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人們怎麼判斷訊息是否正確?

人們怎麼判斷訊息是否正確

台語俗話說:攏係吃名,是有道理的。根據心理學的錨定效應,人們判斷訊息是否正確,重點在「誰」發送訊息,而非依賴訊息內容。

兩千年前,亞里斯多德提出說服三部曲:邏輯、信譽、情感,信譽包括:名聲、專業度、可信度及權威。若錨定效應」適用,「名聲比及權威、專業度與可信度更重要。

理論通過檢定,只是在解釋過半的人的行為,不代表每個人的想法一致。許多人未必同意錨定效應,至少我是,很多國小畢業的人,判斷的智慧高出我數倍。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大賣空》主角麥克・貝瑞,倒是印證了錨定效應。貝瑞是史丹佛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大學主修經濟學,閒暇在數字堆研究金融市場,並進行價值投資。西元2000年,家族資產成立避險基金Scion Capital

2005年左右,貝瑞認為美國次貸大空頭即將來臨,開始放空次貸債券,在房產市場欣欣向榮之際,十分不尋常。但事後證明,他準確預測2008年次貸風暴。其實貝瑞不斷在專業論壇發出警語,但未獲重視。若不是路易士在《大賣空》生花妙筆,也許至今沒人在意他的警告。

貝瑞缺乏可信度?不,他的投資績效驚人。2001年網路泡沫後,標普500下跌12%,貝瑞基金漲了5成多。第2年,標普500下跌22%,貝瑞基金漲超過15%2003年股市反彈,貝瑞基金績效高於市場28%50%

玩別人的錢,敢於衝鋒?不,貝瑞拿出所有身家,以信用違約交換(CDS)與華爾街大鱷對賭。金融風暴數年後,貝瑞基金獲利達到726%,但依舊未能引起注意。

很可能是,人們重視「誰」發送訊息。貝瑞一副書呆樣,人家行頭是訂做西裝、上漿襯衫和領結,而他穿短褲和T恤上班。貝瑞不善溝通,兩歲時因為腫瘤失去一隻眼睛,當他試著用正常眼睛注視對方,另一隻玻璃眼珠無法對焦。這都讓他明明帶來真理,卻成為透明人。

我們如何改善判斷訊息的能力?我的看法是,離開同溫層去聆聽不同聲音,不管認不認同。其次,所謂事實是全部事實,而不是居心的選擇性訊息,更不是去脈絡化的加工訊息。

最後,對於習慣用雙重標準評價的媒體,不管是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BBC…,要保持「永恆的警戒」;對審核或刪除他們討厭的言論,譬如臉書、推特,也應如此,這才是理性。

 eaton

2020/12/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