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熟練帶來熱情(下)

熟練帶來熱情()

上篇說到,不管幾歲,不管生命是否已達到頂峰,都應找目標,給自己活著的理由,這樣奮鬥的心可以如火被挑旺起來,然後過理想的生活。今天貼為什麼多數人80幾歲時更快樂?答案之一也是有目標。

六年前至今,我貼文5千篇,目標算是達成。飛快產出,思想膚淺,文字欠優美,毫無文學質感,所以以量取勝」,害了許多人不堪其擾退出群組。但我貼文動機是「利他」,縱然沒增智慧,但增加一點常識,常識跟判斷力相關。

以量取勝」不一定品質不好,杜甫一生寫了2千多首詩,從年輕到老都寫,人家對讀者是很有交代的。

我曾參考兩本蘇東坡傳寫了一篇貼文,很長沒貼,但在《定風波賞析提到,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讓自己忙起來,文學成就也從此展開。俗語說:「凡事過往皆是序章,所有將來皆為可盼」,確是人生智慧。

《聖經》也這樣說。先知以利亞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他名字的意義為「耶和華是神」,當時以色列王國(前期)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後期)及猶大。以利亞按照神的旨意,施行很多神蹟,他曾獨自擊敗了450位巴力的先知(壞先知)

站上高峰的以利亞老了,感到非常孤單,請求上帝取走他的性命。上帝為了讓他振作,給他新任務。他必須膏立哈薛作亞蘭王、耶戶作以色列王,又要膏立以利沙接續他。以利亞有了新目標,重新振作指導以利沙,整個人活了起來。最後以利亞沒死被接升天,擲下他的外衣給接班人以利沙。

eaton

2020/12/31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美國頂尖企業印度裔執行長勝出關鍵

美國頂尖企業印度裔執行長勝出關鍵

https://www.truthweb.news/indian-ceo/

…………..

//東亞文化因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鼓勵謙遜、習慣安靜地工作和思考、追求和諧、穩定,不擅於自我推薦,在文化上較為保守,不喜歡放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用個人論述與分析來推翻別人的意見,或在衝突中捍衛自己意見,並且會視為是一種破壞和諧的威脅。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有一定程度的束縛人們的思維,不敢率先表達自己的意見。//

心有戚戚焉,正是我的寫照,很長一段時間,自己既沒溝通能力,缺乏自信、企圖心和堅定信念,生活壓抑。下一代要擺脫這種思想枷鎖了,食物都要去蕪存菁,文化也要懂得修正。

不是說講話要衝,而是懂得溝通,同樣意思可以講得漂亮;懂得發表及捍衛意見,知道錯了就欣然修正。不認同別人說法,應針對論述反駁,而不是用情緒語言貼標籤或顧左右而言它,台灣人常用這種招數掩飾自己。

若掩飾不是出於故意,就要自知所有問題都源於理解能力不足,知道自己永遠處在有限、有罪和無知的狀態,因此必須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謙虛學會懷疑自己,反省自己。

eaton

2020/12/30

熟練帶來熱情

熟練帶來熱情

最近看到一個學術研究:做沒興趣的事,日子久了,技巧熟練,自然生出熱情,從而發現意義。現在年輕人常換工作,常見的理由是沒興趣沒熱情。年輕人若能思考其中道理,或許對職涯有所幫助。

我最近承接一件「商標授權金」評價案,目的是授權方求償授權金,歷程可以印證這個研究。

本來對此案沒興趣,互換甲乙口袋的錢,意義不大,而且爭議金額大,爭點就多,若協商不成,還要上法院作證,所以CP值不高。後來改變想法,也順利接到案,然後完成報告,因為多想一下:

1.一個有品質的報告,能樹立公平價值標準,還原資產本色,大幅縮短爭議時間。套用術語,賽局變得簡單,降低交易成本。這是常識,有了認可數字,再談價值判斷,自然容易建立共識。為了炒作政治,故意忘了數字,專講偽價值,其實比小學生還不如。

2.瞭解一家上市數十年的公司竟然拖欠授權金的原因,有助於增加常識,而常識能提升判斷力。現在看來是,高層掏空,公司處於損益兩平,於是藉口授權金偏高,一年拖過一年。從案例也看到,誠信是金融投資重中之重,比巴菲特的護城河還重要。

3.為了讓雙方接受報告,必須採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並客觀證明設算前提與假設的合理性,雖然距離完美遙遠,但盡力抹平枝節,這樣報告不再是產品、商品,而是作品,在不厭其煩修正的過程中,技巧逐漸熟練,自然生出熱情。

一個人年華老去,仍需熱情,即便覺得生命已達頂峰,或未曾有過巔峰,不能做什麼事了。但看看四周,仍有人需要你的幫助,他們就是你現在的目標,也是活著的理由,奮鬥的心從而如火被挑旺起來,然後過一個理想有意義的生活。以上或許才是這次接案的最大收穫吧!

eaton

2020/12/30

…………….

後記:先知以利亞曾獨自擊敗了450位巴力的先知,上帝一直都和他同在那裡!後來以利亞感到自己很孤單,甚至求上帝取走他的性命。為了讓以利亞振作起來,上帝給他新的服事對象。他必須膏立哈薛作亞蘭王、耶戶作以色列王,又要膏立以利沙接續自己成為先知。有了新的目標後,以利亞重新振作,找到了一個繼任者並且指導他。韋陌格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為拔不拔管的生命難題找答案

為拔不拔管的生命難題找答案

https://www.twreporter.org/a/good-death-myth-respirator-extubation

……………

國衛院建置「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可查詢插管天數與拔管機率。陳麗光研究員進一步推出app,是世上第一個資料庫,可依照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是否洗腎、罹患肝硬化等條件,查詢未來能脫離呼吸器機率及死亡率。

譬如,長期洗腎病人插管第7天,未來90天內成功脫離呼吸器的機率54%;插管21天,機率41%;插管60天,機率僅19%。

大數據分析,能讓大家冷靜面對未來。這件事給我兩個啟示。第一,政府政策分析可循此模式,讓民眾了解政策的成本效益,瘦肉精事件符合這條件。

第二,群組討論應針對事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惡言相向,不要添油加醋,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是對的。 處理爭議最好的方法是,能用數字就用數字作共同語言,而且是關鍵數字。

eaton

2020/12/28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終結負能量

終結負能量

人性善惡兼有,有人陽光,並非天賦異稟,而是選擇親近陽光,讓光驅走黑暗,誠如月亮不會自發光,是接受陽光才發出光芒。相反地,近墨則黑。

同樣,今天是聖誕節,信徒相信基督是大光,是奇妙的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所以紀念平安夜得平安,用各種佈置歡欣同慶。

選擇光或暗,是自由意志的展現,正如明年16日,甚至20日才能塵埃落定的美國大選,人民在選擇「祂」或「他」。對信徒而言,不是支持某人當選,而是相信「美國燈塔」兩百多年來所發出的是神的光芒,因此創造從未有的自由和繁榮,一旦離開神的光芒,美國將跟黑暗國家一樣黯淡。

既然價值選擇是自由意志的展現,就要相信一個人極難被理性或知識啟蒙,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承認老師只能傳授技能,無法影響價值觀。因此,這裡只談點終結負能量的技巧 (歡迎補充)

1.光的啟示,就在告訴人們,自己不是光,就要離充滿負能量的人遠一點。

2. 設定心理界線:遇到不如意,千萬不要灰心難過太久,因為傷害你的人悠哉悠哉,若你因此把壞心情帶回家,只是讓愛你的家人擔心而已,多不值得啊。

3. 多關心別人,少想自己:自私是負能量之源,本來三分不愉快的事,很可能被放大到十分。先把自己的需求放下,想一下別人,會發現自己被其他人需要著。

4.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就一件小事,不論是看電影、買衣服、喝咖啡、去山上走走、變換髮型,都可改變心情,悶在室內最糟。(這是親近陽光的方法之一)

5.列下珍惜和感恩的事:覺得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負能量就出現,但冷靜想想,生命也給了很多其他,君不知「專心抱怨」,背後就不知有多少恩典支撐。列出你所擁有的,感謝那些支撐的力量。很多不快樂源於不珍惜和感恩,永遠看杯子空的那一半,無法與內在的自己對話。能珍惜每天的生活,就能以喜樂的心面對挑戰。(這是親近陽光的方法之一)

6.給自己人生目標,從而給出人生熱情,讓自己在有限生命裡,過著理想中的生活,然後做一個好公民,給下一代作榜樣。達成某些目標不易,但一項研究顯示(也是常識),每天做有意義、但沒興趣的事,日久技巧熟練,自然生出熱情。

7.聽一段挪威著名歌手演唱【輝煌時刻 中英翻譯】Dana Winner One Moment In T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W7gU432M&feature=youtu.be

eaton

2020/12/25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劉軍寧:耶和華永在,公義不敗!說說美國大選

劉軍寧:耶和華永在,公義不敗!說說美國大選

以耶和華為神的國度是有福的,神揀選為子民的人也是有福的。(Blessed is the nation whose God is the LORD, the people he chose for his inheritance.——《舊約·詩篇》33:12

誰輸不起?

近來,常有人問我,誰會最終贏得這次大選。答案其實很簡單。按照美國當初建國者們的理解,美國是一個由耶和華掌管的國度,是按照祂的公義原則來治理的。如果美國將繼續按照祂的公義原則來治理,大家當然知道誰會當選;假如美國從此不再是按照此公義原則來治理的國家,大家也知道誰會當選。所以,重要的不是誰當選,而是美國是否還繼續按照此公義原則來治理。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激烈到讓人屏住呼吸。它不僅吸引美國人民的關注,也吸引了中國人乃至整個世界的關注。為什麼這次美國大選如此重要?這個重要性不在於誰當選總統,其實質不是在兩位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人與神之間、他與祂之間做出選擇。祂輸得起這次美國大選,雙方候選人也都輸得起,但是,美國人民輸不起,他們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更輸不起。

秩序的根基在哪裡?

如著有《美國秩序的根基》的柯克先生所言,美國之所以如此不同於其他國家,是因為耶和華一直在美國的時間與歷史中完全掌權。西奈山上,上帝與摩西和以色列人訂立聖約,文本由上帝親自擬定並被以色列人一致認可。這就是含有十誡的摩西之約。人類政治秩序的關鍵原理,都包含在這一聖約之中。確立美國秩序的《五月花號公約》與《美國憲法》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是這一聖約原理的再現,並把祂所啟示的原理變成了人間的現實。

然而,在這次美國的總統大選中,祂的權柄卻面臨著空前的挑戰,由四百年前《五月花號公約》開創的美國秩序的根基正在被動搖。這次危機是四百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其嚴重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只是針對奴隸制這一個具體問題發生衝突,在美國秩序的根基上,雙方並沒有發生衝突。所以,這次選舉也是美國建國兩個多世紀以來最關鍵的選舉。

左與右在爭什麼?

美國這次選舉又被認為是左與右兩大陣營的全面對決。所謂左,就是悖逆耶和華,就是要擺脫與祂的聖約與律法,就是背離祂的公義原則;所謂右,就是順服耶和華,守住與祂的聖約與律法,堅持祂的公義原則。這次衝突的本質是:左派要來統治,保守主義要來掌舵。美國的未來,與人類的未來,同樣取決於:選擇,還是選擇?左右雙方的答案完全相反。

本次美國大選中的左右雙方的陣營與代表,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與神的關係是雙方衝突的焦點。現在,一方要美國繼續在神的公義的原則下來治理,而另外一方卻要強拆美國秩序的根基,要顛覆神對美國的掌管,進而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大家都已經看到他們肆意打砸搶燒、推倒美國創始人的雕像、褻瀆重要的紀念碑,焚燒美國國旗甚至標誌性教堂。有個政黨甚至首次毫不掩飾地把祂逐出了這個黨,耶和華從他們的話語中消失。本次左與右的衝突,甚至不是以黨派來劃線的,比如說很多共和黨人,並未站在共和黨的傳統立場一邊,為此還專門出現一個英文詞:RINO(名義上的共和黨人)。

他們的訴求是什麼?

美國秩序的根基來自於神啟示給人的根本秩序原理,這就是作為聖約的十誡。它有兩個方面:它既是一個耶和華與人之間的聖約(摩西之約),也是一個對人產生約束的律法。聖約有十條(即十誡),每一條都是對神與人有約束力的聖約義務,並因此成為律法。換句話說,神在約上,約在法上,法從約生。

這次美國大選最激烈的就是關於其中第一條的爭論。按照十誡的第一條,神是人間的一切事務的掌管者。但是,今天美國的很多人不承認這一條,他們不要神當他們的家,他們要自己當自己的家。他們拒絕耶和華的律法,他們要任意地給自己立法。

作為聖約的第八誡明明白白地寫著:不可盜竊。第十條也強調,不要覬覦他者的人與物。這也是美國的秩序與法治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可盜竊,當然也包括不可盜竊別人的選票。不得覬覦,當然也包括不得覬覦對方的選票。這次選舉最激烈的爭論是圍繞著是否存在選舉舞弊展開的。而選舉舞弊在性質上,就是盜票。其中有一方受到了涉及選舉舞弊的許多指控。盜竊與覬覦是為神及其律法以及美國法律所禁止的。與盜竊財物不同,盜票是破壞聖約的竊國行為。容忍盜票,就是容忍摧毀美國的秩序。

在美國這次大選中,一方代表了一個強大的聲音,就是大政府、高稅收、福利國家的訴求。支持這一方的暴徒對無辜者、對商店、銀行與教堂肆意打砸搶燒、強佔富人住宅。他們完全無視造物主賦予每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

各路左派還提出各種動議來試圖改變現行的憲法。他們極力要求取消作為複合共和基本制度的選舉人團制度,要求擴大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規模,主張司法能動主義,賦予最高法院法官通過判例來任意立法的權力。如果這些主張得以實現,美國的現行憲法與憲政將面目全非。

為何美國的憲政難以移植?

政治學經驗研究發現,美國的憲政制度很難移植到其他國家,在美國之外的國家無法成功。為什麼美國憲政與政體很難被成功移植?因為,美國的制度是建立在信仰與聖約基礎之上。這才是美國憲法與政治制度的靈魂。不移植信仰與聖約,就不可能成功移植制度。今天美國也面臨同樣的情形。如果美國人放棄了他們與神的聖約,那麼美國的憲政與制度就不能縱向地平移到下一代。雖然這些制度在形式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一定會形是實非。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說:我們的政府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我們的憲法只是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定的,它遠遠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此憲法只適合於有道德與信仰的人民。美國的秩序,其憲法與憲政是為信耶和華的、接受與聖約的國民準備的。如果美國的多數選民們不願意接受神的主權、聖約與律法,沒有信仰與道德,美國的秩序與憲政就名存實亡了。

誰的燈塔?

美國到底為什麼強大?不是它的科技、教育、軍事、財富,而是它與上帝之間存在的聖約,並且以此為制度的根基。美國創造的自由和繁榮,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得多,是因為信耶和華所得到的賜福與恩典。美國人通過與神立約得到神的賜福,而因此成為全世界人們所嚮往的地方。

這次美國大選深深牽動普通中國人的另一個原因是關於燈塔國的話題。在不少國人眼裡,美國是燈塔國,他們非常擔心這次大選的結局會影響到燈塔的未來。如果美國有這樣的燈塔,那麼,燈塔是美國自帶的、固有的嗎?其實美國不是自帶燈塔。假如美國是燈塔國的話,是因為它高舉了神的公義原則。這燈塔不是美國自帶的,而是在《聖經》裡的。如果把信仰與聖約從美國的秩序當中抽離拆除,那麼美國將跟國人最厭惡的那些國家一樣令人厭惡。如果美國實行曹縣的意識形態與體制,那美利堅還是燈塔嗎?美國的燈塔,發出的是神的光芒,不是美國人自身的光芒。一旦美國離開了神的光芒,一旦神收回給美國的賜福,美國將變得跟世界上那些黑暗的國家一樣黯淡。

追討,還是賜福?

聖約第二條規定,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埃及記》第20章、《申命記》第5章)美國今天的成就是神發慈愛的結果,那些流氓國家所遭受的厄運是神懲罰的結果。是放棄神的律法、被神懲罰,還是繼續遵守神的律法、守神的誡命、繼續得到神的賜福,這才是美國本次大選真正的爭執點。

美國本次大選一切衝突的根本,一切爭執的根本是與神的關係的爭論,而恰恰在這一點上,關係到美國秩序的根基。聖約與十誡是美國秩序的底層架構,也是左派所要摧毀的最關鍵目標。

美國的立國根基,是與神的聖約,是耶和華頒佈的摩西律法。這是美國的精神支柱、道德基礎與制度支柱。在此基礎上才有現在的法律與秩序。如果把這個神聖的根基毀掉,兩百多年以來的法律與秩序將坍塌。今天的美國面對一個歷史性抉擇關頭:是繼續在神的主權、聖約與律法之下,還是執意走悖逆之路,擺脫神的主權、聖約與律法?耶和華給美國人乃至全人類選擇的自由,並在第二誡中有言在先,規定了兩種選擇的分別後果。

那些分別為兩位候選人操心的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操心。一方渴望被法老統治,另一方渴望生活在耶和華的權柄之下。你的選擇是哪一方?無論這次美國大選的結局如何,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這就是:耶和華永在,公義不敗!

十誡

我是你的上帝

不可信仰別神

不可拜偶像

不可濫用上帝之名

安息日

尊敬父母

不可謀殺

不可姦淫

不可偷盜

不可作假見證

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

不可貪戀別人的財產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貼文反駁「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之後

「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貼文之後

最近貼出標題文,在某群組受到邏輯錯亂、言語粗俗的攻擊。我沒興趣參與黨爭,但熱愛真理,既然發表看法,就接受公評,也要懂得樹立界線,不讓情緒受影響。尤其是擾動者講完活得優哉,自己聽了灰心難過,才是笨的可以

我們不用為了芝麻事爭吵,但也不要怕爭吵而不講影響重大之事,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否則就是膽怯、鄉愿或偽善。對我來說,看到有人貼「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視頻,不發點聲音,不僅沒有基本的良知、正直與良善,也沒盡一點公民責任,這是嚴重的失能。

這件事值得爭議的關鍵前提是在安全劑量下,仍有不可接受的傷害。問題是,現在前提成立嗎?沒有這種基本判斷力就是反智。或許我的說法不對,說不定N年後,安全劑量是1ppb,而不是現行10ppb,也就是說,每天吃6片豬排,連續半年,就有危害之虞。

多數人知道國民黨的專制歷史,不用贅言,我講這段是指開放萊牛沒跟在野討論,但開放萊豬沒有嗎?有人說萊克飄到空氣,比毒品毒250倍,這種危言不能批評嗎?若這樣才重視人權,為什麼不批評進口萊牛的馬英九?這種雙重標準,根本沒說服力。

再者,台灣主要以美國為最終出口市場,若沒出口,就算做內需生意,誰為內需買單?美國吃萊牛豬幾十年了,人家希望不要無理管控,又沒叫你吃,遑論幾十年來,沒有美國支撐,台灣的自由、生命、財產有保障嗎

我一點也沒有「錨定效應」的名氣,也不確定攻擊者是理解力有問題,還是故意斷章取義?但無論如何,我還是衷心建議,不要為了政黨之爭,盡講荒謬惡毒的話,弄得自己面目可憎。這提醒出自中道,也出於愛心。

所幸,萬事互相效力,每次爭戰我都練習到:(1)不口出惡言;(2)地位平等;(3)坦然接受批評;(4)坦然接受意見被忽視甚至輕視;(5)謙虛,真理在高處;(6)根據事實。「反權威」耍酷,要根據事實,也要有基本的素養,沒有這種節制,其實不適合參與討論

eaton

2020/12/23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

 「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

先聲明,我無黨無派,從沒參加過選舉遊行,沒偏激的意識形態,沒經營事業,不必支持哪個政黨,更不是民進黨的粉絲。發表政治不正確言論,純粹盡公民的義務,看不慣謠言,但天下事充滿未知的為知,我不一定對。

最近網路流傳蔡英文當年「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遊行影片,在我看來,這是「移花接木+偽善+反智」。

當年在反甚麼?反國民黨獨裁、反帶骨牛肉(狂牛症)、反影響農民生計、反健康疑慮。現在反對前提不見了。若反萊豬的人不採雙重標準,應要求馬英九道歉,他是「萊牛」的始作俑者。

萊牛進口 8 年了,進口量年年攀升。為什麼?今日食品添加物無所不在,便利商店最多了,但合標準都吃。反遊行當時沒瘦肉精安全標準,後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出10ppb,若不反智,就要相信沒餘慮。

依據日本、澳洲及JECFA評估,60公斤成人的每日安全量為60微克,以10ppb做為容許量,成人每天得吃下6公斤豬肉,並且天天吃6個月。一份便當豬排100克,三餐吃60片才有6公斤,有誰會這樣吃?

500年前,「毒理學之父」帕拉賽瑟斯(Paracelsus, 1493~1541)說過名言:「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就算是人體必需的水,短時間內飲用過量還是會中毒。」所以重點是」,這也是常識。

退一萬步想,就算萊牛萊豬有一點危害(前提不致病),我們每天不都在做選擇,犧牲不重要,換取重要,這不是常識嗎?現在豬農競爭力不比當年,影響農民生計前提不存在了。別忘了,在台灣多數人的生計是靠出口。人家只是要你不管制少數品項進口,沒要你買!就說到這裡。

最後,提供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的文章,他曾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250篇以上。他回顧學術文獻,針對美豬牛發表十幾篇文章,他說:

美豬「瘦肉精」之所以會成為食安問題,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921

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 教授: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4820969?utm_medium=fb&utm_source=health

 

eaton

2020/12/21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莊子嫻:小心求問,大膽信靠

莊子嫻:小心求問,大膽信靠

聖經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任意而行,每當走入絕境,上帝興起各樣的英雄為士師,羸下看為不可能的爭戰。

士師們都獨具特色,有婦女、刺客、好色之徒、無禮之徒,非但不出眾,也不值得期待,但這些人對神敬虔,潛能隨著神的帶領成為領袖。

士師基甸,他膽小,很沒安全感。上帝每次給予指示,基甸總要印證,然而經上記著:「不可試探主你的神』,試探神的下場非常慘烈,為什麼耶和華一再寬待?

基甸求證據,但動機是好的,想確定是主,以排除心中疑惑,而神也同意用明確證據給出確定。並且基甸對所求的印證全力以赴,他經濟不寬裕,依約帶山羊羔和細麵作的無酵餅獻祭,頂著眾叛親離的壓力,更冒著生命危險,去拆毀父親為異教神所建的祭壇,為耶和華神獻祭築壇,在追殺他的族人面前尊耶和華為大。基甸在所能的份上豁出一切,對神的恭敬無比。

耶和華看見求基甸的謹慎和真誠,知道他不是抱著褻瀆好玩意念求證,也看見他單純的生命本質,因此一步一步鞏固他的信心,最後成為勇敢而火熱的士師,帶領以色列征戰。

耶和華神鑒察人心,懂得你求問時的心思意念,也看得見人的潛能。盼望大家尋求神時能小心謹慎,聆聽神時,大膽信靠懂你也深愛你的至高者。(eaton摘要)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人們怎麼判斷訊息是否正確?

人們怎麼判斷訊息是否正確

台語俗話說:攏係吃名,是有道理的。根據心理學的錨定效應,人們判斷訊息是否正確,重點在「誰」發送訊息,而非依賴訊息內容。

兩千年前,亞里斯多德提出說服三部曲:邏輯、信譽、情感,信譽包括:名聲、專業度、可信度及權威。若錨定效應」適用,「名聲比及權威、專業度與可信度更重要。

理論通過檢定,只是在解釋過半的人的行為,不代表每個人的想法一致。許多人未必同意錨定效應,至少我是,很多國小畢業的人,判斷的智慧高出我數倍。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大賣空》主角麥克・貝瑞,倒是印證了錨定效應。貝瑞是史丹佛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大學主修經濟學,閒暇在數字堆研究金融市場,並進行價值投資。西元2000年,家族資產成立避險基金Scion Capital

2005年左右,貝瑞認為美國次貸大空頭即將來臨,開始放空次貸債券,在房產市場欣欣向榮之際,十分不尋常。但事後證明,他準確預測2008年次貸風暴。其實貝瑞不斷在專業論壇發出警語,但未獲重視。若不是路易士在《大賣空》生花妙筆,也許至今沒人在意他的警告。

貝瑞缺乏可信度?不,他的投資績效驚人。2001年網路泡沫後,標普500下跌12%,貝瑞基金漲了5成多。第2年,標普500下跌22%,貝瑞基金漲超過15%2003年股市反彈,貝瑞基金績效高於市場28%50%

玩別人的錢,敢於衝鋒?不,貝瑞拿出所有身家,以信用違約交換(CDS)與華爾街大鱷對賭。金融風暴數年後,貝瑞基金獲利達到726%,但依舊未能引起注意。

很可能是,人們重視「誰」發送訊息。貝瑞一副書呆樣,人家行頭是訂做西裝、上漿襯衫和領結,而他穿短褲和T恤上班。貝瑞不善溝通,兩歲時因為腫瘤失去一隻眼睛,當他試著用正常眼睛注視對方,另一隻玻璃眼珠無法對焦。這都讓他明明帶來真理,卻成為透明人。

我們如何改善判斷訊息的能力?我的看法是,離開同溫層去聆聽不同聲音,不管認不認同。其次,所謂事實是全部事實,而不是居心的選擇性訊息,更不是去脈絡化的加工訊息。

最後,對於習慣用雙重標準評價的媒體,不管是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BBC…,要保持「永恆的警戒」;對審核或刪除他們討厭的言論,譬如臉書、推特,也應如此,這才是理性。

 eaton

2020/12/18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群組討論的藝術

群組討論的藝術

昨天貼了誠信方得以立國,方得以長治久安」,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群組討論難免意見不同,但談論要有意義,不傷和氣,需要一些理念。以下是給自己的指南,僅供參考:

(1)不口出惡言。自己意思有清楚表達就好了,親友間不適合把群組做思想戰場。

(2)平等。才能真誠暢所欲言,討論才不失去意義。

(3)坦然接受批評。這樣才能理解彼此差異,也才有機會理解彼此盲點,再者有些事涉及個人價值觀,沒有對錯,正如喜歡的衣服款式不同。

(4)坦然接受自己的意見被忽視甚至輕視。這代表承認自己渺小,也代表有心理界線,不被他人帶來情緒干擾。

(5)謙虛。一個人介入公共討論,必須先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應該是錯誤的相互呈現,然後由真理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

(6)根據事實。人們吵來吵去,往往是爭論之前,沒澄清並證實所認知之事,這種錯誤順序是在浪費時間。事實往往不易查證,人們也不習慣查證,或是習慣在同溫層看所謂的主流媒體,但就算是嚴謹的科學理論都會被推翻,何況其他。記住,乞丐說的不一定錯,主流不一定對。

自我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因此天下學問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事情。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甚麼都懂,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eaton

2020/12/17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理性決策需要「可靠且完全資訊」嗎?

假設前提的必要性-----以理性決策需不需要可靠且完全資訊」為例

天下事都有假設前提,沒標準答案,回答某事「需不需要也是如此。但常識告訴我們,不是要確認所有事才有答案,因為某些假設前提不重要,而且環境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此刻也無從知道,所以才有不確定性決策的種種討論。

以理性決策為例,姑不論可靠且完全資訊在現實不可能,決策涉及預測,更不可能有可靠且完全資訊」。若把標準打折為「盡力」,回答「需不需要」,還是要滿足某些前提,否則浪費時間金錢。

確認需不需要」,常涉及「成本效益分析」概念。曾來台訪問的哈佛法學學者Cass R. Sunstein出了兩本名著:《推力《剪裁歧見》都涉及到「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政府機制」:以最少的成本和風險,獲得最佳的效益。為達到這樣的目的,政府必須做出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

講更精準,成本是指有了基本資訊後,為了求盡力可靠且完全資訊」所需的邊際成本。效益是指付出邊際成本後,所得到的邊際效益、時機效益或損失需的人力機會成本,然後與可能的最大風險損失比較,取其大者,才是總合邊際效益

小結:「盡力可靠且完全資訊的邊際成本高於或約當邊際效益,理性決策不需要盡力可靠且完全資訊這前提條件。另,要不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也有前提決策能隨機應變,猜錯了不會有顯著損失,就不必浪費時間,只要基本資訊即可決策。一味追求局部完美,一點也不理性,可惜凡事執著的人聽不進去。

eaton

2020/12/16


更新 民雄牛斗山【老鷹之手】的故事

【虹約】嘉義民雄牛斗山《老鷹之手》2021/8/16

這部紀錄片在今年(2021)坎城世界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獎、最佳攝影以及最佳女導演。(影展去年新設立)《老鷹之手》前導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WGY3pLSKg 

去年在一家書局看了《老鷹之手》,導演及攝影師連袂出席。影片一個多小時,螢幕不大,需要專注,所以沒打瞌睡,放映結束,我提問了一個經濟問題,還分享台灣第一件國寶畫《蓮池》的場景也在牛斗山。 

記錄片敘述三代藕農與環境奮鬥的故事,他們對土地的情感,充滿靈性召喚和詩意。拍攝地點在牛斗山,導演賴麗君在18歲才離開的家鄉。 

為什麼是『老鷹之手』?藕農怕挖壞蓮藕,以雙手代替鐵鏟,手有點恐怖,賴麗君卻認為,這雙手是牛斗山的驕傲。 

不管是辛酸或驕傲,鏡頭裡有搖動葉子的美麗蓮田、悅耳的高齡婦女清唱日語歌曲,映照逝去的歲月與辛苦的人們。觀眾需要細細思索,才能理解想傳達的價值。 

牛斗山蓮藕種植面積曾達全台的三分之一,外銷日本,如今藕農剩27戶,是農村凋零的寫照。這些年,一些年輕農民回來種植,不知有無機會帶來產業復甦? 

台灣第一件國寶畫的場景也在牛斗山。1930年,林玉山以《蓮池》獲選帝展特優作品,為了畫出蓮花在晨曦初綻之美,忍受蚊子叮咬,徹夜守候蓮花池畔。 

牛斗山位於民雄的西南方的山中村,有牛斗山、牛朝山、牛稠山等三種名稱。牛稠溪因蜿蜒流經牛稠山而得名,下游注入朴子溪,從東石出海。

向榜樣學習:80歲還能做甚麼?

向榜樣學習:80歲還能做甚麼?

不管幾歲,人生可以更精采,但要先改變想法,才能看見出路,而改變想法的第一步是向榜樣學習。

雖說我們能掌握的東西很少,但每天進步是自己能控制的事,向榜樣學習,可以使我們勇敢丟棄「不可能」的念頭,然後想像自己的異象使命與明年目標,這樣絕對有助於每天進步。

標竿人物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他們不是你我能比,但可以證明: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84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

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 87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80歲依然創作。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回憶錄提到威爾第說過的一句話:「在一輩子的音樂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責任要再試一次。」杜拉克18歲時在維也納看到威爾第的歌劇Falstaff,當晚永生難忘,後來發現,那是他最後一齣劇,時年80歲了,所以決心不管這輩子做甚麼,都以此作為努力的原則。

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90多歲了還持續寫劇本,93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

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89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

eaton

2020/12/15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大同痛失百年經營權的啟示

痛失大同百年經營權 林郭文艷:我也想問,到底怎樣決策才是對的?認真的經營者,不等於成功的經營者,也許這就是當了一輩子好學生的林郭文艷,最該學習的功課。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2011120019

……………………

成功關鍵因素很多,但不是跟著學就能成功,研究失敗可以避免失敗,價值也很大。

天下事大多是許多原因造成。我用3why追問法,簡單講一點大同:

1)為什麼大同經營權失保?自己持股太少、土地開發潛在利益大,最重要的是,經營績效不善,股價處於低檔,導致市場派趁機覬覦。(若是我,要假裝開發土地,讓股價不要那麼差)

2)為什麼經營績效不善?中國政府大量補貼面板,導致殺價競爭,大同沒像奇美及早斷然退出。

3)為何沒及早退出?原先市場需求持續提高,獲利不錯。但台灣廠商低估中國殺價競爭的力道,高估自己的技術能耐,以為銷量及技術進步,可以抵擋殺價競爭,所以大幅擴張產能,一旦深陷,只好把頭洗到底。

我曾評價過幾家太陽能板公司的股權,情況類似。我曾指出3)的假設前提是錯的,修正了財測單價,但併購案價格不高,成交價算合理。然而,台灣廠商低估中國殺價力道,高估技術能耐(提高光電轉換率),更沒估到上游矽晶價格也崩盤,使得中國新產能持續加入,擁有高成本購料長約,又沒錢擴張產能的台灣廠商下場悽慘。中國廠商下場也慘,但是政府補貼,而且拿了回扣分贓,早進入者還是賺錢。

這些個案給我的啟示:1.高風險投資要管控金額,不能失敗了,導致母公司陷入危機,個人金融投資也是;2.中國介入、無法差異化的產業離遠一點;3.技術密集的產業,經營不能全部讓技術出身的人主導,按我接觸的經驗,他們有自大過度樂觀的傾向,而且財務行銷能力不足。所以資本支出大的企業,共同執行長的設計有其必要。

eaton

2020/12/14

戴德森醫師:異象,保住了嘉義基督教醫院

戴德森醫師:異象,保住了嘉義基督教醫院

異象,又稱先見之明,夢見,想象,遠景,現在被稱為願景(vision)。人活在地上,需要有願景有目標,這樣才不會遇到困難就退縮,雖然信心不足,但能篤定走下去,最終就算失敗,也對自己有交代了。

1958年至1961年間,戴德森醫師到嘉義,當時法規不完善,從買土地,申請診所、30床病床、設立醫院,一次又一次被退回,戴醫師每次向市府承辦鞠躬道謝,因著耐心與仁慈應對,才有嘉義基督教醫院的誕生。

醫院初期病人不多,財務入不敷出,戴醫師還自掏腰包幫窮人繳費。美國差會認為,在非市中心設立醫院不恰當。然而戴醫師領受的異象,支持他繼續看診,還在偏遠海邊與山區巡迴醫療。

雖然來自美國人力、車輛,耗材的幫助,嘉義西門教會的姊妹志工製作紗布棉球,但財務還是困窘。當時與差會信件往返耗時,薪水、募款要從香港輾轉到台灣,戴醫師有時還向差會申請自己未來幾個月薪水度過難關。

戴醫師是謙卑又不多話的人,有次美國捐贈擔架,被放在會淋到雨的地方,他看了很捨不得,但沒責備,只對同工們說:「好像我們的擔架有點多哦」簡單話語,卻給了很好提醒。

他們夫婦回來探望嘉基,看到嘉基發展到一千床,充滿驚訝與感恩。當我們謝謝他們堅持保住嘉基,他們謙卑說,這是上帝的恩典,也對員工的愛深深感恩,期勉嘉基持續醫療宣教的心志,用小小的愛,作成大大的事。(摘自 嘉基月報2020.12國際宣教中心 陳重光)

 Eaton

2020/12/14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信心之路

信心之路

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因此想確認某個因果關係,基本的假設前提是:理解已知的未知及不受未知的未知的交互影響,若這前提不存在,就算統計相關,一切因果說法所構築的華麗豪宅頃刻倒塌。

問題是,大部分的前提無法客觀證明,頂多具備專家效度,所以只能憑個人信心作見證。譬如:左派宗師羅爾斯,他的《正義論》的前提是「平等是終極的善」。問題是,平等的價值高於一切的美善嗎?又譬如:

佛教的前提:,從而理智相信輪迴涅槃,相信現世生命是在廣大宇宙中以種種型態的呈現,是流轉於悠遠生命長河的一個區段。空,代表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既然天下沒恒定之事,人的想法也會改變,因此無須執著,可以捨下紅塵,全然接受一切,這些不再是教條,反而是自然不過的事了。

康德哲學的三大前提:上帝存在,靈魂不死,自由意志。基督教的前提:宇宙萬物都是神所創造,人坦然到上帝的面前認罪悔改,有重生的經歷,持守聖經真理,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一生過著豐盛的生活直到離世,這樣就能進入天國。

問題是,這些前提畢竟是前提,不代表就是真理,要如何相信?答案是:憑著信心。信心的建立,至少需要憑藉三條路徑

1. 信心從聽見開始,當我們心靈深處產生渴慕,就會漸次產生信心。這個「聽見」,可能藉著某人講道,或是天啟心竅而領會經典的奧秘,或是當事人聽到自己面對的環境在說話。

 2.信心要有真實的行動,需要願意付上代價,才可能能從聽見到建立。

3. 心必須經過試驗,而且堅持到底,自以為感覺良好的信心是禁不起考驗的。但若是真理的試驗,只要跟隨與堅持,宇宙必然為你開路。

我還在練習作文,不知所云很正常,建議去看電影魔戒三部曲,可以深刻體會信心的旅途

後記:思考一個前提的問題:左派宗師羅爾斯,他的《正義論》的前提是「平等是終極的善」(想扮演上帝)。若這個前提是對的,吸毒 墮胎 同婚.....都事涉個人平等,大眾不應干涉。問題是,平等的價值高於一切的美善嗎?這就是現在的思想衝突所在。

自我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因此天下學問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看多了接受命定),中年人懷疑一切(追求完美無法如願),青年人甚麼都懂(以為見山是山)。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eaton

2020/12/14

談假設前提

今天我在一個群組的對談。

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提出這句話的時空背景、與人物宜說清楚,信書的人是讀懂書的人,不懂書等於無書!佛教的前提:空。理智。不知是那位高僧說的?祂一定沒有讀懂佛經!!!所以盡信佛經不如無佛經。

感謝回應。我相信佛教可能存在許多前提,懇求開釋,在此我也說一點。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關鍵字是「盡信」,讀者若沒思考書是否根據事實,也沒盡力查證時空背景下的前提假設就盡信了,就是書呆子。這好比沒認清管理元素進行策略規劃一樣,事前大家會知道策略不可行,後來成功也是矇上的。(註:管理元素至少包括:組織目標與價值、內外部環境認知、價值鏈的創價流程、自己的技術能耐、目前有形與無形資源、決策程序與執行力)

 也因此,學者介入實務,更能明白如何拿捏學理,而學富五車者可以拆解前提假設,從而發現新理論。得到諾貝爾獎的選擇權定價發明人過於自信,沒把模型重要的前提假設看在眼裡,最後LTCM屍骨無存。中國赤化後,約五千位科技學者返國報效國家,後來多數被鬥被勞改冤死,也是沒這種判斷的常識。

佛教可能存在許多前提,人們最常說「捨下放下」。但試問,若不想讓「捨下」成為教條,是不是要進一步探索「捨下放下」的前提,也就是前提的前提?這就是「理智」要作為佛教的前提,要人們有邏輯,不要糊塗相信。

 至於「」是佛教的前提,不須哪位高僧說,自己也可以判斷。試問,沒有空,如何相信輪迴相信涅槃,如何能理智」相信:現世生命是在廣大宇宙中以種種型態呈顯,是流轉於悠遠生命長河裡的一個區段,既然天下沒恒定之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人的想法也會改變,那又何必「執著」?如此就懂得「捨下放下」紅塵了。

最後,提出個人對於群組討論的看法,讓對談有意義,也不傷和氣。這在要求我自己,不能要求別人。對我來說,意思有清楚表達就好了,LINE這類群組不適合做思想戰場。我認為,合宜的群組討論包括5個要件:

 (1)    平等。這樣才能真誠地暢所欲言,討論才不失去意義。

 (2)    坦然接受批評。這樣才能理解彼此差異,也才有機會理解彼此盲點。

 (3) 坦然接受自己的意見被忽視甚至輕視。這代表承認自己渺小,也代表自己有心理界線,不被他人帶來情緒干擾。

 (4)謙卑。一個人介入公共討論,必須先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人與人之間的討論應該是錯誤的相互呈現,然後由真理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

 (5)根據事實。許多人吵來吵去,就是在爭論之前,沒澄清並證實所認知之事,這種錯誤的討論順序,是在彼此浪費時間。

 自我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未知,因此天下學問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看多了接受命定),中年人懷疑一切(追求完美無法如願),青年人甚麼都懂(以為見山是山)。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後記隨意想想 幾種前提

1.因果關係的前提:沒有未知的未知,明白所有已知的未知

2.管理的前提:有目標與價值、環境認知與事實、組織能力、有形與無形資源等等,然後整合這些管理元素。

3.經濟學(傳統)的前提:人是理性且自利。其數學模型以「所有人都是公正守本分」為前提

4.人本主義的前提:人類優於其他生物。

5.康德哲學的三大前提:上帝存在,靈魂不死,自由意志。

6.佛教的前提:空。理智。現世生命是在廣大宇宙中以種種型態呈顯,流轉於生命長河的一個區段。

7.菩薩的前提(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

8.念佛往生的前提:用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德能來念,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9.基督教的前提:宇宙萬物都是神所造。

10.受浸的前提:確實相信神,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有重生的經歷。

11.基督徒參政的前提:跟隨基督,而非以人文理論的高言大志企圖改變公民社會。

12.會計學的前提:永續經營

13.蚵仔煎命名「地中海生蠔風味紅醬蛋煎餅佐時蔬」,能賣680的前提:消費者願意買單,可以抽房子,送千元,店長送的……。

 eaton

2020/12/13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陳建仁: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學以致用的喜樂

陳建仁: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學以致用的喜樂

中正大學大禮堂國際會議廳

2020/12/10 16: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roReO2Awo

……………..

前天這場演講90分鐘,中正大學的引言給出重點:「人生金字塔的頂端,不是金錢、名利、權勢,而是公共服務。」對陳建仁來說,從事公共服務工作讓更多人得到幫助,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事。

https://www005006.ccu.edu.tw/new_content_demo.php?type=news&id=4123

以公共利益指標,審視研究的價值,應優於期刊影響指數(IF),因為引用次數對人類福祉可能沒幫助;同理,一篇文章被許多人引用,可能也沒實際影響力。

許多人引用莊子說法,解釋有用無用,往往過於晦澀不明,簡單的說法是:區分有用無用是錯的,不管是甚麼人或物,放在合適地方,就會有用,甚至大用。或許陳建仁院士沒當醫師,就是對此做了見證。

eaton 

2020/12/12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否認文化

否認文化

台灣有一種否認文化,最典型的是在告別式告訴別人不要哭,又說人死不能復生,集體否認分離的悲傷,並且把走不出悲傷視為弱者,能喜怒不形於色才是高手,最好人人都是關公,拿著青龍偃月刀下棋,不打止痛針就直接開刀,這是最高境界。

以個人來說,否認能力很高的人,都是嚴重壓抑跟自我要求,這樣的人自我要求很高,在職場很可能有優異表現,工作效能讓公司滿意,但是身邊的人卻苦不堪言又求助無門。

而他自己呢嚴重壓抑,總有一天受不了,不是消化系統問題就是頭痛失眠,很多研究指出,癌症跟情緒非常直接相關,在癌症比例很高的國家,民眾生活幾乎是緊湊而充滿張力。

麻煩的是,這些人可能不敢講也不知道該怎麼講,或者是講了當事人也會否認,這是他的習慣,甚至還翻臉。一個習慣否認的人也會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跟他很難溝通。

該怎麼辦呢簡單。心思學習放柔軟,不抹煞表達情緒的天然需要,找到可信任的對象及信仰,承認自己的有限和軟弱。這樣的正常反應,才是正常人。(摘要編輯自劉三講古)

eaton

2020/12/12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在雲林難忘的一夜》

前言:2006年,江文莒醫師任職台大雲林分院時寫下《在雲林難忘的一夜》自省文,談到他某次值班經驗。

當晚九點多,來了一名腹痛病人,簡單診察後告訴對方可能是盲腸炎,需要開刀。患者的妻子遲疑說:「八成?能不能肯定是或不是?」

當下有點生氣,「當然還有可能是憩室炎、腹腔內膿瘍,我也可以很武斷地只告訴妳就是盲腸炎,只是醫學上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我希望妳能夠了解」。

但患者還是不發一語。心想「在雲林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龜毛的病人」,於是打了抗生素,並安排電腦斷層(CT),心裡一邊嘀咕「健保局審查若是抽到這本病歷一定會刪我CT檢查費六十萬元」。

一小時後斷層片出來,果然盲腸附近有發炎腫脹的跡象。我指著片子對患者妻子說:「現在盲腸炎的可能性有九成以上了,少數的病人可以只用抗生素注射治癒,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開刀還是最好的選擇」。詎料她還是回一句:「醫生,能不能帶藥回家吃就好?」。

這下我更生氣了:「如果早要這樣就不需要這麼多檢查了!你不信任我們,我可以把你轉到其他醫院開刀,但要回去我不會同意」。夫妻倆靜默不語。我於是撂下一句:「要不然你們就簽自動出院吧,有事我們不負責!」。

這時患者開口說:「簽就簽吧!反正我爛命一條」,妻子低下頭說:「江醫師,我們不是不想治療或住院,只是我們一點錢也沒有。他每天作捆工領現,三個小孩才有飯吃。現在要是他開刀住院…….」。

頓時心理對剛才魯莽感到抱歉,勸對方「我覺得你還是開刀才能最快復原,錢的事明天一早我會照會社工室來協助你們」。後來偷塞了5千元給這對窮夫妻,這故事後來見報。

值急診夜班很辛苦,遇到看似龜毛、不信任醫師判斷的難搞病人與家屬,若不是說出「因為缺錢所以才不敢開刀住院」的真相,覺得「專業遭挑戰」的醫師很可能要為這件事憤憤不平好多天。

………

感想以上是摘要。這篇告訴我們,凡事要有耐心了解脈絡,不要只看表面,更不要斷章取義。

提醒我:盡信書不如無書,天下學問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本文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甚麼都懂。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eaton

2020/12/8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杜書伍:斜槓人生,好嗎?

杜書伍斜槓人生,好嗎?

前言杜書伍,聯強集團總裁,1952年次,1988年擔任聯強總經理,聯強市值742億元,自然認為斜槓不值得。不過,他也咬牙克服許多困難,而且說法也有一番道理。

大學四年級,我在志仁補校當高三夜校的數學老師。我因為年輕、上課教法活潑,非常受學生歡迎。後來當兵回來已經在神通集團上班,校長又來找我,希望我晚上再去兼課。

那時候我白天工作月薪7,000元,晚上兼課一個月有4,000-5,000元;當時教師薪水免稅,等於我兼課之後,每個月可以多增加7成的收入。一個月多出7成的薪水,對一個年輕人來說,確實誘惑相當大。但是我拒絕了,因為我多想了兩步。

我想到的是:如果我把全部的時間,專注投入在工作上,經驗的累積會帶來升遷,升遷會使我的薪水持續成長;但是,兼課的鐘點費卻是不變的,雖然現在多增加70%收入,但長遠來看,兼職薪水的比率只會越來越低。

再者,假使我沒有投注所有的時間精力在主業,而是分心去兼差,那就無法快速累積經驗與能力,薪酬成長自然會變慢。而且,畢竟主業才是我未來大展身手的主要場域!在職涯的主戰場上,我即使用兩手兩腳打拼,都不一定會贏,更何況只用一隻手?

兩相權宜之下,我拒絕了夜校兼課。

對年輕人來說,每一個當下的選擇都很重要。從你的未來回頭看,會發現凡事多想兩步,想到細節裡去、想到長期發展,你的判斷與選擇,或許就不一樣。

另外,就是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效益。我投注我全部的時間跟精神在主業上,就有機會升遷得更快,一步一步成為幹部、成為組織的核心,並獲得好的薪資回報以及發揮空間;如果分心去做別的事,可能就永遠停留在基層。

所以,斜槓人生,好嗎?

……..

感想:斜槓不值得,道理我認同。問題是,有沒有在某些前提下,有好的斜槓人生?不斜槓,還是要跨領域學習。好技術好設計,為何不被大眾接受工程師應學習管理專案,專案經理該往上下游去理解客戶,理解產品設計策略實體或虛擬通路的選擇,選擇做某類行銷活動等行銷課題。

自我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天下學問很可能都有假設前提,記得根據事實、常識、良知及正義感判斷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甚麼都懂。人的通病是過於理性自大、偏見、短視、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肯定是正確的事。

 

eaton

2020/12/13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個案可參考的前提----以「10字箴言解密青春」為例

個案可參考的前提----10字箴言解密青春」為例

前言有人跟我說,牛津大學教授拉薩路斯的10字箴言解密青春」一文,只是個案,不能參考,而短短10字箴言是教條,但他不想爭辯。我回應,人世間的說法要成立,都有假設前提。在社群媒體沒意義,又沒收入,「辯」()有助減緩失智,但要根據事實與常識」,不然小心掉入吹毛求疵等種種陷阱,更沒意義

先說教條。再怎麼有效方法,都需堅持與自律,這是常識。他說三不五時和車友長征,還要改變心態:少吃不是挨餓,運動可視為生活樂趣,並提供激勵6個月後會有感覺。這樣算不算教條?見仁見智。可以說不充份,但推稱教條,不是事實堅持自律基於自力與他力,前者包括個人的意志力、價值觀、習慣與想望,後者包括各種協助與信仰,題目都很大,怎能要求包山包海,我講的也是事實。

再說個案。個案可能特殊,參考性不足,但我認為在某些前提下,個案仍具參考性,如同通過統計檢定的研究要成為真理,也有其嚴格條件。前提包括沒危險、沒副作用、沒倖存者偏差、沒病……,但看不出來個案涉及這些。

沒危險性或副作用是常識,也容易被忽略,以致有人後悔不已。現在大家常提到「倖存者偏差」。譬如,有人聰明吃,還是沒青春;有人學習馬雲的經營模式,結果倒閉收場,馬雲只是倖存者。

為了不反智,再單說幾個前提

1.          個案陳述必要條件,而這些條件值得學習。譬如,教授提到的堅持與自律是必要條件,雖然不是充份()條件,堅持與自制不代表一定成功。

 2.          個案基於學理(事實)或常識,是做了見證。這類個案的價值在於提醒與激勵人們。人的通病是健忘與知行不合一。這位教授講聰明吃少吃,熱量1800卡,不花錢吃超級食物,不吃高油零食和糖類,吃優質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跟大多數專家說法無異,而多運動、享受人生是常識。

 3.          個案發現了新知。過去科學上重大發現,往往是做錯實驗或沒人證實的獨特個案。世界第一種纖維耐隆是因做錯實驗;吳健雄女士實證難以驗證的宇稱不守恆李政道 楊振寧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          個案涉及典範轉移。新典範剛出現,就像用代數看微積分,過去的常識與知識自然以為不合理,所以需仔細辨識,不要以為個案就是沒用處。

順便補充一點聰明吃。最簡單的方式是參照衛福部飲食指南。少吃 糖,攝食熱量隨體重控制。少吃飽和脂肪(豬油 椰子油)。大部分食物都是碳水化合物,不要偏重少纖維的精緻食品,而最好多元攝取各種粗糧。

老人跌倒,往往是死因的遠因,而跌倒跟肌肉量有關。人過了30歲,每年肌肉流失0.6%,蛋白質攸關肌肉量,但要配合運動,否則效果有限。蛋白質由各種胺基酸組成,富含蛋白質食物:奶豆魚蛋肉類屬完全蛋白質;全穀根莖類(米麵麥)也含蛋白質,屬不完全蛋白質;完全攝取至少需佔總量一半以上。成年每天基本需求為每公斤體重1公克(建議1.2),每餐平均2.53份。

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請根據事實及常識,判斷本文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甚麼都懂,人的通病是過於自信健忘與知行不合一,所以反省自己,懷疑自己,很可能是唯一正確的事。

eaton

2020/12/4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老了,怎麼不讓人討厭?

老了,怎麼不讓人討厭?

台灣調查發現,86%的人不想複製父母的老年生活:1.沒興趣嗜好 2.病痛不斷 3.太依賴家人 4.不太出門 5.整天沒事做。

因此,老了不讓人討厭很重要,未來平均壽命90歲,百歲彼彼皆是,這一老要老四十年,用想像不寒而慄。

老人愛抱怨,大小事都可抱怨,不讓人討厭的第一步是學會包容 接納 原諒(饒恕)。第二步,愛漂亮 愛乾淨 愛運動 愛外出 愛學習 愛幽默。

問題是,老人開始不愛那些、自認老了無法學習,一個原因是不再工作,以致跟社會脫節,結果老的很快!但有工作,必須出門,注重外表,也會去學習,而且有其他重心,自然減少對家人的嘮叨與抱怨。

誰不喜歡一個有事忙﹑可聊新鮮話題﹑穿得好看﹑說話幽默的爸媽?鼓勵大家不要退休,多少做點工作,賺點零用金固然好,不變成令人討厭的老人更重要。

依統計,不管全職或兼職或做志工,有工作的人比較健康有活力,夀命較長,可見工作是預防老化的方法。現在日本逾65歲有1/3繼續工作﹑韓國達44%,是好事。

老了工作,不是老歹命,而是腦子可用﹑身體敏捷﹑反應靈活,反要慶幸別人願意雇用。

若還是半信半疑,高齡專家陳亮恭說了,每晚退休1年、失智風險降5%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030?utm_source=fb_clu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post-11-29-club

有人質疑,高齡專家陳亮恭醫師說每晚退休1年、失智風險降5%,這樣豈不是指60歲退休,80歲失智?這樣的說法,錯解數字的意義:

1.     要看退休年齡的基準而定。若一生罹患失智的機率10%,退休基準60歲,60歲退,到了80歲的失智機率最多10%

2.     所謂風險降5%,是指若40歲退,提早20年,罹患失智的機率提高一倍,就是20%。若80歲退休,晚20年退,就能抹去失智風險。問題是,可能受某些因素影響,80歲退無法如願。

3.     跟人間事一樣,失智原因很多,所謂降5%,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然後研究年齡跟失智的關係。若其他失智因子表現正面,可望抵銷年齡因子的負面效果;反之,可加重失智風險。

4.     社會科學實證不似自然科學,可以控制實驗變數(但實驗經濟學可以),亦即無法排除年齡以外導致失智的其他因素,但流行病學研究有成熟技術排除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效應,所以這類統計是可靠的。

提醒盡信書不如無書,請根據事實及常識,判斷本文可參酌之處。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甚麼都懂。反省自己,懷疑自己,很可能是唯一正確的事。(本文參考洪雪珍文)

eaton

2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