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談假設前提

今天我在一個群組的對談。

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提出這句話的時空背景、與人物宜說清楚,信書的人是讀懂書的人,不懂書等於無書!佛教的前提:空。理智。不知是那位高僧說的?祂一定沒有讀懂佛經!!!所以盡信佛經不如無佛經。

感謝回應。我相信佛教可能存在許多前提,懇求開釋,在此我也說一點。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關鍵字是「盡信」,讀者若沒思考書是否根據事實,也沒盡力查證時空背景下的前提假設就盡信了,就是書呆子。這好比沒認清管理元素進行策略規劃一樣,事前大家會知道策略不可行,後來成功也是矇上的。(註:管理元素至少包括:組織目標與價值、內外部環境認知、價值鏈的創價流程、自己的技術能耐、目前有形與無形資源、決策程序與執行力)

 也因此,學者介入實務,更能明白如何拿捏學理,而學富五車者可以拆解前提假設,從而發現新理論。得到諾貝爾獎的選擇權定價發明人過於自信,沒把模型重要的前提假設看在眼裡,最後LTCM屍骨無存。中國赤化後,約五千位科技學者返國報效國家,後來多數被鬥被勞改冤死,也是沒這種判斷的常識。

佛教可能存在許多前提,人們最常說「捨下放下」。但試問,若不想讓「捨下」成為教條,是不是要進一步探索「捨下放下」的前提,也就是前提的前提?這就是「理智」要作為佛教的前提,要人們有邏輯,不要糊塗相信。

 至於「」是佛教的前提,不須哪位高僧說,自己也可以判斷。試問,沒有空,如何相信輪迴相信涅槃,如何能理智」相信:現世生命是在廣大宇宙中以種種型態呈顯,是流轉於悠遠生命長河裡的一個區段,既然天下沒恒定之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的想法也會改變,那又何必「執著」?如此就懂得「捨下放下」紅塵了。

最後,提出個人對於群組討論的看法,讓對談有意義,也不傷和氣。這在要求我自己,不能要求別人。對我來說,意思有清楚表達就好了,LINE這類群組不適合做思想戰場。我認為,合宜的群組討論包括5個要件:

 (1)    平等。這樣才能真誠地暢所欲言,討論才不失去意義。

 (2)    坦然接受批評。這樣才能理解彼此差異,也才有機會理解彼此盲點。

 (3) 坦然接受自己的意見被忽視甚至輕視。這代表承認自己渺小,也代表自己有心理界線,不被他人帶來情緒干擾。

 (4)謙卑。一個人介入公共討論,必須先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應該是錯誤的相互呈現,然後由真理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

 (5)根據事實。許多人吵來吵去,就是在爭論之前,沒澄清並證實所認知之事,這種錯誤的討論順序,是在彼此浪費時間。

 自我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因此天下學問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看多了接受命定),中年人懷疑一切(追求完美無法如願),青年人甚麼都懂(以為見山是山)。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後記隨意想想 幾種前提

1.因果關係的前提:沒有未知的未知,明白所有已知的未知

2.管理的前提:有目標與價值、環境認知與事實、組織能力、有形與無形資源等等,然後整合這些管理元素。

3.經濟學(傳統)的前提:人是理性且自利。其數學模型以「所有人都是公正守本分」為前提

4.人本主義的前提:人類優於其他生物。

5.康德哲學的三大前提:上帝存在,靈魂不死,自由意志。

6.佛教的前提:空。理智。現世生命是在廣大宇宙中以種種型態呈顯,流轉於生命長河的一個區段。

7.菩薩的前提(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

8.念佛往生的前提:用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來念,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9.基督教的前提:宇宙萬物都是神所造。

10.受浸的前提:確實相信神,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有重生的經歷。

11.基督徒參政的前提:跟隨基督,而非以人文理論的高言大志企圖改變公民社會。

12.會計學的前提:永續經營

13.蚵仔煎命名「地中海生蠔風味紅醬蛋煎餅佐時蔬」,能賣680的前提:消費者願意買單,可以抽房子,送千元,店長送的……。

 eaton

2020/12/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