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聖約翰:持續這8件事,預約成功的自己

聖約翰:持續這8件事,預約成功的自己

 

聖約翰花了超過7年時間訪問500名成功人從比爾蓋茲到一般人不認識、但在其領域很成功的人,歸納出成功的8種特質。面試中如你能讓主管看到你這8種特質,你絕對會是被錄取的不二人選。

 

充滿熱情的做事

在面試過程中,最好能表現出對於這間公司或這份工作的熱情,那要如何有熱情呢?就如同汽車設計師湯瑪斯說的:熱情就是我的動力。其實熱情是能被創造出來的,熱情是一種情緒,讓你迫切的想要擁有。熱情來自於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很好,相信自己就算遇到不熟悉的事務,也能勇於面對和挑戰。

 

在面試過程中展現熱情與迫切,也能說服面試官相信你會認真對待這份工作,因為熱情將會影響到你之後開始工作時遇到的每個大大小小問題,而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公司都看在眼裡。許多成功人士都對自己的職業保有極大的熱忱,而他們能如此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

 

努力工作但別忘了樂在其中

面對工作要努力的去做,這當然是必要的,而在面試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說:「如果貴公司能讓我進來這裡上班,我一定會非常努力」,但其實你不應該表現出進來工作後才開始努力,而是你本身的個性就是不管遇到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全力以赴。若面試官知道你工作之餘的時間,很懂得分配和規畫,還懂得安排其他行程來增進自己的能力,這絕對是大大加分的!

 

設立目標然後讓自己變成高手

天才其實是1%的靈感配上99%的努力,才能造就其成果,如電玩開發高手嘉登說:要成功,先得立定目標,然後讓自己成為高手。一切沒有捷徑,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成功的人懂得在別人偷閒的時候來提升自己。

 

專注於做好一件事

面試前,務必將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都排除,事前作業也必定準備充足,除了研讀公司的資訊,了解公司的經營理念和文化背景,還有行前的規畫路線(萬萬不可遲到)、會突然響起的手機、不合身的服裝、讓腳發腫的高跟鞋,這些看似微小,但其實都可能影響你面試過程中的專注力,若在短短的面試過程中你無法完全專注其中,面試官問的問題你也無法一次性理解,回答的沒有邏輯和條理,那麼你的成績單勢必會被多扣上幾分。

 

面試官也會觀察你的肢體語言,若面試過程中,你不時抖腳、搓手、眼神閃爍,都會讓他覺得你是不是因為沒有準備好而緊張。

 

Push 自己變得更好

雖然人的一天就只有24 個小時,但有些人會把一天過得像是只有12 小時,有些人則能把每天過得像有48小時。你會發現有成就的人其實不會睡懶覺,或是坐在電視前面整天,他們懂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他們閒不下來、不喜歡無聊,他們不容許自己停在原地,沒有在進步就等於退步,所以他們喜歡學新東西來增進自己,其實有些事情短期之中看不到效益,但未來的某些時候,或許就會派上用場。

 

對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面試過程中,公司會很希望知道你能為這間公司帶來什麼好處及貢獻。如果你具備幾十張專業證照,但都不是對方公司需要的,那就完全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提及。你應強調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貢獻,最好是具體點、實際點,不要描述得像天方夜譚,或是連你也不知道從何著手的project

 

不斷思考來想出創意靈感

公司喜歡能給他們新想法的員工,而不是叫他做什麼就做的機器人員工。有些公司在找員工時,會找外向活潑、具有開朗特質的人,到哪裡都可以和大家相處得很好,而不是內向封閉、問他興趣是什麼總回答聽音樂、玩電腦的那種人。

 

有毅力面對困難與挫折

面試過程中,很常被問到一個題目,那就是「為什麼離開前一份工作?」,其實公司立場不外乎是想知道,是不是你在前一份工作犯了什麼失誤,或是無法承擔工作的壓力,或是你在心態上容易想放棄,你的回答都會被列為公司決定要不要用你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工作中,你有沒有毅力去完成給你的工作或是指派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公司不會想要花資金和時間,去訓練一個沒有毅力和決心的員工。

湯瑪斯柯里:白手起家富豪的13個習慣

湯瑪斯柯里:白手起家富豪的13個習慣

 

張淑芬編譯

 

美國作家湯瑪斯柯里以五年的時間研究177位白手起家的百萬美元富豪,並將結果寫成新書《改變習慣,改變生活》(Change Your HabitsChange Your Life)。他寫道:習慣決定一個人是否富有或貧窮、快樂或悲傷、能否抗壓、人際關係好壞,以及健康與否。只要下定決心培養下列的生活習慣,你也可以成為「富有一族」:

 

1.每天閱讀:巴菲特日讀至少600頁書,蓋茲一年讀50本,祖克柏平均兩周讀完一本書。根據柯里的研究,88%的有錢人每天花至少半小時閱讀。比起享樂,這些成功人士更渴望學習。他們讀的書籍以三大類為主:成功人士的傳記、自我發展和歷史。

 

2.每天運動:76%的有錢人,每天花至少半小時在強化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上,包括跑步、散步或騎單車。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功的人總是結交擁有明確目標、樂觀熱情,而且心態積極的朋友。相對地,他們會避免負面能量的人帶來的影響。

 

4. 追求自己的目標:許多人並不認識自己,錯把別人的願望當成自己的夢,特別是父母的期待。成功的人可以確認自己的目標,並義無反顧地鞭策自己持續達標。熱情是讓工作充滿樂趣的動力,即使在面對挫敗時,都能有堅持下去的意志力與耐力。

 

5. 力行早起:將近一半白手起家的百萬富豪會在上班時間前的三個小時起床。起床後,先完成認為最重要的三件事,有掌控生活的自信與感受。

 

6. 有多種收入來源:65%的百萬富豪在賺到第一桶金之前,至少有三種收入來源,包括房地產租賃、股票投資,以及經營副業。

 

7. 有心靈導師的引導:成功的心靈導師不只對你的生活有正面影響,在你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們還會時時給你意見,不吝與你分享珍貴的人生經驗與教訓。

 

8. 積極的人生態度:百萬富豪都是積極向上的人。仔細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才能察覺到負面思緒的存在,這是最關鍵的。

 

9. 不從眾:人是群體的動物,我們渴望團體的接納,為了融入社會,我們會避免強出頭,這也說明多數人無法成功的原因。成功的人突顯自我,創造自己的小圈子,並吸納別人加入,讓成功近在咫尺。

 

10. 人情世故是成功的規範:成功的要素除了才識和努力,還要會「做人」。人際往來的人情世故要放在心上;比如常用感謝函、記住別人的婚禮、壽宴和生日派對等等的人生大事,出席時要謹守禮儀,服裝舉止要合宜。

 

11. 幫助同路人成功:助人者人恆助之。助人不是漫無目標,值得幫忙的人不外乎是樂觀進取,擁有正向的心態與拼命精神的同路人。

 

12. 每日獨處沉思15分鐘:成功的百萬富豪每天花至少15分鐘的時間獨處與沉思,讓思緒更清楚。他們想的事情有事業財富,還有健康與行善。

 

13. 歡迎批評與指教:一般人害怕被批評,所以不常主動尋求別人的意見。批評的意見,無論好壞都能讓我們持續學習與成長。對一個新創事業而言,批評與指教更是修正做事方向的重要線索,在任何行業想要成功,這是必須的。有回饋的意見,才能了解工作方向是否正確。」柯里在書裡指出,「即便是」

 

資料來源:InsiderHuffington Post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甚麼是自由主義 / eaton


傳統上,保守派認為自由最重要,高於平等;左派認為平等最重要,但左派的實踐結果是,以平等的名義剝奪個體自由,最後自由沒有了,平等也不存在,共產主義運動就是左派的極端表現。



因此,世界大戰後,多數人推崇自由主義(也跟反共產主義畫上等號)。被譽為美國獨立革命理論旗手的潘恩寫出《常識》一書,就是推崇自由經濟。潘恩認知到小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留下這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本身不擁有權利,只負有義務。這些原則,都表現在古典自由主義,也就是保守主義的精神,至今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指南。



問題是,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以上的見解開始被質疑。也因此,我個人過去的自由理念是追隨羅爾斯(John Rawls)所代表的左翼自由主義傳統,它提供正義社會圖像,既反對國家全能,也反對市場萬能,它真正的道德關懷是:什麼樣的制度安排,可以讓平等自主的個體公平地活在一起,過上豐盛而有尊嚴的人生。其實,當今的自由主義有不同流派,如果不將左翼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放任自由主義( libertarianism ) 作出區分,以為弗里德曼、哈耶克和諾齊克等主張的小政府大市場,便是自由主義的全部,那是最大的誤解。



不過,我對於自由主義傳統,在幾年前做了些修正,就是要有前提,跟任何科學論證的要求一樣(在兩極,太陽不是從東邊升起)。我的前提是:端視道德關懷的對象是誰,不是一昧溫馴如鴿,而是要靈巧像蛇應對。這個世界是墮落的世界,有些人是故意來亂的(無知者除外),別有居心,就像激烈反年金改革的人士一樣。



香港鍵盤戰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周保松這篇「什麼是自由主義」,文章很長(5400),但值得一讀,可以更清楚甚麼是自由主義。
………
什麼是自由主義 / 周保松



在中國近現代史中,自由主義是很多知識分子的價值寄託所在。但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席捲中國,很多人開始擔憂,自由主義鼓吹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和私人財產制,勢將導致嚴重的貧富不均和社會不公;而它提倡的自由和寬容,則會使得文化相對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泛濫;至於在政治領域倡議的自由民主和憲政法治,更是西方霸權的產物,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應被全盤摒棄,改走富有中國特色的另類現代化之路。我在《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一書中指出,這些對自由主義的批評並不成立。



自由主義有不同流派,而我認為,羅爾斯(John Rawls)所代表的左翼自由主義傳統提供的正義社會圖像,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傳統將自由和平等作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並以此為基礎建構公正的社會制度。我相信,人們對自由平等可以有不同詮釋;但我不相信,公然反對自由平等的理論和制度,可以有道德正當性,並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回溯歷史,從法國大革命揭櫫自由平等開始,人類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在不同國度建立起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中國人的能力,更沒有理由說中國人不配活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為確證我的觀點,讓我們先重溫一下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



每套政治理論,無論多麼複雜,背後必然預設某種對人和社會的基本看法。自由主義最根本的理念,是將人理解為自由人,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並願意在一起進行公平的社會合作,從而確保每個公民享有充份的自由和足夠的社會資源,去好好追求和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這是自由主義的出發點。這個理念看似平平無奇,背後卻反映自由主義獨特的政治理想。



首先,自由主義認為政治和道德密不可分。政治生活的最高目的,不是權術鬥爭,不是區分敵我,不是人壓迫人,而是根據正義原則建立一個道德社群,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實現人的根本利益,並令得政治權力的行使具有正當性。因此,自由主義肯定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並相信人能憑借這些能力建立一個公正社會。誠然,怎樣的制度才能滿足正義的要求,可以有不同意見,要點是我們必須將「道德的觀點」放在制度評價的第一位置,這也是羅爾斯所說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之義。一個國家,無論多麼有效率和多麼強大,如果它建基在不公正的制度上,便不值得我們追求。



第二,自由主義是以個體為本的政治哲學。自由主義先將人理解為獨立自主,擁有反思意識和價值意識,並有自己人生計劃的個體,然後從個體的視角,追問怎樣的政治秩序才能合理地保障和促進人的根本利益。對理想政治的構想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是以個體的正當權益為出發點,因為每個個體,都有獨特且無可替代的生命,都渴望主宰自己的生活,並期待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所以,洛克的契約論,強調個人先於國家,國家存在的理由,是能更好地保障自然權利;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和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樣將個人權利放在最高位置;而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當代自由主義者,更大力反對以極大化整體利益為目標的效益主義,主張個人權利優先。這是一脈相承的自由主義傳統。



這不表示,自由主義看不到人有不同的社會屬性;這亦不表示,自由主義不知道人打出生始,已活在國家之中;這更不表示,自由主義對個體權利的重視,是基於自利主義。自由主義承認集體生活的重要(否則它不會如此強調社會作為一個公平的合作體系),也承認社群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否則它不會重視結社自由和信仰自由),更承認公民之間必須有基本的道德責任(否則它不會主張社會正義和財富再分配)。



自由主義毋寧是堅持這樣的信念:個體具有獨立的道德地位,並不先驗地從屬於某個集體,並對這個集體有某種不可卸除且無可質疑的道德和政治義務。所有社會政治關係的建立,必須要從個體的觀點看,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正如盧梭在《社會契約》中所說,「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如何使這些限制自由的制度具有正當性,是自由人最關心的事,因為所有政治秩序皆非出於自然,而是人為的產物。自由主義強調以個體為本,是一種道德立場,而不是在知識論或形上學意義上接受某種原子論(atomism)式的人觀。



第三,既然自由主義將人理解為可作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自主個體,那麼它一定要容許和尊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自由。自由的重要,不僅在於人有選擇的能力,也由於人的多元性。人不是機器的倒模,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個性喜好,各有對生命的感受和追求,各有安頓人生的方式。如果國家不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強行將人同一化,那是違反人性,是對個人尊嚴的最大踐踏。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不僅對個人福祉有好處,也對社會文明的發展有好處。這一點,密爾在《論自由》中早有詳細討論,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當然,容許人有選擇自由,並不保證個體每次都能作出正確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有可能作出不理性或對自己對他人有害的決定。但這種擔憂,不能合理化家長制和專制主義。合理的做法,是國家提供良好的環境,鼓勵及培養公民自小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我,並懂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只能在犯錯中成長。不容許人犯錯的社會,不是一個好社會。同樣道理,容許人有選擇的自由,並不保證社會有不同性質且足夠多的有價值的生活方式供人們選擇。過度專制和過度商品化的社會,都不利於培養出異質活潑和不同領域各安其位的社會文化。因此,自由主義反對經濟市場的自由放任,同樣反對文化市場的自由放任──倘若這些政策最終導致文化霸權和危及文化多元。



第四,自由主義堅持人人平等。所謂平等,是指就每個公民作為獨立自主的自由人這一身分而言,每個人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道德平等不是天賦或自明的東西。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事物,是人人同一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是道德上相關的。更何況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超越他人,從與他人的差異中肯定自己,更是大部份人生命的常態。



因此,自由主義視平等為一種道德理想,實際上要求我們從這樣一種視角看政治:在決定社會的基本政治原則時,我們應該放下彼此的種種差異,接受大家是平等的理性道德人,並在這樣的基礎上找出大家能合理接受的合作方式。賦予我們平等地位的,是我們自己。我們願意這樣做,因為我們有這樣的道德能力,可以站在一個普遍性的觀點,穿過世間種種不平等,看到人與人之間共享的道德人格,認知和體會到平等相待的可貴。



我常常認為,做一個真正的平等主義者,相當艱難,因為它要求我們必須從兩種角度看自身:它首先要求我們將自己放在第三身客觀的位置,認知到從普遍性的觀點看,我們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沒有人在價值上優越於其它人。它接著要求我們回到第一身的角度,將第三身的客觀認知內化進一己主觀的生命,視平等為值得追求之事,從而使我們在道德思考和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動機去尊重和實踐平等原則。這樣的身分轉換和身分融合,其間的難度,很多自由主義者也未必意識到。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花那麼大力氣處理他所稱的穩定性問題,究其根源,也是在嘗試論證,至少在他所構想的正義社會中,德福契合是可能的,即從第一身的觀點看,服從平等主義的要求是理性和可欲的。只有完成這種正當(right)與「好」(good)的契合,平等主義才有可能植根於在我們的生命,並孕育出相應的政治文化。



但讀者要留意,對道德平等的堅持,並不意味在資源分配上必須採取平均分配的立場。它涵蘊的毋寧是這樣一種要求:「在決定社會合作的基本原則時,每個自由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擁有同樣的發言權。最後商議出來的原則,必須是所有人合理同意的結果。」這等於說,平等具有優先性,任何不平等的資源分配,必須要有合理的道德論證支持。這是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的核心所在。



他那非常有名的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和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設計,目的正是要創造出一個公平的契約環境,然後看看自由平等的合作者,會商議出一套怎樣的正義原則。為什麼是公平的呢?因為在原初狀態中,立約者被一層厚厚的無知之幕遮去所有的個人資料,包括他們先天的自然能力和後天的社會環境,從而確保每個立約者處於平等的地位。我們知道,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契約,而是思想實驗,目的是反映自由主義對自由平等和公平社會合作的理解。羅爾斯的契約論精彩之處,在於背後的平等正義觀:關乎整個國家基本制度的政治原則,不是由任何權威和精英決定,而是由所有公民共同決定。在決定過程中,每個公民的權益都受到重視,沒有人會因為能力財富和階級權力的不平等而受到歧視。這體現了民主自治的理想。



那麼,自由主義會主張怎樣的社會制度安排?政治方面,羅爾斯主張公民享有一系列平等的基本自由,包括言論和思想自由、信仰和良心自由、人身安全和擁有個人財產的自由等,也包括集會結社的自由,選舉和被選舉的自由,以至廣泛參與各種政治活動的自由。這些自由會被寫進憲法,賦予最高地位,從而保證個人權利的優先性。羅爾斯亦贊成立憲代議民主制,並透過各種制度確保政治平等得到真正實踐。



社會及經濟方面,羅爾斯提出兩條原則。第一條是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主張透過教育及各種社會培訓,盡可能使出生在不同家庭環境的人,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促進社會流動。第二條是差異原則(Difference Principle),主張經濟的不平等分配,只有在對社會中最弱勢的人最為有利時才可接受。這條原則體現了一種互惠精神:每個公民都應從社會合作中獲益,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社會發展的目標,不應是只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其它人卻要承擔發展的代價。



具體措施,可包括由政府為公民提供各種社會福利保障,例如醫療、教育、房屋、失業援助、老弱傷殘津貼及退休保障等;政府亦應在經濟領域,實行累進稅、遺產稅及其他措施,防止財富過度集中,減低貧富懸殊,盡量令每個公民從出生始,便享有發展個人能力和實踐人生理想的機會。自由主義反對財富分配完全由市場決定,因為市場競爭中很多導致不平等的因素是不公正的。這裡所說的不公正,不僅是指貪污和種種違法行為,更包括社會出身和個人天賦能力所帶來的起點不平等。



基於上述討論,現在讓我回應一些對自由主義的批評。



第一,那些批評自由主義不重視社會正義,不重視平等的說法並不合理。事實上,自羅爾斯的《正義論》出版以來,自由主義已累積大量有關平等和社會正義的討論。羅爾斯對平等的理解,甚至較馬克思和很多左派更為激進,因為他認為從道德的觀點看,一個人的先天能力和後天出身都是不應得的,任何不平等分配都必須考慮最弱勢者的利益。而在制度安排上,他更認為我們不應該滿足於福利國家的模式,因為福利社會仍然容忍相當大的社會經濟不平等。



如果我們不將左翼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放任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作出區分,然後以為弗里德曼、哈耶克和諾齊克等主張的小政府大市場,便是自由主義的全部,那實在是最大的理論誤解。自由主義既反對國家全能,也反對市場萬能,它真正的道德關懷是:什麼樣的制度安排,可以讓平等自主的個體公平地活在一起,過上豐盛而有尊嚴的人生。至於實際的制度應該如何設計才能實現這個理想,則需要具體討論。



第二,有人批評自由主義預設了價值虛無主義,亦難以成立。自由主義是一套完整的政治道德理論,對自由平等有很深的承擔,並視民主、憲政、寬容、人權等為普世價值,更相信憑著人的共同理性能力能夠建立公正理想的社會,因此不可能是一套「主觀」和「虛無」的政治倫理。



第三,或者有人說,自由主義強調國家中立,放棄討論善的問題,不可能為個人的安身立命提供基礎,因此不值得追求。無疑,自由主義不會像儒家或基督教那樣,提供一套完整及涵蓋人生所有領域的價值和信仰體系,並要求所有人都接受。這與自由主義對人及幸福生活的看法有關。



自由主義認為人有足夠的理性能力對價值問題進行自由探索,同時相信活得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理性主體能夠自由選擇和認可他的人生計劃。因此,自由主義最關心的,是建立一個公正的制度,保證每個公民有自由和資源去過自己認為值得過的生活,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羅爾斯所談的「正當優先於善」,是說每個公民的價值追求都不能逾越正義原則定下的規範,而正義原則的基礎,則奠基於自由平等的公平合作這一理想。但這並不是說自由主義不重視善。恰恰相反,正因為自由主義堅信每個人都有一己對生命的理解和追求,而這些追求對每一個體皆無比重要,所以才主張要尊重個人自主及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再者,自由主義絕非對人毫無要求。自由主義期望公民對平等有所執著,對異於一己的信念有所寬容,對正義有恆久的追求,對弱者有真切的關懷,並能夠過上獨立自主而又有個性的美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自由主義者,絕對不見得較做一個保守主義者或者激進主義者來得容易。自由主義包容多元,而在多元的底層,是對個人的尊重和對自由平等的堅持,這些堅持構成公民的共同信念,並成為和諧社會的厚實基礎。



由洛克、盧梭、康德和密爾以降,自由主義建立了深厚的思想傳統,並在理論和實踐上為自由民主政治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到了今天,自由主義在學理和實踐上,仍然充滿活力,並能有效回應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據說在今天的中國,不少人認為自由主義早已喪失它的道德吸引力和政治正當性,甚至成了保守反動落伍的代名詞。這教人不解。從上面勾勒出來的政治圖像來看,如果自由主義在今天的中國不值得追求,那麼在政治權威的正當性基礎、個人權利的保障、平等的實踐、以及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等根本問題上,非自由主義理論可以提出怎樣一套道德上更為可取的正義觀?這是所有政治理論均須回答的問題。而在進入辯論之前,我們至少應該知道自由主義是什麼和不是什麼,以及它為什麼值得我們追求。



原刊於《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

台灣千里海岸600 秒遨翔

台灣千里海岸600 秒遨翔

 

身為台灣人,我們要了解台灣。台灣面積只有35千多平方公里,但臺灣不是獨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與澎湖、蘭嶼、龜山等84座島嶼組成,是千島群島弧與呂宋島弧中間群島的最大島嶼。小小的台灣。海岸線長達1,139公里,是世界上少見的海島,而且海岸受地理位置與氣候的影響,充滿特色及風貌,充滿迷人的風情。(eaton)

 

600 秒遨翔台灣千里海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8T8kUl4wp4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叛逆是一般人認知的負面名詞,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卻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因子。
  
觀察孩童的成長過程,十歲以後都會出現叛逆行為,相當令父母及師長頭痛。然而,叛逆卻是促使孩童突破家庭單一環境養成的認知與觀念,而能吸納外界不同觀念與價值的關鍵因素;甚至,成年後會勇於突破現狀,主動追求改善、改變,也是因為叛逆因子的啟動。所以,性格中若缺乏叛逆因子,人們將只會墨守成規,依樣畫葫蘆,而不可能自發的改善、求變。
 

但是,仔細分析人的叛逆,可以發現其有「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的區別。「本能叛逆」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做判斷,只要「我不喜歡」,我就反對,我就不要;相對的,理性叛逆就是依據理智思考、分析,做出理性判斷,這是「為了做的更好而叛逆」,因而能改變現況、提升到更佳境界。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現象,就是一種「本能叛逆」。因青少年仍處於「感性主導」的階段,理性思考習慣尚在培養初期;但在此同時,卻也開始對家庭、學校加諸的種種約束,感到厭惡、反感,因而不問是非對錯,一律排斥之。叛逆過了頭,嚴重者會行為偏離,甚至誤入歧途,做出讓人惋惜的事情。

觀察人的成長過程,原來是百分之百由「感性主導」;透過學習,注入理性思維,逐步提高「理性主導」的比重。所以,個人在歷經青少年時期的「本能叛逆」,隨著不斷的學習、理解、體悟、教訓,理應會隨著理性思維的增長,逐步轉換到成年後的「理性叛逆」。
 
然而,我們卻發現並非人人都能順利轉換,有些人甚至會將青春期養成的「本能叛逆」習慣,延續到職場。比方說,進入職場接觸到公司的制度、流程時,有些人會「選擇性」的接受,不喜歡的就排斥之,對於事物便容易單點思考、掛一漏萬。與人共事時,排斥與不喜歡的人合作,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團隊合作能力低落。對於職掌內的工作,反射性的挑喜歡的做,不喜歡的便非常被動,主管往往得緊盯在後,甚至收拾爛攤子。

而主管在輔導這類人時,往往也特別吃力。因為習慣於「本能叛逆」,說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只有在本能叛逆闖了大禍、遍體鱗傷後,或許才會開始檢討、反省。因此,一個本能叛逆成分明顯者,隨時會因行事七零八落而闖出大禍,用起來風險很高;因此,再聰明、再有能力的人,都沒有用,主管也不應錄用。
 
由此可知,身為一個主管,必須非常注意去偵測部屬本能叛逆的嚴重程度。然而,有些粗糙的主管,只看表象,容易只看到部屬「有做」而有做好的部分,未去檢視「未做」的部分;甚至會容忍其將份內工作丟給其他同仁收拾的行為,卻還誤認其表現不錯,實荒謬之至。
 
因此,主管應靜下心來,想一想部屬之中的那些人本能叛逆傾向明顯,必須要加以輔導;若仍成效不彰,即應放棄。對個人來說,也該想想自己,本能叛逆的成份有多高?如何將自己的「本能叛逆」轉換到「理性叛逆」?而能從根源去發掘阻礙自己成長的牽絆。(本文摘自《打造將才基因》一書:https://goo.gl/RE12Tq
       
#連結閱讀

       
1.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2.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3.
善性循環,啟動主動學習機制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聯強國際為全球營收規模突破新台幣兆元之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杜書伍的觀念專欄,歡迎各位交流及分享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太奇妙了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太奇妙了

 

這個超長的單字發明自迪士尼1964年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這字需要慢慢分段唸「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哈,最好是,我念了10遍就放棄了)

 

如果想精確了解涵義,那就從字根著手:super- 優越、超級;cali- 美、極好;fragilistic- 精巧、美妙;expiali- 補償不好的事;docious-可教的。所以這字除了表達「太奇妙了」之外,還有在學習、補償的意思,因此心裡還不是極度的快樂。雖然字很難念,但歌曲充滿歡樂,尤其是從天而降的表演。

 

【歡樂滿人間】André Rieu -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Mary Popp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H3Hmsr5fM&list=RDEJqiV55JnX0&index=27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日本水彩藝術家:永山裕子


永山裕子為日本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1963年出生於東京,1985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系,1987年完成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生學習,現為「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系講師。她出版一系列水彩畫教程和作品集,參加了許多知名的美術展覽。

她的寫實與寫意表現,精緻細膩的高超繪畫技巧,自由奔放的自信繽紛色彩,還有水彩獨特的空靈透明感,一看就是大師級畫作,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看似平凡的靜物佈景,卻可以創造出如此繽紛的色彩,又蘊藏著充沛深厚的能量與詩意!(eaton refer to art-pushing)

作品集:
http://www.nagayamay.com/w_work/w_work.html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從「共好」、「利他」找出跨界合作的機會/eaton

從「共好」與「利他」找出跨界合作的機會

 

徐重仁先生最近說年輕人愛花錢,結果被圍剿。暫不講對錯,今年他出了一本新書:走一條利他的路,值得大家參考。這本書的精神在於「共好」、「利他」的精神。他引用日本美化協會創辦人鍵山秀三郎說的話:「一個人走100步,不如100人走一步」,建議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挖掘在地特色,創造出自給自足的新經濟模式,這對台灣服務業而言,不失為一種契機。

 

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日本宮城縣派一位女生來台促銷農產品,兩年來,她來台五十幾次,深入台灣南部,並介紹台灣的農產品到日本,藉此還協助一位在日本青年重拾工作的樂趣。這位年輕人原本心有不甘承接父業種柳丁,但後來經過女生的協助,做出柳丁品牌,還跟許多相關業者合作,衍生出許多有趣又有意義的業務。他還是繼續種柳丁,但他知道,他的柳丁有不同的意義。(書裡頭有許多合作案例)

 

徐重仁先生從小在台南長大,家裡開書局,大學念逢甲企管系,不怎麼樣,後來念了早稻田流通經濟碩士,最終是台灣流通業教父。這就是所謂:「平凡人可以成就不平凡,只要用心,就有用力的地方。」最後以他的話作結束:「我們不是先知,後知後覺沒關係,但不能不知不覺。我不是天才,靠著多閱讀書籍,多看多學習,累積更多知識,才能把別人的能量移植到自己身上。」(eaton)

 

施以諾:喜樂的秘訣,就是別落入輸贏的迷思

施以諾:喜樂的秘訣,就是別落入「輸贏」的迷思

 

前言:我經常貼一些某些人優秀的一面,但不是說要大家模仿,畢竟每個人都有獨特一面;也不是用來控告自己有沒有做到,因為一個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而是想把重點放在「欣賞別人,使自己進步」,醫學博士施以諾在這篇給我們很棒的註腳。(eaton)

…………

有一位我很欽佩的醫界前輩,在某大醫院服務了幾十年,當過副院長,還得過不少院外的殊榮。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有些學生輩後來當了該院的院長,而他卻真誠的說:「雖然我沒有當過院長,但我的學生卻當過院長,這讓我感到非常光榮。」我所認識的他,確實是個爽朗、快樂的人。
 

在社會上,很多人很愛「比」!比房子、比「帽子」(學歷)、比「兒子」、比「面子」、比「位子」。上述不是不該追求,人本來就該精益求精、見賢思齊,但重點不是「與人較勁,贏過別人」。任何人不可能總是贏的狀態,一旦落入輸贏的思維,就很難有健康喜樂的心理。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無可取代的價值,何苦比到愁容滿面呢?反之,用「欣賞別人,使自己進步」的心態,去看待身邊亮眼的人,才會讓我們活得更自在更健康。(abbr by eaton)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一個老年人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

一個老年人預防中風的重要知識

 

老年人最常見夜尿的問題。因為夜尿,所以怕喝水,這種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是因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致。

 

白天的時候,立姿會讓血液往下流,心臟不好,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於是老年人白天下半身會有水腫,等到入夜平躺,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腎臟就開始把水釋出,引起夜尿, 所以平躺後三四個小時就會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不斷增加,於是過了3個小時又會再上。

 

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大量減少,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於是血液變黏稠,睡覺時人體基礎代謝低,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這是年人常在清晨發生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主因,最嚴重的,就是睡著死亡。

 

第一個提醒: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第二個提醒:睡前要喝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要再喝點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 。

第三個提醒:平時要多運動多鍛煉,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第四個提醒:平時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雞蛋對膽固醇的影響沒那麼大,飽和脂肪才是兇手!

雞蛋對膽固醇的影響沒那麼大,飽和脂肪才是兇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494

嘉義潘木枝醫師


嘉義市公明路有一棟淡綠色的木造洋房,以前是向生醫院,現在似已人去樓空,偶而有人會帶著遊客,講述這棟房子的故事。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提到潘木枝醫師,那是透過訪問前副總統蕭萬長所留下的記錄:向生醫院的潘醫師,很樂於為窮人免費治病。媽媽常跟幼小的他說:「潘醫師是你的救命恩人哦,永遠不能忘記。」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際,潘木枝醫師等人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赴水上機場與國府軍員談判議和,但他與柯麟、陳澄波、盧鈵欽等和平使者,於嘉義火車站前遭槍殺。其次子潘英哲在試圖營救父親途中,遭子彈命中頭部身亡;潘木枝在牢中受到嚴刑烤打,被施以鐵針刺入指甲的酷刑,痛苦哀號,竟至下巴脫臼,其三子潘英三突入人群中,抱起被被槍決的父親,將他的下巴閤上,潘木枝至此斷氣身亡。

八歲的蕭萬長,就在火車站現場,也在人群裡。續………..



嘉義市公明路上的向生醫院: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電影介紹:《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電影介紹:《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印度人口超過12億人,但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過去10年,約1,200萬名女嬰被施以流產、遺棄或殺害,即便倖存,命運也多舛。英國BBC指出,每年印度約200萬名女性從人間蒸發,12%在出生時死於非命,25%來不及長大,18%死於生育年齡。

 

婦女遭受暴行對待的案件中,竟有94%的受害者跟加害者熟識,而且連父母、親友都會參與加害。窮其一生,印度婦女必須膽戰心驚生活。說到這裡,又能奈何?

 

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的良心」的阿米爾罕在新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飾演印度角力金牌「瑪哈維亞」的真實傳奇故事。瑪哈維亞因國家制度的缺陷,導致生活難以為繼,壯志未酬的他,將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然而家中無男丁,最終他將夢想轉到兩名女兒身上。虎父無犬女,女兒一舉摔出冠軍!

 

今年三月,電影上映幾周內,全球累積票房逾34億新台幣,打破寶萊塢的影史紀錄。但這部電影更大的意義不是帶領印度電影走向國際,而是直挑印度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性別歧視」,進一步療癒社會底層裡蟄伏已久的傷痛,並且告訴世人,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躋身到什麼樣的地位,而是在於彰顯什麼價值信念。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蠟燭,只要拿出勇氣,如同那位傳奇人物。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KqVDb76cQ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2017年奧斯卡提名歌曲:我雖孤獨,卻不孤單《Alone Yet Not Alone》


這首歌曲得到奧斯卡提名,電影也叫《Alone Yet Not Alone》。這部電影講述十八世紀一些德國人移民到美國的故事,今年三四月份才上映。



這首歌得到提名,引起譁然,因為電影沒有什麼名氣,而且是一部基督教電影,像是幾年前《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很多好萊塢的評論人或明星都是自由派,對基督教反感,因為他們覺得裡面有一些人反同性戀。



但這首歌非常好聽。奧斯卡最佳歌曲競爭激烈,入圍很不容易。演唱者是Joni Eareckson Tada,她在十幾歲時受傷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手腳都不能動,用嘴巴畫畫寫作、並擔任廣播員。她連肺部都有問題,唱這首歌很不容易,但她有親身經歷:在苦難裡雖然孤單,但並不孤獨,因為……(eaton)



我雖孤獨,卻不孤單



片名:重返里山

片名:重返里山
日期:2017 三月

獎項:休士頓國際影視展「最佳紀錄片獎」
導演:許鴻龍
主角:大田鱉,石虎地點:苗栗通霄路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lKEDA-cz9vk&app=desktop

………….

這是非常好看的臺灣紀錄片。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確實令人稱羨。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田園生活只是其中一種選擇,但無論選甚麼,都需要一些勇氣。一個好的計劃如果沒有實踐,也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意願;然而,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eaton)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佐佐木典士:極簡生活術

佐佐木典士:極簡生活術

 

以前的我是個極繁主義者(Maximalist),任何東西都想留下來。想買的物品也是追求高機能產品,愈大愈好、愈重愈好。但現在我發現,不幸並非來自於遺傳、環境、個性或過去創傷,而是過多的雜物耗損了你的幸福。

 

極簡生活術/什麼都想留!過多的雜物,耗損了你的幸福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675

張文亮:數學「負號」的故事

張文亮:數學「負號」的故事

 

數學,不是用許多數字、符號、圖形、方程式,架構出的可怕城堡,而是機智、求真、思考、幽默,組成的有趣園地。有趣或可怕也許關鍵在孩子進入數學世界的導覽者,是可怕或是有趣的人。

 

卡爾達諾(Jerome Cardan, 1501-1576)是義大利人,從小喜歡數學,不過他將數學拿來計算輸贏的機率。他當賭徒,用數學計算機率,勝算才賭,結果賭什麼都贏。他到University of Pavia唸醫學系,當醫生後就不賭了,只在幫助窮病人時,才去富人那贏錢。他身上藏一把刀,若算出對方作弊,就拿刀架住對方,叫對方把錢吐出來。

 

他也將疾病當成謎語,看病的樂趣在解謎。他曾赴蘇格蘭看一個氣喘的病人。他用統計法歸納,判斷他的氣喘來自枕頭上棉花。這是普世第一個提出氣喘的過敏原研究。1539年,他在「實用算法」(Practica Arithmetica)一書中,首先用「」表達負數。

 

在數學的世界裡,0 很威風。只有 0 沒有正負號,只有 0 沒有小數點(0點多不是零)。卡爾達諾在晚年寫道:「任何事情算到原點,都很單純。但是從大自然看到原點,還是有無盡的複雜。」數學的思索很有趣,能思索勝算、作弊、敍述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許多事情的看法關鍵不在正負,而在對應的基準。回到的原點不一定是 0,裡面存在無盡的複雜。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重申年金改革的必要性/eaton

重申年金改革的必要性/eaton

 

立法院今天開始審議年改方案,我重申年金改革的五大理由,聊表個人的公民義務。我講年金改革,也投稿許多篇文章,得罪了一堆人,包括我的親友。但問題不處理,社會會被反噬。

我的結論是:

1.大法官已說明,年改不違反信賴保護原則

2.台灣受雇者月薪6萬元以上只占9.5%,但卻是退休公教的年金平均水準

3.國家支付不起又不處理,將引起社會動盪

4.提高稅收,解救年金?中產階級很難支持

5.提高基金操作績效,解救年金?騙人的

…………….

1.大法官已說明,年改不違反信賴保護原則:政大法學院教授郭明政強調,公職成為年金的核心問題,就是優渥程度已成為台灣獨步全球的奇蹟。大法官已經對年金改革的信賴保護作出說明:

1)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九號:保障信賴利益須衡酌政策目的、國家財政負擔能力等公益因素;

2)大法官釋字第四七二號:強制已參加公勞農保亦須加入健保,是為了增進公共利益所需;

3)大法官釋字第四八五號:國家給予不得超過必要限度,形成過度之照顧。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050760

 

2.台灣受雇者月薪6萬元以上只占9.5%,但卻是退休公教的年金平均水準:台灣受雇者月薪6萬以上人數是逐年增加,但201683.9萬人,佔比只有9.5%;約一半的人月薪不到三萬元。然而,每月6萬,卻是很多退休公教的月退年金水準。(資料來源: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

 

3.國家支付不起又不處理,將引起社會動盪:台灣歲入約2兆,年年舉債,但一年期以上的國債才5兆,金額不多。問題是,年金潛藏負債17兆,國家支付不起了,若不處理,屆時年輕人鄙視老人,並引起社會動盪。社會某些人不管這些,是假設政府背後的金主來自火星,那裡的投資報酬高達18%

 

4.提高稅收,解救年金?中產階級很難支持:台灣是民主國家,提高稅收需要多數人民支持,而且按理應優先使用在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問題。現在富人的綜所稅稅率已名列世界前茅,要提高稅收,拔毛對象就是中產階級,但他們會支持嗎?

 

註:台灣若比照南韓的租稅負擔率(稅收/GDP%),扣除社會安全捐:健保費負擔5千億(不扣勞保,南韓也有),每年稅收可多徵1.1兆台幣,就可抹去17兆的年金負債。但怎麼徵稅呢?以下是我的建議,看看中產階級會不會支持:

 

營業稅:由5%,調至7%,增加15百億(消費開發票的人買單)

綜所稅稅率:有效稅率由5%,提高至15%,增加3千億(中產階級買單)

房屋稅及地價稅:提高2倍,增加4千億(有房產的人買單)

房地合一稅:起徵稅率提高至30%,提高3倍,增加1千億(買賣房產的人買單)

貨物稅:提高1倍,增加15百億(大多數人買單)

牌照稅:提高1倍,增加5百億(有車階級買單)

遺贈稅:已經列入長照了。

 

5.提高基金操作績效,解救年金?騙人的:台灣過去操盤績效約3%多,大致與先進國家相當(美國過去102.2%,韓國3.8%,日本只有1%多,德國2%);各國通膨不一,台灣的實質報酬更高,有些國家報酬率高,是因為通膨高(國債利率高),或是買了別國高收益債(不知何時大跌)。然而,涵蓋西元2千年股市崩盤的過去15年,報酬當然就差了。現在股市在高點,加上科技發展、人口增長、經濟基期等因素,全球經濟落入長期遲緩已是共識,未來股市漲幅有限,利率攀升也無望,投報要維持3%,令人十分懷疑。

 

註:各國退休基金操盤報酬

 

OECD PENSION FUND 網站

http://www.oecd.org/finance/private-pensions/globalpensionstatistics.htm

點選中間 Statistical tables (xls),檔案打開後,找Table A4 A5
http://www.oecd.org/....../Pension-Markets-in-Focus......

或直接看2016年檔案:第18頁。

http://www.oecd.org/daf/fin/private-pensions/Pension-Markets-in-Focus-2016.pdf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Slide show分享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Slide show分享

 

前一陣子,我介紹過連純慧的新書《那些有意思的樂事》,她在415日舉行新書同樂會,豐沛飽滿的介紹音樂與故事,讓人回味無窮。56(星期六)下午2-5點將於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加開一場免費的講座,主題是「留一點美麗,給自己~音樂、文字與繪畫的交織光影」。

 

新書同樂會有Slide show分享(連結在下面),裡面有《乘著歌聲的翅膀》配樂。這首歌是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所作的詩(德文: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孟德爾頌譜了曲(Op. 34, No. 2),旋律舒緩、溫柔、甜蜜,通常由女高音演唱。聽了音樂加上中譯,不由得讓人陷入美麗夢境!

 

江山代有輩人出,連純慧是中文所畢業、演奏碩士、演講比賽冠軍,令我越發相信,跨領域學習是年輕人的出路(除非是某領域的頂尖)。她的跨領域是演講+中國古典文學+音樂+繪畫+音樂家的生命故事,從行銷觀點,她走在「滿足人們未被滿足的需求」的路上。有興趣者,可以聽聽她的解說,我個人覺得,聲音可以更輕鬆點。(eaton)

 

Slide show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2gSteJGXc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純慧與音樂對談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sEkZX5XlI&list=RDDXsEkZX5XlI#t=35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純慧與音樂對談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iqm7ngG9E&list=RDDXsEkZX5XlI&index=2

 

《那些有意思的樂事》純慧與音樂對談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M-D3mI1NM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梭羅: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亨利·戴維·梭羅是美國作家、詩人、哲學家、廢奴主義者,他於1845年只帶了一把斧頭,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以驗證自己悟出的人生真諦:「一個人只要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於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便可以更從容充實地享受人生。」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爾後,他在1854年寫出了著名《瓦爾登湖》「台譯:湖濱散記」(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詳盡描述他在湖畔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思考。他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我們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麼。面對不斷膨脹的物欲,我們需要一顆能靜下來的心。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購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不需要花錢是真的。我在網路上發現,有人竟然錄了湖濱散記的有聲書,總共14個小時,完全免費。(eaton)

同場加映:梭羅住過《瓦爾登湖》之處

影片:Thoreau's simple life at Walden

Pdf檔:Thoreau's simple life at Walden

湖濱散記14個小時有聲書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在職場(在家裡也是),每天都會碰到一些難解的情況,我們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用腦子,理性分析,務實地找出最佳解答。但是錯了!理性固然好,可是只要對方開始顯現出不高興,事情就轉移到情緒問題了。當下最需要處理的反而不是事情,而是心情,同理對方的怒火,讓他感到自己的心情被重視與關心,怒火滅了之後,才能回到理性的層面,去想問題的解決之道。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91289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兩稅合一改革大致定案(eaton)


兩稅合一改革大致定案

財政部公布稅改方案,打算取消兩稅合一,股利改以「分離分級最高稅率30%」或「稅額抵減10%」課徵,並調高營所稅稅率12個百分點,來彌補稅收損失。

這個結果,我個人還算認同,至少有個配套,不是像之前謝金河們一面倒的想法。這次財政部公聽討論之前,我投稿「股利分離課稅沒配套,將刺傷人民的心」,雖然不一定有甚麼影響力(包括過去三年來,投稿了17篇租稅文章),但作為一位公民,至少盡了一點點責任。

童振東:股利分離課稅沒配套,將刺傷人民的心


André Rieu –夜鶯小夜曲(eaton)

André Rieu –夜鶯小夜曲 Nightingale Serenade

 

André Rieu走紅於80年代末,被譽為「歐洲圓舞曲之王」。他率領「約翰斯特勞斯管弦樂團」,以古典跨界的演繹手法,並效法前輩,一邊擔任第一小提琴手演奏、一邊指揮,重現了十九世紀「大眾音樂」的精緻休閒感,使嚴肅古典音樂更具親和力。

 

夜鶯小夜曲於1984年問世,被譽為Philips最暢銷古典CD之一,她的風格抒情浪漫,樂器音色、定位及平衡度具上佳水準,尤其主題曲Toselli--Serenade Op.6中的夜鶯啼聲美極了,配合流水聲,好像置身森林木屋。 

 

小夜曲是指黃昏或夜間在室外獨唱或獨奏的歌曲或樂曲,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愛情歌曲,其音樂情緒纏綿委婉,常為青年人徘徊在戀人窗前所用,流行於西班牙、義大利。(eaton)

 

André Rieu –夜鶯小夜曲 Nightingale Serena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DNhi07_Ho&list=RDEJqiV55JnX0&index=13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食物環保比一比

食物環保比一比

 

吃素比吃肉能降低能源負荷,吃素者省下的水量就夠提供一個人淋浴20次。若要吃肉,除了盡量選擇當地生產外,生產肉的溫室氣體不同,雞肉是上選(白肉也健康),再來是豬肉,牛羊肉很不環保。

 

每公斤肉產生的溫室氣體:牛羊肉:26公斤;豬肉:8公斤;雞肉:5公斤。

每公斤肉所需土地面積:雞只有牛20%;稻米、馬鈴薯或小麥只有牛的2%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盧安迪: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


盧安迪: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



前言:現在是不歌頌獨特或英雄的時代,集體、平庸隨處可見,創造力、想像力受到壓抑。無獨有偶,現代人偏愛科學概念看待事情,而不是直觀,這些都使浪漫主義從生活中消失。直觀是可能受自身經驗限制而以管窺天,但世界之事充滿「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所謂科學觀察也可能偏差。因此謙卑學習,以不同角度審視,才是明智之舉,也可保有本文提到的浪漫情懷與理想。(eaton)

………………

從小,讀法國文學的媽媽就跟我討論藝術中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和現實主義(realism),我對這個話題也思考十幾年了。要評價不同藝術風格,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藝術?人為什麼需要藝術?這或許是定義的問題,但在我眼中,藝術是人類生活的精神燃料,激勵人類追求美善。



人有兩種認知方法:概念(conceptual)和直觀(perceptual)。人性是如此複雜,難以只用概念的方法表達和理解。藝術的角色就是通過文學、繪畫、音樂、雕塑、建築等媒介,呈現人性的光輝,讓人可直觀地掌握。(即使一幅大自然畫作,畫家的選材和手法,仍是反映他心目中人類在宇宙的地位。)



亞里士多德說,藝術比歷史更重要,因為歷史記載的是「事情是怎樣」,藝術表現的是「事情可以是,而且應該是怎樣」。一個畫家畫美女,不應把她臉上的暗瘡也畫出來,因為他要呈現的是美麗的最高境界──這就是浪漫主義的原則。同時,這些最高境界應是有可能實現的(即使或許從未有人實現)。因此,這種浪漫主義分支稱為「浪漫現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



浪漫主義在19世紀達到巔峰,然而,集體主義、平均主義思想的崛起,將浪漫主義潮流吞噬。當你鼓吹自我壓抑、自我放棄的哲學,當你不把人類看成有尊嚴的個體,而看成一鍋均勻的漿糊,就不會歌頌難得的英雄,而是隨處可見的平庸──現實主義藝術的本質。



我喜歡以浪漫主義的心態寫文章,不拘束於現狀的限制,但求以至純至正的論點和範例,追尋真理與自由的最高境界。因為我相信,一個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eaton,參盧安迪:什麼是藝術?他多次代表香港於國際數學及物理奧林匹克獲金、銀牌,現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數學)

感冒與感謝

感冒與感謝

 

人的一生大約感冒 200 次,但有人確實較少感冒。除了先天基因外,外部壓力明顯影響免疫系統,所以照顧病患的人,免疫力明顯較一般人為弱。

 

飲食平衡、生活充實、思想積極、規律合宜的運動、良好的睡眠、靈性操練,都有助於克服或適應生活壓力,因此,身體強壯與否,與生活習慣和心態大有関係。


其中,感謝的心態最容易受到忽略。
其實,就算得了感冒,我們對於病毒應看作免疫系統的教練,而非敵人,是對免疫系統的小激勵和挑戰。若是病好了,別抱怨感冒這件事,而是要記得感謝免疫系統為我們作戰。(eaton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加稅保軍公教退休金?(eaton)

加稅保護軍公教退休金?

 

最近發現一件諷刺的事。我的一些公教退休的親友要求政府加稅,不能減他們的退休金。但這些人在馬政府大降稅的時候,沒有聲音,有的人鼓掌叫好,還投票支持。請問,後者現在憑甚麼大小聲?!我應該有點資格大小聲,當不公不義的稅改開始,我就經常為文反對,雖然只敢匿名。

 

我支持劫富濟貧,但不是濟軍公教吧!國家沒有對不起他們,在職薪資佔GDP比例%名列世界前茅(應前五名吧),就連年改後年金也在平均水準之上。劫富是要將預算用在因應老年化、少子化的問題,況且,也要想辦法叫富人願意掏出錢,而不是出一張嘴巴,凡事推給政府!

 

過去稅改造成多少稅損呢?一大堆租稅減免、馬政府將營所稅從25%降到17%不計,光是遺贈稅降至10%,七年之間造成遺贈稅稅損8,876億,這是我對這件事的歷史定位。當然,那些稅損,跟一暝大一寸的年金潛藏負債17兆比起來,還是杯水車薪。(eaton)

 

童振東:遺贈稅稅損8,876億,財政部別再鬧了: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35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張幼儀:誰,不願生活在「人間四月天」呢?(eaton)



張幼儀:誰,不願生活在「人間四月天」呢?

前言:這篇標題是我下的,那是替張幼儀說的話,文章參考《1927民國之死》一書。歷史學家黃仁宇名著《萬曆十五年》係探討明朝滅亡的原因,而《1927民國之死》是中國流亡作家余杰探討中華民國之死的遠因,後者顯然好看多了。(eaon)

………………..

文學家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一文中,對徐的元配張幼儀如此評價:她沉默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這位不曾被丈夫愛過的棄婦,在身處絕境時毅然轉身,成為受人尊崇的女強人。

 

結婚前,十五嵗的張幼儀在江蘇女子師範讀書,爲了完婚才中止學業。張幼儀不願意離婚,但不是死纏的反抗者,她冷靜地回徐志摩說:「若你認為離婚是正確的事,我就簽字。」(後來也婉拒同樣具有才華的羅家倫的追求)

 

對於精神世界強大的人來說,厄運是自強的催化劑。張幼儀說:「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自立自強是很重要,但也不要以為人定勝天) 

 

一九二七年初,張幼儀的母親去世,帶著小孩回上海。後來在東吳大學任德語教師,又創辦幼稚園和小學。一九三一年,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在濟南墜毀。其妻陸小曼深到打擊,加上吸食鴉片,精神恍惚,認屍都不願承擔。於是,張幼儀毅然出面處理。

 

當她在考慮是否繼續東吳課程時,幾位上海儲蓄女子銀行的股東拜訪她。她心想,「如果我哥哥是一家銀行的總經理,我是另一家銀行的總經理,那成什麽樣子」,於是只答應出任副總。在哥哥的支持下,她實際是銀行的掌舵人。這家銀行當時瀕臨破產,她說服債務人不要上法庭。在四哥的幫助下,銀行度過難關。為了吸納更多資金,她開發「儲金禮券」的業務,在戰時甚至發揮了影響力。

 

正如西方觀察家說,新女性的出現,使得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張幼儀每天九點準時到銀行上班,分秒不差是留德期間養成的。每天五點下班,請人來教古典文學,六點鐘後再到雲裳處理業務。雲裳是女性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家時裝公司,名字來自李白《清平調》的「雲想衣裳花想容」。作為雲裳總經理,她每天盯緊事務,由於善於做行銷,當時做的很成功。她有經商理財的頭腦,戰爭期間,囤積染料,漲了一百倍才出手;還買賣過風險更高的棉花和黃金,同樣獲利甚豐。

 

徐志摩的墜機和陸小曼生不如死的晚年,讓張有一種「閑看花開花落」的隔離感。對於徐志摩,她道:「文人就是這個德性。」對於林徽音,她說:「如果她愛徐志摩,為什麼在他離婚後,還任他晃來晃去?那叫做愛嗎?」對於陸小曼,她說:「人們說陸小曼愛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後的作為(拒絕認領遺體)後,我不認為那叫愛,愛代表善盡責任,履行義務。」

 

一九四九年,張幼儀移居香港。她和哥哥們比絕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更清醒地知道中共政權,更不抱有任何幻想:中共不會允許私人銀行存在,也不會允許時裝公司繼續開業。在香港,張幼儀遇到遲到的愛情,追求她的是鄰居蘇紀之醫生。張幼儀分別向二哥、四哥徵求意見。父母已過世了,這個四十九歲的女子還有「精神上的小腳」殘留。儒家文化對中國女性兩千多年的戕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去除。

 

四哥始終沒有回覆,所以給了在美國的兒子寫信:「…..母擬出嫁,兒意雲何?」理由是,「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孩子的回信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一九五三年,張幼儀在五十三歲結婚,之後與先生共同生活二十年,直到先生去世後搬到美國,住在兒子家附近。她一生中最後的十六年,安寧而平和,以八十八歲高齡逝於紐約,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她的一生,有痛苦,有挫敗,有愛,有成功,經歷過死蔭的幽谷,最後花香滿徑。這是她留給後代的餘澤,也是最寶貴的資產。

………….

後記:聖經上說,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珍珠。婚姻是夫妻共同經營,不是要求妻子犧牲或獨撐的事業。女人在決定做賢妻良母之前,要先做一個完整的人,或被尊重為一個獨立的人格。夫妻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都可以獨立自由發展。無論妻子是能幹的女中強人或是笨拙的家庭主婦,做丈夫的,都要衷心地接納與感謝,就像妻子無條件地支持幫助丈夫一樣。一個健康的妻子為自己存在,也將繼續為丈夫存在。夫妻互相承認對方為主體,可是個人依然是對方的另一個完整個體。(eaton)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米開朗基羅:美就是淨化過剩的過程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動盪的年代,顛沛流離使他對時代產生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尋找自己的理想,《大衛》就是最傑出的代表(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重量達5.46噸)。

1664年,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在義大利展出後,震驚了整個歐洲。記者問:「您是如何雕出大衛的?」米開朗基羅答:「我去了趟採石場,看到了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大衛。於是,我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大衛》就誕生了。」然後,接著他接著說了一句名言:「美就是淨化過剩的過程。」

人生就是如此,要想活得美,就得刪繁就簡,去掉多餘花俏,但留下多了意義的東西。
…………
補充:少年英雄大衛的故事記載在舊約聖經。他體格雄偉,面容英俊,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英姿颯爽,充滿自信地站立著,左手抓住投石帶,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姿態似在休息,但軀體表現出某種緊張情緒,產生「靜中有動」的感覺,而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的巨人歌利亞,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戰鬥。藝術家故意放大頭部和兩個胳膊,使得在基座上的大衛雕像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挺拔有力。(eaton)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星希亞:就算只有1%存活率,我也會拚下去

星希亞:就算只有1%存活率,我也會拚下去

 

這是星希亞的肺癌第四期戰鬥史,超正面厲害的。她歸納自己和癌症共存到現在4年多的經驗,總結5個重點:積極治療、正面心態、健康飲食、定期運動、規律作息。

....................

星希亞:就算只有1%存活率,我也會拚下去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593&fullpage=true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杏鮑菇這樣處理,口感大不同!

杏鮑菇這樣處理,口感大不同! 作者:台灣好農

 

杏鮑菇只能切片?切滾刀狀?分切之前,先放下手邊的刀具,用手撕,口感層次不一樣。鮮美的菇類,用乾煸的方式來濃縮美味,優質食材簡單料理就很好吃!切片的方式是將杏鮑菇的纖維切短好入口咀嚼;用手撕,順著杏鮑菇的纖維紋理撕下來就可以保留長纖維,入口較有嚼勁;而且手撕後產生的不規則紋路,更可幫助入味。可以先在杏鮑菇較硬的尾端切幾刀比較好撕下來,可以依照個人想要的大小撕成粗絲或是細絲喔!

張文亮:學數學有什麼好處?

 

 

張文亮:學數學有什麼好處?

前言:您喜歡數學嗎?我喜歡。若您讀了這篇後也喜歡,不要光說不練,就來常來優質好玩的數學訓練網站逛逛!(eaton)

 

【動動腦】 http://www.morningrefresh.com/iq/category/14/

…………

1954年,日本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拍了著名的電影「七武士」(Seven Samurai)。那是以十六世紀的日本為背景,講述一群在偏僻地區的農民受到山賊威脅的故事。農民能力不夠,到城裡聘請武士前來協助。


但農民窮得很,必須計算有限費用下,要聘請多少位才能打贏,可見數學可以預計輸贏。如果我是七武士的一員,我會對山賊說道:「我教你們數學,學了數學,不用當山賊。」若他們不肯?就拔刀嘗嘗我的拋物線流刀法吧!


此外,學數學還有下列好處:1.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2.增加翻譯大自然的能力。3.在自然中看到抽象,在抽象中認識實體。4.促進邏輯思考。5.有助準確溝通。6.培育專心。7.在生活中應用。(abbr. by eaton)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張惠妹:《站在高崗上》


《站在高崗上》是1957年電影「阿里山之鶯」的插曲,原版由受過聲樂訓練的男歌手楊光與姚莉搭檔對唱。楊光是早期百代唱片灌錄歌曲最多的男歌手,他的音色明亮而且柔和,姚莉也早已名滿天下。



但後來這首被張惠妹唱紅,並收錄在阿妹在1997年發行的第三張個人專輯《妹力四射》中,也因此於次年開始她的首場演唱會。看到阿里山的壯闊景色 就會體會這首歌的感覺。



這首是非常高吭歌曲,唱功要非常好才可以駕馭,張惠妹唱的很有爆發力,很有原住民的味道。張惠妹就有這個能耐。這也告訴我們,仔細找出自己的天賦特質,而不是一昧模仿,就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張惠妹:《站在高崗上》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這已是2007年的文章了,裡面提到:生活都失去了人的意義,談藝術就太遙遠了,而且可能只是賣弄而已。生活美學不該按照別人的安排,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我摘要如下 (eaton)

……………

幾乎竹科企業我都去過了,才知道我有「知識偏執」。我原來希望藝術能恢復人的品味和感覺,但這些年輕工程師接觸了卻沒有感覺,所以當失去人的原點,談美都是假的。

 

我現在不問有沒有去聽音樂看展覽,反問:「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公司門口那一排是什麼樹?」沒有人能回答。那排小葉欖仁的葉子漂亮得不得了,綠色在陽光裡發亮。後來有一個員工和我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我現在下班時會先看看小葉欖仁再回家,比較不會和太太吵架了。」

 

他也問我5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但我建議11點下班的他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因為藝術講的是人的故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如果沒有人的記憶,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我們從年輕開始,就因工作忙碌,忽略人與人的感覺,但忙碌之餘,你還是一個人,你必須提醒自己回來做人。看到了美,才會覺得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只看到品牌、只是假的美,不見得快樂。找回美的感覺很簡單,去觸摸一片葉子,去聞一下很熱的夏天、午後暴雨的氣味,那都會引發感動。

一個不識字的美濃農夫可以很美,他看得到月光的美、看得到稻浪翻飛的美。美是最大的財富,它不會因學歷而不同,而是人的部份完不完整而不同。
台灣過週休二日,好像非要全家去吃一個餐廳、到哪裡去看薰衣草、喝咖啡,然後塞車塞到一肚子氣。我們對休閒的定義滿僵化的,好像要別人服務才算是休閒。

我假日喜歡一個人做菜,因為做菜好快樂。我也喜歡洗純棉純麻的襯衫,絕不丟給洗衣機,因為觸感好極了。看到它們晾在陽光裡、在風裡飄,白的好漂亮,我的週休二日就很快樂,因為我回來做自己。

78月,民生東路六段有全台北最漂亮的大花紫薇,那時候我絕對要走路,這些是讓我最快樂的事,這才是人。

如果我們吃得不像人,穿得不像人,生活都失去了人的意義,那談藝術太遙遠。我談我的生活,並不希望別人學我。每個人不一樣,不要隨便相信價格、人云亦云,生活中的美學,應該是每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2007Cheers雜誌80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750&eturec=1&ercamp=article_interested_79