的單元:乘法、容量跟時間。 

單純的乘法計算、容量或時間換算,對很多孩子不是難事。亞洲學生是在填鴨教育中長大的,「操作型」技巧,完全難不倒。 

但是,他們以後要面對的世界跟挑戰,不僅是操作能力就可以勝任。有大局觀、清楚方向、拆解任務、歸納分析,這才是現代學校教育,或者說是新課綱的重點。 

我們來看一下這題組的一部份吧... 

「口罩實名制」實施後,每人可以購買成人口罩3個,另外最多可以持3張兒童健保卡代購買兒童口罩,每卡可購買5個。今天快樂藥局排隊買成人口罩的共有60人,其中有8人各持有3張兒童健保卡代購買兒童口罩,請問快樂藥局今天賣出的成人口罩和兒童口罩共是多少個?」(4分) 

「口罩實名制2.0上路了,開放民眾網路預購,為期一週。本次預購僅開放成人口罩,每人七天內可購買三片,每片5元,但是每筆訂單(每人)另需自付7元處理費,並以憑證前往超商門市領取。陽光國小有15位老師上網預購,請問老師們這一週內網路預購口罩共花多少元呢?」(4分) 

別說孩子了,爸媽如你我,看完落落長的題目後,有理解到底在問什麼嗎?教導孩子的根本,其實是理解問題。這回歸到閱讀理解的養成,比「讓孩子愛看書」,更為進階的能力。 

「孩子愛看書」,跟「孩子會把一篇小短文作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能力。在學「怎麼教孩子看懂、拆解、分析並歸納出問題」之前,父母的轉念很重要。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為什麼解一道數學、算一題物理,需要落落長的題目?不是應該語文回歸語文,數理單純數理嗎? 

未來,除非從事純操作的工作,會以「依學科來劃分」,但是純操作的工作,也被AI人工智慧給包了,人類對純操作的精確跟品質,比不過機器人的。 

既然未來世界不是依照領域來劃分,而是圍繞著挑戰來組織的,那麼,現在讓孩子有主題跟整體的概念,其實就是父母師長的責任。 

一個專案經理,他可能要懂法務、懂文案、懂數據、懂行銷、懂管理、懂會計、懂機臺、懂生產鏈、懂分析,他可能還要懂談判、懂心理、懂產業趨勢,他可以說他念財經的,其他的他不會嗎?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有好的基礎,國高中之後才容易深化。要不然,在新課綱,甚至全世界教改的脈絡下,孩子辛苦的,不會只有國語(國文);素養導向題目會出現在各科的評量裡,孩子很容易感到學習的挫敗。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莊昕悅營養師/糖尿病友的飲食原則

莊昕悅營養師/糖尿病友的飲食原則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869/5278686?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5artbottom

………….

糖尿病友最大的困擾常常是美食當前,不能隨心所欲,尤其是連假期間,親友往來聚餐,美食當前更是誘惑,只要掌握以下步驟及原則,糖友可以享受美食,身體少負擔! 

原則1: 增加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物 

多以蔬菜、豆魚蛋肉、少加工的全穀雜糧根莖及新鮮水果為主,減少額外加糖的精製糕點、餅乾、甜食、蜜餞果乾,以及丸餃類火鍋料、臘肉、醃漬...等食材。 

原則2:先吃蔬菜和優質蛋白質 

蔬菜的選擇建議以深綠色或白色的葉菜類、瓜類、筍類、菇類、豆莢類,或是紅白蘿蔔、花椰菜和洋蔥等,這些都是富含纖維的蔬菜,影響血糖較小。但需要特別注意澱粉含量較多,常被誤以為是蔬菜的食物,例如:玉米、南瓜、地瓜、芋頭、山藥、蓮藕、蓮子、各式雜糧...等,都和米飯是同一類會升血糖的來源。 

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也相當重要,建議優先選擇非油脂和較少肥肉的來源,例如:黃豆類的豆皮、豆腐、豆乾,還有魚類、海鮮、雞蛋,以及比較瘦的雞肉、豬肉、牛肉和羊肉。 

原則3:控制澱粉和糖分食物的總量 

全穀根莖和雜糧這類富含澱粉的食材、所有的水果,甚至是乳品類中,都是會升血糖的食物,一整天的總量要控制,譬如這一餐要吃芋頭、炸年糕、山藥和飯後水果,就必須將白飯減少或捨棄不吃。而糕餅、餅乾、蛋糕、麵包、饅頭、糖果等都是精製食物,建議淺嚐即可,並減少正餐的飯量。 

原則4:注意烹調方法 

烹調方式更是控糖關鍵,裹粉油炸、蜜汁、茄汁、糖醋、勾芡...等,不好的油脂含量較高,而加糖或甜醬汁的烹調方法更容易讓血糖飆高,建議以清蒸、煎、燉、烤的烹調方式取代。另外,也須減少醬菜及醃漬物,搭配天然香料調味,可同時減少過多鹽份的攝取。 

原則5:隱藏版小技巧 

用餐時先喝清湯,接著多吃一些蔬菜類與優質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類、水果及甜食。把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前面吃飽了後面比較不容易吃過量,血糖就能控制得更好。沒事多走走,增加運動量,把過高的血糖和多餘的熱量消耗掉,也是控制血糖的小妙招。 

每位糖友都有專屬的飲食方式,需要吃的澱粉量和血糖控制的標準皆不同,建議先找醫師及營養師討論您專屬的飲食內容,並配合藥物或胰島素,連續假期間血糖才不會大暴走!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為什麼無法進入深層睡眠?

褪黑激素是由大腦松果體所分泌的荷爾蒙,在夜間增加,從晚上10點到淩晨4點間達到高峰。褪黑激素分泌時,會覺得想睡,脈搏、血壓和深層體溫都會降低,試圖維持深度睡眠。

陽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一旦照到陽光,生理時鐘便會重置,在早晨曬到陽光的14至16小時以後,褪黑激素的分泌會再度開始。

正常來說,如果在早上7點曬到太陽,到了晚上9點到11點之間,身體便會自然感到困倦想睡。

褪黑激素對睡眠至關重要,可惜的是它的分泌在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後便會逐漸下降。而在褪黑激素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同時,下視丘與皮質醇這些促進身體甦醒的荷爾蒙影響卻會變得更強。

除了睡眠荷爾蒙分泌量下降,干擾睡眠的激素分泌增加,還有生理狀態會影響睡眠,例如疼痛、頻尿、憂鬱、失智、還有因衰老而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衡、更年期停經後婦女常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等,都有可能妨礙良好的睡眠。

身體的自然機制使得年齡越大,就越不能享受一夜好眠的滋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上了年紀容易淺眠,而且半夜會無緣無故醒來很多次的原因。」

22歲美國人來臺灣開軟體公司第2年營收破億

這位老兄叫做 clayton jacobs,接受採訪。 

他在19歲普渡大學輟學跑去中國工作,待一年後跑到台灣上班,22歲時(2019)時在創立軟體公司CreatorDB,幫助其他平台透過社群媒體行銷,成立第2年時年營收破億台幣,公司人數35 

他的公司有點像以前的尼爾森收視率,幫電視節目做排名,他現在做的事本質是行銷公司,但前8名員工都沒有行銷背景,都是數據科學和工程的人。 

台灣成立公司最大挑戰是很多官僚,就是註冊公司/注資/辦理銀行手續都很麻煩,即便麻煩,他還是覺得台灣是個很好成立公司的地方,原因是,台灣工程師的"CP"是全世界最好。(我:一年營業額一億,請了35人,稅前頂多賺3千萬,當然低薪) 

美國有最頂級的工程師,但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跑掉,因為美國有太多太酷的題目了,在台灣不太擔心這個問題,他的公司到現在只有一個人跑掉,而且台灣的人事和房租成本很低,他們公司從5->12->35人,每年都在成長。 

台灣工程師在明確方向下會表現得比較好,美國工程師比較會面對未知,處理不同的衝突,他說全世界的教育系統在這方面都沒有做的很好,台灣可能比較明顯,因為台灣注重應試技巧(但他也幫台灣說好話,說有很多成功的臺裔"美籍"企業家,例如Youtube/ Twitch創辦人) 

來台灣工作要學中文,不學生活上會有不方便,台灣人常常說很快,還會說成語聽不懂。

………….

採訪記者:台灣對老外的最大優點是高CP值的工程人員,最大缺點是太多官僚。印度這點比台灣強,他們更便宜又說英語,這也反應美商工程辦公室在印度。(我:其實印度更官僚) 

說中文是來台灣創業/工作的一大阻礙,老外多少都是因為家人來台灣的,例如老婆是台灣人。台灣不夠強勢推動英語教育,無形中排除老外來台灣,不然可以讓台灣更快跟國際接軌,還有很大的經濟誘因(引進國外資本和人才) 

要是我沒有特別偏好,我會去新加坡,新加坡政府高效不官僚/ 英語為主/ 薪資高/ 簽證好/ 稅率低。所以在台灣外商人員招募大多侷限工程開發,其他重要職能(行銷/銷售/法務/商務開發/客戶關係)很少在台灣招募,外商會把職缺放在新加坡。 

在台灣,不當工程師,其他薪資低很多;在新加坡,不用特別學語言,拿到更高的稅後所得,不當工程師也可以高薪。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優秀病(8)/eaton

終身學習 

這篇是系列信箋的邊緣(沒能力寫太多)。先講結論。一個人若知道需要終身學習,自大、比較、唱衰及自卑等優秀病的症狀會大幅減輕。 

雖然自言自語,但對於一個人改變的方向、內容、驅動力,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得到一些寶貴建議,都指向辨識自己獨一無二的身分,以及態度,終身學習的謙卑態度。比如:

1.一位牧師回饋:一個人是否優秀,往往與本身想成為怎樣的人及態度有關。 

2.一位長輩建議:真正的優秀是接納自己的平凡,跑回屬於自己的跑道,找到自己擅長且合適的舞臺。這樣,追逐優秀就不會變成黑洞(吃碗內,看碗外,羨慕別人,迷失自己),若能勤奮努力,持之以恆,自我價值便會浮現,而且成為終身成長的方向。這才是上天創造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原意。 

法國小說家馬克奧朗說:「一個人的生命有兩個階段。45歲之前,他會吸納四周的各種元素。然後,驀然地,這一切會成為過去,他不再吸納任何東西。自此,他的人生只會複製第一階段的生命,會設法讓以後的日子吻合早年生活的節奏和氣味。」 馬克的意思是,第二階段人生只複製第一階段的生命,一旦拒絕學習或反思,就可能拒絕改變。

若將人腦比喻光碟片,一種格式可以隨時修改,一種格式不能修改,不能修改的原因至少兩個,一是被無明抓住,一是停止學習。 

對於學習,暨南大學教授吳明烈建議:時時對照現實,終身學習。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開立金融帳戶,還需要學習帳戶、知識帳戶、智慧帳戶、健康帳戶、人際帳戶與福德帳戶,想豐富帳戶資產,需透過終身學習。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80237

精神富有的人比物質富有的人,更能體會出人生的真諦與生命的價值。當終身學習提升生活品質、生命意義、生計發展,即是「三生有幸」的學習。實際要怎麼做呢?處處留心皆學問,萬物靜觀皆自得。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興趣點連結。 

後記:向高手學習是很好方式。陽明科法所教授林志潔接受民進黨徵召,參選艱困選區新竹立委。她的參選演講沒有渲染激情,但具一定影響力,適合觀摩(她青少年時是全國演講冠軍)。

https://m.youtube.com/watch?v=QBhTCxUwzc0&t=3s&fbclid=IwAR0wD9ezrH6wC4umTprycmpdPtJyS9T6ac9n2MYCKbr4kT2Tmb7KL8_qMk0 

有一次,我跟她筆戰高通告聯發科一事,兩位他校法律系教授加入戰局站在她那邊,我當然沒甚麼法學素養,但事後證實我的判斷是對的。專家面前不用自卑,掌握事實更重要。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優秀病(7)/eaton

重新定義優秀

自大、比較、唱衰及自卑,其實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圈,不知社會真實樣貌。愛因斯坦有先見之明,他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隻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出了社會,若仔細觀察,慢慢會了解,世上對優秀不僅是學歷成績,還有更重要的評價標準,比如: 

(1)創新:提出新想法、方法或解決方案,對於解決現實問題或推動進步有重要的作用。

(2)貢獻:對於個人靈命、科學、文化、教育、健康、社會、環境等做出貢獻。

(3)社交技能: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合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4)領導力:能指引他人,協調合作,實現共同目標。

(5)判斷力、反應力、體力….. 

然而,就算在某個評價標準的表現好,就自我感覺良好,這也是大誤解,因為要配稱「優秀」,得先明白其內涵如何(不知在哪裡看到的,括弧內文字是我的應用 

// 優秀的內涵,具有高度的品質和價值。這意味其內容能提供新的見解和觀點,而不僅僅是表面的知識和信息。(政客愛譁眾取寵,其實自己沒能力解決問題) 

優秀的內涵,具有深度和廣度。這意味不局限於某個特定主題或領域,而是涉及多個領域,並且包含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力。(政客的建議,往往沒考慮政策的副作用) 

優秀的內涵,能啟發人的思維。這意味能引起共鳴,甚至是反思,讓人對自己的觀點和信念進行重新評估。(政客往往只會洗腦,少能帶來反思) 

優秀的內涵,不僅是娛樂性的,而是有意義的。這意味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能對人的生活或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政客講的內容,娛樂遠大於價值)//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優秀病(6)/eaton

先學會做人 

肯認「你是獨一無二」,但想脫去自大、比較、唱衰及自卑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最近被me too揭發的人,不乏高學歷高收入高「人文素養」,但就是無品。有些東西是很難教的。 

杜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是公認最有影響力的犯罪心理學長篇,裡面有句話:「發表自己不正確的意見,要比敘述別人的真理更有意義;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才是一個人,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只不過是隻鸚鵡。」 

人生的智慧和價值觀不能透過傳統教育方式就能直接傳遞,往往需要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處理衝突、痛苦、挫折和挑戰時體悟,所以王爾德說:「任何值得記住的東西是教不會的。」 

赫塞說:「人生的真理並不在於尋求知識,而是在於體驗生活。」人為了學習,可以重複別人的話或經驗,但生命只有一次,想體驗就必須打破這一步,否則落入虛無,習慣用虛假不實想勝過別人。 

人生離不開四個字:做人做事,體驗生活的第一步是先學會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也就簡單了!做甚麼人呢?孝順(不愚孝)、善良、守信、寬容(不姑息養奸)、誠實、謙虛、正直、忍耐、喜樂、厚道。

…………….

1.孝順【弗6:2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2.善良【羅2:7】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 

3.守信【賽26:2 敞開城門,使守信的義民得以進入。 

4.寬容【弗4:2】凡事謙虛,温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5.誠實【箴3:34】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系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 

6.謙虛【太5: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7.正直【詩15:12】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裏説實話的人。 

8.忍耐【太24: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9.喜樂【腓4:4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説,你們要喜樂。 

10.厚道【太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北一女校長在畢典贈10字訣:看清本質

北一女校長在畢典贈10字訣:看清本質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67368………..

北一女畢業典禮,校長陳智源用1400字致詞,送給畢業生10個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希望助你看清事情的本質,帶你往良善方向前進,成為更好的大人。 

陳智源引用2017年哈佛校長在大一新生入學典禮的致詞:「大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 

人們總習慣相信自己相信的,看自己想看見的,柯南常說『真相只有一個』,但世上不只一個柯南。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柯南,用自己的視角去詮釋真相、評價他人,這是民主社會進步,然而言論自由失去分寸,就容易引起紛爭。 

他回憶4年前參與校長遴選,曾有評審委員問「您如何幫助學生得到幸福?」當時他認為這不是高中校長能處理的事。如今他能理解,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確保學生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還要追求眾人的福祉。幸福豐盈的人生,是在追求夢想過程中,還能看見別人的需要,為別人留個位置。

優秀病(5)/eaton

最有效的鬆綁束縛之道 

或許大家都懂心理諮商師或聊天機器人的說法,也知道要「放下」,適性教育的父母也會鼓勵、安慰、激勵,但哪個孩子不是最在乎同儕呢?於是滿口說做自己,卻不敢做自己。 

在高度世俗化的社會,在跟同儕跟世界比較的年代,不只比一、兩項,拚成績拚外型拚賺錢拚學歷拚耍酷拚可愛,隨時都有斜槓比拚法。恐怕放下說得到,卻做不到。 

這時需要深層的信仰系統[1],讓自己不在乎世俗比較。一位猶太教師說,當我們回到天家時,上帝不會問我們,你為什麼沒有成為摩西?而是你為什麼沒有成為你自己? 

在這樣的真理和恩典裡,可以支取到一種自由,知道自我價值不在於自己或別人如何看待我,而在於上天愛我,這愛不是憑努力賺取,也不會因我不好而失去,這是奪不走的價值。 

我們被放在不同家庭,不同環境,經歷不同成長過程,接觸不同人群,有不同才幹性格(不要輕看自己),有不同的負擔和使命。你不需東張西望,不需謄寫或者續寫別人的故事,你有屬於自己的原創故事,也只能由你來書寫。 

你是獨一無二的,有獨一無二的路要走,世上沒有人和你一模一樣的天賦秉性,能用你的眼光去看、去體驗、去記錄這個世界,能用你的質感去愛身邊人,更沒有人能代替你去愛你的父母、家人、朋友。 

「你是獨一無二」的上帝創造觀點最實用,最能脫去自大、比較、唱衰及自卑的心理。相信上天必指引道路,就能憑著信心,更勇敢邁出第一步,即使面對挑戰,也能得到自由和平靜。 

找到自己的天命,忠心做該做的事,像個好莊稼人,踏實而有智慧地經營自己的田地,配合時令與天氣,把收成放在上天手裡,然後對自己、對你的土地、對上天存著信心和耐心,便能好好做自己,珍惜自己,也能享受做自己。 

[1]參考關於優秀的內心獨白(小旭)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優秀病(4)/eaton

不求完美 尋求恩典

聖嚴法師指出,自由自在的境界,來自於兩種修行,一是放下自己的煩惱,一是放下自我的要求。 

聖嚴說自己年輕時,凡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把自己困住,不夠自由。後來體驗到:為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自己綑綁自己、困住自己,是愚癡的事。」 

其實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放下是一生的功課。放不下的主因之一是:完美心態。我們不完美,也理性知道不必完美,但過於求好心切,情感上被「不完美挫折感」折磨。 

人有想不開的時候,但不值得讓一時的「不完美挫折感」毀了人生。深呼吸,跌倒了,站起來,起不來就趴下去,躺夠了再翻身,何苦折磨自己? 

人生確實美好,不管多麽不完美!每件不好背後,多少藏著正面意義,或許顯露我們的弱點與有限,或許只是一時阻礙,要帶領我們眺望遠方,能坦然接受某個角色失敗也是突破與學習。 

不求完美,尋求上天恩典。這不是自我催眠,而是信仰的底氣。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說:「人類的一切智慧包含在這四個字:等待和盼望」,上帝給的恩典,未必心想事成,但至少關關難過關關過。 

甚麼是恩典?長柄菊的花朵很小,卻是最耐缺水最耐高溫的植物。它的種子能從小花朵表面起飛,不倚靠自己的聰明,更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守住永恆的約定:單單挺向空中,等待風吹。張文亮教授如此形容。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希伯來書 11:13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優秀病(3)/eaton

自卑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把自卑感定義為類似於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很少的價值的主觀解釋。 

阿德勒認為擺脫自卑感有兩種途徑:直接解決讓我們自卑的問題,或是通過補償間接解決。補償又分能解決問題的真正的補償,和迴避問題的虛假補償。 

他認為持續選擇逃避,會將自卑感發展成自卑情結,是一種認為自己無力解決問題,只能止步於此的不健康心態。用不健康的應對機制(coping mechanism)紓解壓力,只能帶來更多的羞愧、失望和消沉。 

甚麼是健康心態?心理諮商師通常建議:學著祝福欣賞他人;見賢思齊是為找到更好的希望;找到自己的亮點;把自己放得低一點,輸得起,允許自己在某方面不優秀。這樣才能解除壓力,釋放潛能。 

我問聊天機器人意見,它說為了應對挑戰,發揮才華和天賦,同時減少優秀病的負面影響,建議如下 

1.認識自我價值: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我努力和才能,而不是僅僅歸功於運氣或偶然。自我肯定和積極的態度可以減少優秀病的影響。 

2.關注身心健康:健康的飲食、運動和足夠休息,可以幫助減少焦慮和壓力,更能應對挑戰。 

3.保持平衡:努力平衡你的工作、學習和個人生活,可以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挑戰。 

4.找到支持系統:包括家人、朋友、導師或同儕,可以得到支持和建議,減輕優秀病的影響。 

5.接受失敗:不要把失敗看作是自己的失敗,而是當作學習和成長,改進自己表現和技能的機會。 

6.學習放鬆: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可以幫助減少焦慮和壓力,增加情緒穩定性。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優秀病(2)/eaton

唱衰文化 

專家說,台灣有潛艦,中共渡海的困難度增加好幾級。在台船3班、24小時施工下,第一艘國造潛艦預計9月底下水。面對不可能的任務即將開花結果,曾參與雪隧、第二高速公路的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坦言,台灣社會有個毛病,就是很愛「唱衰」未完成的重大工程,但台船的工程師很會忍耐,我們沒有愧對國家。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5140059.aspx 

1969年開始,蔣經國向美國提到希望獲得1012艘潛艦,但美國以具攻擊性為由拒絕。1994年李登輝政府再度提出,又被打回票。等到2004年美國願意賣了,扁政府朝小野大,新儒家學者也連署反對,三項軍購案被立院刪除。接著馬政府向美國爭取採購,未獲正面回應。可笑。 

台灣人的自我價值,常是跟他人比出來的。小時比成績長相,長大比工作收入、比孩子成績、比房子。一山比一山高,慢慢變成藉由別人不好,證明自己不差或別人比我差。 

因著成長過程不自信,原地踏步的人看到努力的人,就假設他會失敗,嘲笑他不自量力。努力堅持被當成傻子,直到成功,才被冠上「台灣之光」。 

成功的人除了有運氣恩典、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還必須背負被唱衰的眼光。對於願意堅持的人,我們要學習祝福欣賞,不要落入比較的陷阱。唱衰文化在華人世界嚴重,台灣要現代化,需要清除落伍的舊文化。

假消息說得跟真的一樣

真假新聞/eaton

 

台灣最近晶片設計新聞特多,也有假的,比如,到台灣吃油花捲的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新聞編派他離開台灣,要去中國進行大串的商業活動,中國的重要性更大balabala的。結果,人家回美國了。假消息說得跟真的一樣,也沒更正,這是台灣新聞的水準。

 

以下新聞是真的。矽谷半導體女王、超微半導體 (AMD) 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獲頒清大名譽博士。典禮 6 3 日舉行,由清大校長高為元飛往德州奧斯汀頒授。蘇姿丰父親蘇春槐是清大校友,送給女兒一束鮮花。

https://technews.tw/2023/06/05/amds-lisa-su-receives-honorary-doctorate-from-tsinghua-university/?utm_source=fb_finance&utm_medium=facebook&fbclid=IwAR0ztk3t-BPHd6WonMtyf1bTB5RM6i9HtZDdDDBMfHDXrmMLA9i-CY48Ll4 

佩服清大校方積極。蘇姿丰在2019年以5,850萬美元(台幣17.5億元)年薪,名列標普 500 企業收入最高的執行長。美國就是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好有壞。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優秀病(1)/eaton

自大自誇 

「優秀病」是指:自視甚高,有優越感,很在意自己及別人的評價。任何人把自己的價值與「優秀」掛鉤,不管實際有沒有天賦才華,都很可能得到優秀病。 

得優秀病主要有三種原因 

1.社會信念。從小被教育和期待要考高分、上好學校、找好工作。這個評價體系以成績、學歷、能力、成就為標準,衡量優秀與否。 

2.個人信念。為了給家人自豪和安心、自己被誇獎帶來的優越感,就想不斷超越「優秀」的人,以致養成一種心理機制,要通過好的表現證明自己,贏得愛和認同,總覺得足夠優秀才有價值。 

3.自我評價標準。遇到有才華能力或品格素養的人,由衷仰慕對方,於是覺得自己要這樣才算優秀。 

見賢思齊、追求卓越是好事,但根據比較,定位自我的價值,人會在自卑感和優越感中橫跳擺盪,形成不是滿分就是不及格(all or nothing)的思維。 

比如,某方面比別人強,就自大自誇。或是努力卻沒得到理想結果,自我價值受致命打擊,於是產生壓力、焦慮、沮喪、孤獨感,甚至自我懷疑或認為被不公正評價,最後自卑,極端一點,唱衰別人,抬高自己。 

因此,「優秀病」分三種,一種自大自誇。一種唱衰別人。一種陷入自卑。先說自大自誇。 

1859年,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自封為美國皇帝。他憑藉舊金山的航運業致富,卻因生意失敗而負債,他想要一個新的身分:美國第一位皇帝。 

《舊金山晚報》刊登「皇帝」諾頓一世的即位詔書時,許多讀者開懷大笑。諾頓頒布詔令糾正社會弊病,印製自己的貨幣,甚至寫信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向她求婚,期盼兩國統一。 

諾頓身穿當地裁縫師設計的皇家軍裝,看起來就是國王。但他不是,我們無法編造自己的身分。許多人試圖貼標籤定義自己,藉此知道自己的價值。誰能告訴我們是誰呢?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尋求真相(8)/eaton

傳聞法則 

最近看到法律名詞「傳聞法則」(hearsay rule),查資料發現,與尋求真相有關,很多台灣人的行為違反這個法則。 

簡單說,從別人聽到傳聞,沒有查證就信了,還急著轉傳,就算沒傳,也寫入腦海。傳聞法則符合常識,會違反,恐怕先有定見或被洗腦有關。 

傳聞法則具體規定在刑法第159條第1項。法官在認定犯罪事實及適用法律的過程,除了特殊程序,必須排除傳聞證據。 

比如,A殺死B,案發時只有C目睹全程經過,C驚駭之餘將經過告知好友D,但沒多久後C因病過世。之後A因涉嫌殺B而被逮捕,曾聽C轉述A殺死B過程的D,可以出庭作證嗎? 

C是目睹案發經過的「原始證人」,D是「傳聞證人」,D在法院轉述,會被認定成「傳聞的再傳聞」,原則上不能當作證據。理由有二: 

1.人的陳述可能與事實有誤差。D還可能將聽來的話簡化或誇大,加上記憶容易因時間經過模糊或錯亂,傳聞聽說便容易與事實大有出入,法院需嚴格審酌,否則以訛傳訛,悖於探究真相。 

2.無法達到詰問的目的。證人經由訊問後,當事人及辯護人可直接詰問證人,希望交互詰問發現真相。D聽過C的轉述,沒有現場的真正印象,就算對D詰問,很難期待挖掘出有助於發現真相的供述。 

此外,眼見不一定為憑,人的記憶是有限的,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或是局部,或是有心人製造的,當然不是真相。

控訴長老的事,除非有兩三個證人,否則不要受理。---聖經提摩太前書5:19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人生不留遺憾(8)/eaton

守得雲開見月明 

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林文月於5/27日辭世,享壽九十歲。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翻譯《源氏物語》。在華文世界,豐子愷及林文月都翻過這本大部小說。大部,想必充滿細節。 

這兩天看到林文月在八年前受訪翻譯的歷程,她說當時「沒有覺得是要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言下之意,後來覺得很有意義? 

個人對「物哀文學」沒興趣,想來沉重,對作為日本古典文學最大悲情的《源氏物語》更沒興趣,但林文月能耐心花五六年時間翻譯,倒想理解一下。 

宋澤萊曾摘要《源氏物語》的故事(他認為林文月的翻譯應該比豐子愷正確,但不好唸),順便剪輯紀念。

…………

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我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我當時是傻傻地做,沒有覺得是要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後來在西雅圖認識了一個人,他從前住在德國,在圖書館看到這個雜誌,很有興趣,便一期期地看下去,看了五年多。 

我翻譯時看了很多書,當年也看了別人的翻譯︰包括日本人用現代日語的譯本、Arthur Waley的英文節譯本和Edward G. Seidensticker的英文全譯本。我翻譯的《源氏物語》出版後,我還看到大陸豐子愷先生的譯本。 

平常不會用那麼多版本去看一本書吧,是因自己做了這件事,所以會想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不是看故事,而是看別人如何翻譯這本書。客觀地看,我本來沒有資格做這樣的事,我的日文只正式學到日本教育的小學五年級。 

我記得仗快打完時,我在上海就讀的小學老師帶我們看課本裡的一首詩,他教我們的故事背景,我竟然還記得:在九州的某個地方,有棵梅花樹開了,一個被遣放的人看到梅花樹,詠了一首和歌,說家裡也有一棵梅花樹,意思是「看到他鄉的花想起家鄉的花的心情」。 

我在台大教書時,有個九州大學的教授帶我去太宰府,說︰「就是這棵樹。」我忽然覺得我有印象,說:「我好像知道這個故事。」從和歌的最後一句想起來,想到第一句,並想起整個故事的背景,我自己也嚇了一跳——我有時記性很壞,但有時又會突然想起一些特別的事情。

……..

宋澤萊:《源氏物語》是紫式部所寫的小說。她的父親曾任職大丞官位,算是中層貴族,書香世家,後來父親官運不佳,出家為僧。紫式部早年與父親相依為命,對於文藝、佛理、音樂、美術很有研究,後來嫁給大她26歲的筑前守的宣孝,生了一女,宣孝3年後去世,紫式部變成寡婦。 

當時天皇冊封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的長女為中宮,須要很多的女侍,紫式部就進入宮中,從此瞭解宮中的貴族黨派傾軋,也洞悉貴族淫亂情愛,使他能寫成《源氏物語》。《源氏物語》成書約在1008年左右,描寫主人公源氏的政治生涯和個人愛情故事: 

源氏的政治生涯不複雜,最後沒有喪失生命,甚至還獲得榮耀,但是過程浸透著不幸。他的政治生涯反映當時最熱門的皇家與外戚的衝突。當時在宮廷並存兩股勢力,一派是皇子源氏與岳父所組成的皇室派;另一派是最高的妃子弘幑殿女御與父親右大臣所組成的外戚派,雙方形同水火,難以相容。 

故事開始於桐壺帝在位。出身低微的妃子桐壺更衣,獲得桐壺帝的寵愛,生下一位皇子,引起其他嬪妃的妒忌,尤其是弘徽殿女御愈加忿恨,認為這個皇子將來繼位成為天皇。更衣常受到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就憂鬱而亡。 

小皇子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難以在宮中立足。桐壺帝受到弘徽殿女御的壓力,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桐壺帝後來把帝位傳給弘徽殿女御的兒子朱雀,自此源氏完全失勢。弘徽殿女御進一步逼迫源氏離開宮廷,流放到須磨、明石的偏遠地方。 

不過朱雀的朝政日非,身染重病,最後召回源氏,恢復他的官職。朱雀不久出家,將皇位傳給兒子冷泉天皇,這個冷泉天皇卻是當初源氏與妃子偷情時懷孕所生,源氏意外成了皇上的父親,冷泉天皇也知道這件事,就更加禮遇源氏,官至太政大臣,獨攬朝綱,他開始有了榮耀富貴。 

由政爭看《源氏物語》,悲劇性還沒有那麼大。不過,這本書並不是以敘述政爭為目的,而是著重在描述源氏狂亂、變態的性慾所帶來的愛情不幸,眾多女性在情愛中遭受難以承受的傷害,使得《源氏物語》變成極端的不幸之書,動人心弦: 

源氏是一個有嚴重戀母情結的愛情變態者,一生染指許多女性,大抵都是始亂終棄。比如說他在12歲就娶了左大臣女兒「葵姬」為妻,卻不喜歡她。他又與父親桐壺帝的女御「藤壺」私通,在亂倫中生下了冷泉天皇,原因只是為了藤壺的長相很像自己的母親。 

又比如他騙拐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顏」【這女子是葵姬之兄頭中將的情人】去荒屋幽會,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為此大病一場,病癒後到寺廟進香時遇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得知她是藤壺女御的侄女,乃是兵部卿親王私生女「紫姬」,兩人常常相見。 

後來寺廟裡的紫姬外婆北山尼姑逝世,紫姬無人照顧,源氏接走紫姬,收為養女,朝夕相伴,以寄託對藤壺的思慕;幾年後紫姬長得亭亭玉立,高貴優雅,才藝出眾,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據為己有。 

又比如源氏由須磨、明石回到宮廷當太政大臣後,在近40歲時,朱雀帝出家為僧,源氏奉旨將朱雀帝的女兒「三公主」娶為正妻。紫姬心力交瘁,病卧在牀。早已覬覦三公主美貌的內大臣【頭中將】之子柏木趁源氏外出探看紫姬時,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懼悔交加,一病不起。 

三公主在生下容貌與柏木毫無二致的私生子薰後,不堪內心折磨而落髮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來到,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也去逝,源氏頓時失去精神支柱,為了了卻塵緣,就隱遁出家,幾年後死去。 

在《源氏物語》,所有女性無一善終,每個都是命運悲涼,愛情成空;最後帶動源氏受到報復,出家為僧。悲劇氣氛滲透紙背,到了萬事萬物皆悲哀的「物哀」大境界,可說是日本最大悲情的一本書。這本書使得未來日本文學無法擺脫悲劇氣氛的糾纏,影響可謂深重。

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甜蜜的家庭》/eaton

這首歌幾乎大家都聽過,「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出自182353日美國輕歌劇“Clari, Maid of Milan (米蘭姑娘克萊兒),女主角唱“Home, Sweet Home 

這首歌由美國人John Howard Payne作詞,英國人Sir Henry Bishop作曲(他為英國柯芬園歌劇編曲,功名成就),根據義大利西西亞民謠改編。英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fvJSyKJUY 

中文填詞者是沈秉廉,1900年出生在江蘇,江蘇第一師範畢業後到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習樂理、和聲和作曲。沈秉廉編了許多中小學音樂教材,當年政治因素,《甜蜜的家》、《春遊》和《菩提樹》未標填詞者,後來改名成甜蜜的家庭,春遊改名成春郊,菩提樹沒有改。 

日譯歌名比較有趣,叫做「埴生の宿」,意思是“寒酸之家”或“樸實之家”,1889年(明治22年)由里見義填詞。日文合唱:埴生の宿 フォレス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20gL4AkPw 

霈青將日文翻譯成優美中文:

雖是茅屋土舍的寒酸之家 沒有華麗的裝飾 然而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時節 盡是一片花香鳥語 這是我的家 令人快樂、信賴的所在。伴我寒夜展書讀的窗台 沒有光彩奪目的琉璃朱瓦 在清澈、沁涼的秋夜裡 抬眼望去明月當空、虫鳴為伍 這是屬於我的窗台 令人快樂、信賴的所在。 

後記:參考mush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